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6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二、选择题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 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A.CP含量变化不大 B.ATP含量变化不大C.CP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A.糖酵解 B.糖类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水平C.30米冲刺跑 D.无氧阈值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A.蛋白质、糖类、脂肪 B.糖类、蛋白质、脂肪 C.糖类、脂肪、蛋白质 D.蛋白质、脂肪、糖类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 B 。A. CP B. 乳酸 C. 水 D. CO2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A. ATP B.CP C. 葡萄糖 D.脂肪酸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 C 部位形成。A. 肾脏 B.心脏 C.肝脏 D.骨骼肌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 D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 D.ATP-CP供能比例增大10、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靠糖类C.糖类的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的利用低于脂肪11、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B 。A.胃 B.小肠 C.食管 D.大肠12、低血糖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器官是 B 。A.心脏 B.脑组织 C.肾脏 D.骨骼肌13、下列体内能源主要来源是糖类的情况是 B 。A.高脂膳食 B.中等强度运动时 C.长期饥饿 D.糖尿病14、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的主要途径是 B 。A.肌糖原的分解 B.肝糖原的分解C.糖异生 D.抑制糖的分解三、判断题1、ATP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是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能利用的直接能源。( T )2、剧烈运动中,能耗增多,使肌肉中ATP和CP的含量迅速减少。( F)3、三大营养物质在胃内排空的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脂肪、糖类、蛋白质。( F)4、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人体直接的能量来源。(F)5、乳酸阈是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的指标。(F)6、胆汁由胆囊分泌,其成分很复杂。(F)7、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T)8、糖和脂肪都能以酵解方式分解供能。(F)9、当肌肉中的糖原储量增加时,可以通过调节作用进入血液使血糖水平升高。(F)10、血糖的恒定有赖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释放入血。(F)11、人体剧烈运动时,其pH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乳酸生成过多造成的。(T)12、氨基酸代谢脱下来的的氨,大部分在肾脏合成尿素,最后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F)四、问答题1、试分析比较三大能量系统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一)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量最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例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二)糖酵解(乳酸能)系统:特点: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产生乳酸例如:400m跑、100m游泳(三)有氧氧化系统:特点:供能总量大,时间长,速率低,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例如:1500 m跑,马拉松等。2、试述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一)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ATP、CP(数秒钟)糖酵解(乳酸)抑制ATP合成疲劳(二)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无氧代谢有氧代谢(三)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三大能量系统相互整合、协调一、绪论一、名词解释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如:动脉血压、体温等二、选择题( B)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2、下列生理过程属于前反馈的是 D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C.减压反射 D.赛前运动员出现心跳加快3、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D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4、下列有关反应与适应的错误叙述是 D 。A.反应与适应都是通过体内调节机制来实现的B.反应是当内外环境改变时,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相应的暂时性变化C.适应是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下,机体形态与功能发生相应的持久性改变D.反应和适应都是病理过程三、判断题( F)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章 肌肉活动一、名词解释兴奋、兴奋性、动作电位、阈强度、阈刺激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兴奋:机体的某些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生物电反应。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波动,这种可逆性的迅速变化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阈强度: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拉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收缩形式。如屈肘、高抬腿跑可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二、选择题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 。A.电传递 B.单向性 C.