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对外发展贸易模式与浙江的比较杨夕玥(金陵科技学院)(龙蟠学院)(江苏)(南京)(211169)摘要:江苏和浙江两省同处中国东南沿海,又同属“长三角”经济区,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起步都比较早,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在采取甚么样的贸易发展模式方面,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国家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较好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相似背景。在充分利用发展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共同前提下,江苏和浙江两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综合考虑对外贸易的发展动力、能力和市场需求基础上,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区域经济特点和不同的贸易驱动模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关键词:江苏省 浙江省 贸易模式 发展趋势 优化路径Jiangsu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mode and zhejiang comparisonYangxiyue(JIN 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LONGPAN INSTITUTE) (JIANGSU) (NANJING ) (211169)Abstract: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are both at the coastal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and belong to “Long Triangle” Economic ZoneThey started earlier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have much common grou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economic tradeThey have such similar background as low labor force cost, strong support of the preferential open policy and better geographical position on the aspect of what kind of trade development mode should be adoptedAt the premises of the commonness of making full use of develop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foreign trade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 bring their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have successfully formed their own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e driving mod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drive, energy and market demand of foreign tradeKeywords:Jiangsu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e Trade driven modeDevelopment-trend Optimized approach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浙江两省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都很好地处理了外贸发展的动力、能力和市场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地缘优势、体制优势、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都取得长足的发展。江苏、浙江两省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被称为“江浙外贸现象”。虽然江苏、浙江两省对外贸易发展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体制市场化起步早,又同处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带等;但统计数据显示,两省的对外贸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和贸易模式。江苏省外贸发展模式是“外部力量型”,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区域内贸易发展很不平衡,外贸企业大都集中在苏南地区,以“宁、苏、锡、常”为代表。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内部驱动型”,一般贸易占主体,外贸企业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纺织、玩具、灯具等商品的占主导出口地位,区域贸易发展较平衡。现阶段,江苏、浙江两省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仍然存在,如浙江一般贸易占主体,受国家外贸政策影响大,小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抵抗风险能力弱,加工贸易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江苏省外贸并非主要以规模经济为基础,而是和一般贸易一样主要依靠中国的动力优势来驱动,产品附加值低,对外资依赖度高,且外贸发展地区不平衡明显。在国际、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两省只有在保持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优化升级,实现产业梯次转移,形成产业群和产业带,由外贸大省转变为外贸强省,才能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一、 江苏省和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比较江苏、浙江两省外贸模式的比较近年来,江苏、浙江两省外贸发展迅速,但江苏省进出13规模要高于浙江。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从出口超200亿美元,到2002年出口超300亿美元,用了2年时间。2003年,出口又超500亿美元,短短2年后就实现了进出口总额超1000亿美元的大跨越。1990年江苏外贸出口列全国各省市第5位,1996年列全国第3位,2000年以后江苏外贸出口一直居全国第2位,2006年对外贸易额为28399亿美元。浙江省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对外贸易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浙江从1980年开口岸,到1997年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用了18年时间;从2001年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再到2006年突破1000亿美元,用了5年时间。2006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139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009亿美元,在全国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13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进口3825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贸易主体方面的比较从贸易主体看,江苏省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浙江省则是外贸主体多元化,已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局面。江苏省从自身优势资源出发,充分发挥江苏重、化工业基础比较好,区位条件优越,与外商合作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相对素质较高的等系列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以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逐步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期的乡镇企业是外贸出口主体的局面。1991年江苏省“三资”企业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额的12,2006年已经达到765,为12275亿美元,而1985年全省an:i:贸易出口额为038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1586亿美元的24;1997年已达7381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24,2006年更是达到106139亿美元,占年出口总额的6616。外资企业成为外贸主体的同时,民营企业也成为出口的生力军。2006年,民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04上升到89。与江苏省外贸主体“单极化”相比,浙江省则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均衡发展。近年来,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成为支持外贸迅猛增长的强劲动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口比重继续有所降低。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台州、绍兴等地私营企业外贸出口的增长尤为迅猛。浙江省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的内外资协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格局,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主体的出口比例由2000年的174:276:55调整到2006年的448:376:1769(见图32)。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从2000年的6064家增加到2006年的26274家。2006年浙江省民营企业出口4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出口比重比2000年提高27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平均出口规模322万美元,比2000年增加100万美元,年均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929家。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规模扩大,比重提高。2006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7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2,出口比重比2000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的比较在贸易方式上,江苏以加工贸易为主,浙江以一般贸易为主,两省的主要贸易方式均增势迅猛。