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高达20万吨的高产DOP联合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年产值高达20万吨的高产DOP联合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年产值高达20万吨的高产DOP联合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年产值高达20万吨的高产DOP联合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年产值高达20万吨的高产DOP联合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肇芄蚀袄羃芃袂蚆莁芃薂羂芇肇芄蚀袄羃芃袂蚆莁芃薂羂芇 年年 产产 值值 高高 达达2 2 0 0 万万 吨吨 的的 高高 产产D D O O P P 联联 合合 装装 置置 项项 目目 可可行行性性研研究究报报告告 XXXX 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咨询公司 编制人员名单编制人员名单 编制人员 校 核 审 核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1 一 概述一 概述 1 二 编制原则二 编制原则 2 三 项目的范围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情况三 项目的范围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情况 2 四 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四 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 3 第二章第二章 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分析和预测 7 一 苯酐市场分析和预测一 苯酐市场分析和预测 7 二 二 DOPDOP 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分析和预测 14 三 产品价格分析三 产品价格分析 21 第三章第三章 生产规模 产品方案和总工艺流程生产规模 产品方案和总工艺流程 22 一 生产规模一 生产规模 22 二 产品方案二 产品方案 22 第四章第四章 工艺装置工艺装置 26 一 工艺技术方案一 工艺技术方案 26 二 工艺流程二 工艺流程 28 三 主要设备选择三 主要设备选择 36 四 自动控制四 自动控制 42 五 消耗指标五 消耗指标 50 六 总图布置六 总图布置 51 七 土建七 土建 53 第五章第五章 原料 辅助材料的供应原料 辅助材料的供应 55 一 原材料供应一 原材料供应 55 二 辅助材料供应二 辅助材料供应 56 第六章第六章 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59 一 厂址条件一 厂址条件 59 二 厂址方案二 厂址方案 61 第七章第七章 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 62 一 公用工程一 公用工程 62 二 辅助生产设施二 辅助生产设施 63 第八章第八章 节能节能 64 一 节能设计原则一 节能设计原则 64 二 能耗计算分析二 能耗计算分析 64 三 节能措施综述三 节能措施综述 65 第九章第九章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67 一 环保设计原则一 环保设计原则 67 二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二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7 三 环保措施三 环保措施 68 四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四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69 第十章第十章 消防消防 70 一 设计原则及范围一 设计原则及范围 70 二 消防措施与设施二 消防措施与设施 70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职业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 72 一 危害因素及其影响一 危害因素及其影响 72 二 防护方案二 防护方案 79 三 预期效果三 预期效果 82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劳动定员劳动定员 84 一 生产班制和定员一 生产班制和定员 84 二 人员的来源二 人员的来源 84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计划 85 一 建设周期规划一 建设周期规划 85 二 项目实施规划进度二 项目实施规划进度 85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86 一 编制说明一 编制说明 86 二 投资估算二 投资估算 86 三 资金筹措三 资金筹措 87 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财务分析 88 一 基本数据一 基本数据 88 二 财务评价二 财务评价 88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结论结论 92 一 综合评价一 综合评价 92 二 结论二 结论 93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一 概述一 概述 1 1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单位负责人 项目性质 1 2 企业基本情况 XX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1 年 7 月 系新建企业 项目计划投资 3 8 亿元 形成 8 万吨 年苯酐 20 万吨 年 DOP 生产规模 厂址位于利 津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 东起利明路 西到辛戊二醇厂 南至利九路 北到利十路 1 3 投资的必要性及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公司拟建 8 万 吨 年苯酐 20 万吨 年 DOP 联合装置 以利华益集团的辛醇为原料 生 产附加值高市场广大的 DOP 产品 