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11月妇女研究论丛NOV2014第6期总第126期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NO6 SerNo126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回顾与前瞻于圣洁1张纯刚2齐顾波3(12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关键词:性别;自然灾害;脆弱性 摘要:历史和文化建构着社会性别关系,这种社会性别关系影响两性的灾害经历。反过来,自然灾害经历与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经历又会对两性关系进行重构。文章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 简述性别脆弱性理论下相关研究涉及的主要研究议题:两性灾害伤亡率的差异、灾后重建中资源获取与权力表达差异、女性健 康问题、针对女性的暴力,最后对气候变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益加剧的灾害风险环境中的跨文化性别研究进行展望。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14)06010908A Gender Perspective ofNatural Disaster:Past and FutureYU Shengdiel ZHANG Chun-gan驴QI Gu-b03口23CoUege ofHumanities and Deve却mettt Studies a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咖Bering 100193,China)Key words:gender,natural disaster,vulnerabilityAbstract=Gender-based relationships that are developed in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on the one hand,influence men as well as womens experience with disastersOn the other hand,their experiences with disasters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s、rith the disaster re 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urn reconstruct their relationship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research onnatural disaster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based on a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1970sWhile dwelling briefly on the existence ofgendered vulnerability theory,it identifies main issues in discussion,namely,gendered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mte and in access to re- lief resources,including healthcare,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Finally,the paper looks ahead into the future to suggest research on increasing risks ofdisasters because ofclimate change and rapid urbanization from a cross-cultural and gender perspective自20世纪70年代灾害社会科学研究逐步兴起 自然灾害过程中,两性经历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比男 以来,伴随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背景下的 性往往更为脆弱;【1牲别研究者指出,这种性别脆弱 性别议题逐渐引起灾害社会学、性别研究、发展研究性根植于两性关系、全球发展和环境技术灾难相互 者的共同关注。研究自然灾害的灾害社会学者发现,连结的体系中,灾害脆弱性、灾害影响以及灾害恢复作者简介:1于圣洁(1987一),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性别与发展、可持续发展与资 源管理;2张纯刚(1986-),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干预、农民合作组织、灾害 与发展;3齐顾波(1970-),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性别与发展、国际发展合作、可持续发展与资源 管理。109万方数据对于“妻子”或“丈夫”都是极具性别意义的,也可将 困女性化”的议题,妇女与贫困开始得到社会科学研 其称为“他的”或“她的”灾害。圆发展工作者认为,妇 究者与发展实践者的关注。研究与实践领域对自然 女与自然的关系将其直接置于环境风险之中,同时 灾害与性别问题的关注持续发酵,使妇女、环境、与 也促使她们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作为十分重要的环 可持续发展成为整个80年代国际社会的热点议题。 境行动者,妇女的优先序、价值观、能力和行动越来 一方面,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 越影响着环境灾害防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运动。31 引发了对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进而推动了80年代删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灾害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在性别研究方特点,这类研究共同体现出自然灾害的“性别本质”。