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两晋南朝时期“?c河北学刊1996.6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职官制度,从其酝酿,形成到消亡,历时一千多年,它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课题.研究三省六部制,首先必须弄清建立这一制度的过程.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历来认为在隋唐时期;然而,不少材料证明,两晋南朝两员,曹魏时正式定为尚书,二仆射,一令,称”八座”.由上可见,两汉时,尚书作为一个施政机构已经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晋代尚书正式称省,晋书?职官志日:”仆射,服秩印绶与令同置二,则为左右仆射,令新闻发言人,则左为省主.”入晋以时期,这一制度已基本建立.本文试对其形一一一一一一后,尚书省中仆射与各曹尚书屡有变动,重成过程作一浅论.i要者三次:一是晋初,二是太康以后,三是东一,尚书台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演:变2尚书之名始于秦代.”秦时少府遣吏四i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主”是主管之意,可见秦时的尚书是皇帝身边负责出纳书的官吏.秦时也有尚书令:”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同之”.汉承秦制,也设有尚书,尚书令等官,至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皇权,使用了一些身边的人员:参予朝政.通典日:”汉承秦制.武帝游宴:后庭,始用宦者主中书”司马迁受腐刑:以后,便成为汉武帝的中书令.中书和尚书2成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参政班了,当时称为“中朝官”.中朝官的参政削弱了外朝官”三2公九卿”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但是中书:用宦官,宦者素为士论所恶,免不了议论纷:纷,因此,”至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四曹”.2(汉宫仪?上日:”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差夷吏民,一人主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可见到此时,尚书已出现了令,仆射,尚书郎(即各曹尚书,不同于以后的曹郎),各曹开始分职了.东汉光武帝时,”后汉尚书称台”,后汉书?仲长统传日:”光武皇帝政不任;陈满光;晋一代.据晋书?职官志载:”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成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书.太康中,有吏部,殿部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止于:六曹.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不恒:置,以右仆射摄之,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摄知右事”.南朝尚书省的组织,大体类如东晋.至此,尚书省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完备的政务机构,原来作为内朝富官的尚书,现在则完全成为策掌朝政的朝官了.i三省制的逐步酝酿形成不只表现在尚i书省组织的演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尚书省职掌权力和地位的演变上.秦代尚书只是皇帝身边的一般侍从,不:闻诏奏.到了西汉,”尚书并掌诏奏”.西汉;郑玄注周礼”(御史)掌赞书”一句也日:”若今尚书作诏文.”由此可见,西汉时尚书:的职权已经扩大,与秦代尚书名同职异了.:”并掌诏奏”即主管出纳,包括纳呈百官之:奏与草拟皇帝之诏两项职能,尚书既然掌握:了这两项大权,事实上便成为天子的秘书:处,地位大大提高.因此,当时专控朝政之:人,必掌光禄勋诸官领尚书事,权威很大,大事丞相不与知,如”昌邑之废,丞相杨敞不与议”.东汉则更是尚书握权之世,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日:“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尚书此?87?论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两晋南朝时期时的地位,即韦彪所谓”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至此,宰相之权移于尚书,非录尚书者不得知国政.观东汉一朝,赵熹,牟融,邓彪,徐防,张禹,李因等重臣,皆握尚书大权.