本项目具有较大的自身优势 厂区与本地区最大的化工企业 全国 化工 100 强利华益集团辛醇厂相邻 上游原材料辛醇可以直接实现管道 输送进入厂区 可以极大地节省运输和包装成本 后期付款可以大大节 省资金占用成本 邻二甲苯原材料市场较大 国内邻二甲苯产量集中在中石化集团和 中石油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内 主要为金陵 扬子 镇海 齐鲁 吉化 辽宁 抚顺等 同时 周边国家的地区如韩国 台湾 日本等也有大量 邻二甲苯销往国内 到厂价格也与国内原料到厂价格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公司 DOP 产品以较低的成本优势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济效益明显 本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属国家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目录 2005 年本 第一类 鼓励类 中第九条 化工 第七款 新型生物化工产品 专用精细化工品和膜材料生产 项目 建成后 有一定数量的直接或间接人员就业 还可带动周边同行业工艺技术水平 的提高 带动下游塑料制品 精细化工 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促进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同时 也有利 于改善国内苯酐和 DOP 市场供求状况 减少相关产品进口 降低对外 依存度 二 编制原则二 编制原则 1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来论证拟建设项目的竞争性 经 济性 可行性 2 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水平 在国际上现有的先进工艺技术中进 行对比选择 确立装置主要工艺技术方案 以确保装置技术上的先进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及操作上可靠性 3 积极采用国内自行开发的新技术和质量可靠的设备 材料 尽可能节约外汇 必须引进的技术设备应先进可靠 4 充分依托现有利华益集团的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 5 采用各种可能的措施 尽量减少装置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确 保排放物符合环保要求 6 严格遵循现行有关安全法规 采取各种切实可靠和行之有效 的事故防范及处理措施 以确保装置安全生产 7 平面布置合理 在满足安全 防火方面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 条件下 节省用地 充分利用现有厂区的预留地 三 项目的范围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情况三 项目的范围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情况 本项目拟采用国际先进的 90 100 克工艺 邻二甲苯氧化法苯酐 非酸催化连续酯化法 DOP 工艺技术 建设 8 万吨 年苯酐 20 万吨 年 DOP 联合装置 以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 苯酐工艺装置包括催化氧化 切换冷凝 粗酐精制 尾气洗涤 制 片包装等部分 DOP 工艺装置包括酯化 脱醇 中和水洗 汽提 吸附 过滤等部分 均为新建工程 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原料罐区 中间罐区 产品罐区 成 品仓库等储运工程 以及供排水 变送电 循环水场等公用工程 部分 可依托利华益集团原有设施 部分设施自行新建 四 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四 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 4 1 主要内容和结论 4 1 1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本项目主要产品为苯酐 DOP 年产量分别为 8 万吨 20 万吨 苯 酐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 剂 以及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 醇酸树脂 另有少量用于染料 农药 医药等行业 DOP 是性能优良的塑料增塑剂 且是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 大的增塑剂品种 主要用于聚氯乙烯树脂的加工 另外 还可用于纤维 素树脂 醋酸乙烯树脂 ABS 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的加工 也可用于油 漆 染料 分散剂等 本项目产品质量符合国标优等到品要求 能够替 代进口 节约外汇 其产品方案是合理的 本项目新建苯酐及 DOP 装置公称规模分别为 8 万吨 年 20 万吨 年 设计年运行 7000 小时 拟定的生产规模是根据国内技术发展水平与现 有生产条件 并在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的 由于工艺技术先进 成 熟 可靠 所需基础条件有保障 产品质量高 市场容量大 其生产规 模是合适的 4 1 2 建设条件 本项目拟在利津县开发区 化工园区 内预留地建设 选址自然条 件 地理位置 交通运输及当地施工协作条件良好 所需原辅材料 公 用系统供应有保障 因此 各项条件对本项目的建设都是有利的 4 1 3 环境评价 本项目加强三废治理 注重防火 防爆 防尘 防噪声等措施 不 会对厂区周围造成污染 4 1 4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 项目总投资 3 8 亿元人民币 分二期投入 一期投资 1 8 亿元人民 币 建设 2 万吨 年苯酐和 20 万吨 年 DOP 项目 二期投资 2 亿元人民 币 用于建设 6 万吨 年苯酐项目 项目建成投产后 预计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 276254 47 万元 年均 总成本 266486 47 万元 年均利润总额 7278 89 万元 年均税金 4308 83 万元 年均净利润 5459 17 万元 4 1 5 综合评价 1 产品方案合理 建设规模合适 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2 工艺技术先进 可靠 自控水平高 3 