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1 浅探苏轼论李白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毕业 论文论文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 录 3 前 言 3 一 论李白从永王璘 3 一 自愿从璘 3 二 被迫从璘 4 二 论李白的大言 6 三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7 一 众人眼中李白的诗风 7 二 苏轼眼中李白的飘逸诗风 8 四 李杜之论 9 一 扬李抑杜 论 9 二 李杜齐名 论 10 三 扬杜抑李 论 11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前言 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 词 赋 散文均成就极高 是我国宋代文 艺造诣的代言人 其成就虽高却为人谦虚 反而常赞赏他人 如韩愈 苏轼称 他 文起八代之衰 如柳宗元苏轼则评价说 所贵乎枯谈者 谓其外枯而中 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 子厚之流是也 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可就苏轼对 其评价之高 除此之外还有如陶渊明 苏轼在 与苏辙书 中说 吾与诗人无 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自曹 刘 鲍 谢 李 杜诸人 皆莫过也 苏轼用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八个字准确 概括陶渊明的艺术风格 可看出二人交情极深 苏轼甚至评价陶渊明 欲仕 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 饱则鸡黍以 迎客 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 苏轼虽对诸多诗人有着极高的评价 但唯独对李 白却有种特殊的偏爱 目前学术界对苏轼论李白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观点 有学 者认为苏轼对李白充满了欣赏 也有学者认为苏轼论李白并非表面上看起来有 那么高的评价 本文拟用力并不同于已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以苏轼对李白评论 如 苏轼文集 中的 李太白碑阴记 和 书学太白诗 书李黄子思诗集后一 首 为基础 浅探苏轼对李白的真正看法 一 论李白从永王璘 据 旧唐书 李白传 载 禄山之乱 玄宗幸蜀 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 马都督 扬州节度大使 白在宣州谒见 遂辟为从事 永王谋乱 兵败 白坐长流 夜郎 后遇赦得还 竟以饮酒过度 醉死于宣城 1 旧唐书 中记载了关于安 史之乱发生后李白从永王璘的大致经过 安史之乱发生后 玄宗逃亡蜀地 并 在半道上任命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 扬州节度大使 而李白这时恰巧在宣州 当李白知道玄宗在逃难之时还不忘重用永王璘后 李白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拜 谒永王璘 借此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爱国抱负 而李白的想法也正中永王璘 的下怀 因此李白就这样成为了永王璘幕中一员 谁知 永王璘在得到玄宗的 重用之后却兵乱谋反了 结果是落得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 而李白也因此受到 了牵连 被流放到夜郎 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玄宗的赦免 李白却因高兴过头 而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 此后 这事即被宋人认为是政治污点 固世人对李白从 永王璘有多种看法 2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3 一 自愿从璘 朱熹认为 李白见永王璘反 便怂之 在朱熹看来 李白一直都在寻找机 会来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才能 这时永王璘谋反了 这无疑是天上刚好掉了一 个馅饼 李白当然会抓住此机会大施拳脚 于是从永王璘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其着重点还在于李白在从永王璘后 精神亢奋 眉飞色舞 无丝毫被胁迫的现 象 而这在李白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李白诗 永王东巡歌 2 中 永王正月东出师 天子遥分龙虎旗 李白诗 在水军妄晴幕府诸侍御 同 2 永王理庙略 秉钺清酉边 这是李白对李璘 出师谋反持肯定态度 并兼有鼓励成分 暗含其起兵谋反是合理合法的 永王东巡歌 同 2 之二 云族卷海雪 