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物体的颜色与光有什么关系 2010年10月26日可见光由不同频率的光组成,就是简单来说的七色光。 如果照射在某个物体上,物体主要对某种频率的光反射,而其他频率的光被吸收,这个时候你就能看见反射回来的色光了。这就是颜色的产生。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能反射,吸收较少。 黑色是所有颜色的光都大多被吸收,反射的少 颜色与光的关系 色彩学上有一个概念:有光才有色.本质上,人眼看到色是光剌激的结果.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则是因为剌激人眼的光的波长不同.光的波长不同,给人的颜色感觉不同,如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红色的感觉,nm的波长的光给人以黄色的感觉。 颜色介质有两大类,一类是色光介质,如电脑的颜色;一类是色料介质,如颜料,油墨染料.不管是什么介质,其呈色都是离不开光.色光介质的颜色感觉是色光直接刺激人眼的结果;而色料介质则是可见光(白光)照射在色料上,经色料吸收,然后反射剩余色光的结果,也离不开光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当一束白炽光作用于某一物质时,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各波段的光全部吸收,物质呈黑色;如果该物质对可见光区各波段的光都不吸收,即入射光全部透过,则物质呈透明无色;若物质吸收了某一波长的光,而让其余波段的光都透过,物质则呈吸收光的互补色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物质分子吸收的是其他波段的光(非可见光)时,则不能用颜色来判断物质分子对光子的吸收与否。 表11-3 物质颜色与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物质颜色 吸收光颜色 吸收波长范围(nm) 黄绿色 紫色 400-425 黄色 深蓝色 425-450 橙黄色 蓝色 450-480 橙色 绿蓝色 480-490 红色 蓝绿色 490-500 紫红色 绿色 500-530 紫色 黄绿色 530-560 深蓝色 橙黄色 560-600 绿蓝色 橙色 600-640 蓝绿色 红色 640-750 关于颜色的基本理论常识 1.颜色的属性。任何一种颜色,均可用色相、饱和度(又称色彩度)、亮度(在色彩心理又称明度)来描述,即HSB,其中H=Hub为色相,SSeturation为饱和度,BBrightness为亮度。 色相是一种颜色的最本质的特征。对于单色光而言,色相指该色光的波长,对于复色光而言,则指其所含的各单色光的比例,从380nm780nm的可见光,其色相依次从紫色列红色变化。 饱和度指该颜色光中所含的色光的纯度。以该色光中所含白光的多少来反映,所含白光越多,则其中所含的色光就少,那么其饱和度越低。饱和度越高的颜色则表观效果为越鲜艳。 亮度指该颜色光的强度。强度大,则亮度大,人服感觉这种颜色明亮,否则,这种颜色就暗。 2.颜色空间。在现实世界中,自然光采用加色法呈色;对色料,如颜料(Pigment)或染料(Dye)则为减色法呈色。所以,诸如自然界的太阳光、显示器的呈色均可用RGB(即红、绿、蓝)三颜色法来描述其呈色现象,而印刷中,则可采用YMC(即黄、品红、青)三颜色 法来描述。这就涉及到一个颜色空间的问题,每一个颜色空间,都有其所能表示的颜色的范围,在众多色空间中,日光的色空间最大,显示器的色空间其次,而印刷的色空间最小,也就是说,印刷所能再现的颜色最少。 3.同色异谱。对人眼而言,最终细胞所能刺激感受的还是RGB色光,即人眼识别颜色以加色法为原理。所以,对人眼来说,色光与色料是等效的,这就产生了 一个同色异谱的现象。所谓同色异谱,指两种颜色有相同的外观,但两者的光谱特征可以完全不同。用一个公式来形象描述: Color(x1)R(x2)G(x3)B(z1)Y(z2)M(z3)C 注:其中RRed, G=Green,B=Blue;YYellow,MMagneta,C=Cyan 这原理正是印刷三原色YMC得以再现自然界中各种颜色的基本原理。 4.颜色中的非彩色成分。灰色和黑色是消色,只有亮度的大小变化,而无色相、饱和度,它们属于非彩色成分。但非彩色成分不仅仅包括灰和黑, 色彩中也包含有非彩色成分。 在印刷色彩学中,把黄、品红、青 称为一次色;由一次色中的任何两者混合出来的颜色叫二次色,又叫间色,如红、绿、蓝等;而所有三原色相混合出来的颜色叫三次色,又叫复色。Y、M、C三者以不同比例(其中任何一种色均不为0)混合出的颜色其中必定含有复色。这个复色正是印刷制版中所最感兴趣的部分,这也是UCR和GCR结构得以在印刷制版中运用的最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把任何彩色分解成中性灰和彩色两部分,其中中性灰可以由黑墨来复制,而彩色部分仍由原色来复制,这样两者叠加出来的颜色和直接用三原色混合出来的颜 色,效果上是相同的。 色彩的起源 1色彩产生的原理 色散实验 色的来源(物理光学研究表明)是光和人的正常视觉系统综合反应的结果。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没有人的健康的视学系统,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色盲者不要学美术)。 黑暗中,我们什么色彩都看不到,什么色彩也分辨不清,其原因是因为缺少投照的光也就无法感觉到色彩这也是色彩的物理学现象。 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的幅射,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尽相同,波长也不同,把它们按波长(或频率)顺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按波长区域不同,光谱可分为红外光谱,可见光谱和紫外光谱。人的视党只能感知电磁波中很少一部分,称之为可见光。 可见光 可见光:人眼能看见的光线在电磁波中占很少的一部分,最佳明视范围是在波长400nm700nm之间。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看不见的,通称为不可见光。 1.色彩的产生:光眼视神径大脑作用的结果。光源色照射到物体时,变成反射光或透射光,后再进入眼睛,又通过视觉神径传达到大脑,从而产生了色的感觉。这便是色彩产生形成的过程。 光源色 光源色:各种光源体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叫光源色。 只含有某一种波长的色光单色光 含有两种以上波长的色光复色光 含有红、橙黄、绿、蓝、紫所有波长的色光全色光(日光、太阳光) 宇宙间发光体千差万别,所形成的光源色也各不相同,但人们通常见的是日光、灯光:普通白织灯:光含黄色和橙色波长光多而呈黄色味。