面,从80年代开始,关注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的【4将性别视角纳入自然灾害研究与实践,不仅为灾害生态女权主义出现,生态女权主义在承袭女权主义 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性别理论的 主要理论与主张的同时,更突出了从女性角度来认 拓展。在全球灾害性风险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注自识生态系统保护和重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网这 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议题,也是更好地开展防灾减进一步构成了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的理论基 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础。同时,以全方位视角关注两性在社会结构和经济 本文试图对自然灾害隋境下的性别研究进行发展中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性别与发展(GAD)理论产 回顾,梳理国内外自然灾害问题研究中引入性别视生。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使两性 角、进行性别分析的历史发展脉络,简述相关研究的在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在环境退化中承担着不 主要研究议题,并对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背景下日同的后果,性别关注开始成为各学科研究以及国际 益增加的灾害风险环境中的性别研究方向和趋势进发展援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性别、环境、发展 行展望。 问题的共同关注下,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议题开一、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历史回顾始引起关注。 灾害社会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各国逐步(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确立以来,逐渐与发展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合流,并沿续80年代对相关议题的大讨论,整个90年 催生了“灾害的性别领域”。分在西方文献中,最早记 代的时代背景顺势被纳入自然风险减轻的宏大议题 录妇女的社会不平等、健康、日常生活形式如何导致之下。1987年联大决议将这20世纪的最后一个10 妇女和女童更高的不幸可以追溯到俄罗斯地震年命名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国际减灾成为 (1948年和1966年)与1943年孟加拉旱灾,然而直一项国际行动纲领,指导着各国的减灾工作。90年 到1991年一场破坏力极强的南亚飓风后,相关的研代以后,社会性别与发展理论成为国际上妇女发展 究才得以跟进。51051)自然灾害研究与性别研究相结与实践的主流思想,研究视角从妇女角度扩展到两 合,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性及影响两性关系的各种社会属性,在各种发展项 (一)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目中都开始纳入性别规划与性别分析。161(r29)特别是 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然灾害的社会科学研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后,对自然 究在世界各国逐渐开展。1978年,美国学者提出“贫灾害情境中的性别研究关注凸显。矧匕京行动纲领灾害类型十分复杂,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但就灾害对两性的影响而言,这些不同类型的灾害之间具有某 些相似性。为使综述表述更严谨,本文主要考察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海啸、飓风等突发型灾害和水灾、旱灾等缓发型灾害。而 诸如恐怖主义袭击、爆炸、战争等人为因素诱发的灾害性事件以及2003年非典等公共安全事件则不在文献考察之列。需要 注意的是,自然灾害社会学的发展是灾害社会学的一部分,而灾害对两性的影响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历史梳 理中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灾害的性别领域(gendered terrain ofdisaster)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由Mihir Bhatt于1995年提出,后经美国著名的灾害 社会学家Enarson,E多次使用,1998年Enarson,E与Morrow,BH以此为题,出版了灾害的性别领域:以妇女的视角(The Gendered丌证n ofDisaster:Through Womens Eyes)论文集,收录了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性别与灾害研究成果。1 10万方数据明确指出,环境灾害对妇女的影响以及妇女对灾害 的灾害研究来看,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的灾害脆弱 的应对都需要更深入的调查。lTlpl)同年,国际减灾日性的观察家们对于性别动态性更为敏感,并且也趋 的主题定为“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向于将性别问题并人阶级和文化之中。【tol近几年来, 这一时期,灾害所造成的大量人口伤亡,特别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文化研究,例如在南亚和东南 负有重要家庭责任的中年妇女更高的死亡率引起了 亚地区,因其本身地处突发性自然灾害(例如洪水、 南亚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关注,并促使其将性飓风、地震等)多发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地区特殊 别关系作为检验脆弱性增加的一个因素。