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硕士论文.doc_第1页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doc_第2页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doc_第3页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doc_第4页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级: 分类号: 论文编号: 贵 州 大 学200 届 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研究学科专业: 专门史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导 师: 李发耀 研 究 生: 王立教 中国贵州贵阳 2014年3 月目录摘要-1abstract-2 绪论-3-6(一) 选题旨趣-3-4(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5-61.1. 外逼内困:贵州新学传播背景-7-181.11 贵州“变”的精神传统-9-101.12 洋务运动与中国学习西方-10-111.13贵州客籍人士与新学教育-12-182.1 新学入黔:新学在贵州的传播-18-272.11 新学热潮在贵阳的传播-18-202.12 府州县新学的传播(吴嘉瑞)-21-222.13 政府推进新学传播(严修)-23-273.1. 留洋求学:贵州学子东渡日本-28-333.11 留学日本的贵州学子群体-28-303.12 新学思想传入贵州-31-334.1. 革命践行:新学的知行合一-34-404.11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精神-34-364.12 贵州宪政会与自治学社-37-394.13 新学与贵州革命-405.1 清末新学传播对贵州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41-495.11 清末新学与贵州上层社会的影响-43-455.12 清末新学与青年学生的影响-46-475.13 清末新学与民众世界的影响-48-496.1.结语-507.1.主要参考文献-51-528.1.附录-53后记-54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研究摘要 新学的发展肇始了贵州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使贵州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轨、推动了贵州社会由中古向近代化的转型,对贵州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贵州在新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为如何实现社会变革做了很多的尝试与努力。本文拟分五部分对清末贵州新学思想的传播发展作微观的解读,对其发展过程作 简要的梳理,探求其变革的实质,以期透过历史现象求得本质源流。 1、 绪论:由选题旨趣、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二个子目组成,对本选题的主旨意义、主要概念、目前研究情况做简要说明。 2、 贵州新学传播背景。从贵州“变”的精神传统、洋务运动与中国学习西方及贵州客籍人士与新学教育分析晚清贵州新学得以传播的条件和原因。3、 新学在贵州的传播。从新学热潮在贵阳的传播、府州县新学的传播及政府推进新学传播方面分析清末贵州新学的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传播影响,还原分析清末贵州新学的发生、发展、成果。4、 留学日本的贵州学子对新学思想传入贵州的推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两种观念,由留学生传递回省,两种思想的碰撞从此在贵州拉开了序幕,并为贵州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干部准备。5、 新学的知行合一。对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进步及促使辛亥革命在贵州的爆发诸方面阐述其对贵州及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6、 清末新学传播对贵州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 。清末新学的传播,促使平民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中国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揭开了中国社会走向近代的社会变迁的历史序幕。 关键词: 清末贵州 新学传播 summary the new culture of guizhou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e in guizhou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objectively promoted guizhou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ransi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push forward guizhou transformed from ancient to modem, whats more, it also play an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modem process and hav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guizhou government explored many ways of developing new cuhure about how to change the system of society especially for educ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first: introduction, includirg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the topic;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study at home and abroad.second: the reas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ul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guizhou new school spread background:the conditions and reasons from guizhou variable spiritual traditio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chinese learning from the west and guizhou hakka people and the new education theory analysis in gui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propagate the new learning.thir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ocess and content construaion about new culture in guizhou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spreading