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官版易筋经新手问题集中营.doc_第1页
周述官版易筋经新手问题集中营.doc_第2页
周述官版易筋经新手问题集中营.doc_第3页
周述官版易筋经新手问题集中营.doc_第4页
周述官版易筋经新手问题集中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正身图1. 比如“龙探右爪”,背后的手现在看,是贴在肩胛骨上好(这样有助于前伸),还是抓住肩胛骨(这样更好掰开肋骨)好,还是微离开,而与另外一只手呈相反方向对拉好就像十二式的青龙探爪。这一式我觉得重点在前面的手,做点要作出探物未得的样子我是贴着肩胛骨来练的,以前有段时间也觉得前面的手探物未得是重点,但最近却觉得,前面那个手一直尽量前伸也很重要,两个应该都是重点。2.第二个动作(从起功算起则是第四个),就是前推出双手后又收回的那个,双手手心是不是也要在手背与腕垂直的前提下,尽力转向脸(丹凤朝阳)?而收回之后,是否尽力贴身,还是留些缝隙?这与十二式中的第一式“肺经”有关。此式内涵,不太了解,我是两掌心相对。3.后面的“十指相迭”怎样做是最合适的?“向下一掷”和“用力一排”是不是要有力度也要快一些,这样虽然很多动作形式一样,却因为动静快慢,刚柔缓急而又有不同效果?动静快慢,刚柔缓急的节奏,应该是随着不断练习,随着自己的体会而改变的,难有绝对标准,“向下一掷”,取个“掷”字,好像丢东西那样,自然是应该快的,“用力一排”,也应用力,如排开东西那样。4.脊椎颈椎是否放松、向后一掷时,胸是否不应该挺起,脊椎不该僵硬?才疏学浅,实在难以回答,我只知道,练功过程,站姿和骨架应该中正自然。我也觉得正身中有很多可以在研究的:如拱立归位式中讲到初如献杵还原之式那此时脚要掂起来吗?平气一口和前面的呼吸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在哪里?我是没有再踮脚,但依照原书,似乎两种说法都说得通,收功的要点,在于引气归元、平复气血,开始那个,重点在于提起气血准备练功,两者姿势虽然相近,但用心和要点却完全不同。2. 起式的时候,心中要大致有个“开始了”的想法,气血活泼活动起来,接下练功。想法意念,有时候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不能完全有排斥的心理。后面准备收功的时候,尽量在此过程中,使呼吸平稳,让躁动的气血稳定下来,心中也有个收功的想法,不过,对初学来说,可能要在原书的这几个姿势之间,就做到平复气血很困难(能调均匀呼吸就不错了),这点,德利老哥的建议是,在每个图式之间,比如拱立归位势后,再继续缓缓呼吸九口,可以酌量增减呼吸数量,直至气血完全平复为止,再接下来,开始做下面的图。3. 起功和收功的两个操作表面一样,但含义不同,前面大家基本说清楚了。在具体做法上应该是这样的,启功时手腕下压,感觉是愈来愈紧,逐步进入练功状态;收功时手腕等放松,逐步恢复原来的状态。4. 呵呵,问题来了。本人在练习周版中,积累了海量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今一一提出,有的涉及功理,有的涉及具体的动作。务请各位道友踊跃讨论,谢谢。从正身图开始:1. 环拱正立是和献杵启功是的功理上有无区别。我本人觉得似乎两者一致。所以环拱正立完全可以用献杵启功式代替2.三才通气各式,书上说是精华。可是练到今天,也没觉得怎么个玲珑剔透法。反倒觉得此14个动作比正身的其他各动作差,不知何故?3.练飞鹰展翅的时候,膻中穴跳动狂热,伴随很大声音,如同心跳。不知是动作不对,还是什么别的原因?4.龙探爪,在变化左右的时候,探的手收回,到另外一手探出,是否需要在中间的位置变换呼吸。比如从吸气(直到探的手回到中间的位置),到呼气,同时手开始探出。这次先提这些。谢谢各位。