四这一 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性别观念,使“性别”、“种族”、“阶 时期的研究开始关注自然灾害中两性经历的差异,级”相互交叉,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2009年, 例如1 995年Keiko Ikeda对孟加拉飓风中两性伤亡EnarsonE等人又再次编辑出版了妇女、性别与灾 率的细致统计分析,s3 1997年Krishnaraj,M在关于 害:全球问题与行动一书,收录了25篇文章,分为 印度拉杜尔地震的研究中,全面讨论了两性灾害伤 “理解灾害中的性别关系”、“灾害中的性别挑战与应亡率的差异,以及灾害对两性健康影响的差别、政府对”、“妇女有组织的行动”和“性别敏感性的灾害风 的安置策略对两性的影响,并讨论了妇女自己的组险减轻”4个部分,相较于过去过分强调妇女的灾害 织或行动。“怛是已有的绝大多数研究仅仅是简单地脆弱性,该书更加关注妇女在应对气候变化、快速城 把性别作为一个人口学变量,仅仅提供了有关“性别市化以及环境退化所导致的日益频发的灾害面前所 差异”的基本信息,而并没有进一步从灾害中妇女的具有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承认两性灾害脆弱性差 经历或视角进行彻底的解释或分析。【9】为更好地开展异的同时,充分认识妇女在灾害风险减轻中所扮演 性别的灾害社会科学研究,Enarson,E与和Morrow, 的多重角色。【12该书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同时,也 BH于1998年编纂出版了灾害的性别领域:以妇为未来的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描摹了方向。 女的视角论文集,全书共收录了20篇相关论文,将中国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发展过程与国 其分为“性别与灾害视角”、“性别脆弱性的社会建际社会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但主要研究成果则乏构”和“妇女回应灾害的案例研究”3个部分,通过对 善可陈。在中国,最早尝试系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 以往研究的梳理,为开启新的分析视角和方向奠定 自然灾害问题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对“地震 了基础。【10l 社会学”【13研究的探索,80年代主要研究工作仍然围 (三)深入阶段(21世纪以来)绕唐山大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开展。随着1995年世 进入21世纪短短十余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界妇女大会的召开,中国的性别与贫困研究逐步得 2004年印度洋海啸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之后, 到关注。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特别是2008年 灾后重建规划问题的学术讨论和研究骤然增加,Ill 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 嗍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以及家庭生计强大的破坏 损失和环境破坏,以及举国救灾的热情,极大地推动 性,促使自然灾害领域中的研究者们,从对灾害事件 了中国灾害与灾后重建问题研究的进展。在地震灾 本身的关注逐渐扩展到对灾害预防与风险减轻、灾 后重建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灾后重建 后恢复与重建等整个灾害过程的关注。与以往过度 中的性别问题。董强强调要在灾后注重性别影响评 强调自然灾害中妇女的相对脆弱性、把妇女描摹成 估,可以从人口伤亡状况、政府救灾物资配发状况、 简单“受害者”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性别研究 社区决策、社区妇女组织、家庭资产状况、家庭决策 中,越来越关注妇女在灾害管理与灾后恢复重建中及劳动分工、社会支持网络、妇女心理状况、性别安 的能动性。而对于两性灾害经历影响的研究,在强调 全、性别排斥等几个方面来评价自然灾害以及灾后 “差异”之外,更注重探讨这种“差异”是如何被历史 重建过程对妇女的影响。1141李小云、黄承伟主编的 与文化建构起来的,并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过程如 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发展评估一书,对汶川 何进一步强化或者重塑两性关系。从全球不同地域 地震灾后重建3年后妇女的生计恢复状况进行了专万方数据题评估,内容涉及妇女的经济状况、家庭分工状况、 害性事件中两性平均寿命的样本调查发现,自然灾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妇女参与社区生活等几个方 害对使女性平均寿命降低的程度比男性更大。他们 面。051由梁茂春主编的灾害社会学也探讨了“灾害 指出,建立在日常社会经济形式基础之上的妇女的 与女性”问题。161近年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全球 性别脆弱性,导致妇女相较于男性更高的灾害死亡 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干旱、洪水、雹灾、飓风等自然灾 率。01v蛄1)但也有相反的情况,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 害越来越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所产生的极端性后果, 生研究院的Thomas Songer等人对19942000年在 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妇女问题的 雷暴中死亡人数的研究发现,男性的死亡人数为妇 研究。例如,岑剑梅通过文献梳理概述了气候变化对 女的两倍之多,在骤发洪水或雷电袭击中,绝大多数 妇女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自然灾难、人口 的死亡都发生在户外,原因可能是男性的工作环境 迁移、水资源和食物获取等问题使妇女处于明显的 更多在户外,或者男性喜欢在不良天气下进行各种弱势地位。冒险活动。