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doc_第1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doc_第2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doc_第3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doc_第4页
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 年第 1 期汉语词义反向引申研究李卓琳( 北京大学中文系 2011 级硕士研究生)【内容提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反向引申的分类、产生机制、发展变化三个方面对汉语反向引申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反向引申的语料入手,首先将反向引申分为两大类: 承接关系和非承接关系,其中非承接关系中又包含一体两面关系和双向关系; 其次从认知、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反向引申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 最后从历时层面分析了反向引申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关 键 词】反向引申 产生机制 发展变化一、引言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引申方式,即引申出与本义相反的意义,或者由本义引申出两个相反的意义。比如: “假”的本义是“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引申出“借东西给别人”这个与本义方向相反的意义; 再比如“息”的本义是“气息、呼吸、喘息”,引申出“休止消灭”和“生长繁育”两个结果相反的意义。这一现象也有学者称为“相背引申”或“同形反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反向”并不局限于反义聚合,还包括互补、逆反和方向的对立。在论述反义引申现象时,我们无需对“反义”的范围作过于苛细的限定,只要两个义项在某种意义( 包括感性意义) 上相对或相反即可。反向引申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与训诂学中的“反训”有些相似。关于“反训”,从古至今,学者的论述比较多。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对此就已提及: “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但是专注于反向引申现象的研究并不多,学者们没有进行专门的、深入的论述,只是在讨论“反训”时有所触及,不少问题都尚待研究。目前取得的成就包括: 董秀芳( 1995) 将相背引申分为“对立转化的相背引申”和“由总到分的相背引申”两类; 勾俊涛( 2004) 认为“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本义中具有供人们充分联想的相反的义素 A 和 B,那么通过联想,人们就会把 A 和 B 的两个相反的义素向不同的方向引申”; 张博( 1987) 将反向、双向引申而来的两个义项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三种: 对38郭璞: 尔雅注,释诂第一“徂、在,存也”条。董秀芳: 词义的相背引申,载汉语学习1995 年第 3 期,第 53 页。勾俊涛: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5 期,第 65页。立关系、矛盾关系、相因关系; 李志高( 1989) 提出: “词义在引申中,有的是直接向本身含义相反的方面引申开去,有的则是向本身含义关涉的对象的相反方面引申开去。表现为以下几种:( 1) 词义褒贬反向引申( 2) 词义轻重反向引申( 3) 词义向其相反方向引申( 4) 词义施受方面的转换引申”; 徐今( 2004) 从反向引申的类型、性质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类的层面上,而且没有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分类方式; 对反向引申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变化机制的分析比较少,而且各家分析得并不全面; 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研究比较多,对现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研究不够充分。本文将从反向引申的分类、产生机制、发展变化三个方面对汉语的反向引申现象进行分析。二、反向引申的分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反向引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承接关系和非承接关系,非承接关系中又包括一体两面关系和双向关系。具体论述如下:( 一) 承接关系承接关系主要指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结束后,另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开始,两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恰好构成反向关系,既可以是动作的方向相反,也可以是动作所得的结果相反。如“落”的本义是“下落,终结”,反向引申为“始”。旧事物结束,新事物产生,即第一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结束后,第二个义项所表示的动作开始。尔雅今注认为:“落,表示开始的意义,用于某些新旧事物相代之际。