有时间延搁 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2、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D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 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 3、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池是B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 B Ca2+的贮存库; CCa2+的和Mg2+的贮存库;D Na+的贮存库4、运动终板是指 C 。A 运动神经末梢装置; B 神经肌肉接点装置; C神经肌肉接点区的肌细胞膜增厚部分;D 分布于神经轴突上的突触装置 5、根据肌肉微细结构的研究,科学家提出用肌肉收缩的 B 来说明肌肉收缩机制。 A.肌原学说 B.滑行学说 C.反射学说 D.代谢学说6、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C 。A.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7、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B 。A.收缩力量大,耐持久; B.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强;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高; D.收缩力量小,不持久8、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B 。A.兴奋阈值低,收缩速度快; B.收缩速度快,抗疲劳的能力低;C.收缩速度快,力量小; D.收缩力量大,能持久 9、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的人,较适宜从事D 。A.800m跑; B.1500m跑; C.10000m跑; D.100m跑10、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表现为C 。A.可使两类肌纤维都肥大; B.对肌纤维横断面积大小无影响;C.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D.举重训练使慢肌纤维肥大11、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C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粒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12、与快肌纤维比,慢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B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神经元支配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粒体数目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13、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是 C 。A.肌纤维 B.肌原纤维 C.肌小节 D.肌肉14、属于慢肌纤维代谢特征的是 C 。A.糖原含量低,糖酵解能力高B.糖酵解能力低,乳酸脱氢酶活性高C.糖酵解能力低,氧化脂肪能力高D.糖原含量高,有氧氧化能力强判断,1.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都具有单向性特征(F)2. 在神经肌肉接点区运动神经末梢与终板膜紧密连接(F)3. 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T)4. 力量训练能使肌纤维选择性肥大,有氧氧化能力提高(F)四、问答题1、简要回答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概念: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1. 接点前膜:囊泡(含乙酰胆碱)、线粒体、 微管、微丝等。2. 接点后膜(运动终板):乙酰胆碱受体、胆碱脂酶3. 接点间隙:接点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轴突末梢与终板膜相间隔部分。、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的过程:运动神经元兴奋 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 接点前膜去极化 使膜的Ca2+通道打开 细胞外液Ca2+入接点前膜 引起囊泡与接点前膜融合 释放乙酰胆碱(Ach) Ach进入接点间隙到达接点后膜 与后膜的受体相结合 引起膜对Na+、K+的通透性改变 接点后膜去极化而形成终板电位。当产生动作电位时,兴奋就由神经传递给肌肉。2、简述肌肉的收缩过程。1、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构型变化,使原肌球蛋白滑向肌动蛋白沟底, 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露出。2、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成肌动球蛋白,ATP酶被激活,结合在横桥上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横桥倾斜摆动,牵拉细丝向肌节中央滑行。当横桥角度变化时,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恢复到垂直的位置。3、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过程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4、简单回答刺激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须具备的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一、名词解释:前庭反应、运动单位、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状态反射、位觉前庭反应: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及自主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统称前庭反应。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姿势反射: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运动反射等状态反射:头部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前庭觉)。二、选择题1、神经冲动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主要是依靠 A 。A.化学递质 B.无机盐离子 C.局部电流的作用 D.胆碱酯酶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膜表现为 B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先去极化再复极化 D.超射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发生机制 A 。A.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突触后膜兴奋性下降D.突触后膜兴奋性提高4、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是 D 。A.腱器官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5、运动员判断运动器材表面是否光滑是依据 D 。