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doc_第1页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doc_第2页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doc_第3页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doc_第4页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摘 要 森林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昀重要的组 成部分,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森林思想、森林文化作为人类长期在和森林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精神层面的历史积累,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森林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宜人的生态审美享受等,然而也遭到了人类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这种趋势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日趋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人们必须进行生态文明转向,彻底改变工业文明时期机械论自然观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现象。因此着眼于生态文明视野对森林文化进行研究,对于目前我国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关系是研究森林文化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以依赖自然和改造自然为基础,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自然存在的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客体的精神层面认识,与特定时期的自然观密切相关。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采集?狩猎业时期的神秘主义自然观、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论自然观,以及生态文明时期的整体论自然观。森林文化的演变相应地从人们对森林的崇拜到对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工业文明时期的森林资源化。对于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形态而言,人们必须以整体论自然观为指导,认识森林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充分挖掘森林的多元文化价值,如从森林生态价值、森林生态伦理、森林生态美学和森林精神等方面对森林文化进行理解。 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森林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森林是自然界昀丰富、昀稳定和昀完善的 碳储库、基因库、资源库、蓄水库和能量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的生态价值是森林作为自然存在的首要价值,也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言昀重要的价值。 森林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里,有着众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森林外部环境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与森林、野生动4物和其他生物与森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生态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自从史怀泽提出尊重生命,利奥波德主张构建大地伦理学,西方的深层生态伦理学便试图将伦理主体范围扩大到每一种生命类型。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有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尊重系统内其他生命主体,维持系统的稳定、平衡,自身主体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森林生态美属于自然美的范畴,自然美作为自然昀本真的形式美,通过在审美过程中引起主体感官上的愉悦,来影响人们的内在价值判断,并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内在修养和文化品位等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关于自然美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美学研究不仅需要对审美客体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探讨,更应着重突出森林审美活动对审美主体的意义,以及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 森林精神是人和森林相互交往过程中,主体赋予森林存在的各种人格化意义,进而通过这种精神体悟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深层认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今中外,森林精神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层面都有较多体现,人们将森林比作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为人类文化在大自然的沃土中寻找根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出发,考察森林文化与文明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生态文明转向的实质在于对工业文明时期机械论自然观的变革,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态文明整体论自然观的指导下,从森林生态价值、森林生态伦理、森林生态美学及森林精神等层面,来构建生态文明时期的森林文化,让人更加全面地从多维度来认识森林的价值和对人的意义。通过对生态文明视野中森林文化的研究,达到改善人对自然的关系,推进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 整体论自然观; 森林文化 5Abstract Forest,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he earth,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the conserva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Forest ideology and culture, as a spirit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from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forest,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 long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Forests provide important ecological safety, rich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enjoyment for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they were ruined badly by the looting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is trend became wor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aced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ecological crisis, we need to turn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can completely change the human vs. nature phenomenon which caused by the mechanism view of nature during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So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on forest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for Chinas forest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basis for study of forest culture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epend on nature and the activities which change it. The culture of nature which formed in human activities reflects peoples spirit awareness of nature objec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ew of nature in particular period of time. The view of nature underwent from the mysticism of nature in collected ? hunting period, the simplified organism view of nature i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e mechanism view of nature during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the holism view of nature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ulture on forest evolved correspondingly from the warship for the forest, fores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ake forest as resources in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s for the new period of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st we have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the forest cul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n explore the diverse values of the forest, i.