这时,从旧事物方面来说是终止,从新事物方面来说是开始。如房屋建成是营造之终,又是使用之始。”一些语义上治和乱的反向引申属于这一类。如“乱”,既可以表示“紊,不治”的意思,如“制治于未 ,保邦于未危”( 书周官) ; 又可以表示“理,治”的意思,如“予有 臣十人”( 书秦誓) 。第一个义项“不治”是第二个义项“治”的原因,第二个义项是第一个义项的结果。第一个义项结束后,第二个义项才开始,它们之间有前后承接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缩( 乱 治)( 1) 物不申曰 。( 通俗文) ( 乱)( 2) 绳之,谓之 之。( 尔雅释器) ( 治)汩( 治理 扰乱)( 3) 不任 鸿,师何以尚之? ( 楚辞战国屈原天问) ( 治理)( 4) 我闻在昔,鲧陻洪水, 陈其五行。( 书洪范) ( 扰乱)扰( 搅乱 驯服、安抚)( 5) 各有攸处,德用不 。( 左传襄公四年) ( 搅乱)( 6) 而毅。( 书皋陶谟) ( 安顺)荒( 芜废不治 扩大而治)39张博: 词义的反向、双向引申与反义同源词兼谈“反训”,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 年第 2 期,第 72 页。李志高: 词义引申的途径,载抚州师专学报1989 年第 3 期,第 20 页。徐今: 反向引申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第 80 页。徐朝华: 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7 页。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 年第 1 期 ( 7) 地广大 而不治。( 礼记曲礼) ( 芜废不治)( 8) 天作高山,大王 之。( 诗周颂天作) ( 扩大而治)一些语义上存和废的反向引申也属于这一类。如“置”,既可以表示“设置”的意思,如“置园邑三百家”( 汉书霍光传) ; 引申后又可以表示“弃去”的意思,如“置大立少,乱之本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段玉裁有注: “置而不用曰废”。第一个义项“设置”是第二个义项“弃去”的原因,第二个义项是第一个义项的结果。先“设置”,再“弃去”,第一个义项结束后,第二个义项才开始,它们之间也有前后承接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建( 树立 翻覆)( 9) 鼓在阼阶西。( 仪礼大射) ( 树立)( 10) 地势便利,以其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 瓴水也。( 汉书高帝纪) ( 翻覆)弛( 废解 施布)( 11) 周室之忧。(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 解)( 12) 其文德。( 礼记孔子闲居) ( 施)措( 施行 弃置)( 13) 举而 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系辞上) ( 施行)( 14)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 也。( 礼记中庸) ( 弃置)废( 废弃 设立)( 15) 大道 ,有仁义。( 老子) ( 废除)( 16) 于是为之调瑟, 一于堂, 一于室。( 庄子徐无鬼) ( 设立)舍( 保留 放弃)( 17) 无敢 余力,隐谋遣利。( 墨子节葬下) ( 保留 去声)( 18) 车而徒。( 易贲) ( 放弃 上声)( 二) 非承接关系非承接关系与承接关系相对,是指反向引申的两个义项之间没有前后顺序关联,这类的反向引申主要由两种关系组成。1 一体两面关系一体两面关系指引申出两个反向义项的原义,原本就是由这两个义项组成的,这两个义项是原义的两个方面。原义用 A 来表示,反向引申后的两个义项分别用 A1 和 A2 来表示,如果A 中原本就包含 A1、A2 两个方面的语义要素,那么这样的反向引申就属于一体两面关系。如“除”既可以表示“任命”,如“顷者道路拜 ,恩加竖隶,爵以货成”( 后汉书杨秉传) ; 也可以表示“除去”,如“吾愿去君之累, 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庄子山木) 。“除”的本义是台阶,台阶是供人上或下的,它本身就包含了两个义项。大部分语义上买和卖的反向引申都属于这一类。如“贾”,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买”,如“平子每岁 马”(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又可以表示“卖”,如“穿北军壘垣以为 区”( 汉书胡建传) 。事实上,“贾”的本义就包含了“买”和“卖”两个方面。说文中解释道: “贾,市也。”段玉裁注: “市,买卖所之也。因之,凡买、凡卖皆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这样的例子还有:市( 买 卖)( 19) 沽酒, 脯不食。( 论语乡党) ( 买)( 20) 恩( 卖)40贸( 买 卖)( 21) 抱布 丝。( 诗卫风氓) ( 买)( 22) 天下攻齐,将与齐兼 臣。( 国策燕策) ( 卖)沽( 买 卖)( 23) 酒市脯不食。( 论语乡党) ( 买)( 24)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 求善贾而 诸? ( 论语子罕) ( 卖)酤( 买酒 卖酒)( 25) 无酒 我。( 诗小雅伐木) ( 买酒)( 26) 夏旱禁 酒。( 汉书景帝纪) ( 卖酒)2 双向关系双向关系是指反向引申的两个义项分别描述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动作,与一体两面关系不同的是,双向关系的词不存在包含两个义项的词义。原义用 A 表示,引申后的义项用 A1 来表示,如果 A 与 A1 形成反向引申关系,那么这个词就属于双向关系。如“贷”的本义就是“借出财产”,说文认为: “贷,施也”。引申之后,既保留了原义,可以表示施事者“借出”的动作,如“以家量 ,而以公量收之”( 左传昭公三年) ; 又可以表示受事者“借入”的动作,如“凡民之 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 周官地官泉府) 。