三废治理 消防和劳动安全卫生措施有效 4 项目建设条件好 5 企业将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 1 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生产规模 1 1设计规模 1 1 1苯酐t a80000 1 1 2DOPt a200000 1 2生产能力 1 2 1苯酐t80000 其中 76200 吨用于 DOP 生 产 1 2 2DOPt200000 1 3副产品 1 3 1顺酸溶液 25 t8411 2年操作小时h7000 3主要原材料消耗 3 1邻二甲苯t74800 3 2辛醇t134600 4辅助材料消耗 4 1氧化催化剂t38一次装填量 4 年 4 2导热油t83一次装填量 5 年 4 3熔盐t190一次装填量 5 年 4 4碳酸钠t762 4 4 5酯化催化剂t72 4 6氢氧化钠t240 4 7活性炭t90 5公用系统消耗 5 1新鲜水m3 h3 1 5 2循环水m3 h2593 5 5 3脱盐水m3 h35 2 5 4电Kwh2350 5 54 0Mpa 过热蒸汽t h24 0苯酐开车时用 5 61 0Mpa 饱和蒸汽t h10 0苯酐开车时用 5 74 0Mpa 过热蒸汽t h 11 77装置副产 5 8氮气m3 h124 5 9仪表空气m3 h214 5 10压缩空气m3 h1416 6劳动定员人78 6 1生产人员人72 6 2管理人员人3 6 3技术人员人3 7总占地面积m212000 8三废排放 8 1废气Kg h160978 8 2废水t h16 8 14 3最大连续 8 3废渣Kg h208 1 9项目总投资万元37920 73 9 1建设投资万元30614 91 9 2建设期利息万元867 09 9 3铺底流动资金万元6438 73 10年销售收入万元276254 47年均 11年总成本万元266486 47年均 12年增值税万元2242 44年均 13年营业税及附加万元246 67年均 14年利润总额万元7278 89年均 15年税后利润万元5459 17年均 16财务评价指标 16 1静态指标 16 1 1投资利润率 13 75 16 1 2投资利税率 18 45 16 2动态指标 16 2 1财务内部收益率 21 37税后 16 2 2财务净现值万元20186 66税后 16 2 3投资回收期年5 75税后 17借款偿还期年5 98 综上所述 该方案在技术 经济 环保等各方面都是可行的 第二章第二章 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分析和预测 一 苯酐市场分析和预测一 苯酐市场分析和预测 1 1 产品概述 苯酐为邻苯二甲酸酐的简称 英文名称为 Phthalic Anhydride PA 分子量 148 12 分子式 C8H4O3 化学结构式 苯酐常温下为白色鳞片状结晶性粉末或白色针状晶体 易燃 在沸 点以下易升华 具有轻微的刺激性气味 常温下几乎不溶于水 但易溶 于热水并水解为邻苯二甲酸 溶于乙醇 乙醚 苯和吡啶 密度 1 53g cm3 熔点 131 2 沸点 295 闪点 152 自燃温度 570 爆炸极限 空气中 1 7 10 5 V V 苯酐属芳香族羧酸 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用途十分广 泛 主要用于制造 DOP DBP DINP 和 DIDP 等邻苯二甲酸类增塑剂 以及醇酸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 此外 还被大量应用于颜料 医药 农药 糖精等工业中 1 2 国际苯酐市场分析和预测 2009 年全球苯酐总产能 496 0 万吨 年 其中亚太地区 272 9 万吨 年 北美 64 8 万吨 年 西欧 70 7 万吨 年 中南美 27 7 万吨 年 中东欧 45 0 万吨 年 中东 12 5 万吨 年 非洲 2 4 万吨 年 2009 年全球苯酐的 总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 386 万吨和 388 万吨 2010 年全球苯酐的总产量 和消费量分别为 425 万吨和 455 万吨 2005 年 2010 年 全球苯酐产能 年均增长 1 7 消费年均增长 3 0 需求增长动力主要源自亚洲 不 包括日本 美洲及欧洲的需求平稳 预计今后 5 年 全球苯酐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3 0 3 5 其中亚太地区将继续引领全球苯酐市场增长 其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4 0 5 0 美国市场的年均增速将仅为 1 3 1 5 预计 2011 全球苯 酐的需求量约为 427 6 万吨 其中亚洲 除日本外 218 万吨 西欧 71 万吨 美洲 50 万吨 中东欧 28 万吨 中南美 23 万吨 非洲 5 3 万吨 大洋洲 1 1 万吨 苯酐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 醇酸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酯 UPR 其中增塑剂和 UPR 全球市场需求增速非常快 是拉动苯酐需求的主要 因素 醇酸树脂主要用作溶剂涂料的成膜材料 当前溶剂型涂料正逐渐 被水性涂料所取代 该领域对于苯酐的需求量正在下降 表 2 1 2010 年 2011 年全球苯酐消费结构及预测 2010 年2011 年 消费领域 消费量 万吨所占比例 消费量 万吨所占比例 年均增长率 增塑剂221 1357 0244 7457 22 7 醇酸树脂70 8318 373 8617 31 1 UPR59 7015 469 2016 24 0 其他36 109 339 809 32 6 总计388 00100427 601002 6 1 3 国内苯酐市场供需现状及分析 我国苯酐的生产始于 50 年代中期 当时产量很低 由于苯酐工业 化生产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技术开发进度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 因此在二十世纪 80 90 年代陆续引进了 1 套 2 万吨 年苯酐 5 套 4 万吨 年苯酐生产装置 同时 随着国内开发工作不断加快 1987 年开发出第一套 500 吨 年 60 克工艺 苯酐装置 随后又陆续开发出 1 万吨 年 70 克工艺 2 万吨 年 80 90 克工艺 4 万吨 年 90 100 克工艺 邻二甲苯氧化法苯酐生产技术 目前 采用国产化技术建成的 苯酐装置已达数十套 国内苯酐行业逐步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10 年 国内苯酐生产企业达到 40 余家 拥有生产装置 50 余套 总产能超过 120 万吨 