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1页
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2页
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3页
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4页
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一、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评价 (一)资源型城市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 (1)地理状况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北通资兴市、桂东县,南连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县,东接江西省崇义县,西邻宜章县。史称“内为衡(阳)宝(庆)门户,外扼赣粤咽喉”。地理座标为东经11316171135921,北纬251905255227之间。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72公里,总面积2400.52平方公里。辖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镇,总人口38.247万。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端之交接部,四周群山环抱,境内山峦叠嶂,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凹陷形成一山间长条形盆地。境内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500m,最高点五指峰1723.6m,最低点三江口,海拔160m。有大小河流696条,五大主要河流为浙水、沤江、滁水、赣江上犹水、北江城口水,分别源于湘江水系、赣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有热水镇高温地下热水和罗泉大汤中温地下温泉。土壤主要有红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山地划甸土、紫色土、旱土等。属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年均气温16.6,降水1546mm,无霜期273天。(2)地质状况汝城县地层分布不全,自无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纪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外,其余均有分布。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碳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经加里东、新华夏系、燕山期等构造运动。境内岩浆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 主要是印支期侵入体和燕山期侵入体。所见岩体呈岩基、岩珠、岩枝、岩脉产出。2、气候条件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地形起伏,高山深谷彼此相间,组成300米以下、300500米、500800米、8001000米和1200米以上五级夷平面。丘陵和山地是汝城县主要的地形地貌,它对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起阻挡抬升作用,对西南暖湿气流起屏障作用,使汝城县的气候除了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地方性小气候特征。即有光、热、水同季而且配合良好的四季分明的大气候特征,也有因地形地貌影响,使光、热、水等气候要素重新分配,形成气温北高南低、降水南多西少,局地存在暖区和降水集中区的小气候。汝城县降水充沛,年平均雨量为1546.3mm,比全市平均多56mm,比全省平均多116mm,是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2.34倍,是个暴雨多发区。一年中,4、5、6、8月是我县降水高峰期,7月是汛期降水量的低谷,也是夏旱容易发生时期。3、森林资源状况全县林业用地1906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40%。现有活立木总蓄积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44%.境内现有木本植物有83科677种,以壳斗科、杉科、松科、樟科、木兰科分布最广。珍稀树种主要有银杏、福建柏、三尖杉、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华南栲、百日青、红豆杉、金叶白兰、檫木、大果马蹄荷、小叶黄杞、窄叶竹柏、香樟、楠木等。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国外松、梓木、栓皮栎、樟树、冬青、油桐、水青岗、苦槠、甜槠、酸枣、柏木、楠竹等。灌木林主要有桎木、柃木、杜鹃、胡枝子、白栎、盐肤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有五节芒、铁芒箕、沙草、蕨类等。此外,境内现有野生动物100余种,以兽类、蛙蛇为最多。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有:华南虎、猕猴、羚羊、穿山甲、水獭、水鹿、花面狸、竹鼠、白鹇、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雉、白腹锦雉、山鹰、红嘴相思鸟、绿嘴相思鸟、猴面鹰、红角鸟、虎纹蛙、娃娃鱼、银环蛇、眼镜王蛇等。(二)经济发展现状、主要特征汝城县2005年GDP26.78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2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9378亿元;2010年GDP26.28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24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2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929亿元;汝城县辖23个乡镇,其中建制镇有城关、土桥、三星、大坪、暖水、小垣、热水等7个,2005年、2010年末城镇人口分别为10.08万人、10.58万人。汝城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5%略强。以上指标也远低于全省、全市及大多数县市人均水平。人均水平低,发展的基础较弱。二是资源依赖性强,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09年矿产经济所占比重为71.6%,矿业占主导。由于对矿产依存过高,导致工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随市场的风云变幻大幅波动。科技含量低,产品创新不足,加工增值能力弱,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导致资源枯竭加快,生态形势趋紧,环保压力加重。