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象学复习题(2010版)一、名词解释1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有垂直对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2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层内温度通常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不大。3 辐射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4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元ds的辐射能量。5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6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7 地面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8 干绝热直减率:干绝热过程中,上升(下降)单位高度(100m)气块温度的降低(升高)值。通常用d表示,d=TZ=0.98C/100m。9 湿绝热直减率:湿绝热过程中,上升(下降)单位高度(100m)气块温度的降低(升高)值。10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或保持不变的大气层次。11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12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13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14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15气温个别变化:单位时间内个别空气质点温度的变化。16气温局地变化:某一固定地点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17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8辐射雾: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19平流雾:暖湿气流经过较冷的下垫面,使低层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20积状云:垂直发展的云块。21层状云:均匀幕状的云层。22波状云:波浪起伏的云层。23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的大气净压力。其大小正比于气压梯度,反比于空气密度,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即:24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25梯度风: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所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惯性离心力平衡时的风。26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值比周围低的区域。27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值比周围高的区域。28极地东风带:高纬地区,冬夏季都是一层很浅薄的东风带,称极地东风带。29盛行西风带:中纬地区,从地面向上都是西风,称盛行西风带。30信风带:低纬地区,自地面到高空都是深厚的东风层,称信风带。31气团:温度、湿度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32冷锋:冷空气活动较强,逐渐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33暖锋:暖空气活动较强,逐渐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34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35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36锋面气旋:指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37西太平洋副高:西部高压强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强,至500hPa高度形成明显的高压中心,即所谓的西太平洋高压。(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只有一个,有时有数个。夏季一般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称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称为东太平洋高压。)38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以上, 发生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39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汇合形成的狭窄气流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40极锋: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锋。二、单选题01大气成分中, 是影响大气温度分布及其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成分。 