荧光灯:含蓝色波长光多呈蓝色味。太阳光是红、橙、黄、绿、兰、紫色光的混合所以呈白色。 当光源色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吸收,其余的光被反射出来。反射光的规律是:“同性相拆、异性相吸”。 物体色与固有色 固有色:一般指物体在正常日光下所呈现的色彩特征,也可理解为物体本身具有的颜色。由于它最具有普通性在我们的视知觉中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色彩有一种形象的概念。例:红旗大红。但这只是一种相对的色彩概念。从实际方面来讲,日光也是在不停的变化中,任何物体的色彩不仅受到投照光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种种反射光的影响,所以说,任何物体的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固有色的概念只是人们对某一物体色彩印象中形成的概念而已。 物体色:是指投照光的改变而使物体表面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色彩现象。从左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构成物体色的因素。 一、是物体本身固有的特征。二、是光源性质,即光源色彩。 物体色的呈现是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 收、反射、透射等现象。 色立体:是借助三维空间来表 示色相、纯度、明度的概念。将色彩的三要素色配置在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柱上,中心的轴柱表示明度,四周表示色相。纵向看,越是接近柱项,周围色相的明度越高(亮),越是接近柱底,周围色相的明度越低(暗)。横向看,越是远离轴柱的色相,纯度越高,越是靠近轴柱的色相,纯度越低。这就是色立体。 色立体的用途 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每个人都有主观色调,在色彩使用上会局限于某个部分。色立体色谱为你提供了几乎全部色彩体系,它会帮助你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由于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组织得非常严密。它指示着色彩的分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如果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只要知道某种色标号,就可在色谱中迅速而正确地找到它 颜色基本特征颜色分为两大类:非彩色和彩色。 非彩色是指黑色、白色和在这两者之间深浅不同的灰色。他们可以排成一个系列,由白色渐渐到浅灰,中灰,深灰直到黑色,这叫做黑白系列或无色系列。可用一条垂直线代表,一端纯黑,一端纯白。灰色是不饱和色,黑白系列的非彩色的反射率代表物体的亮度,反射率越高越接近白色;反射率越低时,接近黑色 彩色系列或有色系列是指除了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要确切的说明某一种颜色,必须考虑到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色调、饱和度和明度。这三者在视觉中组成一个统一的视觉效果。(注:非彩色只有明度的差别,而没有色调和饱和度这两种属性 颜色寓意 白色 寓意公正,纯洁,端庄,正直,晶莹,圣洁; 黑色 寓意清廉,凝重,严肃,寂寞,沉稳,神秘,孤独; 红色 寓意伟大,热诚,忠耿,喜庆,可怕,危险,热情; 绿色 寓意鲁莽,怡人,希望,和平,公正,青春; 粉色 寓意聪明,活泼,可爱,梦幻,浪漫,梦想; 蓝色 寓意青春,朝气,正派,义气,轻快,寂寞,安静,宽容,柔情,永恒; 紫色 寓意森严,持重,忍耐,果断,高雅,神秘; 灰色 寓意不定,两可,冷淡,平静; 雪青 寓意优美,秀丽,柔和,舒适; 葱绿 寓意智慧,宁静,沉默,安详; 黄色 寓意忠义,顽固,独立; 1.橙 2.紫 3.棕 4.白 5.绿 6.蓝 7.红 8.黄 9.黑 颜色的定义 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在人可以感受的波长范围内(约380纳米至740纳米),它被称为可见光,有时也被简称为光。假如我们将一个光源各个波长的强度列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获得这个光源的光谱。一个物体的光谱决定这个物体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人接收为同一个颜色。虽然我们可以将一个颜色定义为所有这些光谱的总和,但是不同的动物所看到的颜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个定义是相当主观的。 颜色 调配器一个弥散地反射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白色的,而一个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的表面是黑色的。 颜色是人对光的感知,那么黑色就是人对无光的感知,可以说黑色不算是一种真正的颜色。 一个虹所表现的每个颜色只包含一个波长的光。我们称这样的颜色为单色的。虹的光谱实际上是连续的,但一般人们将它分为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但每个人的分法总是稍稍不同的。单色光的强度也会影响人对一个波长的光的颜色 的感受,比如暗的橙黄被感受为褐色,而暗的黄绿被感受为橄榄绿,等等 色彩百科名片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目录隐藏 释义 概述 光色原理与色彩三原色及色彩混合一、光与色觉(视觉) 1.色彩的存在条件光、可见光、光谱色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二、色彩三原色与色彩混合 1.颜料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色彩体系与应用一、色彩的分类与属性 1.色彩分类 1、种类 2、色系 2.色彩三属性 色相 明度 纯度 色彩对比的基本类型一、色相对比 1.零度对比 2.调和对比 3.强烈对比 二、冷暖对比 立体色标 色彩的设计与应用(1)色彩的装饰与美化 色彩设计和印刷 美术教学图书信息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释义 概述 光色原理与色彩三原色及色彩混合 一、光与色觉(视觉) 1.