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量词的研究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汉语量词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惠红军 指导教师:蒋宗福量词是汉语的语法特色之一,也是汉藏语系的语法特色之一。汉语使用者在习得和运用量词时遵循什么样的认知规律,是目前量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解决这一问题,对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本体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有七部分:绪论部分,通过汉语量词的研究现状评述,发现对量词用法的产生、量词结构的类型和功能变化、量词词类成员的消长以及量词习得的系统研究还有明显不足。因此,本文综合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针对人工智能所创建的概念层次网络硎理论,以通史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本体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一百二十多个量词,从认知和功能的角度把它们分为实体型、结构型和形状型三类,系统考察它们的各种系统性差异及其动因,考察量词、名词、动词等所形成的概念网络层次,探讨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深层搭配规律。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对汉语名量词历时搭配的研究。考察分为三个方面。一,名量词与名词的称量关系是在重构的认知场景中,在认知目的的干涉下,使名量词的原形式产生指称转喻,指称了一种量的概念形式。其中涉及三种类型的转喻:实体转喻、形状转喻、结构转喻。它们分别对应名量词的三种次类:实体型、形状型和结构型。二,名量词原形式通过转喻机制与名词建立称量关系后,在隐喻机制作用下,投射映射把名量词原形式中所蕴涵的空间量映射为其修饰名词的物体量。但名量词仅涉及量的表达形式,具体的量则是通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数词来表达的。三,名量词称量对象的增加和减少都受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想关系的制约。第三部分是对名量词结构的多角度分析。首先,把现代汉语的名量词结构分为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两种类型,并对其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名量词自足结构松散化的程度不及非自足结构松散化的程度高,其中原因可能是受到名词结构类型演变和动补结构发展的共同制约。其次,借助语法等级的概念来考察名量词充当各种句法成份的等级变化。考察发现,名量词结构功能由最初的主要充当谓语演变为充当定语。最后是对其语用功能的分析。考察表明,自足结构和非自足结构在充当话题和信息焦点方面都有不同表现。第四部分是对动量词的历时搭配进行分析考察。首先以现代汉语动量词现象为着眼点,厘清其历史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动量词称量用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喻和隐喻机制进行分析。采用分析名量词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动量词与动词的称量关系依靠的是实体型转喻机制;动量词对动量的表达依靠的是基于相关性的投射映射;而动量词称量对象的发展变化,则是基于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想关系的制约。第五部分对动量结构进行研究。采用考察名量词的方法和角度,分析了动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的演变情况,发现这两种结构松散化程度基本相当。但二者的语用表现明显不同,动量词自足结构的构式意义在于表达对动作的量的描写和判断,动量词是句子的焦点信息;动量词非自足结构的构式意义则在于对动作完成的整个状态进行描写,动量词不是句子的焦点信息。对动量句法功能的语法等级的考察表明,动量词的优势语法等级基本没有变化,都是充当补语和状语。第六部分是对量词的应用研究。通过对量词范畴成员消长替换现象的研究,我们发现,各个时代的典型量词都处于那个时代概念网络层次的基本范畴层次,非典型量词则都处于非基本范畴层次。受量词修饰的名词、动词也具有这样的概念特征。受人类不断变化的范畴化认知的影响,量词范畴各成员所处的概念网络层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量词词类成员兴替的深层原因,也是量词成员非范畴化的一种重要原因。这种概念网络层次结构同时也反映出量词的词类特征,影响着量词的超常搭配,并使汉语量词的习得表现为一种整体习得模式。由此,用。关键词:汉语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 .:. : . ., . .:., .,.,?.,. , , , . , , .也.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 ,? .? .?. . ?,? . .二. .? ?. . ?也, . . ? .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皿 .?,? . .,. . , ., . ?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本体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研究?.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实体型名量词的界定和分类?.动作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物品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认知解释.动作实体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动作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的认知关系?.动作实体型名量词所表达的量?.物品实体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物品实体型名量词与名词的认知关系?.物品实体型名量词所表达的量?.实体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共性?.实体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动作实体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物品实体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实体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共性汉语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研究下?.形状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形状型名量词的界定和分类?.二维形状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三维形状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形状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二维形状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三维形状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形状型名量词的认知共性.