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_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docx_第1页
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_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docx_第2页
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_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docx_第3页
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_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园林图 1 依山傍水的村落格局广西那坡者赖屯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Ada pting De sign to La ndNa po County Expe rime nta l Villa ge La ndsca pe De sign, Ba ise City欧阳勇锋 黄汉莉 和太平OUYANG Yong- fe ng, HUANG Ha n- li, HE Ta i- ping摘要: 相地为先的设计就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平衡维护和保障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关系, 重塑人与土地的物质与精神联系。在试点村屯环境景观设计中, 重视村屯环境景观特征, 针对存在的问题, 保护山脉水系和植被、修复被破坏的乡土生境、降低人为干扰以维系生态过程健康, 构建公共活动场所、重组院落和街巷空间以改善生活环境质 量, 汲取先民生存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就地取材营建乡土景观以帮助当地人重新认同生活的家园。关 键 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环境设计; 百色市; 那坡县文章编号: 1000- 6664(2008)08- 0028- 05中图分类号:TU 98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 2007- 10- 16 ; 修回日期: 2008- 07- 22Abstra ct: Ada pting de sign to la nd me a ns ma inta ine d inte gra lity a nd continuity of e cologica l proce ss, sa tisfie d de ma nds of use r, molde d spirit re la tion of pe ople a nd pla ce . In the la ndsca pe de sign of e xpe rime nta l villa ge , ba se d on inve stiga ting of e nvironme nt cha ra cte r a nd a na lyzing of a ctua lity, through prote cting cordille ra , wa te r syste m a nd ve ge ta tion, re storing re giona l bioge oce nose a nd re ducing ja mming, sa fe gua rd he a lthy of soil proce ss, through constructing public sta ge , re forming courtya rd a nd stre e t spa ce , improve d living circumsta nce qua lity, through a ssimila ting a nce stor surviva l e xpe rie nce , de ve loping tra dition, a nd using loca l ma te ria ls built e nde mic la ndsca pe a nd he lpe d indige ne ide ntify with the ir home ste a d.Ke y words: la ndsca pe a rchite cture ; villa ge la ndsca pe ; e nvironme nt de sign; Ba ise City; Na po County2007 年 6 月, 受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办公室的委托, 广西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设计所承担那坡县 新农村建设 8 个试点村屯的环境景观设计工作。随着调 查工作的开展, 对试点村屯的了解逐渐深入, 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逐渐清晰。