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oc_第1页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oc_第2页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oc_第3页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oc_第4页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谢文琴 宁波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却往往招不到适用的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改变当前高等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上的缺陷,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但是高等教育在校企合作下如何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对此,本文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上有什么缺陷、校企合作起到何种作用、如何依托校企合作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关键词】校企合作 就业能力 培养 体系 建设当前,我国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有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却往往招不到适用的人才。提高就业能力,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1998年欧盟就业指导方针指出,欧洲就业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业能力”,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2】。那么如何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上有什么缺陷?校企合作起到何种作用?如何依托校企合作,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试图通过综合整理国内外对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的研究,抽象出就业能力的特征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来就这些问题展开探索。一、就业能力的特征及其开发培养的指导原则。就业能力的概念正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关注的是自然失业者和结构性失业者的就业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就业能力的关注开始多元化,研究逐渐成熟。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哥伦比亚企业就业能力委员会、国际劳动组织、国际劳工局等机构以及Overtoon、SaterfielMclarty、Treasury和宋国学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详见表一)。表一、国内外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对就业能力的界定研究机构就业能力的界定时间美国哥伦比亚企业就业能力委员会(BCBEB)高度转换的技能与态度、获得与转换工作、维持工作与升迁的能力,可以增加个人的价值与就业机会并适应市场变革。【3】1994年Howard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4】1995年SaterfielMclarty指个人可以获得工作并持续保有工作的技能,包含了工作的态度与习惯及功能性的学科技能,就业能力被认为是不管哪一个职业都需要具备的能力,且是可以被教导学会的。【5】1995年Treasury是确保个体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得到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行为。【6】1997年Overtoon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有关,在总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7】1998年Hillage&Pollard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8】1998年英国企业联盟(CBI)是个体为适应雇主或顾客的变化的需要而具备的资格或竞争能力,以及在工作中释放激情和潜力的能力。【9】1998年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指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9】2000年国际劳动组织(ILO)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9】2000年Fuguate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10】2001年Fugate&Blake具体的工作行为适应能力的多维度的形式,这一适应力让工人有能力去识别和意识到职业机会。【11】2003年国际劳工局可以加强个人通过利用可得到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在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和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及资格。【12】2004年谢志远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能力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等。【13】2005年宋国学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必要时),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14】2007年从各方对就业能力的界定来看,很显然就业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就业环境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适应性。比如,“具体的工作行为适应能力的多维度的形式,这一适应力让工人有能力去识别和意识到职业机会”(Fugate&Blake)。“能力,可以增加个人的价值与就业机会并适应市场变革”(美国哥伦比亚就业能力委员会)。“保持工作的能力”( 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动组织)。“应对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国际劳工局)。“确保个体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得到和保持工作的能力”( Treasury)。“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宋国学)。第二、就业能力是改善和调整自身技能、知识等素质,以满足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具有可转化性。比如,“高度转换的技能与态度”(美国哥伦比亚就业能力委员会)。“在工作中进步的能力”( 国际劳动组织)。“在企业内部或在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和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及资格”(国际劳工局)。“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且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有关,在总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Overtoon)。“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 Howard)。因此,基于就业能力适应性和可转化性特征,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然以追求紧贴市场,与企业用人需求同步为指导原则,能够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适应性和可转化性。二、目前高等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及校企合作的定位。长期以来的传统高等教育缺乏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足够认识,没有积极扩展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改革教学体系,因此,脱胎于传统高等教育的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与市场相对脱节的固有缺陷。(一)缺乏职业针对性和敏感性,难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高等院校属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并不是以经营为主的市场主体,难以跟踪掌握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可以说传统高等教育的师资、教学平台和模式天然缺乏对职业的市场敏感性;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其课程和教学体系必然难以胜任有职业针对性的就业能力培养。(二)开展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学生的技能、知识得不到有效转化。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技能转化成用人单位需要的就业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检验和提升就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有效工具。近年来高校在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曾以开展模拟课堂、鼓励学生自找企业实习等等,来促进大学生实现技能和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但是取得的效果与大学生个人的期望之间相去甚远。其中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缺乏长期稳固、多种多样的实践平台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上述两方面缺陷,使得高校依靠自身独立来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无能为力。而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上述不足,企业却能充分给予。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紧贴市场的优势,以企业为主要操作平台,改革课程和教学体系,帮助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强、可转化效率高的就业能力,这是校企合作的真正使命所在。三、校企合作下如何改变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颓势通过校企合作,改变当前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无能为力的颓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建设从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专业设置适度超前。高校要经常调查并掌握人才市场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前进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师资和专业特长,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转变高校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用人需求脱节的现状,实现超前培养,以适应市场需要。二是开放的课程设置。在重视专业基础的前提下,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加知识技能实践转化机会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以有效解决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单一性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盲目性,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切实增强就业能力。(二)建立融入企业经营的实践教学体系。企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践的最好平台。如果能让大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快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尽早的适应社会环境。但是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一方面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做到既让学生对职业有真实真切体验,又不至于影响企业。具体可以从三方面途径来实现:一是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到日常教学中,讲授实践经验,启发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针对性培养;二是建立企业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培养,给予企业适当补偿,由企业提供场地和业务骨干引领学生实习;三是扩充实践教学资源。(三)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通过与企业合作,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等途径,积极拓展和改善师资力量。一是在校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增加教师专业实践经历,培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及相关执教能力,构建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队伍。二是从校外通过聘请职场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增强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水平。三是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四)建立就业能力培养质量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从全面、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笔试、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等方式结合起来考核学生成绩;对教师要建立学校、和学生全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四、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校企合作对于改善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各高校积极依托校企合作开展深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校企合作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四方,因此,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同时企业感到校企合作中得利不多;二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有限。目前校企合作在合作的内容上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5】。三是政府在校企合作职能定位不明确。经常干预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要解决校企合作难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推动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企业参与高等教育是企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通过税收、财政奖励等政策性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益,降低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经营产生的风险。(二)强化政府的引导、调控能力。完善政府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严格执行法规、积极落实政策,确保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落实到位;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防止政府“多头”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三)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体制僵化的弊端,增强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二是以企业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等专业优势,弥补高等教育的软肋。文献综述:【1】肖云、杜毅,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政府责任的视角,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4期.【2】刘丽玲,发达国家重视提高可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3】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4】邹妍,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素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年第3期.【5】Saterfiel.T.H,McLarty.J.R.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ERIC Digest(sel-ected)(073).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1109.【6】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7】张永生、彭志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来自大学在校生的调查,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3期.【8】文少保,我国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开发策略研究,美中教育评论,2005年第8期.【9】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10】于海波、许春燕、周霞、晏常丽,大学生可就业性的测量及其对求职行为和求职绩效的影响,未来与发展,2010年9期.【11】Mel Fugate and Blake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