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焦点,三分结构与汉语”都”的语义解释潘海华香港城市大学Email: .hk, Homepage: .hk/haihuapan/摘要本文旨在论证汉语中“都”的量化现象既与句子结构有关,也与焦点-背景(focus-background)结构有关。“都”的几种不同的意义都可以用表示量化的三分结构来作出一个系统且统一的解释。这样,和蒋严(1998)一样,本文认为“都”只有一个意义,即全称量化。但是,与之不同的是,本文认为“都”的量化域和句法结构存在着更直接的关系,既可以由“都”左边的相关短语给出,也可以由焦点-背景结构中的背景部分直接给出,而不需要假设由一个表达句子预设的空语类来给出。同时,本文还认为,焦点在相关的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话题和述题中的焦点却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述题中的焦点会被直接映射到三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而话题中的焦点仅通过焦点变量协助给出句子的量化域,即被映射到三分结构中的限定部分。“都”的几种意义的不同仅仅在于句子中的哪一部分被映射到三分结构的限定部分/量化域和核心部分,是由焦点决定的还是由句子结构决定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意义,“都”总是约束限定部分中的自由变量。一. 引言蒋严(1998)认为“都”只有一个意义,即表示全称量化,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总括义,而出现在“连都”中的“甚至” 义和所谓的表“已经”的意义都是从第一个意义通过上下文推导出来的。蒋文指出,和“都”相关联的短语总是出现在其左边,那些违反这一条件的句子都含有一个表达句子预设的空语类出现在句子的左边。因此,蒋文认为,和“都”相关联的短语并不能仅由句法结构来决定,有时侯也需要一些语用信息。在蒋文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都”引出一个三分结构,由全称量化算子dou,限定部分(或称“量化域”),以及核心部分组成。“都”的几种不同的意义都可以用三分结构来作出一个系统且统一的解释,其不同仅仅在于三分结构中限定部分和核心部分由不同的句子成分来实现。从句法结构到三分结构的映射由句子结构和焦点来决定,并遵循以下的原则: 如果“都”左边存在着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就把它映射到限定部分,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核心部分; 如果述题中含有一个焦点成分,就把它映射到核心部分,同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限定部分。所以,本文认为,除了句法结构之外,焦点-背景结构也对“都”的量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句法结构可以先对三分结构产生影响,焦点-背景结构则在其后才决定相关的映射。虽然述题中的焦点可以影响三分结构的组成,但是话题中的焦点则不能直接影响三分结构的组成,尽管它可以通过与之相当的候选项(alternatives)组成的集合来提供三分结构的量化域。本文认为,蒋文谈到的相关的语用贡献实际上可以由焦点-背景结构直接推导出来。另外,由于和“都”相关联的句子成分可以分布在“都”的两边,所以,谈论“都”是连在左边还是右边的短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关键的是“都”总是约束限定部分中的自由变量,不管这个变量是由焦点还是其它的短语引出的。下面我们先给出相关的的例子,然后介绍一下三分结构的概念以及焦点对三分结构的影响,接着给出我们的分析,并用实例加以说明,最后讨论一些可能的例外和相关的问题。二. 例子我们先给出相关的例子,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的,主要选自蒋严(1998)。典型例子:(1) 每个人都看了一本书。(主语)(2) 这些书他都看过了。(主题)(3) 张三这两门课都修过了。(焦点)(4) 李四把每本书都看了一遍。(“把”的宾语)(5) 每天小王都得去上班。(状语中的名词组)(6) 他在夏威夷海边的所有沙滩上都留了影。(同(5)非典型的例子:(7) 小李都买呢子的衣服。(8) 他没吃别的,都吃的馒头。(9) 他都写的小说。(10) 他都喜欢吃什么?(11) 他都买了些什么礼品?(12) 我都通知他们了。(13) *我都通知小王、小李、小赵了。(14) 小王、小李、小赵,我都通知他们了。(15) 李四吃什么都跟我无关。(16) 谁写的书我都看。(17) 我谁都认识。非典型的例子分为三小类,(7)-(11)为一小类,其中“都”似乎都和右边的某个成分关联,如划线部分的短语,(12)-(14)为第二小类,“都”看似和右边的代词关联,实际上是和左边的话题成分关联,如(14)所示,第三小类为(15)-(17),和“都”关联的是其左边的一个疑问词。其它的用法:(18) 连我都不认识他,不要说别人了。(19) 他连电脑都买了,别说磁碟了。(20) 都十二点半了(21) 都中学生了(22) 小李比小王都高。(23) 小李比小王都矮。 (18)-(19)给出的是有关“连都”的句子,(20)-(21)给出的是表“已经”义的句子,(22)-(23)给出的是与“都”相关的比字句。三. 三分结构与焦点对句子意义的影响三分结构最早由Kamp (1981)和Heim (1982)提出,主要是为了处理量化现象和回指词(anaphora)的问题。