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案探求岭南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特点.doc_第1页
从医案探求岭南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特点.doc_第2页
从医案探求岭南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特点.doc_第3页
从医案探求岭南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特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從醫案探求嶺南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特點鄧小英1 劉小斌2(1.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文獻教研室、2.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史教研室)廣東省中醫藥局立項課題(編號:2007065):廣東名老中醫醫案數據庫建設研究廣東名老中醫醫案是嶺南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醫理的重要資源,是實踐之總結,是老中醫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中醫理論要繼承、要發展,研究醫案是切實可行的方法。筆者通過對這些名老中醫們的醫案及醫案評析文獻學習,歸納整理其臨床診療特點,以弘揚他們的學術精神。【關鍵詞】 中醫醫案 名老中醫 嶺南 診療特點醫案是名老中醫們在臨床治療時靈活運用四診、八綱、辨証論治和理、法、方、藥治病活人的真實記錄,是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生動範例,是中醫理論之源泉。197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劉赤選等67人以廣東省名老中醫稱號,他們代表廣東省中醫藥界的榮譽,也是嶺南醫學的重要組成部份。這批老中醫對祖國醫學精研有素,探索幽微,臨床經驗豐富,大都善治溫病,以及內、外、婦、兒科之疑難雜病,常博採眾方,獨出心裁,自製方劑。現在他們大部份人已離開人世,留下來的是他們寶貴的學術經驗和醫案精華。筆者通過對這批名老中醫的醫案及醫案評析文獻學習,探討其診療特點,以表達對名老中醫們的崇敬之情,弘揚他們的學術精神。1、精研經典,融匯古今內經是中醫基礎理論之源,其陰陽五行學說更是貫穿於中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診法和治法各個環節,王冰稱其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傷寒論奠定了辨証論治基礎,注重理、法、方、藥的契合,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老中醫們精研內經,諳熟傷寒論,重視溫病,對溫病諸書,潛心鑽研,考據百家,把祖國醫學古老的傳統理論與嶺南地區的地理氣候特點相結合,勇於實踐,療效甚佳。沈炎南教授在五十年代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創建了治療肺結核六法。1羅元愷教授精於婦科,其學術淵源本於內經及金匱要略婦人三篇,較早提出腎天癸沖任子宮軸是女性周期調節的核心,並提出天癸應是與生殖有關的內分泌激素。2鄧鐵濤教授的五臟相關學說是深入研究五行學說、臟腑學說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正如鄧老所說:近二三十年來,我一直在用五臟相關學說指導臨床實踐,對於雜病之辨証尤其如此。3劉赤選教授是溫病學家暨中醫教育家,善於運用古方治療疾病,如運用吳茱萸湯治頭痛、桂枝人參湯治胃痛(胃潰瘍)、豬苓湯治水腫(慢性腎炎)、四烏賊骨一蘆茹丸合四逆散治脅痛(慢性無黃疸型肝炎)、失笑散治關格(幽門痙攣)、失笑散合四物湯治痛經(子宮後屈)等。42、奇難雜病,洞察病機雜病之名,由來已久。奇難雜病,病情複雜,頑固難癒,辨証應辨明病機,以達執簡御繁,異病同証同治,同病異証異治之功。羅元愷教授對活血化瘀的治法研究深入,他善用該法治療痛經、癥瘕和瘀阻胞絡(輸卵管阻塞)之不孕症。創製了治療痛經的田七膠囊、治療子宮肌瘤等癥瘕積聚的橘荔散結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羅氏內異方,指導擬定治療免疫性不孕的助孕1號、助孕2號方等。