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工学基础ppt完整课件:class2第 一 次课 课题:2.热量传输 2.1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 2.1.1 基本概念 2.1.2基本定律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导热、对流、辐射三个基本概念。 2.正确理解传热系数k、热阻r的含义,传热一般方程。 3.重点掌握傅立叶稳定导热的基本定律。 4.掌握导热系数(及导温系数a的单位、物理意义、影响因素。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傅立叶稳定导热的基本定律。 2.本课的难点是区分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 三、作业: p206 2 教参及教具 1高家锐,动量、热量、质量传输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7。 2张先棹,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第2章 热 量 传 输 热量传输简称传热,它是极为普遍而又重要的物理现象。冶金生产过程无论是否伴随化学反应或物态转变,热量传输往往对该过程起限制作用。 1传热的动力:温差 2本章研究传热的内容: 传热方式 特定条件下传热速率 提高传热速率提高生产率 降低传热速率提高热效率(节能) 2.1 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 2.1.1基本概念 1.传热方式 导热 对流 辐射 (1)传导传热(导热) 定义:在一个连续介质内若有温差存在,或者两温度不同的物体直接接触时,在物体内没有可见的宏观物质流动时所发生的传热现象叫导热。 条件:温差、无物质宏观运动。 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性。 (2)对流传热(对流) 定义:有流体存在,并有流体宏观运动情况下所发生的传热叫对流。 条件:温差、有物质宏观运动。 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性、流动状态。 (3)辐射传热(辐射) 定义:物体因受热发出热辐射能,高温物体失去热量而低温物体得到热量,这种传热方式叫辐射传热。 条件:温差、发射电磁波。 取决于:两物体空间位置(角度系数)、表面特性(黑度)。 2.传热基本方程 (1)热流量q: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 (2)热通量(热流密度)q: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传热方程: (4)传热系数k: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温差为1(c传递的热量,即单位传热量。 提高传热速率的措施:k(、r( 降低传热速率的措施:k(、r( (5)热阻r: rf 传热面上的总热阻; r单位传热面上的热阻。 (6)单位换算 1kcal=4.187kj 1kcal/h=1.163j/s=1.163 w (7)传热问题的电模拟法 r (t q 3.温度场、等温面及温度梯度 (1)温度场:温度按空间及时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就是温度场。 数学表达式: t=f(x,y,z,() 分类:稳定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温度场。t=f(x,y,z)特点:,为稳定传热。 不稳定温度场:,为不稳定传热。 空间(一、二、三维温度场) (2)等温面 (3)等温线 (4)温度梯度: 2.1.2基本定律 1.傅立叶导热定律 (1)稳定温度场的建立 y (3 (1 ( t t0 tx t0 tx t0 tx (a) (b) (c) 稳定温度场的建立 (1 (3为不稳定导热,(为稳定导热时期。 (2)傅立叶导热定律 在稳定导热状态下,物体的热通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 (导热系数。 (3)导热系数( 1)单位:w/m(c 2)物理意义:物体的导热能力,(q(导热能力( 3)影响因素:a.物质种类:(气:0.0060.6 w/m(c (液:0.070.7w/m(c (金属:2.2420w/m(c;其中纯银最高,铜、金、铝次之。 (工程材料:0.0253w/m(c b.物理状态:温度、压力、密度、湿度等,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对于工程材料: (=(0(1+bt) (=(0+at (4)导温系数a (热量梯度) 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量与热量梯度成正比。 导温系数 1)单位: m2/s 2)物理意义:热量传输能力 =导热能力/吸热能力 a(:(, (,热量传递快,温度传递快。 a(:( (,(,热量传递慢,温度传递慢。 第 二 次课 课题:傅立叶-克希荷夫导热微分方程式 ( 2.2 稳定导热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了解f-k方程的推导过程。 2.掌握f-k方程各部分的物理意义及整个方程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及求解。 