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docx_第1页
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docx_第2页
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docx_第3页
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张国雄(五邑大学 华侨研究室 ,广东 江门 529020) 摘 要 华裔学者运用“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的理论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唐人街存在 、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改变了过去比较单纯地将唐人街看作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贫困落后的移民聚居区的认识 。同时 ,华 裔学者又认为唐人街经济模式形成于 1965 年之后 ,是新侨民运动的产物 。本文主要以欧美唐人街为分析对象 ,以唐人街主体人口 五邑华侨为切入点 ,试图证明 1965 年以前唐人街“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的存在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少在欧美地区的唐人街是这样 。 关键词 五邑华侨 ;唐人街 ;民族聚居区 ;经济模式 文章编号 1001 4799 (2001) 01 - 0086 - 05 中图分类号 K291. 5 文献标识码 A唐 人 街 形 成 后 , 为 什 么 在 美 洲 、澳 洲 种 族 歧视 、排华气氛浓厚的社会环境中不仅没有逐渐消 亡 ,反而生存下来并且还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显然 ,简单地将唐人街看作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贫困落后的移民聚居区 , 很难令人信服 。美 籍华裔学者周敏运用“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理论 对唐人街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动力的揭示 ,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答这个问题比较有说服力的钥 匙 。不过她研究的重点是 1965 年后中国新移民 对唐人街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自此过去那个以 “自给自足的 、小型的附属性的民族经济”为基础 的陈旧的唐人街变成为一个崭新的稳固的有凝聚力的民族经济聚集区1 ( P111) 。我们认为同样可以 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 1965 年以前的唐人街 ,发展 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 正 是唐人街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20 世纪 60 年代 条件最恶劣的 100 年间的顽强生存与发展 , 才为新移民提供了熟悉美国提升自己地位的“基地”;唐人街 内 在 发 展 的 机 制 和 动 力 不 可 能 完 全 是 在1965 年前后才形成的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 , 那么 不可忽视五邑华侨对唐人街 (尤其是美洲和澳洲) 内在机制和发展动力形成所作的贡献 。文中所指的“五邑”即中国三大侨乡之一的广东江门五邑地 区 ,包括台山 、新会 、开平 、恩平 、鹤山 。这些地区出去的华侨在欧美尤其是美国 、加拿大形成的唐人街构成了人口的主体 ,迄今在华人社区的的政 治 、经济 、文化领域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 一 、五邑华侨既给唐人街带来了就业压力 ,又促成唐人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劳务市场的出现排华运动兴起后 , 离开矿区 、铁路建筑工地 、 农场以及其他工作场地的五邑华侨除一部分返回了国内 ,其余的人涌进了规模不大 ,容纳能力有限 的唐人街 。1886 年 1 月至 4 月 2 万人流入了旧金 山唐人街 ,悉尼和墨尔本在 19 世纪 70 - 80 年代开 始成为华侨逐渐集中的重要中心 ( 1881 年墨尔本 有 1057 人 、悉 尼 1321 人 , 10 年 后 墨 尔 本 有 2143人 、悉尼有 3499 人2 ( P6) ) 便是明证 。