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 周立荣【摘 要】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中,巧妙融合心理效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心理效应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适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奇妙的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充满艺术的魅力。与任何事物一样,心理效应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不仅仅以知识传递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应该是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信息场,是一种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教师要正确且恰当的利用心理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使心理效应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工具。从无数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往往巧妙应用了心理效应,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其素养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任务不应仅仅停留在按照教学进度推进教学,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心理效应来指导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此提高教学效率。1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是指最先获得的信息资料对人形成的印象有重要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也就是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和是否喜欢任课教师是紧密联系的,而是否喜欢该教师就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有关系。于是我利用首因效应,力求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考虑到固有外在容貌,我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为贴近学生群体,而不是端庄的知性路线。但依旧要注意为人师表应有的风度和形象,更要表现出对学生的热情,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留给学生亲切、关心和热爱他们的良好印象,以此尽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从而促进教学。实践证明,上好第一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我发现一名学生正戴着耳机听音乐,我不动声色的走过她的身边,面带微笑的向全班同学问道:“大家是不是觉得老师有必要去练练嗓子啊?可是老师已经过了变声期了,再怎么练这声音应该也变不了了吧。我的声音确实没有那些歌星有吸引力,可是希望同学们给点儿面子凑活着听听吧,动听的音乐呢,还是留到一个安静的氛围里再好好回味吧,那样才能享受到它们特有的韵味嘛。”说完,学生中开始传来谴责声,他们对于课上听歌的行为表现出了不满。那位戴耳机的女生很不好意思的摘下耳机。当我经过她身旁时,她主动向我道歉,说不是因为我的声音不好听,只是她自已贪玩,请求我的原谅。我知道,我跟这群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近了。“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1)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就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这样,学生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因为在他们眼中,遵守纪律是维持师生间友好关系的需要。而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则会造成师生间情感的对立,这会极大的影响课堂教学。(2)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注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了。所以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行为。反之,粗暴训斥、讽刺和谩骂非但起不到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使课堂秩序更加混乱。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他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这就是教师的肯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由于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无形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对名单上的学生厚爱有加,从而对一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一种推动力。尽管那份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能通过教师们的语言、姿态、眼神等表露出来。受到厚爱的学生们自然会受到巨大鼓舞,自动自觉地提高了奋斗目标,学习动机得到很大程度的激发。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越充分。我会赞赏整个班级上课纪律好,同学们合作精神强,并没有专门地指向每一个学生,但是源于一种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做得不错。这样得到教师的信任,学生就会尽力不违背教师的期望,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教师的要求。渐渐的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会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表扬和夸奖,就可能会让学生兴奋激动很久,甚至终生难忘,成为成功之路上的一个支点。适时给予学生适度的鼓励,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进步,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这么小小的鼓励呢? 4霍布森选择效应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由于这是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尽管与学生打成一片很重要,但是树立教师应有的威信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当教学进行到中后部分时,有个别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不专心听讲。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我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让学生认为我软弱,但是又不能过于严苛,破坏在学生心目中刚刚树立起来的亲切形象。于是我提出了几个方案让学生自己选择:(1)离开教室,交流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再进来,但是放学后要留下来补课;(2)下课前回答老师提出的本节课的相关问题,如果回答不正确就要写检查;(3)继续听讲,如果再讲话就主动到站到教室后边并且也要写检查。很自然的,讲话的学生选择了第3个方法。根据实践我们知道,只要供选择的处理方案合理,在正常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拒绝选择的。因为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体现师生平等,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学生一旦作出选择也就意味着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出了承诺,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他一定会自觉地遵守。“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还有:避免课堂管理僵硬的形式主义。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的表面现象作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一律的坐姿、统一的行动等等,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比如,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一律罚站或送交学校惩罚,这样使学生没有任何选择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抗,从而使某些错误在学生身上一犯再犯、以至屡教不改。 5情绪情感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总是笑脸迎人,不摆架子,被人美称为“含笑的哲学家”。可由此受到启发,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语言、甜蜜的微笑、会说话的眼睛给学生讲课的话,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些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 6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未捐一分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学中时常发生。例如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就会造成超限效应,教学效果不佳也是可想而知的。7预热效应 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个人对本来不大关注的问题或工作发生兴趣,并把群体的创造行为当做社会规范迫使自己去思考,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这种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效应”。 这种预热效应常常发生在“头脑风暴法”之中。头脑风暴法,由美国欧斯波思博士在1941年首先倡导并使用。他在一个激励创造思维的专门会议上,允许与会者提出各种创意、思路、设想、假说乃至幻想、臆测,允许与会者充分自由地、不受指责、不受批评地发表意见,可以在他人的想法的基础上产生灵感、发展联想、提出新的创见解,但不允许对前面的想法进行评价。其目的就是充分“解放”创造力,以集思广益,从中提炼出最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最富有远见的创见。 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超越逻辑,奇思异想,哪怕是对一些荒谬的想法也不要用世俗的标准来压制他们。在教学中,审题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题目的正确理解和隐含条件的发掘可以用头脑风暴法来进行,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某一条件的理解与看法。这种做法远胜于教师个人的讲解,它既能展示学生的各种真实想法,又能使学生对各种不同的看法进行比较。 8定式效应 定式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思维定式是指人们习惯于用以往常用或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这种常用或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的心理是从感知到抽象,再到形成心理定式,所以定式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因为知识的学习是利用固有的经验,按照固有的模式(定向、定法、定序)去解决问题。但是到了综合阶段,如果不进行思维定式障碍的克服就会影响学生解题思路的灵活选择和转换,导致经常产生“定式错误”。如当某种定式适合于有待解决的问题时,它是积极的,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但当它不适合变化了的问题或情景时,它就会带来消极影响,阻碍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甚至会限制和扼杀我们自己潜在的才能,我们把这称为“自我设限”。 9空白效应 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提问题的难易度,提问后都要作适当时间的停顿,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才要求学生回答。这种问后的停顿绝不是浪费时间,是必要的,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十分仓促,也难以做到准确和全面。 10角色效应 角色一词是戏剧用语,后被社会心理学所采用,广泛用于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表现出合乎角色规范的行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的心理是正常的,在某些场合,他都要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色效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心理行为符合自己所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