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2013190216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分类号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Bachelors Thesis论文题目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作者姓名肖华琴学号2009119010216所在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导师及职称王晓玲 讲师论文答辩时间中文题目: 外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院系专业学生班级学 生 承 诺我承诺在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本人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年 月 日指导教师承诺我承诺在指导学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经过本人核查,该生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该生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 讲师)(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中国 黄石 435002)摘 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成果,认真总结黄石市这样一个以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为主要工业基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了实现城市转型发展,黄石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民生问题、进行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举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成效。但在转型发展中,资源枯竭城市还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协调、解决就业难、环境治理难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转型发展的步伐。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本文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指标体系,采集近年来黄石城市转型发展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计算,得出黄石市城市转型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黄石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推进机制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推广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等应对措施,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 键 词:黄石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AbstractIn this paper, by drawing on the 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 with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ome of the results, conscientiously sum up the Huangshi City in a non-ferrous metal miner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industrial base resource depletion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Huangshi City in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livelihood issues, urban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both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But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the economy is small, uncoordinate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difficult, and many other issues, these problems have constrained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ition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s, collecting the nondimensional Yellowstone urban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data processing and computing in recent years, come to Yellowstone urban transformation effect. On this basi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Huangshi City,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tourism, and response measures to promote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living, the city embarked on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Huangshi City;resources-exhausted cities;Transformation目 录1前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理论基础1.3国内外研究现状1.4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2黄石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2.1黄石市发展基本成果2.2黄石市转型中的必然性2.3转型发展的现状3黄石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实施3.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体系3.2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3.3指标标准化处理3.4黄石市城市转型发展效果分析及评价4黄石市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和建议4.1 提高经济转型效果的对策4.2 提高环境转型效果的对策4.3 提高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转型效果的对策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黄石市城市转型研究肖华琴(指导教师,王晓玲 讲师)(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中国 黄石 435002)1前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到资源枯竭期的特有现象。建国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就依赖开采城市所储藏矿藏资源做为城市生存与发展主要因素的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极限的。资源型城市所依赖的“资源一产品一污染”单向流动产业模式必然会出现城市资源的枯竭1,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伴之而来的也必将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经济的衰退,大量人口的失业,甚至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和谐,城市走向衰败。为了支持和引导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2007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指导原则和工作目标2。截止到2009年3月,国家先后两次公布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共计44个城市3。同时,国家还通过召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审查论证会,为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城市功能定位、战略定位、产业选择、环境治理、民生改善、规划落实的可操作性等修改意见4。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有力地宏观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转型发展成效,但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需要继续攻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资源枯竭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能够是重新树立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5。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非常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去年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6。为掌握金融危机背景下我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情况,近期,我们省人大借在黄石召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和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座谈会之机,对该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了专题调查。黄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7。黄石市是以本地铁矿、铜矿、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8。