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山东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 石家庄白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联成石 油化学公司 镇江 珠海 中山 宁波市镇海泰达化工有限公司 齐鲁增 塑剂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等 其中 规模最大的是 宁波镇海泰达化工有限公司 2006 年 5 月份投产的 6 万吨 年生产装置 另有十余套装置产能达到 4 万吨 年 其余均为 2 万吨 年及以下规模装 置 表 2 2 国内主要苯酐生产企业及产能 1995 年国内苯酐产量为 17 76 万吨 表观消费量为 30 15 万吨 2000 年分别增长到 41 52 万吨 63 21 万吨 九五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 为 18 51 63 21 2005 年继续提高到 88 80 万吨 105 78 万吨 十 五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 16 42 10 85 2007 年 苯酐产量和消费 量双双突破 100 万吨大关 分别达到 110 48 万吨 116 84 万吨 2010 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 125 70 万吨 从历史数据来看 国内苯酐消费量 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除 2001 年 2004 年消费下降 2009 年基本持 平外 其他年份大多表现为二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 长期以来 由于国内苯酐产能不足 每年均需大量进口 主要进口 对象是韩国 中国台湾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2003 年 8 月 国家有关 部门决定对原产于韩国 日本 印度的进口苯酐征收反倾销税 征税时 间自 2003 年 8 月 31 日起 期限为 5 年 目前 这一征税期限已到 有 关部门又作出延长决定 自 2008 年 8 月 31 日起 继续对其征收反倾销 税 这将有利于维护我国苯酐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表 2 3 近几年我国苯酐生产 进口及消费统计 产量进出口量表观消费量 年份 数量增长进口出口数量增长 1995 年17 7612 430 0430 15 2000 年41 5221 710 0263 21 2001 年44 005 97 16 210 0360 18 4 80 2002 年53 6521 93 22 900 1076 4527 05 2003 年59 8311 52 25 310 0885 0511 24 2004 年50 83 15 04 19 670 2270 25 17 37 2005 年88 8074 70 17 020 04105 7850 51 2007 年100 8013 51 14 200 18114 868 56 2009 年110 489 60 7 791 43116 841 75 2010 年125 713 7 12 61 64128 49 8 截至 2011 年 6 月份 苯酐产量已经突破 98 万吨 预计 2011 年全 国苯酐总产量将达到 180 万吨以上 较 2010 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 长率预计在 20 以上 1 4 国内苯酐消费需求现状及预测 我国苯酐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如邻苯 二甲酸二辛酯 DOP 二丁酯 DBP 二壬酯 DINP 二癸酯 DIDP 丁苄酯 环己酯和混合酯等 其次是用于生产不饱和聚酯树 酯 以及生产醇酸树脂和氨基树脂涂料 苯酐还在染料工业中用以合成 蒽醌 在颜料生产中合成酞青兰 BS 酞菁蓝 BX 酞菁蓝 B 等颜料 目 前 国内苯酐消费结构为 增塑剂占 46 9 不饱和聚酯占 23 0 醇 酸树脂占 13 1 其他占 17 0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广泛用作各种类型全成树脂和橡胶的增塑剂 主要用于聚氯乙烯 PVC 制品的加工 近年来 我国 PVC 表观消费 量以年均 15 左右的速度增长 2010 年达到 1026 8 万吨 国内 PVC 消 费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两个地区 其中山东 江苏及浙江的 PVC 加 工业发达 三省消费量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 34 同时 近年来国内邻 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产品供应不足 市场缺口巨大 2010 年国内 DOP 进口量 30 52 万吨 DINP 和 DIDP 进口量 10 60 万吨 今后 随着国民 经济快速发展 以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以及大规模基础 设施的兴建 国内 PVC 消费量将会不断增多 从而带动苯酐行业得到 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 国内不饱和聚酯树脂市场呈逐年递增趋势 特别是在非增 强制品领域应用发展十分迅速 必将有效推动苯酐需求的增长 自上世 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产量和消费量一直保持大幅 攀升的上升势头 2005 年 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产量 消费量已居世界 首位 生产能力 200 万吨 年 产量逾 100 万吨 年 2010 年国内不饱和 聚酯树脂产量达到 135 万吨 预计 2011 年将超过 200 万吨 我国不饱 和聚酯 树脂在非增强制品领域应用发展十分迅速 包括家具涂料 宝 丽板 纽扣 仿象牙和仿玉工艺品 人造大理石 人造玛瑙 人造花岗 岩 原子灰等 近几年受建筑待业快速发展的带动 人造石用树脂增长 显著 此外 由于国内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 原子灰的市场前景也十分 看好 醇酸树脂由苯酐和多元醇及其他适宜的双甘醇经缩合反应制得 是 涂料专用的饱和聚酯树脂 2005 年我国涂料总产量达到 383 万吨 较 2004 年增长 28 3 2006 年达到 597 万吨 其中 珠三角涂料总产量与 2006 年持平 增长比率很低 而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均保持了高增 