曹魏以后,由于中书令监的出现,尚书的权力有所削减,但是地位还很高,充任尚书,仍须郡守累迁才能到达.如陈矫,先是迁魏郡太守;后从经汉中,迁为尚书;直到文帝践祚,才转署吏部,迁尚书令.入晋以后,尚书地位仍然很高,尚书职权或以”公卿权重者录之”,或以将军刺史任尚书令.”武帝受禅,贾充为车骑将军,尚书仆射,泰始七年为尚书令”;”泰始初(卫罐)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成宁初征拜尚书令”.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载:”魏晋中书省有监令,遵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晋以后所掌略同.”魏晋以后,尚书机衡之任失去,不过,还主施政大权.晋时都督的地位虽比尚书令高,但官员们还是愿意当尚书令,”贾充为尚书令,任恺请充镇关中,诏以充为使卫节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充即外出,自以为失职”.两晋时,尚书令之上又有录尚书事,凌驾中构.如东晋成康年间,”王导录其一,苟崧,陆晔各录六条事”.宋世祖孝建年闻,不欲威权外假,省录尚书事,大明年末又置.宋齐以后,尚书省的仆射权力渐重,实总台阁之事.梁时何敬容为仆射,史称宰相.由此可知,尚书省在两晋南朝仍为重要中枢机构之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正是在这段时期里,中书,侍中相继崛起,逐步从尚书手中分权,使”尚书之权渐减”,失去了”机衡之任”.尚书组织的地位,到此经历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曲线,从而才有可能形成三省并立的局面.二,中书省的出现及其对于尚书省的分权中书省的出现以及对于尚书省的分权是随着尚书省权力过重而开始的.分权是封建专制君主为了防止臣下擅权而采取的措施,说到底,三省分权互相牵制,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变化展开的.仲长统在谈到光武帝任权尚书时曰:”光武皇帝悝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正,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光武帝正是因为恼恨强臣窃命,为了加强皇权才重任尚书的.可是不久,尚书总揽一切,权倾天下,于是封建君?88?主又得想办法抑制尚书省过分膨胀的权力,以保证皇权的加强.这就是中书省出现以及开始对尚书省分权的原因.中书之名始于汉代.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中书令日:”中书之名因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以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前边说过,汉武帝时用宦官与尚书共参政事,形成中朝官.由于宦者专权,朝论纷纷,所以成帝时又罢中书宦者,开始了尚书分曹,这是中书在汉朝的变化.中书正式称省始于魏晋,”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曹操受封魏公时,便仿东汉置秘书令,使”典尚书奏事”.于是,魏王府的秘书就侵夺了尚书,掌握了”出纳”之权.至魏文帝代汉,中书省的机构便自然形成.”及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文帝黄初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监,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并掌机密,中书监始于此也.”这就是说,曹丕即位之初,中书省已从秘书中独立出来,并承担了曹操时秘书掌奏事与出令的权力,中书组织开始有了监,令.晋书?职官志日:“中书监及令晋因之,并置员一人.魏黄初初,中书既置监令,又置通事郎及晋,改日中书侍郎,员四人.中书侍郎盖此始也.”宋书?百官志日:”晋初置舍人一人,通事一人.江左初,合舍人,通事谓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后省通事,中书差侍郎一人直西省,又掌诏命.宋初又置通事舍人,而侍郎之任轻矣.”从上面几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两晋南朝时中书省机构已不断充实完善,不但有监,令,还有中书侍郎,通事舍人.东晋时期,由于偏安一隅,官职省减,中书虽不被裁省,但本职渐分.南朝时由于望门大族居中书监令者在职不事,因而中书大权渐落通事舍人之手,成为一时要员.这是中书省在两晋南朝演变的情况.中书省的设立,自然是为了分尚书之权.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中书令曰:”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这就是说,中书省不但”典尚书奏事”,从尚书省手中分去了纳奏之权,更主要的是分去了出命之权,成为君主的喉舌.