因此“贷”属于双向关系。而“受”就属于一体两面关系,因为“受”的本义就已经包括了“付予”和“取得”两个方面。大部分的给予义和取得义的反向引申都属于双向关系,这样的例子还有:乞( 求取 给予)( 27) 晋荐饥,使 糴于秦。( 左传僖公十三年) ( 求取 入声)( 28) 妻自经死,买臣 其夫钱,令葬。( 汉书朱买臣传) ( 给予 去声)丐( 求取 给予)( 29) 不强 。( 左传昭公六年) ( 求取 去声)( 30) 我 若马。( 汉书西域传下) ( 给予 入声)致( 送与 取得)( 31) 远方莫不 其珍。( 荀子解蔽) ( 送与)( 32)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 功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取得)假( 求借于人 以物借人)( 33) 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 ( 求借于人)( 34) 不以礼 人。( 左传庄公十八年) ( 以物借人)赋( 敛取 分给)( 35) 纳以言。(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 敛取)( 36) 出高库之兵以 民。( 汉书元帝纪) ( 分给)资( 取得 给予)( 37) 或通四方之珍异以 之。( 考工记总目) ( 取得)( 38) 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 齐。( 国策齐策) ( 给予)振( 发 收)( 39) 廪同食。( 左传文公十六年) ( 发出)( 40) 河海而不泻。( 礼记中庸) ( 收纳)稟( 赐 受)41( 41) 既 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礼记中庸) ( 赐谷 力锦切)( 42) 先王所 受于天地,以其为民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 禀受 笔锦切)享( 献 受)( 43) 是用孝 。( 诗小雅天保) ( 献)( 44)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 矣。( 左传僖公五年) ( 受)纳( 致送 收取)( 45) 公如齐 币。( 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 ( 致送)( 46) 其室以分妇人。( 国语晋语) ( 收取)三、反向引申的产生机制( 一) 认知上一个词通过反向引申而得到的两个词义( 这两个词义既可能是本义和引申义,也可能是两个引申义) ,具有统一的认知过程,两者是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双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现象的结果。比如“受”字既可以表示“授予”,也可以表示“接受”。这一点从“受”字的甲骨文字形中就可以看出。“受”的甲骨文字形是两只手承接一个祭器相互授受的形象( 徐中舒 2003) ,它的本义应该是相互授受这一过程。施事者和受事者都可以使用“受”这个词,但是由于双方在实现这个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处的施受地位不同,所以在使用时,从施事者的角度看是一种意义,从受事者的角度看是另一种意义,两者意义相反,从而产生了“授予”和“接受”两个义项。再比如“删”字既可以表示“消除、删掉”,如“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汉书律历志上) ,又可以表示“节取、保留”,如“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汉书艺文志) 。“消除”和“保留”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删去一些东西,同时也会保留一些东西。如段玉裁所注: “凡言删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徐朝东( 2001)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性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识活动的基础。先民在一定环境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某种经验体验,并以这种体验去认识其他事物。由于认识的深入,体验也随之逐渐细密化。这些对立意义的分化途径,正是符合人们的这种心理认知过程。人只有从对照矛盾双方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最古老、最简单的概念,他只是逐渐地才学会区别对偶双方,不用专门比较,便能想到对立的一个方面。”人类在造词之初,对现象的认识并非十分精细,只是一个抽象的概括。随着体验的不断增多,认识的不断加深,才开始对现象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现象。如果不同的角度对立或者相反,那么反向引申现象就产生了。统一的认知过程具体来说指两个相反的义项之间存在着关联。早在清末,王念孙在归纳词的义兼正反现象的基础上,就提出了“义有相反而实相因”的观点。后代又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勾俊涛( 2004) 提出了“意义因子”的概念,他认为“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42董秀芳: 词汇与句法的关联: 词义聚合与句法结构义聚合的平行性( 待刊) 。徐朝东: 同一声符的反义同族词,载古汉语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87 页。