三是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由于长期对城乡实行的差别管理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城乡居民收入由2005年的3.8:1扩大到2009年的5:1。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功能还不够完善。(二)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贡献评述1.形成背景汝城县矿产开发历史悠久,解放前汝城钨矿就已经开采,全县矿业已基本形成了“采矿选矿加工”的生产格局,矿业经济在2004年以后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大坪铁矿得到了较好地开发利用,矿业已成为汝城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县现有各类矿山企业106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个,股份有限公司17个,集体企业3个,外资企业1个,私人企业82个;按矿产分类,铁矿13个,钨矿4个,煤矿1个,地热1个,铅锌2个,萤石2个,钾长石6个,石灰岩52个,砖瓦粘土20个,河砂3个,辉绿岩1个,大理岩1个;按开采规模分类,中型矿山5个,小型矿山及小矿山101个。2、发展情况及主要贡献2006-2008年期间,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对矿产品需求很大,大部分矿产品价格不断走高,全县矿山开采规模一直处理较高水平,矿业收入在汝城县国民经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矿产税收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9.89%、60.4%、50.44%。2007年矿业生产总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2.4%,矿产企业上交税金15649万元,占全县工业企业税金的79.9%。2005年采掘业增加值7.3911亿元,2010年采掘业增加值4.8193亿元,2005年末采掘业从业人数1.21万人,2010年末采掘业从业人数1.85万人。目前进行开发利用的矿种主要有钨、钼、铋、铅、锌、锡、铁、煤、铜、钾长石、石灰岩、萤石、地热、粘土等14种。全县矿业以采选业为主,采选业生产结构又以采掘为主、选矿次之,主要产品为初级矿产品。矿产品深加工及尾矿砂回收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所加强,“三率”水平有所提高,矿业秩序有明显好转、矿业权的市场运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果。虽然,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县矿业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大部分矿山处理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但汝城县作为矿产资源大县,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过程中,仍将依托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大型矿业集团,大力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矿业经济在全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条件评价 1.未来发展的优势 (1)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湘赣边境“多”字形构造带南段交接部位,构造运动强烈,岩体出露面积大,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地质勘查单位除了大量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物化探工作外,对县域内的矿产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已发现各类矿种并探明储量的有17种,占郴州市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铀、稀土、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矿泉水等,按勘探矿石储量划分,有大型铁矿床一个,大型铀矿床一个,大型稀土矿床一个,中型有色金属矿床一个。小型矿床79个,其中煤矿1个,钨矿7个,铅锌2个,钾长石6个,石灰岩38个,地热1个,萤石2个,砖瓦用粘土矿18个,河道砂石4个。(2)区位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隶属湖南省郴州市行政管辖。本县东接江西省崇义县,西邻宜章县,南边广东省仁化、乐昌二县,北抵桂东县、资兴市。(3)基础设施围绕“建设湘粤赣三省边际交通枢纽”的目标,按照“突出高速公路建设,狠抓主干公路改造,强推农村公路发展,全面提升路网水平”的总体思路,抢抓县乡道改省道的发展机遇,投资106.41亿元(含高速公路),实施23个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加快建成以高速公路及国省道为主,农村公路为辅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内外畅通的城乡公路网络和设施完善、快速高效、安全舒适的运输服务网络。力争桂林郴州赣州铁路取道汝城,配合省市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构筑铁路交通大动脉。以国家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契机,加大电网建设力度,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提高城乡居民的用电质量,满足工农业生产用电需求。“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4.66亿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续建110千伏变电站3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10千伏线路611 Km,改造10千伏线路930 Km;新建35千伏输配电线路117 Km,改造35千伏输配电线路40 Km;新建110千伏输配电线路97 Km。建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装备精良、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城乡电网体系。“十二五”期末,全部解决无电人口,乡村通电率为100%,户通电率为100%。(4)政策汝城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中部地区崛起政策享受县、少数民族散居县、财政困难县、湘南大开发重点县、南岭山脉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县以及省政府赋予郴州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等优惠扶持政策,对我县呼应郴州“两城”建设,加快“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了空前机遇。