形状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二维形状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三维形状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形状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共性.结构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结构型名量词的界定和分类?.结构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整体结构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部分结构型名量词与名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结构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整体结构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部分结构型名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结构型名量词的认知共性.结构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整体结构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部分结构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结构型名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共性?.名量词与名词历时搭配的共性表现.转喻和隐喻是名量词用法产生的两种重要机制?.名量词用法发展方向具有单向性?.名量词用法产生过程中所反映的认知规律.汉语名量词结构研究 .汉语名量词结构类型的历时演变研究?.汉语名量词结构类型研究评述?.现代汉语名量词结构.名量词的自足结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名量词紧密型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名量词松散型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名量词自足结构的历史来源.名量词的非自足结构.名量词紧密型非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名量词松散型非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名量词非自足结构的历史来源?.名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的对比分析.名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使用比例的历时考察.名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发展的动因考察?。.汉语名量词结构功能的历时演变研究?.名量词结构功能研究评述?.名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名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名量词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名量词自足结构的语用功能.名量词非自足结构的语用功能?.汉语名量词结构的共性研究?.名量词结构形式的演变共性.名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演变共性?.名量词结构语用功能的演变共性?.汉语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研究?.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动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动作实体型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历时演变?.物品实体型动量词与动词搭配的历时演变?。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动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动作实体型动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物品实体型动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解释.动量词用法产生的认知共性.动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动作实体型动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物品实体型动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解释。.动量词称量对象发展的认知共性?. .动量词与动词历时搭配的共性表现.转喻和隐喻是动量词用法产生的两种重要机制?.动量词用法发展方向具有单向性?.动量词用法产生过程中所反映的认知规律.汉语动量词结构研究 .汉语动量词结构类型的历时演变研究?.汉语动量词结构类型研究评述?.现代汉语动量词结构.动量词的自足结构?. .动量词紧密型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动量词松散型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动量词的非自足结构.动量词紧密型非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动量词松散型非自足结构的历时考察.动量词非自足结构的历史来源.动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的对比分析.动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使用比例的历时考察.动量词自足结构与非自足结构发展的动因考察?.汉语动量词结构功能的历时演变研究?.动量词结构功能研究评述?.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动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动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历时演变?.动量词结构句法功能历时演变的动因.动量词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动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语用分析?。.动量词自足结构和非自足结构的语用功能分析.汉语动量词结构的共性研究?.动量词结构形式的演变共性.动量词结构句法功能的演变共性?.动量词结构语用功能的演变共性?.汉语量词的应用研究 .汉语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概念层次网络理论.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 .名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名量词成员的消长.名量词成员的概念网络层次.动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动量词成员的消长.动量词成员的概念网络层次.量词概念网络层次的共性特征?.量词的非范畴化特征.量词非范畴化为区别词?.量词非范畴化为副词.量词非范畴的共性表现?.汉语量词的习得模式研究.量词的词类功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量词词类功能研究评述?.量词词类功能的研究方法.量词的词类功能?.量词的超常搭配研究.