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的文化.doc_第1页
忽视的文化.doc_第2页
忽视的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忽视的文化,注定的败局 戊戌变法之殇首先简单回忆下戊戌变法的大致过程。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很简单,这就是戊戌变法。结局失败了。再来谈谈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唤起了一部分中国人从“ 天朝大国” 的迷梦中觉醒过来。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西方文化这一参照系若明若暗地出现在面前时如何认识外部世界, 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等问题进人他们的思考领域, 由此形成一股与时代脉搏相和谐的文化进步思潮。在“ 天朝上国” 败于“ 蛮夷小邦” , 中西文化大规模碰撞刚刚揭开序幕的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魏源、除继金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挣脱天朝意识这条无形锁链, 一改妄自尊大、昧干外情的士林风气, 为洞悉夷情而主动了解域外世界, 编写出一批世界史地著作,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梁廷栩的海国四说、徐志宙的浪环志略等。以今天的眼光看, 这些基于“ 知夷”与“制夷” 动机而编写的著作不免过于粗糙,而且字里行间还流露着天朝意识的余韵它们却代表了当时中国人了解域外世界的最高水平。走出天朝意识误区的过程, 亦即由浅入深地认同西方文化的价值, 通过中西文化对比, 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反思和理性批判的过来。中西文化交流范围的扩大及军事上一连申的失败, 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清醒过程。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每一次改革,不管成败,其原因都是最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般归结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对光绪皇帝所抱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等等。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改良派没有认真对待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承传,急于“全盘西化”,民众对其主张不甚了了,以致心存疑惧,由于改良派从上层得不到君主的有力支持,从下层得不到民众的坚决拥护,失败已是必然。戊戌变法产生于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康梁等人首先看到西强中弱的局面,继而从分析西方的经济制度而延伸到法律制度及政治体制,康有为曾讲到,购洋船洋枪,为变器;开矿务,办学堂,建铁路,设邮局,为变事;设官制,变选举,为变政。变器、变事、变政均为小变,不足以强国。制宪法、开国会、变法律,是为变法。而惟有变法,中国才会富强,西强中弱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康梁等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在当时确实具有较大的而且较广泛的影响,京城之中,几乎人人议论变法。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人人,是文人阶层和官僚阶层。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变法本是一场深刻、严肃的政治运功,但很多议论变法的人,对这一点是不懂也不想弄懂的,而是将议论变法作为显示时髦、追赶潮流的卖弄,因此严复曾指出:“有维新之貌,而无维新之心。” 之所以如此,一是由于19 世纪末年的中国,其生产方式尚未具备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因而广大民众仍习惯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当然是站在维护自己文化的立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从反面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外来势力的痛恨和更强烈保有自己文化承传的愿望。因此,作为能够亲自游历考察或从书报上认识到泰西各国较为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并能得出必须效法以强国的上层人物,将“全盘西化”的观念灌输到社会生活中,其遭到民间的反对是很自然的。其二是由于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忽视了封建文化在民间的强大影响力,因而在做普及宣传的工作时不能有的放矢,只是简单地拿来,也不能有所批判和扬弃。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反击下,西方的资产阶级理论不但不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即便强行引入,在现实面前也变得不中不西非驴非马。权利的意识诱发了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贪欲之心;自由民主的思想使“一盘散沙”的中国更陷于无政府主义状态;推行法制变革给人以朝令夕改动荡不宁的感觉,一些身着奇装异服满口维新名词却又整日逛妓院抽大烟的新潮人物的出现,更加深了民众对维新的影响和反感。所以,戊戌变法即便是从清谈式的引进来说,也是失败的,正如梁启超所讲:“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敌外界。”正是极好的总结。其三,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民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已有两千多年,而这种文化是与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其中落后的、腐朽的习惯和意识,绝不是一场宣传一番鼓动一次并不有的放矢的批判所能打倒及至消除的。强行将西方理论灌输到传统中来,不但没有使中国文化进步,反而使一些人将那些权利、自由、平等的学说当作光环套在自己头上,实现自己的占有欲、权力心、无政府主义,将资产阶级文明改造成为我所用的极端个人主义,使“一盘散沙”散上加散。所以,戊戌变法的失败,正是其领导人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其愿望是美好的,其行动是无力的,其理论不是在“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虽然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清理与批判,却拿不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变法理论,其失败显而易见。其四,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又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比如西方的轮船、火车、邮政乃至钟表、电灯等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际好处,人们才可能开始对西方的事物产生兴趣,才会进一步产生了解这些国家的愿望,再进而了解它的制度、思想。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变革,即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复从精神到物质的从低级走上高级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这不仅是思想的过程,也是行动的过程。从这方面来讲,戊戌变法不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不重物质基础,不了解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其“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尽管有着倡导民主进步反对独裁专治的革命内容却为民众所不能理解,遭到反对批判或偷梁换柱,也就不足为奇了。综上所述,戊戌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其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以及允许自由开报馆、成立学会的政策,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是推动中国进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改革。此外,维新志士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表现了勇担民主大任的情怀和不成功则成仁的气概,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壮举足令那些明哲保身、惟利是图的知识分子汗颜。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关键是为什么活着。专制及其维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