量化现象包括限定词量化(determiner quantification)及修饰语量化(adverbial quantification),如下所示(引自Hajiov,Partee & Sgall 1998)。(24) Most quadratic equations have two different solutions. 大部分二次方程式都有两个不同的解。 a. SNP VPDet CNP have .(都有两个不同的解)most quad. eqs.(二次方程式)大部分b. Det (CNP)(VP)c. Det (CNP, VP)(25) A quadratic equation usually has two different solutions. 二次方程式通常都有两个不同的解。a. Usually, x is a quadratic equation, x has two different solutions. 通常,x是一个二次方程式,x有两个不同的解。b. S NP VP1 A quadratic equation 二次方程式 ADV VP2 usually has two different solutions通常 都有两个不同的解c. ADV (NP1, VP2)(24)和(25)中分别给出了限定词量化及修饰语量化的例子,(24)中的量化算子由限定词most 大部分给出,而(25)中的量化算子则由副词usually通常给出。尽管两者出现的句法位置不同并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但是Heim (1982)认为,在语义层面上两者具有共同点(见24c和25c),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并提出用下面的三分结构把它们统一起来,即:算子(operator),限定部分(restrictor)和核心部分(nuclear scope),如(26)所示。(26) SOperator Restrictor Nuclear Scope算子 限定部分核心部分Heim用这个三分结构来描述所有的量化现象,包括限定词量化和修饰语量化。三分结构的划分可以用句法位置决定,也可以由语义和语用因素来决定。值得一提的是,限定词量化通常不受焦点的影响,而修饰语量化则对焦点敏感,会随着焦点位置的不同得出不同的意义,如(27)和(28)所示,其中黑体部分被假定为焦点。(27) a. Most logicians like linguisticsF. 大部分逻辑学家都喜欢语言学。b. Most niceF logicians like linguistics. 大部分友善的逻辑学家都喜欢语言学。(28)a. Mary usually took JohnF to the movies. Mary常常带John去看电影。b. Mary usually took John to the moviesF. Mary常常带John去看电影。(27) a. MOST (logicians) (like linguistics) 算子 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b. MOST (nice logicians) (like linguistics) 算子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28) a. USUALLY (Mary took x to the movies) (x = John) 算子限定部分 核心部分b. USUALLY (Mary took John to x) (x = the movies) 算子限定部分核心部分从(27)和(28)中给出的三分结构可以看出,只有在修饰语量化中(见28)三分结构会受到焦点的影响,总是焦点部分被映射到核心部分,而限定词量化中总是谓语部分被映射到核心部分,焦点的不同并不对其三分结构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详见蒋严 潘海华合著的第二版第十章中的相关论述)。(28a)和(28b)的意义因焦点的不同而不同,(28a)的意义是Mary带去电影院的人通常是John,而(28b)的意义则是Mary带John去的地方通常是电影院。(28a)可以回答象“Mary通常带谁去电影院”这样的问题,而(28b)则只能回答象“Mary通常带John去哪儿”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在修饰语量化中焦点的不同会对三分结构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给出不同的真值条件,即不同的意义。(29) a. 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PragueF in November.十一月份最大的游行发生在布拉格。ASSERT (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x in November) (x = Prague)b. 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Prague in NovemberF.发生在布拉格的最大的游行是在十一月份。ASSERT (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Prague in x) (x = November)(29a)及(29b)是两个相同的句子,但是由于焦点位置的不同,句子的真值条件也就不同。(29a)的焦点在Prague 布拉格上,而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x in November十一月最大的游行发生在x处是(29a)的限定或背景部分,即与(29a)有关的只是十一月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最大的游行,而在其它月份里发生的游行则是不相关的。