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方案.doc_第1页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方案.doc_第2页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方案.doc_第3页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方案.doc_第4页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水库水土保持工程 实施方案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目目 录录 前言前言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4 1 1 自然条件 4 1 1 1 项目区域概况 4 1 1 2 地质 地貌 4 1 1 3 土壤 植被 5 1 1 4 水文 气象 7 1 2 社会经济状况 9 1 2 1 人口与劳力 9 1 2 2 土地利用现状 9 1 2 3 农村经济状况 10 1 2 4 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12 1 3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12 1 3 1 水土流失状况 12 1 3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13 1 3 3 水土保持现状 14 2 建设目标 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建设目标 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18 2 1 建设目标 18 2 1 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18 2 1 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18 2 1 3 发展经济目标 18 2 1 4 其他目标 19 2 2 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19 2 2 1 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划分 19 2 2 2 土地利用规划 19 2 2 3 工程布局 20 2 2 4 建设规模 22 3 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23 3 1 坡面水土整治工程 23 3 1 1 作业道路 23 3 1 2 排洪沟 24 3 1 3蓄水池 24 3 2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27 3 2 1 拦砂坝 27 3 3 植物防护工程 35 3 3 1 水土保持林 35 3 3 2 经果林 41 3 4 封禁治理 47 3 4 1 布设原则 47 3 4 2 组织管理措施 47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3 4 3 技术措施 47 3 5 监测措施 48 3 5 1 监测原则 48 3 5 2 监测内容 48 4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 50 4 1 施工组织设计 50 4 1 1 施工组织形式 50 4 1 2 主要材料来源 50 4 1 3 工程施工交通 场地 水电安排 50 4 1 4 施工季节安排和劳动力 机械调配情况 50 4 2 实施计划 51 5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3 5 1 投资概算 53 5 1 1 编制依据 53 5 1 2 编制方法 53 5 1 3 投资概算 55 5 2 资金筹措 62 6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64 6 1 经济效益 64 6 1 1 指标确定 64 6 1 2 经济效益计算 65 6 2 生态效益 66 6 2 1 蓄水保土效益 66 6 2 2 改善环境效益 68 6 3 社会效益 68 6 4 经济分析 69 6 4 1 依据和方法 69 6 4 2 经济评价参数确定 69 6 4 3 评价指标 70 6 5 节能减排分析 73 7 项目组织管理项目组织管理 74 7 1 组织管理机构 74 7 2 组织管理措施 74 7 3 技术保障措施 75 7 4 监督保证措施 75 附图 附图 1 xx 项目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2 xx 项目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图 3 xx 项目流域工程措施布置图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前言前言 xx 水库位于西双版纳州 xx 境内 行政区划隶属 xx 东南部的 xx 镇 项目区涉及 xx 水库管理所 具有良好的交通状况 距县城约 47km 距 xx 镇约 15km 流域内水源林以 保护和恢复区域森林植被 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障流域范围内环 境资源安全 特别是 xx 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为首要任务 区内森林植 被覆盖率高 水资源丰富 尤以水库为 xx 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而地位显著 因此 加 强该水源林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 对整个保护区及其周边 下游地区乃至 xx 都具有十分 特殊的意义 2014 年 为进一步加强 xx 水土保持科学化 规范化保护利用 保证下游人民群众 的生产 生活用水安全 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和水源林保护之间的矛盾 结合 xx 项目 流域 2010 2011 年的治理工程实施情况 特编制 2015 年 xx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实施计划 本计划严格按照通知要求 加强项目的实施管理 资金管理 进度管理工作 确保工程 顺利实施 发挥投资效益 本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如下技术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 T16453 1 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 T16453 3 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水工程 GB T16453 4 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 GB T15774 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 9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造林技术规程 GB T15776 200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灌区规划规范 GB T50509 200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防洪标准 GB50201 