长率 说明涂料市场正逐渐由珠三角向环渤海地区及长三角地区转移 同时也显示了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地区良好的工业涂料基础正逐渐发挥 各地优势 逐渐壮大 成为未来涂料工业发展重点区域 从而改变了中 国涂料行业的企业分布格局 18 大类涂料中 我国产量最大的品种是醇 酸树脂漆 约占 25 随着国内涂料行业发展 近年来醇酸树脂漆 氨 基树脂漆等以醇酸树脂为原料的涂料产品增长较快 从而必然带动苯酐 市场需求的增长 另外 由苯酐为原料制得的蒽醌类 酞菁类等染料品种 是制造还 原染料 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的重要原料 苯酐还被用于合成羧苯甲酰 磺胺噻唑 对氨基水杨酸 盐酸氯丙嗪 对氨甲基苯磺胺等多种医药产 品 以及用于制造除草剂抑草生 杀菌剂稻瘟酞和杀菌丹 杀虫剂吩噻 嗪 防霉剂邻苯二甲酰亚胺硫化磷酸酯等农药产品 苯酐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2 2010 年我国苯 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 8 85 预计到 2011 年 我国苯酐需求量将 达到 150 万吨 年 而产能仅 120 130 万吨 年 且部分装置为 2 万吨 年 以下落后产能 市场仍有一定缺口 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长 远来看 苯酐市场需求前景乐观 二 二 DOPDOP 市场分析和预测市场分析和预测 2 1 产品概述 DOP 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邻苯二甲酸 2 乙基己基 酯 的简称 英文名称为 Dioctyl Phthalate 分子量 390 62 分子式 C24H38O4 化学 结构式 DOP 外观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有特殊气味 熔点 40 沸点 340 相对密度 0 986 折射率 1 4852 闪点 218 着火点 241 不溶于水 25 时该品在水中溶解度 0 01 水在该品中的溶解度 0 2 溶于乙醇 乙醚 矿物油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烃类 微溶于甘油 乙二 醇 与大多数工业用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 与醋酸纤维互 聚醋酸乙烯 酯部分相容 DOP 为重要的通用型增塑剂 增塑效率高 挥发性小 耐光 耐水 耐寒 电性能 柔软性等均良好 增塑剂是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增加 材料塑性 使之易加工 赋予制品柔软性的功能性产品 是塑料加工的 一类重要添加剂 广泛应用于玩具 建筑材料 汽车配件 电子与医疗 部件如血浆袋和成套输液器等大量耐用并且易造型的塑料制品中 作为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 产量最大的增塑剂品种 DOP 主要用于聚氯乙烯 树脂的加工 还可用于各种纤维素树脂 醋酸乙烯树脂 不饱和聚酯树 脂 环氧树脂 以及部分合成橡胶等高聚物的加工 另外 DOP 还用作 缩合剂 减磨剂 有机溶剂 气相色谱固定液等 2 2 国际 DOP 市场分析和预测 2010 年全世界增塑剂产能约为 890 万吨 分布情况为 北美占 17 欧洲占 25 日本占 11 亚洲其他地区占 34 其他占 13 目前 全球最大的增塑剂生产商为韩国爱敬油化 在 2006 年收购浙江 华泰化工有限公司后 产能达到 50 万吨 年 其次为美国埃克森美孚 40 万吨 年 德国巴斯夫 38 万吨 年 台湾南亚塑胶 30 万吨 年 德国德固 赛 23 万吨 年 美国伊士曼 22 5 万吨 年 2010 年世界增塑剂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 697 万吨 692 万吨 其中 增塑剂消费的地区分布为 北美 17 5 西欧 17 6 中东欧 4 2 日 本 5 4 中南美洲 7 3 非洲 2 2 亚洲其他地区 45 5 大洋洲 0 3 品种消费分布为 邻苯二甲酸酯类 88 聚合物类 2 6 脂肪族类 2 4 偏苯三酸酯类占 2 3 环氧化合物类 1 2 柠檬酯及碳酸酯类等其他 增塑剂品种 3 5 由于 DOP 综合性能高 实用性及加工性能理想 价廉 原料易得 被作为标准增塑剂 增塑效率的基准 虽经多年的毒性争论 但仍是 增塑剂中的大品种 从趋势来看 美国 西欧和日本增塑剂发展预计增 长缓慢 而亚洲地区仍是增塑剂消费的巨大市场 消费仍以 DOP 为主 目前全球增塑剂市场较为成熟 消费年增长率在 3 左右 亚洲地 区增长率最高 年增长在 7 8 我国市场消费增长率在 10 在上 成为最重要的增塑剂消费市场 2 3 国内 DOP 市场供需现状及分析 我国的增塑剂工业起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伴随着我国聚氯乙烯树脂和塑料工业的高速发展 我国增塑剂工业也在 快速发展着 其年产量已经超过日本 仅次于美国 列世界第二位 增 塑剂消费量则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 同时 仍然是增塑剂 第一大进口大国 增塑剂消费市场进口比例占 40 左右 居高不下 我国现有增塑剂生产企业近 40 家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生 产厂家数量达到最高峰 多达 100 多家 而产能不足 50 万吨 近 10 年 来 生产厂家数量大幅度下降 而产能则逐渐上升 单套装置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 2010 年 国内增塑剂产量约 150 万吨 表观消费量约为 190 万吨 包括近 100 个品种 主要产品有邻苯二甲酸酯 对苯二甲酸酯 二元酸酯 烷基磺酸酯 氯化石蜡 磷酸酯等 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占 国内增塑剂消费量的 80 以上 2010 年 我国主要 DOP 生产企业有 19 家 合计产能 190 万吨 年 主要集中在山东 江苏 浙江等地 包括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 宏 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江苏 东莞 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 爱敬 宁波 化工有限公司 庆安化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浙江 