因此,要(29a)取真值,在十一月这个月份里,所记录的最大的游行必须发生在焦点成分x,即Prague上。不过,要注意的是由于与(29a)有关的只是十一月的游行,因此,(29a)只要求有关的游行是该个月份里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可以不是有史以来,即包括除了十一月以外的其它所有月份中最大的。换言之,假设下面的情况:十一月发生在布拉格的游行,人数有十万人;其它地方在该月的游行,人数都在十万以下。不过,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游行则发生在去年六月,地点是柏林,参加游行的人数是二百万人。(29a)在这个情况下仍然取真值,这是因为我们只是比较十一月全世界所有的游行,其它月份的游行并不会影响(29a)的真值,因此,句子要求的是在十一月所有的游行中,发生在布拉格的是最大的,即使它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29b)的焦点在November 十一月上,限定或背景部分变成the largest demonstrations took place in Prague in x发生在布拉格的最大的游行是在x月,即与(29b)有关的只是布拉格这个地方所有月份所发生的最大的游行。要令(29b)取真值,发生在焦点成分x这个月份的游行必须是布拉格这个地方有史以来最大的,因此,与(29a)的情况不同,在x月里即使有其它地方的游行比布拉格的更大,只要发生在布拉格的是它有史以来最大的,(29b)依然可以为真。假设下面的情况:在十一月里,在布拉格发生的游行,人数有八十万人,是布拉格史上最大的;在同一个月里,比方说,伦敦也有人游行,人数为二百万人,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游行。(29b)在这个情况下仍然可以取真值,这是因为我们只是比较发生在布拉格的所有游行,其它地方的游行并不会影响(29b)的真值。不过,(29a)在这个情况下不可以取真值,原因是在十一月这个月里,发生最大游行的地方是伦敦,不是布拉格。四. 本文的分析本文基本上支持蒋严关于只有一个“都”的主张,其基本义是表示全称量化,就是前人所说的总括义,其出现在“连都”中的“甚至”义是语用的而非语义的,而所谓的表“已经”的意义只是“连都”的一个变体,可以做相同的处理。同时,本文认为“都”是一个表修饰量化的副词,并引出一个三分结构,其中“都”是算子,限定部分和核心部分由句中的相应成分给出。从句法结构到三分结构的映射由句子结构和焦点-背景结构来决定,并遵循以下的原则: 如果“都”左边存在着可以充当量化域的短语,就把它映射到限定部分,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核心部分; 如果述题中含有一个焦点成分,就把它映射到核心部分,同时把句子的其余部分映射到限定部分。下面我们用实例来说明如何处理所有“都”的意义。(2) 这些书他都看过了。Dou x | 这些书 | 他看过了xx x | 这些书 | 他看过了x(5) 每天小王都得去上班。(no focus)Dou t | 每天 | 小王得去上班 in tt t | 每天 | 小王得去上班 in t在(2)和(5)中“都”的左边都有一个可以作为其量化域的短语,分别为这些书和每天,这样,“都”约束的变量x或t就从相应的量化域取值,其相关的意义分别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这些书中的一员,如x是一本书,那么,他就看过了x这本书(2); 对于每一个t来说,如果t是每天中的一员,如t是某一天,那么,小王得在t那天去上班(5)。(9) 他都写的小说 (小说是焦点,并出现在述题中)Dou 他写的x x = 小说 x 他写的x x = 小说(9)是一个非典型的例子,可以看成是一个准分裂句(pseudo-cleft sentence),该句的焦点一定是在“的”之后,即:“小说”。根据我们的映射规则,用一个变量x替换焦点短语,得到的就是背景部分“他写的x”,即: 所有他写的东西,这个背景部分会被映射到限定部分或称量化域,而焦点则被映射到核心部分,即:Dou 他写的x x = 小说。由于我们用变量x替换了焦点短语,所以,核心部分就写成x = 小说。该句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他写的x”中的一员,那么,x就是小说。由于每一个x都是小说,所以,他写的都/全是小说,这正是(9)所要表达的意义。注意,这里的量化域是直接由句法结构通过我们的映射规则推导出来的,没有必要假设在句子的左边有一个空语类,然后通过上下文来给出其语义内容。另外,这里的量化域是由焦点变量可能的不同取值所组成的,而不是由焦点“小说”本身给出的。正确的量化域应该包括他写的散文,他写的游记,他写的评论,他写的小说等,而不是各种不同的小说。若是焦点“小说”本身给出量化域的话,那么,就有如下的三分结构: Dou x |小说| 他写的x,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小说”中的一员,如x是某一本小说,那么,他就是写的该本小说x。由于每一个x都是一本小说,这样,全部的小说都是他写的就会当成是(9)所要表达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9)所要表达的意义。(10) 他都喜欢吃什么?(什么是焦点,并出现在述题中)Dou 他喜欢吃 x x = 什么 (Doux 他喜欢吃 x Qy x = y & thing(y) )x 他喜欢吃x x = 什么? (x 他喜欢吃x Qy x = y & thing(y) )(10)也是一个非典型句,和(9)一样同属于第一小类,不同的只是该句的焦点是一个疑问短语。