A.皮肤触觉 B.皮肤压觉 C.肌肉本体感觉 D.触压觉、本体感觉和视觉6、感受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装置是 B 。A.腱器官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7、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装置是 A 。A.腱器官 B.肌梭 C.视网膜 D.囊斑 8、实现躯体运动的最低级中枢位于 C 。A.延髓 B.丘脑 C.脊髓 D.中脑 9、脊髓中大运动神经元支配 B 。A.慢肌纤维 B.快肌纤维C.慢肌和快肌纤维 D.梭内肌纤维 10、迷路紧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D 。A.左右前半规管 B.左右后半规管 C.左右水平半规管 D.椭圆囊和球囊 11、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B 。A.脊髓 B.延髓 C.小脑 D.大脑 12、人体站立姿势的维持是 B 。A.屈肌反射 B.静态牵张反射 C.紧张 D.动态牵张反射 13、如果视细胞对某一波长光线的敏感性比正常人弱,则称之为 C 。A.色盲 B.色敏 C.色弱 D.色差14、视杆细胞的光感受介导的是 D 视觉。A.强光 B.白光 C.亮光 D.暗光15、最常见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胞体型和 B 突触。A.树突树突型 B.轴突轴突型C.胞体树突型 D.胞体胞体型16、不是电突触传递特性的是 A 。A.突触延搁 B.双向传递C.快速传递 D.兴奋性突触17、一般认为受体具有3个特征,即 A 。A.饱和性、特异性和可逆性B.饱和性、传导性和不可逆性C.饱和性、非特异性和可逆性D.饱和性、特异性和不可逆性18、运动员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是利用 D 反射。A.牵张反射 B.腱反射C.翻正反射 D.状态反射19、跳水运动员在作转体动作时,要充分利用 C 。A.牵张反射 B.直线运动反射C.翻正反射 D.状态反射20、关于主要运动皮质功能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D 。A.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进行B.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C.身体不同部位在皮质代表区,其大小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D.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双侧性支配三、判断题1、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动态牵张反射。(F )2、腱器官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F )3、当动物中指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时,将出现同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T )4、举重运动员提铃至胸瞬间,头迅速后仰,可反射性增强肩部伸肌的力量。(T )5、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个树突和多个轴突,树突可将细胞体加工、处理过的信息传出到另个神经元和效应器。(F)6、电突触主要是单向传递的兴奋性突触;化学突触则是双向传递,并且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性的。(F)7、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介导亮光视觉,视杆细胞的光感受器在暗光下活动。(T)8、前庭器包括椭圆囊和球囊。(F)9、肌梭是张力感受器,而腱器官是长度感受器。(F)10、牵张反射的感受器及效应器分别在不同的骨骼肌中。(F)11、为了能够更大地增强肌肉力量,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延搁时间越长越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就消失了。(F)12、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起重要作用。(T)13、在完整的机体中,通过视觉及前庭器官和肌肉本体感觉能引起翻正反射。(T)14、大脑皮层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功能代表区越小。(F)15、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为交叉性支配,即左侧皮质支配右侧肢体,而右侧皮质支配左侧肢体。(T)16、运动区定位从上到下的安排是按躯体组成顺序进行的,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皮质顶部,下肢肌肉的代表区在皮质底部。(F)17、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控制主要通过外侧通路和腹内侧通路进行的。(T)四、问答题1、肌电研究结果发现,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体状态反射的规律:v 头部后仰,伸肌紧张性加强。双杠倒立、背越式过杆v 头部前倾,伸肌紧张性减弱。鱼跃前滚翻v 头部侧倾或扭转,同侧伸肌紧张性加强例如:体操后手翻、后空翻或平衡木举重。2、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中的意义。1)动态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肉引起 特点:时程短,收缩产生较大的肌力 如:膝跳反射交互抑制(2)静态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肉引起 特点:收缩力量不大,维持躯体姿势感受器:肌梭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维持站立姿势;肌肉在收缩前受到适当牵拉可以增强收缩的力量。如:投掷前的引臂、起跳前的屈膝高速牵拉,缩短牵拉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延搁。3、躯体运动如何分类,并举例。人类和高等动物全身和局部的肌肉活动称为躯体运动1、反射性运动:不受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如:屈肌反射2、形式化运动:意识只控制开始和结束,运动具有节律性如:跑步、呼吸3、意向性运动:受意识控制如:跳高、跳远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一、名词解释激素;应急;应激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腺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称为激素。应急:机体在应付环境突变中,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反应称为应急反应。应激:当机体遭受有害刺激时,如剧烈运动,机体出现ACTH增加和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这种反应称为“应激”。二、选择题1、下列被称为第二信使的物质是(D )。A.ADP B.ATP C.AMP D.cAMP2、幼儿时,甲状腺分泌不足,可导致( C)。A.侏儒症 B.粘液性水肿 C.呆小症 D.巨人症3、蛋白合成和贮存不可缺的激素是(B )。A.胰高血糖素 B.胰岛素 C.胰多肽 D.氢化可的松4、调节胰岛素分泌最重要因素是(D )。A.血脂浓度 B.血中氨基酸浓度 C.血中生长激素浓度 D.血糖浓度5、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时血中主要增高的激素是( C)。A.