A. 干洁空气B. 水汽 C. 二氧化碳D. B和C 02在相同气压条件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 。A. 暖湿空气B. 冷湿空气 C. 干热空气D. 干冷空气03大气成分中, 是常温下能发生相变唯一成分,是云、雾、雨、雪形成的关键成分。A. 水汽 B. CO2C. O2 D. O304对流层中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是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D. 都不对05晴天夜晚至清晨,低层大气的垂直湍流运动通常将热量向 输送。A. 上 B. 下 C. A和B都对D. A和B都错06平均而言,气温日较差最大的地区是 。A. 热带 B. 温带 C. 副极地 D. 极地附近07平均而言,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是 。A. 热带 B. 温带 C. 副极地 D. 极地附近08近地面等温线大致与纬度线,温度自赤道向两极不规则递减,因此, 分别为冷平流和暖平流。A. 南风和北风B. 北风和南风C. 西风和东风D. 东风和西风09北半球中高纬度高气压后部的通常吹东南风,比较温暖,因此,高压中心轴线总是向 倾斜。A. 东北B. 西南C. 东南D. 西北10水平气压梯度 等压线,方向为 。A. 垂直、低压指向高压B. 垂直、高压指向低压C. 平行、低压指向高压D. 平行、高压指向低压11气压一定时,气温越高,则单位气压高度差 。A. 增大B. 减小C. 变化不大D. 无法确定12风产生的原动力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C. 摩擦力D. 重力13白天,风速的日变化特征是 。A. 下层增大、上层减小B. 下层减小、上层减小C. 下层和上层都减小D. 下层和上层都增大14地转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因此,等压线越密集,地转风速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不确定15水平气压梯度不变条件下,摩擦层中从地面向上,地转风 。A. 风速加大、风向右偏B. 风速加大、风向左偏 C. 风速减小、风向右偏D. 风速减小、风向左偏16北半球摩擦层中,底压中心周围的梯度风 。A. 逆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B. 逆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C. 顺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D. 顺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17北半球摩擦层中,高压中心周围的梯度风 。A. 逆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 B. 逆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C. 顺时针吹并向中心辐合D. 顺时针吹并由中心向外辐散18太阳辐射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自转共同影响下,均匀地球表面形成了三圈环流模式,其间形成了两个动力性气压带,它们是 。A. 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和南北极高压带D. A、B、C 19均匀地球表面形成的三圈环流模式中,地面各气压间形成了3个行星风带,自赤道向两极依次是 。A. 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B. 赤道无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C. 信风带、副热带无风带和极地东风带D. 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和信风带20由于海陆分布等影响,实际大气环流模式中常形成所谓的大气活动中心,其中夏季活跃于北半球大洋上的活动中心为 。A. 冷高压B. 热低压 C. 副热带高压D. 极地高压21我国台湾附件海面及南海,冬季盛行 。A. 东南风B. 东北风 C. 西北风D. 西南风22可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湿度因子包括 。A. 水汽压B.露点C. 绝对湿度D. A、B、C23可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湿度因子有 。A. 相对湿度B. 气温-露点差C. 绝对湿度D. A和B24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A. 清晨和午后B. 午后和清晨C. 清晨D. 午后25在晴朗微风的夜间,若空气中水汽含量保持不变,则 也不变。A. 露点B. 相对湿度C. 气温-露点差 D. 饱和水汽压26当海面气温保持32C不变时,则2000 m高空气温低于 时,海面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干绝热直减率d=1C/100m) A. 10CB. 12CC. 15CD. 不确定 27若某陆地上空2000 m处气温保持15C不变,则该地面气温高于 时,空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干绝热直减率d=1C/100m) A. 40CB. 35CC. 25CD. 不确定28某气层气温直减率为1.2C/100m,则该气层稳定度为 。A. 绝对不稳定B. 绝对稳定C. 中性D. 条件性不稳定29若某气层气温直减率为0.2C/100m,则该气层稳定度为 。(假设湿绝热直减率m=0.5C/100m)A. 绝对不稳定B. 绝对稳定C. 中性D. 条件性不稳定30能造成雷暴阵性降水的云是 。A. 积雨云(Cb)B. 雨层云(Ns)C. 