091二、自然灾害情境中的性别研究议题两性在不同的自然灾害中死亡率的差异确实存 纵观自然灾害情境中的性别研究历史,研究内在,它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基于传统社会权力 容主要围绕社会脆弱性理论展开。社会脆弱性观点关系基础之上的两性的劳动分工、两性间的家庭权 最早是在1994年由Weist等人提出。较为普遍的观力关系等都有密切联系。性别关系对于自然灾害中 点认为,脆弱性是指影响个人或群体受灾概率及灾两性生死的形塑实际上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在许多 后恢复能力的特质,这一特质可能来自居住的自然社会中,妇女往往不能完全享有充分人权,她们贫 环境,也可能来自于个人或群体所处的社会情境。181 困、经济状况不稳定,缺乏个人自主与政治表达,文脆弱性因人而异,在不同社会之间也存在差别,化、教育、培训方面遭遇诸多障碍,诸多原因致使妇 它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而性别被认女在备灾、灾害发生以及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中面 为与年龄、物质条件、教育水平、政治条件、种族等因 临的风险更大,这就是自然灾害中妇女的性别脆弱 素一样,是影响脆弱性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阳73)性。20IWlq 在性别脆弱性理论视角下,其研究议题主要包括:(二)灾后恢复重建中资源获取与权力表达方面(一)自然灾害发生时两性死亡率的差异的性别脆弱性两性在自然灾害中死亡率的差异,是灾害中性 妇女在资源获取与权力表达方面的性别脆弱性 别脆弱性最直观的表现。许多自然灾害死亡率的统 早在90年代国际赈灾项目中就被发现。Greet,P首 计数据结果都显示,在绝大多数自然灾害中,女性的 次审视了受干旱影响的莫桑比克妇女的角色,指出 死亡率一般要高于男性。Keiko Ikeda基于性别视角 在相关的发展援助中,男性代替女性发出声音、表达 对1991年孟加拉飓风中的人口损失和脆弱性差异 需求,之所以许多发展战略最后都归于失败,部分原 及其原因进行了专门研究,指出性别在自然灾害伤 因是由于妇女的需求被忽略、妇女在生产与发展中 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妇女更高 的角色被排斥,没有认识到妇女的关键作用。f2-谴成 的伤亡率。这种两性脆弱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紧急 两性在灾害恢复中资源获取和权力表达方面不平等 情况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家庭决定权的把握。深 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历史和文化建构起来的当地妇 闺习俗剥夺了女性应对灾害的能力,因为妇女在获 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有来自外部 取外部信息方面一直处于依赖位置,并且决策权往 发展政策框架的影响。Akerkar,s分析了2004年印 往被忽略或否定,在这一方面,深闺习俗作为一项制 度洋海啸对妇女获得资源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影响。 度,阻碍了妇女参与家庭之外的经济角色,直接产生 研究发现,两性在灾后获取救济、医疗卫生资源、生 了灾害中妇女的脆弱性。f7l妒1SSrErie Neumayert和 活资源、住房、政府补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 Thomas Pltimper通过对19812002年141个国家灾 指出受印度洋海啸影响的各国经验都表明,妇女在112万方数据获得救济和恢复支持方面面临着文化和惯例上的障 多灾害之中,包括受伤或者目睹他人死亡等,而二次碍。吨aldr)r,D等人对斯里兰卡海啸之后国家和国 压力,例如缺少经济援助、繁琐的保险理赔过程、父 际援助的既存政策框架对妇女的赋权情况进行考 母对子女的担心以及灾后基础设施不便等,都会在 察,发现即使灾后重建的政策是性别中立的,它也仍 灾后产生影响,并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网关于这些 然缺乏性别敏感性。l趋rKristin,s等人对斯里兰卡海 灾害产生的“二次压力”对妇女健康的影响,Thulitha 啸重建进行考察后发现,受灾地区的妇女拥有非常 Wickrama和Scott AKetring采访了受海啸影响地区 重要的知识和资源,但国际赈灾工作人员思想深处 的160位母亲,研究海啸后3年这些妇女的健康变 的殖民主义观念以及“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距离,是 化,结果发现,3年中,这些母亲们的抑郁症状况有 产生这种联系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地方联系与合作 了明显改善,但是身体状况反而更差了,而这些持续 的失效产生的结果就是对本地发展能力的剥夺。241 性的或加重的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灾害所(三)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女性健康问题产生的“二次压力”。2sl 健康问题一方面是构成灾害中的性别脆弱性的(四)灾后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性别脆弱性的重要表现。根 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可以分为来自家庭内部的 据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各国人口受影响情况的统 暴力,如家庭暴力、逼婚等,以及来自家庭外部的暴 计数据,在印尼受灾最严重的亚齐省,海啸发生后有 力,如强奸、轮奸、性骚扰、拐卖妇女儿童、性虐待等。 51的卫生中心没有生育服务,41的生育服务无 Pittaway,E等人指出,对于受海啸影响的国家的妇 法展开工作。据报告,有30的助产士在海啸中死 女来说,第一波恐怖来自自然,而第二波恐怖则是由 亡或失踪;在马尔代夫,分散的200个岛屿上,至少 于社会压力和性别不平等导致的强奸、家庭暴力的 有1800名孕妇受到海啸的影响,有大约500名孕妇 增多。t研Enarson E指出,家庭暴力是一个客观存在没有分娩设施。毯些数据显示,自然灾害以及灾害 的社会事实,而这一事实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灾害所导致的破坏使孕妇处于高风险状态,严重影响着 中的性别脆弱性,相较于贫困妇女、单身妈妈、寡妇、 孕产妇与婴儿的健康。