of the new school in guizhou. discusses new culture crazly spreaded in guiyang, including how county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new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alysising the new school in guizhou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sults. the new transmission from communication and government the new upsurge in the new county government guiyang propagation, th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the guizhou new dissemination scope, propagation effect, reduc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guizhou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lace.to promote the new thoughts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wo kinds of ideas into guizhou, the students in japan passed back the study to the province, collision of two kinds of thoughts from the guizhou kicked off, and guizhou xin hai revolution provided the thought resources and cadres prepared.the new learning promoted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s well as xin hai revolutionary outbroke in guizhou, having enormous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modern society .the impact of new communication o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in guizhou promoted civilian update ideas, the 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social custom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oncept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new ideas,opened the chinese society towards social change in modern history prologue. keywords: guizhou in late qing dynasty spreading of the new school 绪论一、选题旨趣清末“新学”是特定历史时期与传统旧学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参照。近代“新学”概念是与“西学”密切联系的,传教士首先用它指称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后来将它延伸到西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学者在与传教士和西方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西学并接受了“新学”概念。“新学”的近代意蕴是多重的,近代新学的确立即是以这些意蕴为依据。新学即西学确立了洋务派的新学形态,“即中即西”确立了维新派的新学形态.新学是在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将新学作为救亡手段是时代提出的要求,这一“功利性”特征,通过近代新学的历史起点即经世之学所具有的对于实用价值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开启民智,功在千秋。清末,甲午惨败后,中国人意识到仅有技术层面上的“船坚炮利”,并不能改变中国的贫弱状况,使之走向现代社会。必须通过对国民性的改造,构筑起精神层面上的“坚船利炮”,中国才能变为现代社会并走上强盛之路,维新派作为国民性改造的先驱已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当时,用新的文化形态和教育方式改造国民性,成为先进中国人的理论自觉,而其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西学东渐”的大潮涌动。贵州“新学”的先驱者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贵州一省,西界云南,南接广西,东临两湖,北靠四川,地理上属边疆之内地。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贵州仍然对外实行闭关的政策,民风保守、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近代风气的发生,实肇于新学的兴起。在辛亥革命中,落后的贵州却能出现张百麟、周素园、平刚、黄齐生、任可澄、王宪章、席正铭、李儒清、王天培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时,贵州省在全国各省独立顺序中,列位第九;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中,贵州人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策划倒袁的天津会议“七君子”,贵州就有王伯群、戴戡、陈国祥、赛念益四人;云南宣布反袁独立的通电五人签名中,贵州也占了任可澄、戴戡、刘显世三人。总之,这一时期产生的大批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使贵州的辛亥革命和在推动全国反封建统治的斗孥中起到重要作用。就清末贵州社会状况而言,除政治、经济的其他因素外,当时贵州因传播新思潮,掀起了办新学教育的风气,形成了相对良好的一个教育环境,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其客观上促使贵州教育由传统向近代的转轨、推动了贵州社会由中古向近代化的转型,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进步及促使辛亥革命在贵州的爆发诸方面对贵州及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当历史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大变革的年代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显端倪,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所有地球村的成员都自觉或不自觉身陷其中,故有人称之为“全球战国时代”在以教育和知识立国的现代社会,教育与国家、国民的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直接和紧密,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处于落后、需要加快发展的国家和社会。