以往唐人街 主要是为过往的新移民和在矿区等地工作的华工 服务 ,这个功能决定了唐人街在侨居国的华人社 会中处于从属地位 :是新移民的中转站 、矿区和铁 路工地华工的物质供应站和休闲场所 , 不是大多数华侨的生产 、生活地 ,那么它的服务业 、商业的 规模也就与此相适应 。在种族歧视的驱动下源源 不断涌 来 的 人 流 迫 使 唐 人 街 的 主 要 功 能 发 生 转 变 ,由过去的服务基地演变为华侨生产 、生活的社 区 ,这对唐人街的现有基础和经济结构是一个挑战 。唐人街并不是在作好了准备的情况下迎接这 一挑战的 ,它是被迫应战 。转变之初 ,涌入者的规 收稿日期 2000 - 03 - 31 作者简介 张国雄 (1955 ) ,男 ,重庆人 ,广东五邑大学华侨研究室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 、华侨 史研究 。86 模大大超出了现有服务业 、商业所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 ,可以想象唐人街当时面临着何等的安置 生活 、吸纳就业的压力 ;在人们为进入语言 、习俗 、人际关系相同或相近的环境获得安全感而舒心 、 安全的同时 ,生活质量下降 ,一次次找工作的失败 所滋生的挫折感 、焦躁情绪 、无所事事也会随之在 这个群体中蔓延 。但大批华工集中到唐人街的同 时也是一个庞大消费群体的出现 ,唐人街获得了 一个稳定 、独特的消费市场 ,这就为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条件 。 五邑华侨在这一转变中作出的贡献 , 就是适时地发展起劳动密集型的洗衣 、餐馆业以及杂货 业 ,它们在五邑华侨最为集中的美国被称为三大 支柱产业 。如洗衣技术简单 、固定资本投入低 ,只要一块搓衣板 、一个熨斗 、一张熨衣架 、几块肥皂 加上一间租金低廉的房子就可以开业 。大批五邑 籍矿工 、铁路工人被白人排挤后进入唐人街 ,只好 去干别人不愿干的极劳累而又工资很低的活 ; 对 于主要来自农村 、身体健壮能够吃苦耐劳 ,但身无技术 、资金的这些劳动者来讲 ,洗衣是他们能够找 到的最适合的工作 。于是 ,这些单身的男性华侨 , 或是弯腰坐在洗衣盆前或是手持熨斗站立在熨衣 架旁 ,干起了在他们的家乡为男人们视为低贱不 屑插手而由妇女独揽的活 ,靠延长工时 、增加服务去赚取可怜的工资 。不过生存有了保障 。此外 ,唐人街初期的房地产出租市场也随之 出现 。美国旧金山 、纽约 、芝加哥乃至加拿大的蒙 特利尔城市唐人街街区的扩展 ,实际上也是房地 产业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扩张的表现 。大量华工进入唐人街首先要有住的地方 ,唐人街的居住有 着浓厚的地缘 、血缘色彩 ,多是以村落或者家族为 单位吃住在一起 ,这种早期的生活管理单位被称 作“坊”。由于绝大多数人是单身并且没有长久留 居的打算 ,所以采取了租房的形式 。纽约的吉恩殷这样回忆 “: 我们姓殷的都是堂兄弟 , 所以全住发展前景的市场 ,同乡会馆 、团体或有经济实力的商人不论是为了安置乡亲以增加凝聚力 , 还是出 于商业目的的考虑 ,都势必介入这个领域 。纽约唐人街随 着 人 口 的 增 长 ( 1870 年 120 人 、1880 年853 人 、1890 年 2559 人 、1900 年 6321 人 、1920 年8812 人 、1939 年 30000 多 人4( P32 - 35) ) , 由 最 初 的莫街 (Mott) 、柏克 ( Park) 、多义 (Doyer) 3 条街发展到20 世纪 30 年代的 26 条街 、600 多间大小商店 ,欧 籍居民逐渐随之他迁4 ( P32 - 35) , 这 个 过 程 也 就 是华侨住宅区扩张的表现 。新扩展街区的房地产无 疑也由非华籍人士手中转入到会馆 、团体或华籍 商人门下 ,尤其一些商人同时变为房产的拥有者 。 根据 1972 年的调查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房屋大 部分是 1906 年大地震后所建 , 除了餐馆 、商店外( P140) , 说还有几千套居住条件很差的住房单元3明重建时住房是一个重要的规划因素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唐人街始创于 1868 年 ,最初只是在靠 近太平洋铁路的火车站附近的西南二街租地自建 木屋 。随着华侨抵达人数的日增 , 唐人街也由西南二街扩展到阿达街 ,纵横达 3 条街 ,重新兴建楼 宇 ,临街的中式楼房楼下开设商店 ,楼上是出租的 宿舍 ,出租屋约 12 尺宽 20 尺长 ,均架设上下层床 铺 ,每房至少住 15 人5 ( P139) 。由此可见 , 当 时 已 经出现 了 房 地 市 场 为 华 工 提 供 相 对 低 廉 的 出 租屋 ,华工们求租房屋也就更为方便了 。 