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st, ecological ethics of forest, ecology aesthetics of forest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forest 6The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st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urpose of the forest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earths ecosystem, natural forests are the richest, most stable and most complete of carbon storage, gene pool, resources depot, water and energy reservoirs. They have much function such as the regulation of climate, conservation of water resource; keep water and soil, wind-break and keep-s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so o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benefiting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the primary value of forest nature, the ecological value also is the very most important value for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Forest ecological ethics is a branch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a forest ecosystem, there exists a large number of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organisms, which as producers, consumers and decomposers;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forest they compose a harmonization of the dynamic balance system. At some sense,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human and forest, animals, other organisms and forest reflect the basic norms and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ethics. Since Schweitzer advocated respect for life, Leopold proposed the building of a land ethics, the Western deep-ecological ethics is trying to expand the scope of subject of ethics to most type of life. As a general member of the Earths ecosystem, human have to respect for the systems other life within the main system,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balance of the ecosystem from the holism perspective. Only in this way, can human being themselves show their value as subjectThe eco-beauty of fores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natural beauty. As the most truly formal beauty, the natural beauty can cause the sensory pleasure of subject during the aesthetic process, and the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mankinds spirit, inner cultivation and culture.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view of nature, the content of natural beaut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forest aesthetic research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needs to study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object, but also has to emphasize on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activity for subject, as well as the positive impactThe spirit of forest is the meaning we give the various personification idea to7the forest d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forest. Then through this thinking to realize peoples deep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and achiev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human and nature. In our history, humanistic spirit of forest have reflected in humans literature, art,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other culture levels, many people tend to take forest as their spirit garden and habitats for the soul, thus to search for the root of human culture in the fertilized forest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start with the evolu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n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rest culture and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and point out the essence of the turn for ecology civilization is to change the mechanical view of nature during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On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olism view of nature, can we construct the forest culture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xplore the content of forest culture from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forests, forest ecological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forest ecology and forest humanistic spirit and so on, which can lead people to research the forest culture from muti-dimension of valu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to improve peoples realization of forest ecology system, pus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finally achieve harmony, coexist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olism view of nature; forest culture 8目 录 导 言 1 第1 章 生态文明与森林文化内涵. 5 1.1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 5 1.1.1 生态系统与生态危机 5 1.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6 1.2 森林与森林文化8 1.2.1 森林生态系统 8 1.2.2 文化的含义9 1.2.3 森林文化的内涵 10 第2 章 森林思想演变与新时期森林文化研究12 2.1自然观的发展与森林思想的演变12 2.1.1采集?狩猎业时期. 12 2.1.2农业文明时期14 2.1.3工业文明时期16 2.2 生态文明转向及其实质. 18 2.2.1 生态文明转向18 2.2.2 整体论自然观19 2.3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 22 2.3.1森林生态价值22 2.3.2 森林生态伦理23 2.3.3 森林生态美学25 2.3.4 森林精神及其他 27 第3 章 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仍需面对的问题29 3.1 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29 3.1.1 森林文化对森林保护的积极意义. 30 3.1.2 森林文化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31 3.2 森林文化建设仍需面对的问题. 33 3.2.1 森林文化的理论根基方面. 3313.2.2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森林文化建设 34 结 论 36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412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导 言 生态危机作为当前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之一,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在不断引起全世界公民的广泛关注。地球生态系统在为人类提供各种生产、生活物质资料的同时,面临着不断增加的人口和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环境压力,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生态失衡恶果,诸如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森林锐减、淡水资源匮乏、气候异常、土壤肥力减少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更要求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根本反思,既要实现中心生产技术的生态化,还要从自然观的转变方面来认识文明转型和文化构建问题,努力建设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森林是地球陆地上覆盖面积昀大、结构昀 复杂、生物多样性昀丰富、功能昀强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昀 重要的组成部分。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一系列生态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生态伦理价值、生态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等。综观人类文明进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森林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的推进,森林更是遭到了大面积毁灭性破坏,森林覆盖率锐减。