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房价影响居民消费吗 房价影响居民消费吗 论我国不同地区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差异 论我国不同地区房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差异 经济学院 刘文婷 指导教师 陆铭 经济学院 刘文婷 指导教师 陆铭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 中国家庭在需求层面的要求从衣食发展到住行 人们 对于住房的要求日益显著和迫切 同时 住房改革使得房价变动更趋于市场化 因此 房价 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刻 本文利用 2000 年至 2008 年东 中 西部地区居民可支配 收入 消费支出 房屋销售价格 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比例等数据 实证检验了三大地区房 价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 发现东部地区的房价对消费倾向存在正效应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 这一效应不显著存在 并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涉及财富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文章最后 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 房价变动 居民消费 地区差异 财富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china has been deeper the demand of chinese families goes to living environment instead of basic necessities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ce of houses is more like to function in the market because of the housing reform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housing price on domestic residents has been critical through the modeling of the price of houses with economic data from 2000 to 2008 etc 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the price change has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consumptions of three disparate districts in china based on this experimental analysis the impact in the east area is positive while the one in the other two area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cause of the phenomen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al estate wealth effect income effect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in the end the paper gives out suggestion to promote consumption keywords housing price change consumption regional differences wealth effect income effect substitution effect 一 引言 一 引言 自 1998 年国务院发布 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的文件以来 我国 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步入了市场化轨迹 房价的变动越来越紧密地与宏观经济走势 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消费习惯和观念 当房产持有者看着逐渐 攀涨的房价时 欣喜于当初购房的决定 而当无房的家庭怀揣着半生省吃俭用的 积蓄准备安享晚年时 却发现房价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值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 力 房产价格的变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 1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十年后的 2008 年 一场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中国的出 口贸易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拉动经济的 三驾马车 因为出口的 失利 只能 依靠投资和消费 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这是近年来政府时刻关注的目标之一 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针对房价影响消费的问题 已经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 考虑我国东 中 西部不同地区房价对消费影响方式 程度的不同及其原 因的研究却比较少 房价上涨对东 中 西部地区家庭的消费支出存在不同的影 响吗 这种差异可能由哪些原因导致 这是本文试图解释的问题 本文采用消费函数的模型 分析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结合实证分 析 运用 29 个省市 2000 年至 2008 年的面板数据 分析东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差 异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二部分讨论国内外对于房价与消费问题的既有研 究 第三部分给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假设 第四部分以东 中 西部各省 市分类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部分进行研究的总结并针对促进消费给出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二 文献综述 关于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较成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房产财富效 应的研究 财富效应 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 假如其他条件相同 将会在总消 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 1简言之 人们持有的资产价格上涨 或下跌 导致资产 持有人财富增长 或减少 进而促进 或抑制 消费增长 1 1 财富效应的起源 财富效应的起源 从理论方面看 最早g haberler 