2.面临的压力、挑战和机遇宏观发展环境总体对汝城发展比较有利,与此同时,汝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一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带来的不利影响仍然较大。国外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对我县的出口经济形成阻滞,影响矿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受“三大瓶颈”的严重制约。“十二五”规划了一大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用地、资金、人才将成为我县实施项目带动、实现科学跨越的主要障碍。三是竞争压力加大。区域经济竞争激烈,与周边的宜章、乐昌、仁化、崇义相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机制体制和综合竞争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我们不发力提速、超常规发展,则有可能在赶超中被人赶超,无法实现崛起。从县内环境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厦蓉、湘深高速公路的建设,汝城将成为湘粤赣边际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开放引进的条件更加成熟,有利于我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将进一步拓宽我县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二、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一)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储量勘察能源矿产煤本县煤矿赋存于下石炭统测水组、下侏罗统、上二叠统斗岭组地层中。如文明乡良田下石炭统测水组、土桥乡黄家村上二叠统斗岭组、延寿乡下洞的下侏罗统地层中均有煤层赋存。汝城县的煤矿资源比较缺乏,主要分布在文明乡的良田煤矿,原省煤炭局129地质队只对本县良田煤炭资源情况进行过勘探。现保有资源储量28.1万吨,为无烟煤,可分十层,第四、五、七层为可采煤层,煤层厚度最厚可达7.5米,一般为1.5米,固定炭含量高、发热量高,灰分11.5535.24%,硫分0.952.1%,属中高灰分,特低磷无烟煤,适于做生活用煤。另外,在土桥镇东沙、马桥荷塘坳等地有煤矿点。铀矿本县铀矿资源丰富,原已查明大型矿床一处,分布在集龙与江西崇义县交界处,矿跨两省。小型矿床2处,分布在热水、大坪,另外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多处铀矿点,从2004年起中央投资对九曲岭、九龙径秀才洞、独松、黄勒、三江口等六个地区的铀矿点进行勘查。地热本县热水镇的地下热水的形成与逐川热水大断裂有关。1978至1980年水文地质一队对该地下热水进行过勘探,求出此地下热水5540吨/日,流量水温为9091的可采水量为3396吨/日,天然流量3000吨/日。天然热流量为3587大卡/秒。90以上的远景水流量为14740吨/日,热水的流量和温度都很稳定。该地下热水无色透明,有硫化氢气味。PH值8.18.8,呈弱碱性,矿化度0.130.17/L,总硬度为5.344.6/L,阳离子含量以钠为主,次为SO42、CO2,Cl和NO3含量近于零。还含硅、钙、锂、硼、硫,特别是还含氟和氡。其含量符合医疗矿泉标准,适合矿泉医疗保健。原开发为温泉旅游度假,医疗保健、温水种植和养殖,但很不理想,甚须努力再度开发。黑色金属铁矿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省里为解决湘潭钢铁公司的铁矿资源基地问题,省冶金局勘探公司二六地质队受命勘查本县大坪铁矿。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该队又追加大坪铁矿风光寨露采矿段勘探,前后共获得B+C级储量12334.8万吨,保有储量4505.968万吨。大坪铁矿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宽均约为7公里,矿体露头断续长度30005000米。矿体分布在大坪乡东、南、西三面山头上,呈一不连续的弧形或半椭圆形,矿体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矿体的厚度变化无论沿走向或倾向变化均不大。东区为3.384.57米,西区为3.45.06米,平均厚度为4.0米。大坪铁矿矿石的铁含量比较稳定,其变化规律是沿矿体走向变化很小,沿倾向却变化较大,地表含铁高,深部含铁低,即地表多富矿深部多贫矿,平均品位地表为47.192%,深部则为35.93%。矿石杂质含量较低,平均含硫量为0.15%,磷为0.2896%。锰矿根据汝城县第一轮矿规所载,永丰东沙泥盆地层砂岩,板岩中产锰,平均品位2025%。有色金属本县地处南岭东西构造带,此带是一条多金属成矿带,自清代以来就受到地质工作者,采矿业者的青睐和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冶金二六地质队,地质系统区调队,四八队、湘南地质队对汝城县的有色金属做过勘查工作。最近几年省国土资源厅又安排省有色地质勘查研究院和省冶金一总队及湖南省地质勘察院等单位在本县对十个矿区开展钨、钼、铋、铜、铝、锌、银等有色金属矿的勘查。以钨为主的有色金属矿本县以钨矿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除钨以外还有与钨共生或伴生的锡、钼、铋、铅、锌、铜、锑,另有少量的金、银等十余种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面砖头坳,小垣、井坡一带,其次分布在县东面和东北面。以钨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床有砖头坳钨矿床、塘丘钨锡矿床、头天门钨矿床、大山钨矿床、大围山钨矿床、高坳钨矿床、将军寨钨矿床、大蒲钨矿床等。保有资源储量情况,见表1。表1 汝城县有色金属保有资源储量表矿种储量单位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资源储量钨WO3吨12213.614363.18433.422796.5锡锡吨29632963银银吨0.120.150.090.24铅铅吨66674722122959锌锌吨33337910021381钼钼吨707.1829.51362.32191.8铋铋吨228268488756铜矿本县铜矿规模小,矿点多,有盈洞乡的新田辽铜矿、集龙乡对面排铜矿、土桥乡铜坑铜矿、三江口竹里背铜矿,还有三星镇华园铜矿、南洞乡仙背铜矿、文明乡黄家塘铜矿、附城乡的罗家铜矿、九龙江香火塘铜矿、三江口九曲岭铜矿等铜矿点,铜探明资源储量达581吨,盈洞铜矿平均品位为2.52%,并伴生有银、金。乌青山铜矿平均品位为0.290.8%,伴生有铅、锌矿。已在普查的盈洞乡的新田辽铜银多金属矿和集龙乡对面排高坳段铜钼多金属矿,铜的初步普查成果较好,具体见表4。铅锌矿本县铅锌矿主要分布在小垣清江、茶山脚、暖水沧前、永丰银口,南木垅、盈洞乌青山等地。清江铅锌矿铅的品位一般为0.475.02%,最高可达19.85%。锌的品位一般为0.2430.586%,最高达到20.05%,茶山脚铅锌矿分布在新桥头和竹山排地段,铅平均品位为1.32%。锌平均品位为0.47%。锑本县锑矿只有永丰乡胡家锑矿点1处,矿脉长30米,厚3厘米,含Sb 11.77%。