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doc_第1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doc_第2页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规划概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宇恒王诚金晓莹吴伟丰一、概况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位于杭州市 西湖区的塘北地块,距离杭州城市中心 - 武林广场约 9km,占地总面积为 3200 亩 (213.3hm2),规划建筑总面积 107 万平方 米,概算投资 30 亿人民币。用地处于杭州市西溪湿地的边缘地带, 南临余杭塘河,北靠留祥路,东面和西面分 别为规划中的光明路和紫金港路。用地中 水面面积接近总用地的五分之一,具有典 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自然风光十分优 美。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 月被批准立项,12月批准征地。同年11月, 开始面向国内外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 9 月正式开工,10 月开始打桩,12 月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02年10月一 期工程正式启用,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共1.3万人全部入住。 整个东区计划容纳学生2.5万名,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现已有 51万平方米投入使用,包括:公共教学实验楼 19.2万平方米、外语教学中心4 万平方米、软件网络学院2.8万平方米、风 雨操场 1.1 万平方米、学生公寓 16万平方 米、食堂2.8万平方米以及金工、化学、生 物实习基地49万平方米等。其它如图书馆、 学生活动中心、行政中心及人文社科教学 实验用房等8.2万平方米建筑也将于2003 年下半年交付使用。一期工程建设内容还包括:3200亩校 园的景观环境系统,道路系统,市政管网系 统等。和交流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一切围绕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进行设计 和设置。在规划设计上罗致名师,充分发挥 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变化中求统一,统 一中寻变化的建筑风格;在景观环境上突 出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强调园林 与主体建筑的互相渲染和烘托;在设施、建 造上也充分体现出“四化”的建设理念,从 而在创建有形的校园的同时,营造无形的 校园特有氛围。1.现代化 新校园首先要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新世纪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技 术方法的变化,要体现出前瞻性,并通过高 层次的文化意念、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先进 的功能配置来体现时代特色。(1)在总体规划中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大学校园突出教学区、忽视生活区和交流活动区的校园布局结构已 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这次东 区的布局结构上强调了教学单元与生活单二、建设目标与建设理念紫金港校区东区建设工程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硬件设施齐全、 先进、实用,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网络化、 园林化、生态化”的建设目标,从而向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迈进了一大步。紫金港校区东区的整体建设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元的有机结合,强调使用上的合理性。在总体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称 轴线、两侧均衡布置、端部视觉中心(标志 性建筑)收头的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 统一和谐,围绕中央生态带组织校园空间,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校园主入口设在东 部。在空间特征的营造上摒弃简单的、二 维的几何大构图的手法,以院落空间为主 题,突出院落的空间规划,通过创造复合空 间给人以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 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空间、植物、水体、 小品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层次分明的 几十个“园”的空间,进而由小园组合成大 园,大园组合成校园。(2)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各组建筑由不同的知名建筑师领衔设计,在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及建筑色彩上多 样化,组团之间不求统一,但求协调。其中 东教部分由何镜堂大师设计,底层基本架 空,外墙以白色为基调,结合深绿色钢窗 框,具有较明显的岭南风格;西教部分由程 泰宁大师设计,外形庄重、淳厚,以浅褐色 面砖贴面;学生活动中心由戴复东大师设 计,造型大胆、新颖,一气呵成,色彩以白 色面砖和玻璃幕墙为基调。图书信息大楼、 计算中心等其他教学建筑则由浙大建筑设 计研究院设计,造型现代、大气,细部处理 较为完善,具有较显著的地方特色。各组建筑的尺度和间距均围绕“园”的 要求来设置。教学楼之间的间距有 25m、40m、60m、80m 和 100m 等多种,既满足了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建筑间距,又为营造 不同尺度空间的“园”打下了基础。各建筑 中注重半室外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课 余时间的休闲交流场所。建筑使用面积的 K 值系数3m,连廊最宽13m 。 建筑的建造标准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达水平,教学实验用房单方造 价为 2000-3000 元 /m2。建筑中注重人性 化设计,各教学建筑内均设置了交流休闲 空间和无障碍设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 道、电梯和卫生间等。广场道路旁的湖水深 度也都控制在1m以内,以保证校园师生的 安全。(3)建筑设备 教学实验用房内设计了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冰蓄冷空调技术)、多媒体教学实验设 备、安保监控系统、高压配电自动计量系 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直饮水装置、卫 生间感应式冲水洗手设备和电梯,学生公 寓配备了热水供应系统,食堂配置了自动 米饭生产线。