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有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提问更有效,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善于提问,几乎是所有优秀教师教学艺术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巴西著名教育学学者弗莱雷也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而提问是对话的焦点,对话教学的核心是提问。由此可见,提问对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深化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即使很多教师会在讲课过程中提出大量问题,但大部分课堂提问都是不科学、质量不高的。这些提问既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更应精心设计问题,使提问更有效,让课堂提问更好地触动小学生天真活泼的本性。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就小学语文课来说,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做出回答。但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就是不具备思考价值,学生机械回答;要么就是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学生无法回答,问题石沉大海。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提问题简单化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所以在教一篇课文时总是挖空心思“设计”问题,但多数的问题都是课文中有显而易见答案的,或多是一些无思考价值的单纯的判断性提问。例如在讲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答:“王维”。教师又问:“他是唐代的诗人吗?”学生答:“是”。教师接着问:“题目中的山东就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对不对?”学生答:“不对”。看似教师是在启发学生,学生也都作出了回应,实际上这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是典型的“注入式”提问,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思考,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是对思维的训练,因此这种简单的“填鸭式”提问只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 所提问题太复杂由于课堂提问都是口头的,所以如果教师提的问题太复杂,学生很难快速理清头绪抓住重点,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提问就是毫无意义的。如教赵州桥一文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读赵州桥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与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在语言特色、叙述顺序、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区别?”教师提出的这一串问题实际上是四个问题构成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组织好语言来回答。所以教师提问时,应使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述,每个问题都集中于一点,而不是一个问题中包含多个问题。3. 所提问题太零散语文课文的教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注意问题的关联性。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很多都是教师满堂问,学生随便答。虽然课堂中的问题很多,但缺少思维含量,问题过于零散,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设计了如下问题:老山羊在收白菜,谁来帮忙了?老山羊是怎样做的?小灰兔是怎样做的?小白兔是怎样做的?一系列琐碎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思维混乱,对感知课文毫无帮助,而且教师经常这样提问,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4. 所提问题太深奥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2有些教师为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所提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年级、年龄特点,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水平,使学生难以回答。如,教师给三年级学生讲杜牧山行一诗时,问学生:“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说这是图确不确切?”这就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学生的思想还达不到这个深度,所以必然回答不了教师的问题,只能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如果教师经常提出这类学生经过思考仍得不出答案的问题,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变主动为被动,习惯性地等教师公布答案。这就与教师提问的预期效果南辕北辙了。5. 不提倡“求异思维”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只接受唯一的“正确”答案,即教案给出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时,教师常常想尽办法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引。久而久之,学生们都害怕回答问题,害怕所说答案与老师的不同。这种一味的“求同思想”只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抹杀孩子们好奇、爱问、充满幻想的天性。有这样一个广告片段: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后问学生:“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冰一位躲在角落里的女生小心翼翼地说:“是春天。”这时全场同学给她送去了热烈的掌声,电视屏幕上随即打出标题尊重孩子的本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对于学生给出的回答,教师一定不能只参照教案上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如果学生的考虑有一定的道理,教师也应对其中小小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就算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教师也不能对其一票否决,更不能说出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哪怕是因为学生敢于回答问题,教师也应尊重学生,先对其思考行为进行鼓励,进而引导学生。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 ” 3要有效发挥这种主导作用,教师应围绕“想什么”“怎么想”和“为什么想”建立问题意识,并从这三个方面科学考量问题的设置,采用的提问策略应体现以下要求 :1.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做到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或课外拓展的知识进行思考和链接后可以做出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宜,要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教师的提问要符合这一规律。提问首先要面对全体学生,如果提问一开始就针对个别同学,就起不到调动全体同学思维的作用。对程度不同的学生个别提问时,教师更要考虑周到。程度好的学生,基本功都很扎实,教师可以提问较难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延伸的知识更深入地钻研,这也是对程度好的学生能力的肯定,而且这些同学思考问题的角度及回答问题的技巧也是其余同学可以学习借鉴的,起到了示范作用;程度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基础性知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复习巩固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慢慢提高。不分对象随意的提问是大忌。提问优生基础知识,学生会觉得没挑战性,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提问后进生难度大的问题,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无法做出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就没有意义,而且学生还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应事先做好准备,哪些问题问哪些同学都应心里有数,做到提问也因人而异。2.