因为该焦点出现在述题(comment)中,所以,我们的规则就会把焦点映射到核心部分,从而得到三分结构: Dou 他喜欢吃 x x = 什么。该句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他喜欢吃的东西”中的一员,那么,这个x是什么?由于x是从他喜欢吃的东西中取值,所以,他喜欢吃的都是什么就是(10)的意义。注意这里“都”约束的是由焦点引出的变量,而不是疑问短语“什么”本身引出的,如果是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什么 (9)中的非疑问短语“小说”也可以引出一个变量。同时,若是疑问短语“什么”本身引出的量化域得到的并不是(10)的正确的语义: Dou x thing(x) 他喜欢吃x,该三分结构所表达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所有东西”中的一员,那么,他就喜欢吃这个x。由于x包括了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得到的是他喜欢吃所有的东西,这等同于“什么他都喜欢吃”或“他什么都喜欢吃”,但这并不是(10)所要表达的意义。另外,相关的表达式也没有疑问的意思。(10)正确的语义表达应该是: Doux 他喜欢吃x Qy x = y & thing(y),其中y是疑问短语“什么”本身引出的变量,由疑问算子Qy约束,thing(y)表示y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人,与“谁”相区别。(10)所表达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他喜欢吃的东西”中的一员,那么,这个等于y的东西是什么?(12) 我都通知他们了。Dou x | T, antecedent of 他们 | 我通知x了x x | T, antecedent of 他们 | 我通知x了(12)是非典型句的第二小类,由于“他们”是一个复指代词,其先行语(antecedent)是句子中省略了的话题,所以,在“都”的左边就存在着一个可以做量化域的短语,即“他们”的先行语T,这样,就可以得到三分结构: Dou x | T | 我通知x了。该句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T”中的一员,那么,我就通知x了。(15) 李四吃什么都跟我无关。Dou P=($x李四吃x & thing(x) P跟我无关 PP=($x李四吃 x & thing(x) P跟我无关(15)是非典型句的第三小类,在“都”的左边也存在着一个可以做量化域的短语,即“什么”,但是,与典型的例子不同,“什么”本身并不能给出一个集合,它只是一个变量。由于变量必须得到赋值,所以,就存在着一个隐含的集合B,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量化域。根据映射规则,“什么”就是背景部分,其余的就是核心部分: DouxB= x | thing(x)$PP=李四吃x & P跟我无关,这里x | thing(x)表示所有东西组成的集合。该句的意义是: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B中的一员,那么,就存在着一个命题P=李四吃x,且该命题P跟我无关。在这个意义中“都”约束的是一个个体变量x。由于并不是某个个体与我无关,而是李四吃某个个体与我无关,所以,才引入了命题变量P。当然,也可以直接约束命题变量P,这样,相关的三分结构就是:Dou P=($x李四吃x & thing(x) P跟我无关,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命题P来说,如果P是这样一个命题,即存在着一个个体x,且李四吃x,那么,P就跟我无关。这两个意义的不同在于,第一个把个体的集合作为量化域,而第二个则把命题的集合作为其量化域。(17) 我谁都认识。Dou person(x) 我认识xx person(x) 我认识xDou person(x) x认识我x person(x) x认识我(17)也是第三小类的一个例子,疑问词“谁”可以给出量化域,但有两点不同。一是相关的集合必须是所有人组成的,二是量化域只能是个体的集合,而不可能是命题的集合。假设“谁”是宾语,就有:Dou xB= x | person(x) 我认识x,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B中的一员,即一个人,那么,我就认识x。假设“谁”是主语,则有:Dou xB= x | person(x) x认识我,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B中的一员,即一个人,那么,x就认识我。第一个意义是,我认识所有的人,而第二个意义则是,所有的人都认识我。 (19) 他连电脑都买了(电脑is in focus but not in the comment)Dou x ALT(电脑) 他买了xx x ALT(电脑) 他买了xThere is a scale among all the alternatives to电脑 and电脑 is ranked the highest on the scale. Hence, the relevant implicature.(19)是一个“连都”句,它实际上也可以被看成是非典型例子中的一个小类,这是因为和“都”相联的短语“电脑”本身并不直接提供量化域,而是由于它是对比焦点,而引出一个对比项所组成的集合,该集合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量化域,所以,就有:Dou x ALT(电脑) 他买了x,其中ALT(电脑)表示所有与“电脑”相当的对比/候选项组成的集合。