2鄧鐵濤教授論治冠心病時,結合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脾土易受困聚濕生痰的特點,提出冠心病本虛標實、痰瘀相關病機,認為痰是瘀的早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5成功研製胃乃安、金佛止痛丸的梁乃津教授對慢性胃病的辨治,重視活血袪瘀藥的運用;6梁老對頑固性痛証的辨治認為:一般痛証,病在經脈,行氣活血可效;怪症頑症之痛,絡脈痰結瘀阻,非散結祛瘀通絡難癒。梁老臨床常配伍通竄作用的蟲類藥治療頭風、喉痹、腰腿痛、頑痹和癌痛等頑痛証。73、重視脾腎,善用南藥3.1、重視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兩者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羅元愷教授在婦科理論方面推崇張景岳、陳自明的學術觀點,注重脾腎和氣血,認為女子之經、孕、產、乳皆以血為用,強調婦科疾病當以調理脾腎氣血為主。2黎炳南教授在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時認為,該病其本在脾腎,病機是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強調治病必求於本,治療採取培補脾腎,益氣養血為主。8嶺南傷寒名家何志雄教授臨証六經論治,以胃氣為本。何老培土補元的經驗是:裏虛外感建中氣、麻疹下痢溫脾陽、肝陽上亢可培土、溫熱喘咳須滋胃、心虛痰阻當健脾等。9沈炎南教授重視脾腎在治咳中的作用,沈老認為肺脾腎三臟在咳嗽的關係為:脾為肺之母,腎為肺之子,脾為生痰之源。10梁劍波教授治療老年病首要重脾胃,強調補腎氣。梁老崇尚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之訓,強調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顧護培補胃氣為第一要義,該思想普遍運用於癌症、老年虛損性疾病、急性外感性疾病後期的治療。他常告誡醫者應求本為宗,善於權變。113.2、善用南藥嶺南草藥資源相當豐富,名老中醫們喜用、善用嶺南草藥是醫案中的一大亮點。鄧鐵濤教授在嶺南醫學一文指出:南藥的研究與推廣更是嶺南醫學的一大特色。他常用五爪龍、千斤拔、牛大力治重症肌無力、冠心病、腦血管後遺症等;珍珠草、小葉鳳尾草聯用治淋証;黃皮樹葉治慢性肝炎;火炭母治急慢性痢疾、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木棉花、雞蛋花清利濕熱,新鮮番石榴葉單味煎水治洩。此外,獨腳金、千層紙、七葉一枝花、咸竹蜂、芒果核、布楂葉等南藥也多在他的醫案中出現。5名老中醫鍾明遠草藥濟眾,愛物仁民。鍾老說:不可輕視一針一草之功,運用新鮮草藥治病,是一種最能保持中藥天然性味功效的傳統用藥方式。其優點在於藥鮮性純,氣味最真,療效尤為顯著。他用新鮮桃葉浴身治高熱,新鮮火炭母治挾濕洩瀉,柿桐管根治療陽黃病、鮮崩大碗救治尿毒症等。12李翼農老中醫在治療溫病時選擇採用民間有效方以輔助治療。如洗浴助邪外達,睡鮮蕉葉、抱井水泡浸的冬瓜以解暑,用塘底竹清虛熱等。13鍾玉池老中醫善用有廣東特色的中草藥,廣開藥源。144、貫通傷寒溫病,長於治濕廣東地處南方,氣候溫熱潮濕,濕熱病多發。沈炎南教授指出傷寒與溫病在理論上同出一源,兩者一脈相承,有互補之妙。沈老以傷寒論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癒兩感証,用吳又可達原飲加減治癒登革熱等。1李翼農老中醫對傷寒溫病研究有素,認為溫病學說雖是傷寒論的發展,但已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經驗。15羅元愷教授對溫病頗有研究,推崇葉天士的外感熱病論和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提出熱病護陰三法,此法在六十年代廣州地區發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和婦科疾病的熱証中發揮作用。2鄧鐵濤教授認為溫病學說是對於發熱性流行性疾病研究的重大科學成果,傷寒孕育了溫病,溫病發展了傷寒,傷寒學與溫病學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專門學科。3鍾玉池老中醫治風溫發熱,自創小青武方。16文子源老中醫遵循葉天士邪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原則,自擬清透湯治小兒熱病;文老仿吳鞠通苦辛寒法,佐以透表之品治療濕熱並重。