稀有稀土金属及稀散元素矿产稀有金属包括锂、铷、铯、铍、铌、钽、锆、铪、锶等九种元素,稀土金属包括镧、铈、镨、钕、钜、钫、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钇、钪等17个元素,稀散元素包括锗、镓、铟、铊、铼、镉、硒、碲等八种元素。汝城县的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资源丰富,其矿床类型主要是蚀变花岗岩型,花岗岩风化壳型和与热液有色金属矿床的伴生矿,与有色金属一样,主要分布在本县南面和东面,赋存于诸广山岩体中。一九八八年在汝城县益将发现稀土钪矿,已探明氧化稀土C级储量781.5吨,平均品位10.102%。氧化钪C级储量212吨, 品位0.10.26%,可采厚度25米, 远景储量1041.622吨,是我国第一个找到的大型钪矿床,填补了该种矿床的空白。非金属矿产汝城县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钾长石、萤石、石灰岩、石英岩、花岗岩、大理岩、板岩、砖瓦用粘土。2.利用效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三率”包括开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近几年,由于矿山开采、选矿技术的进步,矿山“三率”水平有所提高,汝城县主要矿山开采回采率为82.592.5%,平均开采回采率为87.57%,其中煤矿为92.5%,铁矿83%,钨矿 88.5%,萤石90%,钾长石86%;选矿回收率为65-90%,平均选矿回收率为79.82%,其中铁矿为75.75%,钨矿80%,萤石80%;大部分矿山对其伴生有用矿物进行了一定程序的综合回收,如钨矿开采企业采用浮选、磁选、重选综合选矿技术回收钼、铋、银、铜等多种伴生有色金属矿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由于没有详细具体的综合利用率数据提供,根据矿山实地调查询问的情况,全县矿山综合利用率粗略估计为30%-35%。(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汝城县作为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利用,对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重视不够,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低。经济结构单一,增长缺乏后劲,在经济发展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1、资源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保有量大幅下降。一是大批矿山相继闭坑。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逐步枯竭,汝城县矿产资源面临枯竭,已经进入衰老期。 2、矿山环境治理落后,生态破坏较严重。矿产采选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施加了超负荷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群众生产生活。一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的尾矿、尾砂堆积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地质灾害严重。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矿山安全生产的压力也非常大。(三)社会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就业再就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解决民生问题任务繁重。一是汝城缺少规模大、效益好的劳务密集型企业,县域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劳动者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就业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国家积极就业政策惠及面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国家级扶贫县的汝城,由于财力紧张有限,使得有些工作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时还难以跟进。四是部分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社保意识不够强,参加社保不够积极,社保扩面及资金征缴压力较大。2.棚户区改造汝城县棚户区改造包括小垣矿区棚户区改造、中大街棚户区改造、林区苗圃系统棚户区改造,总面积为294929平方米,2010年改造30000平方米,尚有264926平方米有待改造,任务艰巨。(四)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汝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注意了保护生态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过程还存在一些生态环境隐患:一是汝城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和矿产品粗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受科技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矿山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突出问题是采矿选矿对河流的污染问题、二次矿产资源的处理和再利用问题、尾矿和地面塌陷的处理等问题,这类问题在小垣、大坪、井坡、集龙等地区表现突出。二是水土流失方面,我县以中轻度流失为主。水土流失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坡耕地面积较大,侵蚀模数大,每逢暴雨,大量泥沙下泄河道,淤积农田,甚至产生滑坡,危害极大;由于工矿区缺乏水土保持措施,因而水土流失相对比较严重。汝城县小垣矿区是中央省属企业破产倒闭后留下的重点矿区,位于东江湖上游,有110年开采历史。开采范围涉及47平方公里。目前,生态破坏和水质恶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地表水水质重金属经常出现超标现象,下大雨时尤为严重;二是河底中的底泥重金属严重超标,河床以0.1米/年的速度递升;三是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造成矿区内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尾砂、固废无序堆放。矿区内大小固废堆放达110处, 其中砷废渣1处,尾砂1700万吨、废渣1580万吨和废矿石2000万吨。汝城县井坡钨矿是县属倒闭矿山。采矿历史悠久,主要以钨、钼和铅锌矿为主。全年选矿废水达150万吨,整个矿区范围为18平方千米,矿区井口有78个,堆积尾砂约1020万吨,废渣1000万吨和废矿石1130万吨,生态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废水、尾砂和废矿石大量流入水库。