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 弛张在一 贤 秋毫不犯三昊说 春日遥看五色光 这是李白在永王璘幕中的所见所闻 并对其严格的军容和军纪给予满满的赞许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同 2 绣服开宴话 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 遥 渴紫霞仙 这是李白寄人篱下的自慰说辞 卷身偏蓬下 关机四十年 宁知 草间人 腰下有龙泉 同 2 永王东巡歌 之三同 2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 静胡沙 这是李白对自己政治才能过分乐观肯定的掩饰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同 2 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 齐心戴朝恩 不惜微躯捐 这是李白甘心为永王璘鞍前马后的决心 李白的这些作品均表现出李白从永王璘后精神亢奋 眉飞色舞 其间没有一 点 胁迫 的影子 固朱熹认为李白从永王璘是自愿的 而 李太白全集 同 2 的编者王琦也认为李白是自愿从幕永王璘 只不过王 琦认为李白在入幕时因报国心切的心理而误从永王璘 他在书中记载关于李白 从永王璘一说极具代表性 考天宝末年 宗室诸王若吴王祗 虢王巨等皆受 命将兵 文人才士岂无入其幕者 太白之受辟于永王璘 何以异是 后之擅领师 东下 命将交兵 其始岂遽料至此乎 新唐书 3 载季广琛谓诸将之言曰 吾 与公等从王 岂欲反耶 上皇播迁 道路不能 而诸子无贤于王者 如总江淮 锐兵 长驱雍洛 大功可成 今乃不然 使吾等名挂叛逆 如后世何 太白初 要亦类此 天宝末年 因安史之乱皇室各王皆受命带兵保卫大唐江山 固文人志士加 入各王之幕并借此机会施展才华 而为其主出谋划策则是最佳途径 当时永王 璘也在招募天下有志之士 李白一直在为忠君报国 实现自己的理想寻找契机 此时又受到永王璘的赏识和邀约 所以李白认为是到自己大展才华的时候了 或许因一时激动 或许因报国心切 李白不顾一切后果并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永 王之邀 后来 永王璘擅自领兵东下谋反 李白也是始料不及的啊 4 新唐 书 中季广琛对各位将领说 我们文人志士服从各王并为其出谋划策并不是 为了谋反 如今大唐有难 皇帝都逃难去了 且没有比各王更贤能的人了 如 总江淮锐兵 长驱雍洛 大功可成 于是名正言顺的成了功臣 然如今的状况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4 却截然不同 而我们就这样被挂上了叛逆的罪名 这让我们以后怎么在世上立 足啊 所以李白的情况也可以以季广琛为例推测其被后人诟病之因 而王琦的焦点在于突出李白报国之心 认为李白因报国心切 加上对于永 王璘的认识不足 所以误入永王璘幕导致最终遭受牵连而流放夜郎 李白虽是 自愿入幕 但后人因其误入永王璘幕之事而忽视李白的爱国之心 则是不全面 的 在当时 文人志士往往是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机 所以急于入幕以施 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也是情有可原的 通过李白从永王璘这一事 我们得以窥见诗人的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 盾 诗人李白从小热爱祖国 他同情人民 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为社会有所贡 献 他不甘于平庸并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 所以希望用独特的进仕方式如仗剑 行侠 交流干渴 隐居结社等可以像马周 张玄素 张九龄等人般偶遇帝王重臣 并得到赏识 由布衣一跃为卿相然后功成拂衣去 然而李白却凭借自己的天之骄 才自恃甚高 最终导致其从政的人生悲剧 二 被迫从璘 旧唐书 同 1 中明确指出李白从永王璘事实上是李白想借助永王璘的权势 而实现自己的爱国抱负 可这在苏轼看来却不尽然 在苏轼看来 李白是被迫 从永王璘 苏轼作品 李太白碑阴记 云 太白之从永王璘 当由胁迫 不然 璘之狂肆寝陋 是庸人知其必败也 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之无成 此 理之必不然者也 吾不可以不辨 5 苏轼认为李白从永王璘完全是遭胁迫 永 王李璘是个狂妄之人 即使是庸人都知道其起兵谋反必败无疑 更何况是李白 不仅如此苏轼还搬出郭子仪这位名将为李白做辩解 在李白眼里 只有像郭子 仪这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所以李白不可能连永王这样的肆妄 之人都看不出来 所以基此立场苏轼坚定的认为李白从永王璘是被迫的 苏轼因知永王璘是无知反贼 固其谋反失于合法合理 此外 苏轼还认为 李白实际上是知道永王最终必败的 在当时外患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永王却还 在窝里反 更甚的是永王此时招募李白 却只是想借助李白的声望和在诗坛的 地位来谋求更多的支持 固然这是失于民心的 那么最终的结果 必然也是冥 冥之中注定的 