1939 在 繁荣与萧条 一书中提出了 财富效应的观点 2 庇古在 1941 年出版的 就业与均衡 一书中对财富效应原 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 当衰退期间物价下跌时 居民真实现 实余额会增加 财富净值提高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随之增长 pigou 1941 2 房产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房产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 从实证方面看 国内外针对房产财富效应的存在性及其正负都有大量研究 2 1 一方面 在国外的研究中 认为房产财富效应存在的主要研究有 skinner 1989 case 1992 都发现了显著的财富效应 engelhardt 1996 证明房屋 价格上升不能影响居民消费行为 但价格下降会导致消费支出减少 alexander ludwig 和torsten slok 2001 考察了oecd国家 发现这些国家的股市和房地产 市场都存在财富效应 campbell cocco 2004 利用英国资料 发现住房价格对 年老的房屋所有者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 但对年轻人影响不显著 karl e case john m quigley和robert j shiller 2005 研究14个国家在过去25年的面板数据和 美国各州在20世纪80 90年代的面板数据 发现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有 显著影响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1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 1992 2 现代西方货币理论与政策 邱崇明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第 17 页 2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国内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 也证明了住宅价格对消费存在财富效应 一类观点认为这种财富效应为正 如李亚明 2007 在 中国房地产财富 效应的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 中写 长期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基本是正向的 但并未讨论这种正效应的作用机制 宋勃 2007 也有相似发现 但将无房者 与承租者的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也记入解释财富效应传导机制的因素 我认为分 类不够清晰 明确 另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该财富效应为负 高春亮 2007 以 2001年至2004年34个城市数据为样本 研究发现住宅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负 刘建江 袁冬梅 2009 在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研究 一文中指 出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产生抑制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 杜莉 2009 通过172 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 发现房价上升抑制了居民消费 但该研究没有考虑变量 的时间趋势所导致的伪回归现象 2 2 另一方面 因为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 模型建立的不同 不少经济学家 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 他们研究发现房产价格对消费没有显著影响 较早的 研究有 elliott 1980 他认为非金融资产变动对消费无影响 房产 汽车等资 产更多地被当成家庭生活的环境而非实际购买力 此后 hoynes and mcfadden 1997 研究个人储蓄和从房产升值中的获利的关系 发现影响甚微 levin 1998 也在退休问题的研究中发现 房屋价值与消费没有关系 国内 刘旦 2008 在宏观消费研究中指出 中国城镇住宅市场不具有财 富效应 并分析主要原因为住宅供给结构不合理与住宅市场信息不对称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 讨论房价对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 这将是研究的创新点 三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三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1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 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通过对房屋所有者和对无房者 与承租人的两个不同渠道产生 并发生作用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 并结合考虑 中国国情和居民消费心理 房屋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项作用机制 1 1 兑现与未兑现的财富效应兑现与未兑现的财富效应 理论上 房地产价格上涨时 房产所有者的总财富增加 因此会增加当期消 费 这称为财富效应 不同于金融发达国家所做的研究 本文认为房屋自住者与房产投机者的消费 行为不同 一方面 对于房屋自住者 出售房屋的可能性不大 即使出售也大多 打算购置档次 质量 环境更好的房产 因此通过房产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较小 同时 发达国家的 房产抵押财富效应 即房产价格上涨以后 房产所有者可 以通过抵押自己的住宅获得更多的贷款从而增加消费1 这在我国难以实现 由 1 杜莉 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 基于我国 172 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于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 不完善 居民通过房屋抵押贷款 从上涨的房产价 格中获益的机会不大 另一方面 对于房产投机者 他们往往能够依靠上涨的房 价 在房屋出售或者出租的过程中获得巨大收益 实现正的财富效应 未兑现的财富效应 能够作用于所有房屋所有者 房价的上涨 使得房地产 价值的未来贴现值上升 房屋所有者预期将来会更加富有 从而增加当期消费 实现正的财富效应 1 2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 房价上涨带动房屋租金上涨 承租人需要花费更大比例的可支配收入于租房 中 实际上等于减少了可支配收入 因此 产生了负的收入效应 1 3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 若无房者计划购房 且预算约束不变 那么上涨的房价将导致他们购买较便 宜的房屋 或者缩减其他消费以节约资金支付上涨的部分 此时 替代效应为负 然而 房屋价格上涨 也可能导致原先计划购房的消费者 放弃购房意愿 转而以其他产品的消费代替住房消费 例如yoshikawa和ohtake 1989 在研究日 本土地价格和储蓄时 发现计划买房的日本租赁者的储蓄率较高 但此时较高的 土地价格减少了计划购房的人数 住宅价格与租房者储蓄之间弱负相关 