采矿企业废水全部流入供应县城及井坡、三星、大坪、附城、土桥、城郊等6个乡镇14万人集中饮用水的龙虎洞水库,对我县县城集中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汝城县大板坑钨矿位于大坪境内,地处东江湖上游,主要以采选钨钼矿为主,采矿历史55年,由于长期的乱采乱挖,致使废水和废渣无序堆放,矿区内尾砂2320万吨,废渣1430万吨,废矿石1320万吨。矿区内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群众反应强烈,不稳定因素不断加剧,进一步对矿区内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迫在眉睫。汝城县小垣、集龙砷制品厂建于1995年,分别位于汝城县小垣镇和集龙乡,由于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重金属污染达800亩。汝城县人民政府于1999年分别关闭取缔了上述两个砷制品厂,遗留了近20万吨砷废渣,其中小垣15吨,集龙5吨。虽然当时已责成业主对其进行填埋处理,由于长期的雨水冲刷及人为的偷挖,导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了一大环境隐患,经汝城县环境监测站监测,原汝城县延寿砷制品厂外排渗漏废水中镉0.224mg/L,铅0.124 mg/L ,PH值2.83,砷2.633mg/L,镉、PH和砷超标;下风向土壤镉0.235mg/ kg,铅67.8 mg/ kg,PH值4.08,砷19.52mg/ kg,镉和PH超标。下游1500米受纳水体镉0.05L,铅为0.236 mg/L ,PH值7.67,砷0.067mg/L,其中砷超标;原汝城县集龙砷制品厂外排渗漏废水中镉1.436mg/L,铅0.115mg/L ,PH值2.49,砷0.389mg/L,镉、PH和砷超标;下风向土壤镉0.952mg/ kg,铅74.7 mg/ kg,PH值4.03,砷469.67mg/kg,镉、PH和砷超标。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汝城县受重金属污染的乡镇主要有:井坡、大坪、三星、小垣、延寿、附城六个乡镇。六个乡镇居民饮用水源为就近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但由于矿山无序开采严重,根据汝城县环保局监测数据,水源水质存在严重的重金属超标现象。据环保部门普查统计,2009年度大坪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42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吨、铁128千克、铜12千克、砷0.299千克、镉1.29千克、铅4.1千克;三星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吨、铁68千克、铜28千克、砷0.188千克、镉1.57千克、铅5.3千克;井坡乡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6吨、铁79千克、铜39千克、砷0.31千克、镉2.5千克、铅4.5千克;小垣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6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7吨、铁309千克、铜51千克、砷3.68千克、镉4.29千克、铅8.57千克;延寿乡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8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96吨、铁68.73千克、铜19千克、砷0.12千克、镉0.3千克、铅0.97千克;附城乡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6吨、铁41千克、铜11千克、砷0.36千克、镉1.57千克、铅1.13千克。大量的矿业采选废水造成居民饮用水源水体污染,其中既有采矿废水直接流入居民饮用水源地,造成饮用水源水体污染;也有选矿废水沉淀分离效果不理想,废水经尾砂库沉淀分离后排入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仍比较高,废水排入饮用水源地后造成水体受到污染。此外矿业采选中产生的固废流入河道并在河道长年沉积致使流经水体污染。其水源水体污染特征主要有:一是污染因子多,除受重属污染还有砷、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污染因子;二是污染因子的超标倍数高,有些污染因子超标倍数达到了1.38倍;三是污染区域涉及范围广,矿区废水的大量排放已经影响了下游水体,致使下游水体周边群众居民饮用水源水体受到了污染;四是污染治理难,有些环境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根本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加上遇到资金等诸多困难,使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增大。这些都是有待我们今后重点加以解决的环境问题。(五)其他问题原汝城钨矿破产后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破产改制后的概况:汝城县原汝城钨矿于1916年建矿,属国有中型企业,破产前隶属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因资源枯竭,资不抵债,于2002年9月,依法宣布破产,2003年3月28日宣布清算工作终结。现有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一次性安置人员600多人,抚恤救济人员400多人,开除除名人员150多人,原汝城钨矿服务公司人员450多人。几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解决了一系列遗留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导致一些重大不稳定因素存在,2009年发生了多次去市赴省集访、两次上京群访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由于改制后不稳定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遗留问题:买断工龄的失业人员问题。原汝城钨矿破产时,有622人买断工龄成为失业人员,在进行资产重组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人未参加资产重组,仅有38位买断工龄的职工入股。 服务公司(大集体企业)问题原汝城钨矿为矿山建设的需要,于197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78)74号文件精神,经郴州地区劳动局批准,成立了矿属大集体企业汝城钨矿劳动服务公司。首批将1969年以来上山下乡的416名职工子弟知识青年招收回矿,以全民带集体的运作方式混岗参加矿山生产建设,以后又不断在矿山待业青年中补充夯实,形成后来的规模,高峰时职工人数达514人。服务公司人员的工龄认定问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就造成了1:因为缴费年限不够他们很多人到了退休年龄却无法退休;2:因为连续工龄不认,他们即使退休,养老金也会比同期参加工作的正式工少很多。除名人员问题。原汝城钨矿自关闭破产后,遗留有150多除名、解聘人员,这些人多是因为矿山资源枯竭时外出谋生,在断断续续的恢复生产中,未能按矿要求及时回矿参加生产,当作旷工处理而除名、解聘的。退休人员待遇问题 。