量词超常搭配的研究评述.量词超常搭配的表现.量词超常搭配的性质.量词超常搭配的动因分析.量词的习得模式研究.量词习得模式的研究思路.量词的习得模式?.量词习得模式的实验性应用?.词目索引.主要语料来源?工:具书?.参考文献.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声明?.殳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绪论.汉语量词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汉语量词的研究量词是汉藏语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汉语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马氏文通开始就对汉语量词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对量词的起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王力/:指出,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来的。其后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索这一演变的机制与过程。一方面,研究者注意到了语法化和类推机制在量词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李讷/石毓智,金福芬/陈国华,李宗江都对量词的语法化进行了研究,但其观点并不一致。李讷/石毓智认为古汉语句子的中心动词与其宾语之后仍有一个句法位置,可以容纳另外一个谓词性成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句法位置慢慢地消失了,用于其中的谓词性成分发生了重要的语序变化,由此给汉语的句法结构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变化促使量词的语法化。金福芬/陈国华认为,汉语量词的语法化过程涉及两个方面:量词短语结构的变化和量词的语义演变;其语义演化路径为“语义迁移语义泛化语法意义”;并认为量词作为个体标记的功能是根本的,而其分类功能是次要的。李宗江则指出,量词语法化存在一个逆过程,有些量词会在演变中又重新获得实在的意义和作句子成分的功能。唐钰明从“动数量与“数动结构,张延俊,吴福祥等从“数量名结构与“数名”结构、“名数”结构等结构之间的类推变化关系探讨了量词的起源问题。李宇明则从拷贝型量词对汉语量词的产生问题做了.探讨。另一方面,更多的研究者从认知角度对量词的起源与发展机制问题进行了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索。游顺钊从认知角度探讨了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问题。大河内康宪认为量词体现着人们对名词所指事物的认知方式;哪些名词跟哪些特定的量词搭配,为社会和传统的认知方式所制约;同样,在具体的语境里,某一名词的前面能否附加数量词或冠词,也决定于对这个语境中的名词所持有的认知方式。陈绂认为,除了人类所共有的类推功能之外,影响量词的应用范围的还有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黄洁讨论了汉语个体量词与民族具象思维的关系,认为在汉语发展史上,个体量词的产生有可能是对汉语抽象化进程的一种局部反动。范利/聂春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石毓智探讨了表物体形状量词背后的认知根据,认为在汉语量词系统设立的原则中,物体维数的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各维数之间的比例才是形状量词系统设立的认知根据。范伟则认为,名词性成分前必有个体量词,这与此名词性成分的有界特征及较高的认知地位有关。李先银、认为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是汉语范畴化和汉语类型特点制约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视点。田皓/甘智林通过对“”数词一动量词”结构的分析,认为动量词、名量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之间的组配存在着一种不完整的关联标记模式。萧国政通过对汉语量词“把的意义、分类及用法的研究,认为量词的使用是一种范畴确认或语法归类,最初使用量词的对象的认知原型,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同类对象的量词选取。这些研究的可贵之处在于,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文化因素、认知因素在量词产生中的重要作用。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是量词产生的复合说。叶桂郴认为不同的量词的产生机制不同,集合量词产生于记数的需要,并且产生时间最早;个体量词产生于表形的需要;动量词产生于先秦,它是为了区别名量词而产生的。.对量词的性质、分类及语法地位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有吴葆棠,冯凭,张亚辉,吴继章/杨礼,刘文礼,张可任,袁毓林、,侯小琳,万献初,蒋宗霞,郑平,吴剑锋,郭锐。其中,有的认为汉语的量词不是词,如张亚辉,刘文礼。但绝大多数学者是认可汉语量词的独立地位的,只不过他们对量词性质的看法并不相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同,吴葆棠,侯小琳都认为,现代汉语的量词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杂的类,而是一个数量有限的封闭的类。王立则从数量和功能是否开放的角度,认为量词只能算一个半自足系统。吴剑锋指出,由于量词和人类语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词类都发生联系,而名、动、形这三大基本词类又是非离散的,从而形成一个词类连续统,这也就决定了量词词类地位的特殊性:在实现其基本计量功能的同时,既能成为名词的词类标记,又能淡化名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功能对立,还能突显动词的时间性特征。对量词分类的研究角度多样,但基本上都在王力/,刘世儒,向熹 、的框架之内。但也有可喜的尝试,如万献初通过字形分析来探索量词的词源,从而说明量词的用法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蒋宗霞则认为,汉语量词系统中的不同类别有着系统化、单一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关于量词在语法系统中的地位问题,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丁声树等,朱德熙的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如袁毓林、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词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给出了量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认为量词是经常放在数词后面的粘着词;并对数量词模糊划分的隶属度进行了研究。郭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词类不是分布的类,而是语法意义的类,即表述功能的类;认为量词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受数词或数词词组的修饰,量词本身不包含数量意义,只有与数词结合后才表示数量意义,因而叫单位词更.贴切同上:。.对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机制的研究普遍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在表达名词和动词的量的概念时,必须借助量词的手段,否则就不合句法规范。