而且他 们指出日本许多租房者以奢侈品消费替代住房消费 他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 绝 望的消费 1此时 替代效应为正 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 本文数据来自 中国统计年鉴 选取2000年至2008年我国29个省市 不包 括香港 澳门 台湾地区 的经济数据 其中 房屋平均销售价格的数据 经过 以2000年为基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作调整 之所以选择此时间区间 首先考虑到 宏观经济环境 由于我国于1998年实施了住房体制改革 经过几年发展与调整 住房价格逐渐市场化 使得讨论房价与消费时准确度提高 其次考虑到数据的可 得性 2000年以后因变量和各自变量的数据均能够在中国国家统计年鉴中查询 对于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包含的省市 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式 四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四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1 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 1 1 基本考虑基本考虑 把需要讨论的因变量设定为平均消费倾向 即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除以居 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模型中的自变量 考虑房屋平均销售价格 hp 居民 1hiroshi yoshikawa and fumio ohtaka an analysis of female labor supply housing demand and the saving rate in japa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3 1989 pp 997 1030 4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的抚养比 即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年人的占比 raise 性别比 以女性为基 准100 sex 人均gdp 由于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讨论东 中 西部不同地区 房屋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因此引入虚拟变量g1和g2 控制地区间 差异 以此判定差异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显著 1 2 模型设定模型设定 模型1 it1213212132 apc ititititititit gghpghpghp 456 itititit raisesexgdpu 其中 t表示年份 2000至2008年 被解释变量apci为t时期第i个省市的居 民平均消费倾向 能够体现居民的消费意愿 hp为房屋销售价格 经过cpi调整 后得到 是主要关注的自变量 本文将分析hp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程度 raise 代表抚养比例 初步判断其对家庭支出存在影响 sex为各省市男女性别比例 以女性为基数100 gdp代表各省市人均gdp 可以视为各地经济发展程度的表 现 将对消费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和为方程引入的两个虚拟变量 当 1 而 0时 表示东部地区 当 0而 1时 表示中部地区 当 0且 0 时 表示西部地区 为残差项 1 g 2 g 2 g 1 g 2 g 2 g 1 g 1 g t u 同时 为了探究房价对消费倾向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方程引入房价和 地区的交互项和 在分析中表现为系数 1itit ghp 2itit ghp 2 和 3 的大小和显著性 程度 如果系数 2 和 3 显著 可以认为这一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1 3 回归结果回归结果 用上一部分所述数据 根据模型1做实证检验 因为各省市的居民消费结构 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使用gls cross section weights 法对模型进行评 估 结果如下 见表1 表表1 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居民消费函数模型1 因变量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因变量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待估系数待估系数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 值值 标准差标准差 t值值 p 1 常数常数 1 0845 0 0963 11 2578 0 0000 2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 0 1280 0 01706 7 5049 0 0000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0 0363 0 0215 1 6899 0 0923 1 房屋销售价格房屋销售价格 5 43 10 5 1 03 10 5 5 2641 0 0000 2 房价与东部地区交互项房价与东部地区交互项 7 34 10 5 1 02 10 5 7 1745 0 0000 3 房价与中部地区交互项房价与中部地区交互项 1 33 10 5 1 37 10 5 0 9698 0 3331 4 抚养比抚养比 0 0949 0 0414 2 2940 0 0226 5 性别比性别比 0 0015 0 0009 1 6498 0 1002 6 人均人均gdp 3 71 10 6 6 30 10 7 5 8876 0 0000 5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r r 2 2 0 4260 adjusted r r 2 2 0 4077 f检验检验 23 3742 p值值 0 0000 年份年份 2000 2008 观察值个数观察值个数 261 注 值后的 和 分别表示在99 和95 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理解为待估系数显著 t 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4260 说明方程遗漏了消费变动的一些因素 但不 妨碍我们分析房价对消费变动的影响及地区差异 因为系数 2 在检验中显著 而 3 不显著 故认为房屋价格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在东部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 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中 西部地区没有这种差异 4 和 6 在检验中显著 而 5 不显著 但t检验的p值接近于0 1 因此认为抚养比 即14岁以下青少年和65 岁以上老人占中间年龄段人口的比例 和人均gdp对消费倾向存在显著影响 而性别比的影响显著性较差 考虑到 5 的p值接近于0 1 因此保留在模型中 2 模型修正模型修正 2 1 修正原理修正原理 因为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平均消费倾向 apc 和主要关注的解释变量房屋 销售价格 hp 都含有时间趋势 