3.正确理解三类边界条件。 4.掌握一维平壁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导热量的计算。(第一类、第三类边界条件;单层、多层;(为常数、(不为常数。)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难点是f-k方程的应用。 2.本课的重点是一维平壁的温度分布规律、导热量的计算。 三、作业: p206 3、4 傅立叶-克希荷夫导热微分方程式 推导方法:元体分析法 dz dv=dxdydz dqx1 a b dqx2 假设条件:1)无内热源 2)忽略摩擦热 dx dy 3)常物性((,c,(等) 推导依据:能量守恒 (元体热收入(元体热支出(=(元体热焓变化( 即 元体的热收支差=热焓量的变化 方程式的推导 1)x方向的对流热收支差: 2)x方向的导热热收支差: 3)x方向的总热收支差: 4)元体热收支差: 5)元体热焓变化: 整理后的得: 热焓的变化 对流热传输量 传导热传输量 上式就是f-k方程。 (2)方程式的讨论: 1)方程的物理意义: 热量蓄积量 对流热传输量 a传导热传输量 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 2)方程的适用范围:满足前提条件的一切对流导热。 3)方程的求解:n-s方程 f-k方程 联立求解 固体导热: 因(=0,f-k方程可简化为: 固体稳定导热: ,则 固体一维稳定导热: 定解条件: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不稳定导热才有此条件) 三类边界条件: 温度分布 f(x,() tw=const 热流分布 qw =(x,() qw=const tf=const,((换热系数)=const ( tf ( tw)= ( (w 2.2稳定导热 稳定导热的含义:是指温度场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 稳定导热的特点:q=const 稳定导热存在于:物体内部 稳定导热的求解目的:1)求物体内部温度场 2)热传输量 稳定导热最简单的情况:一维 无限大平面(长、宽无限,沿厚度方向导热) 长宽((810)厚度 2.2.1 第一类边界条件下导热 无限长圆筒壁 1.一维平壁稳定导热 (一维、稳定) x=0,t=tw1 x=(,t=tw2 联立求解三个方程,得: (线性规律) = 在工程上多遇到的是由几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多层平壁: 三层: 整理得: n 层: (接触面温度: tw2=tw1( qr1 tw3=tw1( q(r1+ r2) n层:twi+1=tw1( q(r1+ r2+ r3+ r4+() 注意:对于多层平壁的导热系数,应取平均值,即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导热 实质:热气体通过平壁传给冷气体的传热过程。 描述这一过程的完整的数学表达式为: (一维、稳定) 联立求解三个方程,得: 同理,若平壁由n层不同材料组成,则 若(不为常数,取其平均值。 第 三 次课 课题: 2.2.2 一维圆筒壁稳定导热 本课的基本要求: 1.重点掌握一维圆筒壁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导热量的计算。(第一类、第三类边界条件;单层、多层;(为常数、(不为常数。) 2.理解平均面积、导热的形状因素、接触热阻几个参数。 3.掌握临界热绝缘直径问题。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一维圆筒壁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导热量的计算。 2本课的难点是临界热绝缘直径的求解问题。 三、作业: p206 6、7 一维圆筒壁稳定导热 1.第一类边界条件下导热 前提条件: 内半径为r1,外半径r2,长度为l的圆筒壁,无内热源,(为常数,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tw1、tw2且保持不变,tw1tw2。 微分方程: r= r1,t= tw1 r= r2,t= tw2 整理后,得( ( 温度梯度不是常数,而是与r有关) t= c1lnr+ c2 (温度沿的分布规律是一条对数曲线) tw1= c1ln r1+ c2 tw2= c1lnr2+ c2 由以上两式可得: 1 最后,得 注意: 对圆筒壁而言,与平壁不同,圆筒壁的温度梯度不是常数,是半径r的函数,因此在不同半径处的热通量是不同的。 在稳定导热情况下,通过长度为l的圆筒壁的热流量q却是恒定的。 按傅立叶定律,对圆筒壁有: = 工程上为了计算方便,按单位管长来计算热流,并记为ql,则 式中1/2(*lnd1/ d2是单位长度圆筒壁的导热热阻记为rl,图?示出了单层圆筒壁导热的模拟电路图。 对于多层圆筒壁: (如三层) ql = tw1( + rl2+ rl3 n层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传热 与前面的平壁导热相类似。 导热微分方程: 边界条件为: 整理后得: 同理,若平壁由n层不同材料组成,则 几点说明 (1)平均面积问题 acp :平壁 acp =a 圆筒壁 (对数平均面积) 球壁 (几何平均面积) (2)导热的形状因素 因为一维导热的导热计算最简单,所以工程上常将一些非一维的导热问题作为一维导热来处理,这时就要引入形状因素的概念,它的定义式为; q=((tw1( tw2) 大多数室状炉可认为是空心六面体,此时可通过炉壁、棱、角的不同形状因素来求热流量。