学界就量词和名词、动词搭配的规律与机制都进行了诸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倪宝元主要从语体等方面来探讨作家们怎么样选择量词,特别是量词的超常规用法。郭先珍也注意到了类似现象。罗日新已经注意到量词的语义特征与其修饰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卢屋认为,量词的数量与名词密切相关,量词形成的理据也来源于名词。邵敬敏、采用动态研究的视角,从量词与名词、动词的双向选择的角度,对量词与名词、动词之间的搭配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关系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之后的许多研究者都用他的研究方法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张万起,王宛磐,沈小仙,樊中元,周芍,方寅/张成福等。本世纪以来,研究者虽然进一步扩展了对量词与名词、动词搭配机制的研究领域,但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对量词与名词搭配的研究,很少见到涉及量词与动词搭配的研究。李先银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点,认为若是的容器,可以借用做的量词,构成,因此的语义与容器和名词的类有关。沈林认为,能和某个量词搭配的名词,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必须具备某些特征;而与量词本义相联系的某个具体形象及其词义特点,则决定了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规律;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甚至有时候是后者造就了前者。姚双云/樊中元研究发现,%以上的量词具有空间意义,并讨论了空间义量词的语法、语义特征,探讨了空间义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问题。储泽祥/魏红进一步考察了量词“片的使用情况,认为汉语量词“片”表示叶子、果皮等事物的单位时是个体量词,表示地面、水面、光亮、声音、心意等的单位时是范围量词。当“片与“果皮类名词、“空地”类名词以及“小麦”类名词组配时,表现出自相似性;自相似性的基础则是整体图形与部分图形具有相似的形态。王春玲对量词“双和“对”的使用情况进行梳理,发现量词“双侧重于强调事物“成双”,“对”更强调“配对”。王黎等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实验手段探讨了汉语量词的产生过程。实验结果发现,在名词短语命名任务下,存在量词的一致性效应;在名词命名的任务下,则不存在这种一致性效应。同类研究还有吴雅慧等。同时,研究者也观察了现代汉语中量词使用的变异搭配。何杰/何平,刘劫生,杨爱姣/玲子,杨爱姣,汪大昌/李代祥,姚霁珊等都重点分析了一些违背“约定俗成的搭配习惯来使用的名、量词“超常搭配”,认为它们赋予了名词的常规意义之外的独特形象,以得到优美的表达效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变异搭配”也可以看作是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但研究者一般把这一现象称为变异搭配,而不是看作一种创新。这说明了研究者对量词用法的不同认识。这些研究成果共同反映出,现代汉语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搭配现象是非常复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杂的,因而我们也很难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共性。这说明,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来把握,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很难对其进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解释。但是学者们也注意到这种解释的局限性。如陈绂认为,量词与名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时显得不那么明显,因而也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周芍认为,量词研究已经从静态、孤立的描写分析逐渐转向动态组合的分析,有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有关“名词与量词到底如何进行选择搭配至今也没有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要看清量词的“真实面目”,从历时的角度对量词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继续探索量词与其它词的关系,特别是与名词组合的规律性,将成为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对量词句法功能的研究这类研究不但考察量词句法功能的具体表现,也在积极探索其中的机制。这辔方面的研究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动词后数量成份的性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相原茂,.徐伦臣,吕永顺,刘小梅,张庆余,王红斌,陈小红,姚双云/储泽祥,储泽祥,马小玲,石定栩,邢福义等。.。关于量词对名词性、动词性成份句法变化,如复数标记、移动、变换、充当句法成份等方面的制约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沈阳、,王灿龙,陈月明,? /任小波、,刘琼竹,邢梅萍,储泽祥,石毓智、,许菊芳,盛林、,郭丽,王勇,吴锋文等。关于数量词的句法功能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马庆株/,金重先,孙继善,沈家煊,储泽祥,冶艳杰,姜颖,唐翠菊,李淑娟,盛林,杨素英等等。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量词进行研究。这是量词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如李英哲认为,数量在空间或事物中分配的特殊意义维系了语序不同而相关的语句间的一贯理解。宋丽萍,蒋颖则分别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中,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的量词进行了研究。但是从总体上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汉语量词的类型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些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量词结构中形容词、副词的研究这方面代表性的成果是马真和陆俭明。马真考察了修饰数量词的副词,指出这些副词是表明说话人对某数量的看法。陆俭明讨论了数量词中间插入形容词的情况,认为数量词中间能不能插入形容词,能插入什么样的形容词,数量词所修饰的名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其后罗远林,邢福义,刘焱,元传军/林达青,严小香,石毓智等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对量词词法现象的研究对量词构词现象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对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的分析,如侯友兰,于宝娟,孙力平/刘挺,杨雪梅等。另一方面,是对量词构词的表现与机制的研究,如王希杰/关英伟,宋玉柱,关英伟等对复合量词的研究;孔曦,辛永芬,刘晓然等对量词作为构词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的研究。.