9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190 200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 2002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 SL328 2005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SL449 200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SL73 6 200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 T1607 2003 15 国家计委 建设部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 2002 年修订本 计价格 2002 10 号 2002 年 1 月 7 日 16 水利部 水土保持工程概 估 算编制规定 水总 2003 67 号 2003 年 1 月 25 日 17 水利部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水总 2003 67 号 2003 年 1 月 25 日 18 云南省地方标准 用水定额 DB53 T168 2006 19 云南省水利厅 关于下发 试行 的通知 云水规计 2005 116 号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xxxx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 项目单位数量项目单位数量 一 建设条件一 建设条件 四 施工四 施工 1 所在项目区xx 水库1 工程量 2 土地面积hm278 67土方万 m30 26 3 人口人639石方万 m30 054 4 农业人口人639混凝土m3101 8 5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1300浆砌石m3 350 48 6 多年平均气温 18 3土石方回填万 m30 13 7 森林覆盖率 44 42 主要材料 8 林草覆盖率 56 6钢材t 9 水土流失面积hm248 06水泥t 10 流失程度 45 5苗木万株38 6 11 土壤侵蚀模数t km2 a 1567种籽kg 12 已治理面积hm21 453 施工机械台班 二 设计标准二 设计标准 4 施工年限年2 P 10 mm110五 投资五 投资 工程防御 暴雨标准 P 20 mm911 工程静态总投资 万元271 41 三 工程规模三 工程规模 工程措施万元 36 26 1 综合治理面积hm278 67植物措施万元 206 30 1 坡耕地治理工程 封育治理万元 0 97 排洪沟km0 8辅助措施万元 8 8 蓄水池口3独立费用万元 11 08 沟渠km1 94基本预备费万元 8 0 坡面水系工程 取水坝座12 单位治理面积投资万元 hm2 2 622 保土耕作hm23 投资分摊 作业便道km1 94州级资金万元258 2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地方匹配万元 塘堰整治座群众投资万元 13 41 溪沟整治km六 工程效益六 工程效益 拦砂坝座11 治理程度 98 8 谷坊座2 提高林草覆盖率 24 5 3 植物防护 3 实现生态修复面积hm267 42 水土保持林hm212 324 年拦蓄泥沙万 t0 12 经果林hm246 995 年蓄水能力万 m33 35 4 辅助措施 6 保土效益万 t 0 38 输水带km0 97 直接经济效益万元 24 23 标识牌个 50效益费用比 1 55 管理房 50经济净现值万元131 13 5 封禁治理hm219 36内部收益率 18 2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 11 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1 1 11 1 1 项目区域概况项目区域概况 xx 水库水土保持工程位于西双版纳州 xx 境内 行政区划隶属 xx 东南部的 xx 镇 位于 xx 水库项目流域内 地处东经 100 26 20 100 30 56 北纬 21 44 50 21 48 18 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 0 7842km2 水土流失面积 0 4806km2 距县城约 47km 距 xx 镇约 15km 流域地势四周高 中间低 海拔高程为 1400m 1800m 相对高差为 400m 1 1 21 1 2 地质 地貌地质 地貌 1 1 2 1 地质特征 一 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 区域境内地层出露不全 由老至新描述如下 1 侏罗系 中统花开左组 J2h 紫红 黄绿色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 泥岩 厚约 3000m 分布于区域 与上伏地层 J3b 呈整合接触 上统坝注路组 J3b 紫红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 厚约 247m 分布于区域内 与上 伏地层 K1j 呈假整合接触 2 白垩系下统景星组 K1j 紫红 灰白色中细粒 少量粗粒石英砂岩 长石砂岩夹紫红 黄绿色粉砂岩 泥质 粉砂页岩 底部为砾岩 厚约 568m 广泛分布于区域 与第四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 第四系 Qedl 壤土 碎石土 厚 2 10m 分布于山顶及斜坡 Qpal 粉细砂及砂卵砾石层 厚 2 5 m 分布于河床及阶地 Qh 淤泥土及淤泥质粘土 厚 2 4 m 分布于下游 二 地震 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第 3 2 4 条及附录 A 规定 项目区属抗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震设防烈度 度区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30g 另据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01 规定 规划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0 30g 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 45s 流域内地震烈度区划为 度设防区 域内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 地震诱 发地质灾害危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1 1 2 2 地貌特征 由于多次地壳运动 尤其项目区位于曼各断裂带东南方向 山体运动等内部南北向 东西向构造力的影响 和整个滇中高原的构造控制 以及近代历史时期各种外力的加工 和改造 项目区属 xx 高原式丘陵与澜沧江谷地的过渡地带 为侵蚀中低山地貌 流域整 体呈四周高 中间低态势 海拔高程为 1400m 1800m 相对高差为 400m 由于项目区内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原山地地貌 小地形比较复杂 沟道分布较广 密 度较大 但规模较大的不多 区内中 北部坡度较缓 除河滩 阶地外 山脊两侧的坡 度稍缓 坡面长约 600 800m 四周山坡坡面较陡 平均达 15 左右 流域内地面坡度组成情况见表 1 1 表表 1 11 1 项目区流域内地面坡度组成表项目区流域内地面坡度组成表 坡 度 组 成 土地总面积 35 面积 hm2 面积 hm2 占比例 面积 hm2 占比例 面积 hm2 占比例 面积 hm2 占比例 面积 hm2 占比例 78 677 639 730 2138 431 