然而,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还不能满足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还不足以应对激烈竞争时代的挑战,它正处于需要变革的阶段,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条件当然不可与清末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处于一个竞争空前激烈面又处于一个由落后向现代转型的激烈变革时代。当下贵州教育也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时期。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是政治主导、社会主导抑或市场主导?在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之时如何延续中国文化和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存畛域之见还是化中西之见?这些都是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低于一百年前。 回首过去,中国世纪的历史是以清政府“新政”为开端的。这是一个内忧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非常时期。清王朝为维护其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的统治推行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改革,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虽然“新政”终因清政府的统治崩溃而归于失败,但作为“新政”重要内容的教育变革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其成为教育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肇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新学思想的传播一直是清末中国变革研究的重点。当前的研究现状主要有几方面:对清末新学思想传播的研究。自学术界关注晚清学术研究以来,较为完整成熟的新学史著作尚未多见,陈国庆著晚清新学史论 (三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可谓此方面研究之新成果。具体说来主要是重新解说“新学”之内涵与外延。所谓晚清新学,是人所共知的学术概念,但对其确切内涵却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说法。学术界曾普遍认为,新学即西学,诸多教科书及相关学术专著均持此说。 陈国庆:晚清新学史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王先明在其所著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擅变与重构中说,从语义和语源的意义上看,“新学”与“西学”是无法等同的。 王先明:近代新学: 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对这一看法,贵州省社科院已故的思想史专家李双璧在从经世到启蒙:近代变革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中明确指出,“新学”与“西学”不同,它是中国化了的东方版西学“新学”实乃西学与中国传统“经世之学”相结合的产物。 李双璧:从经世到启蒙:近代变革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中国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这种论断强调了新学的民族性问题,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丁伟志的中体西用之学及王先明等都更加注意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的角度阐述新学。但是笔者认为,强调近代新学是传统文化的擅变和重构,与认为新学即西学,都是对新学内涵的偏颇之见,而且学者们对其外延也没有加以充分说明。从教育史的视角,论述贵州清末新学的发展历程。这方面的研究以何幼兰为代表。她2007年出版专著新学入黔:贵州近代教育的源流与发展,主要论述清末民初“新学”的形成及这种“新学”学术文化体系的基础知识,是怎样依托于新的教育制度进入贵州的,以及它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意义。这本著作对新学入黔的发展历程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论述新学在黔的兴起、发展和演变过程,揭示了新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更具有史料的价值。探讨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的一个侧面,包括清末贵州新学产生的原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等。张新民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贵州新学新学入黔:贵州近代教育的源流与发展序(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04期)指出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芬、张之洞、梁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 张新民: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贵州新学新学入黔:贵州近代教育的源流与发展序,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04期 。林芊贵州留学日本学生与贵州辛亥革命(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5期),指出贵州新学在国体、政体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理念明确的宣传与论争的思想活动,在思想资源上与贵州留学日本学生关系密切。经费省,距华近,文字易通晓,国情相近易仿行等有利条件,使留学日本成为清政府的一种国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与晚清新政的实施,则是形成留日热潮的根本原因。 林 芊:贵州留学日本学生与贵州辛亥革命,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5期。这些研究从一个侧面为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拓展研究的思路。其它论文还有:梁中美晚清贵州新学的传播与困厄(科教文汇2012年第27期),指出清末贵州新学思想传播普及的艰难根源在于贵州地方政府对新学意义的认识不足和措施不力。 潘云成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贵州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形成原因探析(许昌学院学报第卷第期 ),强调在清末民初政治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贵州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是贵州社会近代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贵州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社会精英群体在新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并对贵州辛亥革命以及后来的护国运动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综上所述,前人研究主要是以宏观研究为主,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学思想的传播发展极为细致,涉及到其方方面面,成果也层出不穷,十分丰富。