平均消费倾向随时间有下降趋势 而房屋销 售价格随时间有上升趋势 所以前述结果很有可能存在伪回归 为了探究伪回归 现象是否存在 考虑在模型中加入时间t的虚拟变量 得到模型2 以2000年为基 准年 t1 1表示2001年 t2 1表示2002年 依此类推设置ti i 1 2 8 2 2 修正后的回归结果修正后的回归结果 表表2 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居民消费函数模型2 因变量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因变量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待估系数待估系数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 值值 标准差标准差 t值值 p 1 常数常数 1 0478 0 0835 12 5432 0 0000 2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 0 0684 0 0139 4 9225 0 0000 3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 0 0448 0 0183 2 4473 0 0151 1 房屋销售价格房屋销售价格 6 91 10 6 9 30 10 6 0 7433 0 4580 2 房价与东部地区交互项房价与东部地区交互项 1 71 10 5 9 03 10 6 1 8923 0 0596 3 房价与中部地区交互项房价与中部地区交互项 1 55 10 5 1 17 10 5 1 3269 0 1858 4 抚养比抚养比 0 1101 0 0345 3 1946 0 0016 5 性别比性别比 0 0016 0 0008 2 0928 0 0374 6 人均人均gdp 2 73 10 6 4 80 10 7 5 6977 0 0000 1 2001年年 0 0171 0 0063 2 7118 0 0072 2 2002年年 0 0135 0 0064 2 0914 0 0375 3 2003年年 0 0319 0 0064 4 9691 0 0000 6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4 2004年年 0 0398 0 0065 6 0928 0 0000 5 2005年年 0 0452 0 0069 6 5755 0 0000 6 2006年年 0 0634 0 0069 9 1197 0 0000 7 2007年年 0 0788 0 0073 10 8458 0 0000 8 2008年年 0 0883 0 0077 11 5386 0 0000 r r 2 2 0 6525 adjusted r r 2 2 0 6298 f检验检验 28 6470 p值值 0 0000 年份年份 2000 2008 观察值个数观察值个数 261 注 t值后的 分别表示在99 95 和90 的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理解为待估系数显著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后 其系数呈减小趋势 且在95 的显著性水平下 均能够通过检验 与平均消费倾向随时间下降的事实相符 2 房屋销售价格hp的系数 1 从模型1的显著变为模型2的不显著 说明 模型1存在伪回归现象 房价与中部地区的交互项系数 3 也不显著 但p值相对 于模型1有所减小 可以看出模型2加入时间趋势以后对模型有所改进 不显著的 系数表明 在中西部地区 房屋销售价格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不大 或者 正负效应相抵消 使得房价变动与消费倾向变动在计量上不相关 3 新模型中的 2 依然显著 说明东部地区房价对消费的影响与中西部地 区存在显著差异 且表现为正效应 即房价上涨促进消费倾向增加 回归结果表 明 每平方米房价上涨1000元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上升1 71 4 新模型中的抚养比 性别比和人均gdp这三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均能够 在95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说明需要抚养的人口比例上升 消费倾向下降 男性占人口比例上升 消费倾向下降 人均gdp上升 消费倾向下降 3 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 3 1房价系数的解释房价系数的解释 根据本文第三部分讲述的理论基础 房屋销售价格通常根据三种效应影响不 同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其中财富效应为正 收入效应为负 而替代效应 可能出现正或负两种情况 因此 房价对于不同地区消费倾向的影响会因为正负 效应的强弱关系而不同 而这种强弱关系的变化又可能由于研究群体的不同而产 生变化 首先 根据兑现的财富效应 房屋所有者可以通过出售 出租房产 或者房 产抵押信贷的渠道 获得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 房屋自住 者很难实现兑现的财富效应 而房产投机者能够容易地实现财富效应 从东 中 西部的房屋所有者性质上说 东部地区的房产投机者较西部地区的占比大 其原 7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因可能是 第一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和环渤海经济带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够带动房价上涨 催生了一大批投机者 图1 表明 东部地区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大于中 西部地区1 第二 东部地区家 庭的可支配收入在通过居民消费指数调整后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2 见图2 闲 余资金相对充裕 投资于房地产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情况 可以从经济适用房销 售面积占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这一侧面反映出来 见图33 因为经济适 用房基本用于自住 而其他商品房 尤其是高档商品房 成为投资者的主要购买 对象 综上 东部地区兑现的正财富效应相对较大 图图1 房屋销售价格变化的地区差异房屋销售价格变化的地区差异 其次 未兑现的财富效应 是通过人们的预期改变而实现 本文认为 受教 育年限能够影响人们跨期消费时的选择 具体而言 受教育年限长 知识水平较 高的人 在选择消费模式时可能更多考虑未来收益的贴现 相反 知识层次低的 居民其消费行为相对更加短视 即使他们所拥有的房产在未来价值上涨 也不会 被考虑为当期财富的增加 从而难以实现未兑现的财富效应 所以 未兑现的财 富效应在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 见图44 更可能实现 图图2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1地区数据是根据 29 个省市房屋销售价格 通过以住宅销售面积为权数加权平均获得 数据来源 国家统 计数据库 2 地区数据是根据 29 个省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通过以人口为权数加权平均获得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 数据库 3东 中 西部的这一比例数据 是根据每个省市的比例 通过以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为权数加权平均获得 4 注 图中数据根据 29 个省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 