4740 08 5010 80 767 1 0 1 1 31 1 3 土壤 植被土壤 植被 1 1 3 1 土壤 流域内的地层基岩包括 紫红 黄绿色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 泥岩 紫红色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 紫红 灰白色中细粒 少量粗粒石英砂岩 长石砂 岩夹紫红 黄绿色粉砂岩 泥质粉砂页岩 这些岩类经风化作用后形成砂岩 泥岩残积 坡积成土母质 母质风化后残积原处或受重力作用堆积于坡麓 因受不同气候 生物 母质 地形 人类耕作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下 发育成红壤 黄壤 赤红壤 水稻土 1 红壤 红壤发育在酸性岩 砂岩 页岩 板岩 基性结晶岩 玄武岩 碳酸盐岩 石 灰岩 白云岩 石英砂岩等岩类上 由于岩性的化学成分 结构的差异 酸性岩类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石英砂岩类 发育成香面土 红砂土 开垦耕作后 演变为黄红土 红土 碳酸盐岩类 基性结晶岩类风化彻底 颗粒细腻 最初发育成涩红土 开垦耕作后演变为红土 油红 土 项目区内以涩红土 黄红土和红土分布较广 2 黄壤 分布地势较高 多在 1600 2200m 在山的中上部 如处于迎风迎雨面 分布下限 降至 1600 1700m 逆风逆雨面的下限 又抬升至 1800 2100m 3 赤红壤 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流域区内高程 1500 1700m 的低山 丘陵地带 由泥岩 砂岩 泥灰岩等经过长期高温湿和强烈风化而成 土壤表层呈褐色或黄灰色 质地壤土或沙壤 PH 值为 6 5 7 5 有机质及其它养分含量略低 4 水稻土 是在经过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壤 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土 淹 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 各类土壤理化形状见表 1 2 表表 1 21 2 流域内土壤理化性状表流域内土壤理化性状表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 类型 土层厚度 cm 土壤容重 t m3 有机质 全氮 速效氮 ppm 全钾 速效钾 ppm 全磷 速效磷 ppm PH 值 红壤土 501 262 910 2446 270 2269 530 0539 425 83 黄壤土 481 133 120 36124 630 266116 230 0758 365 82 赤红壤 501 242 820 0447 660 2279 570 0537 285 77 水稻土 421 443 010 2698 740 1787 620 0860 346 73 1 1 3 2 植被 xx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森林种类也多种多样 总的可以分为北热带季雨林带和南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思茅松林带 按不同生长环境 植被群落分布亦有差异 1 北热带季雨林带 这个植被带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 北热带季雨林 上层种多为干季换叶性落叶树 种 中下层多为常绿树种组成 上层乔木树种多见大青树 菩提树等 热带竹林混交 林 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山坡 竹类主要是杜竹 纯林很少 多成丛骤生 伴有多类落 叶树种 如攀枝花 羊蹄甲 及常绿树种小叶黑心树 刺桐 荒地树等 草本植物多见 飞机草 野古草 热带栽培植被 最多的是橡胶林 品种是三叶橡胶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2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思茅松带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栎类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 900 m 1800 m 左右 以山坡缓 坡地段及山沟为多 代表植被区为曼搞自然保护区 主要树种是三毛榉科 茶科 樟科 蔷薇科的常绿树种 少为落叶树种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思茅松林 松栎混交林 思茅 松占优势 林间多禾本科草类 这类植被的土壤酸度大 有机质的积累不如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栽培植被 在坝区边缘 村寨附近多分布有茶树 樟脑树 栗类的混生林及 少部分茶叶纯林 区内多位茶 樟脑混交林 南糯山多为茶 栎 木荷林 根据 2010 年 xx 小流域外业调查数据 结合 1 10000 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通过量算 和统计 得出统计 流域内现有林地 1237 70hm2 其中有林地 982 49hm2 占林地面积 的 79 4 灌木林 91 24hm2 占林地面积的 7 4 疏幼林 163 97hm2 占林地面积的 13 3 植被覆盖率 51 2 森林覆盖率为 44 4 通过调查 流域内主要主要经济果木 林树种有 桃 梨 李 苹果 沉香 龙竹 板栗 核桃 茶叶等 本次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区域为疏幼林地 11 25hm2 xx2010 年项目流域治理经济林 灌木林 19 36hm2 荒山坡地 48 06hm2 表表 1 31 3 土壤垂直分布以及林型和树种特征表土壤垂直分布以及林型和树种特征表 海拔 m 土壤主要树种 1500m 以下水稻土南亚热带栽培植被 茶树 樟脑树 栗类的混生林 1500 1700m赤红壤热带竹林混交林 杜竹 伴有树种攀枝花 羊蹄甲 及常绿树种 1500 1900m红壤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栎类混交林 思茅松占优势 1700m 以上黄壤北热带季雨林 大青树 菩提树 1 1 41 1 4 水文 气象水文 气象 1 1 4 1 气象特征 流域内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水热条件较好 具有湿润多雾 夏暖冬凉 雨热同季 干湿分明 光照充足 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 主要特征表现为 1 冬夏温差小 四季如春 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 18 3 极端最高气温 36 极端最低气温 5 4 月平均最高气温 23 7 月份 月平均最低气温 12 12 月份 昼夜温差平均在 11 18 之间 0 的天数 365 天 年温差较小 10 的活动积温 6500 日照时数 2065 5h 年无霜期 325 天 2 干 湿季节明显 雨热同季 全年降雨量的分布明显分为干 湿两季 多年平 均年降水量 1300mm 降水量多集中在雨季 5 10 月 占全年降水量 80 85 达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072 5mm 左右 日最大降水量为 110mm 6 小时最大降水量为 91mm 雨季的湿度为 81 以上 干季的湿度约为 50 60 3 光照充足 适宜人居 区内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静风频率为 25 年平均 风速为 3 5m s 瞬时最大风速 23m s 大风日数为 15 天 太阳总辐射是 210 千卡 230 千卡 m2 