现对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研究成果大部分着眼于全国的新学思想传播影响论述,对贵州区域新学思想传播的关注力度不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其次,对贵州区域新学思想传播的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对其本身的探讨,贵州新学与教育近代化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上面的综述可以看出,新学的研究成果本来就不多,但为数不多的成果还往往局限于对新学本身的一个考证,而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新学与贵州本区域之间的关系。即使对两者关系有所涉及,也往往是将写作重点大多与政治挂钩。可见,进行整体的贵州新学思想传播研究,展开新学思想与地方精英互动的实证研究,分析贵州变革的历史还原与前进,从另一个层面将会提高贵州近代化与现代化的研究高度和研究成果。1.1 外逼内困:贵州新学传播背景近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列强极力向外扩张,中国出现了“三千年末有的大变局”。在这种情况下,原先处于边缘的东南沿海和西南边疆,猛然被推向与外国接触的前沿,对外来侵略和外来文化的反应特别敏感。英国占领印度和缅甸,法国占领安南(今越南)之后,云南、广西、贵州便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处于前沿地带。道光二十年(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两年后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代经济社会进入晚期。在这个时期里,帝国主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了中国市场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腐败的封建统治者,虽然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节节败退,但为了苟延残喘,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封建剥削,使人民群众的负担日益沉重。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强,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顽固也是最大的障碍,是对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反动。鸦片的输入和开始流毒贵州,以及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促使贵州地方少数有识之士从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沉睡中清醒过来,并产生了忧患意识。如贺长龄在其戒生童吸鸦片烟说中对于鸦片的危害,不只提到伤身害性,还提到亡国亡种的高度。他说:“虽亿万众,不百十年,强者弱,弱者绝,绝者死,已无孑遗也。” 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一九九八年点校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贵州著名学者郑珍听说鸦片战争的情形后,为国家战败、被迫赔款而慨叹:“富哉中原亿万镪,拱手掷向波涛中。” 清郑珍撰巣经巣诗集九卷附后集,光绪刻本。另一位贵州学者莫友芝也为外敌人侵、国无宁日而担心忧虑,他说:“庚辛以降,海波方扬,水衡告匮,半壁东南,罔有安宁。” 莫友芝:莫友芝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嘉庆道光以来,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经济剥削本已十分苛重,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筹集对英赔款和填补大量军费开支,多次谕令各省整顿赋税,“以纾国困”,更是雪上加霜,实际是以此将赔款、军费及其他开支的负担转嫁于人民。在封建统治者和西方侵略者双重压榨下,人民生活进一步陷入悲惨、穷困的境地。贵州和全国一样,社会危机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状态。到了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贵州省内小规模的群众斗争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各族人民大起义。这实质上是贵州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这次起义规模甚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从起义爆发到失败历经咸丰、同治两朝,史称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在起义的过程中,各族起义队伍互相声援,并肩战斗,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几乎在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发生的同时,贵州还发生了长达40年的反教会侵略斗争。其中,青岩教案是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全国爆发的第一个教案,它影响巨大,揭开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反教会侵略斗争的序幕。另外,中法战争时期,遵义等地人民的反教会侵略斗争直接影响到四川、云南。贵州的反教会侵略斗争在中国近代反教会侵略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鸦片战争后,从整体而言,贵州进一步衰落,与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封建剥削的加重、自然经济开始瓦解、鸦片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支撑贵州社会的农村经济每况愈下,占贵州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其生活进一步恶化。 封建经济剥削的不断加重,致使贵州社会进一步落后,阶级、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落,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其越来越没落的政治统治,对广大农民的经济剥削变本加厉、日加苛重;鸦片战争后,为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的对外战争使得清王朝的军费开支急剧增加,战败后更有巨额赔款,清王朝为摆脱由此而产生的财政支绌的严重危机,不断将这些沉重的负担转嫁到广大农民头上。在当时,痛感生计不易、社会不安定者不仅有广大农民,就连中小地主,其生活状况也急剧恶化。如清末贵州著名学者郑珍早年家境清贫,经常是“有蔬苦无盐,有水复无米”,他的村邻也是“十室九家贫”,但当时他们只要勤耕苦读,不仅有发迹变泰的前途和希望,更有现实虽则清贫却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到其晚年之时,贫穷益甚,安定已无,触目所见,皆是“壁破篱笆崩”,“园中尽菜根,室内无瓶罂”;充耳所闻,尽是“空房夜淅淅,肃然鬼挑灯”,“处处人相食,朝朝耳骇闻”。 