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特别是“九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制造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同时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相继进入产出期,带动了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逐步成为推动江苏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1997年以后,加工贸易的进出口超过了一般贸易,在全省各类贸易方式中占主导地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10613亿美元,进口7402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5315亿美元,进口282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江苏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0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33上升至3313;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9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667下降至662。一般贸易出口增幅强劲说明江苏省生产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正在提高,也是江苏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表现。和江苏省相反,浙江省的进出口贸易长期以一般贸易为主导,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比重均在70以上,并且自2001年起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超越广东,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直至2006年,广东一般贸易出口以269亿美元再次超越浙江。2006年,浙江省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为766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296和江苏省的3313。值得注意的是,受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浙江省加工贸易所占贸易比重也随税率变化而变化。199年7月1日,我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第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相对就比较高,且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速度超过一般贸易203个百分点,2004年国家再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增速再次提高,超越一般贸易174个百分点。近年来,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被国外资本所利用,加工贸易发展比较比较迅速,但规模仍然比较小。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32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加工贸易在转型升级中提高比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比较贸易模式对商品结构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商品结构与之对应。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大多是产业间贸易,而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的出口产业大多数与产业内贸易相对应。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看,江苏省和浙江省已经完成了以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正在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转变,出口商品档次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以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体系。由于江苏省工业基础较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积极,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要高于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选择参与国际分工浙江省。江苏省出口商品中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明显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6198亿美元,高新技产品出口3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3962、11352006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1138亿美元和700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94和436。电子及通信产品、纺织品服装、家用电器、船舶等已成为主导出口产品。江苏基本形成以机电产品和轻纺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体系。浙江省出口结构中传统产业产品的比重已经由2003年的5007下降到2006年的357,手机、船舶、生物医药等新兴出口产品成为“浙江制造”开拓国际市场新的“形象代表”。2006年,浙江省机电和高新产品出口已占据浙江省出口的半壁江山,机电产品出口达423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为1017亿美元,出口比重分别由2000年307和34提高到4201和lO.08。二、 江苏省和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成因分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潜在比较优势,通过支配和影响产业结构的配置和产出结构的变动,形成现实的商品比较优势,进而通过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活动,最终实现自己在商品贸易结构方面的优势。因此,分析江苏省和浙江省贸易模式的驱动因素就是认识两省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机制的过程。两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既有共因,也有个因。其共同之处充分展示了优良的体制示范效应,正是中国其他省份发展对外贸易需要借鉴之处。江苏和浙江外贸模式成因分析l、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苏省和浙江省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部门努力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把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当江苏省面对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出口增速递减的困境时,地方政府通过制度模仿和创新,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借助政府力量和公共财力,从交通、环境、政策等多方面优化投资环境,集群式引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外资,使加工贸易迅猛增加,成功地实现了外贸发展模式的转换。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地区各类国家级开发区迅速崛起,为加工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浙江省政府充分发挥省内民营经济活跃的特点,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建设“出口品牌”工程。同时,浙江省还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快大通关建设,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出口。尤其是近几年在面临人民币汇率变动加快、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困难下,主动收集相关信息,发布预警消息,为企业提供对策分析建议,支持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利益。2、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优势。同属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江苏省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有长江和大运河的航运,浙江省具有的丰富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港口经济发达。两省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纵横交错,开展进出口贸易的商务成本较低。长三角地区较发达的制造业也形成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储备,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本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技术市场处在全国前列,土地、一般劳动力成本低,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才素质高、数量充足,有利于满足跨国公司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市场需求。同时,相近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用人机制,生活习惯的相似也非常有利于江苏、浙江两省人才的流动,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江苏省外贸模式特有成因分析1、由于江苏经济自身存在较大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存量规模,因此80年代外贸体制改革带来了江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出口的迅猛扩张,从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起步,转向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成为一般贸易进出口的主体。