a 平均日照时数在 2050 2450h 之间 流域气象特征见表 1 4 表表 1 41 4 流域气象特征表流域气象特征表 气温 0C 年均降雨量 mm 观测 站名 年最 高 年最 低 多年 平均 最大量 年份 最小量 年份 多年 平均 5 10 月 降雨量 mm 暴雨 天数 10 积温 0C 无霜 期 d 年均日 照时数 h 太阳总 辐射量 J cm2 xx36 5 4 18 3180019711000196113001072 518065003252065 5211 89 1 1 4 2 水文 1 河道现状 流域内涵盖 xx 水库 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属澜沧江水系一级支流流沙河流域 流沙 河流域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南段 怒山山脉尾端东侧 澜沧江西岸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中部平坦 是一个山 河 丘 坝交错的地区 项目区位于 xx 镇东南部 所属河流南溪 河发源于 xx 斯皮底各脚山 由南向北 在 xx 坝与南晕河交汇后称南溪河 在大桥附近 与南秧河汇合后称流沙河 于景洪市汇入澜沧江 2 水库 域内水库主要分布有 xx 水库 1 座中型水库 总库容 4943 万 m3 主要以满足 xx 城 人民生产 生活用水为目的 水库控制径流面积 61 90km2 河长 13 00km 河道平均坡 降 11 2 多年平均径流量 5800 万 m3 水库上游水系发育较单一 呈 Y 字型分布 主要有史浓罗卡河 马过老坝等河流 根据本次外业调查 流域内现有水利设施情况见表 1 5 表表 1 51 5 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现状表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现状表 水源情况 水库塘堰水井蓄水池 窖 输水管 渠 抽水站需要解决灌溉条件 需解决 生活用水 数量 座 年供水量 万 m3 数量 座 年供水量 万 m3 数量 眼 年供水量 万 m3 数量 口 年供水量 万 m3 长度 km 年供水量 万 m3 装机容 量 KW 年供水量 万 m3 水田 亩 果园 亩 梯坪地 亩 人口 人 牲畜 头 159002777080100130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 21 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1 2 11 2 1 人口与劳力人口与劳力 xx 流域位于 xx 镇辖区内 行政区划隶属贺开村民委员会 涉及贺开村委会的曼弄 老寨 曼弄新寨 曼囡等 3 个村民小组 自然村 173 户农户 2013 年末总人口 639 人 全部为农业人口 农业劳动力 412 人 农业人口密度 26 人 km2 人口自然增长率 2 0 主要民族有傣 拉祜 哈尼 布朗 佤 汉等多种民族 以拉祜族为主 其次是 傣 哈尼族 流域内生产方式以农业种植为主 且距离县城较远 因此人口流动不大 农闲时虽有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 但数量较少 不会影响本工程的实施 1 2 21 2 2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1 2 2 1 土地利用分布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是项目流域实施方案编写的重要依据 详实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是各 项水保措施科学 合理配置的保障 因此 本次采用 1 25000 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底 图 经外业现状调查 内业图纸整理编辑 数据集成并成果统计 得到流域内的土地利 用现状如下 此次项目实施范围为 xx 水库流上游左岸及右岸部分流域总面积为 78 67hm2 其中 坡耕地 11 25hm2 原 xx 小流域治理经果林 占土地总面积的 14 3 林地 19 36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24 6 其中全部为疏幼林 19 36hm2 荒山荒坡 48 06hm2 占土地总面 积的 61 1 1 2 2 2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通过对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的综合分析 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式还存在如 下几点不利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1 土地利用结构单一 根据 xx 流域内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数据 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单一 林地及荒 山荒坡占土地总面积比重较大 其中荒山荒坡面积 48 06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61 1 没有其它产业开发用地 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2 滥砍乱挖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们盲目地为解决吃饭问题和发展经济 忽视 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到处滥砍乱挖 坡耕地逐年增多 致使林草资源遭受破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坏 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 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3 过度放牧 铲草积肥 长期以来农民耕作靠牛 驮运靠马 特别是承包到户后 牛马迅猛增加 造成野外 过度放牧 流域区的土壤结构较差 广大农户为改良耕地的土壤成份 大量铲草皮 地 表严重裸露 导致林区幼苗受损 林草缺肥生长缓慢 光山秃岭增多 造成大量水土流 失 4 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商品化程度较低 流域内目前适宜当地发展的经果林规模极小 多是效益产出低 生长时间较长的老 化树种 传统的种植模式抑制了当地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 xx 水库右岸及上游两岸 未能充分开发整治 利用 土地产出率按该地区资源优势未能真正体现出来 1 2 31 2 3 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经济状况 1 2 3 1 农村产业结构 根据 xx 镇 2013 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资料统计 xx 项目流域涉及贺开村民委员 2013 年农业总产值为 193 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 158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 81 9 林业 产值 7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 3 6 牧业产值 27 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 14 0 渔业 产值低微 项目区农村经济总收入 175 