因为唐人街有他们熟悉的工作 、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 、亲属和乡里都可以成为他们获取就业机 会和商业信息的渠道 ,这样就保障其免受语言障 碍 、文化教育程度低 、对大社会了解不够等缺陷的困扰 ,也用不着为寻找所谓“好”的工作到大劳务 市场去花费回报极低的时间和精力 。唐人街虽然 工资低 ,但是加班加点地工作仍然可以获得他们 希望的收益 ,为家庭积蓄些钱 。在主客观因素的 制约下 ,唐人街就出现了由本族成员组成的稳定的劳务市场 。由于供求有利于业主 ,加上地缘 、血 缘的因素 ,业主就有了低廉劳动力的稳定供应 ,唐 人街上的华人工商业于是可以凭着自己低廉的成 本在大的经济环境中提高竞争能力 。唐人街的劳 务市场具有工人 、业主互利互赖的属性 。大量五邑华侨涌进唐人街劳务市场 , 既为五 邑华侨开设的洗衣 、餐馆业提供了劳动力 ,又为南 海 、番禺 、顺德华侨控制的制衣 、修理 、屠宰以及中 山华侨独有的鱼店 、女服等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在一起 ,大伙凑钱 ,合租了一套房 。合租房子住就是有这个好处 。一般是 6 至 10 个人合租一套房子 ,全部开销大家共同分担 。一时找不到工( P64) 自然唐作的人也可以不出钱留住在这儿 。”3人街的居住条件就非常拥挤不堪 ,为了省地方 ,床都钉在木板墙上 ,而且是双层或 3 层 ; 有的房子实 在住不下 ,人们只好轮班睡觉 。求租的范围随着 人口的 不 断 膨 胀 必 然 逐 渐 突 破 唐 人 街 原 有 的 街 区 ,向四周扩展 。房屋出租无疑就形成为一个有件6( P67) 。尤其是美国旧金山 、纽约等城市唐人街87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制衣业自 1965 年以后迅速兴起发展成为第二大支柱产 业 , 更 离 不 开 本 民 族 稳 定 、低 廉 的 劳 务 市 场 。二 、五邑华侨在唐人街的聚集所形成的特定 消费市场带来经济活力 ,推动了民族经济发展从消费角度考察五邑华侨对唐人街民族经济 形成 、发展的影响 ,最明显的莫过于五邑华侨主营 的餐馆业 。餐馆业的兴起在唐人街的民族经济成 份中内向型色彩是最突出的 。当唐人街还是新华侨的中转站 、矿区华工的物质供应基地和休闲娱 乐场所时 ,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的中餐馆的出现本 身就是满足华侨们对家乡饮食文化需要的产物 , 就有特定的服务对象 ( 本民族成员) ,一开始它就 是脱离侨居国大经济而独立存在的 。排华运动时期 ,包括五邑移民在内的华侨大量涌进唐人街 ,或 在洗衣房或在杂货店或在其他行业挣钱 , 这为以 单身男性为服务对象的餐馆业提供了一个更大的 稳定的消费市场 ,餐馆业迎来了一个大的发展机 遇 ,因此发展成为唐人街民族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即使在同时逐渐孕育出外向特点的时期 , 餐馆业 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对象 、稳定的消费市场仍然是 其发展的主要动力 。其次 ,杂货批零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兴起与发 展也同样得益于特定的消费市场 。唐人街上的商店按服务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以华侨华人社会为 主 ,一类以美国社会为主7 ( P87) 。从起源看 , 第一 类一直 是 唐 人 街 商 店 的 主 体 , 那 些 零 售 店 、衣 服 店 、蔬菜水果店 、药材店以及古玩店 、当铺等都是 针对华侨基本而又特殊的消费需要出现的 , 各店铺陈列的铜壶 、铁锅 、葵扇 、围巾 、棋子 、药材以及 各种珍品 ,外加咸鱼 、腊鸭 、火腿 、茶叶 、陈皮调料 等食品满足了远在异国的华侨饮食消费和其他生 活消费的特定需要 ,商店的发展也与特定的消费 群体人数的增减 、经济状况的好坏紧密相联 。进出口贸易也是随此而产生的 ,其中不乏五邑商人 涉足 ,虽然这并不是五邑华侨控制的行业 。上述事实说明 1965 年以前唐人街民族经济 的顽强生存 ,日益兴盛 ,同样得益于这个经济所具 有的内向发展机制的保证 ,使它有足够的活力在侨居国大经济之外相对独立地发展而较少受到外 部经济波动的影响 。据此 , 五邑华侨人口群体在 唐人街的聚集就为这个机制的形成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无疑这又是他们对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建立间接作出的贡献 。三 、五邑华侨控制的两大支柱产业为唐人街 的民族经济模式抹上了一层外向型的色彩唐人街里由五邑华侨控制的洗衣业从其创办 之初就有明确的定位 ,主要为白人服务 。在美国 , 它是 19 世纪中期首先在旧金山出现 ,这与美国西 部开发时的人口结构有直接的联系 。