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1页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2页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3页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4页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 士 生 王智进 指导教师 田广研 教授 摘 要 员工持股计划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简称 esop 起源于上世纪 五十年代的美国 它是一种有效的员工福利机制和企业激励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 员工既是劳动者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又是资产所有者 由于其所具有的优势 使得员工持股计划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 在全世界快速发展起来 我国员工持股 计划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这近三十年的发展过 程中 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但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 员工持股计划对探索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企业股 权结构改革和发展 推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员工 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建设小康社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和特征出发 以 双因素经济论 分享经济论 等理论为基础 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阐述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 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然后以美国为例 论述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 汲取实 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有益经验 同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现 状 问题及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 目的在于说明可通过引入员工持股计划解决我 国企业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 划的若干建议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相关配套措施 为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在我国顺利 实施并发挥重要作用献计献策 关 键 词 企业 员工持股 股权 论文类型 理论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tudy of chinese enterprise employee stoke ownership plans specialty theory of the company and contemporary china s economy name wang zhijin tutor tian guangyan abstract esop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referred to as the esop originated in the fifties of last centu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employee benefits and business incentives in this mechanism not only are the staff workers but also they are the owners of human capital and asset owners due to its advantages making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in the past five decades whi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world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relevant conduct begun in the eighties of last century nearly three decade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and generated a lot of problems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to explor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aliza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improve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promot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romote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taff finance and investment the concept of change and maintain stability in our society and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om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the passage describ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advanced countries for example we can learn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seful experience of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status problems and generate this kind of problem because of the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urpos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 s enterpris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wnership reform on this basis a complete set of countermeasures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for th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can be successful i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sugges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equity type of thesis theory research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 录 1 绪论 1 1 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 4 论文的研究思路 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 3 2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5 2 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5 2 1 1 劳动价值理论 5 2 1 2 合作工厂理论 5 2 1 3 社会所有制理论 6 2 2 西方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7 2 2 1 双因素经济论 7 2 2 2 