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备课时,要备大纲,备教材,更要重视备学生。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围绕这些重难点有目的、启发性的提问,既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又能防止课堂上无中心的漫天提问干扰学生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考虑学生会产生哪些疑问,提问时适当地进行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3. 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有效的提问还应做到庄谐适度,忌平淡刻板。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过于庄重,达不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提问往往能使得学生对所学新知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探索求知,成为学习新知识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冬眠”一词时,适时地运用风趣的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抓住了词义的关键:师:“眠”什么意思?生:是睡觉意思。师:冬眠呢?生:冬眠是冬天睡觉的意思。师:人冬天也睡觉,这是冬眠吗?生:(知道回答有误)不是,冬眠是指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只睡觉。师:(风趣地)噢,骑兵部的战马到冬天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生:(笑了,知道又错了,于是补充)冬眠是指有的动物在冬天不吃不喝去睡觉。师:这样解释就对了。冬眠是指有些动物,如青蛙、蛇在冬天不吃不喝一直睡一个冬天。看来把词理解准确是要动一番脑筋的。44. 保持问题的合理性 第一适度。教材往往比学生的认知水平难,因此教师的提问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提得太容易,学生会觉得没劲;问题提得太难,学生无法回答,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 第二适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即要在学生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而又表达不出来时提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考。错失了这个提问的时机再提问便达不到这种教学效果。第三适量。即问题的总量不宜过多,要克服随意的“满堂问”, 努力做到少而精,不要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教学的开始、中间、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而其余时间教师应多讲少问。5. 确保提问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一是激发兴趣,引起关注。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设置问题情境,暗示学生此时已从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教师将要提出的问题有所准备。二是教师提问阶段。教师用准确的语言、和蔼的语气、适时的语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时间,不要逼问学生,耐心等待学生回答。三是启发阶段。由于教师备过课,事先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并不是所有被提问的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维,而思想的启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何况成长中的孩子。所以面对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的情况,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这种启发表现在对同一个学生的同一个问题;还表现在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多次的启发教育。四是评价阶段。小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往往还缺少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来指导、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对于那些回答得既正确又见解独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起小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对于回答不完善的学生,也应先给予肯定,并启发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考虑。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本着尊重性原则,委婉地分析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再一步步地启发学生,这样学生也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6. 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式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中的优秀传统。“问题是情境的焦点,情境因问题而存在,问题因情境而有效。基于问题的情境是有效情境,基于情境的问题是有效问题。问题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的手段,问题解决过程即是情境性教学过程。情境教学系统是基于真实问题的主客体双向对话系统,问题是对话的焦点,开放性、启发性是对话的本质。 ” 5启发性的提问表现了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相信学生有自我完善的需要;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应将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教师的循循善诱也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被期望被信任,从而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教师的指导。三、有效提问的意义1. 训练思维。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惟疑而后悟也。”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方法的过程,而学生的思考过程就是对思维的训练过程。一些发散性问题的提出和解答,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2. 集中注意。教师在新课开始时、讲课过程中或学生开小差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诱发学生思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3. 反馈调控。高明的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寻求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失误。四、结束语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否科学、合理而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北中兴冀能实业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三批)模拟试卷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房屋租赁合同二手5篇
- 初级咖啡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国际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州省遵义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畜牧饲养技术引进及责任承担合同
- 特岗考试知识点题目及答案
- 船舶轮机员考试题及答案
- 售后服务流程卡客户问题解决与反馈工具
- 单招汽修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招聘18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招聘真题
- GB/T 46104-2025电解水制氢系统功率波动适应性测试方法
- 信贷档案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报告
- 2025年会计继续教育网络答题真题及答案
- (2025)安全知识竞赛试题(附完整答案)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复习题及答案
- 2025年海南事业单位联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16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试验检测资金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