西部开发之初 ,居民多为男性 ,他们多喜欢穿那些可以拆洗的 硬前胸和硬衣领的衬衣 。最初几年他们的衣服脏 了常常送给印第安妇女或西班牙妇女洗 , 而一些 纨绔子弟甚至把衬衣送到香港去洗涤 , 当然费用 也就很高 。据说送一打衬衣到香港洗来回要 4 个 月 ,洗 衣 费 是 12 美 元 , 而 送 往 檀 香 山 是 8 美 元 。 显然这是一个有钱可赚而且市场需求也很大的工 作 ,一些聪明的华侨早就看准了这一行 。1850 年 第一家洗衣店在旧金山出现 , 一打衬衣只收 5 美 元 (后来降到 2 美元) 8 ( P107) ,而且洗得同样干净 , 一下子引起了轰动 ,很多五邑华侨后来跟进 ,洗衣 店纷纷开张 ,很快占领了洗衣市场 ,并由美国西部发展到美国中部和东部 ,有华侨的城市很少没有 五邑华侨洗衣店的 ,洗衣于是成为五邑华侨在美 国乃至加拿大的垄断性产业 。五邑华侨开设的洗 衣店不仅集中在唐人街 ,而且还散布在城市的其 他街区为市民提供就近方便的服务 , 华侨洗衣工 肩挑箩筐走街串巷上门收接脏衣或送回洗干净的 衣服就成为城市里的一道人们十分熟悉的风景 。 不论是唐人街内还是唐人街外的洗衣店 , 以白人 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这一点是共同的 。五邑华侨控制的餐馆业与洗衣业相比是一个 具有双重特征的产业 ,在其兴起和后来发展中立 足于本民族内部消费市场这一点一直存在 , 因为 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单身汉社会的消费需要 ; 同时 ,在其发展中又孕育出对外服务的属性 ,而且还 越来越明显 ,以至成为唐人街招徕游客的重要产 业 。唐人街早期的餐馆只有华侨光顾 ,自从 1896 年纽约一些记者报导中国烹调独特的风味和精美 的技术后 ,始有非华裔人士前来品尝4 。1896 年 李鸿章的访美更是将以“杂碎”为代表的中国菜肴 推出了唐人街 ,为其他种族的民众所接受 ,他们公 认中国小吃店是最可口的小吃店 。唐人街的中餐 据周敏唐人街 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第二章第三节提供的资料 ,1988 年 5 月作者采访了一位居住在威斯彻斯特 的唐人街退休商人 ,这位 92 岁的商人祖籍台山 ,主要从事香港至纽约的唐人街的进出口贸易 。88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受到欢迎 ,不仅是其味美 ,还在其价廉 。早年有人对美国纽约各式餐馆作过一个对比 , 在西式的高 档餐馆吃一顿讲究的饭菜要花掉一盎司黄金 ( 这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消费得起的) ,到一般西式 餐馆吃一顿不错的饭要 5 美元 , 在专供下层百姓 就餐的最低档的餐馆吃一顿最可怜的所谓“丰足 饭菜”也得花 2 美元 。相比之下 ,唐人街餐馆价格 的低廉简直让人惊喜 , 吃顿丰盛的饭只需花 1 . 5 美元 ;如果包伙 ,一周只收 16 美元 ,而在别的餐馆包饭 , 收费则高达 20 至 30 美元4 ( P27) 。低价格 、 份量足的大众化特色 ,不仅满足了其他种族民众 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好奇 ,又使他们达到了填饱肚 子的生理目的 。中餐馆业也随着那一个个流动的 活广告 ,在唐人街以外的街区开拓出市场 ,办到了其他种族聚居的街区 。最早到唐人街外去拓展业 务的还是五邑华侨 ,1898 年新会籍华侨钟爵在纽 约唐人街外的十三街接十四街的地方开设了“中 原楼”,这是中国餐馆专以杂碎为号召供西方人就 餐的 第 一 家 , 钟 爵 也 因 此 赢 得 了“杂 碎 王 ”的 美洗衣 、餐馆业的外向属性不仅是外部大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 ,而且对唐人街民族经济的发展 同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 它突破了唐人街的地域范围 ,拓展了民族经济的市场 ,扩大了 民族经济的规模 ,拓宽了华侨的就业渠道 ,为民族 经济的发展赚取了必要的资金从而弥补了自有资 金不足的缺陷 ,增大了民族经济发展的活力 。可 以设想 ,如果唐人街的民族经济是单一属性的经 济 ,那么 它 根 本 不 可 能 有 今 天 的 繁 荣 , 很 难 想 象1965 年以前唐人街中那大量的华侨会是一种什么 样的生活境遇 ,尤其在北美 。其次 ,这两大行业是 一个窗口 ,华侨通过为非华裔消费者的服务 ,了解 了外部社会的卫生习惯 、社交礼仪 、口味爱好 、价 值观念以及市场竞争规则 ,这对提高服务质量 ,开发新的服务项目 ,增强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 ,都是 非常 重 要 的 。