6 岁以上年龄人口的比例 以各省市人口为权数加权平 均获得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数据库 8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图图3 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占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的比例 图图4 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岁以上人口比例 第三 收入效应表现为房价上涨导致承租人消费下降的负效应 影响收入效 应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房屋承租人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 房租占承租人家庭总支 出的比例等 前者的比例上升 可能导致收入负效应的影响增大 后者的比例上 升 也可能导致该效应的影响增大 本文认为 由于大量的人口流动 从中西部地区涌入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数量 庞大 留守家乡的中西部地区居民 其消费行为将会依赖于东部地区的亲人的收 入水平 东部地区房价上涨 带动房屋租赁价格上升 而这些流动人口恰恰是出 租房屋很大的消费群体 所以这一承租群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 这将导致即 使是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引起房屋租金上升 也会带来中西部地区消费倾向减弱 这涉及到财富转移的问题 在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同时 财富也可能通过房 产转移到东部地区居民手中 所以 东部地区房价上涨的收入负效应外溢到中西 部地区 可能是中西部地区房价对消费的正效应不显著而东部地区这一效应显著 的原因之一 第四 替代效应可能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向 若无房者维持购房的愿望 则房价上涨对消费的替代作用为负 若无房者由于房价过度上涨而放弃购房 则 可能导致其他消费增加 此时替代效应为正 无房者购房意愿的强弱变化 可以从每平方米房屋销售价格与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比例这一变量体现出来 如果房价与收入的比例上升过快 或者数值过大 9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那么无房者放弃购房意愿的可能性增大 已有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房价与收入比例 明显高于中 西部地区 且变动幅度相对较大 尤其体现表在2004至2008年 同时中西部地区数据差异很小 见图51 因此 东部地区的无房者更可能认为 买房的支出过大 同时较大波动也导致预期的不稳定 从而暂时放弃购房 将结 余转向购买其他消费产品 如汽车 名牌服饰 高档化妆品 餐饮等 这的确是 东部沿海大城市屡见不鲜的情景 各种国外奢侈品牌在近几年纷纷进入国内 较发达地区市场 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图图5 单位房价单位房价 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3 2 其他变量系数的解释其他变量系数的解释 抚养比的系数为负 表明需要抚养的儿童和老年人比例上升 可能导致消费 倾向下降 因为抚养儿童 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庞大的教育支出 而抚养老人 则可能存在高昂的医疗费用 因此 抚养比上升表明抚养的主体身背的责任与负 担增加 从而消费倾向被储蓄倾向替代 性别比的系数为负 是一个显著但非常小的变量系数 仅为 0 0016 即在 每100名女性的基础上增加1名男性 平均消费倾向下降0 16 可能由于女性的 地位逐渐提高 女性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正不断上升 人均gdp可以看作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表征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规 律可以解释这一系数的符号 这一影响显著但非常小 五 总结与政策建议五 总结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房价对消费的不 同影响 并在方法上进行改进 引入组别和时间的虚拟变量 以观察地区差异的 显著程度 并防止由于时间序列趋势导致的伪回归现象 根据本文分析 东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平均消费倾向存在正效应 而中西部地 区的这一效应不显著存在 地区间存在差异 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兑现与未兑现的 财富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成因 大小 相互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主要由 地区间住宅结构构成 人口构成 财富分配 知识结构 消费心理的不同导致 1 图 5 由加权平均后的各地区家庭可支配收入和房价计算所获数据绘制而成 10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东部地区 兑现和未兑现的财富正效应较大 收入负效应较小 替代效应为 正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房价上涨对消费倾向存在正向影响 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显 著差异 其财富正效应较小 收入负效应较大 替代效应的大小未做深入讨论 因此房价对消费的正向影响不显著 以扩大消费为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尽量控制不同地区间房屋销售价格的变动幅度 相一致 东部地区房价上升幅度大于内陆地区 导致东部地区以房地产作为投资 或者投机方式的人增多 可能带来财富的转移 影响中 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 因此 平稳的 变化相似的房价能够缩小不同地区对于消费影响的差异 2 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外房地产金融产品丰富 如住房逆向抵 押贷款等能够使房产这一家庭财富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可支配收入 在金融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可以首先尝试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但 是 此举的同时必须控制房价泡沫式增长 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 3 培育稳定的房屋租赁市场 一方面 试图将房屋租金控制在家庭可支配 收入的一定比例以内 且避免波动过大 稳定的租金和便利的租赁市场服务是促 进承租人的消费转向其他领域的必要保证 另一方面 国家应该不断完善廉租房 等住房保障制度 并加强对承租人的保护与对出租人的监管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杜莉 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 基于我国 172 个地级城市 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09 