分享经济理论 7 2 2 3 民主公司论 8 2 2 4 专门投资理论 8 2 2 5 第三条道路理论 9 3 员工持股计划概述 10 3 1 员工持股计划的含义 10 3 2 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股与普通股票的区别 10 3 3 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10 3 4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类型 10 3 4 1 福利型和风险型 10 3 4 2 现金出资型和非现金出资型 11 3 4 3 实股型 虚股型 分配权型 11 3 4 4 员工所有制和员工参与制 11 3 4 5 全体员工持股型和部分员工持股型 11 3 4 6 自然人持股型和法人持股型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3 5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12 3 6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特征 13 3 7 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 13 3 7 1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 13 3 7 2 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中小企业改革 14 3 7 3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5 3 7 4 推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15 3 7 5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6 3 7 6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16 4 国外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分析 以美国为例 18 4 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革 18 4 2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类型 20 4 2 1 非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 20 4 2 2 杠杆型员工持股计划 21 4 3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 21 4 4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 22 4 5 与中国员工持股计划的比较 24 4 5 1 制度背景的不同 24 4 5 2 目的和具体措施的不同 24 4 5 3 企业财产关系和劳资关系的不同 24 4 5 4 组织管理体制极其运行方式的不同 25 5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 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6 5 1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过程 26 5 2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的现状 27 5 2 1 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现状 27 5 2 2 非流通的员工持股现状 28 5 3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 30 5 3 1 员工持股计划的认识存在分歧 30 5 3 2 员工持股非自愿实施的强制性 31 5 3 3 缺乏融资渠道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5 3 4 员工持股会的地位待定 31 5 3 5 缺乏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31 5 4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32 5 4 1 员工持股的目标定位错误 32 5 4 2 政策法规的严重滞后 32 5 4 3 实践操作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 33 6 完善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对策及建议 34 6 1 我国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应把握的原则 34 6 1 1 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原则 34 6 1 2 股权收益与股权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34 6 1 3 持股的广泛性和差别性原则 35 6 2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适用范围 35 6 2 1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 35 6 2 2 股份合作企业员工持股 35 6 2 3 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员工持股 36 6 2 4 民营企业员工持股 36 6 3 持股员工的资格确定 37 6 4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若干建议 38 6 4 1 统一认识 正确定位 38 6 4 2 坚持自愿原则 39 6 4 3 改善员工的购买力 39 6 4 4 明确员工持股会的地位 39 6 4 5 积极宣传典型企业 40 6 5 政策法规方面的配套措施 40 6 5 1 建立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法律体系 40 6 5 2 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财税支持 41 6 5 3 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金融支持 42 7 结论 44 7 1 论文的主要观点 44 7 2 论文的创新点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7 3 本文未涉及的问题 44 7 4 论文的总结 45 参考文献 46 致 谢 49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5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现阶段 我国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以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 科学 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本世纪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不断深化 而 产权制度是这一改革的重要方面 1999 年 9 月 19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 四中全会提出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 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股权多 元化来完善 并且除极少数涉及国家安全 重要民生的企业必须由国家垄断外 其它企业都要积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因此 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 股权结 构多元化这一改革方向 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提出了许多的方案措施 如管理 层收购 业绩奖励和员工持股等等 所以在新时期条件下 企业发展改革过程中 研究怎样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主动性是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员工持股 计划作为股权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本文选题基于两大依据 其一 员工持股计划顺应当代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 及趋势要求 员工持股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所有权可以使企业便于长时期的创造财 