台湾联成石油化学公司 镇江 珠海 昆山合峰化工有限公司 宁波东 来化工有限公司 苏州安利化工有限公司等 表 2 4 国内主要 DOP 生产企业及产能 企业名称产能 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30 0 山东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7 0 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15 0 爱敬 宁波 化工有限公司15 0 镇江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5 0 昆山合峰化工有限公司15 0 浙江庆安化工有限公司15 0 宁波东来化工有限公司10 0 苏州安利化工有限公司10 0 珠海联成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0 0 河南庆安化工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 0 江苏宏信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 0 宁波联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5 0 东莞盛和化工有限公司4 0 虽然国内 DOP 生产能力较大 但由于部分装置产能在 10 万吨 年以 下 能耗较高 竞争力较差 且由于原料辛醇 苯酐供应紧张造成装置 开工率不够 同时 部分生产装置还用于多种增塑剂品种的切换生产 从而造成国内 DOP 产量不足 每年需从韩国 日本 德国 印尼 美 国等地进口大量产品 1995 年国内 DOP 产量为 17 2 万吨 表观消费量为 20 6 万吨 2000 年分别增长到 28 2 万吨 58 5 万吨 九五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4 23 2 2005 年继续提高到 73 0 万吨 109 3 万吨 十五 期 间年均增长速度为 21 0 13 3 2009 年 DOP 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 到 124 1 万吨 154 0 万吨 从历史数据来看 近年来我国 DOP 消费量 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除 2003 年 2004 年等少数年份外 年增长速度均 在 13 以上 预计近期内国内市场 DOP 的需求量将以每年 10 以上的 速度继续增长 表 2 5 近几年我国 DOP 生产 进口及消费统计 产量进出口量表观消费量 年份 数量增长进口出口数量增长 1995 年17 25 52 120 6 2000 年28 230 60 358 5 2001 年34 623 01 32 70 666 713 95 2002 年39 413 77 38 91 177 315 90 2003 年44 613 04 40 21 183 68 26 2004 年48 07 74 39 80 387 44 51 2005 年73 052 08 37 00 7109 325 08 2007 年102 039 73 33 80 3135 523 94 2009 年124 112 75 30 50 7154 013 61 2010 年145 217 0 36 21 3182 618 57 截至 2011 年 6 月份 DOP 产量已经突破 95 万吨 预计 2011 年全 国苯酐总产量将达到 160 万吨以上 较 2010 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 长率预计在 20 以上 2 4 国内 DOP 消费需求现状及预测 我国的工业增塑剂品种中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和消费最 大 尤其是 DOP 约占 80 由于 DOP 增塑效率高 挥发性低 迁移 性小 柔软性和电性能等综合性能优良 除大量用于 PVC 树脂外 还 广泛用于各种纤维素树脂 不饱和聚酯 环氧树脂 醋酸乙烯树脂和 某些合成像胶中 而非邻苯类的增塑剂不到总产量的 10 生物可降解 和以生物物质为原料的增塑剂产品极少 无法满足 PVC 塑料加工业对 增塑剂无毒 生物降解和增塑能力高的要求 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增塑 剂品种 目前 90 左右的 DOP 用于软质 PVC 树指加工领域 其他 10 用于合成橡胶 胶粘剂 醋酸纤维 涂料以及其他树脂的加工 PVC 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塑料品种之一 是五大泛用塑 料之一 其需求量在泛用塑料中仅次于聚乙烯位居第 2 位 由于其具有 难燃 抗化学腐蚀 耐磨 电绝缘性优良和机械强度较高等优点 在工 业 农业 建筑 日用品 包装以及电力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近年 来 世界 PVC 树脂生产和消费均得到稳步增长 2005 年全球 PVC 树脂 的总生产能力为 3611 5 万吨 2007 年增加到 4341 5 万吨 同比增长约 5 4 2007 年世界 PVC 树脂的总消费量达到 3352 2 万吨 亚洲 北美 和西欧地区是最主要的消费地区 消费量合计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84 5 其中亚洲约占 45 1 北美约占 21 0 西欧约占 18 4 预计今后几 年 世界 PVC 树脂的消费量将以年均约 3 8 的速度增长 其中亚洲地 区的消费量增长最快 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约 6 7 另外 中东 地区发展十分迅速 也将成为未来世界重要的 PVC 树脂生产的消费地 区 其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约 5 4 我国 PVC 工业已有近 50 年历史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 续高速发展 以及城镇化基础建设 包装材料 电子电器制品等方面对 PVC 树脂消费的强劲拉动 国内 PVC 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 我国 PVC 的生产企业有 100 多家 2007 年总生产能力达到 1534 万吨 同比 增长约 19 5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内对 PVC 树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1995 年国内 PVC 消费量为 181 万吨 2000 年增长到 