该句的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ALT(电脑)中的一员,那么,他就买了x。由于ALT(电脑)覆盖所有相关的候选项,所以,他就买了所有相关的个体。由于ALT(电脑) 中的成员是有序的,比如由可能性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如果他连可能性最大的都买了,当然,他也就买了可能性最小的了,这样,就推导出了所谓的“甚至”义。因此,“连都”句也可以统一地处理成一个表全称量化的句子,唯一不同的是,其量化域不是由与“都”相关联的对比焦点直接给出,而是由它所引出的焦点变量的不同取值所组成的。例如,若由对比焦点直接给出,(19)的量化域就应该是由所有的电脑组成,而若由焦点变量的不同取值给出,则其量化域就应该是由电脑、电视、自行车、手表等组成。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的量化域里只有电脑,而后者的量化域里电脑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话题中的焦点只引出一个候选项组成的集合,而不决定相关的三分结构,但是,述题中的焦点并不引出一个候选项组成的集合,而是决定相关的三分结构。话题中的焦点引出的候选项组成的集合会被映射到背景部分,即量化域,而核心部分由述题给出。述题中的焦点会被映射到核心部分,而句子的其余部分会被映射到背景部分。(20) 都十二点半了 = 连十二点半都过了 Dou t ALT(十二点半) t过了t t ALT(十二点半) t过了(20)是一个“都”具有“已经”义的句子。根据蒋严1998,我们把它处理成一个“连都”句,即它等同于“连十二点半都过了”,所以,(20)的三分结构是,Dou t ALT(十二点半) t过了,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时点t来说,如果它是ALT(十二点半)中的一员,那么,该时点就过了。由于所有与“十二点半”相当的时点组成一个有序的集合,且“十二点半”是该集合中最高的一点,所以,既然这一点都过了,当然,其它的所有时点也就都过了。注意,“十二点半”是该集合中最高的一点是语用的贡献,同时,表达“晚”或“已经”的意义也是语用的作用。例如,说话者预期的时间是十点,但事实上是已经十二点半,由于实际时间比预期的时间要晚,所以,就有“晚”或“已经”的意义,但这都不是“都”的语义贡献,是上下文的作用。说“都”有一个句法上移位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30) 他都没看一眼, 就走了. = 他(连)看都没看一眼, 就走了. = 他(连)看一眼都没看, 就走了.(31) 她都生孩子了. = 她连生孩子这样的事都做了下面看有关“比”的例子。(22) 小李比小王都高。(22)是一个与“都”相关的比字句,可以象“连都”句一样处理,即把“比都”之间的短语看成是一个对比焦点。由于该焦点不在述题中,所以,它只能引出一个候选项组成的集合作为其量化域。相关的三分结构如下: Dou x ALT(小王) 小李比x高,其意义是: 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ALT(小王)中的一员,那么,小李就比该x高。由于“小王”是所给出的量化域中最高的一个,所以,“小李”就比该量化域中所有的人都高。因为这个量化域的大小是语用/上下文决定的,所以,“小李”并不一定是绝对最高的,而是在给出的相关范围内最高的一个。五. 可能的问题虽然我们给出的映射规则可以正确推导出本文已给出的所有典型与非典型的例子的语义,但是,下面的例子可能会给我们的映射规则带来一定的问题:(32) 他都说英语.Dou s set of situations 他说英语 in ss s set of situations 他说英语 in s(33) 每一句,他都说英语.(34) 他连头都没有抬一下. (35) 他连凉都没有冲.李行德认为(32)中的“英语”并不一定总是焦点,当它是焦点的时候,就有如下的三分结构: Dou 他说x x = 英语,其意义是x他说x x = 英语,即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他说x”中的一员,那么,x就是英语。由于每一个x都是英语,所以,他说的都是英语就是(32)可以表达的一个意义。(32)的另一个意义是,在没有焦点的情况下,可以假设有一个表示各种可能情况或场景的量化域,这样,就有如下的三分结构: Dou s 场景集合 他在s中说英语,其意义是s s 场景集合 他在s中说英语,即对于每一个场景s来说,如果s是相关场景中的一员,那么,他就在该场景s中说英语。由于在这个意义下,英语不是(对比)焦点,不具有排它性,所以,在有些场景中他除了说英语,还有可能说法语,这一点与“他都说的英语”不同,这是因为“他都说的英语”是准分裂句,“的”后的英语必须是焦点,这样,该句就只有(32)的第一个意义,即他不可能说英语之外的其它任何语言。与(32)相同,(33)也可以有两个相应的意义,一是英语是焦点,一是它不是焦点,但不同的是(33)的量化域一定由“每一句”给出。当英语不是焦点时候,其三分结构是: Dou x |每一句| 他用英语说x,其意义是x x |每一句| 他用英语说x,即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一个句子,那么,他就用英语说该句子x。当英语是焦点时,情况就有点复杂,涉及到两个层次的映射,一是由“每一句”给出限定部分x |每一句|,核心部分是“他说英语”,一是在核心部分由焦点引出进一步的三分结构OP他说x x = 英语,整个表达式就可以写成是: Doux x |每一句| OPy他用y说x y = 英语,其中OP是一个算子,可以是断言算子,也可以是全称算子,其一种语义表达式为x x |每一句| y他用y说x y = 英语。该表达式的意义是,对于每一个x来说,如果x是一个句子,那么,对于每一个语言y来说,如果他用y说x,则该语言y就是英语,也就是说,每一个句,他都是用英语而不是其它的什么语言说的。