富 该方法把企业的经济效益 员工的的经济利益和企业的所有权联系起来 使 企业和员工都能长期享受资本增值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存发展的良好的局面 其二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尚处于起步阶段 这一过程有 许多问题有待钻研 探索和完善 研究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进和实施具有必要性和 现实性意义 为我国企业的股权制度改革及创新探索多元化的方向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路易斯 凯尔索于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民主资本主义理论 他的观点是社会 财富是由资本和劳动共同创造的 所以劳动也享有分配财富的权力 后来他又提 出了两要素理论 认为只有坚持让资本与劳动这两要素一起共同分配财富才能解 决社会的贫困危机 路易斯 凯尔索认为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可以通过实施员工 持股计划来解决 因为这一计划的实施可以在美国产生大量的 白领 1974 年 美国籍此理论 由国会通过了 员工退休收入保障法 该法颁布以后 美国的员 工持股计划逐渐发展开来 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钻研和探索也越来越多 并将重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由员工发展到企业的组织结构 例如 scholles 等认为企业的运营风险由员工给 予了分担 使企业的监督成本降低 从而使企业对企业的组织结构选择更加灵活 culpepper 等通过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对非经济因素 如员工情绪等 的影响 认为 员工持股计划不但满足员工的经济利益要求 而且也会因此加强员工与企业组织 的联系 shulman 等研究了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法律背景并概括了它运作的法律 框架 utz 等研究了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 员工具有的优势条件 政府在税收 方面的法案条例 计划中涉及到的分配问题以及实施此计划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 问题 最后提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由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得到了极大提高 从以上简述可以看出 国外 尤其是美国 对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各方面的作用 都进行了研究 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国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 教育学家蒋一苇先生于上世纪 80年代对员工持股 计划展开了最初的钻研 90年代以后 钻研员工持股计划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 并提出了 劳动和产权论 现代企业共同治理论 人力资本产权论 等观点 他们和路易斯 凯尔索在 民主资本主义 中表现的思想是一致的 指出了人力资本 与物力资本之间的矛盾 但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 因此这些只是对员工持股计划 的探索性研究 上世纪末 我国产生了实质意义上的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这些研 究体现在如下方面 详细描述了西方国家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思想及运作过程 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 1998年黄盛华在 特区理论与实践 第 7期上发 表了 员工持股计划的本质特征 一文 从分配的角度出发 详细阐述了西方国 家实行的员工持股计划中的对员工的福利功能 李刚在 2002年出版的 对我国企 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思考 一文中不仅深入分析了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 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并且对实施员工持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张小宁在 2003 年第 10 期的 中国工业经济 上发表了 利润分成 员工持股 eva 分配权等 比较分析 一文 着重分析了正 负激励对企业利益关系的影响 并将员工持股 与其他激励方式的相关问题作了一系列的比较 曹钢所著的 产权 产权效用和 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和钱伟荣的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 中认为由于国企产权 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导致了国企的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如果将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 系应用到国企中的话 就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郭泽光在 从财务管 理机制到员工持股计划 一文中说员工持股计划能够作为一种解决我国产权缺位 问题的有效工具 晓亮和杨杜在 员工持股与产权制度改革 经历期权与员工 持股 中认为员工持股计划在企业中的应用对企业的产权改革非常重要 因为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使员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所有者 改变了以前企业的所有权关系 1 瞿绍发在 员工持股计划与私营企业的发展 一文中对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 控 制和资金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区分 并研究了该计划的实施可能对高科技企 业所造成的结果 谢刚 孟浩和张飞涟研究了员工持股计划在铁路部门的应用 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1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员工持股计划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和发展 推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员工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建设 小康社会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企业 改革出现的 其产生以后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行这一 计划 使其在短时间内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但 跟预期的效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对员工持股计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望做出的结果可以为政府 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给予必要的参考 1 4 论文的研究思路 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为论文的绪论部分 主要介绍了论 文的选题背景 依据 以及国内外对员工持股计划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部分 主要论述了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 主要对员工持股计 划的含义 目的 基本类型 特征以及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开展了详细的介 绍 第四部分 以美国为例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员工持股计划 进一步论证我国 借鉴美国先进经验的可能性 第五部分 着重分析了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历史沿 革及现状 