年 2 高春亮 周晓艳 34个城市的住宅财富效应 基于panel data的实证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2007年第1期 3 李亚明 佟仁城 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 系 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1期 4 刘旦 中国城镇住宅价格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 宏观消费函数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2月第十卷第一期 5 宋勃 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 1998 2006 经济科学 2007年第5期 6 袁冬梅 刘建江 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研究 消费经济 2009年6月第25卷第3期 7 张洛民 刘璇 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 统计与 决策 2009年第16期 11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12 8 消费经济学 尹世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第二版 9 karl e case john m quigley robert j shiller 2001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 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10 john d benjamin peter chinloy g donald jud real estate versus financial wealth in consumption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9 3 341 354 2004 致谢 致谢 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导师陆铭教授给予我的指导 从开始的选题到研究 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不解 陆铭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和帮助 选题时他告 诉我要大量阅读文献 并寻找自己的边际贡献 研究时他给予了我方向性和关键 性的指导 让我对于如何做学问 如何深刻认识自己的研究问题有了全面清晰的 理解 由此 我的毕业论文才得以最终成型 再次感谢陆老师的帮助 同时 我也要感谢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 也欣喜于大家一起为毕业论文奋 斗的热情和勉励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评语 本文选题非常重要 是否房价拟制了消费是影响住房政策的重要问题 作者 自己收集了相关数据 并且对这一影响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对即有的 研究构成了新的发展 证实不同的房价 消费的关系 的确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是篇优秀的本科学位论文 陆铭 2010 年 6 月 21 日 答辩委员会评语 答辩委员会评语 同意导师意见 答辩情况较好 李慧中 2010 年 6 月 29 日2010 年 6 月 29 日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分析及其对策 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分析及其对策 经济学院 陶 溦 指导老师 汪立鑫 经济学院 陶 溦 指导老师 汪立鑫 摘要 摘要 由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已经取消 地区教育费附加是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延伸 本 文之教育费附加主要指一般意义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根据 2004 年至 2006 年的统计数据 本 文在对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现行的征收分配方案存在着地区分配不公 以及征收累退性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在于将教育费附加转为中央税种 并将教育费 附加的计征依据逐渐由流转税转为所得税 关键词 关键词 教育经费 教育费附加 地区教育经费差异 税收累退性 abstract the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mainly refers to the urban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according to the state statistics from 2004 to 2006 the author made analysis on the equity of the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and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collection the other is the repressiveness of the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the key to solve these two problems is to transfer the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into central tax and change its tax basis from turnover tax to income tax gradually keywords education funding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 the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ducation funding tax repressiveness 引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资源 资金以及廉价劳动力的推动下 经济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水平落 后 劳动生产率低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加速经济增长 转型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我国于 1994 年制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并 于 1995 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这一纲要的实行可以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中 一个重大的转折 自此之后 我国的教育事业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 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职业教 