1 村屯环境景观特征和存在问题1.1 村屯环境景观特征(1)村落选址依山傍水8 个试点村屯虽然在方位和朝向上没有严 格 遵 循堪 舆学上坐北朝南之势, 但每个都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图1), 这一方面与两广地区盛行风水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那 坡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相关(那坡县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六 韶山南麓, 属于中山地形), 是当地人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时 期适应土地所总结出的生存经验所至, 与管子所提出的 “非于大山之下, 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 近水而沟防省”的择基选址思想如出一辙。(2)村屯建设因势利导8 个试点村屯中, 除了那池屯、那腊屯和那孟 屯 用 地 28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图 2 因势利导的村屯建设广西那坡那乐屯图 3 村口浓荫蔽日的古树广西那坡那池屯图 4 不合实际的硬化和美化广西那坡那乐屯条件相对宽裕外, 其余 5 个村屯的平地和耕地面积较少, 人均耕地不足667m 2(1 亩)。勤劳的当地人为了生存, 除了倍加珍惜为数不多的田地之 外, 还不辞辛苦地在坡度较小的山坡上修筑梯田以增加耕地面积, 形成 独特的梯田风景; 为了保护耕地、适应地形, 睿智的当地人在村屯建设过 程中因天材、就地利, 道路脱离准绳的束缚, 随基势之高下顺着等高线而 铺 设, 建 筑 打 破传 统 的 规矩 , 随 曲 合方 、碍 木 删椏 , 因 山 势 、傍 山 林 而 建 (图 2)。这种因地制宜的建设态度也成为设计组在探讨解决问题途径过 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3)村庄绿化古树繁花广西盛行风水, 每个村落都会有属于本村的护村神物, 包括村落背 后的龙山、风水林, 村中供奉先民英魂和土地神灵的祠堂, 村头水口镇邪 驱魔的风水塔、风水碑等。试点村屯中几乎都有数量可观、保护良好的古 树和风水林, 河流两岸杂灌丛生, 浓荫蔽日(图 3)。这些被当地人认为是 神灵栖息之所的乡土植被在承载了一村人的精神寄托之余, 还成为村民 闲暇时拉家常、唱山歌的公共场所, 对村落的生态环境安全起到关键作 用。1.2 村屯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机遇与问题永远都是同时存在的, 面对试点村屯独特环境景观特征 所展现的潜在发展机遇, 设计组清醒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而 如何高效、合理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是设计人员从始至终关注的焦点。(1)城市化和人工化的冲击时代的束缚当今中国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时期, 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 度改变着维持了几千年的国土景观格局, 在这种席卷大江南北的城市化 浪潮下, 广西偏远的小乡村也概莫能外。在 8 个试点村屯中, 城市化、人 工化的迹象已初露端倪, 如对自然河道进行水泥硬化和拉直拓宽, 村屯 道路不合实际的大面积硬化和长距离亮化, 漠视地形、千篇一律的建筑 模式等(图 4)。这种干扰自然进程、盲目套用城市建设方式的举措给本已 脆弱不堪的乡村生境系统带来额外的沉重负担1, 并以不可思议的广度 一点一滴地吞噬着弥足珍贵的乡土景观。(2)逝去的传统认识的局限如前所述,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时期, 广西少数民居聚居地的人们为 适应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 如山多、平地少、耕地缺, 高温、湿热、雨 量大等, 积累下丰厚的生存经验, 并物化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梯 田、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等。这些经验由先民们言传身教、世代传承, 一点 一滴累积而成, 告诉人们应如何避开有可能塌方或发生泥石流的危险地 段 , 在 可以 拥 抱 冬日 阳 光 、夏天 凉 风 而又 沟 防 省、水 用 足 的 地 段 立 基 建房, 指导人们如何适应崎岖不平而蓊郁苍翠的坡地, 利用山上的杉木和河里的卵石建造既通风排湿又采光取暖的房舍。然而,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进程中, 突然蜂拥而至的工业文明让毫无准备的当地人不知所措, 在 绚烂夺目的工业力量面前, 村民将传统抛在一边, 欣然接受工业的材料 和形式。钢筋、水泥、混凝土、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以及其背后潜藏的征 服自然的意志正肆无忌惮地冲击着原本朴素、宁静的乡村, 一栋栋漠视 地形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披着异地风情的洋皮高傲地伫立在村落中最显 眼的地方, 即使那里曾经是丰产粮食的良田, 或是随时可能发生塌方的 地段。