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目的就在于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9,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与其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就现实来看,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其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矿业学及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涉及面广、又具有交叉性和复杂性的难点问题10。就我国而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之所以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如此令人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沿用的是前苏联的“一厂一市”建设模式,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城市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的,“大企业,小政府”,“大国有,小民营”,“大工业,小市政”是其共性;而且资源型城市大多以资源立市,靠资源兴市,经济结构单一问题比较严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其经济发展中根深蒂固。随着经济体制的迅速变化和国家投资的减少,资源型城市多年形成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许多困难日益显露,大量矛盾迅速滋生11。比如:一些城市经济发展衰退不前,居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总结起来,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三危现象”和“四矿问题” 12,即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矿山问题、矿业问题、矿城问题、矿工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将更加严重。1.1.2研究意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不仅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资源枯竭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能够重新树立城市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非常大。本文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背景,以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为重点分析对象,在了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等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黄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评价,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效果提供佐证,从而为优化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提供政策建议。1.2理论基础1.2.1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1.2.1.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城市在本质上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13。资源型城市是一类特殊的城市,其中的资多是指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对城市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城市还可以区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非资源枯竭型城市14,但从长期来讲,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都有资源面临枯竭的一天,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又是同义的15。一般来讲,资源型城市是在矿产资源为主的采掘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发展依赖资源的特征明显,城市的建立与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16,这就造成了资源型城市具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经济结构的趋同性、城市空间的分散性、城市功能的双重属性、主导企业的二元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等特点比较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资源型城市发挥着为国家提供大量矿物原料、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作用17。1.2.1.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概念、内涵和本质概括地讲,转型就是指通过变换事物的结构而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过程。转型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复杂的系统和有机联系的综合体18。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指一个国家的转型,也不是单指某个企业的转型,而是指一个国家内的城市的转型,并且是一种特殊类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转型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19。在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根本的是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化社会结构转变,从而规避衰败以保证既能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再选择、再配置,生态环境的修复,市场取向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与安置,资源结构调整及资源取向的转化,人文价值观的转变,等等20。这一切,也涉及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再调整过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本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提升和转换,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对于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依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培育。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主体一般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主体的利益目标不尽相同,转型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从理论上讲,个人和企业的选择余地较大,他们可以在本地区“转型”,也可以在异地实现“转型”。在本地区“转型”,个人可以改行换工作,企业可以生产其他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部分企业也可以从外地购买所需原材料继续生产原来的产品;在异地实现“转型”,个人可以到外地改行或从事原来的工作,企业也可以搬迁到外地继续生存。而政府只能选择在本地区“转型”。在实践中,由于退出障碍和进入壁垒都很大,个人和企业无论是在本地区“转型”,还是异地“转型”,相关的成本都很高21。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要寻求这三个转型主体的利益均衡点。2011年末,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上报的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地区)名单,此前,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共12个、第二批32个,至此,我国已经分三批界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以及大小兴安岭林区参照享受政策的9个县(市、旗、区)。表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所在省(区市)首批12座第二批32座第三批25座大小兴安岭林区参照享受政策城市9座河北下花园区、鹰手营子矿区井陉矿区山西孝义市霍州市内蒙古阿尔山市乌海市、石拐区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辽宁阜新市、盘锦市抚顺市、北票市、弓长岭区、杨家杖子、南票区吉林辽源市、白山市舒兰市、九台市、敦化市二道江区、汪清县黑龙江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七台河市、五大连池市鹤岗市、双鸭山市逊克县、瑷珲区、嘉荫县、铁力市江苏贾汪区安徽淮北市、铜陵市江西萍乡市景德镇市新余市、大余县山东枣庄市新泰市、淄川区河南焦作市灵宝市濮阳市湖北大冶市黄石市、潜江市、钟祥市松滋市湖南资兴市、冷水江市、耒阳市涟源市、常宁市广东韶关市广西合山市平桂管理区海南昌江县重庆万盛区南川区四川华蓥市泸州市贵州万山特区云南个旧市东川区易门县陕西铜川市潼关县甘肃白银市玉门市红古区宁夏石嘴山市1.2.2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运用的相关理论1.2.2.1可持续发展理论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思考22。直到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23,明确把发展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目前,学者们已经在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致的看法。但由于学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形成了四大理论派系。 1.2.2.1.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流派认为: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利用下去,通过研究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方法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2.1.2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流派认为:人类一直将自然资源视为免费的公共产品,没有弥补自然资源的投入,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将自然资源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的方法。