在从永王璘之后 李白曾 规劝永王以 二帝 为重 去 救河 南 扫胡尘 成就勤王救国的勋业 从李白仍规劝永王璘以 二帝 即玄 宗和新上位的李亨为重 并 救河南 扫胡尘 勤王救国 的话语中我们 可窥见诗人李白的忠君爱国之心始终如一 6 但又因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 父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 故于必败方面似得而失 所以苏轼坚持用胁迫说来为 李白做辩护 在李白的一生中 从璘案一直是桩著名的公案 历史上此案争辩的焦点主 要集中在李白从永王璘是出于 胁迫 还是 自愿 综上文所述 朱熹 王琦 坚持自愿说 二者认为由于李白身负绝世才华却报国无门 而永王璘反却正是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5 给李白这样一个大展才华的契机 固得出李白是自愿从永王璘 而苏轼坚持胁 迫说 在苏轼看来 永王璘的谋反失于合法合理 加之李白当时身陷内忧外患 的情况下 固李白被迫从永王璘是合乎情理的 一方面李白希望以其始终如一 的忠君爱国之心规劝永王璘以二帝为重 另一方面永王璘的谋反隐藏了玄宗父 子间的权力斗争关系 固苏轼坚持以李白被迫从永王璘之说来为李白辩护 无 论自愿说还是胁迫说都自成一家之言 也都有充其分论据来论证各自的观点 固笔者在此不多加赘述 二 论李白的大言二 论李白的大言 若要追溯李白 大言 的渊源那就得从李白的小时候开始说起 在李白小的时候 就对司马相如 子虚赋 的铺张夸饰极为感兴趣 秋于 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云 余小时 大人令诵 子虚赋 私心慕之 长大 后因心里时刻惦记司马相如赋中对云梦的夸大描写 遂不惜长途跋涉亲自跑去 观赏 上安州裴长史书 同 2 说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 云梦有七泽 遂来 观焉 李白还特别羡慕那些能够以 大言 而获得赏识并受到皇帝重用的人 如蔡泽用 大言直取秦丞相 田千秋 以一言悟意 旬月取宰相封侯 这些事 实则让李白更加坚定的想用 大言 来实现自己积极用世的抱负和高度的爱国 主义思想 他自诩甚高 理想极其宏大 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凭借自己 的天才 大言 而 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因此不走寻常路的李白 游说万 乘 幻想自己可以成为管仲 晏婴一类 辅弼 大臣中的一员 李白好 大 言 家喻户晓 除了在其政治抱负中的显现 在李白诗中尤其将 大言 展露 无遗 常表现为故意夸大数目 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以及爱用艺术变形的手 法等 首先 李白诗中喜爱夸大数目 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 如 望庐山瀑布 其一 同 2 挂流三百丈 喷壑数十里 其二 同 2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 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的数字词如 三百丈 数十里 三千尺 落九天 还有 将进酒 同 2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其中的 三百杯 千金裘 万古愁 等 其次 还有爱用艺术变形的手法 其手法变化多端 常将事物比例关系或 夸大或缩小 甚至改变事物的形体规模以达到震撼的艺术效果 以抒发他那热 情洋溢的激情 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同 2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中把极小的天姥山夸张得极其高大伟岸 在 将进酒 同 2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漫漫人生路缩短为只若蚍蜉般朝夕的时光 除了在 诗中的 大言 之外李白还以行动来加以佐证 他在 将进酒 中饮 斗十千 的 金樽清酒 食 值万钱 的 玉盘珍馐 不时还 黄金白璧买歌笑 为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6 了 消愁 他甚至不惜连 五花马 千金裘 也要 呼儿将出换美酒 再次 是对宏伟广大和瑰丽秀美意象的描绘 如 蜀道难 同 2 连峰去 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描绘连绵不断 秀美高耸的山峰 将进酒 黄 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描绘了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大江河 7 从李白小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李白对大言的极度推崇 接着李白所熟知以 大言得以被重用的大臣如蔡泽 田千秋等 则更加坚固了李白希望以大言获取 仕途顺利的想法 因此便产生了李白诗歌中大量极富表现力的 大言 作品 