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中市洋县党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 综 合 说 明1.1灌区概况党河灌区位于洋县县城北部,北至丘陵山脚,南临汉江,东依大龙河,西与胥惠渠灌区接壤,是一个多水源多渠首的中型灌区。水源工程由四座水库和两个引水枢纽组成,四库分别是党河水库、都家沟水库、苎溪河水库及高家河水库;两座引水枢纽分别是溢惠渠引水枢纽和党惠渠引水枢纽。总流域面积612Km2,总库容4915万m,兴利库容2261万m3,灌区以党河水库为龙头,其他三座小型水库和溢惠渠均建于上世纪50年代。1952年修建党惠渠渠首和灌区渠道,由于低坝引水没有调蓄能力,稍遇干旱灌溉面积不足万亩; 1966年10月党河水库由省水电设计院设计并动工,1970年3月竣工,1975年原党惠渠管理局更名为“洋县党河水库管理处”,管理处承担灌区的灌溉管理、工程管理、防汛度汛等任务。党河灌区涉及洋县的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溢水镇和龙亭镇44个自然村的7.5万亩农田,灌区东西长21Km,南北宽5Km,地势北高南低,灌区海拔高程约在405.64517.90m之间,灌区地处汉江冲积平原的一、二级阶地,地形较平坦。灌区土壤按土质分为重壤、轻壤和沙壤土,所占比例分别为62%、23%、15%。灌区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平均在2.0m左右,地下水流向由西南至东北。灌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0.1,多年平均日照1824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28.1mm,最大年降雨量达1124.8mm,最小年降雨量为604.9mm,且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10月,时段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1%,全年无霜期239d。平均干旱指数1.12,多年平均蒸发量901.7mm,最大冻土层深度0.3m。灌区以小麦、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兼种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一年两熟,水旱轮作,复种指数为190%,年粮食总产量为3.2万吨,粮食平均亩产850Kg,是洋县的粮油主产区。灌区处于汉江北岸平川区沿108公路两侧分布于县城东西片和城区周围,近年来灌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790元,灌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县城至各乡镇均有水泥路贯通。灌区人口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万人。灌区从开工到2002年国家累计投资1400万元,形成固定资产总值2181.9万元,2006年灌区工农业生产总值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5亿元。灌区自建成已运行30余年,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虽经多次改造、扩建,但因投资力度小,工程节水及病害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严重影响灌区安全行水、正常灌溉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干渠险工段较多,输水能力不足,其过水能力仅达到设计流量的50 %左右;(2)干支渠空流段长,支渠衬砌率较低且漏水严重;(3)渠道绕梁跨沟工程艰巨,容易形成滑坡;(4)灌区田间工程衬砌率低,浪费水量严重;(5)灌溉供水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低。 党河灌区自建成以后,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灌区粮油高产稳产发挥了显著作用。因灌区枢纽工程和主要渠道及建筑物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属“三边工程”,存在着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工程病害多,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工程运行50多年,几座骨干水源工程淤积严重,设施老化,工程效益降低,加之灌区各级渠道多数未衬砌,建筑物未改造,控量水设施不全,无节水设施,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连续干旱,灌溉面积减少,灌溉保证率低,实灌面积长期在4万亩以下,已经严重制约灌区经济发展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对党河灌区灌溉设施改造是很有必要的。1.2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灌区存在的病险和渗漏问题已严重制约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节约水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证灌区内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其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党河灌区来说,虽地处陕南,年平均降雨量为828.1mm,但由于降水在年内分布不均,又为水稻灌区,灌溉保证率偏低,节水改造后可使灌溉保证率由现在的52%逐年提高到75%。