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1页
涡轮增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2页
涡轮增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3页
涡轮增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4页
涡轮增压汽车行业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涡轮增压汽车行业涡轮增压汽车行业 分析报告分析报告 目目 录录 一 涡轮增压技术概况一 涡轮增压技术概况 3 1 涡轮增压技术简介 3 2 涡轮增压的优缺点 5 3 涡轮增压的省油性存疑 6 二 涡轮增压在欧洲的流行二 涡轮增压在欧洲的流行 9 1 欧洲涡轮增压化的动力 9 2 涡轮增压流行的原因 以德国为例 14 三 涡轮增压在中国三 涡轮增压在中国 18 1 日本和美国的例子 18 2 中国按排量征税的力度最大 19 3 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 涡轮增压与竞争力变迁 24 1 大众的涡轮增压 B 级车和 SUV 获得了市场青睐 24 2 反例 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不那么成功的涡轮增压 26 四 各大车企的涡轮增压技术进展四 各大车企的涡轮增压技术进展 29 1 福特 29 2 通用 30 3 PSA 32 4 现代 起亚集团 32 5 日产 33 6 丰田与本田 34 7 自主品牌 34 五 结语 合资车厂未来竞争力的猜想五 结语 合资车厂未来竞争力的猜想 35 一 涡轮增压技术概况一 涡轮增压技术概况 涡轮增压是一项有很长历史的技术 原理简单 并且已经较成 熟 早期的涡轮迟滞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良 相对于同马力的自然 吸气发动机 涡轮增压发动机有重量轻和体积小等优点 但平顺性 较差 根据美国EPA标准 涡轮增压仅仅显示出微小的燃油经济性 而根据欧洲标准 燃油经济性却很明显 1 涡轮增压技术简介 涡轮增压技术简介 一般来说发动机功率大小取决于气缸容积 容积越大 功率越 大 主要通过增加气缸数量与单缸容积来实现 如3缸 4缸 6缸 8缸发动机 但容积越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制造成本的上升 发动机 自身体积和重量的上升 涡轮增压的原理并不复杂 在排气通道内安装一个涡轮 从气 缸排出的废气具有一定压力 从而带动涡轮转动 在进气管道内安 装一个与排气涡轮同轴的压缩涡轮 从而压缩进入气缸内的空气 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 使更多的空气和燃料混合燃烧 来获得更大 的功率 发动机转速越快 废气越多 从而涡轮转速越快 进气量 就越多 涡轮增压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技术 一般公认发明者是瑞士工程 师比希 于1905年申报了此项专利 当时主要用于飞机发动机 由 于高空中空气稀薄 需要对空气压缩以获得更大的进气量 在坦克 发动机上也有应用 1961年通用汽车试探性的在汽车发动机上安装 了涡轮 70年代装配涡轮增压的保时捷911问世 瑞典的萨博公司 1977年推出萨博99 真正让涡轮增压获得了更广泛应用 但即使萨博公司开启了涡轮增压更广泛推广的大门 涡轮增压 机型的比例一直是可以忽略的 主要存在于一些追求动力的性能车 型 直到最近的 2007 年左右 才在以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厂推动下 有普及的趋势 经过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涡轮增压已经相当成 熟 注意上面所说的是指汽油车 在柴油车领域 涡轮增压较早就 获得了广泛应用 我们后文的讨论也集中于汽油车 2 涡轮增压的优缺点 涡轮增压的优缺点 凡事都有两面性 涡轮增压也是优缺点并存 平顺性较差的缺 点是导致其过去没有很广泛推广的一个原因 这一点目前的涡轮增 压发动机已经有所改进 但仍然存在 3 涡轮增压的省油性存疑 涡轮增压的省油性存疑 涡轮增压省油是不少人的观点 或者是直觉 或者来自厂家的 宣传 2013年2月 权威的美国消费者调查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表示 涡轮增压发动机没有燃油经济性 下表是具体数据 最后两个栏目分别是EPA 美国环境保护署 和消费者调查的油耗 数据 从中可以看出 根据EPA的数据 涡轮增压发动机具有少许 的燃油经济性 而根据消费者调查的数据 基本看不出省油的特性 差异主要来自测试方法的差别 一般来说 涡轮增压发动机在 拥堵的市区由于频繁变速油耗较高 