色彩的存在条件光、可见光、光谱色 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二、色彩三原色与色彩混合 1.颜料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色彩体系与应用 一、色彩的分类与属性 1.色彩分类 1、种类 2、色系 2.色彩三属性 色相 明度 纯度 色彩对比的基本类型 一、色相对比 1.零度对比 2.调和对比 3.强烈对比 二、冷暖对比 立体色标 色彩的设计与应用 (1)色彩的装饰与美化 色彩设计和印刷 美术教学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编辑本段释义 绚烂的色彩世界词目:色彩 拼音:s ca 基本解释 1. hue;colouration;tinge 2. 颜色 3. 比喻某种情调或思想倾向他一点没有假慈悲的伪君子的色彩 详细解释 1. 亦作“ 色采 ”。1.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元 吴莱 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色采黄朱黻,音声徵角韶。” 叶圣陶 火灾晓行:“那种绿色是自然的色彩,决不能在画幅中看见,真足以迷人的心目。” 2. 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 王国维 人间词话三:“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清 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 满洲 服。” 毛泽东 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开明绅士是地主和富农阶级中带有民主色彩的个别人士。” 编辑本段概述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运用过程是从感性升华到理性的过程。所谓理性色彩,就是借助人所独具的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将从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复杂的色彩印象予以规律性的揭示,从而形成色彩的理论和法则,并运用于色彩实践。 编辑本段光色原理与色彩三原色及色彩混合 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前的中外先驱者们就已有所关注,但自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色彩的由来”自然成为第一命题。 所谓色彩术语,即色彩的专用名词。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基本知识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阐述色彩原理与规律的必要的中介语言,所以应在开始就作为讲解的内容。 一、光与色觉(视觉) 经验证明,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是通过发现差异,并寻找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来实现的。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经验得出了一个最朴素也是最重要的结论:没有光就没有色。白天使人们能看到五色的物体,但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明,则光照到哪里,便又可看到物像及其色彩了。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17世纪后半期,为改进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的清晰度,牛顿从光线通过玻璃镜的现象开始研究。1666年,牛顿进行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一房间关得漆黑,只在窗户上开一条窄缝,让太阳光射进来并通过一个三角形挂体的玻璃三棱镜。结果出现了意外的奇迹:在对面墙上出现了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一色紧挨一色地排列着,极像雨过天晴时出现的彩虹。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条七色光带就是太阳光谱。 牛顿之后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告诉我们,色彩是以色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对于人则是一种视象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基于三种因素:一是光;二是物体对光的反射;三是人的视觉器官眼。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物体上,有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吸收,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反射出来刺激人的眼睛,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 光、眼、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色彩研究和色彩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亦是色彩实践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1.色彩的存在条件光、可见光、光谱色 要了解牛顿发现的光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还须从光的本质中寻找答案。 光谱所谓光,就其物理属性而言是一种电磁波,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所接受,并作出反应,通常被称为可见光。因此,色彩应是可见光的作用所导致的视觉现象,可见光刺激眼睛后可引起视觉反应,使人感觉到色彩和知觉空间环境。可见光很普通,凡视觉正常的人都可感觉到它。可见光又神秘莫测和千变万化,因为除了看见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接触、稳定和认识。