指明了当前中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第六 部分 探索了中国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则和适用范围 并进一步提出实施员工 持股计划的建议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第七部分 全文的总结 研究思路 本论文从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和特征出发 阐述了实施员工持股 计划的现实性和重要性意义 然后以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为例 借鉴实施员工持 股计划的有益经验 同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现状 问题 1 傅逸斐 员工持股 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实践 商海观潮 2007 1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及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 目的在于说明可通过引入员工持股计划来解决我国企业 的所有制改革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的对策 揭示员工持 股计划有利于实现我国企业股权改革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构建和谐社会 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规范分 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问题与对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列举有关数据 进行必要的论证和分析 用图表力图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清晰 对引用的观点 思 想加以标注以表明作者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2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2 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 1 1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 价值实体 是抽象劳动 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即在生产过程中 具体劳 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 创造价值 无论剩余价值还是其他形式的利润 利息 地租等均来自于雇佣工人 的剩余劳动 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 如土地 房屋 机器设备等 虽在价值形成 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 即活劳动 既然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 了商品的价值 那么劳动者就有权利并且应当参与到剩余劳动的分配当中去 员 工持股计划为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提供了契机 通过员工持股计划 以股份 的形式也是以有形物质资本作参照给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尺 度 使得劳动者从无产者的被迫的雇佣劳动向资产的所有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的自 由劳动转化 2 1 2 合作工厂理论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 产方式 合作工厂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由于社会的必然性 在合作制成为势 在必行的地方就出现了工厂 由于谁也不能单独生产出任何东西 于是就使得合 作制成为一种社会必然性 1 合作工厂是以按劳分配为主 但不排斥劳动积累的 按资分配 是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为了避免合作工厂蜕化为资本决定劳 动的公司 因此 每个企业的工人 不管他们是不是股东都应当从收入中得到同 样的份额 2 这告诉我们 合作工厂的工人可以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同时 马克思认为 应同意让股东得到少量的利息这种纯粹临时性的措施 3 在我们今 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于劳动积累起来的资金理应支付一定的报酬 在合 1 马克思恩克斯全集 第 16 卷第 648 649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2 马克思恩克斯全集 第 46 卷第 470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3 马克思恩克斯全集 第 16 卷第 219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作工厂里 允许劳动者保留其入股生产资料和资金的所有权 这是马克思主义合 作工厂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 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 是集体的 产物 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才能把它运用起来 合作工厂将劳动者劳动积累的 资金 集中起来 用于扩大再生产 再通过联合劳动把它运用起来 增加社会财 富 与此同时 劳动者从投入的资金中得到一定的报酬 这也是劳动者劳动积累 的报酬 2 1 3 社会所有制理论 社会所有制 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 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积累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突 破了资本主义的外壳 形成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否定之否定 即在 协 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个人所 有制 1 马克思随后又指出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 本主义私有制 同事实上己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比较起来 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 艰苦得多 困难得多的过程 前者是少数人剥 夺人民群众 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2 经过 否定之否定 重新建 立起来的 个人所有制 实际上也是一种 社会的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 未来社 会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融合 因此 马克思也把这种社会所有制称为 联合起来 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把实现 社会所有制 的途径界定为 重新建立个人 所有制 是与他们关于 个人 与 社会 个人的解放 与 社会的解放 联 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指出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而 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 这些 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3 马克 思认为 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社会和个 人的解放是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的 个人只有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 可以按照社会计划来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 社会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 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况 自然 