万元 农业人均年纯收入 2739 元 1 2 3 2 农业生产 流域内耕地总面积 121 39hm2 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 89 09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 73 4 农业人均耕地 0 19hm2 农业人均基本农田 0 14hm2 2013 年粮食播种面积为 121 39hm2 粮食总产量 326 00t 播面单产 2984kg hm2 农业人均产粮 510kg 主要粮 食作物有旱稻 玉米 甘蔗 豆类 薯类等 油料作物有花生 油菜等 主要经济作物 有茶叶 核桃 板栗等 近年来随着群众商品意识的提高 流域内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的商品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粮食生产现状见表 1 7 表表 1 71 7 流域内流域内 20132013 年粮食生产现状表年粮食生产现状表 播种总面积基本农田粮食产量基本农田粮食产量 农业人口 万人 总计 hm2 平均 hm2 人 总计 hm2 平均 hm2 人 总计 t 播面单产 kg hm2 总计 t 播面单产 kg hm2 0 06121 390 1989 090 14326 002984280 633500 1 2 3 3 林业生产 流域内现有林地为当地群众的集体林 主要为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和经果林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其中有林地 982 49hm2 灌木林地 91 24hm2 疏幼林 296 76hm2 经果林 12 35hm2 有林 地树种是山毛榉科 茶科 樟科 蔷薇的常绿树种 少数为落叶树种 有林地多为原生 植被遭破坏以后 人工种植的次生林 疏林地基本为稀疏幼林 这些林地郁闭度低 林 业生产主要以出售林业产品为主 其它尚有小部分的林下资源开发作为补充 2009 年流 域内林业产值为 7 万元 1 2 3 4 牧业生产 流域内牧业生产主要为当地农户自发进行的牲畜饲养 饲养的品种主要有猪 牛 马 羊 家禽等 2013 年末有猪 1320 头 牛 512 头 主要为耕牛 马 340 匹 羊 215 只 家禽 3025 只 猪 家禽为圈养 饲料以农作物的茎 叶 野菜和粮食为主 牛 马 羊全部为放养 这对项目流域内特别新造林地和荒山荒草地上的植被具有较大的破 坏作用 使得项目流域内植被的自然恢复较为困难 所以项目流域内传统畜牧业放养方 式对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看 长势不好成活率不高的 幼林地基本都是由于不合理的放牧造成的 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 在项目流域治理实施 期间 为保证新造林地的成活率 应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尽量做到牛 羊 不上山 并对项目流域内的牲畜放养加以规范 指定放养范围 并实行轮牧制度 从而 确保新造林地的成活率 1 2 3 5 渔业生产 渔业养殖在本区内极小规模的存在 主要集中在零星分布于流域内的小库塘 同时 也有农民自发挖的鱼塘 但由于面积小未达到规范要求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 故未统计 在内 总的来讲项目流域内渔塘养殖面积不大 并且缺乏有效管理及科学养殖意识 产 量也不高 1 2 3 6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环境与灾害影响 流域内耕地总面积 121 39hm2 其中基本农田总面积 89 09hm2 农业人均耕地 0 19hm2 对于项目区内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各村委会来说 这一指标明显偏低 加之农业 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尖锐 耕地后备不足 区内降雨丰富 在雨季容易形成水力侵 蚀 重力侵蚀 混合侵蚀 严重威胁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梯地及部分水利工程设施 影 响耕地的灌溉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使得项目区内耕地产出率不高 2 当地市场意识薄弱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目前 区内没有一户能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业企业 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靠农 村种养业和部分国有 集体流通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 加之当地一些群众的市场意识较 弱 农产品商品率较低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3 建议 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主要依靠于第一产业 尤其是农 林 牧等产业的发展 因此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加快第 二 第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 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发 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 1 2 41 2 4 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农村基础设施状况 xx 项目流域地处山区 半山区 距 xx 城约 47km 距 xx 镇约 15km 域内基本实现 村村通公路 为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 生活条件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输环境 随 着农村电网改造 流域内已基本通电 肥料则以农家肥和化肥一起使用 化肥每年施用 量为 氮肥 110t 磷肥 52t 尿素 60t 复合肥 19t 碳酸氢铵 60t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 量为 16t 农药使用量为 6t 饲料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的茎 叶 野菜和粮食 水资源相 对丰富 现有水利设施主要为 xx 水库 库区水资源丰富 植被完好 径流量大 水质较 好 据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的特点 今后要提高各水利化指标的潜力很大 水利化方向 以中型为主 但是 项目区内部分生产用地位于山区 半山区 位置相对水源较高 水 利基础设施不完善 需要解决灌溉供水及生活用水条件 以增加这些地区的可利用水量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 31 3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 1 3 11 3 1 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状况 xx 是我省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 但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 