正 是 在 这 些 行 业 的 对 外 经 济 服 务 中 ,五邑华侨逐渐学会了依靠更高的质量 、更整洁 的环境 、更周到的服务去赢得顾客的信任 ,烹调时 在不改变中国菜肴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增添一些西式调料以适应非华裔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 ,在激烈的竞争中才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1965 年以前的唐人 街民族经济模式也不是单一的 、自给自足的 ,外向 型经济的属性已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 它已经具有了二 元 结 构 的 特 点 ; 内 向 、外 向 共 存 的 产 业 结 构 ,使其获得了两大发展动力 ,形成了特有的经济 运行机制 。唯其如此看待 , 才能够比较正确理解 唐人街产业的兴替 ,结构的变化 。洗衣这样主要 依赖外部消费市场的产业 ,固然为早期唐人街缓解就业压力 ,拓展民族经济市场 ,增强民族经济活 力发挥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问题的另一面也恰恰 出在与外部的密切联系上 。依赖外部消费市场也 就会受制于外部消费市场 ,外部经济环境技术条 件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这类产业的兴衰 。20 世纪 30 年代洗衣机械化的出现 ,改变了白人的消费 行为和习惯 ,洗衣市场逐渐萎缩 ,这就直接冲击了 由五邑华侨控制的手工操作洗衣业 , 它也就理所 当然地从唐人街民族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 上退下来 ,尽管现在还有一些华侨华人在经营 ,但是已经无法改变它正在消亡的命运 。五邑华侨自 然是首当其冲 。比如 ,台山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 华侨余翠珠和丈夫经营的洗衣店随着洗衣机走入 家庭 ,他们的服务对象也就由面向全社会收缩到 单身汉 ,很多洗衣店纷纷倒闭 , 生意越来越难做 ,89 誉5( P143) 。不断扩大的外族消费者队伍 , 是 以 唐人街为主体的中餐馆产业长盛不衰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唐人街这两大支柱产业属性的分析 , 可以清楚地看到 ,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离 不开外部大经济环境 ,它并不是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发展的 ,与外部的经济联系是其不断发育过 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 , 唐人街的民 族经 济 与 外 部 大 经 济 之 间 存 在 一 种 共 生 的 关系9( P93) 。五邑华侨从事的行业不是机械制造这样的主 流 经 济 部 门 , 它 是 白 人 涉 足 很 少 , 竞 争 较小 ,而社会需要的潜力又很大的行业 ,它是外部大 经济的一个补充 ,洗衣 、餐馆业都是服务性质的工 作 ,是 附 属 在 外 部 大 经 济 体 上 的 独 特 组 成 部( P32) 。但是绝不能小看这种附属地位 , 五 邑分10华侨的勤奋努力 ,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 ,为日益富裕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享受 ,他们发掘了这种社 会需要并且使之深入到白人社会的各个阶层 , 从 而不论是对个人生活还是对社会经济都形成了依 赖关 系 。1877 年 旧 金 山 的 华 侨 洗 衣 店 就 付 了152000 美元的租金和向政府交纳了 68000 美元的水费6 ( P77) ,现在餐馆业一年就给旧金山带来 300 万游客和 10 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产生这种共生 关系的基础是城市劳动分工的日益细致 , 这也是 在排华势力强大 ,种族歧视气氛浓厚的时代仍然 无法将华侨完全驱赶出侨居国的根本原因所在 。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后来他们也只好停业11 ( P50) 。代之而起的制衣业能够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唐人街新的支柱产业 , 其 实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规律 。餐馆业同样具有为非华裔消费者服务的属性 ,为什么反而经 久不衰越来越红火呢 ? 因为餐馆业不像洗衣业那 样单纯对外服务 ,它具有对内对外两重属性 ,为本 民族成员服务一直是它的一个主要功能 , 在其消 费群体中华人始终占有很大的比例 。