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第2章(湖南大学版).ppt_第1页
有机第2章(湖南大学版).ppt_第2页
有机第2章(湖南大学版).ppt_第3页
有机第2章(湖南大学版).ppt_第4页
有机第2章(湖南大学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烃的分类和命名 1 2 3 烷烃和环烷烃的同分异构 难点 烷烃和环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重点和难点 烷烃和环烷烃的其它化学性质 4 5 烷烃和环烷烃的来源和制备 3 分子中只含有C H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 简称烃 一 烃的分类 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二 脂环烃的命名 重点 5 注意 含有取代基和官能团时要使取代基和官能团编号最小 3 甲基 5 乙基环已烯 1 单环烃 环某烷 烯 6 1 确定环数 变为开链化合物需要断开的键的数目2 从桥头碳原子由大环到小环的顺序编号3 书写顺序 取代基 环数 大 中 小 母体 2 甲基双环 4 3 0 壬烷 桥头碳原子 共用的碳原子 两个以上 5 7 7 三甲基双环 2 2 1 2 庚烯 2 桥环烃 7 1 从螺碳原子由小环到大环的顺序编号2 书写顺序 取代基 螺 小 大 母体 螺碳原子 共用的碳原子 一个 1 5 二甲基螺 3 4 6 辛烯 3 螺环烃 8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官能团异构 构型异构 同分异构 构象异构 9 一 构造异构 环烷烃 碳链异构 10 二 顺反异构 顺反异构 由于C C单键不能旋转而产生的立体异构 环的同侧 顺式环的异侧 反式 反 1 4 二甲基环己烷 顺 1 4 二甲基环己烷 11 三 构象异构 重点和难点 构象异构 由于C C单键旋转而引起的分子中各原子不同空间排列而产生的立体异构 乙烷模型演示 12 1 构象表示方式 1 锯架式 透视投影式 13 2 Newman投影式 交叉式构象重叠式构象 MelvinS Newman 1908 1993 美国化学家 14 3 楔形式 交叉式构象重叠式构象 15 2 烷烃的构象异构 乙烷分子各种构象的能量曲线 Ea 12 5KJmol 1 16 思考 乙烷分子有多少种构象异构体 17 重叠式 交叉式构象比较 优势构象 18 3 环烷烷的构象异构 1 环己烷的构象异构 环己烷模型演示 19 椅式构象 船式构象 20 环己烷椅式写法 abond 直立键ebond 平伏键 21 2 环己烷的转环作用 构型翻转 22 23 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取代基 特别是大体积的取代基 处于e键稳定 24 稳定性 反式 顺式 取代环己烷顺反异构 25 例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稳定构 解答 26 一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特点 b C C键断裂 开环反应 小环化合物 氧化反应 环烷烃 裂化反应 a C H键断裂 取代反应 自由基取代 氧化反应 27 二 自由基取代反应 radicalsubstitutionreaction 重点 自由基取代反应是光照 高温或过氧化物存在 分子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28 1 甲烷的氯代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 29 甲烷的氯代反应事实 30 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机理 自由基链反应机理 2 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机理 难点 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 H 4KJ molEa 1 16 7KJ mol H 106KJ molEa 2 8 3KJ mol 夺氢的反应活化能大 2 是决速步骤 H 243KJ mol 243 435 349 431 H 102KJ mol 435 431 243 349 1 2 3 4 5 31 过渡态 过渡态 中间体 3 甲烷自由基卤代反应能量变化 Hammond假说 在一步反应中 过渡态的结构 能量与更接近的那边类似 Ea 16 7KJ mol Ea 8 3KJ mol 32 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机理 HFC 134a 四氟乙烷 Cl O3 1 105 33 4 烷烃卤代反应性 区域选择性 对同一化合物分子中的几个相同基团具有选择的能力 34 思考 35 设伯氢的反应活性为1 仲氢的反应活性为X 叔氢的反应活性为Y 57 2X 43 6X 436 Y 64 9Y 5 06相对反应活性1oH 2oH 3oH 1 4 5 06 氢原子的相对反应活性 36 不同碳氢键的键能 37 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 38 为什么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是如上排列 思考 39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inductiveeffect 共轭效应 conjugation 超共轭效应 hyperconjugation 5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难点 