(4)建筑材料与技术 在建造中大量采用了大跨度预应力结构技术、膜结构技术、预制管桩基础和钢结 构等先进技术,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中 心。在建筑室内装饰中大胆采用中高档装 饰材料,如吊顶采用了各种铝材和硅钙材 料,地面采用了石材、地砖、塑胶、地毯、网络地板,外墙采用了面砖、铝材、幕墙(点玻、隐框)玻璃和塑铝窗。2. 网络化 新校园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校园内部交通、环境、设备要实现网络布局,教 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也要适应网络 化的要求,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流通,密切 学科与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 融,发挥新浙大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优势。因 此,建筑布局打破了以系为单位相对独立 分散的格局,而以若干单体组合形成网络 化的建筑群,为宽带网和多媒体平台建设 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1)道路交通网络 在传统的校园布局中,为了解决中心教学区的交通问题,机动车干道往往深入 校园中心,易导致人、车合流,造成交通混 乱。在东区的设计中,以车行环线围合中心 步行区,并连接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这样不仅加强了中心区的整体性,提高了 环境质量,也使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有机 结合,共同构建安全、通畅的校园交通流线 体系:24m 宽双向四车道环形主干道:为正 常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主通道;组团之间的次干道:为自行车、行人及 特殊车辆通道,部分可供机动车入库;建筑之间的园内通道:为自行车入库 和行人休闲通道;另外,各建筑底部均设半地下层,主要 供自行车停放及部分机动车停泊,比较符建筑学报3 0东区鸟瞰鱼均视为造园之景,其大小、高矮、色彩综合考虑,使整个校园随处有景,人行其中, 宛如入画。校园作为学生认知自然的教学基地, 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强调多样性(有上千 种),将观赏性与教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 四季分明,通过植物色彩、气息、形态和鸟 类动物的季相变化,加上人在其中的活动, 构成校园内四季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情趣, 避免了在传统校园布局中仅仅将景观、绿 化作为观赏对象的状况。4.生态化 新校园从保护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依托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利用原有水 系,巧妙构思,营造出别具特色的校园自然 景观,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 交融。规划中借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 描绘的“曲水流觞”意境组织起一条中央生 态带,贯穿南北整个校园,建筑则沿生态带 东西两侧布置,南北布局、错落有致。从而 使水的浪漫气息自由地穿行于理性校园建 筑之间。重视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新校 园在水文、土质、气候、植物、动物等方面 与基地生态相融,局部保留原有生态地貌, 如河流、树等。同时利用施工开挖土堆土造 山、人工造林,建设若干片森林,做到植物 种类多样,密林与疏林相结合,乔木、灌木、 草坪相间,以改善小气候,为飞禽走兽创造 栖身场所。充分体现出科技与人文、人工与 自然的交流、融合和共生,使天人合一、浑 然一体。建筑中多有通透之处,强调自然通风, 季风穿堂而过,给人带来凉爽,带来自然的 气息,也带来健康。建筑的朝向、间距保证 每幢建筑都有充足的阳光。校园内水体的洁净方式以生物净化与 物理净化为主,尽量避免化学净化。种植水 下植物,最大水深达到 2m,使之具有自净 功能。森林沼泽地的营造、河道驳岸留缝干 砌,为鸟类、鱼、虾、螺蛳等生物和微生物 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水系深可任鱼类 遨游,浅可随飞禽觅食,湖面平直如镜,建 筑与植物倒影其中,河流曲折似练,鱼虾与 贝类适得其居。 合国情、校情。(2)供电系统网络 由城市变电所通入,各组团设配电间,实现一万千伏安双路高压供电,组团级配 电间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控制、自动计量。(3)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 各教学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中心和学生宿舍均设计安装了校园局域网,并 可以与校外网络互通,实现了教学和管理 的网络化。(4)水体网络系统: 水作为江南文化的灵魂,在空间的开合中可以串起各空间景观。整个校园对原 有水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从南到北贯穿整 个校园的水际空间。外部城市水系与校园 内的湖、塘、池、河、溪通过护校河连成碧 绿的水网,建筑物、植被或浮在水上,或倒 影水中,相映成辉。(5)生物网络(生物链)系统 植物有陆生、沼生、水生; 动物有飞禽、走兽、游鱼。 (6)其它管网 上水、下水、煤气、蒸气等自成网络,与城市衔接。 (7)可持续生长 作为高等院校,其自身的发展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更应注重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东区教学建筑网络式的结构为校园提供了 有机生长的脉络,可以在建筑网格内部发 展,也可以在功能区的边缘沿着现有网络 方式继续生长,而不破坏校园的总体格局。3.园林化新校园的校园环境要向园林化方向发 展,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园林空间 创造出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 环境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情怀,能陶冶人 性、激发灵感。东区所在之处,环境优美,是典型的江 南水乡,因而设计围绕水来作文章,利用原 有水系,将水系的营造与各功能分区相结 合,从而形成中心景观区域和护校河水网, 突显自然山水、诗意杭州的地域文化,秉承 浙大百年的历史文脉。校园建筑是园林中的建筑,建筑与园 林的尺度有 25m、40m、60m、80m、100m 等,不同的空间为园的建设提供了条件。以 园为规划建设的特色,园在房中,房在园 内,房中有园,园内有房。各种元素有机地 组合成不同层次的丰富的园林形态,创造 独特、舒适的校园人居环境。园林与建筑互 为背景,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丰富多彩、赏 心悦目的景观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