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doc_第1页
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doc_第2页
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doc_第3页
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doc_第4页
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以下论文发表在动力与电气工程师2010年1月第13期:科技期刊审稿的体会与建议范明天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0引言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期刊的审稿都比较重视。我国科技期刊的审稿,一般采用三审制,即初审、复审和终审。初审一般由编辑完成;复审由专家审稿;终审则由主编或由主编召开小型审稿会决审。专家审稿的意见决定了论文的命运,也影响着期刊的质量和权威性。由于科学技术学科的逐步细化,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已不仅限于学科与学科之间,同样也存在于一个学科的内部。因此,无论是编辑初审、专家复审还是主编终审,由于每个审稿人的专业领域或专业学识的局限性,若遇到不熟悉专业的稿件,有时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领会稿件的创新程度,这无形中延长了审稿时间。目前,国内大多数知名科技期刊都有论文录取率低、发表周期长的问题,这都与审稿周期长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及期刊主编的学术水准,代表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理想的情况是,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最好能对作者的核心创新点进行探讨,主编的审稿意见最好能够对论文的3个方面进行评价:概括、模型、范例。鉴于个人的专业领域或专业学识问题,除非专家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专家或曾经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审稿专家或期刊主编均很难对每篇论文进行引领性的讨论。而所发表的论文如能经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将讨论意见附于论文后同时发表,将对读者及作者的创新性研究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些有价值的讨论和探索也有利于提高后来者的创新研究水平。目前国外一些权威科技期刊,就有将对论文的讨论附于文后一起发表的作法。笔者在审稿过程中对一些论文也提出了修改建议,与作者进行了互动,有效提高了论文与期刊的质量。本文试图通过审稿经验的总结,讲述个人的体会与思考,为科技期刊的审稿工作提出一些建议。1科技期刊的基本目标科技期刊这个平台是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者,追求的基本目标为质量上乘和学术权威。科技期刊的质量由3部分构成,论文的科技水平、论文的编辑质量和科技期刊的本身质量。科技期刊的审稿人和主编的学术水准影响着期刊水平及质量。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不仅代表作者的学术水平,更显示期刊的学术权威性。科技刊物的学术权威性就体现在原创性强的优秀论文的发现、培养和发布。由于受到现有学术评价体系的影响,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连年增多,已居世界第二位,而论文的平均学术质量却仅为世界第128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90%的科技期刊中大部分论文,作为一次文献价值是不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造成长期不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往往会因为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而无法很好地判断稿件质量的优劣,而泛泛的审稿意见对提高论文的科技水平和对创新研究的引领,均无济于事。科技期刊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可以将其比作制作精美的椟,而论文就是装在其中的一串串璀璨的珠。因此,科技期刊除了要保证自身的管理和编辑质量、保证椟的精美外,更需要对论文这个珠子进行打磨。对论文的审稿和编辑,对科技论文进行的三级审稿,就是要打磨这些珠,将论文这个晶莹珠子装入精美的椟,使之晶莹剔透,为科技界奉送高质量的论文。2科技期刊引导科技创新的具体建议(1)审稿专家对有价值的论文最好能够与作者展开讨论,这有利于提高作者的水平;(2)主编的审稿意见最好能对论文的3个方面进行评价:概括、模型、范例;对有价值的论文最好能给出主编观点。(3)对于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其审稿意见、主编观点及作者的回答,可以附在论文后刊登,以发挥科技期刊的平台作用。(4)编辑要走出去,深入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以保证稿件质量。(5)加强对研究生论文的培训工作,要求稿件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要强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以避免科技期刊成为研究生的作业本。