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1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2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3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4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80年代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封建式藏书楼向以公共使用藏书为标志的近代图书馆的转变;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两次转变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性质、任务、职能、结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本文将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时期为次序,论述8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事业发展 80年代后 集群化模式 引言: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个最好时期中, 80年代后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比前一个时期成绩更大,发展变化更快。8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数量增加,办馆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变,而且办馆方针、办馆理念也发生很大变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中心图书馆制度、总分馆制度是实现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创举,是公共图书馆走向集群化管理的大势所趋。一、 公共图书馆“硬件”条件的增加1、公共图书馆数量的增加19801999年这二十年间,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最快的时间。至1999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65所,比1980年的1732所增加62%。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县没有图书馆或者只在文化站内附设一个图书馆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多数县有了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到1999年,全国有县级以及县以下图书馆2330个。2126个县(市)中,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县剩下159个,他们基本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属于贫困县。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缓慢,主要原因是县市图书馆已经达到饱和,据统计200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2850个,其中增加的主要是大中型城市的区图书馆。2、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其他类型图书馆如高等学校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一直不够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投资,使得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252万平方米,增长42.1%。平均每馆房屋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2236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2984平方米。仅据19961998年的统计,这3年间竣工的大中型图书馆就有:广东深圳南山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山东烟台市图书馆新馆、首都图书馆新馆、安徽省图书馆新馆、南京市图书馆新馆、云南省图书馆新馆、深圳文化中心等。他们的建设投资平均高达1亿多元,建筑面积平均为2万平方米。其中南京图书馆馆新馆和深圳文化中心的投资更是分别达到2亿元和7亿元。二、公共图书馆“软件”条件的发展提高 1、人员结构逐步优化80年代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稳中有升。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52688人,比2000年增加4109人,增长8.5%,比1980年增加了2.4万人左右,增长近80%。平均来看,每个公共图书馆有从业人员18.5人,比2000年增加0.5人。比80年增加了2人。从人员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逐年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16724人,高级职称4177人,分别比2001年(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人员情况指标,自2001年开始统计)增加3906人和1901人,分别增长30.5%和83.5%。中级职称人员比重为31.7%,高级职称人员比重为7.9%,分别比2001年提高5.3和3.2个百分点。平均来看,2010年平均每个公共图书馆有中级职称5.9人、高级职称1.5人,分别比2001年增加1.1人和0.6人。 2、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均大幅增加。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126207台,比2004年(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情况指标,自2004年开始统计)增加71768台,增长131.8%,年均增长18.3%。电子阅览室终端数72150个,比2004年增加45129个,增长167.0%,年均增长21.7%。平均来看,2010年,平均每馆有计算机44.3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25.3个,分别比2004年增加 24.3台和15.4个。由于电脑在9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慢慢发展,所以21世纪前无法得到相关统计,暂不分析。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加快,电子阅览室占阅览室总面积的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积为34.4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加20.4万平方米,增长145.7%,年均增长19.7%。平均每馆电子阅览室面积由2004年的51.5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120.6平方米。电子阅览室占阅览室总面积的比重从2004年的10.1%,提高到2010年的16.9%。3、社会服务效益增强随着服务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益也显著增强,流通人次、书刊外借人次及册次都明显增加。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32167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13313万人次,增长70.6%;比1980年增加21768万人次,增长210.7%。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为13277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3678万人次,增长38.3%;比1980年增加7825万人次,增长143.5%。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25857万人次,比2000年增加8944万人次,增长52.9%;比1980年增加15547万人次,增长150.8%。三、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的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工作内容、服务效能、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都要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突出表现在图书馆整体化、协作化以及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而采取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是实现图书馆之间协同发展、走资源共享道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由点到面、由分散到融合的发展阶段。图书馆不再仅仅追求自身发展的“大而全”,而是转向与其他图书馆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妥善地解决了图书馆文献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较好地保证了集群内馆际间的互联互通,降低了区域内各成员馆的办馆成本,提高了整个区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保障和服务水平,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我国各区域图书馆纷纷在管理模式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北京主张“扶植基层图书馆,使图书馆的服务覆盖全社会”,通过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北京地区还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推广到街道、社区,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还通过汽车图书馆、在基层建立分馆等方法不断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天津主张将社区图书馆、汽车图书馆、行业分馆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主要力量;广东主张“以建设文化大省为旗帜,构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全新体系”,其中广东将流动图书馆创新覆盖到欠发达的地区,深圳则提出图书馆之城,让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佛山提出“联合就是力量”,它将各个各个图书馆发展为一个联合的图书馆联盟。东莞提出“总馆+分馆是图书馆服务辐射全社会”。上海中心图书馆提出 “以人为本,重心下移,一卡流通,方便借阅”。杭州市图书馆也提出“一证通”制度。在集群化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