下面有几段史料可以证明中书令监当时的职掌权力:”(曹魏)司马景王命中书令虞松作表,再呈辄不可意,松思竭不能改会取视,为定五字,松悦服”.(西晋)”苟勖为中书监,使子纽草诏”.(东愚c晋)”王献之为中书令,启琅琊王为中书监,表日:中书职掌诏命,非轻才所能独任”所以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中书省日:”梁陈时,凡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被委此官,多擅威势.”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两层意思,第一,两晋南朝时,中书省不但组织完善,而且完成了对于尚书省的分权,三省分权中由中书出命,尚书执行的情况也已形成;第二,由于中书主掌出命,亲近皇帝,因而地位更为显赫.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载:”(魏明帝)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往者大臣秉事,外内扇动今外所言,辄云中书”可见中书之权重.西晋时苟勖为中书监时,史称毗赞朝政;张华为中书令时,刘卞谓其居阿衡之地;东晋时庚亮,庚冰相次为中书监,朝野注心,咸日贤相.中书省因为”以其地在枢近,多承宠任”,当时人皆恋此官职,称为”凤凰池”.苟勖由中书监出至尚书令,于官秩虽为升迁,但仍怅惘失志.晋书卷三十九苟勖传记:”苟勖拜中书监久之,以勖守尚书令.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恨,或有贺之者,勖日: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至南朝之际,高门大户已成,所以上层官僚皆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言虚,贵为放诞”中书令虽然位尊权重,但是仕不事事.于是宋世以降,则多选用寒人,以充通事舍人,其权尤重,齐及梁陈,称为势利之地.由是,中书大权在于中书舍人.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记:”宋初又置中书通事舍人四员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持入,参决于中.”当时,戴法兴为中书舍人,史载:”孝武时揽朝政,不任大臣谓法兴为真天子,帝为赝天子.”南齐时,茹法亮为中书舍人,史载:”茹法亮为中书通事舍人,势倾天下.”刘系宗为中书舍人,史载:”武帝常云,学士辈不堪经国”,”经国一刘系宗足矣.”南史卷七十七恩幸传?吕文显传也记:”时中书舍人四人各住一省,世谓之四户,领重权,势倾天下”.到梁陈二朝,情形更甚.陔馀丛考卷二十六中书舍人记:”梁陈时中书舍人五人,领中书十人.书吏百二十人,分掌二十一局,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尚书惟听受而已,可见其地望之切要也.”三,门下省的出现及中央三省分权局面的完成两晋南朝之际,中书省权力渐重,以至”势倾天下”,这种局势当然为封建君主所不愿.于是,另一种与中书抗衡的组织门下省又出现并逐步扩张,与中书分权了.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门下省引司马光之言日:”及魏武佐汉,初见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体皆循此制.”这段话可谓扼要地叙述了魏晋以来中央职权的逐步转移,及最后形成三省分权局面的经过.门下的主要官员称侍中,侍中此官早已有之,在秦代,侍中是丞相府派驻富庭的联络官.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侍中日;”秦为侍中,本示卞fi电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到了汉代,侍中便脱离丞相府,作为加官.”汉侍中为加官,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为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至郎中,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侍中作为一种加官,是皇帝对于部分臣属或将军的褒奖.由于侍中得入禁中,作为皇帝的侍从人员,为以后的参政准备了前提.东汉以后,侍中的职掌有了变化.宋书?百官志记:”汉东京属少府,事侍左右,赞导众事,颐问应签.”这说明侍中不但接近皇帝,而且开始参予政事了.在东汉,便有了”侍中寺”这一机构,汉官仪?三记:”侍中上东,西寺及侍中寺.”而杜佑则认为:”门下省,后汉谓之侍中寺.”这个”侍中寺”就是以后门下省的雏形和前身.晋书?职官志日:“侍中魏晋以来置四人.”曹魏时期,中书刚从秘书中独立出来,秉掌朝政,因而对侍中还不甚重视;入晋以后,逐步利用侍中与中书分权,在组织上,则表现为门下省正式出现.唐六典?八日:”自晋始有门下省.”晋书?职官志日:”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及晋置员四人.”