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新.doc_第1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新.doc_第2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新.doc_第3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a.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b.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c.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d.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e.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均可以找到城乡之间的差异。2、我国城市按其所在区域地形分类有10中类型地形类型例子滨海城市三角洲平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城市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平原中腹的城市高原上的城市蒙古高原上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中山谷地城市南平、十堰、攀枝花高山谷地城市拉萨3、4、城市化含义: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5、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以及以此为依据,城市化类型划分。 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6、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7、城市化的机制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革命造成了城市的大量发展;韦伯认为,人口在城市中的日益集中是经济增长和差异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于农业生产中的机器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被替换下来的农业工人为寻求就业而流向城市;“经济发展,或孤立的社会与经济团体的结合,需要一部分人口在商业城市中集中。同样地,作为乡村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的工业社会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市场的扩大促使制造业集中”。因此,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生产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与城市化: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由于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最高;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8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为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一是从城市以外城市所创造的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被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二是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部分。 9、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目的:确定B/N值 正常城市法 即阿历克山德森K值法 :阿历克山德森收集了美国864个万人以上城市的职工资料,按36个部门计算了每个城市的职工构成百分比。分别把每个部门的864个城市按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据此画成各部门职工百分比的累积分布图,最后确定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城市的职工比重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并称之为K值。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36个部门K值加起来一共是37.7%。B/N约1:0.6。10、影响B/N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历史;时间因素;其他因素:如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11、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职能的划分纳尔逊的分类影响十分深远。他研究的特点如下:(1)把美国国情普查中24个行业归并成9种经济活动,作为划分城市职能类别的基础。 (2)计算各种活动的劳动力结构百分比,并绘制劳动力百分比的城镇频率分布曲线。 (3)计算每种活动的职工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M)和标准差(S.D),以高于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作为城市主导职能的标准,以高于平均值以上几个标准差来表示该职能的强度。 (4)作者按上述标准再对城市进行分类,并作了相应城市地理分布的简要说明。比如: 华盛顿Pb3F(公共行政3级,金融保险不动产1级) 底特律Mf(制造业1级) 纽约F2(金融保险不动产2级) 迈阿密Ps3RF(个人服务3级,零售1级,金融1级)13城市首位律 这是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14、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个时期的波动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他们的理论规模小的多,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15、我们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被分为六个类型:类别省区特点第类沪、京、津首位度相当大,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小城镇也发达;(高级首位型)第类辽、黑、鲁、川、粤强大的城市中心,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他等级也基本齐全; (中级平衡型)第类鄂、陕存在华中、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不够发达; (中级首位型)第类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江西、桂中小城市较多,最大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初中级平衡型)第类晋、云、贵、新、甘等省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最大特点(初中级不平衡型)第类青、藏、宁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别大(初级首位型)16、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17、城市相互作用的分类 海格特1972年提出一种分类: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第二类: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是表现为货币流;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18、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 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7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19、生长极理论 1、由普劳克斯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等人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2、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每一个地区,但是,一旦经济在某一地区得到发展,产生主导工业,则该地区就必然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一步集中在该地区,这一地区边成为核心区域(core region),且核心区均有一影响区,成为边缘区。20、我国城市经济区 我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通过各种指标和层次分析,学者们提出了我国可逐步建成的九个1级城市经济区,他们是: a.沈阳经济区;b.京津经济区;c.西安经济区;d.上海经济区;e.武汉经济区;f.重庆经济区;g.广州经济区;h.乌鲁木齐经济区;I.拉萨经济区;21、 感应环境:人通过感应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这些信息,从而获得进行决策的行为意向。22、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23、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形成社会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功能分化,社会组织复杂化。24、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城市内部的商业结构一般分为三种:多层次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专业化商业区。 以市中心商业区为首的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性商业中心、纯粹是为便利居民而孤立设立的日用杂货店铺,以及更为低层次的流动摊贩,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商业中心。 25、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1、门槛大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