(2)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干渠引水能力提高,保证渠道输水安全畅通,通过对渠道衬砌改造,减少输水损失,可恢复灌溉面积1.75万亩。 (3)节水工程实施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4)节水改造实施后,有利于灌区管理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项目区加快按亩征收水费变为按量计征水费的改革步伐。随着节水工程的实施,基本可以解决干渠老化失修问题,恢复输水能力和失灌面积,提高灌溉效益。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是在已成灌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针对水稻灌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节水改造工程的主要是水源改造工程、骨干渠道衬砌改造二项内容,在党河灌区实施节水改造项目,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洋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县级水利基金,加快水利建设和改革。二是灌区有一批熟悉灌溉管理的人员,他们绝大多数从事灌区灌溉管理多年,熟悉灌区情况,熟练掌握灌溉管理专业技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全有能力把灌区节水和灌溉管理工作搞好。 三是灌区各级领导重视,广大群众对推行节水灌溉认识明确,有较强的参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四是灌区施工交通、供电、供水及通讯条件优越,便于项目的顺利实施。1.3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1.3.1规划的指导思想节水改造项目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节水增效。通过采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对灌区进行综合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通过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有力地支撑和保障。1.3.2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目标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在建设任务完成后,要达到以下目标。(1)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原设计的75%,恢复灌溉面积1.75万亩。(2)干渠道衬砌率达到100%,渠道各类建筑物配套齐全,功能满足设计要求,各级渠道输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3)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5。(4)灌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5)着力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改革。1.3.3节水改造项目的基本原则依据党河灌区存在的渠道工程质量差、险工段多、渗漏严重、渠系配套差等因素,严重影响灌区灌溉效益正常发挥的实际,确定本次灌区节水改造基本原则为:(1)突出重点。以确保重点放在粮食生产区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快的区域;优先安排影响灌区输水畅通的干支渠系的“病险段”和“卡脖子”工程、渗漏严重的骨干渠段、重要建筑物上。(2)节水增效。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效益优先。优先安排节水改造效益显著、地方积极性高、促进农民增收明显、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的渠系。(4)技术先进。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5)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水源与骨干、灌溉与排水相结合。(6)量力而行。根据国家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和操作性较强的措施。(7)深化改革。总结灌区改革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改革成效显著、农民民主参与管理程度高的经验,在建后管理中突出深化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1.4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本次节水改造可研工作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改造两大类,其中水源工程为溢惠渠渠首引水枢纽改造;骨干渠道改造衬砌干渠8条、排水渠3条、衬砌渠道长度渠道改造26.89km,其中:灌溉渠道22.17Km,排洪渠道4.72Km,改造建筑物82座。 