而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 云 李太白 狂士也 又尝失节于永王璘 此岂 济世之人哉 而毕文简公以王佐期之 不亦过乎 曰 士固有大言而无实 虚 名不适于用者 然不可以此料天下士 士以气为主 方高力士用事 公卿大夫 争事之 而太白使脱靴殿上 固已气盖天下矣 使之得志 必不肯附权倖以取 容 其肯从君于昏乎 同 5 苏轼在其作品 李太白碑阴记 中写道 李白其实就是一个狂士 曾失节 于永王璘 而李白又总是以济世之人为标签行走于凡尘 如今却做了济世之人 最不该有的所为 毕文简公长期辅佐王 对此评判道 有些文人志士喜欢说 大话却往往是没有真正的才华 所以只是浪得虚名罢了 然而这却不是针对所 有文人志士而言 文人志士是非常看重气节的 就如高力士得势时 所有的公 卿大夫都去巴结他 而李白却在大殿之上公然挑衅高力士 让他亲自脱靴 因 此李白当时的气节已经令天下人为之折服 当时的李白也已经算得上是得志之 人 但以李白的个性是坚决不肯巴结权要之人以博取高官厚禄 李白愿意顺从 君王是因一己爱国之心而误入仕途 是李白的一时的失策之举 李太白碑阴 记 中说到李白是个众所周知的狂士 这点毋庸置疑 而后苏轼又引用了毕文 简公对李白的看法 尤其着重在李白的大言上 所谓的 大言 就是夸大的话 也就是喜欢说大话 俗话说就是吹牛 毕文简公所言其实只是苏轼想用来说明 李白既爱说大话却又有真才实学和真性情之人 而李白最大的特质偏偏就是爱 幻想 爱吹牛 所以李白享用别人所赠与的美好名声是当之无愧的 李白好 大言 是众人皆认可的 可是李白的 大言 却不是像那些浮夸 文人志士般只为谋求高官厚禄而作 再者 李白敢于并善于 大言 是因为他 有真才实学 他因得到上天的眷顾 更坐实了 诗仙 的美名 李白的 大言 是与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浪漫主义天性分不开的 跟盛唐高昂奋发的时代精神 豪迈自信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所以苏轼对李白的 大言 不仅持肯定态度更 是对李白无人能及的诗歌成就给予高度的赞誉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7 三 论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一 众人眼中李白的诗风 自古以来对李白的诗歌风格就有很多种看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是苏 轼的看法 苏轼认为李白诗风用飘逸一词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 然而现代很多 学者都认为李白诗歌用浪漫主义来描述则更贴切易理解 如 1922 年 梁启超 在 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 一文中把中国文学分为 浪漫 与 写实 两 个派别 并把屈原和李白看作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梁启超之后 浪漫 浪漫主义 等阐释视角逐步进入李白研究 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8 持浪漫主义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李白的豪放旷达性格 非凡的自负以及渴望 自由的人生态度创造了其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 而且也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 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并以豪放 飘逸 离奇大胆的夸张 变化莫测的想象等 艺术特点来说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8 李白早年漫游在外 受儒家 纵横家 道家思想的影响颇深 这也对李白 豪放旷达性格 非凡的自负和自信以及渴望自由的人生态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 作用 儒家思想是唐朝的主流思想 对于唐诗人阶层影响非常大 而这则体现 在李白的积极用世上 李白时刻都在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爱国的抱负 然而现实 却是残酷的 虽屡遭挫折 但李白豪放旷达的胸襟使得李白仍矢志不渝的坚持 自己的治世抱负 坚持自己的游说干谒方式 直到晚年入幕永王璘 纵横家的 豪侠风范让李白结交各路豪杰和有权势的官宦之人 更为李白游说干谒之路铺 平道路 而道家对李白的影响尤其深刻 李白自小信奉道教 并热衷于学道求 仙 然而仕途不如意 而道家宣传的神仙世界似乎让李白为现实中的不如意找 到了发泄口 对李白崇尚自然 追求自由的性格而言 道家成了李白逃离现实 最佳的温床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道家思想在李白一生中的影响 而所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诗风也在这些大家的影响下孕育而生 其诗歌 的飘逸如 蜀道难 同 