卷积云(Cc)D. A和B31能造成连续性降水的云是 。A. 积雨云(Cb)B. 雨层云(Ns)C. 卷积云(Cc)D. A和B32秋冬季晴天早晨陆地上形成的雾通常是 。A. 辐射雾B. 平流雾C. 锋面雾D. 蒸汽雾33海上平流雾通常形成于寒流、暖流交汇区的 。A. 暖水侧B. 冷水侧C. 冷暖水两侧D. A、B和C均对34北半球暖气团北上变性时,不仅使所经之地升温,同时暖气团逐步冷却,气温直减率 ,气层趋于 。A. 增大、稳定B. 减小、稳定C. 增大、不稳定D. 减小、不稳定35北半球冷气团南下变性时,不仅使所经之地降温,同时冷气团逐步升温,气温直减率 ,气层趋于 。A. 增大、稳定B. 减小、稳定C. 增大、不稳定D. 减小、不稳定36典型暖锋过境时,依次出现的云系为 。A. 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及雨层云B. 卷云、卷积云、层积云及雨层云C. 卷云、卷层云、高积云及层云D. 卷云、卷积云、高积云及积雨云37典型一型锋过境时,依次出现的云系为 。A. 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及卷云B. 雨层云、高积云、卷积云及卷云C. 层云、层积云、卷层云及卷云D. 层积云、积云、卷积云及卷云38锋面气旋中部为暖气团天气,气温高,气压停止下降,北半球风向多为 。A. SEB. SW C. NWD. NE39锋面气旋后部,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回升,北半球风向多为 。A. SEB. SW C. NWD. NE40锋面气旋通常又称为温带气旋,从水平方向看,自低压中心分别向前伸展出一条 、向后方伸展出一条 。A. 冷锋、暖锋B. 暖锋、冷锋C. 均为冷锋D. 均为暖锋41移动性冷高压的 常造成大量冷空气南下,严重时形成寒潮天气。A. 北部B. 东部 C. 南部D. 后部42移动性冷高压的 通常寒冷、微风、夜间多辐射雾。A. 中部B. 东部 C. 南部D. 后部43移动性冷高压的 通常气温回升、风向偏南、天气转阴。A. 中部B. 东部 C. 南部D. 后部44北太平洋副高压夏季分裂为西太平洋副高和东太平洋副高,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活动规律明显,其强度 ,位置 。A. 冬强夏弱、冬北夏南B. 冬强夏弱、冬南夏北C. 夏强冬弱、夏北冬南D. 夏强冬弱、夏南冬北45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稳定性天气,多层云和雾。A. 东部B. 南部C. 西部D. 北部46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微风、晴朗、炎热天气。A. 中部B. 东部C. 西部D. 南部47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 通常为不稳定性天气,多雷暴、陈雨等。A. 东部B. 中部C. 西部D. 北部48当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稳定并呈东西带状分布时,位于副高南侧的热带气旋路径通常是 。A. 西进型B. 登陆型C. 转向型D. 倒抛物线型49全球海洋中,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是 。A. 西北太平洋B. 东北太平洋C. 西北大西洋D. 南印度洋50热带气旋形成需具备的条件包括广阔高温洋面、一定纬度、适宜的流场及 。A. 风速垂直切变大B. 风速垂直切变小C. 副高强大D. 信风带强大三、填空题1根据大气温度、成分及垂直运动等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及(散逸层)。2若对流层中气温T随高度z按平均气温直减率线性变化,地面气温T0=25C,对流层高度H=16 km,则对流层顶气温为(-79C)。 (=0.65C/100m)3干洁空气组成的质量比为:氮(N2)75.52%、氧(O2)23.15%、氩(Ar)1.28%及二氧化碳(CO2)0.05%,则干洁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8.97g/mol),比气体常数为(0.287 J/gK)。(普适气体常数R*=8.31 J mol-1K-1)。4若地球和太阳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15C和6000C,则根据Wien定律(常数C=2897m K)可知,地球辐射和太阳辐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分别为( )和( )。5已知太阳常数S0=1370W/m2,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质量数m=2,大气透明度系数p=0.5,则根据Bouguer-Lambert定律可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为( )。若某地纬度为30,则该地地面太阳辐射通量为( )。6如图所示,为太阳辐射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地球行星反射率为( )、地面有效辐射为(66)、地面辐射差额为(102)。 (6) (8) (10)7若某地气温直减率 = 1.2C/100m,不考虑水汽影响,则垂直对流将使高空气温( )。8若某地气温水平分布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等温线的温度,则( )风和( )风分别为最强冷平流和暖平流。9若将地面作为一个没有热量储藏的活动面,地面辐射差额R、潜热交换LE、地-气热传导P及地下热传导B,则夜晚地面热量平衡方程为( )。10如图所示,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为高度和气温,曲线ACD为测站气温分布(层结)线,直线AB和BCD分别为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及依次为气温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及湿绝热直减率。