17鍾明遠老中醫治溫病經驗獨特,鍾老認為乙型腦炎屬中醫暑溫、暑濕、暑風等夏令急性熱病範疇,治療注意掌握高熱、昏迷、抽搐三大証,他用新鮮桃葉煮水擦身退熱,替代了西醫的冰袋、冰退熱方法。125、食療同治,內外結合羅元愷教授推崇食醫同源,羅老認為:在食用藥物中如能合理適當調配,不僅對身體有利,而且更美味可口。羅老專門為新中醫雜誌撰寫食用藥物及其藥膳配伍專欄文章。2梁劍波老中醫既重醫療,亦重食療。梁老認為食療與辨証用藥相似,因病因証因人因時而配伍,首先要了解食品的性味功效,並根據患者的體質、所患病性質、環境地域氣候等特點選擇適應的藥食進行配製。11梁乃津教授以內服中藥,局部外敷辛辣竄通之品,治前列腺增生症。186、善治急、頑、重症齊國名醫扁鵲用針藥令患屍厥的虢國太子復蘇,三國名醫華佗用麻沸湯麻醉後給病人開顱,這些故事歷代傳頌。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之學說,是近兩千多年來治療急症的經驗總結。語云:要得高,險中操實踐出道理。嶺南針灸名家司徒鈴教授以針灸為手段成功搶救近20例昏迷厥証和暴瀉無尿、急腹症的患者。19肝硬化失代償期症候複雜,併發症多,致死率高,乃疑難危重之症。梁乃津教授以消腹水:利水消脹為主、兼行氣活血補虛;治出血:收斂止血為先、或瀉火養陰益氣;醒肝昏:芳香宣竅宜早、並清熱化痰辟洩三法辨治該病出現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腦病昏迷等急重症。20沈炎南教授擅治奇難雜症,自擬加減清上蠲痛湯治療偏正頭痛。21彭玉林老中醫審因論治,以犀角地黃湯合瀉心湯加味治癒舌衄合併鼻、齒、肌諸衄於一身的患者。22祖製跌打萬花油的蔡榮老中醫,擅治跌打骨傷疾病,尤其治一些疑難雜病。23何炎燊名老中醫治疑難病經驗是:辨治中風,洩可去閉;論治系統性紅斑狼瘡,初用景岳服蠻煎治標,繼用六味地黃湯合二至丸加減;治亞急性重型肝炎,切忌以西套中;治不孕,補腎調經;治重型乙型腦炎,釜底抽薪。24綜上所述,通過對廣東名老中醫醫案及醫案評析文獻的學習,一方面可間接地向眾多名醫學習其臨床經驗,以提高臨床診療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各名家學術思想及臨床辨証論治特色,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以達總結嶺南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特點,弘揚其學術精神。正如近代先哲章太炎先生所言: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經驗心得,醫案最有線索可尋,循此鑽研,事半功倍。參考文獻:1黎漢津.沈炎南教授學術思想簡介.新中醫,1993(6)2-32羅頌平等.羅元愷婦科經驗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徐志偉等.鄧鐵濤學術思想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劉亦選等,赤選醫案醫話.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795邱仕君,鄧鐵濤醫案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黃穗平等.名老中醫梁乃津辨治慢性胃病經驗拾萃.新中醫,1993(5)2-4 7黃穗平等.梁乃津老中醫用蟲類藥治療頑痛証經驗.新中醫1995(7)3-58許華.小兒缺鐵性貧血的中醫治療.中華今日醫學雜誌.2003(16)55-579張橫柳.嶺南傷寒名家何志雄學術思想簡介.新中醫.1989(5)12-1910盧傳堅.沈炎南教授治咳經驗介紹.新中醫.1999(2)711陳彥文等.嶺南名醫梁劍波治療老年病學術思想和經驗.中華中醫藥雜誌.2005(12)732-734 12李蘊華.鍾明遠治學和臨床經驗簡介.中醫藥臨床雜誌.2006(2)110-11113孫康泰等.名老中醫李翼農學術思想簡介.新中醫.1989(9)7-914鍾仲賢.鍾玉池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新中醫.1989(3)8-1115孫康泰等.名老中醫李翼農學術思想簡介.新中醫.1989(9)7-916鍾仲賢.鍾玉池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新中醫.1989(3)8-1117林季文.名老中醫文子源學術思想及治驗簡介.新中醫1992(5)1-418羅振華.梁乃津教授治療前列腺增生症的經驗.1996(12)10-1119明順培等.司徒鈴教授針灸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