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壮大 我国的教育规模数量以及质量都得到了长足 进步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表 1 1995 2006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表 1 1995 2006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 1 1 全国财政性教育 经费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 费增长率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重 1995 1411 5 20 16 2 2 32 1996 1671 7 18 43 2 35 1997 1862 5 11 41 2 36 1998 2032 5 9 13 2 41 1999 2287 2 12 53 2 55 2000 2562 6 12 04 2 58 2001 3057 0 19 29 2 79 2002 3491 4 14 21 2 90 2003 3850 6 10 29 2 84 2004 4465 9 15 98 2 79 2005 5161 1 15 57 2 82 2006 6348 4 23 00 3 00 单位 亿元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是由预算内及预算外两种教育经费支出构成的 预算 内的财政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 基建支出 科研经费支出及其他支出 即预算外财政教育经费包括 城市 农村以及地方教育费附加 企业办学支出和 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用于教育的支出 如上图表所示 自 1995 年正式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获得了快速的增长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逐年升高 近日出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我国要于 2012 年实现财政 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 4 的目标 但是 随着教育经费规模的不断增长 另一个问题日渐显现其重要性 那就 是教育经费征收以及支出的公平性问题 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 当代主流 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纯公共产品 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 品的特征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 它具有公共产品普遍具有的强烈正外部性 但是 它并不完全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此 严格地从经济学定义来 看 教育不是公共产品 而应是一种由 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 3 现实的社会实践更表明 将公共财政作为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的另一个重要 原因在于教育作为一种可以提升个体劳动素质的手段 是社会阶层进行流动的最 1 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教育经费年鉴 1999 2007 中国统计年鉴 2007 中国财政年鉴 2007 2 冯静 关于开征教育税的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年硕士毕业论文 3 王一涛 安民 教育是公共产品吗 对一个流行观点的质疑 复旦教育论坛 2004 年第 5 期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重要的渠道 教育具有改变个人即有能力 财富 阶层等的作用 由公共财政提 供教育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的公平性 而教育的公平最终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 公平与稳定 在福利经济学中 对于公平的主流观点包括平均主义 罗尔斯主义以及功利 主义 公共教育经费的支出其主要作用在于弥补由于初次分配带来的地区和个人 接收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教育支出水平的差异 因此 本文对于教育公平性的分 析主要是基于平均主义以及罗尔斯主义的观点 应保证不同人群都可以接受相同 水平的教育 并且首先考虑低收入层次人群福利的提升 实践中即 公共教育经 费的投入应主要向教育水平 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进行以消除地区间教育提供水 平的差异 而教育经费的征收则应具有一定的累进性以提高低收入层次人群的效 益 本文的公平性定义都将基于以上对公平性的定义进行 在财政教育经费中 教育费附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费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 以税收形式进行征收 专款专用的教育经费 由于其具有税收的典型形式 其收 取又是完全被用于我国教育事业 因此它的公平性问题异常突出并具有典型性 本文将致力于对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进行分析 并提出对其的改进意见 1 教育费附加的背景及内容 1 教育费附加的背景及内容 1 1 教育费附加的开征背景 1 1 教育费附加的开征背景 教育费附加主要分为城市教育费附加 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以及各地方根据 自身情况征收的地方教育费附加 根据 1986 年 4 月国务院颁布的 征收教育费 附加的暂行规定 中 将教育费附加限定为对缴纳农村事业费附加的单位和个人 以外的对象根据增值税 消费税以及营业税三税征收的附加费 农村教育事业费 附加从 2004 年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被全面取消 地方教育费附加只是地方政府根 据各地情况自行征收的费用 是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补充 因此 根据多方考虑 本文讨论的教育费附加仅限于一般意义所认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 1986 年国务院颁布了 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从 1986 年 7 月 1 日 开始对除缴纳农村事业费附加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教育费附加 此规定出台的背景 是 1985 年 5 月出台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将基础教育管理 权下放地方的政策 如 暂行规定 中所述 教育费附加的开征是为了 加快发 展地方教育事业 扩大地方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 应该说 这一政策与当时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实质都 是为了将财权下放到地方 激活地方经济活力 带动地方发展 而细化到征收教 