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doc_第1页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doc_第2页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doc_第3页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秦朝的速亡与法家思想 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大国。鲁国于公元前594年完成了“初税亩”改革,秦国于186年后才开始“初租禾” 改革。也就是说,作为当时国家根本经济制度的耕地管理及使用体制,秦国落后其他先进国家近200年。限于国家实力,在外交上秦国从未主持过任何盟会,所谓“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名不符实。 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秦国综合国力迅速崛起,版图开始向中原膨胀,20年内由第三世界跳入超级大国行列。从秦孝公起,历代国君均以“法”治国,迷信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此后几乎每一代君主都取得了辉煌武功,这也似乎一次次印证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绝对性和必要性。当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看着秦国版图不断扩张时,他们看不到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他们没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的是:法家治国理念是一把难以控制的双刃剑,自己在挥舞它走向大一统之路时也砍伤了自己。 到了秦朝始皇帝时期,始皇帝只看到了前代君主以“法”治国的辉煌,看不到它所带来的巨大矛盾和隐患,坚信自己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始皇帝把法家思想的功利目地发挥到极致,同时,也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也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到秦二世时期,百十号手持木棍和竹竿的流亡劳工就轻易点燃了这个巨大的火药桶,秦朝速亡。 秦朝不是亡于二世,也不单纯是亡于秦始皇,秦孝公和商鞅决定变法时,不仅在商鞅日后的棺材上钉下了第一根钉子,也在日后秦帝国的棺材上钉下了第一根钉子。此后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在把法家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都奉为圭臬加以运用时,都不断地在为秦朝的速亡积累条件。 一,商鞅变法带来的光明和隐患并存 公元前356年,秦国改革开始。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以功定爵,建立郡县,实行什伍制度。对生产力最大的划时代促进是以国家政治和法令手段实行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鼓励生产,统一度量衡。(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4页)16年后,击败当时如日中天的魏国,夺得西河之地。能染指三晋,标志着秦国一跃而为超级大国。秦国于20年内由“国家内忧,未逞外事,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而羽化为“天子致伯,诸侯毕贺”。这类似于今天一个非洲小国经过天翻地覆的改革,凭急遽上升的综合国力在20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国施政理念的主导地位,也奠定了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缺陷在秦国施政理念的主导地位。此后的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当然不会对法家思想加以正确的扬弃,恰恰相反,他们代代把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变本加厉,代代培养法家思想的后天缺陷,代代沉淀,终于培养出一个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秦始皇时期,也终于培养出一个有如巨大的火药桶般的大一统秦王朝。 (一)绝对君主权极端恶性膨胀 相对关东各国,秦国君主权原本缺乏道义及制度上的制约。商鞅改革没有进一步把君主权神圣化,而是以制度和具体刑罚行为进一步把君主权绝对化。秦孝公颁法,太子犯(其实也就是非议),商鞅刑罚太子,作为替罪羊,把太子一个老师脸上刺了字,此后又割了一个老师的鼻子(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第八.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284页)。表面上这体现了秦孝公改革的决心,但这也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太子未叛未逆仅犯国君之法亦处刑罚(虽然只是名义上的),太子的老师作为贵族,享有刑不上大夫的当然特权,亦处肉刑。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断于法(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3291页),在绝对化君主权面前,一切都在可处任何刑罚之列。此后,法家思想及法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韩非.韩非子.黄山书社.2002年版.86页);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之于地。 。( 韩非.韩非子.黄山书社.2002年版.89页)对此秦国历代君主欣然受教。虽然此后在秦国仍存在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但秦昭王时期已基本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到秦始皇时期绝对君主权已恶性膨胀到顶点。 (二),愚民政策制度化、绝对化,导致愚民自愚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鞅.商君书.弱民岳麓书社.1990年版)。为什么弱民?因为“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也” ( 商鞅.商君书.画策岳麓书社.1990年版)。这一施政目标首先就在政策制度及道义上把君推到民的对立面,这已预言日后秦帝国的万劫不复。如何弱民?就是强迫民众去“淫”返“朴”,强使民众愚蠢麻木,剥夺民众智商情商指数,清除民众独立思考能力。具体手段是把礼、乐、诗、书直接列为有亡国之俗危害的禁书( 商鞅.商君书.靳令岳麓书社.1990年版),禁止求学讲学及文化娱乐活动,禁止其他流派思想,全国上下只能听到法家思想的声音。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的知识分子“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以独立私议以陈其上” ( 商鞅.商君书.约刑岳麓书社.1990年版)在法家和秦君看来,愚民政策是万能灵药,只要愚民,就会掀起大生产运动,“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 只要愚民,军队就会提生战斗力,涌现无数战斗英雄,“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 商鞅.商君书.农战岳麓书社.1990年版)。不同的是,与时俱进的法家只会把愚民政策当一时之灵药,而从结果上看,历代秦君和当国重臣均把愚民政策当万世之灵药,虽然也有例外,如吕不韦和他的吕氏春秋。 我们知道,民智是任何社会制度所遏止不住的,愚民政策到最后只能是导致愚人自愚。