1.5灌区工程规划设计根据调查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次设计工作主要针对严重影响灌区效益的重点段落进行改造,(1)水源工程:溢惠渠渠首枢纽改造,滚水坝一座,进水闸1座、排砂闸1座,改建闸房40m2,(2)骨干渠道改造:溢惠渠总干渠4.4km,排洪渠2.0Km,明涵4座,人行桥排洪桥14座,退水闸2座,跌水1座;溢惠渠东干渠6.0km,排洪桥2座,明涵4座,退水闸3座,斗门1座;溢惠渠西干渠2.6km,排洪桥1座,明涵2座,斗门3座,退水闸3座;苎溪河东干渠2.76Km,明涵1座,斗门4座,退水闸2座;苎溪河西干渠2.8Km,明涵1座,人行桥排洪桥5座,斗门4座;都家沟总干渠0.55Km,泄水闸1座,排洪渠1.51Km;都家沟东干渠4.45Km,泄水闸3座,排洪渠1.215Km,渡槽1座,斗门8座,排洪桥2座,跌水1座;都家沟西干渠1.2Km,生产桥3座,斗门6座。 1.6工程管理为确保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法人机构党河水库灌溉管理处,成立党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执行办公室,在工程实施阶段,全面负责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管好用好资金,提高工程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项目按建管统一的原则,实行基本建设“四项制度”,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建设合同管理制。工程实施以后,党和河管理处要以本次节水改造建设为契机,完善灌区工程设施定权划界,进一步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工程设施完好,落实管护组织及责任。按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建设与管理并重,权、责、利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改革,为适应今后灌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强化管理,逐步建立起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起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起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建立起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起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支撑体系。对灌区骨干工程和资源统一管理和规划,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维修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分离出来,以灌溉管理站为单位,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维修养护企业,逐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权责分明的管理模式,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供水单位+用水协会+农户”管理体系试点的基础上,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鼓励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稳步推进灌区供水、收费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探索灌区管理新思路。1.7工程投资估算根据省上与省市县受益区群众7:1:1:1投资比例,其中省级财政投资为70%,汉中市财政配套资金10%,洋县财政配套资金10%,其余10%则由群众自筹解决,党河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程总投资2150.42万元。其中省级补助1505.29万元,汉中市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财政配套资金215.04万元,其余430.08万元由洋县和灌区群众自筹解决。1.8国民经济评价工程节水改造实施后,可增加恢复灌溉面积 1.75万亩,使灌区灌溉面积由4.9万亩增加至6.65万亩,供水保证率由52%提高到75%,预计灌区每年可增收优质水稻708万Kg,增加产值1338.42万元,工程内部收益率为14.28%8%,当i=8%时,经济净现值为886.89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431.2,符合经济评价相关规范要求。1.9实施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鉴于党河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涉及面广、施工协调工作难度大等特点,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由洋县政府成立节水改造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洋县水利局局长、党河管理处主任组成,负责工程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处理,保障工程的外部环境和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全过程监督检查项目的实施,保证项目建设健康、顺利进行。同时成立项目执行办公室,项目执行办公室设立在党河灌区管理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下设工程管理、技术、财务和后勤四个职能部门,从事工程计划、招投标、质量检查 、安全保卫、资金筹措、临时占地等工作,按照工程建设程序组织施工。