育费附加则是为了解决当时地方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 使得地方能都将更多的资 金投入到教育事业 加强地方对教育管理的自主性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1 2 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及分配方式1 2 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及分配方式 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对象是缴纳消费税 增值税 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 计征 依据是消费税 增值税和营业税税额总和 2005 年对暂行规定进行修改 加大 对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 将费率提至 3 并取消对卷烟 烟叶单位的优惠政策 从其经济本质来看 教育费附加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教育税 但采用了费的法律 形式来进行征收 教育费附加分配方式主要采用地方征收地方使用 并且专款专用的方式 执 行方式是 地方除铁道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各专业银行总行 保险总公司 的教育费附加随同营业税上缴中央财政外 其余单位和个人的教育费附加 均就 地上缴地方财政 这种分配方式是与 1980 年开始实行的财政包干制相一致的 从 1986 年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育费附 加的征收额逐年上升 从 1991 年的 28 01 亿元到 2003 年的 232 39 亿元 增加了 8 3 倍 此教育费附加包含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 城市教育费附加占全国财政性 教育经费的比重也不断上升 到 2006 年已占全国财政教育经费的 5 35 而在 全国教育经费总收入中也占到了 3 46 城市教育费附加在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中 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财政改革的实践看来 教育费附加应具有临时性和阶 段性的特点4 但是我国现实的特点决定教育费附加在在现实中其承载的意义已 远大于此 随着教育费附加在我国教育财政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已经 不再是简单补充地方教育财政不足的费用了 它对于我国教育财政经费的征收和 分配格局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现象势必要求我们对它的征收方式和分配方 式重新进行审视 表 2 1991 2006 年教育费附加及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表 2 1991 2006 年教育费附加及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统计数据 5 5 城市教育费 附加 教育费附加 总额 全国财政性 教育经费 城市教育费附加占全国财 政性教育经费比重 1991 21 28 28 01 621 71 3 42 1992 24 10 31 72 754 9 3 19 1993 33 61 44 23 1018 78 3 30 1994 48 78 64 20 1196 65 4 08 1995 63 37 83 40 1411 50 4 49 1996 79 83 96 04 1671 70 4 78 1997 86 75 103 29 1862 50 4 66 4 蔡秀云 对中国教育费附加的思考 财政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 第 32 页 5 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教育经费年鉴 1999 2007 中国财政年鉴 2007 复旦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编 2010 1998 88 43 113 34 2032 50 4 35 1999 95 61 126 10 2287 20 4 18 2000 106 09 147 52 2562 60 4 14 2001 123 28 166 60 3057 00 4 03 2002 140 70 198 05 3491 40 4 03 2003 165 24 232 39 3850 60 4 29 2004 216 61 300 40 4465 90 4 85 2005 280 34 356 18 5161 10 5 43 2006 339 73 446 85 6348 40 5 35 单位 亿元 1991年 1995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数据是根据1995年 2006年城市教育费附加占教育费附 加总额比的平均数乘以教育费附加总额得出 1991 年 1995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数据来自 中国财政年鉴 国家用于教育的 财政支出 其数据与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基本相同 2 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分析 2 教育费附加的公平性分析 2 1 教育费附加地区间公平性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共管理职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深度解析
- 2025年供销社农资配送中心招聘面试题难点解析及应对方法
- 拉弯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大数据展现平台合作协议书
- 抢救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家用厨房电器具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重组抗原诊断试剂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石英玻璃纤维套管项目合作计划书
- 抗菌素使用课件
- 高2024级2025年秋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 2025年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浙江省高二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真题及答案(2024-2025)
- 茶马古道文化研究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环境检测与监测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南京工业大学甲醇制氢工艺设计(反应器)
- 医疗废物处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理解词语含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 公务员2020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地市级)
- 4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三农村电商创业融资指导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