离退休人员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两个企业破产前应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一是统筹外项目,2003年2月以后由省社保局为2002年12月前退休的人员发放51元统筹外项目,2003年以后退休的全部没有统筹外项目。二是房改补贴工龄补贴,汝城钨矿一直未执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职工也未按规定享受住房补贴和工龄补贴。经测算全矿(含退休、在职)需住房补贴和工龄补贴资金近三千万元。离休老干问题。离休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离休老干的问题大部分已得到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离休老干要求移交属地管理,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一直未能移交,给他们的生活和医疗等带来不便。工残及职业病人员待遇问题。原汝城钨矿在关闭破产时由省有关单位组织鉴定1-6级工残及职业病,发放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并办理了提前退休。但是在破产前鉴定的工残及职业病人员尚有153人,企业破产时他们并没有享受工残人员同样的一次性工残补助金待遇。另外,有7-10级工残及职业病人员458人,他们也并没有享受任何应有的待遇。(2)、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一是六座尾矿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原汝城钨矿是一个有八十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建有五个尾矿库,库容总量近500万立方米。其中大卜一期、二期尾矿库和将军寨一尾矿库及山塘尾矿库的实际尾矿堆存量均大大超过了设计库容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大卜三期尾矿库和选厂二期尾矿库的实际堆存量虽没有达到设计库容量,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尾矿库设施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根据郴州市有关部门鉴定,现在这些尾矿库处于高危险等级,属危库或险库。尾矿库的安全隐患时时威胁着下游小垣、延寿两个乡镇24个自然村约200个村民小组共28000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尾砂坝的废水排放,造成湘江源头东江湖水的污染,直接影响郴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我省主要城市的生活用水的安全,同时造成下游二万多亩农田灌溉后农作物减产,每年直接间接经济损巨大。为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尾矿库实施闭库治理,消除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势在必行。二是矿区居民长期遭受r射线辐射。矿区地处花岗岩区,本地区花岗岩成分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据1964年省冶金物理勘探队测定的放射性元素数据显示,矿区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最高达140r(原苏联计量单位)。放射性元素含量一般值为60-90r,正常值为36r,该数据显示,矿区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的一般值为正常值的1.7-2.5倍,最高值是正常值的3.9倍。从1964年至今又经历了40多年的开采,花岗岩整体祼露面积成倍增加,放射性元素的辐射量和辐射强度都会大大高于1964年的测定值,矿区居民长期生活在高辐射的恶劣环境中,他们的身体时刻都在遭受辐射线的无形侵蚀。三是采空区经经常塌陷,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自1980年至2008年的20多年间,累计发生地质灾害43次,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长期的开采,造成矿区周边山上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继续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民生问题:其一:生活用水问题。由于矿区附近无河流,雨水浸入废坑道后再引上来作为居民饮用水,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根据郴州市卫生防疫站小垣矿区水质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水中砷含量0.07mg/L,超标46%;氟化物含量2.17mg/L,超标1.16倍,该水不能作为生活用水。原汝城钨矿职工及矿区居民自1995年以来,患肺癌、肺病的995人,死亡384人。而且就是这样劣质水都不能保证足量供应。现在的情况基本是每天供水一小时左右。治理水污染,开辟新水源,妥善解决矿区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是关注民生,缔造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其二:住房破损及严重不足问题。原汝城钨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一直没有建设过职工住宅,很多原汝城钨矿职工没有房子居住,有的是三代人或四代人挤住在一起。1998年进行房改时,矿区有住户2000多户,但实有房屋只有600多套,部分离退休人员和大部分职工子弟均无房居住。二是原有住房破损严重,原住房多以木结构、片石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房子老旧,破损严重;三是受矿山采空区、地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很多房子已成危房,矿区房屋40%建于矿区崩落带内,合计有危房35518平方米。这些房屋大多已出现开裂、下沉情况,有的甚至倒塌,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对这些危房进行改造势在必行。其三:社会事务管理和帮扶救助的问题。 根据中办发200211号文件精神,企业关闭破产后,国家考虑到维护矿区居住人员的正常生活秩序需要,专门成立社会事务管理机构,以解除矿区居住人员的后顾之忧。预计每年在组织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卫生、文娱活动、矿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需要经费100万左右,目前,由于所需经费没有着落,使得社会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加上破产后的一些遗留问题的存在,导致矿区不稳定。另外,矿区现有遗孀遗属、孤寡老人及低收入对象上千人,原汝城钨矿逢年过年需要各项救助资金上百万元,企业破产后,帮扶救助资金没有来源。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15年前,资源枯竭产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1、资源开发与利用目标:矿业产值2015年为300000万元、2020年为500000万元;产值第一大资源钨矿开采总量2015年为40万吨、2020年为60万吨,产值第二大资源铁矿开采总量2015年为80万吨、2020年为100万吨;资源储采比2015年为50%、2020年为50%;资源综合利用率2015年为45%、2020年为50%。