毁林开荒 种粮 扩大牧地现象时有发生 森林破坏严重 加之由于管理不善 采伐后未及时更新 以及被占用转为其他用地等原因 林业用地面积日益减少 原始森林逐步向次生杂木林 转化 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 水源枯竭 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 生态 环境恶化 据对流域区的实际调查及收集相关资料分析 流域内土壤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 主 要为面蚀 沟蚀 重力侵蚀 主要为崩塌 滑坡 其中尤以面蚀为主要表现形式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面蚀主要发生在流域四周面山上的坡耕地 荒山荒坡和疏林地上 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 度为主 沟蚀主要发生在流域内各大侵蚀冲沟内 大部分呈发育状态的浅沟侵蚀和切沟 侵蚀 少部分已经处于侵蚀沟发育的末期 成为冲沟侵蚀 本次项目区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8 06hm2 流失面积中 轻度流失面积 27 77hm2 占流失面积的 57 8 中度流失面积 20 29hm2 占流失面积的 42 2 土壤侵蚀模数 1567t km2 a 年土壤侵蚀总量 763 13t 1 3 21 3 2 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 1 3 2 1 水土流失成因 项目流域内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水热条件较好 全年降雨量的分布明显分为干 湿两季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1300mm 降水量多集中在雨季 5 10 月 占全年降水量 80 85 达 1072 5mm 左右 每年都有多次大暴雨或连续数十天的降雨现象 由于项目 区内大部分区域属于高原丘陵地貌 小地形比较复杂 沟道分布较广 密度较大 但规 模较大的不多 区内中部坡度较缓 除河滩 阶地外 山脊两侧的坡度稍缓 坡面长约 600 800m 四周山坡坡面较陡 项目区位于曼各断裂带东南方向 山体运动等内部南北 向 东西向构造力的影响 和整个滇中高原的构造控制 以及近代历史时期各种外力的 加工和改造 形成了项目区复杂的地质构造 石灰岩等岩类广泛分布 这种稍复杂的地 形地貌 气候特征 岩土体特性 在客观上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内动 力 此为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xx 小流域内人口增长迅速 在狭小的空间集中了过多的人口 人类的频繁活动 使 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 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 存在部分 坡耕地 由于历史原因 加上自然地理条件所限 在陡坡上仍然有耕地现象 每到雨季 被挖松的地表土壤同雨水一起沿坡随层流失 使原坡变得更陡 地力下降 排水集中 城市和村寨生活废水集中排放 使地表水集中冲刷 加强冲沟发育 工程建设中无水 保措施 修建公路 水渠以及建筑房屋时 破坏了项目区内原有的地形地貌 致使大片 岩土体暴露于地表 在雨水等的影响下 加重了水土流失 可能导致局部地段产生坍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 1 3 2 2 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 农业生产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水旱灾害 频繁 而且直接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 区内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 降低土壤肥力 项目区内早年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林草覆盖率降低 土壤裸露 造成土壤中细 颗粒减少 土层变薄变粗 氮 磷 钾 有机质含量降低 使耕地肥力降低 由于土壤 肥力不断下降 严重制约着农作物单产的提高 近年来区内的水利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 改善 农业技术得到提高 但由于水土流失 农作物单产却难以得到提高 2 破坏地面完整 造成土地利用结构失调 区内部分群众水保意识薄弱 砍伐森林 造成部分林地变裸地 水土流失急剧增加 山地土层迅速减薄 使土地适宜性大幅下降 草木难生 在这种恶性循环中 土地利用 现状由林地到裸地再到难利用地 3 对水利设施的危害 由于土地遭到严重侵蚀破坏 每到雨季 山洪携带大量泥沙致使水库 坝塘 河道 被淤积 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 缩短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 河道泥沙的淤积抬 高了河床 使水路不通 极易诱发洪灾 现流域内的勐邦水库在泥沙大量涌入的情况下 有效库容逐年减小 4 威胁人民生产生活 由于水土流失 水库淤积 河床抬高 造成水库 坝塘的蓄洪能力以及河流的泄洪 能力下降 加大了同等水位下的淹没面积 由于林草覆盖率降低 水源涵养极差 在同 等暴雨条件下 洪峰流量增大 同时携带大量泥沙 冲毁农田 并造成严重淤积 由于 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下降 雨季水资源的大量流失 使得旱灾频繁发生 造成人畜饮水 越来越困难 1 3 31 3 3 水土保持现状水土保持现状 1 3 3 1xx 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由于人们长期以来重农耕 轻林木 山区 半山区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随着城乡建 设和旅游业的扩展 乡乡企业和村庄居民住宅建设的需求 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使得农 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乡乡企业不断发展 对宜农土地进行开发 容易 造成环境和地质灾害影响 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经济的快速 增长 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颁布 实施以来 xx 开展了一些水土保持工作 如封山育林 植树造林 种草和坡改梯等措施 为了进一步搞好 xx 水土保持工作 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预防和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发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生 建立了各级水保机构 负责水保办日常工作 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宣传 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水土保持法 颁布实施后 为使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县水务 局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安排 