1.10 工程特性表 灌区工程特性表序号项目名称主要指标备注一灌区概况1灌区所辖乡镇名称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溢水镇、龙亭镇2灌溉水源(高家河、都家沟、苎溪河、党河)水库、溢惠渠枢纽3设施灌溉面积7.5万亩4有效灌溉面积4.95设计基准年20096设计水平年20207节水改造后恢复灌溉面积(亩)1.758改善灌溉面积(亩)2.39扩灌灌溉面积(亩)10灌溉设计保证率7511建设年限3二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一)水源及泵站工程1引水及泵站工程加固改造滚水坝1座,主要建设内容更换进水闸冲砂闸闸门各1孔,更换启闭机2台套,改建闸房40m2。(二)骨干渠道改造工程1干渠改造工程改造灌溉干渠8条数、合计长度24.76Km,其中衬砌改造12.78 Km,土渠衬砌11.98Km,断面形式为梯形和U型,改造加固建筑物数量102座,新建量水堰8座。修建排洪涝渠道3条,土渠衬砌长度4.73Km。三工程投资估算1投资估算(万元)2150.422亩均投资指标(元/亩)1228.9四国民经济评价指标1经济内部效益率14.28%2经济效益费用比1.433经济净现值(万元)886.892 灌区基本情况2.1自然社会概况该灌区属平川丘陵区,高程405.64517.90m,为汉江冲积平原一、二级阶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10.1,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28.1mm,最大年降雨量达1124.8mm,最小年降雨量为604.9mm,且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10月,时段降雨占全年降雨的61%,多年平均蒸发量901.7mm,全年无霜期239d。党河灌区主要处于汉江北岸平川区,沿108公路两侧分布于县城东西片和城区周围,全县经济以农业为主,据统计2009年国民经济总产值30亿元,农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灌区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县城至各乡镇均有水泥路贯通。灌区人口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万人。灌区设施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该灌区是洋县粮食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工程建成30多年来,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灌区土壤以重壤土为主,占62%,其次是轻壤土,占23%,沙壤土占15%,适宜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一年两熟,水旱轮作,复种指数为190%,年粮食总产量为3.2万吨,是汉中粮食主产区之一。2.2 自然灾害情况党河灌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旱灾和洪灾,1994年,党河灌区遭受了70年未遇的干旱,5月-8月份降雨量为325.7毫米,是多年同期平均值的61%,从夏到秋干旱100多天,致使灌区内河流几乎断流。特别是无调节能力的溢惠渠灌区断流五次,累计天数22天。这次旱情导致灌区800多亩水田绝收,8000余亩收成减少20%。1995年干旱更为严重,从2月至7月未降一次透雨,春、夏连续干旱,16月降雨量是94年同期的45%,5至8月降雨量是94年同期的75%,河道基本断流,各库蓄水量仅占应蓄水量的70%。溢惠渠灌区旱情更为严重,从5月28日到7月15日,河道连续断流49天,夏至前未插一亩秧,7月15日后抢插了3000余亩水稻, 1665亩水田未插上秧,其中:320亩稻田秧苗因缺水枯死,当年收成仅5成。全灌区16000亩水稻减产30%。2003年,洋县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6月9日24小时降雨量达140多mm,致使山洪暴发,大量农田被淹没,并冲毁灌区多处工程设施,经统计:渠道滑塌100米,决堤四处,长30m,渠道淤积7216.0m3,冲毁建筑物12座,直接经济损失228.0万元。2007年7月4日,灌区又遭受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45日降雨量达到203mm,致使山洪暴发,大量农田被淹没,并冲毁灌区内多处工程设施,经统计,此次暴雨使我灌区内渠道滑塌44处,长3597.0m,渠堤决口5处长22m,渠道淤积9929.0m3,冲毁建筑物20座,其中:渡槽7座、斗门4座、明涵4座、泄水闸3座、倒虹2座,直接经济损失340.0万元。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波及到我灌区,在本次地震灾害中,灌区都家沟水库大坝因地震出现裂缝,经市、县水利局现场勘查,被定为次高危水库,于2009年进行了除险加固。党河水库工作桥1号桥柱处大梁整体向库内位移约10 cm,放水塔砖砌体出现3处垂直裂纹。此外,苎溪河、高家河水库不同程度受到破坏。2.3 灌区概况灌区主要工程设施有党河水库、苎溪河水库、高家河水库和溢惠渠低坝引水工程为独立水源灌区,都家沟水库为党河水库灌溉调节水库,主要水源均引自汉江左岸一、二级支流,取水方式均为自流引水。全灌区工程设施灌溉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设计最大引水能力为13.0m3/s,全灌区共有总干渠2条长度4.95Km条,干渠8条总长36.25Km;支渠7条,总长19.4Km;斗渠26条,总长50.7Km;分引渠138条,总长124.7Km;主要排洪渠4条长8Km;排洪支沟15条长10Km。灌区干、支、斗渠上各种配套建筑物共计268座,分引渠有建筑物39座,灌区年平均引水量3535万m3,干渠水利用系数为0.78,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9,灌溉保证率为52%。