2、经济产业目标:人均GDP2015年为13170元、2020年为25237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12年16:44:40、2020年为10:40:50 ;工业增加值2015年为40亿元、2020年为110亿元;单位GDP能耗2015年0.9253吨标煤/万元、2020年为0.91吨标煤/万元;单位COP水耗2015年为25.9立方米/万元、2020年为23.9 立方米/万元。3、民生改善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处2015年为18852元、2020年为332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为3427元、2020年为5519元;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比例2015年为60%、2020年为9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比例2015年为100%、2020年为100%;失业率2015年为3.5%、2020年为3.2%。4、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目标:工业废水排放量2015年为229.23万吨、2020年为209.75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2015年为9.23754万标立方米、2020年为8.49853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15年为197.5吨、2020年为179.8吨;森林覆盖率2015年为70%、2020年为74%;环保投资占COP比重2015年为5.3%、2020年为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015年为80%、2020年为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2015年为90%、2020年为100%;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2015年为35%、2020年为42%。(二)发展战略我县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着力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一是多元发展战略。以延伸矿产品深加工链,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附加值为发展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生态旅游等持续替代产业。二是适度开发战略。根据矿山拥有的可采资源量,进行适度开发,尽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矿山企业发展替代产业、实行产业转型赢得时间。三是生态立县战略。资源型特别是矿产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立县道路。建立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突出抓好城市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景区森林、矿山复绿、封山育林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汝城建设步伐。四是筑巢引风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构筑更优的发展平台,营造更好的投资“洼地”,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技术和资金进入汝城,加快汝城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四、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增强发展活力与后劲。(一)大力加强矿产资源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进一步规范矿业秩序,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做好矿产品精深加工,强推尾矿综合利用。一是整合矿山资源。加快矿业整顿整合步伐,全力推进小垣钨矿区、大坪铁矿区资源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着力组建一批采、选、冶炼、加工于一体的企业集团,真正实现规模规范有序开采和集约高效发展。二是切实抓好矿产品精深加工。改造现有冶炼企业,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努力创建新型金属研发生产基地,加速钨铁合金、钼铁合金、仲钨钨酸铵、精锡、高纯铋等高起点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不断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三是强力推进尾矿综合利用。按照资源减量化,废物再循环利用的原则,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尾砂矿综合利用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炼所含金属成份,变废为宝,促进资源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二)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依托现有优势资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我县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重点是文化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要贯彻落实中共汝城县委、汝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定不移地把我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主要接续替代产业来培育,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热水温泉开发为重点,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色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热水温泉进行整体开发,将热水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以九龙江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契机,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要求,引进外资、独资或合资、合作开发,整合热水温泉、九龙江天然林、汜水山高山草甸、黄石古冰川遗址、黄龙竹海、两江口水域等资源,共同打造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著名景区。