当炉空间三个尺寸均大于壁厚的1/5时,它们的形状因素分别为 (w=(/a;(l=0.54l;(c=0.15( (3)接触热阻 a定义:在多层壁的导热中,由于接触面不可能绝对平整和光滑,实际接触面积较宏观接触面积小,接触面之间存在间隙,这就形成了附加热阻,称为接触热阻rc。 b影响接触热阻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度:( rc ( 间隙大小:间隙( rc ( 充填物种类(():( rc ( 温度:t( rc ( (4)临界热绝缘直径 为了减少管道的热损失,常采用在管道外侧覆盖热绝缘层即隔热层的办法。但是覆盖隔热层以后是否一定能减少热损失?如何正确选择隔热材料? 对圆筒壁,其总热阻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前面两项为常数,而后两项则与有关。当加大,即隔热层加厚时,则隔热层热阻随之加大,而隔热层外对流换热热阻1/(dx(2则反而减少。下图绘出了总热阻rl及构成各项热阻随dx的变化曲线。 rl 1/( dx (2 d2 dkp d2 dkp d3 对于rl为极小值时隔热层外径dkp称为临近热绝缘直径,及 得 2 由此,在管道外侧覆盖隔热材料时必须注意: 如果管道外径d2小于dkp,见上图,隔热层外径dx在d2与dkp之间,管道向外的传热量反而比没有加隔热层更大,直到隔热层直径大于d3时,才起到隔热层减少热损失的作用。 工程管道中当管道直径很小,隔热材料的(2又比较大时,就应该考虑dkp的问题;若管道直径很大时,一般不必考虑dkp的问题。 第 四 次课 课题:2.3 对流换热 2.3.1概述 2.3.2流体流过平板时的对流换热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理解对流换热的含义及其分类,掌握对流换热系数的单位、物理意义及影响因素。 2.重点掌握牛顿冷却公式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3.正确理解热附面层概念及其有效热附面层厚度。 4.了解用近似积分法求层流对流换热系数的步骤。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和牛顿冷却公式的应用。 2.本课的难点是对流换热机理的理解。 三、作业: p206 8 2.3 对流换热 1.名称:对流换热即对流传热,又称对流热交换、对流给热。 2.含义:流体流过表面时与该表面之间所发生的热量传输过程。 3.前提条件:流体的流动。 4.组成:传导热量传输(取决于温度梯度) 对流热量传输 5.影响因素:流体的物性 流动的起因 流动的性质 速度场 表面的几何性质 6.分类: (1)按流体流动起因 强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2)按流体流动性质 层流对流换热 紊流对流换热 (3)按附面层特性 层流附面层对流换热 (平板:re=5(105) 紊流附面层对流换热 6.研究对流换热的目的:确定对流换热系数。 7.确定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 精确解法 近似积分解法 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类似法 概述 1.对流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量习惯上用牛顿冷却公式表示,即 q=( tf ( tw)a w q=( tf ( tw) w/m2 单位:w/m2(c 物理意义:通过单位换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每单位温差下的对流换热量。 影响因素: 流体的物性 流动的起因 流动的性质 速度场 表面的几何性质 2.热附面层概念及对流换热机理 (1)热附面层概念:流体流过一平面,当流体和平面发生对流换热时,在靠近平面附近要形成一层有温度梯度的附面层,称为热附面层。 (2)对流换热机理: 前面已提过,热附面层有层流与紊流之分,附面层厚度也随着流入平面距离的增加而加厚,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少。 在热附面层外,可视为温度梯度dt/dx=0的等温区。附面层内的温度分布因附面层性质不同而异。 层流附面层:温度分布为线性,流体与表面之间通过此层时的对流换热实际上是依靠流体的传导热量传输。 紊流附面层:温度分布很复杂,按紊流条件下热附面层内的温度分布,可将其分为三个区域:(i)紊流区:紊流涡动强烈,(y大,质点对流热传输作用远大于分子微观 运动的传导热传输的作用,流体掺混作用大,可视为热阻极 小的等温区。 (ii)过渡区:紊流涡动已大为减弱,已减少到使对流热传输作用传导热传 输作用几乎相同的程度,热阻已明显增加,温度梯度已不可 忽视。 (iii)层流底层区:靠近表面的层流底层区,(y(0,对流作用消失,热量 传输几乎全部靠传导,热阻大,温度梯度大。一般而言, 此区集中了对流换热一半以上的温度降。对流换热中, 层流底层的传导是整个过程的限制性环节的原因就在于 此。 (3)对流换热的简化模型:假定流体流过平面并与之发生对流换热,只存在温度 均匀、温度梯度dt/dx=0的核心区和靠近表面集中了全部对流换热热阻,温度为线性分布的层流区。由于该区为层流,(y=0,只有传导作用,甚至可认为为一停滞层, 无论哪个方向的热量传输只可能是传导。 3.对流换热系数的表达式(边界给热微分方程式) q=( tf ( tw) ( 特点:抓住边界导热的主要因素,把附面层温度场与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下来,只要求得附面层温度场,根据上式就可求出(,这是精确解法和近似积分解法的基本出发点。 