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 社会本身也不 能得到解放 因此 运用员工持股计划这一方式使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 重建个 1 资本论 第 1 卷第 832 页 2 资本论 第 1 卷第 832 833 页 3 马克思恩克斯选集 第 4 卷第 21 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人所有制 早日实现 个人的解放 和 社会的解放 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2 2 西方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2 2 1 双因素经济论 美国旧金山市的经济学家 律师路易斯 凯尔索作为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奠基 人 其在上世纪 50 年代与哲学家阿德勒合著的 资本主义宣言中 首次提出了 双 因素论 在 80 年代又与帕特里西亚合著的 民主与经济力量 一书中指明了 双 因素经济论 的这一理论 按照他的理论 财富是由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因素 一起创造的 生产要素只有两种 劳动与资本 两者所创造的财富理应被一起分配 然后 伴随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 资本在产生财富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变大 因而 驱使资本所有者在财富总额中拥有的比重愈发变大 劳动在财富总额中拥有的比 例却愈发变小 于是 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社会不安定因素愈演愈烈 在 当时的美国 多数的企业证券被极少数人占有 大多数的企业资产被少数人占有 凯尔索认为所有制带来的财富增长必须有所限制 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让资本 主义所有权分散化 以便使普通的大众群体能取得更多的报酬 使更多的人既可 以从劳动中获得报酬 同时也可以从资本中得到收益 员工的劳动和资本理应要 恰当的融合 要摆脱困境 就要按照双因素财富观 建立双因素经济或民主资本 主义经济 其三个原则是 财产权原则 参与原则和优先原则 应当赋予大众获 得劳动和资本双重权利的政策措施 这就是员工持股计划 2 2 2 分享经济理论 北美著名的经济专家马丁 魏茨曼于 1985 年发表了 分享经济论 该著作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分享制这一重要思想 用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滞涨 问题 魏茨曼把工人的报酬制度区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 但是当前 社会只把工资制度作为给予员工劳动所得的唯一方式 而固定化的工资导致员工 只是完成固定的劳动任务来获得相应报酬 与企业的经营好坏 发展状况等没有 密切的关系 在此种模式作用下 企业对社会商品的供给需求变化采取的应对措 施主要是在商品的数量上 而几乎没有在价格上 所以如果社会供给产生改变的 情况下 企业当然的选择是保持现有的商品价格不变 只是单纯的缩减商品生产 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最大化的谋求利润 这种方式必然要进行企业裁员 进而造 成大量的员工失业 同时 为了社会稳定 政府不得不通过福利政策帮助失业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结果导致通货膨胀 于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因此 魏茨曼认为处理这种问题 当然要从微观层面解决 即采用分享经济制度 使得员工的报酬最终来自固定工 资和利润分享两个方面 分享制是把员工的劳动所得与企业的发展状况 效益好 坏等相互联系的模式 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时 如果企业所获得的 利益一直高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企业就可以持续增加劳动力 扩大工作岗 位 实现大众的就业 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分享制的一种好模式就是员工持股 计划 2 2 3 民主公司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 艾勒曼先在 马萨诸塞州新工人合作社条例 一文 中首先涉及了民主公司的理念 后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 民主的公司 一 书中进一步完善 形成了经济民主论 艾勒曼认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企业应该是 民主的劳动者所有的企业 经济民主理应归结为混合的市场经济 它与以往理解 的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有所区别 即员工与企业主的关系应当是成员之间的关系 一个经济圈下的公民身份 而不应当是雇佣和被雇佣的联系 艾勒曼还认为 人 人拥有与生俱来的不可让渡的能够拥有自己劳动果实的权利和民主自决权利 1 而资本主义忽略了人们本来应当获得权利 所以它不能作为好的社会模式 并且 社会主义的雇佣关系也依然存续 仅仅只是把私有雇佣替换成公有雇佣而已 同 样忽略了人民大众所应得的权利 所以也不是好的社会模式 为使人民大众获得 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民主选择的权利 他提出了经济民主制度 民主公司制或以劳 动为基础的民主公司就是这种社会模式的产生基础 在实现形式上 即确认员工 神圣不可侵犯的选择权利和剩余劳动的获得权利 艾勒曼表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 这一模式代表是西班牙蒙德拉贡的工人合作社和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 2 2 4 专门投资理论 美国布露京斯学会的玛格丽特 布莱尔所写的 所有权与控制 面向 21 世纪 的公司治理探索 一书中 把企业治理总结为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要得到各自 利益的一系列法律 制度等等的安排 企业的所有权主体不是单纯的光是雇主 还应该增加为投资人 债权债务人 劳动者 供货商和消费者等各个利益相关者 首先 布莱尔认为将企业的剩余价值控制权和剩余价值索取权仅仅给予雇主是不 1 高翔 职工持股计划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正确的做法 因为雇主没有充足的能力去掌握管理层和阻止企业的资源被浪费 其次 企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最后 认为雇主以外其他的各个利益相关 者 尤其是企业的员工可以是最为有用的企业监管者 公司专门投资实际上是指 人力资本投资 雇主仅仅是企业的出资人之一 不能作为企业唯一的风险承担者 反而员工则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群体 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了很多的力 量 并且在日积月累过程中积攒了重要技术和相关知识 从而决定员工具有很高 的劳动生产能力 故此 作为重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员工 当然要有恰当的制度 来帮助他们实现其自身价值 而员工持股计划恰恰符合员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 2 5 第三条道路理论 美国经济社会与公正中心的理事长 律师 经济学家诺曼 库尔兰德 在 1986 年至 1995 年期间 在北非的亚历山大轮胎企业首先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实 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 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先驱 他主张 经济制度应建立在天赋尊严和人人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人人都应获得经济和政治 权利 每个人都应拥有资本所有权 并获得充足稳定的资本收益 库尔兰德认为 资本主义是经济权力汇集在少数生产资本所有者手中的社会制度 而社会主义只 是由政治精英们管理经济的社会制度 两种社会制度都违背了员工对剩余劳动的 获得权 因而只有走 第三条道路 才是一种正确的方法 使出资人和劳动者都 能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 并且能共享剩余劳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3 员工持股计划概述 3 1 员工持股计划的含义 员工持股计划 emp1oyee stoke ownership plan 简称 esop 是指为了吸引 