由图可知,抬升凝结高度、自由对流高度及对流上限高度依次为( )、( )及( )间垂直距离。11若2km高空气温保持10C不变,则地面气温升至( )以上时,大气层结为绝对不稳定(不考虑水汽影响,且干绝热直减率 d= 1.0C/100m)。12若海面气温保持32C不变,则2km高空气温降至( )以下时,大气层结为绝对不稳定(不考虑水汽影响,且干绝热直减率 d= 1.0C/100m)。13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通常随纬度增加而分别(减小)和(增大)。14已知气温为25C,大气压P=1060hPa,相对湿度为65%,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如下表所示。则实际水汽压e为( ),饱和差为( ),露点td为( )。温度012345678906.16.67.07.68.18.79.410.010.711.51012.313.114.015.016.017.118.219.420.622.02023.424.926.528.129.931.733.635.737.840.13042.545.047.650.453.356.359.562.866.370.015. 根据雾的成因不同,可将雾分为:(辐射雾)、(平流雾)、(锋面雾)、(蒸汽雾)和(地形雾)。16根据空气上升运动的不同特点,可将云分成:(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17根据云底高度及其形态特征,可将云分成:(低云)、(中云)和(高云)。18某气象台站海拔160m,本站气压为1000hPa,单位气压高度差h=8m/hPa,则海平面气压为( )。19A和B两地相距200km,气压差为2.0hPa,空气密度均为1.29kg/m3,不考虑其它因素,静止空气经过3小时后可到达的风速为( )。20A和B两地在同一纬度30,相距200km,气压差为2.0hPa,空气密度均为1.29kg/m3,不考虑摩擦因素,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静止空气经过( )小时后到达稳定风速。21某地纬度为30N,风为NW,风速为5ms,风向与等压线有30度夹角,则地转偏向力(科氏力)、气压梯度力及地面摩擦力依次为( )、( )和( )。22一台风周围水平气压梯度为10hPa/100km,某地纬度为30N,受该台风影响风速达25m/s,空气密度为1.29kg/m3,若台风近似为圆周运动,不考虑地面摩擦影响,则该地距台风中心距离为( )。23如图所示,气压梯度力相同(G)、纬度相同,不考虑地面摩擦,则低压梯度风风速(vc)、地转风风速(vg)及高压梯度风风速(va) 之间的关系为( va vg vc )。24北半球,若气压梯度随高度保持不变,则摩擦层中随高度增加风向(右偏)、风速(增大),直止趋于地转风。25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若气压梯度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可忽略,则形成所谓的“旋衡风”。如气压梯度为Gn,空气密度为,半径为r,则旋衡风风速为( )。26若自由大气中出现温压场不对称系统,当低层有暖平流时,则随高度增加风向逐渐( ),并趋向平行于( )。27若自由大气中出现温压场不对称系统,当低层有冷平流时,则随高度增加风向逐渐( ),并趋向平行于( )。28赤道低压带又称热带辐合带,由赤道两侧的( )和( )风带相汇而形成,该区域多热带云团、雷暴。29副极地低压带区域常常形成极锋,由( )和( )风带相汇而形成,该区域多温带气旋。30北半球,对流层中上层盛行以极涡为中心的( ),并经常形成大尺度的( )。31暖气团北上变性过程中,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团趋于稳定,呈现出稳定天气现象,如层云、毛毛雨或小雨等。32冷气团南下变性过程中,气温直减率( ),气团趋于不稳定,呈现出不稳定天气现象,如积状云和阵性降水。33北半球,冷锋通常呈东北-西南走向,锋前和锋后分别为( )风和( )风,风向呈现气旋性切变。34北半球,暖锋通常呈西北-东南走向,锋前和锋后分别为( )风和( )风,风向呈现气旋性切变。35对流层中上层西风环流通常具有冷槽、暖脊,槽前脊后盛行(西南暖)平流。36暖锋过境时,通常依次观察到的云系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37第一型冷锋过境时,通常依次观察到的云系为(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和(卷云)。38北半球,锋面气旋通常位于高空槽前,在槽前暖平流引导下,锋面气旋通常向(东北)移动。39移动性冷高压的(前部/东部)常造成大量冷空气南下,严重时形成寒潮天气。40如图所示,为( )天气系统,其强度为( ),我国渤海和黄海海面吹( ),东海海面吹( )风。 (40) (43)41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侧)通常出现不稳定性天气,多雷暴、阵雨等42在北太平洋西行船舶遇锋面气旋时,若测得真风向变化为( ),可判断该船舶是从气旋中心以北通过。43如图所示,为( )天气系统,其强度为( ),图中以五角星表示的A和B两地分别吹( )和( )风。44北半球,某轮船受台风影响,在滞航状态下连续观测真风,若真风向呈逆时针变化,则可判断该轮船位于台风中心( )。45如图所示,为( )天气系统,受其影响我国长江口以东海面(125E、30N)、福建沿海(120E、25N)及台湾以南海面(120E、20N)依次吹( )、( )和( )风。四、简答题1简述对流层主要特点。(1)气温t随高度z增加而下降,气温直减率= -dt/dz = 0.65C/100m;(2)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湍流运动;(3)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均匀,形成气团和锋;(4)垂直方向分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厚1km2km)和自由大气(1km 2km以上)。 