流体流过平板时的对流换热 1.附面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精确解法就是联立求解上述微分方程组求得对流换热系数。 2.卡门近似积分法求解层流对流换热系数 步骤: 1)取附面层控制体建立能量积分方程; 2)人为构造一个温度场的近似方程; 3)求解积分方程; 4)求(。 (1)附面层能量积分方程 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可得 整理后得 将其与层流下附面层动量平衡方程 相比,又可看出动量及热量传输的相类似。 (2)层流附面层的温度场方程式 设温度场为多项式如下 t=a1+ a2y+ a3y2+ a4y3 根据附面层的特点,有四个边界条件: y=0,t=tw y=(t,t=tf y=(t, =0 y=0,(x =(y =0, 据此解出待定系数 a1= tw,a2=3/2(tf( ),a3=0,a4=(1/2(tf( ) 整理后得温度方程 (=()() 层流时附面层的速度方程 ( () (()3 两者相比再次看到动量、热量传输的类似。 (3)能量积分方程的解 见书140页表达式2-3-5a 普兰特准数: pr= (4)求对流换热系数 见书141页表达式2-3-7a (5)几点注意 a.上列式子只能用于pr1的流体。气体的pr=0.61可近似使用,一般液体pr=150可以应用,液态金属不能使用。 b.各式只适用平板的层流附面层 c.在有关准数中只能使用定性尺寸、定性温度。 平板紊流层的对流换热系数 紊流涡动是难以用数学描述的,故通过类似法求解。 表达式见142页的2-3-9a 第 五 次课 课题:2.3.3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平板层流附面层及紊流附面层对流换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的求法。 (定性尺寸、定性温度) 2.重点掌握管内层流和紊流对流换热系数及对流换热量的计算方法。(经验公式) 3.理解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求管内紊流对流换热系数的步骤。 4.掌握fo、pe、nu、st、pr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用经验公式求管内层流及紊流的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量。 2.本课的难点是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求管内紊流对流换热系数。 三、作业: p207 10 13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1.管内流动时的热附面层 入口段:管内流动时,自管口起到附面层汇合前的一段距离。 热稳定段:温度将继续变化,温度分布规律不再变化。 2.圆管内层流时的对流换热 通过建立及求解热量传输方程式,可得对流换热系数为 这是微分方程的理论解,它和实验结果相差很大,其原因在于: 入口段的影响 自然对流的影响 热流方向和流体粘性的影响 基于上述原因,管内层流时的对流换热一般不用理论公式而用实验公式来计算 公式见书上144页2-3-11、2-3-12 注意:选用经验公式时要特别注意使用条件及定性温度。 3.管内紊流对流换热 (1)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步骤: a.建立微分方程:fk方程 ns方程 连续性方程 边界给热微分方程 b.相似转换求相似准数:eu、re、gr、fr、ho、fo、pe、nu、st、pr等 c.被决定性准数(准数方程 d.求( (2)几个比较重要的准数: 傅立叶准数:fo=单位体积物体的导热速率/单位体积物体的蓄热速率 fo表示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不稳定传热的准数。分子是导入热量, 分母是热焓变化,fo越大温度场越趋于稳定,可理解为相对稳定度, 它是不稳定导热中的一个重要准数。 皮克列准数: =流体带入的热量/流体的导热量 pe表明温度场在空间分布的准数。pe越大说明进入系统的热量大, 导出的热量少则温度分布越均匀,因为pe = re pr,pe大,表示re 大,流体的紊流程度大,温度就趋于均匀。 努赛尔准数:导热热阻/对流热阻 nu表示对流换热的强烈程度。nu说明导热热阻大而对流热阻小。 由于nu中包括有对流换热系数,它是被决定准数,在对流换热中最 为重要。 st是派生准数:,它表示对流换热量与流体带入系统总热量之比,st越大对流换热也越强烈。 pr是物性准数,是流体物性的无因次组合。 表示流体动量传输能力与热量传输能力之比。 (3)建立准数方程 在对流换热中,被决定准数是nu数,与对流换热有关的其他准数是re、gr、pr。 故准数方程为: nu=f(re、gr、pr) 若 为紊流强制对流换热时,可以忽略表示自然对流浮升力影响的gr,则准数方程简化为:nu=f(re、pr) 为自然对流时,可以忽略re,有nu=f(gr、pr) 在具体应用时,多表示为幂函数形式: nu=crenprm 或nu=c(grpr) n 式中的c、n、m通过实验求得。 (4)管内紊流换热的经验公式 nu=0.023re0.8prf0.4 该公式的适用范围见书147页。 若与上述适用范围不符,大约有三种修正: 1)管长修正 2)螺旋管修正 3)大温差修正 注意:若简化公式,则每简化一次,其应用范围就缩小一次。 (5)强化管内对流换热的方法: 当流体已给定时 提高流速 减小管径 采用粗糙管道 第 六 次课 课题:2.3.4 流体通过其他物体时的对流换热 2.3.5 自然对流换热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热辐射的本质及特点。 