采用广播 电视 黑板报 墙报 标语 报刊杂志 水利信息 专题会议 赶集日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宣传水土保 持法律法规 2008 年利用 水土保持法 宣传月活动及 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 活 动有利时机 组织人员开展深入持久和形式多样的宣传 这一年内共放宣传资料 6000 份 悬挂横布标 10 条 投入宣传经费 0 30 万元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 使全县广大干部群 众进一步认识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强化预防监督的重要性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 迫切性 极大地增加了全民的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2 建立水保执法监督体系 强化监督职能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和 云南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办法 的有关规定 为加快 xx 水土保持法 的实施 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 作为全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执法工作的专门机 构 各乡镇成立水管站 形成了县 乡两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格局 为提高水土保持监 督执法人员的执政水平和能力 保证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分批分期到省 州市进 行培训 经过执法培训的县乡两级水保监督执法人员实行统一持证上岗 依法行使水法 律法规赋予的执法权力 3 制定地方法规 严格依法监督 为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 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 真正把预防监督工作落实到 实处 制定出台了可操作性强的 xx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等规范性文件 通过严格执法 狠抓落实 有效地遏制了过去点上治理 面上破坏 一面治理 多方破 坏的现象 4 认真普查规划 明确监督对象 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 必须对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全面普查规划和分析研 究 通过认真细致的普查工作 在了解掌握境内水土流失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 编制了 xx 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规定了全县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 重点监督区 及治理区 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原则 方法 目标 任务 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1 3 3 2 水库流域内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xx 小流域内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 直接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生产 生活的环境条 件与抵御灾害发生的能力 本项目拟定之前 xx 水务局已经通过 xx 小流域治理完成 439 8hm2 其中种植水保林 229 76hm2 经果林 166 93hm2 封禁治理 43 11hm2 通过这 些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 减少了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 加强了当地群众水土保持意识 提高了群众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1 3 3 3 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 1 主要经验 xx 在以前的国债和其他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 努力实践 逐步 取得了一些经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加强领导 转变观念 为了寻求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突破 新发展 县委 县政府及水保部门把水土流失治 理作为改变生产条件及生存条件的 奠基工程 和农民的 致富工程 来抓 各级党委 政府形成了以早争主动 以实求佳绩的共识 时间上强调 早 即 早安排 早设计 早动员 早实施 态度上狠抓 实 即 领导落实 技术落实 资金落实 施工落实 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在时间 人力 物力 财力 组织上有了保证 同时把水土保持纳 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多层次 多渠道增加投入 加快治 理步伐 强化宣传 注重效果 xx 在坚持抓好 三个面向 在宣传上面向各级领导干部 面向广大资源开发和生 产单位 面向群众 和 三结合 坚持对系统内与系统外宣传相结合 宣传对象的一 般与重点相结合 宣传工作的经常性与集中性相结合 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 报刊 宣传车 宣传册 标语 宣传画等手段 着力从水土保持的性质 地位 任务及 水土流失的危害等方面进行多层次 全方位的深入持久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 使 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提高了全县人民对水土保持工作 的再认识 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水保 支持水保 真抓实干搞水保的良好社会风气 科学规划 加强管理 每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之前 水利主管部门都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合理的治 理方向 制定科学的规划 在治理工作中 为避免重建轻管的倾向 不断总结经验 强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化管理意识 完善管理制度 从各方面加强对治理成果的保护 每治理一个地方都要落 实相应的管护人员 在以往的治理中 已先后落实专 兼职管护人员数名 负责所实施 水保工程的管护工作 从根本上杜绝了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保护了治理成果 预防为主 依法监督 近年来 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 三同时 制度 认真履行 三 权 职责 