1,肯定有差别,但具体差别在哪里不懂。2,因为呼吸次数比其他的少啊,所以会让你有如此感觉,有段时间,我确实感觉次14式功效极大,但后面也有觉得不如何的阶段,练功时主观的感受,不能完全相信。3,都是常见的气感状态吧,守下丹田等,也常有如此状态。4,我是跟着原书做法,动作之间不呼吸5. 5. 双飞朝阳式,两个手手指是要尽量网上翘吗?力度如何?没有尽量上翘,以紧为度即可,不必使大力。6.三才通气第二,下按下丹田。这里有没有意守下丹田之意念?谢了动作到位即可,不必意守下丹田,效果也差不多。7 三才通气第五, 双手迭于背后,这式很少做好。其要点是什么?如何使力?背后相迭的手,一个手心向上,一个向下,取个掷字是关键,好像往下掷东西那样。8。三才通气第九,先问一下这个式子的中间动作,是如何从第八转到第九的,我现在是收回双手至肩部,吸气,然后上插,同时呼气。不知可行否?是如此做,但注意高度问题,是要求从两腋耳边顺势插上。第九这个动作的要领是什么,和第十式的功理上有和区别?谢谢。三才通气第九也是我觉得效果很差的一个(另外一个是三才通气第五,再就是三才通气第二)不明白你的问题,我觉得三才通气14式之间,并没有什么功理上的太大区别,至于那三式,也没感觉效果差,至于说要领,书里也已说了,主要是疏通三焦之用,所以,练得通顺顺畅即可。9 三才通气第十,为什么没有转阳掌翻转往上的动作?似乎有点不合理。没有不合理吧,是你多心了。10.三才通气第四,八,第十三,三式是完全一样吗?其要点是什么?我理解的三个动作是一样,都是用力排往左右直到到位如十字般(但书里文字,第8式略有不同,不知是否有差别)。11仰面朝天,是脚收回相靠近了在做,还是与肩同宽做,手的位置,手指上端是靠近眼睛,鼻子,口,还是下巴?谢谢。收回了两脚脚跟立定后再做,手的位置,合掌时,两个拇指下的空洞,大概对着鼻子即可。12 收式,是两脚收回立正站立了做,还是开步做?和仰面朝天一样,脚没变(延王版似乎仰面朝天有踮脚,但周版这式开始就立定了)6. 1. 环拱正立是和献杵启功是的功理上有无区别。我本人觉得似乎两者一致。所以环拱正立完全可以用献杵启功式代替有差别的,环拱正立其实是个准备动作,一方面尽快进入练功状态,一方面吐出体内的浊气。过去古人一般都是早上起来就练功,准备活动很少,就需要这一式吐出一夜体内积攒的浊气。我们准备活动做得好,就不用鼻吸口呼,直接用鼻吸鼻呼。延王版这一式就直接改了变成两手心相印,启动真元,准备练功。献杵启功势就是直接起动肺经,还有疏通任督二脉作用。献杵启功势和献杵还原式动作一样,但用意不同,前面说过。 2.三才通气各式,书上说是精华。可是练到今天,也没觉得怎么个玲珑剔透法。反倒觉得此14个动作比正身的其他各动作差,不知何故看来是做动作时没有掌握要点,这十四个动作,除第一个是为下面动作做准备外,其他动作做的时候要力灌(暗劲)臂膀,动作达到极处时把力量弹出,就能感觉到反弹力,同时臂膀有松有紧,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这样抻筋的效果就出来了。 第九这个动作的要领是什么(我主要想知道如何尽量往上插,以及身体的配合),和第十式的功理上有和区别?(分手上插,和和手上举,功理似乎有不同)。谢谢。三才通气第九也是我觉得效果很差的一个 要领是:两手上插时要用力,到达顶点就放松,这时气感应该比较强的。第十式就和前面其他动作要求一样的。二、 侧身图1. 在侧身中丁字步的时候两脚的距离是多大?我是两脚跟差不多相连,一脚向前,一脚向侧2.侧身中的白鹤闪翅式中每次下蹲的深度一样吗?还是一次比一次往下?一样吧,是起落三次的。3.第一势中“站如丁字”此时右腿是伸直还是练功时膝盖是弯曲的?还有在这式中左手是放在哪里的?脚直,除丁字脚外,前两式还需要踮脚,放后背那只手,手背大致在命门附近或者臀部股骨上面,不过由于体高和手臂长度的问题,其实每个人位置都会有点出入,将大手臂保持上下垂直(和身体成直线),然后手肘成90度,那位置大概就差不多了。4.