2.正确理解辐射强度与辐射能力的含义。 3.重点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的表达式、物理意义;维恩位移定律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四次方定律的表达式、物理意义。 4.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两种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热辐射的几个基本定律。 2.本课的难点是辐射强度与辐射能力的含义理解。 三、作业: p207 14 15 流体通过其他物体时的对流换热 1.流体横向流过圆管时的对流换热 (1)流体横向流过单根圆管时的对流换热 特点:附面层随着流体横掠圆管的位置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附面层厚度由小(大(突然变小(再逐渐增大(又突然变小如此循环。 nu数由大(小(突然变大(再逐渐减小(又突然变大如此循环 其经验公式为: nu=crenpr1/3 式中c、n见书149页表2-3-3 (2)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的对流换热 管束:指多根单管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的组合。 管束的类型:顺排 叉排 管间距、排列方式也会影响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的对流换热。 2.流体流过球体时的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 1.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 (1)自然对流:静止流体与固体表面接触,如果其间有温度差,则靠近固体表面的流体将因受热(冷却)与主体静止流体之间产生温度差,从而造成密度差,在浮力作用下产生流体的上下相对运动,这种流动称为自然流动或自然对流。 (2)自然对流换热:在自然对流下的热量传输过程即为自然对流换热。 (3)在自然对流换热中,速度场与温度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代表浮力与粘性力之比且包括有温度差(t的gr准数起决定性作用。 自然对流换热附面层的特点:靠近表面处流速=0,附面层以外静止流体的流速也=0,因而在附面层内存在一流速的极大值。速度场及温度场如下所示 t tf (f (x 自然对流的附面层 自然对流附面层的速度场及温度场 2自然对流换热的计算 自然对流换热的准数方程式一般表达式为: nu=c(grpr) n 式中的c、n与流动性质及表面朝向有关。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书上所列表、图及表面温度为常数的情况。其他情况可作修正后使用。 界定自然对流换热附面层为层流或紊流的gr数是:109 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共同存在时的对流换热 强制对流换热中常附加自然对流换热,后者有时可以忽略,有时不得忽略,其判别标准是: 表示浮力与惯性力的相对大小。在管流中(0.1时,自然对流可以忽略, (时,则认为是纯自然对流换热。 水平管层流、紊流混合对流换热的计算公式见书156页。 第 七 次课 课题: 2.4 辐射换热 2.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4.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一、本课的基本要求: 1.掌握热辐射的本质及特点。 2.正确理解辐射强度与辐射能力的含义。 3.重点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的表达式、物理意义;维恩位移定律的表达式及物理意义;四次方定律的表达式、物理意义。 4.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两种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热辐射的几个基本定律。 2.本课的难点是辐射强度与辐射能力的含义理解。 三、作业: p207 16 2.4 辐 射 换 热 2.4.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1.热辐射的本质 (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热量的过程。 (2)辐射能: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外传递的能量。 通常以辐射表示辐射能。 (3)热辐射:因热引起的电磁波辐射称为热辐射。它是由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在运动状态改变时所激发出来的。 (4)能量转换:内能(辐射能(辐射能(内能 a物体(发射) b物体(吸收) (5)辐射换热:是指物体之间相互辐射和吸收过程的总效果。当物体的温度处于平衡时,则它们之间辐射和吸收的能量相等,处于热的动平衡状态。 (6)电磁波的速率、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电磁波的特性取决于波长或频率。