2 简述地面辐射收支平衡及其变化。 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K*)与地面有效辐射(L*)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Net Radiation,若用Q*表示,则Q*= K* - L* = (S+D)(1-r) -( L - L)。 显然,地面辐射能量收支决定于地面辐射差额。当Q*0时,即地面所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大于地面的有效辐射,地面将有热量的积累;当Q*0,地面升温;夜晚Q*0,地面热盈余;高纬度Q*0,地面热亏损;随天气状况而变晴天,白天Q*正值越大、夜晚负值越大;阴天,白天Q*正值越小、夜晚负值越小。 3 举例说明大气静力稳定度概念及如何判断?设有A、B、C三团空气,均未饱和,其位置都在离地200米的高度上,在做升降运动时其温度均按干绝热直减率变化,即1C/100m。而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分别为0.8C/100m、1C/100m、和1.2C/100m,则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稳定度:A团空气受到外力作用后,如果上升到300米高度,则本身的温度11C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11.2C,它向上的速度就要减小,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如果它下降到100米高度,其本身温度13C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12.8C,它向下的速度就要减小,也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因此,当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夏季不稳定(d )。 夏季午后,地面,绝对不稳定。秋冬季早晨,(d )。逆温层,绝对稳定,辐射雾。4 根据气温局地变化方程,说明局地气温变化的主要过程。气温局地变化方程(考虑绝热变化效应):l 温度平流变化项: l 温度垂直对流变化项: l 温度热流变化项:5 简述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一)凝结核定义:水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气溶胶粒子。分类: 吸湿性凝结核:具有很强的吸水能力,易溶于水,如海水盐粒、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烟粒,吸水后形成凝结胚胎; 非吸湿性凝结核:不易或不溶于水,但易为水湿润,如尘埃矿石微粒和花粉等,吸附水分而形成凝结胚胎。(二)空气到达饱和(f=100%)增加水汽含量 主要途径是加速蒸发,通常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蒸发越快;反之蒸发越慢。降低空气温度 冷却虽然不利于蒸发,但可使饱和水汽压迅速减小。因此,即使空气实际水汽含量变化不大,空气相对湿度迅速增大,并达到饱和而凝结。大气冷却主要方式:接触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及绝热冷却等。6 根据形成成因,云是如何分类的?当近地面的空气向上运动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因冷却而达到饱和,进而发生凝结、凝华过程,这些水汽的凝结物便构成了云。大气的上升运动主要有四种方式: a) 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b) 动力抬升。主要形成层状云;c) 大气波动。主要形成波状云;d) 地形抬升。能形成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通常称为地形云。所以,根据空气上升运动的不同特点,可将云分成: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等。7 比较辐射雾和平流雾的特点。 辐射雾: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暖湿气流经过较冷的下垫面,使低层气温降低到露点时而形成的雾。特点比较:a) 强风天气通常不会出现辐射雾,也不会出现平流雾;b) 辐射雾的日变化明显,平流雾的日变化不显著;c) 辐射雾冬季浓而消散慢、夏季则淡而消散快,而平流雾浓而厚,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d) 辐射雾在秋、冬季频发,形成辐射雾的天气通常晴好。 8 简述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型式。 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值比周围低的区域,简称低压。其空间空间等压面向下凹陷,形如盆地; 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中心气压值比周围高的区域,简称高压。其空间等压面向上凸起,形如山丘。 低压槽和槽线: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一方凸出的部分,简称槽。在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曲率最大处的连线,称槽线。 高压脊和脊线: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一方凸出的部分,简称脊,脊中曲率最大点的连线称脊线。 气压鞍:两两相邻的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所组成的中间区域称为气压鞍,简称鞍,其空间等压面如马鞍形。9 简述地转风的主要结论。