“侍中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阚.”可见,到了晋代,门下省的组织已经基本完善,具体职掌也已确定为”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分掌中书”总揽万机”之权了.南朝时门下省的侍中,给事黄门侍郎置员与晋代相似,稍有?89?不同的是”齐侍中功高者称侍中祭酒梁侍中功高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陈侍中亦如梁制”.门下省对中书省的分权,主要表现在门下省首长侍中权力的扩大.前边已提到,西汉时侍中得入禁中,亲近皇帝,东汉一代便能”赞导众事”,参予政务了.晋代门下省出现以后,侍中权威更盛,其职已有似于宰相,晋书?任恺传记:”任恺为侍中万机大小多管综之帝日而眠之,政事多咨焉.”晋书?王敦传也记:”(东晋)王敦为大将军侍中,上表日:臣备位宰辅.”南朝以后,侍中之权益重,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日:”宋世此选最重,侍中任机务之司,不必他名,亦多为宰相.”宋文帝时,初以江湛,王僧绰为侍中,任以机密;后又以殷景仁,王华,王昙,刘湛为侍中,王华叹息云:”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理.”南齐时,王俭为侍中,自谓为江左风流宰相.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侍中日:”梁侍中功高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散骑侍郎功高者一人对掌禁令,此颇为宰相矣.”梁武帝时,王训迁侍中,王训拜见武帝时,武帝问何敬容日:”褚彦回(宋明帝时为侍中)年几为宰相?”对日:“少过三十.”武帝日:”今之王训无谢彦回.”以上情况,足可说明南朝时侍中权势之重了.自晋以后,门下省分中书省之权,权势日重.隋书卷二十六百百志说:”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献纳得失,省诸奏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从此两段文字看来,门下侍中的职掌则为封驳,封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臣下给皇帝的奏议进行检查,不妥之处进行扣省,此则”尽规献纳”与”献纳得失,省诸奏闻文书”;二是对中书所起诏书进行检查,将不妥之处驳回,此则”纠正违阙”与”意异者,随事为驳llo晋书卷七十五王述附王坦之传记:王坦之为侍中时,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此乃驳诏之例;高僧传卷六释惠远传记:东晋时,”成帝幼冲,庚冰辅政为沙门应致敬王者.尚书令何充,仆射诸葛恢复等奏不应敬礼,官议悉同充等,门下承冰旨为驳.”此乃驳奏之例.门下省的出现和完成对中书省分权是三省分权局面形成的标志.虽然三省中的尚书省,中书省早在汉魏之际,便掌中枢之权,但职权范围在不断地变化,三省制只处于酝酿过程中,只有门下省的出现和?90?分权才可以说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形式已经形成了.晋略?三省日:”尚书,门下,中书为三省尚书主天下章奏,入奏人主,出行司;门下居人主左右,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共平尚书奏事;中书典尚书奏事,为人主省读书,可草制诏诰令之文.”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晋时虽然三省都知奏事,但是各自的职权已经有了划分.南朝以后三省分权的职掌范围进一步明朗化了,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考五?尚书省日:”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则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三省分权的局面终于最后形成.四,尚书各曹一一六部的前身六部起源于两汉尚书署下的分曹理事.后汉.书卷三十六百官志三日:”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这是尚书在参予政事以后,分曹理政的开始.东汉时”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东汉尚书各曹名称虽然与西汉大致相同,但是职掌范围却有所改变,西汉时尚书分曹虽各有曹名,但不以为号,东汉灵帝时,任梁鹄为选部尚书,尚书名号才从此开始.于是魏代设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等五尚书,晋代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等六尚书.东晋及南朝以后,虽然各曹尚书名称或有更改,但是基本上分为六个组织,其职掌范围也与后来的六部尚书基本相同,因此说,两晋南朝的尚书各曹,是隋代六部的前身.