(34)和(35)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如果直接用“连都”之间的名词短语来引出相关的候选项的话,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集合作为相关的量化域,这是因为“抬头”和“冲凉”是固定搭配,任何一个与“头”和“凉”相当的候选项都不能和相关的动词组成固定搭配,所以,就找不到合适的集合,因此,我们对“连都”的分析可能有问题。然而,我们认为,(34)和(35)分别是“他连抬头都没有抬一下”和“他连冲凉都没有冲”的变体或省略。从这些变体中,可以看出相应的候选项应该是与“抬头”和“冲凉”相当的一些活动,如“睡觉”、“看电视”等,这样一来,我们对“连都”的分析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六.相关的讨论这里我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左向与右向关联的差异到底是什么?二是到底有没有“多数”和“少数”之差别?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似乎“大部分人都没来”可以说而“少部分人都没来”却不能说,由于这个原因,Xu(2004)认为,“都”的基本义并不一定表示全称量化或具有总括义,而是表达一种程度高的意义。若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解释上述“多数”和“少数”之差别,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下面的句子都没有问题:(36) 他常常都不在家.(37) 大部分人都没来.(38) 大多数人都没来.但是,上述例子并不一定说明“都”仅表达一种程度高的意义,我们认为,上述例子仅仅说明“都”表达的全称量化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上述例子中实际上都存在着一个隐含的短语,该短语是解释“常常”和“大部分人”等的基础,例如:(36) 他去年常常都不在家.Dou T=去年 & t 常常(T) 他不在家 at tt(T=去年 & t 常常(T) 他不在家 at t(37) 我们班大部分人都没来.Dou B=我们班 & x 大部分人(B) x没来x(B=我们班 & x 大部分人(B) x没来在(36)和(37)中,“常常”是指“去年”大于50%的时间,这样,假设T=去年,就有B=常常(T),“都”引出的全称量化是相对于B的,而不是相对于T的。同样,“大部分人”是指“我们班”大于50%的人。若假设T=我们班,就有B=大部分人(T),“都”引出的全称量化也是相对于B的,而不是相对于T的。另外,少数人并非绝对不可以与“都”连用,例如:(38)在人民代表大会内部,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决定重大问题。(39)任何少数人都不可能否决它。(40)留下的少数人都肃静无声,注意著抚台大人的脸上表情。(41)八月份回城看了看的少数人都说他们在街上一个人都没见到。(42)凡是多数人作出的决定,少数人都必须服从。上述实例是来自Google网的一部分搜索结果,这些例子表明,说“都”的基本义是表达程度高的意思并不一定合适。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左向与右向关联的差异是什么?我们觉得应该区分关联与约束这两个概念。在“都”量化中谈论左向关联与右向关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连向左边的短语是否意味着该短语一定提供“都”量化中的量化域,而由该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是否一定由“都”来约束,同时,“都”连向右边的短语时,是否也有同样的解释?(9) 他都写的小说。(10)他都喜欢吃什么?(43)小说他都看过了。(44)什么他都喜欢吃。在(9)和(43)中“都”与“小说”关联,或者说指向“小说”,不同的是,(43)中的是左向关联,而(9)中的是右向关联。我们来看看这两种关联有什么不同? 第一,(43)中与“都”左向关联的“小说”直接给出句子的量化域,即:上下文给出的一个由不同的小说组成的集合,而(9)中与“都”右向关联的“小说”则并不直接给出句子的量化域,其正确的量化域是,他写的各种东西组成的集合,例如,他写的散文,他写的游记,他写的评论,他写的小说等,而不是各种不同的小说。这个正确的集合可以由焦点变量给出。第二,左向关联中的“小说”是量化域的全部,即该量化域由“小说”的指称(denotation)给出,而右向关联的“小说”只是各种作品中的一种,量化域并不是由“小说”的指称给出,而是由与“小说”处于同一等级的各种作品组成。要得到这个量化域,我们就必须把(9)中“小说”看成是一个焦点短语,用一个焦点变量x替代它,得到的就是他写的x,由于x可以取与“小说”相当的不同的值,我们就可以正确的得到该句的量化域。由于“小说”本身并不能引出任何变量,所以,这里的x是焦点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焦点,就没有该变量x。第三,如果相关的短语本身可以引出一个变量,那么,该变量会不会帮我们推导出句子的量化域呢?在(10)和(44)中“都”与“什么”关联,或者说指向“什么”。由于该疑问代词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变量,我们可以把它分析成变量x,他们都应该从某个集合A中取值。在左向关联时,即在(44)中,A被映射到限定部分,且“什么”引出的变量x由“都”约束,得到的就是:Dou x A 他喜欢吃x。