1.2.2.1.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流派认为:由于当代人过多地使用自然资源,使得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了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因此,该流派致力于研究自然资源在代际之间公平分配的方法。 1.2.2.1.4三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流派认为:整个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分别是人的生产、物资生产、环境生产,但由于三大生产活动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流派致力于研究三大生产活动良性循环的理论与方法。1.2.2.2生命周期论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了生命周期论24,产品犹如生物一样,会先后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图1.1)。随后,生命周期论被学者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领域。 图1.1生命周期图 对于资源城市而言,生命周期也同样适用。由于矿产、森林、能源等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导致了资源经济必然要经历一个资源开采、到高产、到衰退乃至枯竭的过程。而以矿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必然也要经历一个城市兴起、繁荣、到衰退的过程,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具有了明显的生命周期,资源枯竭便是矿业经济进入衰退期的城市状态。如果资源枯竭型城市没有实现成功转型,将面临着城市衰退的可能。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伊内斯、布来德伯里、鲁卡斯、欧费奇力格、马什、沃伦、霍顿、海特、巴恩斯等经济学家纷纷从资源地区的发展阶段、社会问题、大型公司管理、资本流动、人才流动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Brradbury、J.H.、St.Martin.(2002)以美国宾西法力亚洲的煤炭社区为研究对象25,从重建工程、降低投资、资本流动等方面分析了社区和公司的特点,提出随着居民的研究中提出由于财富随着煤炭外运,人口也大量迁移至纽约和费城,原先的矿区己经不具有吸引力。Mark Giodano(2003)指出为了解决矿区人力资源的问题,澳大利亚西部矿区采取了长距离通勤模式,不在偏远地区设立居民点,雇员只需在矿区工作。该种模式降低了矿场企业对矿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而起员工家属不必非要在矿区生活与发展26。Larsen和SorenC.(2004)以北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研究对象,当地居民通过政治活动抵御外来者的地域资源规划,形成对资源产业持怀疑态度的一致观念,奋力保持资源和资源景观的整体一致性,从而改善生活水平。GavinM. Mudd(2010)提出,煤矿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开采、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多个领域。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地区面临着资源继续下降,环境制约增多、技术不断突破,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储量结合起来,可以预测出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需求量、水资源需求量,为整个资源矿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应用指导。1.3.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资源枯竭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具有起步晚、研究水平有限等不足,但在对我国资源枯竭城市的产生、转型发展原则、存在障碍、转型发展现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转型评价等均有一定的研究。在资源枯竭城市产生的成因方面,王莉和遇华仁(2005)认为资源型企业对设备更新不足导致资源产业的长期低效率发展、非资源产业没有形成、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资源型工业产品需求量锐减、重国有轻民营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进入壁垒高、无法实现优胜劣汰规则的优势等原因促使了资源枯竭城市的产生27。吴要武(2009)认为由于资源城市早期的条块分割体制,矿业企业作为直属中央企业早已发展成为小而全的独立王国。2000年6月,中央出台了11号文件,承诺国有企业的困难由中央来承担,前提是资源枯竭企业,而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和申报资源枯竭对地方政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由此出现了资源枯竭城市。虽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会遇到产业转型、失业等问题28,但由于外部环境好和当地市场劳动力吸收有限,大部分劳务人员纷纷外出打工,出现了资源枯竭城市失业率下降的现象。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方面,孙康(2008)以阜新市为例,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机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着“比较优势陷阱”,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产业高级化和解决就业问题力度有限的联动发展趋势,为此提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从而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顺利转型。于立和于左(2009)提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就业岗位与下岗失业人员亿元不匹配、转型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和解决民生问题相冲突、枯竭城市财力不足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需求先矛盾29;为了更好地协调好转型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提出了先转后稳、先稳后转、转稳兼顾三条路径;总体而言,转稳兼顾是是最佳路径,可以降低二者相互矛盾的概率,但化解矛盾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两难矛盾”的产生和合理确立产业转型方向。张亲培和孙悦(2010)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个案研究,总结了我国资源枯竭城市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战略、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战略,并且资源枯竭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方式方面,刘学敏(2011)提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三种模式,第一是资源完全枯竭,采用一种完全新的模式发展,属于完全被替代型;第二是资源没有完全枯竭,潜在资源为资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属于部分被替代型;第三是引入外部资源解决资源供给问题,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属于改变约束条件型。而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均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解决民生问题、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建设等转型目标,忽略了资源枯竭城市自身的情况30。因此,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效果方面,余建辉、张文忠和王岱(2011)对我国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效果进行评价,选择了体现承接发展的基础指标和体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类指标,共计十七个指标,通过赋予上述指标一定的权重,得出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变化量化分值,得出我国了转型成绩总体偏优、但存在着地级城市转型难度较大、城市转型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地级石油类和县级煤炭类城市转型发展较优、部分城市转型存在各要素发展不同步等问题31。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资源枯竭问题的研究较多,已经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的形成原因、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式、连锁反应等问题,并针对资源枯竭问题的每一个分支问题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等系统理论,但已有研究成果本身就具有阶段性成果的特征,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些研究成果难以实现及时、有效的政策指导32。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了解辽宁省资源枯竭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遇到一些问题及其可以利用的优势因素,为其转型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政策建议。1.4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1.4.1技术路线研究背景、意义及论文基本框架国内外相关研究黄石市城市转型现状分析城市发展基本成果城市转型的必然性黄石市城市转型效果评价经济指标民生指标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建议和对策1.4.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大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黄石市这一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获得权重,然后将25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单位,将权重和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乘加总,便可以得出各个城市或区域在每个指标下的转型效果和综合转型效果。