保留 激励员工 通过让员工持有股票而使员工享有剩余劳动索取权的利益分享 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 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计划 员工即是劳动者 也是所有者 员工持股计划体现了劳动与资本的有机结合 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 趋势 3 2 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股与普通股票的区别 首先 员工股和普通股票都依靠享有的股票份额获得相应的权利 并可以依 据法律规定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 但区别是员工股不能随意转让 只可在离职 退休 死亡等情况出现时由企业回购 具有非流动性 其次 普通股票是对外发 行的股票 而员工股不是对外发行的股票 只能由企业内部员工获得 再者 普 通股票由所有者直接进行管理 而员工股是委托专门设立的机构代为管理 员工 自己不直接参与管理 最后 员工股一般都具有福利性质 员工在离职 退休 死亡等情况出现时可以得到股票的收益 这样就与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相联系 具有对员工在企业长期努力工作的激励作用 3 3 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员工获得企业部分股权 进而对员工产生有 效的激励 约束和福利机制 使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矛盾最大化的克服 实现价值取向的相同 使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激励与约束相统一 长期利益与 短期利益相统一 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3 4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类型 3 4 1 福利型和风险型 按照员工持股的目的划分 员工持股可分为福利型员工持股和风险型员工持 股 福利型员工持股一般是一种福利或奖励 例如 给予表现优异或者在企业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部发挥重要作用的员工赠股 年底以赠股的方式替代发放年终奖 利润的共享用 赠股方式支付 企业贷款帮助员工购买股份 员工购买股票期权等 风险型员工 持股是员工自己出资购买企业股票进行长时间投资的行为 需要个人做出长期性 决策 这种持股类型要求员工要承担企业经营风险 促使员工索取权和参与权的 行使 没有行使信贷杠杆 没有国家税收优惠的以个人出资为主的员工持股均属 于风险型员工持股 3 4 2 现金出资型和非现金出资型 按照员工的出资方式划分 员工持股可划分为现金出资和非现金出资型两大 类 现金出资型是指用现金直接出资购买股票 非现金出资型包括通过信贷介入 奖励或赠与 无偿量化 期权 要素折股 减薪交易等形式获得股票 3 4 3 实股型 虚股型 分配权型 按照股权的存在形式划分 员工持股可划分为实股型 虚股型 分配权型等 不同形式 实股型是指企业员工获得的股份是经过政府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股份 而虚股型是指员工持有的股份是没有在政府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股权 又分为股 本和无股本 干股 两种 虚股一般由企业内部契约加以规定 分配权型可以理 解为 3 5 年期的无股本虚股 往往是一种选择权 3 4 4 员工所有制和员工参与制 按照企业中员工股占总股的比例划分 员工持股可划分为员工所有制和员工 参与制两大类 前者是指员工持有的份额在企业全部股份中拥有相对多数的股份 是一个员工所有的企业 故称之为员工所有制企业 比如我国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后者是指员工持有的份额在企业全部股份中不拥有相对多数股份 从目前世界各 国的情况来看 员工参与制是比较常见的员工持股形态 而员工所有制企业只占 员工持股计划的很小比重 目前 即使在员工持股计划最先进的美国实施员工所 有制的企业也只占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 至于其他欧美国家则 更低 1 3 4 5 全体员工持股型和部分员工持股型 按照持股员工的范围划分 员工持股可分为全体员工持股型和部分员工持股 1 杨欢亮 王来武 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型两类 大多数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都是全员或多数员工持有本企业的股票 例 如 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员工持股计划要求本企业四分之三以上的员工加入 具有 普遍性 同样我国的员工持股一般也是全员持股 尤其在股份合作制企业 全员 持股又包含差别持股和相对持股 我国的股份合作制则是相对较均衡持股 部分 员工持股是指管理层持股 持股面狭窄 仅仅为了激励高层管理人员 以管理层 收购为主 3 4 6 自然人持股型和法人持股型 按照员工的持股主体划分 主要有自然人持股型和法人持股型两类 前者是 指员工股由员工个人分散持有 并行使股权 与其他股东享有平等权利 这种分 散持有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并不多见 后者是指员工股有一个机构专门管理 代表 员工行使员工股的权利 这种机构一般都被赋予法人地位 机构的形式很多 由 托管机构进行管理的 如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也有公司内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管 理的 如有员工持股公司 工会等具体形态 法人持股型在员工持股计划中占多 数 3 5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 首先 建立员工持股会 员工持股会是经营员工股份的独立单位 对持有股 份的员工负责 其次 建立独立账户 员工的股份不直接交给员工 而是交给员 工持股会 员工持股会变成了出资人成为企业股东 代表员工行使法律赋予的各 项权利 而员工仅仅是员工持股会的成员 不参与对其股份的日常经营 员工持 股会就像一个二传手 只是将企业的利润进行二次分红 使持股员工取得红利 本身并无利益可言 再次 员工持股会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持股进行方案的设计 制定实施的具体细则 例如 参与员工的资格 员工持股多少比例和不同比例的 股票份额 参与的方式方法等等 确定了资格和数量以后 接下来就要根据企业 的实际情况 计算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总数和每位员工的工龄长短 作用大小 技术含量等参考因素 依据条件公平 公正 公开的配售所有股票 第四 员工 股票的托管 员工持股会将员工所持有的股票进行日常经营与管理 代表员工行 使股东的权力 并对符合条件的新进员工和达到条件的老员工给予股票的配售 最后 依照有关规定 对离职 退休 死亡等原因的员工持有的股票以公平 公 正 公开的方式回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3 6 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特征 1 主体特殊性 即持有企业股票的人必须是在企业工作的员工 2 广泛性 即企业大多数员工参与持股 强调非高薪员工的普遍参与 3 限制性 企业员工要获得本企业的股份 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并且股份 的转让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具有限制性 以保证员工持股的稳定 4 管理特殊性 员工本身并不管理自己所持有的股票 而是设立员工持股会 且持股会本身没有利益 只是代为管理员工股票 行使员工的股权 维护员工的 正当权益 5 激励性与福利性 员工持股计划主要的目的是建立对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 使企业的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 谋求长远发展 同时增加员工福利 缓和企业 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3 7 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 在我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改革 探索 劳动力产权的实现形式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调整社 会主义分配关系及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3 7 1 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有利于股份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现 