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 六国论教案(2)一、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比和逐层论证。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集。本文选自嘉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灭亡武器锐利作战毛病贿赂就力量亏损原因道:道理,引申为原因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接连灭亡都是(因为)吗没有因为原因是有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力的外援单独地保全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受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小的方面获得(诸侯的贿赂)小镇城市比较小、大:形作名之:取独贿)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得到的土地它实际上要大丧失的土地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那么欲望祸患本来战争他们的死去的祖之:取独思:句首助词,无义父,暴(于)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辈父辈暴露才很少的土地看待它们却拿(之)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它来小草割让换得夜安稳觉(第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二天)起床看国家的边境既然这样那么无法满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足送给他越多你打仗清清楚楚终究到(六国)灭亡之:代赂秦各国判:分明,清清楚楚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结局道理本来应该这样事奉好比熄灭理固宜然:理所当然。”此言得之。说对了之:代上面所说的道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终于这是因为结交秦国迁灭:灭亡,是被人灭亡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长远谋略(坚持)大义秦。是故燕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成效到燕太子丹用(派)荆柯(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焉:于之,从这件事中者:代秦击赵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的)策略才招致从这件事中对(打了)两次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连续打退秦国等到因谗言被杀变成(秦国的一个)可惜赵国(抗秦)不终也。且燕赵处(于)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没有坚持到最后况且处在(把其它国家)消灭干净的时候智谋力量孤立无援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危急的时候确实是(的事)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爱惜不依附向:当初使:假使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燕国)去(秦国)(赵国的)(李牧)命运天理如果数:定数,命运当通倘,倘使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不可估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来封给事奉心意礼待特殊才能的人礼:名作动,礼待奇才:特殊才能的人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六国)合力(抗秦)我想恐怕秦国吃饭下到咽喉里可悲呀这样的形势之:取独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被积蓄的威势胁迫每天割地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为所:表被动之:取独日、月名作状,每天、每月以通而为:治理,动词劫哉。啊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都是(国家)势力比可是还贿赂(秦国)战胜秦国的情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假如凭着统一天下的大国却跟随着灭亡前例这又在的下面了故事:旧事,前例在六国下矣:意为不如六国第二课时本文论证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结论大欲大患暗固不在战中1.赂秦力亏奉之弥繁强弱胜负指破灭之道侵之愈急不战已判韩六国破灭,以地事秦魏非兵不利,抱薪救火楚战不善,弊与秦相较为国者无如从六国在赂秦齐人与嬴终继迁灭明或未易量使为积威故事又在2.不赂秦者不助五国在所不免里(小结)之所劫六国之下以赂者丧燕用刺客点(教训)(告诫)盖失强援始速祸焉智力孤危齐不能独完赵诛良将战败而亡燕用武不终赵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一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说明论点,然后分承论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文章富于变化,曲折有致。文中先后采用提问、设问、假设、感叹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说明问题,起伏多姿,活泼新颖。突出的问题,还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选材典型,描述生动,说服力很强。文章结尾,借古讽今,颇富于启发性。当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作者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对秦统一六国,看不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帝王开国,看不清掠夺剥削的本来面目;对“谋士”“奇才”乃至帝王统治者,寄以过高的幻想等,都是我们所要扬弃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古讽今。所以强调六国的败亡,主要由于“赂秦”。其实,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不重视改革,因循保守,又不能坚持“合纵”的联合抗秦的策略,以至被秦各个击破。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六国论作者:苏洵译文原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