翻手拔刀式中的头是向前看还是向右看或者还是接第一式的位置不动?向与肩上的那只手反方向看,比如右手则看左方,左手则看右方,不过适度即可,不必太勉强。5.开弓打蛋式中在右三式的时候右手是拳还是掌,我的理解是拳。书本上说“右曲腕与左掌相对”如何曲腕?最后有“将右拳打出,顺作下式”但好象催女士的视频中没有?是否直接朝左手方向打出?是拳,但我用的是握固方式的握拳。曲腕就好像拉弓那样,右拳和前面的掌大致在同一水平线,是为“右曲腕与左掌相对”,崔琳的练法我不懂,我是将右拳朝左方打出的。6.白鹤式中是阳掌上提吸气,阴掌下按呼气还是在定式的时候呼吸?就好像你说的,一边动作一边呼吸,这个呼吸属于书中少数的特例,有特别标明动作配合呼吸的方法的。2. 侧身式中白鹤闪翅的呼吸方法究竟应该怎样?是定式呼吸还是过程中呼吸?过程中呼吸,下呼上吸问题:增演上的图是置于腰后,真善美版是拇指在前,其他四指在后插于腰上,崔琳女士是手握拳置于腰后,请问具体应该是怎么做?我是握拳,手背向背,但感觉这个细节似乎不是很关系紧要。(1)原文:此势就前势,将左手放开,平掌,顺势伸膀直肱,向左逆撑,高与肩平,又随势收回。随势收回指回到胸前吗?此时右手做何动作?随势收回我的理解是右手的动作,就好像拉弓那样的动作。(2)原文:两脚换丁字向左,然后立定脚跟,竖起膝腿腰脊,将左曲腕与右平掌向两边一撑,如开弓状,头向左旋,目注左掌,右曲腕与左掌相对。问题:右平掌是怎么来的?右平掌一撑如何转换为右曲腕?怀疑这里是抄写错误,应该左右互换。1.以前练习正身每一动作都是先吸再呼,而侧身尤其是翻手拔刀中写到“一呼一吸”,是先呼后吸的意思吗?书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呼吸是文法上的习惯,实际肯定是先吸后呼,断然没有先呼后吸的道理,这里一呼一吸的写法,应该也是类似缘故。2.独手擎天势中“目注神凝”,目注是看右掌的手背吗?如果不是头部位置是正中还是转向右侧?是注视上面的手背。翻手拔刀势头部是正中还是转向左侧,图示上好像都有转头的动作而文字上没有阐述。上面已经回答过。3.开工打蛋势中“两脚换丁字向右”,只需转动右脚,还是两脚都需转动。需要转换丁字脚方向,两脚都需要转换(右边三式做完,左边的前两式,和此式的丁字脚方向一样无转换,只是前两式需要踮脚,此式无。)4.一字平肩势中是不是要将双脚分开,还是在白鹤闪翅势中将两脚分开。两种方法都可。5.白鹤闪翅势中呼吸是伴随动作,下呼上吸,还是在定身时在做啊?伴随动作,下呼上吸。3. 1、独手擎天势里,“左手叉腰下股上大骨间”的叉该怎么做?我看各个视频有握拳也有平掌以上已答。2、翻手拔刀定势以后,右手的姿势就是膀肱曲折,肘向上,手在右肩窝握拳吧?是,不过之前,是先向前,再绕头至后,然后才在肩窝处握拳。3、开弓打蛋时,左手“随势收回“以后,”左曲腕与右平掌向两边一撑”时,左手是否需要像定势后的右曲腕一样握一下拳?不太明白这个问题,握拳从收回开始,到三口呼吸之间,是一直固定的,只是三口呼吸前,要左右支撑,直到打出后,握拳才取消。4、开弓打蛋时,“右平掌”是否就是随翻手拔刀顺势放下,象正身图横肱蹲立的右手一样?不是,我刚刚说了,原书开弓打蛋一式,文字上的左右似乎有点抄写混乱,请参考图画,翻手拔刀式上面那只手,是握拳收回的,平掌是身后的那个手。谢谢老师的精彩回答。根据个人的经验,翻身中也有必要这样集中一下,您说呢?1.在侧身中丁字步的时候两脚的距离是多大?我是两脚跟差不多相连,一脚向前,一脚向侧这个我个人觉得一脚跟应该在另一脚的中间位置似乎也有道理,这点,会和其他人讨论讨论。下呼上吸 不是很理解,麻烦您能具体说说?谢谢就是动作下按时呼气,提上来时吸气双脚呈垂直方向接触,其中一脚跟靠在另一脚窝处,两脚尖对两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脚位。 