当自以为已达愚人目地时,秦国君主和当国重臣已患了自闭症;当发现未达到愚人目地,而愚民政策又是以重刑酷刑为依托时,就会有焚书坑儒这类丧心病狂的自灭行为。此时愚民不仅导致自愚,也必然导致自毁。 (三)重刑酷刑成为秦国贯彻政令的根本手段 商鞅在改革伊始就为秦国今后百年的施政手段定下了根本基调,那就是以法施政。法基本专指刑法,轻罪重刑,重罪酷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商鞅.商君书岳麓书社.1990年版)最典型最残暴流毒最远的是连坐法:“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若未及时举报,一人犯“奸”其他同一什伍的九家街坊全腰斩。一人“流”则九家同“流”, 一人“囚”则九家同“囚”。此后这一连坐法经秦国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不断加工,愈织愈密,愈织愈苛,终于在百年后把大一统秦王朝加工成一个全国性的集中营。 商鞅改革在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制度改革成功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重刑酷刑作为贯彻政令的根本手段来实现改革,只能用于此时而非彼时,只能用于一时而非累世。“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鞅.商君书.更法岳麓书社.1990年版.),但秦国此后法重刑酷刑之古百年。秦国历代君主和当国重臣急功近利且守株待兔,根本看不到法家思想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拒绝考虑法家思想“法者,所以爱民也”的深刻内涵。把商鞅改革的暴烈手段看作万世之法,一代谬于一代地传导下去。“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323页)在秦国历代君主手中修正为刑以威中国,刑以威四夷。 把商鞅以刑去刑的偏激彻底走到极端,“弃灰于道者弃世”把生活垃圾扔到交通公路上就公开处死,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血腥的环保成文法(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79页)。“明德慎罚”(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359页)在孝公手中就彻底抛弃,此后刑愈来愈重愈来愈酷,“续六世之余烈”,终于在始皇帝时期秦王朝的疆域遍地刑场。 二,秦始皇版的法家思想成为埋葬秦王朝的铁锹 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经百年积淀,终于培养出一个把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发挥到极致,把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的秦始皇时期,也终于培养出一个有如巨大的火药桶般的大一统秦王朝。 (一)绝对君主权恶性膨胀到登峰造极 秦始皇的方法论在表面上看,似乎过于直线思维。他虽然教育程度高,但对所谓“五帝用德化”(恒谭.新论.王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页),“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根本不屑一故。对于以“大人世及以为礼”(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83页)的固权之法连提都不提, “事皆决于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3页)这里的“法”是什么?“法”是君主,“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4页)法即是君,君却不仅仅是法。“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韩非子.扬权.岳麓书社.1990年版),韩非虽死于秦狱,但他的极端君权思想永远活在秦始皇心中。秦始皇亲政后建立独裁的第一步骤简单残酷而有效族灭仲父吕不韦(司马迁.史记.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89页)。这倒不是因为吕不韦政治理念和施政手段与秦始皇格格不入,而是“仲父”的智慧太高、功绩、影响太大、施赢政的恩也太大赢政在他面前,非但不是“法”,不是“圣人”,连独裁都做不完全。这一信号告知所有人一个血淋淋原则:妨碍“圣人执要”只有一个下场,哪怕是秦始皇的同母弟弟或恩人“仲父”。 李斯为相后,秦始皇绝对独裁模式出现过一丝微弱的不合偕音符,但被秦始皇迅即扑灭。由于李斯的法家思想和秦始皇丝丝入扣,其才华能力极为秦始皇欣赏倚重。加之其在秦王朝大一统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贡献,相权在不自觉中滋长起来,也在秦始皇心中不自觉地滋长成心病。秦始皇在宫中高台偶见李斯宰相出行,从者千人,声势煊赫,面有不悦。李斯得知后即于次日出行时减少仪仗队和警卫队规模,秦始皇在宫中高台再见后大怒,认为是前一日自己左右的随侍中有人告密,尽杀随侍几十人。这对秦始皇和李斯而言,都是很可怕的一件大事。对秦始皇而言:自己一言未发而微妙信息就传给了位极人臣的宰相,如今宰相的权力和影响力不问可知。对李斯而言:这是一个严重警告,若不收敛相权,结果不问可知。从此,这位企羡官仓之鼠的法家思想实行家其命运已昭然若揭。 (二)愚民政策,以及作为以“法”治国的根本手段重刑酷刑在秦始皇时期登峰造极 焚书坑儒标志着愚民政策的登峰造极,秦始皇此举倒不是单纯为了让法家思想在学术界一言堂,更可怕的是其更深层内涵整体秦帝国的民众不得拥有官方指定外的知识,不得了解官方指定外的历史,不得拥有议政的能力和愿望。不得欣赏文艺作品(诗、书),欣赏文艺作品就处死,知道他人欣赏文艺作品不举报也处死。对不满的知识分子就活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37页) 秦始皇对“法”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22页),他希望达到自己精神导师韩非子所提出的“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韩非.韩非子.说疑.岳麓书社.1990年版)的效果。重刑酷刑不仅是手段,居然也是秦始皇的乐趣“乐以刑杀为威”。(阿荣.光明日报.2006年2月2日)李斯与其一唱一和:“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2557页)治理全国民众(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办法很简单,给他们找罪犯找罪受就行了!法家思想中建立秩序井然的至安之世目标,就是这么被秦始皇和李斯修正的。“繁刑严诛”(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6页),“法”之网眼愈织愈密愈织愈紧,刑罚愈来愈酷,“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逃亡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路;断狱岁以千万数。”(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1137页)。由于“以杀人众者为功臣”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2557页),为求自保,整个官僚机构沦为系统而庞大的杀人机器。一个普通的县令十年内“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作家出版社.2005年7月版.429页)全国各地到处是流浪汉、逃亡苦役和盗贼,全国变成一个大无可大的集中营。积重难返,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积累到极致,这已不是秦始皇和李斯版本的法家思想所能解决的了,秦王朝开始坐等灭亡。 为大一统秦王朝这个巨大的火药桶提供导火索的还是秦始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