我国的森林资源相对来说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人均森林资源处于较低水平,迫切需要保护森林和进行合理的开发。 森林与人类文明进程密切相关。关于森林问题的研究,需要从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森林思想、森林文化作为人类长期以来在和森林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层面的历史积累,是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研究人与自然协调、共存、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亚文化案例。 生态文明与整体论自然观相联,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研究森林文化,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伦理感悟、审美体验等,使人更加全面地理解森林,融入自然,同时还能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对当前的森林危机和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采取措施遏制危机。从生态文明视野深入探讨森林文化,对于当前我国森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1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极的意义。 在森林文化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工作,这些相关研究为森林文化的建设和继续探讨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的森林文化研究学者多出自林学系统,主要有郑小贤、蔡登谷、江泽慧、但新球、苏祖荣和苏孝同等,他们对于森林文化都给出了自己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是认为森林文化是人类在与森林交往过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交往文化等层面来进行森林文化的相关研究。胡涌和吴斌在森林文化学及其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对中外森林文化思想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个森林文化学的定义,即森林文化学是研究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上的森林文化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提出努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建立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的学科群。 在国外的生态哲学研究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森林文化概念,但是不少哲学家和生态学家从环境伦理学以及自然美学、自然多元价值论等方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与森林关系进行了阐述。 概括来说,西方生态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几个主要流派。首先是生物中心主义或生命中心论(Biocentrism)。生命中心论的先驱者是阿尔贝特?史怀泽,史怀泽于1919年首次提“敬畏生命”的概念。生物中心主义是一种个体主义环境伦理学说。生物中心论认为,一切生命个体都具有固有价值或内在价值,因而人类对它们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其次是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奥尔多?利奥波德Leopold A.是生态中心论的开创者。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是它的两个重要形态。生态中心论基本上是一种整体主义环境伦理。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本身具有价值,人类对它负有直接的义务;生命个体、物种、生态过程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具有非工具价值,人类对它们同样负有道德义务。再次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1973年,阿伦?奈斯首次提出“深层生态学”与“浅层生态学”的区分。以后,经德沃尔、塞申斯、福克斯和奈斯本人的努力,深层生态学成为一种对环境主义运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在伦理学上,深层生态学仍然属于生态中心论,并且具有鲜明的整体主义特征。但是,深层生态学的伦理立场是从整体主义的形而上学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推论出来的,因此,在理论结构上有别于一般的生态2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中心论。以及对本文而言,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自然价值论。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从自然主义出发,综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提出一种“自然价值论” ,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依据。自然价值论的目的是论证生态系统以及系统内各个部分的客观价值。罗尔斯顿认为,自然承载着相互交叉的14种价值,如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哲学和宗教价值、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文化象征价值、塑造性格的价值、生命价值、统一性和多样性价值、稳定性和自发性价值、辩证的价值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森林思想和森林文化研究扩充了理论边界,对我国生态文明时期的森林文化建设有着很高的借鉴意义。 在继承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出发,将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继而依据文化的真、善、美、圣四个层面,对森林文化内涵也进行相应划分,依次阐释森林生态价值、森林生态伦理、森林审美价值以及森林精神等,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的写作框架依照以下的顺序逐次展开: 第一章,针对目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探讨生态系统与生态危机,以及文明的转向与生态文明的内涵;基于文化的内涵和森林文化的所指,阐述为何要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中进行森林文化研究。 第二章,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森林文化研究的基础,根据不同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考察不同时期的森林思想,以及相应时期的森林状况,进一步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每个时期的自然观都代表了特定时期的人们对自然存在的基本态度,笔者认为生态文明转向的实质首先在于自然观的改变,即从工业文明时期的机械论自然观转变为生态文明时期的生态系统整体论自然观。以这种整体论自然观为指导,从森林的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审美、森林精神等方面,探讨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本文从生态文明视野出发,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为基本脉络,研究森林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希望能够对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提供参考和研究价值。 第三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深入分析森林文化研究对森林保护的积极意义,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丰富和提升。然而,不可否认,文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问题,生态文明时期的森林文化研究,仍需面对来自很多方面的问题。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森林文化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的理论构建方面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森林文化建设方面,并就这些问题,结合前人的理解给出自己的看法。4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第 1章 生态文明与森林文化内涵 1.1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面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做出的重大抉择。 1.1.1 生态系统与生态危机 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E.)昀早提出“生态学” (ecology)概念。他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原理一书中,把生态学定位为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ecology” ,源自希腊语 oikos,有“家”和“生活场所”的含义。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Tansley A.G.)提出“生态系统”概念。他认为,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了一个自然系统。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对生态系统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定义: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这样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就是生态系统。它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环境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也频频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仅在刚刚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就爆发了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造成的水危机等多起恶性生态事件,环境治理过程中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状况不断加剧。 就在本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 5月 12日 14时 28分,以四川汶川县为震中,发生了 8 级大地震,巨大的灾难瞬间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强烈的震感传遍了中华大地的大部分地区。