以上是百度等对丁字步的解释,不过,我对这个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原书的图和自己练的体会来理解,因为周版侧身虽然说丁字步,但注意,前两式是需要踮脚的,如果一脚跟在另一脚的中央位置,踮脚的时候,身体的方向就会自然扭向一边,而书上的图,看不出身体是往右练的,如果是正面的话,那丁字脚的位置,一个脚跟应该是挨着另外一脚跟的,就算要往中间挪,幅度也绝不能太大。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书中交待不清楚的问题,只说了一个丁字脚,但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大步小步,是斜还是正的幅度问题,如果是斜的话,自然没有我以上说的问题,可以用一脚跟在另一脚中间位置的方式,但我练的体会,这个应该是要幅度大才好,这样就好像行不通了。(PS:关于前两式需要踮脚的问题,书里面没有明说,但注意第三式里面有个“立定脚跟”的词,言下之意,前两式应该是需要踮脚的。) 原书中开弓打蛋一式,里面有关左右的错误,确实如你标示出来的,我的看法也一样,请大家练的时候,除了文字外,还要注意图的方向。另外,我之前说的大臂垂直,肘成九十度,只是个大致的说法,事实因为人手臂长度的不同,这么做后位置也不太一样,这点,你也可以参考崔琳视频的做法,她就是将拳头手背直接放在那个位置先,其实也大同小异对于侧身,我现在大致说说自己本身的练法,但其实我的练法,主要是第一式独手擎天,和一般练的甚至书上说的都有点不同,大家可为参考,不必照跟。独手擎天式,我个人的练法,并不像12式或者延王版那样,从身侧直接横拉到位,我的练法,有点类似崔琳的视频那样往上推,但位置不太一样,我是右手在身侧上升,到头部/头顶位置时,翻转手掌,以“逆撑”的要点往上推到位,我之所以选择如此练法,是因为经过多次尝试后,觉得这样做,比身侧直接横拉到位的做法,更能拉开筋骨。这里,我想说一点,那就是,我练侧身的独手擎天式,和坐身的摘星换斗式,方式并不一样,因为我个人的看法,侧身的重点在易筋错骨,而坐身在引气归元、行气,所以,侧身的独手擎天式,我是用以上方法练,也是有用劲用力练的。但到了坐身图开始,我每一个动作都是以极度松柔的方式来练,而坐身的摘星换斗式,我则不以以上的方式练,而是用横拉到位的做法(类似12式或者延王版侧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行气通关。第一式,独手擎天。有掌背对有脚背,怎么对?我觉得如果一定要做,就得掌背尽量翻转,掌指尽量下压。这样的话,有个很大的扭矩在。不知理解可对、?掌背对脚背,大概知道位置相对即可,心中有点谱就好,不必太过于斤斤计较要求精确。至于掌背尽量翻转,掌指尽量下压的做法,我觉得不必如此勉强手臂,独手擎天此式的要点,在于拉开脊椎,这点周版比较难以领会此要点,可以尝试延王版做法,即上面的手向上用力,背后的手向下用力,如此即可以比较容易领会。第二式,反手拔刀,这个两个手的具体位置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这个两手的动作。尤其是使气一提一平的具体理解和做法。反手拔刀,后面的手不动,上面的手先放下向前,到头前方后,再绕头至肩窝上、握拳(我练侧身的所有握拳,都是握固方式),至于使气一提一平很简单吧,就是呼吸配合体势起落,吸气身体略提,呼气放下。第三式,开弓打蛋。儒老师的意见,力在后手。有也是这样练的。觉得非常好。只是力量使用起来还是不顺。不知道两个手的具体用法。开弓打蛋,我的理解,力并非在后手,应该说三式一气呵成,到此,易筋错骨的功效,大致集中在后面那只手的上下半身(侧身)。开弓打蛋这式用力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后面那只手于胸前放平后,以“逆撑”的要点前推,而肩窝上的那只手,放下至胸前后收回,如同拉弓状,这里,并非是力在后手,而是前后手用力的方式和锻炼的要点并不一样。