灌区有抽水站6处,抽水能力为0.6 m3/s,塘库3座,蓄水510万m3。管理处下设7个灌溉管理站,管理设施建筑面积1300m2。2.4 灌区水源2.4.1水库水源(1)党河水库党河水库位于县城以北7Km的洋州镇周家坎村,地处汉江北岸一级支流党水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237Km2,水库总库容4190万m3,现有兴利库容1989万m3,设计灌溉面积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300KW。党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51m,坝顶高程538m,坝顶长297m,坝顶宽5m,放水洞设计流量为4.2m3/s;正常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529m,进口宽53m;非常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堰顶高程532m,进口宽43m。水库于1966年10月在低坝上游700m处动工,1970年3月竣工受益。水库运行以后,由于施工质量较差,先后出现了坝肩绕坝渗漏,迎水坡滑坡,输水涵洞漏水等病害。后经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进行除险加固设计,报省水利厅批准, 2008年12月31日,水利厅以陕水规计发【2008】684号文件对初设进行了批复,遵照批复意见,完成招投标后现在全面进入施工阶段。目前正在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计年底结束,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后水源工程将正常运行。(2)苎溪河水库苎溪河水库位于汉江以北,县城以西5Km的苎溪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3Km2,该库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工程于1956年10月动工,1957年4月建成蓄水,设计为均质土坝,为小(二)型水库。枢纽工程为等4级建筑物,水库总库容380万m3,现兴利库容88万m3,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引水涵洞设计最大供水能力为1.4 m3/s,涵洞出口底引水高程为518.0m。水库运行40多年来,工程病害多,水库淤积严重,现实测总淤积量达到285万 m3,占总库容的75%,其次涵洞进口淤积严重,闸门及吊杆弯曲变形。灌区引水支渠未衬砌,渠道滑塌冲毁频发,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6。(3)都家沟水库都家沟水库位于汉江以北,县城以东3Km的都家沟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6Km2,该库1955年7月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动员全县民工于1955年10月动工,1956年4月基本建成蓄水,水库由均质土坝、溢洪道、卧管及涵洞组成,为小(一)型水库。枢纽工程为等4级建筑物,水库总库容270万m3,现兴利库容155万m3,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现为党河水库灌区的调节水库。引水涵洞设计最大引水量为1.6 m3/s,涵洞出口引水高程为479.5m。水库建成至今,淤积严重,2003年1月实测总淤积量达到90万m3,占总库容的33%。东西干渠引水干渠断面不够,渠堤沉陷、垮塌,不能达到设计引水能力。渠道未进行防渗衬砌加固,渠堤单薄,建筑物老化失修,渠系水利用系数低,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4)高家河水库高家河水库位于汉江以北,县城以北8Km的嘉峪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32Km2,该库1965年动工,1966年4月建成蓄水,水库由均质土坝、溢洪道、卧管及涵洞组成,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综合利用的小(二)型水库。枢纽工程为等5级建筑物,水库总库容75.5万m3,兴利库容33万m3,设计灌溉面积6000亩,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涵洞设计最大引水量为1.0 m3/s。该库于72年由原城关区管理,后交由党河水库管理处管理,1988年由县水电局水工队设计加高土坝增加库容,库容由原55万m3增加到75.5万m3,经2003年1月水库淤积测量,现水库淤积已达40万m3,占总库容的53%。水库运行30多年来,枢纽土坝虽经加坝,但溢洪道侧墙和出口冲毁严重,支渠断面狭小,渗漏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水库调蓄库容小,灌区下游常年干旱缺水,水库工程效益低。本次灌区改造不涉及词水库控制的区域。2.4.2工程改造近年来党河灌区利用国家下拨资金3760.6万对4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先后开工实施了党河水库、都家沟水库、苎溪河水库。高家河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项目正在初设审查阶段,上述5座水库除险加固后,使灌区水源工程得到保证。党河灌区除险加固情况表水库名称总投资(万元)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党河水库30202009.102012.4都家沟水库285.62009.1.102009.12.15苎溪河水库4552011.1.182011.9.30高家河水库正在初设审批阶段2.4.3低坝引水枢纽(1)溢惠渠渠首溢惠渠引水枢纽建于1958年,地处汉江北岸一级支流溢水河下游,位于溢水镇长滩村齐观台。