3论文的评审意见及作者的回答样例由于目前学术论文的作者基本上以研究生为主,为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必要对论文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以含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内点最优潮流算法一文为例,本文给出论文的评审意见及作者回答如下:(1)专家对论文的评审意见专家1意见:随着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广泛应用,交直流并联系统的形成已成必然。交直流并联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和可靠安全性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采用内点最优潮流算法对含有高压直流输电的电力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提出的基于叠加原理和自动微分技术的考虑HVDC的内点OPF算法,具有提高计算速度和收敛性能;应用性能良好;保证了OPF程序的高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论文通过算例分析,论证了算法的上述优点。论文分析透彻、条理清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建议在贵刊发表。专家2意见:文章针对含有HVDC的电力系统,用非线性原对偶内点法求解,并应用自动微分技术提高编码的效率,但还存在如下问题:第1页引言中,直流输电具有降低线路损耗优点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直流系统的损耗率普遍高于交流系统的损耗率。这里是指降低交流系统损耗吗?第1页引言中,HVDC的出现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种快速廉价的潮流控制手段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应该还谈不上廉价。对表4中的5个测试系统的具体情况介绍太笼统。表5中的CPU时间似乎是太快了,2383节点系统的计算时间少于10秒,与常规潮流计算的速度相当。(2)论文的主编观点主编认为,论文虽然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但是最优潮流算法是个较传统的课题,论文应该说明其创新点,并应该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该文的核心创新点为使用AD技术处理HVDC设备对内点法OPF中Jacobian矩阵和Hessian矩阵的修改,主要修改建议如下:1)论文主要考虑在系统具有HVDC的情况下采用AD技术处理对内点法中雅可比矩阵和海森矩阵的修正矩阵的问题,但是论文介绍作者自己的文献19已将AD技术高效应用于内点法最优潮流(OPF),但没有提出系统化的处理HVDC等设备的方法,说明论文的创新性只在于考虑OPF模型中处理HVDC设备的方法。2)表1中的纯交流系统算例与修改后的HVDC系统算例不具备可比性,应该用同一个算例比较才有可比性。修改建议为,用具有HVDC的潮流程序计算潮流解,然后将边界固定,用新的OPF程序给出优化解,确认二者的计算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将边界放开,确认新OPF程序能否给出损耗较小的解,以此确定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作者与主编互动,很好地回答了主编的修改意见。具体回答如下:(3)作者的回答作者与主编互动,很好地回答了主编的修改意见。具体回答如下:在对原稿的修改中,根据主编的修改意见,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了改进:1)根据修改意见,在文中加入了更详细的关于本文区别于文献19的说明,并在结论一节以表格的形式对文献19和本文进行了对比;2)根据修改意见,重新设计了测试算例,避免了原文中对比算例的可比性问题。下面是我们对主编的修改意见的逐条回复。对于第1条意见的回复:文中对文献19与本文的相关说明确实过于模糊,的确不利于凸显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AD技术作为一种通用型数学工具,在具有灵活方便的同时,也具有计算效率低下等缺点。为了针对电力系统特点挖掘AD的潜力,文献19与本文讨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文献19基于对常规OPF梯度矩阵(雅可比矩阵和海森矩阵)中不变元素的观察,在AD软件中加入了对其辨识的功能,避免重复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则重复利用了已有的OPF代码,使用AD计算推导复杂但计算量小的修正梯度矩阵,提出了一套基于叠加原理的系统化处理HVDC等复杂电力设备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者是对AD软件或算法的本身针对电力系统特点进行改进,而后者则是对AD软件在考虑复杂电力设备的OPF中的使用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两篇文章中对AD技术的高效应用方法基于不同的观察、思考与实现,具有不同的创新与内涵,因此我们认为本文与文献19的创新性之间彼此互为补充。此外,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基于节点功率注入模型的叠加原理在OPF中的应用方法,该方法对OPF速度影响小,适用于HVDC、FACTS及用户自定义模型(限于篇幅仅以HVDC为例进行讨论)。对两篇论文的比较可以总结如表1-1。表1-1本文与文19的比较文献19本文研究思路挖掘常规OPF中雅可比和海森矩阵特点,在AD软件中加入辨识不变元素的功能,避免重复计算,提高计算速度使用节点功率注入法对HVDC建模,利用叠加原理将修正梯度矩阵分离,使用AD技术计算修正梯度矩阵创新点在AD软件中对梯度矩阵中不变元素进行辨识和重复利用(即改进AD软件本身)基于功率注入模型、叠加原理和AD处理HVDC等设备的系统化方法(即研究AD的使用方法)是否能够处理HVDC等复杂电力设备?否。仅讨论了常规OPF是。通过2.1节的节点功率注入模型将其纳入现有OPF框架是否能够重复利用已有的高效梯度矩阵生成代码?否。梯度矩阵使用改进后的AD软件生成是。