418 万吨 九五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 18 3 2005 年 继续提高到 820 万吨 十五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 14 4 2010 年 国内 PVC 消费量突破千万吨大关 达到 1087 万吨 预计今后几年我国 PVC 树脂的需求量将以年均约 7 1 的速度增长 表 2 6 近几年我国 PVC 生产 进口及消费统计 单位 万吨 年份产量进口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年增长 消费比 DOP PVC 1995 年131 057 68 1180 511 4 2000 年238 7192 44 1418 314 0 2001 年291 8250 84 1534 427 8 12 5 2002 年339 2217 41 9554 73 8 13 9 2003 年400 7229 22 5627 413 1 13 3 2004 年503 2200 22 0701 311 8 12 5 2005 年668 2165 413 5820 116 9 13 3 2007 年811 2145 250 9905 510 4 15 0 2009 年971 7130 475 31026 813 4 15 0 2010 年1030 3118 762 41086 65 82 15 2 PVC 树脂制品可分为硬制品和软制品 目前 世界 PVC 树脂的消 费中 硬制品约占总消费量的 65 14 软制品占 34 86 预计今后几 年其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国内 软制品约占总消费量的 37 0 主要包括电线电缆 各种用途的膜 根据厚度不同可分为压延 膜 防水卷材 可折叠门等 铺地材料 织物涂层 人造革 各类软 管 手套 玩具 塑料鞋以及一些专用涂料和密封件等 硬制品约占总 消费量的 63 0 主要包括各种型材 管材 板材 硬片和瓶等 预计今后几年 中国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大 PVC 树脂包 装材料和管材在水泥 化肥 粮食 食品 饮料 药品 洗涤剂 化妆 品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需求量相应大幅度增长 另外 汽车 通讯 交通领域对聚氯乙烯树脂的需求量也呈高速增长 国内聚氯乙烯 树脂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 PVC 树脂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必将带到国内 DOP 市场需求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三 产品价格分析三 产品价格分析 根据近几年国内产品平均价格和国家有关规定 本项目估算产品价 格 含税 确定如下 苯酐 10200 元 吨 DOP 13800 元 吨 2011 年 3 月份以来 国内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 市场行情稳中走好 由于受国内经济总体回暖和国际原油价格走高的双重影响 部分厂家报 价上调 商家报价跟风上涨 目前市场价格冲破 14000 元关口 华东市场 DOP 行情坚挺 温州地区价格走坚 部分报价为 13500 13600 元 吨价 下同 多数持货商持货待涨 无意报价 宁波 地区 DOP 出罐价格略升至 13400 13500 元 上游原料价格坚稳 张家 港地区近日主流报价为 13600 13700 元 市场货源充裕 看涨心态仍 浓 华南市场 DOP 行情上升 珠三角 DOP 市场部分商家封盘不报 部 分商家售价提升至 13700 13800 元 商家心态较好 高端价位成交不 易 福建 DOP 主要供应商报价继续上调至 13800 元 下游需求上升 交 投气氛活跃 华北市场 DOP 行情坚挺上扬 原料辛醇厂家继续上调出厂 价格 DOP 厂家跟涨 市场涨势继续 天津地区部分持货商报价上调至 13800 13900 元 低端价位货源较少 市场询盘渐趋活跃 实际成交上 涨明显 下游商家需求旺盛 备货意向明显 市场交投气氛活跃 受原 油价格止跌反弹 原料辛醇货紧价扬 外盘价格继续走高以及厂家库存 有限等利好因素的推动 业界持货待涨 预计 DOP 后市主流走势仍稳中 向好 第三章第三章 生产规模 产品方案和总工艺流程生产规模 产品方案和总工艺流程 一 生产规模一 生产规模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苯酐 DOP 联合装置 其中苯酐公称规模为 8 万吨 年 年产量为 80000 吨 DOP 公称规模为 20 万吨 年 年产量为 200000 吨 设计年运行时数 7000 小时 拟定的生产规模是根据国内技术发展水平与现有生产条件确定的 也是在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的 本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 90 100 克工艺 邻二甲苯氧化法苯酐 以及非酸催化连续酯化法 DOP 工艺技术 所需原辅材料 包装材料供应有保障 现有公用工程和 辅助设施可以利用 水 电 汽等公用系统供应充足 市场前景广阔 其生产规模是合适的 二 产品方案二 产品方案 2 1 苯酐 本项目分二期建设 一期建设 2 万吨 年 二期扩建到 8 万吨 年 扩建完成后苯酐工艺装置年产量为 80000 吨 其中 76200 吨为液体 熔 融态 直接进入 DOP 工艺装置作为原料 其余 3800 吨进行制片包装后 出厂销售 片状固体苯酐产品采用内衬塑料袋的聚丙烯编织袋包装 每 袋 25kg 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GB T 15336 2006 优等品要求 表 3 1 GB T 15336 94 邻苯二甲酸酐 项目优等品一等品 外观白色鳞片状或结晶性粉末 熔融色度 色度号 2050 热稳定色度 色度号 50150 硫酸色度 色度号 60100 结晶点 130 5130 3 纯度 质量分数 99 5099 50 游离酸含量 质量分数 0 200 30 灰分 质量分数 0 05 2 2DOP 本项目 DOP 工艺装置年产量为 200000 吨 采用汽运槽车或装镀锌 铁桶出厂销售 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GB T 11406 2001 优等品指标 并可达到通用级 电气级 食品级 医药级等各种规格质量要求 表 3 2 GB T 11406 2001 工业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项目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外观透明油状液体 