2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般艰险却充满遐 想 诗仙李白眼中的蜀道是那样令人敬畏和惊叹 蜀山连绵不绝的美妙 绝壁 只能被枯松降服的霸气 飞旋着的瀑布互相嬉戏逗趣 其艰险让远道而来的人 们都叹为观止 而这何尝不是李白人生片段的写照 仕途的不如意就如这蜀道 般难以攀登直上 尽管如此 诗人还是选择坚持自己的抱负继续前行 其诗豪放如 将进酒 同 2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 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今朝有酒今朝 醉 人生需要这样的豁达和洒脱 既然我出现了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上天必然 有他的安排 所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千金又算的了什么 如今我得意了那就 让我们烹羊宰牛尽情享受吧 今天的相遇相知也是一种缘分所以我们要干杯三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8 百 李白用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满腔热情 其豪放旷达的个性也使其不至于一 直深陷黑暗的现实之中 残酷的现实使李白也只能在酒的世界里重拾自己的济 时用世抱负 变化莫测的想象如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同 2 李白 向来都不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 他的想象插满羽翼 遨游于自我编织的奇特世 界 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亦如白雪一般 仅仅在一天之内 青丝陡然变为 白雪 这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变化便使悲从中来 离奇大胆的夸张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同 2 瀑布 谁都 见过 但谁又曾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却又像那还远在天际的银河般耀眼的瀑布 其夸张犹如喷薄欲出的火山般激烈而形象 李白的夸张往往发想无端却让人奇 之甚奇 李白诗中飘逸 豪放 变幻莫测的想象的特点 还有其豪放旷达 非凡的 自负的性格以及李白从小就受到的儒家 道家思想的影响 使得学者们认为李 白的诗歌风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二 苏轼眼中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书学太白诗 李白诗飘逸绝尘 而伤于易 学之者又不至 玉川子是也 犹有可观者 有狂人李赤 乃敢自比谪仙 准律 不应从重 又有崔颢者 曾 未及豁达李老 作 黄鹤楼诗 颇类上士游山水 而世俗云李白 盖当与徐凝 一场决杀也 醉中聊为一笑 同 5 苏轼认为李白诗风飘逸不群 不落于凡尘 后人对于李白诗风的飘逸成就只能模仿 而无法超越 然古人李赤却自诩狂人 于是敢于向谪仙李白发出挑战 结果可想而知 不管是后来的崔颢还是徐凝 李白谪仙之位至今都是旁人无法撼动的 苏轼不仅在 书学太白诗 中对李白飘逸诗风充满赞赏与肯定 而且在苏 轼的诸多作品中对于李白个人的评价也多为溢美之词和维护之意 如苏轼对李 白从永王璘一事的态度中便可窥见苏轼对李白的维护之意 李白飘逸诗风在其诗歌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就李白诗歌中想象和语言两方 面来加以阐释苏轼眼中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李白总在其想象的世界里将现实与梦境 自然融为一体 更运用想象的画 笔 描绘了一个个神话般妙不可言的意境 在 蜀道难 同 2 中诗人借用古老的 神话传说来表现出蜀道的艰险并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的悲壮业 绩 又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飞越的神思来编排全诗 由渡镜湖而至剡溪 由日景的丰富多彩过渡到夜景的动人心魂 再由梦境 仙境陡然折回现实 诗 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令人惊叹不已 9 李白诗歌的飘逸诗风除了表现在想象上之外还体现在其语言上 其诗歌的 语言总有种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同 2 的自然美 如 襄阳歌 同 2 中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玉山自倒非人推 清风朗月 玉山 也有如 山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9 中与幽人对酌 同 2 中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等清新自然的语言 李白追求自然的语言却让我们体验到世 