通过2.2节的叠加原理实现,只需要在原梯度矩阵上叠加相应修正矩阵即可是否可以避免手动推导和编写HVDC等设备的修正梯度矩阵?未考虑HVDC等复杂设备是。通过2.3节中针对修正梯度矩阵使用AD软件计算的方法实现对于第2条意见的回复:根据建议,我们在修改后的文章中设计了3组对比测试,以证明文中提出的算法的可靠性:1)CASE-A:针对某一运行方式,给定原OPF的控制变量,计算考虑HVDC的系统潮流;2)CASE-B:由CASE-A的潮流解,固定OPF中的控制变量(即上下限相等),求解OPF;3)CASE-C:放松CASE-B中固定的控制变量,求解OPF。当CASE-A和CASE-B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且CASE-C对给定目标函数有更好的解时,我们即可以证明文中的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在修改稿中,我们对原含HVDC的二机五线系统进行了上述测试,其测试数据如修改稿中表2所示,另外CASE-C的优化参数与结果如修改稿中表2所示。表1优化算法的验证结果比较指标CASE-ACASE-BCASE-C系统燃料成本/$/hr 7245.9257245.9257182.430系统有功损耗/MW 11.66911.66911.131系统发出有功/MW 741.669741.669741.131系统发出无功/MW 564.223564.223571.705节点2-3间传输有功/MW 242.836242.836278.968节点2-3间有功损耗/MW 0.9290.9291.197表2测试算例中的HVDC参数HVDC参数约束初始值OPF结果minmax()10.00020.00015.00017.831()15.00025.00020.00015.000 ki 0.9001.1001.0000.905 kj 0.9001.1001.0001.100 Id/p.u.1.0002.00011.8101.998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CASE-A与CASE-B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说明该OPF算法能够正确处理HVDC设备;CASE-C具有更小的系统燃料成本,说明该优化算法能够针对含有HVDC的系统进行有效优化。(4)主编点评:为了论文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主编的意见无疑增加了作者的工作量,但是作者理解和接受了主编的建议,还下工夫进行了3组对比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可靠性,给出了科技论文的正确写作范例,体现了科技人员的严谨治学态度,也为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结语科技期刊除要保证自身的质量外,更要保证能够为科技界奉送高质量的论文,要处理好椟与珠的关系。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学术水平及期刊主编的学术水准,代表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鉴于科学技术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的现状,作者、审稿专家和期刊主编一般很难有共同的背景和知识对某个新的构想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很难期望期刊的审稿意见一定能够提高论文的科技水平,甚至引领创新性研究。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审稿专家最好能与作者对论文的核心创新点进行探讨,主编最好能够对论文的3个方面进行评价:概括、模型、范例。对于有价值的讨论,科技期刊可以考虑将论文的讨论附于文后一起发表,以起到期刊引领创新性研究的作用。作者简介:(照片),范明天,女,清华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供电专委会委员,CIGRE C4组分布式发电和配电组中方委员,曾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杂志社总编。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电网规划、城市电网应急管理、配电自动化规划、优化计算方法研究。有长期从事国内城市电网规划及相关工作的经验。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过50多篇科技论文,出版过配电网络规划与设计(译)、中国配电网发展战略相关问题研究、中压配电电压等级优化与改造3部专著。附录:我关于一些论文的主编观点以下内容对相关论文作者应该有一些参考价值,仅在此发表:1.梯级水电站水库蓄能利用最大化的长期优化调度主编观点:1.总体评价:论文针对梯级水电站的蓄能长期优化调度建立了蕴涵末级水电站弃水电量最小、水力资源电站间分配时的发电量增益最大和水电站总发电量最大的梯级水电站水库蓄能利用最大化长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构建了描述蓄水量、发电引用流量、弃水流量、水库前池水位和放水路水位之间关系的水电站水头特性详细数学模型,但是模型没有考虑整个电力系统中火电厂、蓄能电厂的约束条件。由于水电站总发电量最大取决于水、火等电厂出力之间的优化组合,论文的模型至少缺乏完整性。希望作者增加一些论述,阐述论文所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提条件。2.论文的两个算例均给出了3个梯级电站的月出力与发电流量,应该给出相应的月发电量。另外电站B、C的12个月的出力相等,电站A的出力也几乎相等,是否有问题?如果没有,则需要给予文字性的解释。作者没有对主编观点进行回答,现重述如下:1.论文的两个算例(表4算例1优化调度结果,表5算例2优化调度结果),只给出了3个梯级电站的月出力与发电流量,没有给出相应的月发电量,即没有给出(6)式的结果。另外电站B、C的12个月的出力相等,电站A的出力也几乎相等,而且出力等于与表1的装机容量(MW),是否有问题?如果没有,则需要给予文字性的解释。3.