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安排 (2011年8月30日)_第1页
论文开题报告安排 (2011年8月30日)_第2页
论文开题报告安排 (2011年8月30日)_第3页
论文开题报告安排 (2011年8月30日)_第4页
论文开题报告安排 (2011年8月30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房,请将这个文件发给 ( 1)郑立信教授;( 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体导师与 研究生。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开题报告 初步 安排 时间: (“英语语言文学” 10 月 19 日 (周三)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0 月 26 日 (周三) ) (两个硕士点的开题报告应分开,因为 “英语语言文学” 部分导师也是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导师。) (如果答辩时间与学校的安排有冲突,就顺延 1 周。) 下午 1:00 开始 ,每生 约 10 分钟,以便能赶上班车。 地点: 房秘书 待 安排 答辩语言: 用中文答辩,以便深入讨论。 答 辩步骤: 学生为导师组准备三份 打印好的开题报告。 学生介绍自己的论文不超过 2 分钟 。答辩组提问 及 学生回答,约 8 分钟。 答辩时,请一位同学在 A4 纸做答辩记录(时间,地点,记录人,问答内容)。答辩结束后,答辩组长收上,交教学秘书。 答辩问题 : (供 参考,答辩组可 任意提问): (1) 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讨论或解决什么问题? ( 2) 能否 证明 你 已经 阅读了一定的文献, 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 , 等 ? ( 3) 是否已经收集大量翻译例句 ,并分类 ? 是否 有初步的框架或目录 ? ( 4) 有何 创新点 ? (可 描述别人在此领域已进行的研究;你添加了什么内容,修改了什么内容。例如你有何新的观点,你的分类(即目录)比前人更详细);你针对出版的译文,提出自己的新的译文,并从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角度加以说明。 ) (5) 你拟使用的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辩成绩 : 全部学生答辩结束后,导师组给学生评分,在 外语学院内部记录为 A, B, C, D,并与毕业论文答辩挂钩。 上学期 学院已经通知全体师生, 2012 年 4 月份提交论文初稿,接受导师与“学院论文审查组”的双重审查,通过者 可参加 6 月的答辩,通过后, 7 月获得双证(毕业证、学位); 未 通过者,可参加 9 月的答辩,通过后, 10 月获得双证。(今年,全校有 200 余研究生 9 月才答辩 ;估计我院明年将 也有较多同学参加 9 月的答辩 。) 开题报告获得 A 的同学(论文已经基本成形,质量较好),可免去明年 4 月的学院审查。 开题报告获得 B 的同学属进展正常的同学。 开题报告获得 C 的同学,大体上需要参加 9 月的答辩 。 开题报告获得 D 的同学,需要参加下一届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答辩 后一周内 : 同学 根据答辩组的意见 修改自己的开题报告,并将 ( 1)电子 版开题报告发给自己的导师,以得到导师的确认。 ( 2)纸质开题报告交给教学秘书房老师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开题报告 分组: 第一组: 14 人, 宋志平 (组长) 、穆从军、袁永芳 李艳 、 王健鹏 、 赵璋 、 汪晟 、 庄舒源 、 董洁 、 刘璐 、 李姣姣 、 阚洁 、 董睿 、 辛瑞娟 、 丛丽 、 周天雄 、 芦青 (韩忠华、瞿宗德的学生) 第二组: 13 人 翁风翔 (组长) 、罗林泉、姚利锁 吴钟超 、 范云姣 、 孙秀英 、 丁旭 、 陈雅君 、 秦翠 、 计鹏 、 曹琦 、 陈秋静 、 顾景 、 李娜 、李彧 、 宋其艳 ( 瞿宗德 、 宋志平 、 穆从军 、王大伟的学生) 第三 组: 14 人 尚新 (组长)、 史燕燕 、 刘国辉、容新芳 边文静 、 秦玉君 、 陈燕红 、 黄志勤 、 刘佳佳 、 黄秀珍 、 黃一桦 、 郭月田 、 闫梦 、 张晓青 、李立国 、 刘须凤 、 苗方 、 郝娟娟 ( 袁永芳 、 罗林泉 、 何绍斌 的学生) 第四组: 14 人 何绍斌 (组长) 、崔淑珍 、 苏歧英、袁林新 许国庆 、 李伟 、 成瑶 、 何晓倩 、 赵婵 、 贺志青 、 嵇凤娇 、 周黎阳 、 王玮 、 钟继亮 、 王薇薇 、 陈昕 、 王红娜 、 贾明男 ( 姚利锁 、 崔淑珍 、 尚新 、 施栋琴 、 刘国辉 的学生) 第五组: 13 人 王大伟 (组长) 、陈海龙、毛浚纯 、 吴建国 吴远征 、 王晓婷 、 朱慧 、 崔艳平 、 刘丹 、 刘永华 、 席晓娟 、 侯艳艳 、 黄睿 、 杨陆飞 、 熊琪 、 王霞 、 陈孙笙 ( 容新芳 、 吴慧 、 魏耀川 、 毛立群 、 史燕燕 、 翁风翔 的学生 ) 第六组: 14 人 韩忠华 (组长) 、瞿宗德、施栋琴 孟梦 、 沈蕾蕾 、 刘涛 、 赵娟 、 张凯华 、 李敬 、 宋丽芳 、 杨杨 、 余丹 、 张丽媛 、 邢海花 、季舟 、 赵丽娜 、 高昀 ( 翁风翔 、 毛浚纯 、 袁林新 、 苏歧英 、 陈海龙 、 吴建国 得学生) ( “ 英语 语言 文学 ”论文开题报告 ,按三个方向分组,请郑教授安排。) 上学期末,已将以下内容发给学生: 以下是开题报告的几个要点,答辩时 可能 会提问 : ( 1) 最重要的是 证明自己已经查阅了很多资料 ,包括网上资 料(如,中国学术期刊 网 、优秀硕士 博士 论文库, EBSCO 等。 ( 2) 是否 已经收集大量 翻译例句 ,并分类 , 有初步的框架 或目录 。 (3) 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讨论或解决什么问题? (4) 你拟使用的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有什么关系? ( 5) 创新点 :描述别人在此领域已进行的研究;你添加了什么内容 ,修改了什么内容 。例如 你有何新的观点, 你的分类(即目录)比 前人更 详细) ;你针对出版的译文,提出自己的新的译文,并从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角度加以说明。 以下是上一届某学生的开题报告,供参考。 上海海事大学 博士生硕士生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 研究生姓名 ? 学 科 (专业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 究 方 向 翻译 理论与实践 指 导 教 师 学 位 级 别 硕士 2010 年 9 月 20 日 填 开题报告须知 一选题原 则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2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3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4要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选题。 5要根据研究方向及自己的基础和特点,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并与导师共同确定。 二基本要求 1 查阅文献资料 博士生一般不应少于 50 篇, 硕士生一般不应少于 30 篇 。 2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开学初进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开学 初进行。 3书写格式: (1)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2)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3)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4)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5)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6)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7) 论文工作安排 4开题报告通过后,可进入论文工作实施阶段 。未获通过者,可在 1 2 月内补作开题报告。 5研究生先按此要求书写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开题报告通过后,再书写到此表上。 - 1 -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或选题范围) (博士生不少于 1 万字,硕士生不少于 5000 字,书写不下, 另加附页) (在以下 5 条中 , 第 1、 5 条最重要 , 而且相互关联。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后,应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进入博士硕士论文库、中国学术期刊等,键入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 ( 1) 在以下第 1 条“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中 填写别人的论文中已经取得的成果 。 在开题报告中 ,这一部分 最重要, 要求 尽可能 详细 地 撰写 ,要求给出出处(作者名,年代:页码)的基础上,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 。 (给出出处,引用越多越好;如不给 出处,就是抄袭,将来会被取消学籍。 ) ( 2) 结尾处写明, 别人的研究尚有什么不 足之处,你打算有何改进,即使是很小的改进;也可说你的分类比别人更详细,或你的分类与别人略有不同 ,等等。 ) 1. 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已进行的工作及前沿的主要问题 : (用中文填写) 2. 课题的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 3. 研究工作具有新意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4. 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 : 5. 所阅读的文献、资料(另附清单) : - 2 - 论文工作安排 (进度表) : 论 文 提 纲 - 3 - (文、法、经、管门类要求写论文提纲,工学门 类不要求 ) 例 (不是所有论文都必须采用以下格式,学生可参考优秀硕士论文库的各种题目与格式 ) 从操控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古词的翻译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 Background 1.2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2.1.1 The Origin of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2.1.1.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2.1.1.2 Andrew Lefevere and the Term “Manipulation” 2.1.1.3 Theo Hermans and the Term “Manipulation School” 2.1.1.4 Mary Snell-Hornby and the Term “Manipulation School” 2.1.2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2.1.3 New Waves Headed by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2.1.3.1 From the Prescriptive Approach to the Descriptive Approach 2.1.3.1.1 The Prescriptive Approach 2.1.3.1.2 The Descriptive Approach 2.1.3.2 From the Language Level to the Culture Level 2.1.3.2.1 What is the Cultural Turn 2.1.3.2.2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Turn 2.1.3.2.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Turn 2.1.3.3 From the Author to the Translator . 2.1.3.4 From the Source Text to the Target Text 2.1.3.4.1 The ST-oriented Translation 2.1.3.4.2 The TT-oriented Translation 2.2 Andre Lefevere and the Manipulation Theory 2.2.1 Patronage 2.2.2 Ideology 2.2.3 Poetics 2.2.4 The “Universal of Discourse”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Manipulation Theory Chapter 3 Ci a Form of Literary Works 3.1 An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i 3.1.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i 3.1.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 3.2 The Manipulation Schools Preferenc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3.3 Summary Chapter 4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Ci 4.1 The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i 4.1.1 Ethical Intervention 4.1.2 Aesthetic Difference 4.1.3 Thinking Interference 4.1.3.1 Chinese “Holism” and English “Individualism” 4.1.3.1.1 Nomenclature 4.1.3.1.2 Repetition 4.1.3.2 Subject Awareness and Object Awareness 4.1.3.2.1 Personal and Impersonal 4.1.3.2.2 Active and Passive 4.1.3.2.3 Dynamic and Stative 4.1.4 Image Filtering 4.1.4.1 Keep the Image 4.1.4.2 Delete the Image 4.1.4.3 Transform the Image 4.1.5 Subjective Comprehension Divergence - 4 - 4.1.5.1 Subjects and Objects 4.1.5.2 Predicates 4.1.5.3 Tenses and Aspects 4.1.5.4 Articles 4.2 The Manipulation of Poetic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i 4.2.1 At the Level of Aim 4.2.1.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Translators 4.2.1.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nslators 4.2.2 At the Level of Rhyme 4.2.2.1 Addition 4.2.2.2 Deletion 4.2.2.3 Inversion 4.2.2.4 Subordination 4.2.3 At the Level of Form 4.2.3.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Translators 4.2.3.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nslators 4.3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Universe of Discours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i 4.3.1 Historical Knowledge 4.3.2 Cultural Knowledge 4.3.3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Present Study 5.2 Suggestions for Fur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