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张博( 1987) 也认为: “促成词义的反向、双向引申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与词义的性质、特点和结构关系、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有关外,主要是来自人的对比联想。”( 二) 语义上表给予义和取得义的反向引申,在语义上是由自动义与致使义的相关造成的。当经常使用一个词的致使义时,这个意义就会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一个固定的义项,同时也可能因此改变它的声调。如: “假”的本义是“从别人那里借东西”,表取得义。反向引申义是“使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表给予义。当表取得义时,“假”读上声,古疋切; 当表给予义时,“假”读去声,古讶切。这样的词还有“乞、丐、借”等。孙玉文( 2000) 对此有详细的论述。表买卖义的反向引申,可以看作是广义给予义和取得义反向引申中的一种,也可以用致使义进行解释。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买”“卖”二字看作同源字。“二者同声同韵,只有声调上、去之别。买是买入,卖是卖出( 使买) 。二者是自动和使动的关系,是同源词”。由此,表买卖义的反向引申词( 如“市、贸、沽、贾、酤”) 除了具备一体两面的关系外,又多了一个致使义的变化条件。徐今( 2004) 中提到: “句法结构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疏到精密的过程,上古汉语句法结构比较简单,递系结构比较少,所以使动用法在上古汉语中频频出现使动用法随着句法结构的逐步完善,中古以后慢慢被递系结构所取代,故该类别的反向引申仅发生于上古时期。”( 三) 语用上反语本是一种修辞手法,一个词临时用与它固有词义相反的意义,来增强表达效果。比如说“他真聪明”这句话,在夸赞他的语境下应该理解为“他确实非常聪明”,在贬低他的语境下应该理解为“他不聪明”。而且使用了反语的“他真聪明”比正常情况下的句子“他不聪明”更具讽刺效果。当一个词经常被用作反语,这个词相反的意义就有可能上升为一个固定的义项。比如: “宝贝”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包含两个相反的义项。一是指: 珍奇的东西,另一个是指: 无能或奇怪荒唐的人( 含讽刺意) 。蒋绍愚举过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是“冤家”,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已有两个义项: 仇人称似恨而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而又舍不得的人。可见,“冤家”第二个意义已经可以作为反向引申得到的义项。而“可憎”在现代汉与词典中只有“令人厌恶,可恨”这一个意义,可见“可憎”的“可爱”义还没成为一个固定的词义,因此只能是一种临时的修辞手法。褒贬义的反向引申通常是语用上的反语造成的。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有:( 1) 夫子( 名词) 旧时对学者的尊称 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含讽刺意)( 2) 人精( 名词) 老于世故的人 特别聪明伶俐的小孩儿( 3) 相好( 名词) 亲密的朋友 指不正当的恋爱的一方43勾俊涛: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 5 月第 3 卷第5 期,第 65 页。张博: 词义的反向、双向引申与反义同源词兼谈“反训”,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 年第 2 期,第 72 页。孙玉文: “假”“借”“丐”变调构词的三则考辨,载湖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66 页。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 1327 页。徐今: 反向引申探析,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第 80 页。( 4) 虎视( 动词) 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威严地注视( 5) 骄傲( 形容词) 形容词,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形容词,自豪( 6) 天真( 形容词) 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没有做作和虚伪 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 7) 铁杆( 形容词,属性词) 比喻十分可靠 形容顽固不化( 8) 一个心眼儿指专心一意 比喻固执不知变通四、反向引申的发展变化( 一) 词义的分化由反向引申造成的一词具有两个相反意义的现象,并非一成不变,一些用例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分化词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 改变读音孙玉文( 2000) 在文章中提到的“假”“借”“丐”三个词都是通过声调的改变来分化词义的。他指出: “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升; 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义,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 入声) ; 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 去声) 。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 入声) ; 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 去声) 。”