Francis 0Adeola从性别视角 老年妇女或残疾妇女,那些隐藏在“家门后”的作为 考察了卡特里娜飓风幸存者灾后的心理健康和心理 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妇女则更难被发现。30)(r74s-,Fisher, 压力状况,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心理压力。闭 S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过后斯里兰卡针对女性的嘞Carbauo,M等人在对海啸对人的心理健康与幸 暴力行为的研究发现,超过4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福感影响的研究中指出,灾害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会 暴力是其在灾后遭受的最主要的暴力活动;23的受 比其他人更为脆弱,那些早前就存在某种生理或心访者确认灾后家庭关系更加紧张、暴力行为更多。她 理问题,并且需要照料或治疗的群体,一旦这种照料 进一步指出,造成灾后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多发的 或治疗被扰乱,他们就会尤为脆弱,像老人、孕妇、带 原因包括:灾害发生后,男性易怒、沮丧或者难以排 着婴儿的母亲、残疾人等,在灾害面前往往会更加弱 解的压力或绝望情绪往往会通过对女性实施家庭暴 势,也因重组家庭以及人们以往习惯的社会经济支 力的方式或者酗酒进行发泄;灾后重建安置点内公 持系统而产生新的脆弱性。卿嘲 共空间缺乏安全性,没有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保护 就自然灾害对于两性健康影响的研究,国外学妇女的需求,私人空间的缺乏不利于保护妇女隐私; 者提出了“二次压力”的概念,用来评价灾害发生之政府或非政府部门灾后重建中的政策或项目缺乏性 后的灾后恢复阶段对两性健康产生的影响。灾害所别敏感性,忽略了妇女在应对暴力方面的脆弱性;妇 带来的心理压力可分为初次压力(primary stressor) 女在灾后重建中缺乏参与、权利难以表达等,都是导和二次压力(secondary stressor)。初次压力固化在许 致女性遭受暴力侵犯的重要原因。【311数据根据Disasterwatch网站提供的2004年海啸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整理获得。http:wwwdisasterwatchnetVrsunamiFacts_archivehtml#malo113万方数据国内的研究也对自然灾害中针对女性的暴力行 相关研究正逐渐从对单一“性别”因素的关注转向一 为有所涉及。任云兰对近代以来华北自然灾害期间 种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性别”本身作为一种社 或之后妇女与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文献回顾发现, 会权力关系的表现,嵌入在具体的历史、文化之中, 近代以来华北地区较大的自然灾害期间,受害最深 而自然灾害本身又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 者非老弱妇孺莫属,尤其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妇女与 特点,从而使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十分复杂。贫困儿童。灾荒期间,除饿死外,也有许多妇女儿童Enarson和Meyreles指出,目前在性别与灾害研究领 被父母、丈夫或人贩子贩卖。【竭在唐山大地震中,性域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这些新范式中,性别 犯罪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灾难发生在深夜,人们并不是某种附属物或衍生物,而是一种情境化的产 大都在睡梦中,许多人从废墟爬出后衣不蔽体,混乱物,与其他社会主从关系(例如年龄、阶级、民族、种 中给罪犯以可乘之机。例 族、种姓等)具有密切联系,尝试将女性与男性视作三、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前瞻一个嵌入在“性别秩序社会”的具体的、性别化的行 历史和文化建构着社会性别关系,这种社会性动者。【21嗍近年来,在西方灾害研究领域出现了越来 别关系影响两性的灾害经历。反过来,灾害经历与灾越多的将性别与阶级、种族、年龄等相结合的综合性 后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经历又会对两性关系进行重研究。例如,RayBennett,NS综合讨论了种姓、阶 构。进入21世纪,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级、性别在印度多重灾害中的影响,强调性别与灾害 展、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的生产生活也面临研究必须包含对种姓和阶级的考虑,以促进有效的 更大的灾害风险,而在日益加剧的灾害风险环境中,灾害管理和社会脆弱性减轻;t341Jones,MM通过案 两性在这个过程中的灾害化倾向存在何种差异?两例研究的方式考察了克拉拉巴顿(Clara Barton,美 性如何经历或应对灾害风险?这种灾害风险或灾害 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在19世纪后期减灾过程中面临经历又是如何影响或形塑性别关系的?灾害风险日的种族、阶级和性别不平等问题。【35在具体的灾害研益增强的背景为“灾害的性别领域”的研究也提供了究中,女性群体内部的一些特殊群体:贫困或低收入 新的方向和可能。 的妇女、老年妇女、残疾或身患疾病的妇女、女性户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历史与研究内容的梳理主、无家可归的妇女、土著妇女、被遗弃的妇女、农村发现,研究者主要从社会脆弱性理论着手考察两性妇女、受暴力影响的妇女,咐于这些女性群体进行在灾害经历中的差异,分析灾害的性别脆弱性如何 区分具有重要意义。 导致两性在灾害中经历的差异,以及反过来,灾害经在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球议题的背景下,气候 历如何进一步影响灾害的性别脆弱性。对性别脆弱变化对脆弱性人口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脆弱性人口适 性的关注,从最初对两性灾害中伤亡率差异的关注,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 逐渐扩展到影响性别脆弱性的多个方面,并对影响者关心的问题。