而在匀速行驶时具有一定燃油 经济性 测试工况的选择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 消费者调查的燃油经济性测试包括以下3 个部分 1 以65 英里 小时匀速行驶于外部公路 在测试中以不同方向行驶来抵消风阻的 影响 2 在内部测试跑道上启停以模拟城市驾驶 3 几个测试者轮流 在一段30 英里的回路中共测试150 英里 该回路包括高速公路 二 级公路和乡村公路 但即使按照EPA 的测试结果 涡轮增压带来的 燃油经济性其实也不很明显 当然 我们认为 消费者调查所做的分析逻辑上存在一定问题 不同车型比较缺乏说服力 我们根据同一车型进行了比较 根据上述数据 我们综合判断 按照EPA的测试工况 涡轮增 压相对排量更大的自然吸气的燃油经济性平均大约5 但同时 按照欧洲油耗测试方法 涡轮增压确实带来了较明显 的燃油经济性 中国工信部的测试方法基本类似欧洲 欧洲的测试 方法过于宽松 我们可以看到按欧洲和中国标准得出的油耗一般显 著低于 EPA 结果 对于涡轮增压技术来说 更平滑的变速工况适合 其取得较好成绩 在这里不展开说明欧洲和美国测试工况对涡轮增 压油耗的具体不同 仅从结果上说明 不同的测试工况对涡轮增压的影响是显著的 欧洲测试结果中 涡轮增压可以轻松获得20 甚至更高的节油效果 我们倾向于认为EPA的测试工况更符合实际 二 涡轮增压在欧洲的流行二 涡轮增压在欧洲的流行 虽然涡轮增压在实际中可能并没有很明显的燃油经济性 但近 些年以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厂仍大力推广涡轮增压发动机 技术进 步使涡轮增压的如平顺性的问题得到缓解或许是一种解释 但那可 能只是在涡轮增压推广中得到的结果 而非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 按照欧洲油耗测试标准 涡轮增压确实能较同等马力的更大排量自 然吸气发动机获得更低的油耗 以德国作为例子分析 我们认为欧洲车厂热衷于推动涡轮增压 的原因是在已有的税收优势基础上 中期严厉的碳排放限值迫使车 厂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措施 而涡轮增压化最简单易行 1 欧洲涡轮增压化的动力 欧洲涡轮增压化的动力 欧洲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核心推动者 具体到汽车行业 2007 年12 月 欧盟提出将区内新车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从160g km 减至2012 年的120g km 未达标的车厂将处以严厉的罚款 2008 年 12 月 欧盟对方案作了修订 2009 年4 月 欧盟通过了二氧化碳 减排法规 443 2009 EC 最终目标是2020 年碳排放水平降低到95 g km 折合油耗低于4L 百公里 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 具体内容 1 制定了乘用车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1 短期目标 从2012 年 2015 年分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平均 排放130 g km 2012 年欧盟新注册的乘用车中65 达到130 g km 2013 年75 达到130 g km 2014 年80 达到130 g km 2015 年100 达到130 g km 2 长期目标 到2020 年新售乘用车平均排放达到95g km 2 制定了具体的惩罚措施 1 2012 年 2018 年 超标排放罚款 超标克数 5 欧元 新售乘用车数量 平均排放 超标不超过1g 超标排放罚款 超标克数 1 5 欧元 5 欧元 新售乘用车 数量 平均排放超标1g 2g 超标排放罚款 超标克数 2 25 欧元 20 欧元 新售乘用 车数量 平均排放超标2g 3g 超标排放罚款 超标克数 3 95 欧元 45 欧元 新售乘用 车数量 平均排放超标大于3g 2 2019 年开始 超标排放罚款 超标克数 95 欧元 新售乘用车数量 3 二氧化碳排放标准 1 2012 年 2015 年 130 a M m a 0 0457 M 汽车整备质量 千克 m 1372 2 2016 年起 130 a M m a 0 0457 M 汽车整备质量 千克 m 每 3 年调整一次 与欧盟整体目标相对应的是 欧盟国家陆续采用了基于二氧化 碳对汽车征税的方案 目前已经有19 个欧盟成员国基于二氧化碳排 放对汽车征税 包括 奥地利 比利时 塞浦路斯 丹麦 芬兰 法国 德国 希腊 爱尔兰 拉托维亚 卢森堡 马耳他 荷兰 波兰 罗马尼亚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和英国 基本涵盖了 欧洲主要国家 除了意大利 2 涡轮增压流行的原因 以德国为例 涡轮增压流行的原因 以德国为例 2007年左右 