滚水坝坝长40米,坝高6.5米;1孔冲砂闸(尺寸为宽高=2.2米2.6米),1孔进水闸(尺寸为宽高=2.2米2.6米),均为砼闸门。(2)党惠渠渠首党惠渠引水枢纽建于1952年,地处汉江北岸一级支流党水河下游,位于水库坝后700米处。滚水坝坝长50米,坝高5米;分东西两条引水干渠,共有2孔冲砂闸(尺寸为宽高=2.0米2.5米),3孔进水闸(尺寸为宽高=2.0米2.5米),均为砼闸门。2.5运行管理现状党河水库管理处成立于1975年,是陕西省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之一,主要承担灌区农田灌溉,兼顾防汛、抗旱、排涝等公益性工程的运行管理任务。改革前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2006年水管体制改革后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用水管理实行水权集中,统一调配,分级管理的原则,采取处配水到站,站配水到斗,斗配水到村的三级配水制度,在专管机构内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采取月考、季考、阶段考和年考相结合方式进行。现有职工总数8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行政干部74人,离退休职工15人。灌区工程设施面积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目前灌溉管理中主要存在问题:(1)、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活。从96年开始,先后完成农发、以工代赈、抗旱应急及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使灌区破烂不堪的工程状况得以缓解。但灌区末级渠系管制改革滞后,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机构臃肿,工程运行和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单位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国有水利资产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日趋突出,导致工程设施得不到正常维修养护,效益衰减。(2)、水费标准低,回收率低,水费收入不能满足正常支出。农业水价按政策规定应按补偿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1998年核定水费成本45.57元/亩,单方水价0.1元;2007年汉中市物价局核定单方水价成本0.142元。但在水价执行中政府核准执行水费标准为28元/亩,仅占“98成本”的61,占“2007成本”的41.5,成本倒挂严重,政策性亏损没有补偿渠道,加之水费征收中,受农业税取消和农业惠民政策的影响,各村扯皮推诿拖欠,甚至拒交水费现象严重,不能满足单位正常支出,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该兑现的政策性福利待遇津贴无法兑现,随着工资政策的调整,目前的经济收入难以保证职工的工资发放。(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经费不足。党河灌区虽经水管体制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和运行经费等均未落实,仅靠每年的水费收入难以满足工程运行和准公益性人员支出需求。本已超期服役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给工程安全运行带来威胁,已经成为影响灌区稳定的隐患和灌区发展的桎梏。2.6灌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党河灌区灌溉洋县的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溢水镇和龙亭镇44个自然村,灌区设施灌溉7.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9万亩,农田,是洋县的粮、油、菜主产区,年粮食产量3.2万吨,平均亩产850Kg,亩均增产120公斤,增加效益240元。2006年以来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总产值1.5元,已占工农生产总值的75%,据统计2009年国民经济总产值30亿元,农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2010年灌区农业生产总值突破6.4亿元。灌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由于灌区灌溉系统配套不到位,建筑物设施不健全,工程的效益不能正常得到发挥,仍对作物的稳产高产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及时对灌区实施工程节水改造项目,使灌区工程设施齐全,运行正常,才能保证区内的农业生产稳产高产,人民生活才有所保证,同时对区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灌区2010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560万元,对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渠道改造衬砌,骨干渠道改造衬砌高家河水库东、西2条干渠6Km,田间渠道改造完成高家河末级渠系10Km,党河水库西干渠末级区系30Km,累计改造渠道长度46Km。恢复灌溉面积0.