而作为构成“脆弱性”的重要维 性别脆弱性的原因进行社会学解释。而研究者对“自度性别,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在国 然灾害情境”的关注,也不再停留在“孤立”的灾害事际发展项目中,气候变化主流化与性别主流化一起, 件本身,而是拓展到“备灾一灾害响应一灾后恢复一成为发展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在气候变化 灾害减轻”整个连续过程,将自然灾害事件嵌入整个背景下纳入性别视角,分析气候变化对两性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以及两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适应性,将成为未就自然灾害情境下的性别研究发展趋势来看,来灾害与性别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根据Rani Sahay(National Disaster Management Authority,Government ofIndia,New Delhi)的名为“EnGendered Vulnerability Feminine Perspective in the Face ofDisaster”的PPI整理。114万方数据【参考文献】【1Krishnaraj,MGender Issues in Disaster Management:The Latur Earthquake叨GenderTechnology and Deve却ment,1997,(3)【2Enarson,EThrough Womens Eyes:A Gendered Research Agenda for Disaster Social SciencejJDisasters,1998,(22)3Divis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Women2000 and Beyond:Making Risky Environments Safer:Women Building Sustainable and Disaster-Resilient EnvironmentZhttp:llwwwanorgwomenwatchdaw publicw2000-natdisasters-ermf 20044Neumayer,E,Pltimper,TThe Gendered Nature of Natural Disasters:The Impact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n the Gender Gap in LifeExpectancy,19812002J1Annals of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n Geographers,2007,(3)5Enarson,E,Meyreles,L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Disaster:Differences and PossibilitiesJInternatona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04,(24)【6】林志斌性别与发展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7Divis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Wome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Mitig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A Gender PerspectiveRExpert Group Meeting Ankara,Turkey,2001【8Ikeda,KGender Differences in Human Loss and Vulnerability in Natural Disasters:A Case Study from BangladeshJ1ndan Journalof Gender Studies,1995,(2)【9Fothergill,AThe Neglect of Gender in Disaster Work: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AThe Gendered Terrain of Disaster:ThroughWomens EyesC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1998【lOEnarson,E,Morrow,BHThe Gendered Terrain ofDisaster:Through Womens EyesC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1998【11瑚以志灾后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以新奥尔良重建为例,兼论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借鉴阴国际城市规划,2008,(4)【12Elaine Enarson,PGDhar ChakrabartiWomen,Gender And Disaster:Global Issues and Initiatives【C】New Delhi:SagePublicafions,2009【13床守全,邹其嘉,陈英方,张洪由地震灾害的地震社会学研究田灾害学,1986,(12)【14】董强灾后性别影响的社会评估叨四川省情,2008,(9)【15降小云,黄承伟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发展评估来自8个贫困村的调研I】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6】梁茂春灾害社会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7】岑剑梅论气候变化对妇女的影响及应对叨妇女研究论丛,201 1,(1)18凋利敏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J】-思想战线,2012,(2)19Amanda RipleyWhy More Men Die in Floods?EBOLhttp:contenttime宅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817603,00html,2008062420Enarson,EBuilding