它平时和节 假日招待上班或渡假的非华裔消费者 , 周末的早茶和午餐围坐在大圆桌四周的则是黄皮肤黑头发 的本民族消费者 ,逢喜庆宴会华侨华人更是选择 到唐人街的中餐馆一聚 ,制衣业的兴起也为唐人 街外卖快餐店带来了火爆的生意 ,以至营业额随 制衣业的淡旺季变化而起伏 。这就保证唐人街的餐馆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消费市场 , 从而具备了 相对的独立性 ,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强 。这个产业 与洗衣业的区别还在于 ,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 个方面 ,不仅能够给其他民族成员带来独特的物 质享受 ,而且能够满足他们对异族文化风情的好奇 ,达到精神消费的目的 。饮食文化的不可替代 性 ,使餐馆业得以保持长久的魅力 。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外向性 。非华裔顾客的消费需要是唐人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第三 ,五邑华侨占垄断地位的洗衣业 、餐饮业以及较有 优势的杂货零售业 ,成为了唐人街经济的重要支柱 ,是唐人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而且相互依赖 、支持 。没有洗衣业的大众消费市场 , 餐馆 、杂 货零售难以发展成后来人们看到的经济规模 ; 而 没有餐馆 、杂货零售业的发展 ,广大洗衣业的五邑 华侨 劳 工 又 缺 乏 后 勤 保 证 。五 邑 华 侨 控 制 的 洗衣 、餐馆同时与南海 、番禺 、顺德 、中山华侨控制的 制衣 、屠宰 、修理 、渔店 、女服等业互为依存 , 构成 了独具特色的唐人街经济结构 。总之 ,1965 年以 前 ,唐人街“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存在的不争事实 ,是唐人街华侨华人社区得以在种族歧视困难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 参考文献1周敏. 唐人街 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杨进发. 新金山 澳大利亚华人 M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 社 ,1988 .麦美玲 ,迟进之. 金山路漫漫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87 .刘伯骥. 美国华侨史续编M. 台北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 限公司 ,1982 .刘伯骥. 美国华侨逸史M. 台北 :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 .陈依范. 美国华人发展史M. 香港 :三联书店 ,1989 .麦礼谦. 从华侨到华人M. 香港 :三联书店 ,1997 .杨国标等. 美国华侨史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吴景超. 共生与同化 唐人街 M . 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梁国钧. 英国华侨的成因与生活J . 台山文史 ,1987 : (8) .美. 陈国贲. 烟与火 蒙特利尔的华人M. 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6 .234通过上述五邑华侨与唐人街经济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可以看到三个基本的事实 : 第一 ,1965 年以前 ( 主要在 20 世纪初) 五邑华侨向唐人 街的聚集所形成的强大消费群体 ,为唐人街经济 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这是唐人街经济持久 不衰的根源所在 。第二 ,唐人街在 1965 年以前就 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稳定的“民族聚居区经济”模式 ,而且它并非完全是单一的 、自给自足的 , 不 仅洗衣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 , 而且餐馆567891011 责任编辑 :梅 莉 National Economic Pattern in Chinato wns and Oversea s Chinese from WuyiZHANG Guo - xiong( Research S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