有利于战略上整合经济布局 有利于逐渐放松 政府对企业的管理 进一步落实政企分开的目标 有利于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 值和健康良性运营 有利于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 全面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给予员工持股计划必要的法律支持 税收支持 金融支持等 政策支持 许多困难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并能以此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且还为一些生产经营陷入资金困境的企业提供一个吸纳和补充企业资本的办 法 向员工发行股份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员工待遇 减少失业率 维护社会的安定 团结 值得一提的是 在建立和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的过程中 肯定将对企业 金 融机构 信托机构 相关的技术部门等等的利益联系密切的部门产生极大的推动 作用 例如 就企业而论 在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以后可以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税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减免 其次员工积极性的提高 企业治理因此而得到的优化都会进一步反映在企 业的效益上 就信托机构而论 员工持股计划能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 同 时通过对所托管资产的全方位的服务和技术化的管理 从而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许多相关的技术部门 比如 律师事务所 会计事务所等等都可以直接加入到员 工持股计划的筹划 建立 发展当中去 为员工持股计划的良性发展出力献策 从而也达成多赢的局面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了员工持股计划能够促进其一系列利 益群体的繁荣和发展 对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7 2 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中小企业改革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抓好大的 放活小的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 1 在国有经济的改组过程中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如 何把握这个 进 和 退 进多少 退多少 怎样合理的进行战略实施是一个十 分重要的问题 而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的 思路是抓大的 放小的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特别是列入我国股份制改革试点的 大型企业 很多都在国务院的指导下进行了战略性的资产重组 完成了股份有限 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的改组 很多也都在境内外上市 初步摆脱了资金 经营 困难 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依然问题多多 尤其显现为国有股和法人股的 比重过大 虽然国务院于 2005 年 10 月出台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 后 流通股间的公平转换问题中已经得到了部分解决 但如此数额巨大的国有股 份需要安全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领域中退出 且不能对二级市场冲击就需要多重渠 道共同解决国有资产的转让 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把需要转让的 国有股份作为员工持有股份的来源 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价格 和程序实施向员工的转让 不仅能够优化存量资产 还能更好的促使有进有退的 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为数量很多的中小型企业 即使他们只有我国产值的很小一部分 可是他们所涉及的员工数及企业的总数却 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他们的经营效果直接涉及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市场的供求关 系 在现实当中 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的阻力因素 如生产资金短缺 生产 设备老旧 开展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急需政府政策措施的支持 而且他们的资金 实力薄弱 融资能力差 如何改善他们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 员工持股计划就为这些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0 世纪 80 年代 1 蔡高峰 谈现代企业员工持股计划 j 世界管理评论 2006 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开始产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则是一个很好的模版 在具有这种类型的众多中小型 企业中 只有 25 左右的公有制成分 但其产值却达到了中小企业总产值的 65 左右 对这些业绩优良的企业 应该接着实行租赁承包 甚至其中少数股权可以 出卖给私人或者企业 大多数应当开展战略重组 组织员工购买其股份 1 3 7 3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在经济学上的显著特征是资本社会化的企业 在法律上的特征 就是产权关系明晰 产权结构多元化 法人财产独立化 管理职权智能化 产权 配置市场化 员工持股计划 对于明晰员工利益 产权主体多元化 法人治理结 构的优化都大有益处 1 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产权结构多元化 在企业中引入员工持股计划 会形 成更加多元化的产权主体 这样企业产权结构就涵盖了发起人股 法人股 其他 社会公众股和员工持股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 优化了企业产权组织结构 产权关 系更加明确 从而使所有者和法人之间的目的保持一致 2 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股东会 董事会 监事会和管 理层构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特色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 持股会可以代表员工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参与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 代表员工 提出意见和建议 同时对企业的董事和管理层开展监督 这样就实现了员工剩余 索取权与控制权的统一 企业资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统一 在企业内部组建起 出资者 经营者 生产者相互制约的约束机制 最大化地避免了企业内部投机等 等的不良行为 促使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3 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政企分开的实现 现阶段 政企不分是阻碍企业发展 的一个主要因素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就能使企业的产权主体更加的多元化 员 工作为出资人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而政府想要干预企业的发展就必须通过 股东大会及董事会 这就使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微观决策分割开来 促 使政府更加全面的考虑管理方式 提升管理水平 宏观管理经济发展 3 7 4 推进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事实证明 合理恰当的收入分配制度可以极大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激发员 工的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