所以,左向关联时,“都”约束集合A的变量x,该变量是由“什么”直接引出的。而当右向关联时,如果我们让“都”约束相关的变量x,那么,由“什么”引出的集合A就会被映射到限定部分,即量化域,那么,得到的就是:Dou x A 他喜欢吃x,这个意思是,对于每一个x,如果它是A的一员,那么,他就喜欢吃x,即他喜欢吃所有的x,也就是说,什么他都喜欢吃,可是,这并不是(10)所要表达的意义。要得到(10)的正确的语义,我们还是要依靠焦点的作用,即:把(10)中的“什么”看成焦点,由一个焦点变量y来替代它,这样得到的“他喜欢吃y”就是(10)的背景部分,即其量化域,这样,就得到:Dou 他喜欢吃y y = 什么。注意,这个由焦点引出的变量y和“什么”作为疑问代词引出的变量x是不同的。“都”可以约束y,因为它是量化域中的自由变量,但是,它不能约束x,这是因为“什么”是焦点变量y的取值,会被映射到核心部分,这样,x就会出现在核心部分:Dou 他喜欢吃y y = x & thing(x)。由于“都”只能约束量化域中的自由变量,而x出现在核心部分,所以,该x必需由疑问算子约束,才有问句的意思。因此,(10)正确的语义表达式为:Douy 他喜欢吃y Qxy = x & thing(x),其中Q是一个疑问算子,它约束“什么”引出的变量x。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左向关联,既有关联,也包括约束,但是,右向关联则只有关联,没有约束,更准确地说,“都”只能约束左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但不能约束右向关联短语直接引出的变量。在右向关联中“都”约束的是焦点变量,而不是由焦点本身引出的变量,否则,就不能得出句子的正确意义。ReferencesCheng, Lisa L.-S. (1995) “On dou-quantificati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4, 197-234.Cheng, Lisa L.-S. and James C.-T. Huang. (1996) “Two types of donkey sentences,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4: 121-163. Chiu, Hui-Chun Bonnie (1990) “A case of quantifier floating in Mandari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North American Conf. on Chinese Linguistics, Univ.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Dowty, D. & B. Brodie (1984) “The semantics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in a transformationless grammar,” in Proc. of WCCFL 3, CSLI Public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p. 75-90.Gao, Mobo C.F. (1994) Dou as a wide scope imivemal quantifier.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4: 39-62.Gillion, B.S. (1987) “The reading of plural noun phrases in English,” Linguistics & Philosophy 10, 199-219.Hajiov, Eva, Barbara H. Partee and Peter Sgall. (1998) Topic-Focus Articulation, Tripartite Structures, and Semantic Content.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Hsieh, Ruohmei. (1995) Dou and universal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 85-99.Huang, Shi-Zhe (1995) “Dou as an Existential Quantifier,”in Jose Camacho, Lina Choueiri (eds.) NACCL-6 V. I. pp. 85-99, GSIL at USC. (paper presented at Six 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USC, Los Angeles, 1994)Huang, Shi-Zhe (1996) Quantification and Pred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Dou. Ph. 