在热辐射分析中通常用波长来描述电磁波。 (7)电磁波的波谱如书上157页图2-4-1 热射线的本质决定了热辐射过程有如下特点: (1)它是依靠电磁波向物体传输热量,而不是依靠物质的接触来传递热量。 (2)辐射换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两次转换:物体的内能(辐射能; (接受)辐射能((转换)内能 (3)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t0k,都在不断发射热射线。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辐射能的吸收、反射、透射 热射线与光的特性相同,所以光的投射、反射、折射规律对热射线也同样适用。 如图示: q qr qa qd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r反射率;a吸收率;d透过率。 当吸收率a=1时,表明物体能将投射到它表面的热射线全部吸收,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当反射率r =1时,表明物体能将投射到它表面的热射线全部反射出去,称为绝对白体,简称白体。 当是镜反射(入射角=反射角)则称镜体。 当d=1时,称为绝对透明体,简称透明体,又称介热体、透热体。 应该指出:上面所说的黑体、白体、透明体均是对热射线而言,而不是对可见光而言。 3.黑体模型 见书上159页图2-4-3 4.辐射强度和辐射能力 (1)辐射强度:指表面朝向某个给定方向,对垂直于该方向的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单位立体角内所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能量,用i表示。单位为w/m2(sr 若辐射能力仅指某波长(下波长间隔d(范围内所射的能量,则称单色辐射强 度。用i(表示。单位为w/m2(m(sr。 (2)辐射能力:发射辐射能的物体,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向半球体空间所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用e表示。单位为w/m2。 若辐射能力仅指某波长(下波长间隔d(范围内所射的能量,则称单色辐射能 力。用e(表示。单位为w/m2(m。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1.普朗克定律 c1普朗克第一常数 c2普朗克第二常数 普朗克定律的特点: (1)黑体的辐射光谱是连续的 (2)(和(时,e b (皆为零,所以有极值emax存在 (3)t越高则e b (越大且(max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偏移定律可表明它们的关系为: =2897.6(mk 2.斯梯芬波尔兹曼定律(四次方定律) 4 四次方定律不仅指出了黑体只要绝对温度不为零就具有辐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新疆-新疆眼科(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山西-山西西医临床(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山东-山东普外科(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维普】软件工程-基于Springboot的大学生团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安徽-安徽呼吸内科(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黑龙江-黑龙江行政岗位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6届河北省郑口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万兆园区网络架构优化方案
- 万兆园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方案
- Unit5WhataretheshirtsmadeofSectionB2a-2e课件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 业务流程优化实施步骤指导手册
- 宗教事务条例解读课件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及病历书写规范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北京广播电视台校园招聘17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征兵体检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DB11T 1481-202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规范
- 调车作业培训课件
- MIR睿工业:202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 2025年杭州市检察机关招录聘用制书记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