推动欧洲涡轮增压化有两个可能的变化 排放限 值和二氧化碳税则 尽管主要欧盟国家都已经实施了基于二氧化碳 的汽车税 但并没有统一的税则 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困难 基于 简单和重要性的原则 我们选取了欧洲汽车工业最发达以及对欧洲 影响最大的德国进行具体分析 以管中窥豹 德国的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税则修改 2009 年7 月1 日之后注册的车辆 年度流通税 类似中国的车 船税 基于发动机排量和二氧化碳排放 在初始阶段 原有的税收 条例仍适用于之前注册的车辆 2009年7月1日之后注册的车辆 汽油车 每100ML或小于部分的排气量征收2欧元 柴油车 每100ML或小于部分的排气量征收9 5欧元 扣除以下基础排放 随时间推移而趋严 后每克征收2欧元的年 度流通税 含汽油车与柴油车 2011 12 31 120g km 2013 12 31 110g km 2014 1 1之后 90g km 2009年7月1日之前注册的车辆仍适用原有的税收条例 2013年 之后也将适用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税收条例 每100ML排量或小于部分 欧 3 或更高 汽油车 6 75 欧元 柴油车 15 44 欧元 欧 2 汽油车 7 35 欧元 柴油车 16 05 欧元 欧 1 汽油车 15 13 欧元 柴油车 27 35 欧元 根据表6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根据欧洲工况测试的新一代涡轮增 压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显著低于同等功率的老款自然吸气发动机 这里需要解释下涡轮增压为什么能降低碳排放 这个问题实际上跟 涡轮增压能否节油相似 根据碳平衡原理 消耗了多少油 相应的 就产生多少二氧化碳 我们先从新老税则角度观察税赋的变化 可以看到 在新税则 下 除了 1 4T 车型缴税额减少外 其余均有提高 而且排量越大提 高的越多 注 最后两列是我们根据新老税则计算的年度流通税额 可以理解为中国的车船税 假设老车型均达到欧三标准 我们取了实际中的两个对照组 可以看到在新税则下大排量和 小排量两组都显示出了更好的节税功能 但上面两个对照组中 涡轮增压机型和相应的自然吸气机型的 功率并不相同 理想的情况下是比较同一系列相同马力不同排量的 两款涡轮增压和自然吸气发动机 但缺乏样本 上面两组中自然吸 气发动机的马力都较相对照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大 所以相应的 如 果存在我们希望的对照发动机 实际上节税额度要少于上表中的数 据 我们虚拟了相对涡轮增压机型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功率 做了 一个简单的估计 我们对上述结果做这样的解读 新税则下 涡轮增压的节税效 果有稍微的增加 但我们认为这种程度的节税效果提升不足以使原 本平淡无奇的涡轮增压产生吸引力 所以我们认为 欧洲车厂热衷于推动涡轮增压的原因是在已有 的税收优势基础上 中期严厉的碳排放限值迫使车厂寻求降低碳排 放的措施 因为罚款是严厉的 降低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有几个措施 可以提高柴油车的比重 但欧洲的柴油车比例已经达到 50 电动 车太遥远 混合动力欧洲在技术上又不具备优势 看起来涡轮增压 化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 总体来说 我们可以把欧洲涡轮增压化理解为一种应对政策的 表面文章 是一种无奈之举 三 涡轮增压在中国三 涡轮增压在中国 尽管涡轮增压节能减排的效果不很显著 但实际中政策引导技 术路线的情况也属于常态 比较欧洲 日本 美国和中国的政策环 境 我们发现 尽管欧洲可能是由于中期的碳排放限值被迫发展涡 轮增压 但在眼前 中国却为涡轮增压提供了最好的市场土壤 提 供涡轮增压机型的厂家能即刻获得竞争优势 1 日本和美国的例子 日本和美国的例子 日本汽车税收在购置环节主要有汽车购置税和消费税 分别按 购买价的5 征收 在保有环节 主要有汽车税 微型汽车税和汽车 重量税 其中乘用车的汽车税按照排量征收 在使用环节 主要针 对燃料征税 显然 对涡轮增压的推广 汽车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美国汽车方面税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低税率 但为了提高燃油 经济性 美国政府早在 1978 年就出台了强制性的汽车油耗限值标准 为 27 5MPG 相当于 8 55L 百公里 2007 年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 规定 到 2020 年 