对量词修辞功能的研究量词的修辞功能也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如袁毓林认为,能显示事物形体模样的量词才具有描摹作用。张文忠认为,现代汉语的量词一方面具有计量单位的计量价值,另一方面具有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的修辞价值;从选词造句的角度来看,其修辞价值还往往大于计量价值。量词的修辞功能也与其表义的模糊性相关。程娟对量词表义的模糊性进行了考察后认为,由于离散量事物的单位没有统一规定性,因而用于修饰它们的量词便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李洛枫则从有利于表达不同情感和事物的形象化的角度,讨论了量词的修辞问题。张爱兰,刘佐艳也分别从形象生动、韵味无穷和特征突出、区别性强的角度,从数量词语的模糊性及民族文化特点的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何杰也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量词的修辞现象。这方面的主要论文还有倪宝元,王程,卢盛萱,康家珑,王占馥,沈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小仙,吴东平等。总体看来,这些文章主要是从表量模糊性的角度来讨论量词的修辞功能,角度比较单一。但这些研究也给我们研究量词使用中创新现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有助于对量词修辞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对量词习得的研究量词的习得不仅是以汉语为母语者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难点。彭新鼎等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量词的准确性与年龄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方言对儿童掌握规范的量词用法有明显影响,但性别对儿童掌握量词没有显著影响。陈绂研究认为,汉语量词使用范围宽泛而灵活的原因,在于人类所共有的类推功能、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伏学凤指出,量词教学始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难点,但直到目前为止,直接面向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系统性的研究基本上还属空白。伏学风声称, 蕊通过系源研究,已基本了解了一些专用量词产生、发展的途径和历程,找到了它们形成当前搭配状况的可信理据,大致总结出了汉语名词、动词临时借用为量词的规律。王汉卫认为按照“必要”将最终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分类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些量词类属不明的问题。羽离子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把量词分成外国学生必须学会在说、写中正确使用的,和应该在读、听中逐步理解的两大部分,以减轻其学习压力,避免过度的量词的近义干扰。王康海认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理据应是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一个重点,并对教学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也有一些论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量词偏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如曲凤霞,张雅冰,张婷,林霞,唐淑宏等。,有关量词的习得研究也是目前汉语量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对量词的通史性的研究主要有王力/,吕叔湘,太田辰夫/,向熹、。其他研究主要是一些断代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伏学风是指其博士学位论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量词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没有看到其详细的文本。这里的内容来自语言文字应用年第期中的相关介绍。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黄盛璋,刘世儒,王绍新、,志村良治,张万起,张美兰,王贵元,陈玉冬,陈绂,陈颖,赵中方、。此外,还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和六十余篇硕士学位论文,都对汉语量词发展史进行了断代研究。可以这样说,目前对汉语量词的断代研究,已经涉及了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殷商、秦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中的量词现象基本都有所涉猎,而且大都有着详细的语言事实描写。这为我们进行量词的应用性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羽离子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汉语的量词和其他语言的某些现象本质是一致的,汉语学界有意识地加大或忽视了这种一致性,因而使得对量词的研究有点王婆卖瓜之嫌;汉语量词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赋予的;在对汉语中名为量词的带量词组的教学中,要避免深奥却似是而非的理论,还带量词组以朴实的真面目。暂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我们由此想到的是,有关汉语量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那么这些研究成果是否有效解决了目前应用中所有现存的问题呢回答是否定的。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汉语量词的研究还有许多重要的课题需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尚待解决汉语量词史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量词研究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量词的起源、语法化,名量搭配与动量搭配的规律等等。但是依然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受到重视或被研究者忽略了。如:为什么汉语的量词系统首先产生的是名量词,而不是动量词名量词、动量词的产生过程中,名词、动词系统对这一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名量词、动量词的句法表现有没有系统性的差异如果有,那又是什么样的系统差异这种系统性差异又是如何产生的.量词的习得研究不足现代汉语平面的量词研究似乎已近完美,但是人们依然发现,对于汉语量词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教学来说,目前的研究似乎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这说明,量词的习得研究还任重而道远。就汉语量词习得而言,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汉语量词的使用到底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二是量词的习得是按照整体模式一类一类地习得,还是按照个体模式一个一个地习得。.规范用法存在明显漏洞一些关于量词的使用规律,或所提出的、有关量词的规范用法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很容易找出反例来。