1993年以后,外贸经营权的大幅放开,乡镇企业全面改制使集体、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现有的民营企业老板许多就是曾有政府背景的乡镇企业经理人转制而来),成为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五”期间,江苏省抓住民营经济加速发展的机遇,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步伐,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创办私营外贸企业创业园、政策倾斜、开展新增外贸经营主体业务培训等,扶持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民营企业成为全省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因素和新亮点。2、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开发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更多的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吸引垂直型跨国投资可以增加产业内贸易,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从短期来说对一国外贸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江苏的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开发区在短短十几年内已快速发展成为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示范效应使苏州乃至江苏的开发区的管理较早与国际接轨,管理体制和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且率先加入了全球经济竞争,增强了其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于浙江“内部驱动型”的贸易发展模式,江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强化开发区集聚、辐射功能的“外部推动型”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外资的大力引进和外资企业在全省出口中比重的提高推动了全省出口产品结构层次的提高。3、开放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9世纪6070年代,苏南地区出现了由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人构成的苏南晚清改良思想群落,他们提出要将发展工商与发展对外贸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国内市场为外国商品所占据的局面,向海外发展贸易,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种改良思想对苏南地区民族工业和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苏南地区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江苏省处于中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江苏人的性格中既秉承了江南的温柔婉约又融合了长江以北的豪迈性情,他们对外来新生事物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具开放的心态。这种性格特征使江苏人从一开始就对外资的进人抱有包容的态度,他们会以比较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外资,考虑如何去适应外资的进入”。浙江省外贸模式特有成因分析1、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产业特征。一直以来,浙江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上,通过不拘一格的市场开拓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省的产品就被通过各种形式出国的浙江商人带到了全世界)、利用人格化的信用体系维护交易网络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的良性互动,浙江各市(主要在县市和乡镇)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某类产品的集群(如服装、鞋帽、小商品、玩具等)。由于小商品生产所需原材料基本上都可以在省内的市场采购到,而不需要进口,大大扩大了一般贸易出口。因此,通过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商品产和出口,不断进行资本积累,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小企业、大市场、大产业”的格局,是浙江省产业间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民营经济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三大出口主体并驾齐驱是浙江省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也是浙江所有制结构优势、市场先发优势、区域产业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省传统产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过去由于制度限制,许多地方的私营企业只能以国有外贸企业业务部的形式介入外贸业务。随着国家出口经营权的逐步下放,越来越多的私企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目前,浙江已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近万家民营企业从事出口商品加工,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的150个国家和地区。与浙江省的FDI流向非加工贸易的一般贸易领域(目前在浙江投资的外资企业主要生产出口服装、纺织品、玩具、日用品等)相比,浙江省民营经济体现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潜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开发,品牌意识大为增强,无疑为会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发展。3、国际产业的转移使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基地,作为长三角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浙江省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逐渐被国外资本所利用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投资逐渐转变为现实产能,浙江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获得迅猛发展。2004年,机电产品、商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171亿美元和387亿美元:2006年就迅速增加到4239亿美元和1017亿美元。4、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民营企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机电产品,给机电产品出口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科技兴贸”战略的组织实施,当地政府通过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在税收、金融、技术等方面给予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都推动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4537万家”,民营企业创新集聚区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经济、贸易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进出口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三、 总结江苏省外贸发展模式是“外部力量型”,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区域内贸易发展很不平衡,外贸企业大都集中在苏南地区,以“宁、苏、锡、常”为代表。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内部驱动型”,一般贸易占主体,外贸企业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纺织、玩具、灯具等商品的占主导出口地位,区域贸易发展较平衡。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和对贸易健康发展所作的积极引导,优良的区位条件和人力资本优势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外贸的快速发展共同原因,也是中国其他省份发展对外贸易需要借鉴学习之处。外资的大量成功引入对江苏省发达的加工贸易起了主导作用,江苏经济自身存在较大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存量规模也是江苏省外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外贸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低成本扩张”,以小商品为基础,形成小商品、低成本、高回报的产业特征,以一般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发达民营制造加工业经济和自发而灵活的民间经济制度安排,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推动出口品牌建设方面良好的民问制度安排,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对不断完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所作的努力对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利用近十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江苏省进出口规模虽然远大于浙江省,但对地区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住院医师规培-江苏-江苏住院医师规培(麻醉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住院医师规培-新疆-新疆住院医师规培(口腔修复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重庆-重庆计量检定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重庆-重庆广播电视天线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重庆-重庆园林绿化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重庆-重庆信号工-机车信号设备维修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人力资源面试题及答案探讨
- 混凝土泵送系统施工方案
- 宿舍楼消防设备安装与检测方案
- 施工队伍调度与管理方案
- 调酒小摊设计方案(3篇)
- 2025年高速公路防汛应急演练方案(带演练脚本可直接使用)
- 社区2025年开展的党委会议记录范文
-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职测e类试题及答案
- 消防车辆安全行驶课件
- 偏瘫患者穿衣健康宣教
- 儿科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查房
- 林下生态养鸡技术课件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