这一点其实也能够从侧面证明致使义在反向引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自动和使动经常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加以区别。如: 当“饮”表示“喝”的动作时,读音为于锦切,上声; 当表示使动“让喝”的时候,读音为于禁切,去声。2 改变字形如: “受”既可以表示给予义,也可以表示取得义。经过发展,词义产生了分化。“受”只表示取得义,而给予义使用字形上添加提手旁的“授”来表示。再如: “面”既可以表示“面向”,又可以表示“背对”。后来经过分化,当表示“背对”义时,人们使用字形上添加单人旁的“偭”。“买”和“卖”二字最初也是一个字,它们在分化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字形,也改变了读音。3 发展为双音词词义引申发展到现代汉语阶段,可以较多地使用双音词的方式对词义进行分化。如:“租”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给予义和取得义两个相反的义项,但在双音词中“租”的意思还是比较清楚,不至于产生很多歧义。比如在“租用”和“出租”两个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前者表示取得义,后者表示给予义。( 二) 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反向引申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多,学者们对此的研究也比较充分。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字词经过分化已经不再具备两个相反的义项,目前学术界对此的专门研究还不多。本文仅就现代汉语中反向引申的情况做一下简单的分类说明。1 用例比较少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 中一个现代字词具有两种相反义项的用例一共有 35 例,其中单音节字共 13 例,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共 22 例。徐今( 2004) 一文中提出了现代汉语中反向44孙玉文: “假”“借”“丐”变调构词的三则考辨,载湖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66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第 5 版)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引申用例不多见的原因:( 1) 词义引申依赖于人们认识过程的推进和词汇系统的调整和固定,表现为一个过程,现代汉语总共只有百来年的时间,容纳的反向引申自然不多。( 2) 现代汉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极大地丰富,词汇的分工更精细,表义更明晰,一词兼正反两义的现象大量缩减。( 3)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流,这样,即便某些词素具有反义,但因为受到另一词素的制约,不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也就不被注意了。如“放置”和“放弃”的“放”。( 4) 反向引申的实现有一定的条件,若该条件在某个时期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减缩。如“一动两向”类的反向引申就是上古汉语使动结构的产物。2 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反向引申大多数是由于语用原因造成的现代汉语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反向引申两个义项几乎都是褒贬义的差别,如动词的“刺激”,既可以指褒义的“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也可以指贬义的“使人激动; 使人精神上受到挫折或打击”( 多年的收藏毁于一旦,对他 很大) 。形容词的“天真”,既可以指褒义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 没有做作和虚伪”( 烂漫) ,也可以指贬义的“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 这种想法过于 ) 。名词的“宝贝”既可以指褒义的“珍奇的东西”( 我找了五年才找到了这个 ) ,也可以指贬义的“无能或奇怪荒唐的人”( 这个人真是个 ) 。这些词的反向引申大多数是由于反语造成的,当词义被经常使用反语这种修辞,相对应的褒贬义就很可能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义项。3 单音节反向引申大多数是给予义和取得义的反向引申现代汉语单音节反向引申一共 13 例,其中给予义和取得义的反向引申占了 9 例,包括:贷、顶、贩、沽、贾、借、赁、致、租。其它 4 例包括: 后、惠、际、朋。这可能是因为给予义和取得义反向引申在古代汉语中本来就比较多,语义聚合比较紧密。另外,在句型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双宾句都既可以表示给予义,也表示取得义,这也成为给予义和取得义反向引申比较稳固的一个原因。五、结语反向引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义引申方式。从成因的角度,反向引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承接关系和非承接关系,其中非承接关系中又包含一体两面关系和双向关系。反向引申的产生机制很复杂,从认知的角度上看,反向引申的两个义项之间具有统一的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