色度 铂 钴 号 304060 密度 20 g cm3 50150 闪点 196192192 纯度 99 599 099 0 酸度 以苯二甲酸计 0 0100 150 15 水分 0 150 150 15 表 3 3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OP 产品规格表 序号项目单位通用级电气级食品级医药级 1纯度 99 599 599 599 5 2粘度 20 mpa s 78 8378 8378 8378 83 3密度 20 g cm30 982 0 9880 983 0 9850 983 0 9850 983 0 985 4 酸度 以苯二甲酸 计 0 010 0030 00740 003 5水分 0 050 050 050 05 6折射率N20D1 486 1 4871 486 1 4871 486 1 4871 486 1 487 7色值 HAZEN30202020 8体积电阻率 cm1 10111 3 1011 9气味 10 低沸物 其中辛醇 ppm 300 350 120 300 350 120 11紫外线吸收 0 2 2 3 副产品 本项目苯酐工艺装置每年副产部分顺酸溶液 产量为 8411 吨 可 外售用于生产富马酸 其产品规格为 水 65 71 苯二甲酸 4 35 顺丁烯二酸 24 63 苯甲酸 2 14 柠康酸 3 17 三 总工艺流程 本项目属于辛醇衍生物项目 原料辛醇 部分苯酐可有山东利华益 集团提供 两公司相距不超 500 米 可由管道直接输送 其他辅助材料 可以外购 催化氧化尾气洗涤 催化氧化 尾气洗涤催化氧化 顺酸溶液 13930t a 成品苯酐 9800t a 苯酐部分 脱 醇 酯 化 辛醇 134600t a 液体苯酐 76200t a 中和水洗 汽提 吸附过滤 DOP 部 分 DOP 200000t a 醇 醇 邻二甲苯 80610t a 邻二甲苯 80610t a 空气 水 图 3 1 项目总工艺流程图 第四章第四章 工艺装置工艺装置 一 工艺技术方案一 工艺技术方案 1 1 苯酐工艺装置 苯酐生产路线有萘氧化法和邻二甲苯氧化法两种 萘氧化法生产技术 是由萘与空气在催化剂作用下气相氧化生成苯 酐 其理论收率为 115 6 国内工业装置实际收率为 86 邻二甲苯 氧化法生产技术 是由邻二甲苯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相氧化反应合成 苯酐 其理论收率为 139 6 国外和国内引进的大型苯酐装置 采用国 外先进催化剂 实际苯酐收率在 108 112 而国内一些中小企业采 用国产催化剂 其苯酐收率为 104 107 由于工业萘原料来源有限 且生产收率低 产品成本高 而邻二甲苯资源丰富 生产收率高 产品 成本低 目前国内外苯酐生产 90 以上采用邻二甲苯氧化法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自行开发了以邻二甲苯为原料的 60 克工艺 70 克工艺 80 克工艺 苯酐生产技术 取得了良好 的成果 并以为基础兴建了一批中小型国产化苯酐装置 与此同时 我 国又引进了六套大型的苯酐装置 均采用邻二甲苯为原料的苯酐生产技 术 目前国内外苯酐生产技术发展很快 80 90 克工艺 技术业已成熟 诸多装置已相继建成投产 新的苯酐生产工艺技术具有 三高一低 的 优点 即负荷高 收率高 质量高 能耗低 从而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 效益 本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将采用邻二甲苯氧化法生产技术 以邻二甲苯 为原料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 90 100 克工艺 气相催化氧化生产苯酐 切换冷凝器采用导热油加热 冷却 实现 DCS 程序控制 采用内有特 殊填料的三级水洗塔 确保排放空气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采用真空连续 精馏 再沸器采用热虹吸式 加热介质为利用反应热副产的高压蒸汽 苯酐精馏系统真空度通过空气喷射或蒸汽喷射器来实现 全部采用 DCS 控制系统 项目除所用催化剂 氧化反应器等需要进口外 全部实现国产化 其建设投资仅为引进国外技术的一半 但装置水平可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具有投资低 能耗低 原料消耗低 操作负荷高 自动化程度高 产品 质量高等特点 1 2DOP 工艺装置 DOP 是由苯酐与辛醇 2 乙基己醇 经酯化而得 按生产中酯化反 应使用的催化剂类型可分为酸性催化工艺和非酸性催化工艺 酸性催化工艺以硫酸作为酯化催化剂 其优点是催化剂价廉易得 催化活性高 反应温度不太高 容易投产 但它有一定缺陷 由于酸的 脱水 酯化和氧化作用 酯化时会生成硫酸酯 醚等副产物 造成产品 精制困难 产品质量差 另外 浓硫酸对设备的腐蚀严重 非酸催化工 艺主要是以钛 锡 铝类化合物为催化剂 如钛酸四丁酯 氧化亚锡 铝酸盐或混合物等 与酸性催化工艺相比较 非酸性催化工艺具有以下 明显优点 1 酯化过程中副反应较少 反应混合物色泽浅 且产生的回收 醇质量较好 便于循环回用 2 产品精制过程比较简单 设备少 3 生产过程中废水量少且水质好 废水处理工艺简单 成本低 便于清洁化生产 4 产品质量好 酯含量高 色泽和热稳定性好 5 物耗低 能耗低 产品收率高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 通常都要经过以下几步骤来完成 酯化 中和 水洗 脱醇 脱色过滤 根据工艺装置单元操作方式的不 同 DOP 生产工艺又可分为连续法和间歇法两大类 间歇法生产工艺中 各自工序单独进行 无法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产品质量不稳定 国内 DOP 生产企业最早均采用间歇法生产工艺 技术相对落后 自动化程度低 物耗 能耗水平高 1989 年 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 和中石化金陵石化分公司引进德国巴斯夫公司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分别建成 5 万吨 年连续法 DOP 生产装置 其后 在国内生产企业和科 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科技攻关 在消化 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 发了自己的非酸催化连续法 DOP 生产工艺 以此为基础对原有引进装 置进行了改扩建 并将其应用到多套新建 DOP 生产装置中 本项目拟采用国内最新升级的非酸催化连续法生产工艺 按照多酯 化釜阶梯式串联排布 先脱醇 后中和水洗 再汽提的流程 有效地避 免了在中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