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县城为依托,整合津江红色古村、古街区、文塔、濂溪书院、予乐湾、太保第、白石岩以及周边古祠堂等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中国理学文化名城。积极开发津江等以湘南起义策源地、官坑等以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为主的红色旅游景区。同时,积极开发主体旅游线路上的小团景区、历史文化名村和节点景点,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理学文化、祠堂文化等旅游历史文化,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切实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可参与性和可观赏性。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围绕提升旅游六要素加大建设力度,对通往核心景区景点的公路进行拓宽改造,构筑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提高可进入性。加强旅游星级宾馆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力争新上4-5家四星级以上酒店;加强旅行社及导游队伍建设,支持设立2-3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旅行社,培育引进优秀导游人员,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档次和水平。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组织开发具有本土化的织锦、蜡染、民族服饰、特色竹木制品、生态土特产等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消费水平。深化区域合作,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南华寺、丹霞山、莽山、东江湖、炎帝陵、井冈山等周边知名景区和旅行社的联系和合作,培育南华寺、丹霞山 汝城温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古文化景区莽山、东江湖、炎帝陵、井冈山等旅游黄金圈。加强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把旅游宣传与经贸、会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节会,形成旅游宣传促销立体声势,不断提高汝城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着力开拓粤港澳市场,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变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经济优势。到2015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到202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促进工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坚持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加速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加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社会物流信息化,整合物流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的专业化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建设城南物流园和106国道三江口、暖水及高速公路水口、岭秀、益将、井坡出入口等六个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商务业。加强行业管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产权交易、人才交流、旅游集散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发展金融、研发、设计、企业工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适应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需求升级,发展提升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和房地产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酒店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代理配送等新型产业。依托城镇建设,新建一批商贸街道和中心集镇商业网点,培育一批大型商贸企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建立设备齐全、功能完善、质优价廉、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家政、维修、看护、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推进社区卫生保健、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市场化;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壮大养老、医疗康复、娱乐健身、旅游、老年公寓、老年用品等领域的相关养老服务产业链。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策性住房保障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严格控制房价大幅度波动,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到2015年,全县服务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到2020年达到50%。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气候、区位优势,大力培育蔬菜、水(干)果、茶叶、油茶、竹木(花卉苗木)、安全畜禽六大特色产业,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5个具有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水稻、2万亩杂交水稻制种、15万亩高山无公害蔬菜、10万亩锥栗、5万亩时鲜水果、2万头肉牛养殖、2万只山羊养殖、20万头瘦肉型生猪养殖、20万羽蛋鸡养殖、5万亩油茶、4万亩茶叶、3万亩金银花、10万亩速生丰产林、10万亩楠竹、5万亩千年桐),为农副产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