同时开展了全县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情况普查 对水土保持作出分区划定 并 由县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建立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体系 竭力查处水土保持 违法案件 发展经济 推动水保工程建设 通过深化改革 转换机制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加 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积极将项目流域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 使水土保持向产 业化方向发展 结合县情 在科学地做好规划的同时 在一些条件相对好的地区 采取 引进资金合作等形式进行综合治理开发 不断地完善治理区管理制度 扭转治理开发技 术水平低下和经营管理粗放的局面 走水保产业化道路 让水保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使 水土保持工作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尖锐 由于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程度不同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依然存在 企业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缺乏主动性 对环境保持的意识差 重建轻保现象依然存在 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颁布已 10 多年 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文件也相继实 施 但由于一些部门 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紧迫性认识不足 水土 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片面维护区 域和部门的利益 不惜以毁坏资源为代价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和政绩 乱 挖乱弃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还很严重 科研和技术推广滞后 由于资金不足 技术水平有限 项目区没有力量开展必要的科学试验和采用必需的 观测手段 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不够 水土流失治理缺乏科学的数字依据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2 2 建设目标 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建设目标 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2 12 1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 按照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和 水源 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标准的要求 根据西水办电传 2014 4 号文件要求 根据本项 目的实际情况 制定项目建设的目标如下 通过连续的治理 建立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 树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 型 通过治理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抢救土地资源 重建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2 1 12 1 1 治理水土流失目标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通过连续几年的治理 措施对位配置 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到规划期末综合治理程 度达到 98 以上 年均减少水土流失量 700t 蓄水保土缓洪效益显著 减沙效益达 70 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 1000t km2 a 以下 拦蓄水库泥沙年均 0 12 万 m3 2 1 22 1 2 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至规划实施期末 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 80 以上 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 80 以上 实现生态修复面积 67 42hm2 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小型水利水保工 程 按国家有关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规定设计 施工做到汛期安全 2 1 32 1 3 发展经济目标发展经济目标 结合 云南省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2009 2011 年 云南省水土 保持重点工程前期工作指导意见 和 流沙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 2008 2021 年 及根据西水办电传 2014 4 号文件要求 本次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定 数量的经果林 将治理工作的重点 资金一部分投向到生产用地的集中改造和生产力提 高上来 达到直接经济效益为 24 32 万元 用生态维护和服务社会经济 的思想 围绕城区和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划定重点水源生态保护范围 通过采取各种政策管理和林业经营手段 加速区域内水源 林保护 并力争用 5 10 年时间 通过保护 恢复 整合 补充 完善等一系列有效 措施 形成百亩生态景观效果 使之成为一个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净化环境功能强大 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WORD 资料 下载可编辑 专业技术 2 1 42 1 4 其他目标其他目标 结合以上目标 对项目区内具有自然萌发能力的疏幼林地和荒山进行封禁 加强管 护 实现生态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自然灾害减少 土地承载力有较大提高 建立健全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构和法规体系 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不断加强 人为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 22 2 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工程布局和建设规模 2 2 12 2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