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平均油耗水平需要达到 30MPG 美国汽车方面的税收主要通过燃油税 但即使如此 美国 的燃油税率在世界上也处于很低的水平 美国联邦消费税 汽油为 3 5 美分 升 柴油为 3 75 美分 升 燃料税为地方税 各州税额不 同 平均为 4 美分 升左右 为降低燃油消耗 美国征收 油老虎税 控制大马力车辆的消费 可以看出 美国不存在依据排量或者二氧化碳排放收税的税则 2 中国按排量征税的力度最大 中国按排量征税的力度最大 中国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08 年 8 月 13 日发布通知 从 2008 年 9 月 1 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 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 费税税率 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 显然 这一改革对涡 轮增压机型是一个利好 2012 年 1 月 1 日 中国开始实施新的车船税法案 涡轮增压 再获政策红利 注 大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 20人的载客汽车 中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 9人 且 20人的载客汽车 小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 9的载客汽车 微型客车是指发动机气 缸总排气量 1升的载客汽车 我们依然采用之前的两个模拟的对照组 考察在中国新税则下 涡轮增压的节税效果 为了合计比较节税效果 我们按照 10 年车龄累计计算车船税 缴纳税额 并按 80 进行了折现 为了比较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日本汽车税下节税的效果 下表是四个国家节税效果的综合比较 为了更清楚的展示结果 我们计算了不同国家的节税金额 扣除 增值税后的车价 我们都按照国内车价计算 从结果看 2 0T 有明显的节税效果 在中国节税效果相对于在 德国超出约9 这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汽车行业主流厂家除了 发动机自制外 大部分的零部件是外购 试图相对竞争对手获得这 么大的竞争优势是困难的 正常情况下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不过 5 10 那么 涡轮增压是不是可以说在国内相对于自然吸气获得了明 显的竞争优势呢 在我们的逻辑链条中 这个问题的一个最大疑问 是 虽然在中国 涡轮增压较自然吸气确定性的获得了相对其他地 区的税收优势 但如果在其他基准地区 涡轮增压远远没有自然吸 气有吸引力呢 在日本 涡轮增压几乎没有市场 相对于中国来说 日本的道 路过于拥挤 汽车频繁启停 会降低涡轮增压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 日本对混合动力有较多补贴 日系车厂这方面具有技术优势 2012 年日本本土混合动力车占乘用车的比例达到19 7 在美国 交通通畅 涡轮增压更加适合 但美国对涡轮增压没 有丝毫的税收优惠 且汽车价格相对收入非常低廉 消费者更喜欢 性能稳定的自然吸气 即使这样 涡轮增压机型份额在美国市场正 在较快扩张中 这主要缘于美国和欧洲车厂的推动 日系涡轮增压 车型很少 美国没有税收和交通便利因素的干扰 在这个市场上 涡轮增 压仍可在车厂推动下获得接近10 的份额并且仍在提高 说明涡轮 增压相比自然吸气受消费者欢迎的程度在伯仲之间或许稍弱 我们以美国市场作为基准看待 在中国 消费者对汽车价格的 敏感性会高于美国 但同时交通方面没有美国那么通畅 但2 0T 机 型相对美国11 左右的税收优惠会让涡轮增压变得极具吸引力 从 而提供涡轮增压车型的车厂获得了竞争优势 3 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 涡轮增压与竞争力变迁 中国市场的实证研究 涡轮增压与竞争力变迁 我们根据主要市场不同税收政策的对比 认为中国给予了涡轮 增压最好的政策环境 理论上提供涡轮增压的车厂可以获得竞争优 势 但毕竟在实际中 影响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是比较多的 我们从 国内实证的角度给了我们的观点更多的支撑 我们依然坚持 涡轮 增压带来了并将继续带来竞争力变迁 1 大众的涡轮增压 大众的涡轮增压 B 级车和级车和 SUV 获得了市场青睐获得了市场青睐 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 中国的税收政策下 B 级及以上和 SUV 是涡轮增压主要的受益区 且排量越大 受益越显著 而B 