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经过改造使灌区灌溉效率得到提高,灌区失灌面积得以恢复,粮食产量得到较大提高,灌区经济得到巩固和加强。3 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灌区水利工程设施现状3.1.1引水枢纽(1)溢惠渠渠首溢惠渠低坝引水枢纽工程位于汉江以北,县城以西约14Km的溢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304Km2,位于溢水镇长滩村齐观台。于1957年6月动工修建,1958年1月建成运行,枢纽由浆砌石溢流坝、进水闸、冲沙闸、引水干渠组成,工程为5级建筑物。滚水坝坝高6.5米,坝长40米,共有1孔冲砂闸(尺寸为宽高=2.2米2.6米),1孔进水闸(尺寸为宽高=2.2米2.6米),均为砼闸门,闸房面积40 m2。经过五十多年的运行,滚水坝面冲蚀严重,局部坝面砌石冲毁,大部分部砌石勾缝脱落,砌石松动,下游护坦出现大面积冲毁,从未进行过维修加固,现在坝体漏水,严重影响着引水坝的安全。冲砂闸、进水闸因长期运行,闸门破损严重,丝杠弯曲变形,每到用水高峰时期,冲砂由于闸门破损,出现漏水,造成大量水源白白浪费,影响到农作物的灌溉,同时由于丝杆弯曲,闸门启闭困难,影响到冲砂效果;进水闸因损坏失修,不能及时的调节引水流量,给灌区的灌溉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坝前引水渠道砌石冲毁,倒塌,渠内大量淤积,造成引水困难,引水前需雇佣大量劳力进行清淤,以满足引水需要。闸房为房顶为木质结构,破损坍塌,破烂不堪,无法使用,由于溢惠渠无调节水量,用水量供需矛盾尖锐,灌溉保证率偏低仅为65%。3.1.2灌溉渠系(1)溢惠渠总干渠溢惠渠干渠是向溢惠渠灌区输水的主要渠道,溢惠渠总干渠始建于1957年,沿河道岸塬边蜿蜒南行,渠道全长4.4km,设有东、西2条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2000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9000亩。渠道为梯形(砌石)衬砌渠道,设计流量3.0m3/s,底宽1.8m,边坡1: 0.5,渠深1.52.0m,纵向比降1/2500。(2)溢惠渠东、西干渠溢惠渠东干渠渠长6.0 km,渠道为梯形(砌石)衬砌渠道,设计流量2.0m3/s,设计底宽0.81.0m,边坡1: 0.75,渠深2.0m,纵向比降1/25001/3000。溢惠渠西干渠渠长2.6 km,渠道为梯形渠道,设计流量1.0m3/s,设计底宽0.81.0m,边坡1: 0.75,渠深1.8m,纵向比降1/1500。溢惠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存在不少问题,个别渠道一直未予衬砌,渠道淤积严重,现有砌石衬砌损坏严重,输水损失大,建筑物破烂不堪,功能减退,输水安全不能保证,急需改造。 A、渠首段1公里范围内为高边坡渠道,坡顶多为水田,每逢暴雨,渠道滑塌严重。部分渠道处在滑坡体上,经常出现滑移现象,行水安全无法保证。B、渠道衬砌损坏严重,输水损失大。现有砌石衬砌因设计标准低,长期运行后,岩石风化,灰浆脱落,块石滑塌,影响过流能力。大多裂缝、鼓肚、塌陷、丢失,造成渠道淤积,杂草丛生,过水断面减少,输水损失大,目前渠道输水能力仅有设计流量的50%左右。C、建筑物破烂不堪,功能减退,输水安全不能保证。 由于历史原因,受资金因素制约,溢惠渠系统建筑物设计标准较低,经过多年的运行,分、退水闸闸门破损,启闭机设备老化,启闭不灵活,闸房破烂不堪,无法使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溢惠渠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3)苎溪河东、西干渠苎溪河东、西干渠是苎溪河灌区主要输水渠道,设施灌溉面积0.6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渠道全长5.56Km,其中东干渠长2.76 Km ,设计流量Q=0.9m/s,原为梯形渠道(0+0000+140已砌石衬砌),其余均为土渠,底宽1.0m,边坡1:0.5,渠深1.3m,i=1/2000,正常水深90cm;西干渠设计流量Q=0.7m3/s,为梯形土渠,桩号0+0000+850设计比降1/2000,桩号0+8502+800设计比降1/1500,渠道底宽0.8,边坡1:0.5,渠深1.2m,正常水深0.750.85m;苎溪河东、西干渠经过多年运行,沿渠道滑塌冲毁频发,目前渠道破烂不堪,渗漏严重,加之渠道淤积,导致渠道输水能力不足设计流量的75%;全线共有填方三处,填方由于施工质量不高,上游蓄水塘库水位高,出现渗漏水,造成填方多处沉陷、渠堤裂缝、渠底出现软基,渠道滑塌,严重影响到灌溉的正常行水,大部分渠道建筑物大多毁坏无法使用,极大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4)都家沟总干渠都家沟总干渠是都家沟渠灌区输水的主要渠道,由都家沟水库供水,设计引水能力Q=1.6m3/s,渠道沿都家河道岸塬边南下行进550m,分东、西2条干渠,设施灌溉面积1.0万亩,目前有效灌溉面积0.7万亩。渠道为梯形(砌石)衬砌渠道,底宽1.0m,边坡1: 0.51:1,衬砌高度1.5 m,渠深1.8m,比降1/2000。(5)都家沟东、西干渠都家沟东干渠位于灌区最东部,设计流量0.75m3/s,渠道全长4.45km,为梯形土渠,底宽1.0m,边坡1: 0.75,渠深1.01.5m,比降1/1000。都家沟西干渠灌溉党河灌区和都家沟灌区,渠道全长1.2km,设计流量1.0m3/s,为梯形土渠,底宽1.0m,边坡1: 0.51: 0.75,渠深1.51.8m,纵向比降1/1000。都家沟灌溉渠道沿塬边布设,每逢雨季山上大量边坡洪水,泥石流入渠造成渠道淤塞,同时由于部分渠道未衬砌,导致渠道淤积严重,极大影响渠道的引水能力,个别渠道修建于地质滑坡带,造成渠道坍塌,严重的影响着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急需进行改造衬砌。3.1.3渠系建筑物灌区干渠共有各类建筑物98座,其中:渡槽2座,涵洞12处,跌水2座,排洪桥8座,引水闸、退水闸共17座,斗门26座,便桥32座。