2黄石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黄石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历史上黄石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创办汉冶萍公司,一批钢材、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江南明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城市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黄石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为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现状。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确定黄石等32个城市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给与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这标志着黄石市城市转型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也为黄石市城市转型和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2.1黄石市发展基本成果黄石市下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金属、非金属3大类78种,品种占全国的28 %,湖北的55%,是全国第六大铜矿地和十大铁矿基地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上世纪50年代,黄石依靠丰富的资源宝藏,布局了一批大型冶钢、冶铁、水泥、有色金属企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资源型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2%。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城市规模和工农业产值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一位,一路书写着“黄老二”的辉煌。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黄石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各种伴生问题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发展陷入困境。近几年来,黄石市在努力探索自己转型发展的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黄石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性财政收入、和社会固定资产分别达到了转型前(2007年)的1.98倍、1.79倍、3.32倍。在产业结构方面,从开发资源转到开发资产和资本,从固守传统产业转到发展现代产业,从“一业独大”转到“多业并举”。 华新水泥经技术改造,综合能耗和综合电耗低于国际标准,顺利通过IS014001国际环境标准认证新冶钢连续新上460和273两条特种钢管生产线,“神六”、“神七”、“嫦娥”工程用的高温合金钢为新冶钢公司独家生产刚刚竣工投产的大冶有色年产20万吨粗铜的澳斯麦特炉,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澳斯麦特炉,也是我省打造千亿元有色金属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项目投产后可减少能源消耗50%以上。美尔雅“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劲牌公司被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其小曲自酒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小曲白酒生产基地。中铝华中铜业的高精度优质3G射频电缆铜带创国内行业记录。在民生福祉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群众住房难、就业难、就医难等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十一五”期间,黄石市累计新增就业25.3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4050”人员和独立工矿区困难人员基本实现了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五项社保”参保人数达234.3万人(次)。老百姓安居要求得到了相对保障,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1.48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在生态环境方面,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污染状况。长江黄石段、磁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一江四湖”重点江河湖泊得到综合治理,环磁湖、青山湖等145处排污口污水截流基本完成,板岩山地质灾害、铜绿山铜铁矿地质灾害、黄荆山开山塘日实现了有效治理和修复。通过近年来大力度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使一批百年老矿“旧貌换新颜”,黄石城市面貌更加山清水秀。从图3.1可以看出2009年,黄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2010年达到318天,符合二级年均值标准,质量指标已达到宜居标准,转型过程中黄石市空气质量有所上升。 图2.1 黄石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数据来源于黄石新闻网、黄石气象网)2.2黄石市转型中的必然性2.2.1从经济总量来看,转型毋庸置疑 黄石市是较早设立资源枯竭城市的地区,在转型发展中资源枯竭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比较弱,还有待继续深入发展。从表3-1中可以看出,2011年湖北省GDP排名中武汉市位居首位,黄石的工业GDP居于湖北省的第八位,且黄石市GDP与武汉市GDP比值、宜昌市GDP比值、襄阳市GDP比值分别为1:7、1:2.3、1:2.3,充分说明黄石的经济总量小,转型毋庸置疑。 表2-1 2011年湖北省各市(州)GDP状况(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经济公报)市(州)GDP(亿元)市(州)GDP(亿元)武汉市6536.81咸宁市640宜昌市2140.69随州市517.99襄阳市2132.22鄂州市490.89荆州市1043.12恩施土家族自治州415黄冈市1012仙桃市378.5孝感市950潜江市378.2荆门市942.59天门市273黄石市926.96神农架林区14.5十堰市8502.2.2从资源枯竭的严重程度来看,转型势刻不容缓矿产资源告急,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 ,23%, 39.7%。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大批矿山相继闭坑。20世纪7O年代以来,随着资源逐步枯竭,22座铜矿、10座煤矿和4座铁矿相继闭坑。同时,因推进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闭了一批石灰石矿。采行业日益萎缩。1950年,采掘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曾达到23.19% ,经过“一五”到“四五”,采掘业的比重上升到29.99% 。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到2008年不足11%。在有色公司调研时获悉,目前该公司自产铜矿石只占铜矿石需求量的15%。2.2.3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来看,转型势在必行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黄石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从三次产业占比看,“产业失衡”严重。以2007年为例(图2.2),全市第二产业占CDP的比重达53.0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CDP的比重为38.94%,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第一产业占CDP的比重仅为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图2.2 2007年黄石市与湖北省三产比重的比较从工业机构状况看,“重重轻轻”明显。就是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2006、2007年(图2.3和图2.4),黄石轻重工业比分别为7.9:92.1、12.9:87.1。传统工业因“三高三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而渐失优势,资源型产业衰退萎缩。以大冶市为例,2009年该市156家规模企业中,有113家是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72.5 %;资源型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8% 。偏重的产业结构使得该市经济风险不断加大,每当宏观经济“转冷”时,该市的经济发展随之陷入“低谷”,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虽然黄石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了以冶金、建材、能源、机电、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但下游产业、配套产业发展不够,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而目创新能力较弱。 图2.3 2006年轻重工业比重 图2.4 2007年轻重工业比重2.2.4从城市发展空间来看,转型迫在眉睫黄石是由两个滨江小镇发展起来的“狭长”城市,到2008年市区仍仅有234平方公里,且山环水绕,真正可用建设而积只有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已有55平方公里,剩余建设用地小足10平方公里,且散布于市区。项目往哪里摆、增长点何处生,一度成为市委、市政府最棘手的问题。工业园区发展无空间。黄石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加之受单一产业结构所限,老城区“退二进三”(二产业退城进园,三产业进主城区)的任务繁重。2.2.5从民生问题来看,转型毋庸置疑矿产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黄石涉及民生问题的“四个压力”加大: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市隐性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黄石煤炭矿务局、大冶钢厂、大冶铁矿、大冶有色等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导致大批职工下岗。截止2008年,黄石市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达到10万多人。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加大。