算例没有给出发电量,结论中根据表4和表5计算结果的比较,采用混合弃水策略的蓄能利用最大化优化调度模型可以提高水电站C发电量约30%,使梯级水电站的发电量提高约4%的表述就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2基于局部指标法的电压稳定薄弱节点在线辨识修改建议:1.题目:局部指标法有些不合适,局部指标法不是通用术语;在线辨识有些不合适,在线辨识薄弱节点只在摘要中出现过一次,(20)式下的从而实现对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在线监测,看不出与前句的因果关系,题目的这两个术语不能反映论文的具体内容。有些概念希望与作者商榷:薄弱节点的定义:系统中发生的大扰动使系统的有功或无功功率发生不平衡,从而使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此时系统的最薄弱节点往往比其它节点,更先于失去正常运行状态。建议在论文中给予说明。扰动情况:实际系统的较大扰动通常有断线、短路、失去大电源等,其中短路和失去大电源,比断线对系统的扰动更大,而负荷的增长,由于受到主变容量的限制或线路热稳定极限的限制,而且也不可能出现某点负荷任意增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系统造成较大的扰动。建议在论文中给予说明。仿真算例:论文在仿真算例中采用在某一节点持续增加负荷的方式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扰动,从而辨识薄弱节点的方式,在实际系统中没有现实意义,不足以说明所提出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实际运行时节点负荷不可能无限制增大,电力系统在规划设计时也不考虑这样的运行方式;建议改变算例的扰动形式,如采用失去大电源、切机、短路等故障,可能是比较现实,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3.基于遗传算法的电网过电压分层模糊聚类识别主编观点:1.总体感觉:作者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作者提出遗传-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过电压数据模式识别分类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误分类率,能对电力系统过电压类型进行有效识别。论文初读表面上很不错,细读觉得作者对过电压的本质、算法的本质及具体应用方法都有必要进一步澄清。2.过电压的本质:目前的方法缺乏真实过电压波形进行验证,而作者关于表12给出的过电压特征量在遗传-模糊聚类三部分计算中如何应用?3.算法方面:作者提出遗传-模糊聚类分析算法,该方法包括遗传、模糊和聚类三大部分内容,需要说明具体的应用方法。首先表12给出的过电压特征量在遗传-模糊聚类三部分计算中如何应用?遗传-FCM算法对过电压特征量构成的染色体的处理时过电压特征量为输入量?聚类在数学上有明确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指标,聚类中心是什么?是方差吗?模糊是边界的处理?如何有效选择特征量?4.实际应用方面:算例的结果应该说明该方法如何能有效降低误分类率,如何能对电力系统过电压类型进行有效识别。希望作者对论文的完整性、科学性、逻辑性和有效性系统地梳理一下,毕竟是工程方面的论文,希望说明对所应用方法的实际必要性,即使如此,对现有的数学方法不必浪费过多的篇幅。4.VSC-HVDC领域新型模块化多电平VSC拓扑本质机理及其调制策略研究主编观点:1.题目修改建议:中文:新型多电平VSC模块拓扑机理与调制策略研究英文:Research on the Topology Essential Mechanism and Modulation Scheme of New Multilevel VSC Modular 2.引言结束前应该给出本文的思路和研究内容。不能用本文对以上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这样的叙述方法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3.论文在摘要和结论都强调提出了一种基于幂和理论的改进型多电平基频开关调制策略,与通常策略中所使用的数字迭代技术,如牛顿-拉夫逊法相比较而言,本文所提算法可显著简化运算、降低计算量,且能求出开关角的所有解。,但是论文只用230个字叙述新算法,应该调整论文的内容。4.主编只是从可读性、完整性对论文提出修改要求,请作者酌情考虑。5.VSC-HVDC领域新型模块化多电平VSC拓扑本质机理及其调制策略研究总编观点:1.题目问题:建议修改为新型多电平VSC子模块电容参数与均压策略研究,英文题目为Research on Submodule Capacitance Parameter and Voltage Balancing Scheme of New Multilevel VSC Modular。2.术语问题:全文中均压只出现过一次,应该与电压平衡或与电压平衡控制统一。3.引言的内容最好分段,见修改稿。引言最后一段不应该是问题的重述,而应该给出论文的基本思路。4.主编只是从可读性、完整性对论文提出修改要求,请作者酌情考虑。6.一种适用于运行风险评估的元件修复时间概率分布该文在提交论文时应该给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04CB 217908)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7013)的题目,说明研究内容上与该文的关系。根据思路、模型和验证的基本步骤评价该论文:1.该文考虑运行风险评估的修复时间,应该说明计算时段为小时?分钟?该文借鉴文献8的思路,应该在文中概述该思路。2.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概率分布叠加指数分布来描述元件的维修时间,但是首先要回答元件的维修时间与运行风险评估的关系,虽然模型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需要判断是否满足应用需求。3.该文的算例与运行风险评估无关,论文题目似应改为元件修复时间概率分布的研究此外,提出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