我们可以说,自然灾害不可抗拒,但更要看到地5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球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依赖着地球,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以保障和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 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似乎是向人类敲响的警钟,质疑着人类过去的道路,人类的未来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密不可分,或许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我们愈是邻近于危险,进入救渡的道路便愈是开始明亮地闪烁,我们便变得愈是具有追问之态。” 面对未来,人类必须警醒,以追问和沉思之态来考虑将要走的路。 1.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明是人类依赖自然并改造自然的产物。文明伴随着人类建立城邦、形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文化活动而产生。虽然在人类文明史上,因局部生态系统的崩溃而导致的文明毁灭事件已在很多地区发生过,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现代化进程,却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着更大规模也更加深重的生态危机。基于现状,人们不得不思考文明进程的方向该如何把握,人类是否应继续沿着工业文明的道路继续前进,抑或对文明进程的总体进路进行反思,力图寻找一种全新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们基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而提出的一种力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即“一切事物与一切事物有关” 。生态系统的观点告诉我们,在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存在和非生命存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为一体的文明形态;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如欧阳志远教授在其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一文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文明阶段,这一划分是基于文明的物质层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及生态问题产生的实际领域,生态文明应当是物质文化的进步状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序列。建构生态文明,首先需要调整生产技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方面实现飞跃,争取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4.6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但是,要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又必须以社会中的自由为手段,以意识中的自由为前提,所以它的建构必然要求在交往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得到响应。”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生态文明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潘岳在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要实现生态文明转向,就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变革,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改变人们对自然存在的认识,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工业文明时期资源浪费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潘岳认为,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在此,生态文明被视为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表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在满足人、自然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下才能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平衡。 虽然目前国内仍然存在着诸多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不同理解,但是,综合上述观点,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个人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能够满足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良性运行状态或文明形态,可以用它作为表征一个文明的序参量,来衡量社会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在生态系统层面达到的平衡状况。同时,从历史进程来看,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构成一个序列,形成了文明的三个阶段。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文明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进行统一变革,以达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欧阳志远.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N.光明日报,2008-01-2911. /0. /.7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平衡,实现生态良好、资源节约、人民安居乐业的总体目标。 1.2 森林与森林文化森林文化作为人与森林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性积累,对目前生态文明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1.2.1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分布昀 广、结构昀复杂、类型也昀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有着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包括繁茂的枝叶组成林冠层,茂密的灌草植物形成的灌草和草本层,林地上富集的凋落物构成枯枝落叶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森林生态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各类微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鲜、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 根据2007年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六卷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基本现状为:“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中国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构成了独特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结果,全国(含台湾数据)森林面积 17490.9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18.21%,活立木总蓄积量 136.18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美国人类学主要创始人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说到:“我们一向认为我们的始祖诞生在热带阳光照射之下的果木林江泽慧,主编.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8.8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中,这是很有道理的”。 国内诸多学者也认为,先民们在草莽未开的森林中采“树木之实”为食,或捕猎林中的动物, “构木为巢”以避风雨,可以说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地域文明的开始和终结都和森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2 文化的含义 从词源学角度来看,西方的文化一词(Culture)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而“Cultura”源自 Cultus 的过去分词 Colere。在拉丁文中,Colere的原意包含:保护、耕种、培养、尊重、崇拜、祭祀等,其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涉和对自然的崇拜,即指人类“保护”和“加工”自然生长物。据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考证,从词源上说, “文化”一词派生于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即对土地的保护、耕耘及植物的栽培,后来逐步引伸和扩大到对人的培养、教养,或表示人类应有的修养等等。这个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我国传统中,文化和文明都有文治、教化的含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 “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 ” 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篇昀早合用“文化”一词,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也,而后武力加焉。” 近代关于文化的研究是在人类学的背景下展开的。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Tylor E.)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出了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虽然“文化和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但文化的产生远在文明出现之前,文明是在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文化因其包罗万象,研究对象范围较为广泛和复杂,通常可以从文化产生的不同地域和文化形成的不同领域对文化进行划分。也就是说,文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4.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王伯恭,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169.9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森林文化研究 化研究可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理解。 1.2.3 森林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范畴来讲,森林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