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都曾观察、研究和思考它,但几乎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尽管牛顿把光作了分解,然而有人把这说成是“破碎了的光”。 很显然,可见光不是固体、液体、气体之类的东西,不是细胞、分子、原子,也不是热能、电能、化学能。 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对光的研究逐渐接触到本质。仍然是牛顿,在1672年首先提出,光是物体射出的一种微粒,称为光粒,它以极大的速度由发光体四向射出,达到人眼就产生光的感觉,被称为微粒说。 1678年海根斯等认为,宇宙间弥漫着一种稀薄而具有弹性的介质叫以太。物质发光,则其电子振动,经周围的以太依次传递到远方,成为一种横波,横波进入人眼引起光感,被称为波动说。 1864年麦克斯韦认为,光并不是以太自身的运动,而是以太之中的电磁变化而引起的传播,以太波即电波的一种,被称为电磁说。 现代科学证实,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辐射能。它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具有的这两种性质,在光学上称为“二象性”。 阳光通过三棱镜时随着波长的不同,行进的线路也不相同:紫色光波长最短,行进速度最慢,曲折最大(折射角度最大),红色光波长最长,折射角度最小,其余各色光依次排列,才形成七色光谱。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时产生粒子“碰撞”,部分反射、部分被吸收,这种反射光作用于视觉器官,形成物体色的概念。这些便是光的色散现象和物体色彩本质性科学解答。 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和可见光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实际上是不同的射线或电波。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各种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其大小仍用毫微米来计量。 由三棱镜分解出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来测定,就可得出各色光的波长。因此,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眼睛所产生的视觉反映。 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振幅和波长两个因素决定。波长的长度差别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定色相明暗的差别,即明度差别。 有光才会有色,光产生于光源。光源有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现在我们知道,被认为是白色(或无色)的阳光,和所有的灯光都是由各种波长与频率的色光组成的,这些色光依次排列,即所谓“光谱”。不同光谱的灯如白炽灯、荧光灯等所发出的光,其色彩感觉也不同。 太阳光的光谱开始被认为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后来有人提出由红、橙、黄、绿、蓝、紫六色组成,理由是青和蓝色光始终未能测定其确切的波长界限差值。关于7色和6色光谱的观点,在色彩学中似乎至今未有定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现在大多数色彩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学者都认同六色观点,而大多数色彩专业书籍都采用6色的观点,原因主要是以六色排出的色表与色环便于色彩原理的阐述)。因为光谱色的名称不仅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所关心,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也极为关注,出自他们各自的着眼点,对名称含义的理解存在差异亦在所难免。例如橙色以色彩学论实为红黄的间色,也有叫桔黄色的,现实中橙色的果实其色彩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橙子本身的色彩也有深浅差别,所以橙色只是所有橙子色彩的一个总概念,很难以某一个具体的果子为标准。由此可见,色彩的名称本身实际上就存在着不确切性。又如青色,有人认为来源于蓝晶石,因此应该蓝绿色,而蓝才是正色,所以光谱色中应该去青存蓝。在日本,青天的青实际上是我们认为的天蓝,所以在日本的光谱中习惯于去蓝存青。此外,还有认为光谱只有红、黄、绿、蓝、紫五色组成的观点。总之,有关7色、6色、5色的观点可以说至今尚未定论,很难确认某种说法而否定另两种说法,在阅读不同的色彩理论书时,经常会出现说法不一的现象,原因已如上所述。 用颜料配出和色光标准色相一致的六种色,定为颜料的标准色,即为红、橙、黄、绿、蓝、紫。 太阳光谱光谱光谱2.光源色、物体色、固有色 物体色的呈现是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的。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照射下的白纸成红色,在绿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绿色。因此,光源色光谱成分的变化,必然对物体色产生影响。电灯光下的物体带黄,日光灯下的物体偏青,电焊光下的物体偏浅青紫,晨曦与夕阳下的景物呈桔红、桔黄色,白昼阳光下的景物带浅黄色,月光下的景物偏青绿色等。光源色的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的物体色会变淡,弱光下的物本色会变得模糊晦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的物体色最清晰可见。 物理学家发现光线照射到物体上以后,会产生吸收、反射、透射等现象。而且,各种物体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以物体对光的作用而言,大体可分为不透光和透光两类,通常称为不透明体和透明体。对于不透明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对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反射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是白色的。