清郑珍撰巣经巣诗集九卷附后集,光绪刻本。 其坐活、生产状态已处于无以复加的悃境之中。由此,支撑中小地方阶级知识分子的传统信念、理想已被严酷的现实所粉碎,就像郑珍诗中写的那样:“家事愁来愁国事,寒窗无昧到天明。” 同上现实生活驱使他们中间越来越多的人去思考社会问题,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当时的政治统治状况。 自咸同起义时期以来,封建政权不唯不能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持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相反,贪官污吏们为谋求一己之私利,往往不惜损及地方土绅的利益。如,当时为勒索税捐和服役者,一些乡绅、地主、下层读书人也被关押、吊打、勒索。面对封建政权既不能在农民起义时保护其家园、反而先于农民起义军损其利益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乡绅、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对封建政权产生疏离感。 由于本身的僵化、停滞和因农民起义的冲击,维系封建政治统治的传统思想也日益衰落。在学堂被毁、书籍被烧、认真教书治学者连温饱也难保的情势下,儒学在贵州的薪传已后继无人,故在郑、莫、黎之后,“沙滩文化”已是辉煌难再。更由于清末废除科举,大办学校,“学而优则仕”的出路已经断绝,迫使众多的知识分子从“圣贤之书”以外另觅出路。这尤其动摇了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贵州社会各畀,包括地主阶级内部的不少人士,对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清王朝以及地方政权都已产生不同程度的离异倾向,而这种离异倾向发展的结果,便是对封建政治统治政策或当事人的批判或反叛。 与此同时,随着“洋货”和“洋教士”的深入贵州,以及“新政”的兴办,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也传人贵州,以鸦片战争为背景的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传统思想文化。20世纪初,贵州虽然尚无近代公路运输,但传统的驿道、水路运输确有改善、发展,并初步形成网络,这为省内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了其所必要的物质条件。恢复,人口和耕地面积都有所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有所提高,农村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19世纪80年代以后,和全国一样,贵州省内开始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贸易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外国和本国的工业品更多地进入贵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矿冶业中进行投资,本省商民也创办了近代厂矿企业。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的青溪铁厂,是国内近代钢铁工业中较早的企业。这一时期,新式工商业的出现和发展虽然还比不上沿海先进地区,但它表明贵州也有趋时向前的某些萌动。1907年周素园等创办黔报,此后又有贵州公报、西南日报、商报、自治学社杂志等报刊相继问世。正是这些大众传媒,发挥了公共舆论的重要宣传作用,加速了革命的到来。咨议院的组建及其活动,更是推行宪政和近代政治改革的实验,不仅培养了一批人才,更营造了社会变革的氛围。近代贵州社会的转型发展变化,为社会思想意识更为普遍、深入、经常的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形成了较为适宜的条件,也正是由于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思想密切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弃取过程中,始能对于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整合出一种为各阶层人士都能接受的社会共识。 1.11贵州“变”的精神传统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孤陋寡闻,很少有人出国,对西方的情况知之甚少。黎庶昌是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即随郭嵩焘出国,先后担任中国驻英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使馆参赞,在欧洲五年,游历了十个国家。他将其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西洋杂志,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天窗,使国人耳目为之一新。这本书80年代重印,列入走向世界丛书。黎庶昌在欧洲期间,正值洋务运动的高潮,洋务派皆热衷于武备,悉心于制造枪炮弹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外国的技术而不敢触及政体。西洋杂志以新奇的眼光,开放的态度,盛赞西方物质文明,意识到“中国以人工,西人用机器”,所以中国不如西方国家发达。它以大量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必须走学习西方文明之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还不可能提出反对封建政体,但事实上是倾向“民政之国”的,下则求“君民一体”的君主立宪制度,上则求“无君主上下之分”的民主制度。 丁慰慈 :读黎庶昌西洋杂志,贵州文史丛刊 1995年02期。 他的思想已突破了洋务派的框框,触及政治改革,事实上是主张维新变法的先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在列强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贵州省的爱国人士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响应维新运动。他们有的倡导和宣传“新学”,有的参加抵制日本军国主义的上书请愿活动,有的为维新改革出谋划策,对推动维新运动做出了贡献。传播新思想,推动贵州新思潮出现、发展的过程中,贡献最突出的有李端菜、严修和吴嘉瑞等人。梁启超说:“因政治的剧变酿成思想的剧变,又因思想的剧变,致酿成政治的剧变,前波后浪展转推荡。”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晋出版社2011年版,版权页第1页。 甲午之战中国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办洋务并不足以使中国富强,必须变革政治制度,于是,“维新”思潮澎湃而起,终于导致了戊戌变法。贵州人表现出极大的变革热忱。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初八,康有为集合十八省举人于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会议,到会者1300多人。与会者要求联盟上书,恳请朝廷“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参加者18省1300余人。临到签名时,许多人听说和议已成、局势已定而意志涣散,取回知单。集千人在京城请愿,在封建时代绝对是“大逆不道”,因此在签名时许多人迟疑、退却。据现存的公车上书名录载,签名者只有16省602人(连同领衔者康有为共603人),不及上书总人数的一半。但是贵州籍举人有95人在名录上,约为总数的六分之一。 陈福桐 包中 :“公车上书”中冒死签名的贵州举人,贵州文史天地 1998年02期。