(注意此式,丁字脚方向需转换)第二,在以上的动作固定后,向左右两边方向用力支撑(左右手都需要),就好像我们真的在拉开一只弓箭一样,现在正在保持这拉开弓箭的动作,维持这状态呼吸三口,然后将后手拳头往前手方向打出。有一点想要说明一下,目前看到很多人练此式,最后将拳打出,只是做个形式,甚至完全取消,但我练此式时,是确实感觉到后手一半身子筋骨,自然激发出来的一股力量,所以,我是配合此力量,真的用力将拳打出去的,拳打出去后,之前一半身子筋骨扭紧的状态,即完全放松,这点,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但不必勉强尝试。第五式,这个式子,因为离地尺许,不知道是否理解为双腿和地面平行,双手似乎也要平行。不知理解的对吗?不太理解你问的问题什么意思,白鹤闪翅势?你双手放轻松点做,就好像翅膀上下扇动就好。这个式子还有问题,就是一平一提的时候,手在做什么?是什么都不做吗?还是需要用力配合?如何配合?“就是呼吸配合体势起落,吸气身体略提,呼气放下, 这里是否有误,是不是吸气放下,呼气抬起?谢谢因为我以前是长期习惯用顺呼吸的,所以习惯的一些练法,可能不太一样,如果用逆呼吸的话,那可能确实和你说的一样动作固定后,前手臂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后手是紧靠身体还是有一定距离。做出开弓状,总觉得后手使不上力。手打出时,打多远?打过身体中线,还是打过身体边缘?还是更远?谢谢前手臂是直的,后手,小手臂和大手臂接近,往后拉了,应该不碰身体或者只有拳头部分碰到吧,总之,两只手是处于直线、一样水平的前后位置。后手的力不是自己催谷的,而是姿势到位、动作紧凑后,筋骨自然扭紧,到此式,其中自然会觉得隐含爆发出一股力量,这点,初学可能无此体会,需要慢慢体味。至于拳打出,我大约是打到前手手掌的位置,有时略后、有时略前,感觉松了扭紧的筋骨即好,并没有刻意追求幅度。三、 半身图半身中的疑问:1.半身中的骑马式的样子应该是马步低的时候效果比较好,我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高的,时间长了他慢慢自己低了下来,以前是大腿和小腿肚没有接触的,现在是在练的时候两者接触在一起了,接近蹲了,我的疑问是这样是不是不太好,两者最好不接触?2.半身中的“起立朝天式”中“仰面三次,呼吸三口”是指仰面一次,呼吸一口,然后恢复头正,再仰面一次,再呼吸吗?头正的时候要呼吸吗? 1,大腿和小腿肚接触。变成蹲踞式了,不是马步。大腿和小腿之间最好成90度。另外马步要随着柔韧性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开大,脚尖也要逐步立起来。以上是循循渐进的过程,力争每天都有点进步,哪怕最微小的进步,积少成多。2,起立朝天式,是仰面朝天后,呼吸三口,在回转原献杵式。建议看书时,仔细研究。问题:1.起立朝天势此势就前势,将脚跟立地,使膝直腿伸腰脊耸,然后呼吸,导气由脚尖上行,过鹊桥、翻泥丸、至尾闾为一转,又由尾闾度丹由,逆提至泥丸,为一运。仰面三次,呼吸三口,仰逆诸法与正身图中仰面朝天同。然后呼吸,是呼吸几口?渴望老师讲到:起立朝天式,是仰面朝天后,呼吸三口,在回转原献杵式。建议看书时,仔细研究。 我的疑问是仰面三次,呼吸三口是指分三次仰面,每次呼吸一口,还是三口?谢谢! 周版的半身图是一共仰面三次,每次呼吸一口,这样才能配合导气,这点,和正身等图的仰面朝天不同,德利老哥可能是从延王版那边出发吧。不过关于导气方面的东西,初学可以先不理会,建议至少练全图半年至一年以上,使气血极为充盈,气脉基本通畅、通关后才开始尝试书中各处有导气要求的地方。因为半身时候,胯部以下是紧的,气血就向上半身流(上半身这时候是放松的),正身动作是疏通三焦的,所以就感觉上半身动作流畅,有时丹田就会出现暖热现象。易筋经疏通经络的道理这是这样的,在身体局部造成有松有紧。 