由汉以后各朝尚书分曹掌管政务,逐步演变到两晋南朝六曹掌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六部的酝酿和形成过程.尚书各曹的首长为各曹尚书,据文献通考卷五十二职官考六的记载,我们可以将六部尚书的前身,即隋以前尚书各曹尚书的情形分析如下;吏部.尚书即西汉成帝时所设的常侍曹尚书,其职责是负责公卿各事;东汉改为吏曹尚书,负责选举和祠祀,东汉末改名为选部尚书;曹魏时改选部为吏部,仍主选举事,两晋南朝皆称吏部尚书,由于其主官员迁陟及选举各事,因此在各部尚书中资位较重户部尚书西汉置尚书郎四人,其中以二千石曹负责郡国财帛委输;到东汉以三公曹掌天下岁尽集课州郡;曹魏时设度支尚书负责军国支计,两晋南朝皆称度支尚书,负责掌握天下户口,税收,支计.宋书?百官志日:”度支主算.支,派也.度,景也.”景是景况,度支有量入为出之意.礼部尚书西汉有客曹负责与外国联系之事,东汉亦如此,不过又客曹尚书负责斋祀的这部分责任;曹魏设祠部尚书,西晋为客曹尚书;东晋南朝的祠部尚书,祠部尚书掌庙祧祭祀之礼,当然也负责宫廷各种吉凶仪式,两晋和南朝皆为祠部尚书有时以尚书右仆射替任,有时行右仆射之职,二者互相交替.兵部尚书两汉时没有专门负责军队事务的尚书,曹魏时始置五兵尚书五兵包括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西晋初称驾部尚书,太康年间又改为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皆如此.删部尚书西汉成帝时以三公曹尚书主断狱,东汉设以二千石曹尚主管”水火盗贼,辞讼罪法”,因此当时也叫”贼曹”;曹魏时置五部尚书,缺此尚书,西晋时以三公尚书掌刑狱之事,东晋南朝皆以都官负责刑狱.工部尚书西汉尚书分曹,没有负责营造修缮的尚书,东汉则设民曹尚书负责缮修工作;曹魏置左民尚书领此职掌,西晋初设屯田尚书,负责功作垦田,太康后又改为左民尚书;东晋宋齐皆称左民尚书,粱陈又称左户尚书,其职掌相同,不过南朝有时也设起部尚书,专门负责一些大的官殿圆苑建筑,事结则省,仍以左民尚书为常设机构.各曹尚书下属就是尚=仔郎,尚书郎也叫郎官,西汉时只置各曹尚书没有尚书郎,东汉置侍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此乃尚书各曹设郎官之开始,不过当时尚书郎还没有号.曹魏以后,在各曹尚书下又分设二十三个小曹,各自掌管更具体的事物,然后再由各曹尚书分别统领若干小曹,从而形成尚书省的三级机构.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日:”至魏,尚书郎有殿部,吏部,驾部,金部,虞部,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干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可见.随着尚书郎曹的划分,尚书郎也就各有名号了.西晋初,晋武帝设三十四曹郎,后来又增设至三十五曹,而尚书郎只置二十三员,”更相统摄”,也就是说,有的尚书郎要统领数个郎曹,东晋时设十五曹郎,刘宋时初置十九曹郎,后增为二十郎,南齐也设二十曹郎,梁为二十三曹郎,陈为二十一曹郎”.秦汉之际,负责政务的是三公九卿,三公主要是决策,出令机构,九卿是旋政机关,汉沿秦制,只是名称稍有变动.自从尚书署为台阁以后,随着”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九卿的地位也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二手车评估鉴定与交易中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专业保洁公司用工合同样本
- 2025版上海个人商铺租赁合同(含装修费)
- 2025版太阳能电池板市场推广与销售代理合同
- 2025瓷砖铺设劳务合同范本专业适用于文化场馆地面铺设
- 2025版城市穿梭电动单车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泰州二手房买卖合同+附赠车位使用权协议
- 2025年趸购电及配套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人工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诺亚家具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国企内部控制审计服务方案
- 宁德时代笔试题库
- 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 广医三院产房个案护理分享
- 工程人员驻场服务方案
- 中小学校保安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直播供货协议合同范本
- DB3411∕T 0039-2024 废包装桶回收再利用技术规范
- 2024年二次离婚起诉状范文
-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让学生自由飞翔
- T-CCSAS014-2022《化工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