反之,如果一个物体几乎能吸收阳光中的所有色光,那么该物体就呈黑色。如果一个物体只反射波长为700毫微米左右的光,而吸收其它各种波长的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则是红色的。可见,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实质上是指物体反射某些色光并吸收某些色光的特性。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玻璃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照相机镜头上用的滤色镜,不是指将镜头所呈颜色的光滤去,实际上是让这种颜色的光通过,而把其它颜色的光滤去。由于每一种物体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透射的特殊功能,所以它们在相同条件下(如:光源、距离、环境等因素),就具有相对不变的色彩差别。人们习惯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如白光下的红花绿叶绝不会在红光下仍然呈现红花绿叶,红花可显得更红些,而绿光并不具备反射红光的特性,相反它吸收红光,因此绿叶在红光下就呈现黑色了。此时,感觉为黑色叶子的黑色仍可认为是绿叶在红光下的物体色,而绿叶之所以为绿叶,是因为常态光源(阳光)下呈绿色,绿色就约定俗成地被认为是绿叶的固有色。严格地说,所谓的固有色应是指“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在常态光源下产生的色彩。 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征,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只强调物体的特征而否定光源色的作用,物体色就变成无水之源;只强调光源色的作用不承认物体的固有特性,也就否定了物体色的存在。同时,在使用“固有色”一词时,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勿误解为某物体的颜色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偏见就是在研究光色关系和作色彩写生必克服的“固有色观念”。 二、色彩三原色与色彩混合 1.颜料三原色和色彩三原色 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布鲁斯特发现,利用红、黄、青三种颜料,可以混合出橙、绿、蓝、紫四种颜料,还可以混合出其它更多的颜料,布鲁斯特指出红、黄、青是颜料三原色,即是别的颜料混合不出来的颜料。 19世纪初,英国生理学家杨赫在研究人类颜色视觉的生理理论时,建立了自己的三基本色光论。后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姆霍兹发展了这一学说,被称为杨赫学说,或“三联学说”,并为当今新的科研成果所不断证实和完善。 编辑本段色彩体系与应用 一、色彩的分类与属性 1.色彩分类 在千变万化的色彩世界中,人们视觉感受到的色彩非常丰富,按种类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但就色彩的系别而言,则可分为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两大类。 1、种类 1.原色: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为原色。原色能合成出其它色,而其他色不能还原出本来的颜色。原色只有三种,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品红(明亮的玫红)、黄、青(湖蓝)。色光三原色可以合成出所有色彩,同时相加得白色光。颜料三原色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调配出其他任何色彩,同色相加得黑色,因为常用的颜料中除了色素外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所以两种以上的颜料相调和,纯度就受影响,调和的色种越多就越不纯,也越不鲜明,颜料三元色相加只能得到一种黑浊色,而不是纯黑色。 2.间色:由两个原色混合得间色。间色也只有三种:色光三间为品红、黄、青(湖蓝),有些彩色摄影书上称为“补色”,是指色环上的互补关系。颜料三原色即橙、绿、紫,也称第二次色。必须指出的是色光三间色恰好是颜料的三原色。这种交错关系构成了色光、颜料与色彩视觉的复杂联系,也构成了色彩原理与规律的丰富内容。 3.复色:颜料的两个间色或一种原色和其对应的间色(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相混合得复色,亦称第三次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红灰、黄灰、绿灰等(此处表示列举省略)灰调色。 由于色光三原色相加得白色光,这样便产生两个后果:一是色光中没有复色,二是色光中没有灰调色,如两色光间色相加,只会产生一种淡的原色光,以黄色光加青色光为例: 黄色光+青色光=红色光+绿色光+绿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白色光=亮绿色光 2、色系 1.有彩色系: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蓝、紫等为基本色。基本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基本色与无彩色之间不同量的混合说产生的千千万万种色彩都属于有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光的波长和振幅决定的,波长决定色相,振幅决定色调。 有彩色系中的任何一种颜色都具有三大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也就是说一种颜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种属性都属于有彩色系。 2.无彩色系:指由黑色、白色及黑白两色相融而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系列。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它们不包括在可见光谱之中,故不能称之为色彩。但是从视觉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来说,它们具有完整的色彩性,应该包括在色彩体系之中。 五彩色系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色彩学上称为黑白系列。