我来说两句吧,首先,马步蹲不久、不标准的问题,这个在姿势的理解上如果没有错误的话,主要就是功力和下盘力量的问题,要靠下功夫练出来,如果有毅力,可以每天专门练马步踮脚,一般现在的人很少吃得苦的,就只能先站高桩,慢慢一点点下去了。其次,克鲁说用力做的话,心跳得很快,呼吸短促,这是正常的,练功时呼吸的长短,和强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用力练,呼吸自然比放松练会加快、呼吸强度大,因为这是身体所需啊,不过,如果练时心跳过快的话,就不对了,主要还是一个“度量”的问题,一般来说,练动功,在部分功法强度大的地方,心跳没有超过每分钟110、120次左右,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太快了,就不行了,要注意是否用力过度了、或者憋气、或者绷紧僵硬之类的。至于凝神与否,我不懂你对凝神的理解是什么,但我觉得这其实与用力不用力没有直接关系,用力练,一样能够气定神闲、不急不躁的。 其实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书中写得还是很详细的,不知您是如何“用力”的?有时这个很难用言语表达,不过全身很用力的去做,我认为是错误的。周述官版有别于十二式,现在流行的一些十二式参杂了太多习武者的练法,而周述官版实际上是为“修行”服务的。您可以不要用力练,尽量让自己放松,但练习的时间要加长,比如您现在练习到半身图了,那从正身到半身最后静坐收功,一天要保持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多练习几遍),然后每隔一个星期看一遍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对于动作,以书为准,不增不减,初学者不要做意念上的导引,呼吸自然,如此进步应该会很快的。上述个人观点,仅作参考。 说,“用力”是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这点我赞成,不过不同的观点是,我认为用力练,才是初学容易掌握的方法,因为常人本来就是习惯用力做事的,以此入手,是符合常人习惯,自然比较容易,所以我认为,对一般身体还算健康、无基础的人来说,不管不顾的用力练,是初学的最简易之法,但不是唯一之法。再者,我不懂克鲁你是怎么用力的,但从“全部用力”这个形容词上,实在有点让人担忧啊我这里就简单说说用力吧,用力就是用力,很简单的事情,随着动作的变化,自己感觉应该怎么用力、牵涉什么部位就怎么做,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全身用力、绷得好像一块铁块那样的僵硬,那正常吗?即使是去健身房练健美肌肉的,也没人会这么干的吧?就像渴望老哥一直说的,易筋经的重点之一,就是在于松紧,以全身局部不同的松紧,来推动气血、锻炼筋骨,关键在于配合,练易筋经,是个技术活儿,而不是毫无技术含量的硬鼓硬抗。再举个例子,你试试提起几十斤的东西看看,你会全身都绷紧用力吗?这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单说手臂,即使你举起再重的东西,达到自己的极限,手臂的肌肉群,也还是会有部分是没用上,处于放松状态的,这只是常人的肌肉用力,还不是内里的筋用力,呵呵。我的理解,用力本来就是很自然、人人都会的一种本能啊,怎么一练功,大家都不懂得怎么用力了呢?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你日常干活做事,无意识之下,用力都很自然,很流畅、全身力量的传达、上下左右都是充分配合的、松紧什么的,也是自然就做到了,怎么一练功,大家就全不懂了呢?