(3)建设的偏差设计的缺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村庄的环境质量 逐渐被人们重视, 富起来的人们乐此不疲地改造生活的家园。带着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修路筑桥、开沟通渠、布管引水、种树侍花。然而, 在 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的指导下, 美好的愿望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 与愿违2。一些村屯在铺设道路时直接在未经压实、加垫层处理的泥土上 浇筑水泥, 施工后的养护管理则更是省略了事, 结果没多久道路就支离 破碎, 雨后更是坑坑洼洼、寸步难行; 自来水管随意穿插、横躺在路面上, 车压人踩、风吹雨淋, 本来质量就不过关的塑胶管迅速老化、四处漏水; 庭院美化各自为政, 在景观视觉多样化的背后则是无序的悲哀。2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在把握村屯景观特征、全面剖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 该理念不仅生动地体现了设计人员工作的态度和方式, 也准确地传递了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 这里的土地 不仅 指 由土 壤 、植 物、水 、生 物 、空气 、阳 光 等自 然 要 素 构 成 的 土 地 综 合 体, 还包括了过去、现在生活在土地系统中的人们, 他们在土地上留下的 印记, 适应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土地割舍不断的精神联系, 相地 为先的设计就是维系和保障生态过程的完整和健康, 尊重和满足人的物 质和精神需求, 重塑人与土地的和谐状态。从设计方法论出发, 相地为先 的设计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设计的角色定位和态度, 对于土地而言, 相地为先意味着热 爱和珍惜脚下土地, 本着谦虚和友善的态度与场地沟通, 学习土地是如 何适应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 协调光、温、水、气、生物和非生物等各 种环境因子的力量而生生不息、自我运行的原理, 了解土地系统中的各 种自然和人文过程, 包括生物、非生物和人类进程等, 剖析其运行的机制 和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探寻可行的改进措施3; 对于生活在系统中的人们 而言, 相地为先意味着尊重和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向他们学习宝贵的生存经验, 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娱乐方式和29 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图 5 下盖屯规划总平面图图 6 那腊屯规划总平面图系统的调查、全面的分析, 针对特定的场地和人群确定与自然过程相一致的土地使用途径。同时, 这种基于调查分析而 制定的土地使用方式自始至终贯彻节约土地、水、能源和材 料的原则, 用最少的介入和改变推动自然做工, 以实现最大 的效益产出,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除此之外, 精明的 土地利用方式并不仅仅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 而是近期、中 期和远期结合, 通过合理分配资源, 明智、节约地 循 环 使用 土地, 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相地为先还意味着富有成效的设计途径, 这种途径不仅 表达了村民、地方政府和设计人员良好的意愿, 更重要的是 一种高效、合理、可行的解决途径, 途径的制定借助现代科技 手段的力量, 如照相机、电脑、经纬仪、全球定位系统、三维动 态模拟技术等, 建立在对场地完整而客观认识基础之上, 反 映了环境的独特特征及其限制因素, 体现当地人的真实需求, 展现了设计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决心和措施。3村屯设计案例分析在 那 坡 县 新 农 村 建 设 8 个 试 点 村 屯 的 环 境 设 计 过 程 中, 一直贯彻着相地为先的设计理念, 但由于 8 个村屯互不 相干, 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相 差甚 远 , 因 此, 每个村屯具体的设计途径也各不一样, 鉴于篇 幅, 兹 以 试点村屯中的百南乡上盖村下盖屯(下简称下盖屯)(图 5)和 平孟镇那万村那腊屯(下简称那 腊 屯)(图 6)为 例 , 浅述 在 这2 个村屯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如何应用相地为先的设计理念 制定高效、适宜和可行的设计途径。