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皮质醇 D.雄激素6、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 C )。A.侏儒症 B.呆小症 C.粘液性水肿 D.肢端肥大症7、机体产生应急反应时,血中主要增高的激素是( B)。A.氢化可的松与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D.雄激素8、分泌生长素的腺体是(D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胰岛 D.腺垂体9、运动时,血浆浓度下降的激素是(B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糖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10、男性红细胞数多于女性,是因为(C )具有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作用。A.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 C.睾酮 D.肾上腺素11、下列激素中, D 不是由腺垂体合成、分泌的。A.促甲状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生长激素 D.催产素12、糖皮质激素本身没有缩血管效应,但能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作用,这称为 A 。A.协同作用 B.致敏作用 C.增强作用 D.允许作用13、血液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甲状腺激素是 C 。A.一碘酪氨酸 B.二碘酪氨酸C.三碘酪氨酸 D.四碘酪氨酸三、判断题1、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动员垂体下丘脑系统的功能过程称为应急反应。(F )2、在生理状态下,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它是通过增加血糖的去路与减少血糖来源,产生降低血糖的效应。( T)3、激素对其作用的靶细胞既不提供额外能量,也不添加新功能,而只是在体内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息。( T)四、问答题试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岛素即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生长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升高的临界强度在5065%VO2max。运动强度过大,生长素水平反而下降。运动训练使运动时GH升高程度减小。甲状腺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次运动后,游离T3和T4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剧烈运动时,血浆皮质醇浓度。浓度升高的程度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75%VO2max,肾上腺素随运动强度的增大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运动后6min即恢复。训练后,完成同等运动负荷时,儿茶酚胺的反应降低。胰岛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随运动强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胰岛素浓度。有训练者胰岛素下降幅度较未受训练者小。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长时运动,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逐渐升高。第五章 血液一、名词解释内环境、血氧饱和度、渗透压、氧合、运动性贫血内环境:相对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比。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氧合:绝大多数的O2是以与Hb结合形式运载的。Hb与氧的结合称为氧合。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亚理想值的一种暂时性现象。是以运动能力为标准。二、选择题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和淋巴液 D.组织液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C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使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参与细胞免疫3、血浆占全血量的 B 。A.4550% B.5055% C.2030% D.4050%4、一个50kg体重的人,其血量为 A 。A.4L B.2.5L C.5L D.3L5、 B 的重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保护及防御反应。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蛋白 6、血液是A 。A.液态的结缔组织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7、每个人的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C 。A.4% B.5% C.8% D.10%8、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的 。(D )A.白细胞数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血浆量减少 D.血红蛋白含量减少9、可以给所有血型输血的是(D)。A.A型 B.B型 C.AB型 D.O型10、剧烈运动时血浆的PH值D 。A.保持不变 B.趋于中性 C.趋于碱性 D.趋于酸性11、血浆中以 A 的缓冲效率最高。A.NaHCO3/H2CO3 B.Na-蛋白质/H-蛋白质 C.Na2HPO4/NaH2PO4 D.KHCO3/H2CO31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B 。A.球蛋白 B.白蛋白 C.纤维蛋白原 D.无机盐13、血浆晶体渗透压来自 B 。A.葡萄糖 B.Na+和Cl-C.K+ D.白蛋白14、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水肿,其原因是 A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15、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下降的成分是 D 。A.乳酸 B.非蛋白氮C.血浆蛋白 D.碱储16、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不与B型血的红细胞凝集,该人的血型为 B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17、血氧饱和度取决于 D 。A.红细胞比容 B.血液的温度C.血红蛋白含量 D.氧分压18、下列变化中可使血液氧解离曲线右移的是 D 。A.CO2分压降低 B.温度降低C.pH升高 D.CO2分压升高19、关于比重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血液红细胞血浆 B.血液血浆红细胞C.红细胞血浆血液D.红细胞血液血浆20、血浆中的碳酸氢盐主要在红细胞内生成是因为 B 。A.红细胞含有丰富的HbB.红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C.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D.