呵呵,跟着动作就好了啊,该怎么用力,就怎么用力,这是初学能做的,至于深入的要领诀窍,只能靠功夫深入后,慢慢体会了,这没办法,周版不是12式,不可能每一式拆开来仔细讲解,所以用心练、多看书体悟很重要。最后,克鲁说的,书上有说的托,撑等等,那些与其说是要你用力,还不如说是功法要求的一部分。其实每个人用力,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或者只搞局部的,别的不说,一般人手上用力,丹田腹部部位、背肌、腰等等其实都是不自觉的会在用力、或者牵动到,只是普通人做到这些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意识到而已,呵呵,说也奇怪,这些人人无意识状态下,都能轻易做到的事情,练功后,一有意追求,反而都不懂了,要花时间去练出来以上这些,也只是我个人对初学用力的一点看法,还不包括练功时种种细微和诀窍,更和功深后感受到里面的气血、呼吸的力量、筋、内功等等无关,这些东西,说简单很简单,说深奥,也深得很呢,慢慢来吧,日久有功,总会渐渐懂得的。四、 屈身图1.“左右排闼式中”有“着力一提”,曾经和儒老师讨论过要用暗劲,那此时是要配合呼吸吗?请问老师是如何完成的?着力一提要应该要和后面一式的三盘落地结合一起来看待,提起来后,呼吸完毕,就落下去了,这过程,我倒没怎么注意要用暗劲,只觉得这过程比较吃力一些,我是体势起落配合动作来做的。2.“三盘落地”中讲到“然后复起,排闼收回”是指三盘落地的三组动作完成后,还要排闼一次吗?然后两掌回抱?嗯,应是如此,关于排闼的做法,书上比较难以看出来,可以参考延王版的做法,动作就有点类似扇子扇风、或者划水那样,往后划到一个极限了,再划回来。 五、 折身图各位老师:近来一段时间,再作折身图的倒转河车势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左腿后测的韧带感觉到疼痛,后来休息了两个星期,没有作该图,等疼痛过去后重新再作折身图。但是,老地方的疼痛有开始了。请教各位; 1) 大家有没有碰到过跟我类似的情况,请多指教。 2) 不知道是拉伤还是,一个排毒治疗的现象。请各位指点迷津。看来是拉伤了,按摩热敷都可以,每天在练习前多做抻筋活动,或者按儒老师建议等都可以。现在做的时候动作可以小一点以能承受为佳,以后也要这样。我每次练功前至少压腿等抻筋活动半个小时以上,抻筋的时候也要尽量按练功的状态去做,易筋经本身就是抻筋。另外练功时也从不太过勉强自己,都以能承受为度。这么多年从没受过伤。我觉得屈身图最重要的不明之处在于:托天镇地势,到底如何“上托下镇”?因为我感觉还是用手向下压来“镇”,因为脚这时是腾空的,不能镇。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动作如果采取手在下方为开始动作,是感觉更容易“四肢通关”的请两位老师和各位道友指教 托完之后,身体放松,突然下震,以脚后跟踏实震地1.附耳抱柱, 天柱是具体什么位置头后部,天柱穴2.稽首崩角,是个什么样的动作?头和手有没有动作?意在何处?另外,此式是否还要把耳朵按住?接上个动作,把头按住向下,两臂尽量向后用力,要按住耳朵的,最关键脚跟微抬,抻筋效果很好。3倒运河车,除了手以外,身体和上一式有何区别?脚有区别,搬脚掌外侧着地。 这三个动作,一个脚尖着地,一个脚外侧,一个脚后跟着地,是有连贯性的三个动作。六、 扭身图1. 伏地式,如何做?要领是什么?尤其是前面的那条腿,只觉得不对。中心在什么位置?这个,我练得也不好,尤其在遇到德利老哥后,发觉自己错得更加不行(两个手是放在一起的,以前我都错了),最近几个月我都在努力摸索这式的要点,还是等德利老哥仔细讲解这式吧,这是老哥心得体会最深的动作之一。2,倒拽九牛尾,的两个手,尤其是后手,如何做?谢谢我的理解,练的过程中,前后手就像是捉着一条绳子,互相呼应之。献杵还左,右,目的何在?我觉得这三个动作都是太好了。呼吸一口有点可惜了。浪费了如此好的功法。