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文学.doc_第1页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doc_第2页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的渊源流变“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是一个在世代累积基础上建构的学术命题。其内涵远自金元发端, 于明清始丰富, 至近代王国维而集大成。一般认为元代的罗宗信首创了这一观点。事实上, 据钱钟书先生考证, 金代刘祁才是其发轫者:“(论者列词曲) 引静安语为解。惜其不知归潜志、雕菰集, 已发此先说也。”(谈艺录诗乐离合文体递变)雕菰集是焦循的另一著述,归潜志却是金代刘祁所作。刘祁说:“唐以前诗在诗, 至宋则多在长短句, 今之诗在俗间俚曲。”(归潜志卷十三) 其表述中已有将时代与所擅长之文学体式联系的意识。到了元代, 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则明确提出:“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 诚哉。”可见在他所生活的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已为世人共称。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即专以韵文立论, 对其他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重视不够。同一时代的虞集则把视野由韵文扩展到整个文学, 增加了“汉之文章”:“一代之兴, 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 汉之文章, 唐之律诗, 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 亦开于气数音律之盛。”(孔齐至正直记) 相形之下, 他提出了一代必有一代绝艺的命题, 这是新的发展。美中不足的是他把宋代之词换以道学,自是传统偏见, 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一代文学论”之所以出现于金元时代, 绝非偶然。因为对时代与其代表性文学的总结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是: 文学发展需一定的时间跨度, 而且文学体裁相对完备。我国古代的文体序列至于元代已基本齐备。站在这一时代, 回顾和总结前代的文学发展概况, 既具备了文学各体裁需一定时间发展的条件, 也符合中国古代文体序列的实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在明代虽然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 但在具体的内容指向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争议。明初的曹安说:“汉文、唐诗、宋性理、元词曲。”(谰言长语卷上) 其论基本上接续了虞集的观点, 而无多少创见。茅一相认为:“夫一代之兴, 必生妙才; 一代之才, 必有绝艺: 春秋之辞命, 战国之纵横, 以至汉之文, 晋之字,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 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题词评曲藻后) 与前人相比, 他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溯到先秦, 表现出了更为宽广的历史视野; 但同时他把“晋之字”与其他时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并立, 虽然表现了中国古代风行的杂文学观念, 但今天看来却有其局限性。稍后的叶子奇虽然也指出:“传世之盛, 汉以文, 晋以字, 唐以诗, 宋以理学。元之可传, 独北乐府耳。”(草木子谈薮篇) 但是这一观点并无新见, 而且将文学、艺术、学术三大门类的体裁并列, 表现出了更大的局限。在王国维之前, 真正专就文学立论, 最符合今人之文学观念的提法来自王骥德。他在古杂剧序中说:“后三百篇而有楚之骚也, 后骚而有汉之五言也, 后五言而有唐之律也, 后律而有宋之词也, 后词而有元之曲也。代擅其至也, 亦代相降也, 至曲而降斯极矣。”虽然他专就韵文而言, 但是增加了诗经、楚辞、古诗, 文体序列最为完备, 而且把文体演变中的代降说与代胜论相结合, 可谓是总结、集成之言。后来, 陈继儒也曾说:“先秦两汉诗文具备, 晋人清谈书法, 六朝人四六, 唐人诗小说, 宋人诗余, 元人画与南北剧, 皆自独立一代。”(太平清话卷一) 值得注意的是, 他的论说中表现出了对成熟于唐代的小说的重视。但其缺陷是把清谈、书法、绘画杂糅于文体序列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观念在晚明体现出了时代精神的内涵, 这从王思任和卓人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王思任认为:“一代之言, 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 则言不传。汉之策, 晋之玄, 唐之诗, 宋之学, 元之曲, 明之小题, 皆必传之言也。”(王季重十种杂序) 晚明是一个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 所以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小品文也空前兴盛。王思任标举“小题”为有明一代之胜, 识见敏锐而精到。卓人月说:“我明诗让唐, 词让宋, 曲让元, 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铰丝之类, 为我明一绝耳。”(陈宏绪寒夜录) 卓人月把一向为士大夫所不齿的民歌作为与唐诗、宋词、元曲鼎立而列的一代文学, 虽然与王思任所见不一, 但同样表现出了先进的文艺思想。而且作为晚明时人, 他们都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了“明之一绝”(或为小题, 或为吴歌) , 这本身就是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在清代继续得以丰富和完善。尤侗说:“或谓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 此后又何加焉。余笑曰: 只有明朝烂时文耳。”(艮斋杂说卷三) 可以看出, 除了把晋字与文学体裁并列外, 尤侗的观点其实比较完备了。大约同时的李渔说:“文章者, 心之花也。花之种类不一, 而其盛也亦各以时。时即运也, 桃李之运在春, 芙蕖之运正在夏, 梅菊之运在秋冬。文之为运也亦然, 经莫盛于上古, 是上古为六经之运; 史莫盛于汉, 是汉为史之运; 诗莫盛于唐,是唐为诗之运; 曲莫盛于元, 是元为曲之运。运行至斯, 而斯文遂盛。”(名词选胜序) 顾彩:“一代之兴, 必有一代擅长之著作, 如木火金水之递旺, 于四序不可得兼也。古文莫盛于汉, 骈俪莫盛于晋, 诗律莫盛于唐, 词莫盛于宋, 曲莫盛于元。昌黎所谓以鸟鸣春, 以雷鸣夏, 以虫鸣秋, 以风鸣冬者, 其是之谓乎。”(清词词序) 与前代相比, 李、顾二人并没有在时代及其代表性文体上提出什么创见, 但他们或以花喻, 或以鸟比, 阐析“文之为运”, 表现出了对形成“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现象原因的思考和探讨。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深度存在一定问题, 但毕竟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意识自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念经历了金、元、明、清四朝的沿袭流变, 但对王国维直接有启发和影响的当属焦循:“楚骚、汉赋、魏晋六朝五言、唐律、宋词、元曲、明人八股, 都是一代之所胜。”(易余 录卷十五) 其实焦循基本上继承了尤侗的观点。不同的是, 他是从作品选本来看待每一时代代表性文体的, 所以他的文学观念相对来说更为成熟、清晰, 而且直接启发了王国维。后来王国维在1912 年发表的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以看出, 王国维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