40 1 诱导效应 inductiveeffect I效应 a 定义 由于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电子沿 键的偏移 b 特点 通过 电子传递 短程的 三根键 永久的效应 c 表示 41 d 常见的吸电子基 electron withdrawinggroup COOH SO3H NO2 CN F Cl Br I C CR OH OCH3 C6H5 CH CR2 He 常见的给电子基 electron withdrawinggroup CH3 3C CH3 2CH CH3CH2 CH3 H 注意 烷基可能是吸电子基 也可能是给电子基 与不饱和键相连 42 2 共轭效应 conjugation C效应 a 定义 电子在共轭体系 单双键交替体系 内的离域效应 b 特点 通过 电子传递 长程的 贯穿整个共轭体系 43 c 表示 吸电子的共轭效应为 C 如 NO2 CN COOH CHO COR 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为 C 如 NH2 R NHCOR OH OR OCOR 表示方法 44 b 特点 只存在C H 键 给电子效应 3 超共轭效应 hyperconjugation C H键的共轭效应 a 定义 C H键的 电子的离域效应 45 注意 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d 表示 46 三大电子效应小结 47 6 反应活性中间体稳定性的解释 碳自由基和碳正离子30 20 10 CH3 or CH3 超共轭作用 48 共轭效应 49 超共轭作用 碳负离子 共轭效应 不稳定 稳定 CH3 1o 2o 3o 共轭效应 50 X CH3 H CH3 H X FClBrI 439 3 568 2431 8366 1298 3 128 9 7 5 73 2 141 H KJ mol Ea KJ mol 4 2 16 7 75 3 141 总反应热 KJ moL F 426 8 Cl 104 6 Br 30 96 I 53 97 7 反应活性 选择性原理 Thereactivity SelectivityPrinciple 51 相对反应活性1oH 2oH 3oH 1 82 1600 溴化反应的选择性比氯化反应高得多 反应活性 选择性原理 进攻试剂越活泼 反应的选择性越差 52 溴原子活性比氯原子小 53 溴代的过渡态能量比氯代的相差要大 54 三 一般烷烃的自由基卤代反应历程 重点 55 反应机理包括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三个阶段 反应必须在光 热或自由基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 烷烃卤代反应中各种氢原子的活性顺序为 3oH 2oH 1oH 56 一 氧化反应 oxidationreaction 用途 工业上获得含氧有机化合物 57 二 裂化反应 催化裂化 Fluidcatalyticcracking FCC装置 zeoliteITQ 21AvelinoCorma Spain Nature2002 418 514 58 煤炭氢化 人造石油 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 59 三 开环反应 加成反应 openingofring 1 催化加氢 环越小越易发生开环反应 重点 60 2 加卤素 3 加卤化氢 61 烷烃和环烷烃化学性质小结 部分氧化 羰基化合物 完全氧化 62 一 烷烃和环烷烃的工业制备 1 催化裂化 2 苯加氢 63 二 烷烃和环烷烃的实验室制备 重点 1 催化氢化 2 Wurtz法 制备对称烷烃 CharlesAdolpheWurtz 1817 1884 法国 注意 伯卤代烷烃 Br Cl Wurtz JustusLiebigsAnn Chem 1855 96 364 R K Freidlina et al Russ Chem Rev 1982 51 368 64 n 1 2 65 3 Kolbe电解法 Kolbe电解反应机理 H Kolbe JustusLiebigsAnn Chem 1849 69 257 S Glasstone et al Chem Rev 1939 25 425 Hkolbe 1818 1884 德国 66 4 Corey House法 制备不对称烷烃 EliasJamesCorey 1928 美国1990年获奖 注意 R 1o 2o 环烷基 烯丙基 苄基 芳基 乙烯基卤代烃 R all R Cl Br I Gilman试剂 67 E J Corey et al J Am Chem Soc 1967 89 3911 H O House et al J Am Chem Soc 1969 91 4871 B H Lipshutz Acc Chem Res 1997 30 277 68 5 Grignard试剂法 制备不对称烷烃 VictorGrignard 1871 1935 法国1912年获奖 Grignard试剂 V Grignard C R Acad Sci 1900 130 1322 1324 J C Stowell Chem Rev 1984 84 409 435 注意 R R 烷基和芳基 69 无水无氧装置 70 6 Suzuki反应 制备不对称烷烃 注意 R 烷基 烯基和芳烃 R 烷基 烯基 炔基 烯丙基 苯基 芳烃 L I Br Cl OSO2 CnF2n 1 n 0 1 4 A Suzuki N Miyaura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79 866 A Suzuki N Miyaura Chem Rev 1995 95 2457 Prof AkiraSuzukiHokka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