3.1维系村屯生态系统健康在下盖屯和那腊屯的设计过程中, 皆从大的区域尺度出发, 致力于维系村落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首先, 设计恢复被破坏的山坡和河 岸植被, 在那腊屯和下盖屯, 村落背后山坡上昔日遮天蔽日 的风水林在高强度和频繁的人为干扰下, 结构破碎化和林 相单一化现象相当严重, 局部黄土露天, 造成山泉枯 竭 , 浓 荫不再、凉风不存, 下雨时, 地表径流夹着黄泥流过村庄, 使 得民居房前屋后一片狼藉, 泥泞不堪。为了恢复被破坏的乡 土植被, 设计借鉴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结构, 选用乡土 树 种 , 重建被破坏的乡土生境和植被群落, 增加植物景观异质性 和连接度, 构筑多样、高效、连续的绿色基质。其次, 保护现存完好的大树、乡土杂灌及其生境。下盖 屯和那腊屯都有生长良好的大树和大片树林, 如在那腊屯 的入村桥旁, 生长着 3 棵冠幅巨大的野芒果和扁桃, 沿河边 则是一片片竹林和乡土杂灌, 在村尾的坡脚边, 上百年树龄 的大树遮蔽了几百平方米的土地。虽然从宏观的尺度看, 几 棵大树或几片树林对区域生态格局的影响可 能微 不 足 道, 但从村庄微观的角度出发, 它们是村落生境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因子。更重要的是, 古树刻录了村庄沧海桑田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尊重他们对土地和神灵的信仰, 重视当地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需求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只有这样, 设计才可能获得认同和生命力。其次是土地利用的方式, 相地为先意味着一种明智、节约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 式4。明智的土地使用指的是设计不强加设计人员或政府官员的主观意志, 而是通过 30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图 7 下盖屯人畜分离布置图村民平凡的人生, 正如那腊屯一位长者在村民设计沟通会中所言, 村头的大树见证了他的一生, 在他的生活中, 许多故事都是围绕着那棵大树 展开, 无论是孩童时与伙伴一起无忧无虑嬉戏的光阴, 年轻时向心仪的 姑娘袒露心迹的日子, 还是中年时耕作完暮归路上与村人聊家长里短的 时光, 多少峥嵘岁月, 一一刻写在树上。有别于时下盛行的用工业文明力 量征服自然的做法, 设计采取了一种谦虚和友善的方式保护乡土植被和 生 境 , 通过 向 自 然规 律 和 当地 人 生 存经 验 学 习 , 设 计 因 地 制 宜 、就 地 取 材, 谨慎地指导建设, 尽量维护山脉水系原来曲折多变的原始形态, 尽可 能减少对乡土生境的破坏, 这种因循自然与土地为友的建设方式始终贯 彻在那腊屯和下盖屯村庄布局、道路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为了解决生活污水就地排放造成的卫生和环境恶化问题, 设计基于 那腊屯和下盖屯的地形变化及村落的建筑布局, 结合道路铺设修建暗沟, 将村民的日常生活污水通过暗沟或污水管进行收集, 并利用地势高差排 放到人工湿地, 经过湿地沉淀、过滤、降解和吸收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 物过程净化污水, 再排放到河流中; 对于随处泛滥的白色垃圾, 则是通过 沿街或民居集中点布置垃圾箱, 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村屯垃圾收集处 理点, 将可降解、无毒害的垃圾通过焚烧或填埋的方式就地处理, 而将难 降解和有毒害的垃圾定期集中转运到镇上进行统一处理6。3.2改善村落生活环境质量在那腊屯和下盖屯的设计方案中, 通过增加公共活动场所, 重塑院落和街巷空间以期再生往日热闹、健康、和谐的生活气息。调查发现近年新建的建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政, 严重破坏了村落原本有机 的聚居格局, 原有的邻里交往空间也随之丧失殆尽, 公共生活日趋淡漠。 有鉴于此, 设计首先从村落布局结构、功能流向出发, 适应当地人的生活 方式和劳作习惯, 结合村屯的土地利用格局选择一块便于自然集聚、可 达性强的场地作为村屯公共活动中心, 分别以林荫广场和篮球场为中 心, 以取材于当地的多功能活动室、廊架和树木构建空间, 形成院落式的 静态休闲场所和绿树环绕的动态活动场地。除此之外, 结合建筑设计, 在 每户屋后以竹篱笆、木棚架、河卵石和乡土树木形成内向封闭式院落, 为 居民提供一个私密的家庭户外生活平台和耕作回来短暂休息、享受夕阳 和晚风的空间。与此同时, 结合旧建筑的拆建、改造和保留建筑的修缮, 以村屯干道为主轴, 通过建筑的错落、围合, 植物的连续种植, 形成线形、 流动的街巷空间; 在此基础上, 利用空间交织和渗透的可能性, 将民居建 筑的前庭与街道空间尽可能地叠加、交融, 形成从私密到开放的有机弹 性空间, 并通过乡土景观小品、设施的布置, 形成友善、朴素、宜于逗留和 休憩的街巷交往场所。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难题是人畜分离。基于卫生隔离、喂养 方便、视觉形象以及土地利用条件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 在那腊屯和下 盖屯的设计方案中, 因地制宜地采取了 3 种人畜分离方式, 分别是庭院 绿化隔离、集中圈养隔离和空间分离隔离方式。