贵州人民参与维新变法运动,除了组织学会、传播新知识以外,上书言事、出谋划策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已公布的档案中,保存有4份贵州“士民”上书言事的材料,分别是大定府毕节县拔贡周培芬、余庆县举人余坤培各一件,贵州举人胡东昌的呈文两件。 伍小涛:贵州近代知识阶层的觉醒,当代贵州 2013年20期 。细绎呈文的内容,不难看出贵州进步人士积极投身改革大业。在辛亥革命中,落后的贵州却能出现张百麟、周素园、平刚、黄齐生、任可澄、王宪章、席正铭、李儒清、王天培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武昌起义全国响应时,贵州省在全国各省独立顺序中,列位第九;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中,贵州人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策划倒袁的天津会议“七君子”,贵州就有王伯群、戴戡、陈国祥、赛念益四人;云南宣布反袁独立的通电五人签名中,贵州也占了任可澄、戴戡、刘显世三人。贵州精英阶层逐渐实现一次思想的大飞跃,并完成了一场超越地理环境、超越物质基础的革命。尽管在此期间,贵州经济处于残破,文化凋零,但从思想的层面上看却是一次大的跃迁。在这样的思想变革大背景下,贵州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崛起,辛亥革命、护国护法也走在前列。 1.12洋务运动与中国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得到调整,带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为产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农业生产讲究精耕细作,手工发展完善,机器生产的物质前提也具备了,进行产业革命的条件日夜具备。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就是产业革命,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经济制度改变。产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从纺织部门开始,利用水力、机械力、蒸汽机、纺织机等,用了一个半世纪完成了产业革命。美国、法国也相继完成产业革命。整个欧洲在十九世纪中叶完成产业革命,更加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火车的问世、机器、轮船自由航行于各大洲,世界更加密切,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急需开拓国外市场。产业革命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大大解放生产力,同时改变了生产关系,农业人口从80%到30%,最后就没有农民。总之,世界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的纳入整体中。不容许,不愿意也不行,这是力量与强权决定的。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1980年 第2集 洋务运动讨论专辑,出版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1981年版。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强大敌人的挑战,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呼声。英法联军,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以雪耻图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变革,自然引起教育制度的变革。清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同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气度相比,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保守、没落和不合潮流的特点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目标仍以人伦道德和培养官吏为旨归。教学内容仍然是“四书”“五经”和八股词章。在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方面,尽管清朝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教育形式,有初等教育水平的各类私塾、社学和义学;有中等教育水平的府、州、县学;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国子监;还有大大小小的、遍布全国的书院,但在科举制度无孔不入的巨大网络下,教育已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不过是官吏的养成所。这种学问与实际背离,知识与生产脱节的教育,使其失去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职能。尤其是当西方列强磨刀霍霍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内部近代工商业经济日益增长的时候,传统教育明显表现出空疏腐朽、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弊病。清末学校教育的衰废,说明中国的传统教育已如强弩之末,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这时,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教育引入中国,传统的书院逐渐接受西方教育制度的部分内容,洋务派出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考虑,有选择地引进西方某些教育手段,并派遣留学生出国。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一切潜移默化的变迁最终导致国人放弃旧的腐朽的教育制度,心悦诚服地迎接新教育制度的到来。晚清从官方到民间对新考试制度的探索,逐渐奠定了新教育制度的基本模式,培养了最初一批具有近代科学知识和民主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随着这一阶层的成长,旧的封建制度产生了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的对立面。当外国殖民主义者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秩序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为进行教育改革,建立新教育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1.13贵州客籍人士与新学教育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比较开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在教育方面,他们抨击传统的封建教育,批评八股取士制度,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广开言路,选拔安邦治国的人才,朦胧地提出以西方为榜样,建立新教育制度的设想。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逐步诞生、发展,新式学校联翩出现。中国的先进分子为进行教育改革,建立新教育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从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始,接着是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