建筑物老化失修,个别渡槽基础下沉,槽身出现裂缝,漏水严重;倒虹淤积严重,导致到输水过流能力不足;闸门丝杠弯曲,造成无法启闭;部分桥梁垮塌,制约到灌区农业的正常生产;上述问题极大的影响灌区的正常灌溉和生产,急需予以改造。3.2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党河灌区建成至今已运行五十余年,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现已出现许多病害需要尽快治理,干、支渠现状统计见表317。虽经多次改造、扩建,但因投资力度小,工程节水及病害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严重影响灌区安全行水、正常灌溉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发挥。现就根据现场踏勘及灌区长期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分述如下:3.2.1干渠险工段较多,输水能力不足,其渠道输水能力仅达到设计流量的50 %左右。灌区各库均带病运行(党河水库除险加固正在进行,苎溪河水库安鉴上报已通过省厅审查),水库淤积严重,兴利库容减小,工程效益达不到设计水平。由于枢纽工程先后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和“文革期间”,属于“三边”工程,多数工程是由群众上劳完成,工程建设期短,建设标准低,工程病害多,渠道工程衬砌率低,渠系建筑物配套差,老化失修严重。东干渠2+1723+963段沿半山坡布置,渠槽半挖半填,渗漏严重,且全部采用河卵石衬砌,石料太小,大部分未达到设计厚度,目前石块松动,灰浆脱落,漏水严重,有些段落开挖边坡小,投入运行后坍塌现象时有发生。西干渠部分渠道下面为村民房舍,右堤顶山坡地,坡顶为水田面积,易产生滑坡,左堤堤顶宽度只有0.6m宽左右,严重威胁着村民安全。沿途明涵年久失修,顶拱垮塌,漏水严重;3.1.2 干渠空流段长,大部分灌区都集中在支渠尾部,渠道衬砌较差且水量损失严重。灌区有总干渠3条,长4.99Km,衬砌3.57Km,未衬砌1.42Km;干渠6条,总长19.81Km,衬砌3.65Km,未衬砌16.16Km;主要排洪渠3条长4.72Km;排洪支沟15条长10Km。据统计未衬砌的干渠在当时只开挖了土方,且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运行以来,因资金投入有限,衬砌率低,难以正常运行。诸如此类因素形成了即使渠首有水而干渠缺水的局面,致使工程整体效益难以发挥。3.1.3渠道绕梁跨沟工程艰巨,容易形成滑坡。渠道工程病害主要是渠道淤积严重,未作任何防渗处理,渠底宽窄不一,起伏变化大,渠坡不平整,杂草丛生,过水断面变小,渠道滑坡,塌陷严重。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大量泥沙碎石入渠堵塞,被迫停水清淤。由于支渠环丘陵半山布置,几乎每年都发生渠堤滑坡,泥沙入渠,淤积堵塞渠道,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正常输水,使工程带病运行,严重存在着效益衰减的潜在危机,因此灌区节水改造工作亟待完成。 3.1.4灌溉供水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低溢惠渠为低坝自流引水,渠首无径流调节能力,且河源来水时空分布差异大,整个渠系渗漏严重,据党河管理处资料统计,目前灌溉水利用系数水浇地以及水库灌区为0.49,水田为0.47,干旱年分水稻生长期58月水量供需矛盾尖锐,夏灌时局部缺水现象严重,一般水平年份仍存在缺水问题,稍遇干旱时支渠中下游便断流,2001至2006年,灌区每年有3.0万亩农田因缺水产量受到影响,近0.7万人饮水困难。据灌区管理单位统计,近10年灌溉面积逐年减小,实灌面积远小于设施面积,严重影响灌区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灌区人民对党河灌区供水要求更高,而这些与其现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灌区干渠改造迫在眉睫。3.1.5 田间工程质量差,建筑物老化失修灌区灌溉渠系虽具规模,有各类建筑物98座,但几乎无资金改造,80%建筑物老化失修,量控水设施不全,许多建筑物渗水、漏水、阻水十分严重,渠系建筑物改造仅占13%,斗渠衬砌率低,灌区地处半山丘陵区,斗、农渠走线复杂,工程标准低,造成了斗、农渠屡修屡毁的恶性循环局面。3.3 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必要性灌区存在的病险和渗漏问题已严重制约着灌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水利设施的供水能力,节约水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保证区内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其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可以改善灌区生产条件,恢复灌溉面积1.75万亩,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经济安全。(2)党河灌区主要矛盾是工程性缺水,干渠险工段多,已衬渠段毁坏严重,土渠多,输水损失大,田间工程配套差,建筑物不全,导致失灌面积不断增加,灌溉效益难以发挥。随着节水项目的实施,渠道衬砌后,节水效果会非常明显,加之不断的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方法,节水型灌区建设步伐会不断加快,可以极大地缓解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矛盾。(3)灌区节水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