级车和目前兴旺的城市型SUV市场恰恰是国内车厂利润最丰厚的区 域 这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在国内 B 级车市场 此前几年一直是日系三强 凯美瑞 雅阁 天籁 占据主导地位 但逐渐的到 2012 年 大众的帕萨特 NMS 和迈腾销量已到达 B 级车的前两位 而且这是同一品牌的实际上差 别不那么大的两款 B 级车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SUV 市场 此前本田的CRV 和丰田RAV4 占主导地位 途 观引入后 最终在2012 年登顶 我们可以认为一定程度上 大众 B 级车和 SUV 在 2012 年成 为市场最畅销车型是由于反日活动 但实际上 这种份额的变迁在 此前就一直持续 在国内 大众对涡轮增压的推广最为积极 大众B 级车的帕萨 特NMS 迈腾和SUV 的途观几乎100 涡轮增压化 而这三款车型 分别领跑B 级车和SUV 市场 我们不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 当然 必然有观点会认为 大众的产品如此热销是因为其诸如 大力推进国产化 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的相对老化 我们认为这也是 部分原因 我们强调 涡轮增压是我们认为的一个较重要的原因 2 反例 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不那么成功的涡轮增压 反例 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不那么成功的涡轮增压 可能有人提出反例 上海通用和长安福特之前也在B 级车上推 出了涡轮增压车型 为什么看起来不那么成功呢 在自然吸气B级车中 一般2 0L的低端车型是销量主要来源 其 余的也来自于2 5L及以下排量 在大众的涡轮增压B级车中 1 8T占 据了销量的大部分 选择2 0T的只是小部分人 原因是价格过高 排量过剩 上海通用在新君威中采用了1 6T和2 0T 在新君越中采用了 2 0T 这两款发动机都实现了国产 我们看到新君威和新君越中 2 0T的销量比重低于大众的两款B级车 这可能跟产品竞争力有关 但本身2 0T的市场就小 有这种差别说明不了很大问题 至于本该 有较好销量的新君威1 6T占比小 我们认为原因在于此前新君威 1 6T只提供6档手动变速器 而手动变速器在B级车市场中只有非常 少部分人会选择 这可能是厂家的一个失误 2013款新君威1 6T已 不再有手动挡车型 取而代之的是6档手自一体变速箱 也因为这样 2013款新君威1 6T有望取得较好市场反应 长安福特的蒙迪欧 致胜提供了 2 0L 和 2 3L 自然吸气发动机 以及国产化了的 2 0T 发动机 2 0 占比达到 74 5 这其中 2 0T 占 绝大多数份额 我们认为长安福特 2 0T 的销量是令人满意的 销量 甚至大幅高出迈腾和帕萨特 NMS 的 2 0T 版本 从这个角度看 很 难讲这是一款不太成功的车 至少 2 0T 取得了成功 新款蒙迪欧将 再搭载更适合市场的 1 5T 发动机 我们预计新蒙迪欧 致胜的销量 很可能翻倍 紧凑型 SUV 和 B 级车所需的动力结构基本类似 我们之前节 税效果是按照 2 0T 计算的 而销量更大的是更小一点的排量 我们 计算了另外两种可以应用于 B 级车和 SUV 的节税方案 由于排量 更小一点 相应的 节税效果要小 但仍然是明显的 在这其中 我们认为 1 5T 替代 2 2 5L 是最明智的选择 长安福特即将搭载在 新款蒙迪欧致胜上的 1 5T 发动机就似乎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 四 各大车企的涡轮增压技术进展四 各大车企的涡轮增压技术进展 我们既然坚持认为涡轮增压是当前影响车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预测哪些车厂将在国内推广涡轮增压对投资有指导意义 根据 不同车厂在全球不同市场的份额占比以及技术倾向 我们认为福特 通用 PSA 现代 起亚等非日系厂家更可能在中国推广涡轮增压 而日系车厂则很可能犹豫不决 日产相对更可能推广涡轮增压 当然 更准确的方式是追踪 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 在合资车厂中 福特 通用 PSA 现代 起亚都将陆续在中国大规模推广涡轮增压 日产也存在可能性 1 福特 福特 我们认为福特是非欧洲主要车厂中推进涡轮增压力度最大的 EcoBoost是福特开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系列的名称 该系列2009年 增加3 5升V6 2010年增加2 0升 2011年增加1 6升 2012年增加1 0 升产品 2013年增加1 5升 产品阵容不断扩大 自推出以来 福特 已售出超过60万辆搭载该系列发动机的汽车 目前拥有160万台的 EcoBoost发动机年产能 福特计划2013年90 