Disaster Resilient Communities:I_earning from Community WomenZ】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Forty-sixth Session,New York,2002【21Greet PMaking Good Policy into Good PracticeJFocus On Gender,1994,(1)【22Akerkar,SDisaster Mitigation and Furthering WomenS Rights Learning from the TsunamiJGende r,Technology and Deve却ment,2007,(3)23Baldry,D,Thurairajah,NWomenS Empowerment in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Perspectives on Policies and FrameworksJInternatond Journal ofStrategic Propeay Management,2010,(4)【24Kristin ScharffseherDisempowerment through Disconnection:Ixlcal Womens Disaster Response and International Relief InPosttsunami Batticaloa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 l,(1)【25Adeola,FO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Distress Sequelae of Katr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SurvivorsJHuman EcologyReview,2009,(2)26Carballo,M,Heal,B,Horbaty,GImpact of the Tsunami on Psychosocial Health and Wellbeing:【J】InternatonaReview of Psychiatry,2006,(3)(下转第123页)1 1 5万方数据持就业到拉动就业的过程。计划经济时代,托幼政策 附家庭;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老年妇女面临 与女性就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支持女性就业”,当 照顾和被照顾者的角色冲突,生活照料支持需求凸 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托幼政策经历了社会 显;老年妇女的生活方式较男性更单一,精神慰藉支 化、市场化的发展阶段,政府(单位)在托幼服务上承持不足;老年妇女维权意识不强,寻求支持动力较 担的责任比例在减小,家庭(市场)承担的责任比例弱。因此,应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统筹;构建老年 在增大。 妇女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居 中华女子学院史明洁博士比较了美国、英国、新家养老服务体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国才针对少 西兰早期教育的家庭支持政策,3个国家早期教育 数民族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及养老政策的不完善现 家庭支持政策的共同之处在于:提供社会支持;提供状,呼吁制订少数民族老年养老政策,解决好少数民产前保健服务;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为家长提供指 族人口老龄社会问题。 导儿童发展的课程。她认为中国可以从中借鉴:政府“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关 加强立法和投资,确保家庭得到支持;以社区为主导 注。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朱东武通过对北京市某区 多部门协调运作;依托幼儿园对家长给与支持与辅 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印刷厂员工入职管理规定
- 人教版七年级体育全一珊 3.3足球 简单战术配合 说课稿
- 2025【各行各业合同协议模板】【各行各业合同协议模板】店铺买卖合同
- 互联网广告投放服务合同
- 7.2 共建美好集体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全国粤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活动2:制作智能控温机器人》说课稿
-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1铁及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 安全主任培训会议讲话课件
- 幼儿园校园综合保洁与消毒服务人员录用合同范本
- 创业担保贷款合同履行告知
- 2025山东济南市莱芜高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一二单元月考综合测试(试题)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202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年少先队知识竞赛考试真题题库及答案
- 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模块“语序不当”知识点
- 《水利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指南》解读与培训
- 2024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本部面向系统内公开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开放大学《电气传动与调速系统》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doc
- JJG596-2012《电子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
- 铁板神数详细取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