我不太了解经络,但以自己练的体会来说,这三个动作应该还是出于平衡身体左右脉络气血的目的而设计的,至于只呼吸一口感觉不够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你现在初学不久,平复气血的能力和速度比较差一些,所以才有这种感觉。2. 伏地式这个动作挺难做的,易筋经十二式以及崔林、延王等做的都是一样,但我感觉好像不太对。一个是看图所有的图都是一样的(和做的不一样);第二个这是个扭身的动作,可做的根本不是扭身顺身了。 我是这样做的,两手向下按在左脚的内侧,同时左脚脚尖向内摆正与右脚方向相同即所说的一顺,重心放在左侧(不要全放在左腿上),四肢一撑,有点坐跨。就像老虎趴在地上,突然听到有声音,起来向右查看,这样扭身感觉特别强烈,和图是一致的。这是抻胯部筋脉很好的动作。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看对否。 倒拽九牛尾 ,今天把这个动作修正了一下,前手拳心(不是拳眼,是手掌的那个方向)对着身体,同时手臂向下方倾斜30度左右,和后手形成拉绳子的力度,前手有点类似太极的棚劲,感觉不错,但这个练法不知到底应该如何? 基本对了,但拉绳子感觉不是把力量放在手臂上,是脚、腿、上身和手臂形成合力的感觉。就像真的在倒拽牛尾。七、 倒身图倒身中的“左鼎脚舒身式”中是象书中“将左脚向前中立合两手如鼎脚之式”此时左脚曲的还是直的?此时右脚不动吗?“然后将左脚直伸”那右脚呢?看到催女士的脚和书上相反,而孔德先生 的好象没有前面的动作?老师,您是怎么练的?这个动作,下面那只脚(你说的右脚)关键是要掌握好平衡点,合两手如鼎脚之式就说得很清楚了,所谓“三足鼎立”嘛,这脚和两个手配合起来,就好像鼎的三只脚那样,达到平衡。从原书图上看,这个动作,腰肚是要撑起,延王版这个上面的脚好像是向上撑的,不过周版原书要求,则是向前抵,所以腰肚要撑起的难度可能比较大。虽然要把握好平衡,但如果完全将重心压在下面的脚,那样就好像有点过了,这点,只能视乎自己的能力,慢慢体会,调整了。四肢投地这个动作,我觉得应该保持上身和地面平行,不知理解的可对?谢谢 只能说尽量平行就好,手掌撑地的话,做到这个不难,但如是用手指,要完全平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八、 翻身图1. 翻身中的“跌坐是怎么样的动作?”跌坐时手指悬空?还是着地?有点类似蹲坐,我觉得这式有点类似休息过渡,所以手指悬空还是着地应该没有绝对的规定,觉得舒适就好,这和人不同的手臂长度也有点关系。2.三起三跌中跌的时候是马步还是蹲下?立起三推的时候中的推要推到怎么样的程度为限?起的时候是马步,跌的时候是蹲下,立起三推,保持合掌的前提下推到接近极限,然后即可收回。3.周版中的翻身式中“三起三跌中”讲到“两手肱至两膝”,我觉得此时的人是蹲下的,但记得您说人是马步?肱指的是人的大手臂吧?上面已答。4.“立起三推式”中如何呼吸?是推出去的时候完成呼吸?还是收回来的时候定式呼吸?我是跟着原书做法,所以做这个是收回后一次呼吸,推出后一次呼吸,延王版等如何做并不清楚。5.这几天我把静坐的姿势改成了坐身图中的“握固思神式”,主要是改了手的动作,其他要领不变。改了以后感觉在静坐的时候有时身体发麻(局部),有时感觉后背有热的感觉,同时感觉身体周围有“气”环绕(用词可能不对)。好象气不成下沉。老师,请问这些感觉是动作改了以后产生的,还是静坐的功力深了?应该是手印影响,周版坐身图中的“握固思神式”,也是周版内功的关键,功深后(全图练习),静坐采用“握固思神式”,气血自有方式自然运行,但看你的情况,气脉运行得似乎不太妥当,可能是因为前面的动功功夫仍未到,也可能是因为兼练12式的影响,可以去请教对经络和静坐认识深的人问问情况。6.另外在静坐前吞口水,是在吞的时候配合吸气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