血浆蛋白可抑制CO2与水的反应三、判断题1、将血浆和血细胞的总量称为血量。( T)2、血小板因无细胞核,故不属血细胞。( F)3、某人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其血型一定是A型。( F)4、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T)5、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浓度为120160gL-1,平均140gL-1;女性为110150gL-1,平均130gL-1。(T )四、问答题1、简单回答血液的组成。血液是由心血管内循环流动着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2、简单回答血液的功能。一、运输功能:a.氧的运输。b.CO2的运输。c.其他物质的运输二、缓冲pH:血浆pH 为7.357.45血液调节内环境pH,缓冲对(一定比例的弱酸和它的盐)血浆中:NaHCO3/H2CO3(20/1),效率最高。血浆中NaHCO3称为碱储备。三、保护防御:白细胞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病菌和坏死组织。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血小板止血、凝血。3、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成分有何影响?(一)运动对血浆的影响运动时,循环血量。长时耐力运动,出汗量,血浆容量,血液浓缩训练能增加血浆容量(二)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后,红细胞,由于血液浓缩造成,12h恢复运动训练不使红细胞数量增加,变形能力增加(三)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运动后,白细胞增多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恢复越慢。短时间运动后,1h左右恢复马拉松后,21h恢复第六章 呼吸与运动一、名词解释呼吸、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并排出CO2。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 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500ml)。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男3500ml;女2500ml。 优秀划船、游泳运动员7000ml。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每分通气量(VE):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68L)。 最大通气量(VEmax):运动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男120140L/min ,女7080L/min,运动员180L/m。二、选择题1、内呼吸是指B 。A、肺泡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之间的气体交换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C 。A、呼吸 B、内呼吸 C、肺通气 D、肺换气3、肺通气的动力来自于C 。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肺的弹性回缩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4、下列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D 。A、功能余气量 B、潮气量 C、补吸气量 D、时间肺活量5、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500毫升减少到250毫升,则D 。 A、通气量增加B、肺泡通气量增加C、肺泡通气量不变 D、肺泡通气量减少6、某人肺通气量为7500毫升/分,呼吸频率为20次/分,无效腔容量取125毫升,每分心输出量为5000毫升,他的通气/血流比值应该是D 。A、0.7 B、0 .8 C、0.9 D、1.07、气体交换的动力是 A 。A.分压差 B.扩散 C.胸廓节律性运动 D.气压8、产生和维持基本正常节律性呼吸的中枢位于C 。A、脊髓 B、大脑 C、延髓与脑桥 D、间脑与中脑9、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的顺序通常是 D 。A.静脉血、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B.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细胞C.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D.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10、下列化学因素 D 能刺激呼吸加深加快。A.PCO2下降 B.H+下降 C.高氧 D.pH值下降11、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B 。A、肺通气量 B、肺泡通气量 C、最大肺通气量 D、肺活量12、下列对肺活量的错误叙述是C 。A、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B、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C、等于深吸气量 D、最大吸气后尽力所呼出的气量三、判断题1、呼吸全过程包括:外呼吸、血液对气体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T )2、运动时,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大,从而造成静脉血回心障碍,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晕眩。(F )3.四、问答题1、什么是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并排出CO2。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过程(三个环节).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2、分析憋气的利和弊,运动中如何运用?憋气利:反射性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的运动获得稳定的支撑点。弊: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静脉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易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的感觉。憋气结束,胸内压骤减,血压骤升。儿少不宜练静力性项目,举重。训练水平不高者在憋气时应注意:憋气前的习气不要太深,憋气应用于关键时刻。3、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运动时要尽量深呼吸。1.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叫解剖无效腔。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2在运动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主要往返于无效腔,而真正在肺泡的气体量较少,因此从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采取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效率。