例如,陈绂认为,陪伴量词不是真正用来计算事物的数量的,而是要通过量词的使用,区分出所量事物的类别,如用“条”所称量的事物都属于条状范畴,用“块”所称量的事物都属于块状范畴。但是这样的解释似乎难以解释“一条好计谋、一块疤”这样的搭配。又如,萧国政认为,量词的使用是一种范畴确认或语法归类,最初使用量词的对象的认知原型,要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同类对象的量词选取;围绕动词“把”及其有关义项所形成的意义,是制约量词“把”的类型和使用的重要因素。我们能举出的反例是“个的使用。再如,陈小红认为,凡宾语同时具有有定、人特点的,数量补语位于宾语后;否则,数量补语位于宾语前。我们的反例是:你连次下山多遍。水浒传第回林冲把前曰高衙内的事告诉陆虞侯一遍。水浒传第回张三踢了李四一脚,说张三踢了一脚李四,说这种情况说明,对于量词规范用法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缺乏整体把握现有研究多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类现象的研究,往往是对名量词与动量词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没有把量词、名词、动词等与量词使用相关的语言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量词习得和使用中的规律。同时,就我们所看到的材料而言,虽然研究者往往把量词分为名量词与动量词,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却没有发现有文章论及二者的共性表现。是否可以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汉语量词研究时,既研究量词、名词、动词等语言单位对这一结构的影响,也对比研究它们所组成的结构体,即量词结构的表现,以及量词结构与量词、名词、动词等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现有对汉语量词所进行的研究,虽然还有一些缺憾,但是他们的研究视野已经注意到了语言结构体,即本文所谓的量词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他们细致深入的分析也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量词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希望对汉语量词做一个通史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研究,期望能够发现汉语量词结构的系统性差异?即名量结构与动量结构的系统性差异的各种表现及其动因,发现能够进入量词结构的量词、名词、动词等所形成的概念网络层次系统,从而发现量词与名词、动词的深层搭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一个搭配模型,以期能对汉语量词教学提供一些帮助,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解决与之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要进行这样的研究,就需要对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及其结构做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同时也要考虑到,汉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特征。因此,本文一方面研究汉语量词的词类特征,量词与名词、动词的选择与搭配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另一方面也研究量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所形成的语言结构本文称其为量词结构在历时发展中的种种表现。这种量词结构是一种包含了量词、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等的语义块。在汉语语法体系中,这类语义块一般被看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名量结构、动量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把传统语法研究中的各个相对独立,但又与这一结构体有关的词类范畴统一在一个框架内进行考察,考察量词及其结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各词类系统对其所产生的不同作用,从而达成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语料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个量词,目前恐怕还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统计数字。我们统计了郭先珍一书,该书正文讨论的名量词、动量词共个,其后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附录中所收录的名量词、动量词共个,两项合计个。我们还统计了何杰和吕叔湘/,前者“附录一”中收录名量词个,后者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收录名量词个。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虽然目前对现代汉语量词的数量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数字,但是对量词基本成员的认识却大致相同。如吕叔湘/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所收录的个名量词,在郭先珍,何杰中都同时出现,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名量词的基本成员。对于动量词来说,一般认为的专用动量词有“遍、次、顿、度、番、回、合、趟、通、下、巡、遭、场、阵”等;借用动量词由于是一个开放的类,因此我们只选取“口、脚、掌”这三个来自人体的动量词。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没有选择度量衡单位词和主要用作时间名词,而又有量词用法的词,主要是因为这类所谓的量词在众多语言中的表现基本一致。对于所选取的量词,本文对其使用情况都作通史性考察,既考察它们在汉语发展史中的表现,也考察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在历时考察中,先秦时期的语料选取诗经、论语、孟子;秦以后,大致以四百年为一个时间段,依次选取史记约前二至一世纪、世说新语公元五至六世纪、敦煌变文公元九至十世纪、朱子语类公元十二到十三世纪、水浒传公元十四至十五世纪、红楼梦公元十八世纪末等作为基本语料。本文对所选取的量词在这些语料中的表现都作穷尽性考察。之所以选取这些文献作为语料,一是它们大都具有一定的口语色彩,语言风格比较接近;二是因为这些语料都有学者做过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料,也是学术活动有效延续的重要方式。对于所选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我们将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为语料来源,穷尽考察所选量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本文有关现代汉语的语料均来自该语料库。.理论准备.理论框架本文综合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针对人工智能所创建的理论对汉语量词进行研究。认知语法是由创立的,最初叫空间语法 。