界的本然与人之本性的完美结合 10 在苏轼眼中 李白诗风飘逸不群 不落于凡尘 这是后人无法超越的 而 就李白个人的独特性格和所作所为以及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和语言两方 面便可看出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浪漫主义是现代学者们给李白诗风贴上的便签 学者们认为李白的豪放旷 达性格 非凡的自负以及渴望自由的人生态度创造了其诗歌的浪漫情怀 而且 也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11 虽有其可行性但是缺乏合理 性 苏轼强调李白的诗风偏重于飘逸是基于李白个人的所作所为和其性格以及 诗歌中体现出的飘逸等各方面而言 而现代学者们在给李白诗歌风格贴标签时 还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主观情感 缺乏客观性 所以笔者认为苏轼的观点较为 合理 而现代学者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定位有失偏颇 四 李杜之论 盛唐时期 李白与杜甫成为了盛唐诗坛的代名词 是唐朝世人眼中的双子 星座 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以其 雄奇飘逸 的诗歌风格成 为世人公认的 谪仙 而杜甫也以其 沉郁顿挫 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被世人 推为 诗圣 而对于李杜二人的成就 世人则有不同的论调 一 扬李抑杜 论 在繁盛的唐代 因为有了道士吴筠的推荐 李白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和器重 还有前辈诗人贺知章等的赞誉 固使得李白 谪仙 名号家喻户晓 而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昔年有狂客 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中对李白评价之高则让李白坐实了 谪仙 这个名号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 草堂集序 12 中对李白的看法在当时则非常具有代表性 自三代以来 风 骚 之后 驰驱屈宋 鞭挞扬马 千载独步 唯公一人 故王公趋风 列岳 结轨 群贤翕习 如鸟归凤 卢黄门云 陈拾遗横制颓波 天下质文翕然一 变 至今朝诗体 尚有梁陈宫掖之风 至公大变 扫地并尽 今古文集遏而不 行 唯公文章 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 李阳冰认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 卓有成就的诗人 并且在诗坛创作领域里让后人只可望其项背 李白除了在唐 朝备受世人推崇之外 在元 明代也有不少诗人推崇李白 如龚自珍 最录李 白集 庄 屈实二 不可以并 并之以为心 自白始 儒 仙 侠实三 不可 以合 合之以为气 又自白始也 张戒在 岁寒唐诗话 中也说 太白多天 仙之词 退之犹可学 太白不可及也 张戒认为李白所作之诗词多为天上神仙 绵阳师范学院 2014 届毕业论文 10 才能做得出 而韩愈所作的诗词 后人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达到的 但是李 白的诗词却是后人望尘莫及的 13 除了 扬李抑杜 论之外 还有两种主要观点也很具有代表性 二者分别 是 李杜齐名 论和 扬杜抑李 论 二 李杜齐名 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韩愈在 调张籍 诗中指出李杜同享盛名 李 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除了受到诗人韩愈的赞誉 岑参也对李杜取得的巨大 诗歌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公诗信豪伟 笔力追李杜 岑参甚至把李杜二 人标榜成了世人眼中的楷模 而宋代诗人苏轼也常常将李杜二人并称 书李黄 子思诗集后一首 而李太白 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 废 然魏晋以来 高风绝尘 亦少衰矣 李 杜之后 诗人继作 虽间有远韵 而才不逮意 同 5 在诗中苏轼不仅将李杜二人并称 还认为二人的成就是后世 无法比拟 超越的 并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诗人学者 即使是魏晋以后也没有人 可轻易凌驾李杜之上 三 扬杜抑李 论 到宋代 李杜诗歌的发展发生了急剧变化 杜甫地位飚升迅速 而李白却被 公然贬乏 扬杜抑李的思想占据了当时诗坛的主要地位 尤其是当时在两宋时代 产生深远影响的江西诗派 其以杜甫为宗 崇尚杜甫诗歌中深切的忧国忧民之 情 因而导致当时崇尚扬杜抑李的风气尤为炽烈 宋代文人在尊崇杜甫的同时 对李白则多持批评的看法 认为李白在其诗中只关心醇酒妇人 自我抱负的实 现而置国家危难于不顾 与杜甫的忧国忧民不可同日而语 而苏轼在其作品中 虽然有将李 杜二人并称 如 书李黄子思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