的车型将搭载EcoBoost 发动机 目前 2 0T 已经实现国产 1 0T 正在国产化过程中 将搭载在翼 搏上 未来 1 5T 和 1 6T 也有可能国产 从国内市场发展来看 尽 管除大众外通用导入涡轮增压发动机更早 福特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2 通用 通用 尽管开发涡轮增压发动机通用甚至比福特更早一点 但目前这 方面推进速度不及福特 通用计划2013年将其涡轮增压车型的比例 增加至10 而福特的计划是90 欧宝是通用主要的发动机技术 来源 欧宝作为欧洲车厂 正在提高涡轮增压发动机产能 福特的发动机家族系列比较复杂 其正在整合技术资源 2011 年10月 通用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将现有的3个小型发动机发动机家族 S TEC Family 0 Family 1 合并为一个Small Gasoline Engine SGE 家族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个新的发动机家族将包含一系列3 缸和4缸发动机 排量在1 1 5L之间 将拥有例如直喷 涡轮增压和 替代燃料等技术 新的发动机家族将是欧宝和上汽集团 上海通用 以及泛亚技术中心合作的结晶 2012年6月 发改委核准了上海通用 沈阳 北盛汽车有限公司 配套发动机项目 项目包括1 2T 1 4T 1 5T三款涡轮增压缸内直喷 汽油发动机以及一款1 5升自然吸气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 建设规模 为45万台 年 项目总投资15亿元 我们认为很可能对应的即是正在 整合的SGE发动机家族 在国内通用的 1 6T 和 2 0T 都已经实现国产 尽管推进的力度 不如福特 但国产化布局的基础好于福特 我们认为如果上海通用 调整策略 未来有迅速发力的可能 3 PSA PSA作为欧洲车厂 开发涡轮增压的动力没有什么疑问 2012 年8月 神龙汽车公布了投放动力总成计划 2012年将投放1 6升 CVVT发动机 搭载连续可变正时气门机构的发动机 1 6升THP发动 机 直喷涡轮发动机 2013年 2014年则计划陆续投放1 2升THP发 动机 1 8升CVVT发动机 1 8升THP发动机等 PSA未来在国内推 进涡轮增压的力度看起来将不弱于福特 4 现代 现代 起亚集团起亚集团 现代 起亚集团的迅速崛起有目共睹 韩国市场的狭小迫使其必 须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和欧洲都是重要的市场 尽管其涡轮增 压推进时间较欧洲和美国车厂晚 但正迎头赶上 2012年10月 现代 起亚集团全球动力 会议召开 展示了集团 的新技术和未来规划 大部分议题集中于 将把涡轮增压直喷发动 机导入其全部的产品序列 会议上展示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包括 Kappa 1 0 TCI 现代i20 ix20 MPV Kappa 1 2 T GDI 现代i30 起亚cee d Gamma 1 6 T GDI 现代飞思 Theta 2 0 T GDI 很多车 型 如现代索纳塔和起亚Optima 2012年年底 搭载2 0T发动机的北京现代新胜达上市 2013年4月 东风悦达起亚发布中期计划 表示2013年年底 东 风悦达起亚国内研发中心将正式落成 逐步导入T GDI等新技术 我们认为 现代 起亚集团未来在国内推广涡轮增压的力度会较 大 当然时间上会落后于福特 通用与 PSA 等 5 日产 日产 日产是一家非典型的日系车厂 与雷诺的联盟提升了欧洲市场 对其的重要性 雷诺有动力推广涡轮增压技术 有技术共享优势的 日产自然也有相对丰田和本田更好的理由推广涡轮增压 我们认为 日产未来会在部分车型加配涡轮增压 不过力度应该会较欧美韩对 手小 6 丰田与本田 丰田与本田 起码目前来看 涡轮增压的大规模推广没有进入丰田和本田的 日程 混合动力是这两家车厂的研发重点 但我们看到 丰田和本 田有可能在混合动力系统中加装涡轮增压器 这两种技术不矛盾 7 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 根据我们的分析 在国内市场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带来竞争优 势 特别在 B 级车和 SUV 市场 自主品牌在 B 级车市场份额非常 少 但在当前火热的 SUV 市场 涡轮增压发动机对自主品牌车厂有 较大意义 事实上 主要自主品牌车厂基本都推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 我 们认为自主品牌车厂的决策都是基于理性的 这也是我们认为涡轮 增压发动机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一个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