他认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为,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对句法的分析不能脱离语义;而对语义的描写又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以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学派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三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的认知规律;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系统,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义;用基于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是这个词语在人脑中形成的一个情景,而且是这一情景形成的具体方式,即意象参见袁毓林,齐振海/张辉。和也指出,认知语言学有三个基本理论假设:语言能力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语法就是概念化形成过程;语言知识源于语言的使用参见张辉/齐振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语言不是自足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来源于人的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来探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规律,也可能借助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确切地说,认知语言学更适合对汉语进行分析,因为语义范畴义项之间的联系具有心理实在性,同一语义范畴不同词性义项之间的转化是人类认知方式的结果,词性的定义没有客观标准,而是由人的心理现实和句法结构决定的,而句法结构取决于对事物认识的信息结构。圆它包括五个基本的研究主题: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构建;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形成了许多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汇流的证据 ,即方法论的多元参见沈家煊.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年第期.参见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页。参见张辉/祝良认知语言学概述,外语研究年第期。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的经典的方法的坚持也是非常必要的。坚持认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包括概念合成理论必须按照经典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在描写一定的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推理,而不是也不可能对所有的语言事实进行穷尽性描写。重要的是探寻潜在的具有普遍解释力的通用原则,并建立理论模型,以对语言、语言的运用、意义的构建过程,以及潜藏在背后的认知合作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圆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的承认,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其实,人们有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种状况进行识解。识解,特别是其中的突显原则,包括侧面与基体、射体与界标,对于语言理解和语法分析十分新颖而有用。其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识解方法,或者说是认知机制,就是隐喻和转喻。隐喻是侧面在基体中的突显,转喻则可理解为一种侧面的转移。这些观点对理解量词用法的产生原因及其用法的发展机制很有启发性。因此,我们希望,能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求汉语量词的使用中到底反映了汉语怎样的认知规律,并希望能为汉语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又可分为概念元功能 、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 三种。就概念元功能而言,又包括了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前者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后者则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观,都重视参见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外语研究年第期。刘正光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外语与外语教学年第期;又载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见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每第期。参见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页,第页。其中第页所引内容 % 原为:“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页。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对外界的感知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谓殊途同归。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的一个重要类型特点,作为汉语的一个鲜明的语种特点,它在汉语这一语种的系统内部必然有着特殊的功能和表现。在对成年人交际和儿童语言习得中的汉语数量词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对话的敏感性进一步证实,汉语数量词是从个体化角度引发的,而不是从语法角度引发的。同时,说母语者通常并不依附命题语义学中的“语法”;相反,在数量词的使用中人们更多考虑的,是话语实体的主题状况而不是其他方面。圆删 是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硅集成电路芯片工厂设计规范2025年
- 加气员工作总结
- 患者手术风险评估
- 地龙的炮制方法
- 2025高中语文第1单元5人应当坚持正义试题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 介绍我的家乡沿河
- 混凝土盖板沟施工方案
- 肥西县教体局2025年高中学校补充设备采购与安装项目需求
- 2025年护理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库及答案(共510题)
- 湖南法医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 高一英语完形填空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 客舱与驾驶舱安全规则讲解
- DL∕T 1052-2016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 输液港的使用及维护(精制手工图文)
- DL-T-5743-2016水电水利工程土木合成材料施工规范
- 常用生化检查
- 冬季绿化养护工作计划
- 2024中国绿色甲醇产业研究与前景展望-云道资本
- 项目干系人管理与沟通计划
- 政府基金公司招聘笔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