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Kamp, H. (1981) A theory of truth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Reprinted in Truth, Interpretation and Information, ed. by J. Groenendijk, T. M. V. Janssen and M. Stokhof. GRASS 2. Dordrecht: Foris, 1984.Lasersohn, Peter (1995) Plurality, Conjunction and Events. Dordrecht Kluwer.Lee, Thomas (1986) S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 UCLA Ph.D. dissertation.Li, Jie. (1995) “Dou and wh-ques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4(4): 313-323.Li, Xiao-guang (1997) Deriving Distributivity in Mandarin Chinese. UCI dissertations in Linguistics.Lin, Jo-wang (1998) “Distrbutivity i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6, 201-303.Link, G. (1987) “Generalized quantifiers and plurals,” in P. Gdenfors (ed.) Generalized Quantifiers: Linguistic and Logical Approaches. Reidal, Dordrecht, pp. 151-180.Lewis, David. (1975) Adverbs of quantification. In Formal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ed. by Edward L. Keenan. 3-15. Cambridge: CUP.Mok, Sui-sang. & Randall Rose. (1997)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ou: a non-quantificational account. In The 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Chinese Noun Phrases, ed. Liejiong Xu, 141-166. Paris: CRLAO,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Paris, Marie-Claude. (1979) Some aspects of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the lian . ye/dou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NO. 5, 47-70. (汉语普通话中的“连也都”,罗慎仪 节译自法文稿,与英文稿略有不同,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3期,50-55页转11页。)Pan, Haihua (2000) Implicit Arguments, Collective Predicates, and Dou Quantif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386-351:2025 EN-FR 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 – Part 35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 Control devices – Luminaire-mounted control devices
- 【正版授权】 IEC 63522-54:2025 EN Electrical relays - Tests and measurements - Part 54: Critical DC load current test
- JJF(石化)071-2023热封仪校准规范
- 2025年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2标准检测卷(含答案)
- 新解读《GB-T 18507-201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 重庆地道果酒知识培训课件
- 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
- 老年人的情绪与情感课件
- 《创新创业概论》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 2023-2025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辽宁专用)解析版
-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电影艺术概述-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 医院药品采购与质量控制规范
- 支部纪检委员课件
- 从+“心”+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开学第一课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2025版仓储库房租赁合同范本(含合同生效条件)
- 2025年人伤保险理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招标采购专业技能大赛(央企组)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药学带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