3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可提高气体的交换效率,因为通气血流的比值受肺通气量的影响,肺泡通气量提高,可是通气血流更加接近最佳比值0.84。第七章 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心动周期、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动脉脉搏、射血分数期前收缩: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异常刺激,则可以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早搏)。代偿间歇:若窦房结的兴奋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性间歇。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0.8s心率是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每搏输出量(SV):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静息平均70ml。每分输出量(CO):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SV)心率(HR)。5Lmin-1。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kPa或mmHg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大,称收缩压。13.316kPa(100120mmHg)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内压力的最低值,称舒张压。810.6kPa(6080mmHg)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动脉脉搏(脉搏)。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5565%运动时,射血分数。耐力训练可使搏出量 ,射血分数不增加。二、选择题1、 D 是心肌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显著特征。A.0期 B.静息期 C.快速复极期 D.平台期2、下列现象中, D 不是心肌收缩的特点。A.“全或无”方式的收缩 B.不发生强直收缩C.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D.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不可能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D 。A.肌质不发达,钙离子贮量减少B.心肌收缩是“全或无”式的C.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D.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4、下列有关心动周期的错误叙述是B 。A.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机械活动的周期B.心动周期是指心肌电活动周期C.心房和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D.当心率为75次/分,每个心动周期历时0.8秒5、我国正常青年人安静时收缩压为 B ,舒张压为 B 。A.100120/5060mmHg B.100120/6080mmHgC.8090/5060mmHg D.100160/5060mmHg6、耐力训练可导致安静时心率减慢,其机制是A 。A.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B.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C.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紧张性均增强D.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7、下列关于肌肉活动时加速静脉血回心的正确叙述时B 。A.静脉管壁平滑肌节律性收缩,起着“静脉泵”作用B.骨骼肌收缩与舒张,起着“肌肉泵”的作用C.因直力运动,致使静脉血回心加速D.运动时组织液生成减少,因而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也增加8、下列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错误叙述是C 。A.此反射通常发生在动脉血压迅速变化时B.此反射对缓慢的血压变化不敏感C.此反射对持续性血压变化也有调节作用D.在正常情况下,此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稳定有重大意义9、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C 。A.有无平台期 B.除极化速度快慢C.4期自动除极 D.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10、长时间运动时皮肤血流量的变化是D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11、在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来自 A 。A.窦房结 B.房室结 C.房室束 D.浦肯野式纤维12、下列有关心输出量叙述正确的是 C 。A.心室每收缩一次排出的血量B.每秒钟心室排出的血量C.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量D.每秒钟血液进入心房的血量1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心输出量增加,则血压下降B.血粘度增加,则血压下降C.末梢小动脉收缩,则血压上升D.血量减少,则血压上升14、下列血管中,血压最低的是 A 。A.大静脉 B.小动脉 C.微动脉 D.微静脉15、平卧运动比直立运动时的搏出量大,这是因为 B 。A.循环血量重新分配B.静脉回心血量增加C.外周阻力降低D.胸内压升高16、运动时,脑血流量保持不变,但内脏器官的血流量 D 。A.先增加,后减少 B.不变C.增加 D.减少17、从卧位转为站立位时,静脉回心血量是 B 。A.增加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度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妇产护理期末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精练)
- 乡镇员工工作汇报
- 三峡之秋短文讲解
- 员工文化礼仪培训
- 2026届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血站安全卫生培训
- 国培培训心得汇报
- 企税优惠政策解读
- 综合部日常培训
- 2026届上海市闵行区上虹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合理调控化学反应课件
- 发电厂继电保护培训课件
- 校企“双元”合作探索开发轨道交通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 肺癌全程管理
- 2024年考研英语核心词汇
- 信息系统定期安全检查检查表和安全检查报告
- 钢筋混凝土污水管道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颅脑外伤患者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 质量警示卡模板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正式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含答案(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