前者适用于用地狭长的 地段, 住宅和猪圈牛栏通过院落和绿化隔离带进行隔离; 集中圈养指的 是在宅基面积狭小的地段, 就近选择地块将牲畜进行集中圈养, 并通过 道路和绿化带进行隔离; 后者则应用在宅基用地面积有限且民居分布较 为分散的地段, 通过道路和绿化隔离带将住宅和其附属的牲畜房舍隔开, 实现人畜分离(图 7)。3.3重塑人与土地的精神情结相地为先的村落设计除了改善生态格局和聚落环境质量外, 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物质环境的改造, 帮助当地人修复与土地已经或几乎割裂的精神情结, 协助他们重新认同于脚下的土地和生活的家园, 重构和谐的 人与土地生存状态。首先是民居建筑设计, 设计汲取传统干栏式建筑架 空、通透、轻灵的结构特点, 通风、采光、排湿、降温的性能特征以及主次 分明、内外交融、虚实变化的空间特质7, 发扬中国传统建筑前庭后院、私 密 和开 放 空 间兼 有 的 优点 , 继 承 优良 传 统 , 充 分 利 用 当 地 资 源 , 以 新 工 艺、技术来设计和建造建筑。新建筑的结构、形式来源于土地和传统, 但 功能和特质则属于现代, 适应现时的土地及现代人的需求, 并让当地人 重新认识乡土材料、建筑式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先民生存经验的价值, 促使他们重新认同乡土的景观。除建筑以外, 在道路、公共活动场地和街巷空间设计过程中, 同样尽 可能传承先人的生存经验, 挖掘传统形式, 用当地的元素建造根植于土 地的乡土景观, 如在那腊屯的村落入口区, 设计在入村道路的基层和垫 层使用当地盛产的河沙和河卵石, 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 在高于路面一 边用当地石材砌筑挡土墙, 种植乡土的攀援植物, 在低于路面的一边则 用当地石材堆叠成墙作为护栏, 形成别具特色的入村道路景观。类似的 这种尊重环境和历史的设计途径在那腊屯和下盖屯的景观设计中被广 泛地应用, 传达了设计人员尊重土地和帮助当地人营建属于此时此地的 乡土景观的理念。设计还尽量挖掘、保留和展示当地人在土地上留下的人文印记、故事 传说, 以期延续和展示乡土文脉, 如在下盖屯的村屯入口设计中, 以调查过31 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孟兆祯院士在研讨会上作报告( 薛晓飞摄)展览会一角( 白明兴摄)新加坡花园节展览会 2008 : 变迁的园景, 环球的机遇亚、卡塔尔、德国、荷兰的知名风景园林和园艺专家, 分别以主题讲座( Ke ynote Addre s s) 和个案研究( Cas e Study) 的形式, 从风景园林和园 艺的发展趋势、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和园艺的市场运营策略等方面作 了精彩的报告。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孟兆祯教 授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研讨会后, 主办方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 个深入了解新加坡赖以实现花园城市目标的花木种植与政策精神的机 会, 安排考察新加坡过去 40 年来的绿化建设, 游览了市区的主要街道, 并 参观了滨海湾花园、市区重建局花园走廊与连接公园。此次展览会汇聚来自世界顶尖花园和花卉展的获奖设计师于一堂, 带来首次热带地区的室内花园展。包括: 园林与奇幻花园展、世界花卉之 窗、新加坡兰花展、花园节、热闹的集市、学习花园。展览会还包括一个为期 3 天的国际贸易展览会, 藉此花园节之机为 各国的企业提供展出花卉以及相关产品的平台。( 以上信息部分来自 w w w.s ingapore garde nfe s )新 加 坡 花 园 节 展 览 会 2008 ( Singapore Garde n Fe s tival Expo2008) 于 2008 年 7 月 24 日8 月 1 日 在新 加 坡 新达 城( Sunte c City) 国 际 会 议 中 心 举 行 。 此 次 盛 会 由 新 加 坡 公 园 局 ( Singapore Parks Board) 主办, 包括 2 个主要部分: 研讨会和展览会。研讨会( Confe re nce) 汇集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 薛晓飞)程中所发现的一块造于清光绪时期的牌匾为中心, 运用当地材料, 包括片石、木条、砖瓦等, 参照传统的建筑式样, 结合村屯入口的立地条件, 构建入 口牌坊, 形成独具特色的入口标志之余, 述说村屯过去之沧海桑田。牌坊上 锈迹斑斓的“钟郝遗风”四字一方面讲述着钟、郝二姓曾经的显赫族史, 一方 面也在告诫今天的子民应该发扬遗风, 尊重土地神灵, 重建和谐、诗意的村 落环境。为了帮助当地人认同祖先和乡土, 设计保护和修缮了许多承载先 民足迹、故事、传说的场所, 如古树、神庙、社坛、祠堂等, 在为当地人提供舒 适、宜人的生活休闲空间之余, 重建他们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参考文献:1 徐清. 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危机J . 中国园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