结论:令,即等压面只沿x轴倾斜且相互平行。则 正比于气压梯度,即等压线愈密,地转风愈大; 反比于空气密度,愈往高空,地转风愈大; 反比于纬度正弦,低纬(赤道除外)地转速大于高纬; 平行于等压线(等高线),北半球背风而立,气压左低右高;南半球气压右低左高。 地转风风速正比于等压面倾角的正切或位势高度梯度;10. 比较低压和高压梯度风的特点。(P99)a) 低压梯度风的风向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南半球顺时针旋转;高压梯度风的风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反之;b) 低压梯度风中心与四周气压梯度理论上可任意大,因此其风速常很大;理论上,若纬度和气压梯度相同,则高压梯度风风速大于低压梯度风风速。11. 简述均匀地球表面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分布。 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南、北纬副热带上空空气质量的辐合,副极地上空空气质量辐散,从而地面形成动力性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并且与热力性的赤道低压和南北极高压形成高低气压带交错排列。 高低气压带间的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纬向行星风带:东南/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以及经向三圈环流圈:低纬度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12. 简述冷、暖气团变性特征及其天气特点。气团变性:随着环流条件变化,气团离开源地移到新的地区时,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物理过程的改变,气团属性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通常,冷气团南下变性较快,而暖气团北上变性较慢。当气团温度高于所经下垫面温度时,称为暖气团;当气团温度低于所经下垫面温度时,称为冷气团。暖气团特征:暖气团一般含有丰富的水汽,容易形成云雨天气。当其移向冷区(高纬度)时,会引起所经地区地面增温,而气团低层不断失热而逐渐变冷,气团温度直减率减小,气团趋于稳定,甚至形成逆温层,因此暖气团中热力对流不易发展,往往呈现出稳定性天气,如层云、层积云,甚至毛毛雨、小雨等。冷气团特征:冷气团一般形成干冷天气。当其从源地移向暖区(低纬度)时,会引起所经地区地面降温,而气团低层因不断吸热而增温,气团温度直减率趋向增大,气团趋于不稳定,热力对流运动容易发展,可能发展成不稳定天气,如积云、积雨云和阵性降水等。13. 比较典型暖锋和一型(缓行)冷锋天气特征。a) 暖锋过境时,通常依次观察到的云系为卷云、卷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而缓行冷锋过境时,云系排列次序与暖锋相反;b) 暖锋天气的降水由雨层云和部分高层云产生,雨区位于地面暖锋线前,范围可达300400Km;缓行冷锋的雨区范围较暖锋小,可达150-200Km;c) 暖锋天气常会产生层积云和积云,也可能产生碎积云、碎层云和锋面雾;缓行冷锋有时也会形成积云或积雨云,并出现雷暴天气。14. 简述温带气旋的形成阶段、结构及天气特点。(1) 形成阶段:温带气旋形成于高空静止锋区的波动,随着冷、暖空气活动加强,锋区波动振幅增大,并出现闭合低压中心,于是形成温带气旋。常伴有锋面结构,故亦称锋面气旋。通常分为初生阶段,成熟阶段,锢囚阶段,消亡阶段。(2) 结构:水平结构:自低压中心向前方(东南)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西南)伸出一条冷锋,冷、暖锋锋之间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锋面上的暖空气呈螺旋式上升,锋面下冷空气呈扇形扩展下沉;垂直结构:底层气流辐合上升,高空气流辐散。(3) 天气:气旋前方是暖锋天气:宽广的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后方是冷锋天气: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难点解析与备考策略
- 2025年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实务)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心理咨询师进阶指南中级心理咨询面试题集及解析
- 栽树知识技能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计算机二级考试全真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测试卷及解析
- 公务员企业面试题及答案
- 校长防汛培训知识讲座课件
- 2025年初级美容美发师实操技能测试卷
- 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安全培训
- 磐安县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年)
- 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 物料来料检验规范标准
- 辅警考试题库
- GB/T 19289-2019电工钢带(片)的电阻率、密度和叠装系数的测量方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导论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 妇科疾病 痛经 (妇产科学课件)
- 《李将军列传》教学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
- GMP基础知识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