黄石市现有离、退体职工13万多人,占市区人数的比重达到20%左右;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2005年以来该市每年新增退体人员8000余人,市内本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日累计高达3.5亿元。三是职工脱贫压力加大。2008年,黄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47元;市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36174人,低保金月平均标准仅为230元。四是城市建设压力加大。长期以来,黄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压力加大。据统计,全市实施城市道路改造和基本的配套设施改造所需资金高达300亿元以上,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2.2.6从生态环境来看,转型势在必行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黄石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长满荒草的坑口。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需要治理的矿山植被面积约7平方公里,共有开山塘日400多处,工业尾砂库153座,占全省三分之二,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地质灾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8年,黄石塌陷而积59.1万平方米,地面沉降1.4万平方米,滑坡335.7万平方米,发生采空区塌陷的矿井有34处,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小同程度的发生。三是环境污染严重。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石由此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2007年黄石万元CDP综合能耗为3.07吨标准煤,能耗水平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0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9万吨。2008年,全市万元CDP综合能耗为2.31吨标准煤,居全省第一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6.7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为1.65万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2.2.7从财力保障来看,转型刻不容缓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城市发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而公共支出加大,黄石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一是采掘业提供的税收增长乏力。近年来,采掘及初级产品加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2008年,黄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34%,资源开采及加工企业4年来上缴税收分别为10.7亿元、11.6亿元、12.7亿元、13.9亿元,年均增长仅9.02% ,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分别为54.1%, 44.3%, 38.9%, 32.6%。二是可用财力非常有限。以2008年为例,黄石市本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7.98亿元,根本无力承担资源枯竭带来的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等巨大的资金需求。三是财政支出因索与日俱增。大量企业关闭破产,下岗职工人数剧增。从2000年起,黄石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土地出让金返还、国有股出售收益、借款以及上级补助等资金,安排下岗职工生活费、补充医疗保险、下岗职工出中心费用等累计达20多亿元,其中用于因资源枯竭关停破产企业的相关支出就达15亿元。2.2.8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看,黄石处在转型的最佳时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生命周期,即开发、成长、成熟、衰退四个时期。与之相适应,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预备期或兴起期、成长期、成熟期或繁荣期、衰退期或转型期。理论和实践表明,当一个资源型城市处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之间时,正是转型的最佳期。目前黄石正在这一最佳时期,具备转型的有利条件。贻误时机,就会增大转型的难度。2.3转型发展的现状经过近几年转型发展的探索,黄石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变化,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增创了区域发展的新优势,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黄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实现了可持续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2.3.1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2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074元(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33.9%。人均财政收入3790元(常住人口),增长2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8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577.56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279.59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比重为7.4:62.4:30.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增加值68.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7.4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2.3.2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22.09亿美元,同比增长46.6%。其中出口10.33亿美元,增长72.4%;进口11.76亿美元,增长29.6%。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6%,拉动GDP增长1.7个百分点。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3.45亿美元,同比增长8.7%。全市现有外资(含中外合资)企业147家,新增外资企业17家。2.3.3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全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1264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1.0%。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16%。全社会电力消费量104.09亿千瓦时(不含外省),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971.35万吨,增长26.2%;天然气消费量1.40亿立方米,增长74.8%;油类消费量5.46万吨,增长1.1%。2.3.4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3元,比上年增长15.9%(见图4-1);城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07元,增长12.9%,恩格尔系数为39.7%;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30.47平方米。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87元,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70元,增长22.0%,恩格尔系数为42.2%;人均住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包头市2025内蒙古包头市招商投资促进局所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市2025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人员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晋江市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权属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金华金开宏业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河南西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工作人员2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国控资本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亳州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古井供水工程项目人员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农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虹微技术有限公司招聘软件开发工程师等岗位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商场危险作业管理制度
- T/CAQI 183-2021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技术规范
- 四史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舞龙舞狮二级裁判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9.《复活(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翡翠玉石翡翠玉》课件
- 2025-2030中国成品润滑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保密警示教育典型泄密案例教育学习
-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申请表
- 乡村积分超市协议书
- 小学一年级上册体育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