黑白系列中由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条垂直轴表示,一端为白,一端为黑,中间有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体。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白和纯黑的物体,颜料中采用的锌白和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 无彩色系的颜色只有明度上的变化,而不具备色相与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和纯度在理论时等于零。二色彩的明度可以用黑白度来表示,愈接近白色,明度越高;越接近黑色,明度愈低。 2.色彩三属性 色相 色相即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桔红、翠绿、湖蓝,群青等。色相是区分色彩的主要依据,是色彩的最大特征。色相的称谓,即色彩与颜料的命名有多种类型与方法。 色相环、明度轴和纯度图明度 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也即深浅差别。色彩的明度差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某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粉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的明度差别,如六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度之间。 纯度 纯度即各色彩中包含的单种标准色成分的多少。纯的色色感强,即色度强,所以纯度亦是色彩感觉强弱的标志。物体表层结构的细密与平滑有助于提高物体色的的纯度,同样纯度油墨印在不同的白纸上,光结的纸印出的纯度高些,粗糙额纸印出的纯度低些,物体色纯度达到最高的包括丝绸、羊毛、尼龙塑料等。 不同色相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最高,绿色纯度相对低些,其余色相居中,同时明度也不相同。 编辑本段色彩对比的基本类型 一、色相对比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面很有价值。如黑与白 、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类色相对比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同类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类色相比 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近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 )中度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 ,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 、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冷暖对比 冷暖对比是将色彩的色性倾向进行比较的色彩对比。冷暖本身是人皮肤对外界温度高低的条件感应,色彩的冷暖感主要来自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 编辑本段立体色标 奥斯特华色标我们把以上在白光下混合所得的明度、色相和彩色组织起来,选由下而上,在每一横断面上的色标都相同,上横断面上的色标较下横断面上色标的明度高。再由黑、白、灰作为中心轴,中心而外,使同一圆柱上,色标的纯度都相同,外圆柱上的比内圆柱上的纯度高。再队中心轴向外,每一纵断面上色标的色相都相同,使不同纵断面的色相不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相自环中心轴依时针顺序而列,这样就把数以千计的色标严整地组织起来,成为立体色标。目前影响较大的立体色标是奥斯特华色标和门塞尔色标。 孟塞尔色立体是由美国教育家、色彩学家、美术家孟塞尔创立的色彩表示法。它的表示法是以色彩的三要素为基础。色相称为Hue,简写为H,明度叫做Value,简写为V,纯度为Chrom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1《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 第1课 多样的数字资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 基因编辑技术的道德边界-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干果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基因工程中蚯蚓激酶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洞察及研究
- 标本员三级安全教育(车间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端住宅区生态绿化苗木种植及后期维护服务合同
- 美容院转让合同附设备折旧及售后服务承诺
- 自住房屋租赁合同终止及租赁双方权利义务协议
-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对比协议》
-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数学答案
- 2025年家政服务员工作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医疗质量管理质控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造房子教案(共6课)(2025秋)
- 中国阅兵仪式课件
- GB/T 2820.5-2025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5部分:发电机组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营造林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数据获取与处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科比受伤及励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