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土方开挖及井点降水方案.doc_第1页
沉淀池土方开挖及井点降水方案.doc_第2页
沉淀池土方开挖及井点降水方案.doc_第3页
沉淀池土方开挖及井点降水方案.doc_第4页
沉淀池土方开挖及井点降水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淀池基坑开挖降排水方案一、工程概况沉淀池又称二沉池,是污水三期工程中单体工作量仅次于曝气池的构筑物,位于曝气池的东侧,呈圆型,直径52.1米,池体深度5.95米。基础垫层下口标高为-1.35米,局部标高达-3.05米,而地下水位标高在0.50米左右,现场平均标高约0.51米。二、基坑开挖、施工方式选择:基坑开挖采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整体大开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运土。、基坑开挖顺序:整个基坑开挖以对称轴线划分为两大区,两大区从中间同时进行。各区基坑开挖顺序由北向南后退开挖,具体开挖顺序详见图1;开挖顺序及运土路线示意图。、基坑开挖工艺顺序为:测量放线(定位)井点降水械挖、运土标高测量、边坡放线人工挖土、修坡到位基坑验收。、基坑边坡按1:1.5设放。基坑边坡由机械挖土后,人工及时修整到位。修坡土方均由人工挑运至基坑上、人工运至弃土场。三、基坑降、排水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其桩基工程在静压桩过程中已出现涌砂、冒水现象,因沉淀池开挖较深为确保基坑开挖安全,本工程基坑开挖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结合坑底明沟、盲沟和集水井等降排水。(一)明沟、盲沟和集水井等降排水 、明沟降排水 为保证基坑在雨后基坑集水的迅速降排,在基坑四周坡顶部位设置一条250宽、300深环形明沟;基坑内坡脚部位设置一道600宽、800深环形排水盲沟与基坑内部十字盲沟相通;环形盲沟与十字盲沟相交处设集水井以便抽水降排水使用。详见图2:基坑排水布置图、盲沟做法:盲沟开挖成功后,先在沟底铺设100厚的粗砂,再铺设100厚碎石,然后铺设200厚的狗头石在沟的中心部位,接着按反向铺设碎石和粗砂,一直填之砂垫层底部。盲沟详细做法详见下图:砂垫层碎石狗头石粗砂、集水井做法:先在集水井部位开挖1.5米深孔,然后在孔底铺设200厚粗砂,竖直插入做好的滤水井筒,四周用细石填充与盲沟相连通。滤水井筒采用500的钢管制作,钢管周围按间距100梅花形满钻10直径的小孔,外用棕麻进行包裹。集水井内置潜水泵不定时的排除基坑积水。(二)、轻型井点降水工程1、井点降水系统布置总管的直径选用127mm,井点管选用6m,直径50mm,底部孔洞1m,滤管外裹两层棕麻,外再裹一层土工布。井点管外露0.2m。基坑上口尺寸为60m,井点管布置离基坑边1.0m,采用闭合环形布置,等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内径达20m范围时插一圈井点降水管,为确保施工进度、基础施工质量中间一圈降水管直接浇筑到垫层内超出底板的降水管用氧气割掉。总管长度为197.66m基坑要求降水深度:S=1.85m采用单级轻型井点,井点管所需埋设深度:H=H1+h+iL =2.35+0.5+1/10*31.47=5.997m,符合埋设要求。、基坑涌水量计算:按无压完整井环形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公式:Q=1.366K(2H-S)S/lgR-lgX0 =1.36614.5(25.997-1.85)1.85/1.67-1.5 =2186.51m3/d 、井点管数量与间距计算: q=65*3.14dlk-3=24.9m3/d井点管数量:n=1.1Q/q=1.1*2186.51/24.9=87.8(根) 取88根井点管最大间距D=L/n=197.66/88=2.2 m 取1.5m则实际井点管数量为:197.66/1.5=131.77(根) 取132根、抽水设备选用: 根据总管长度和井点数量。选用射流泵井点降水设备。按50m需布置一套井点降水设备考虑,现场共计需要降水设备4套。2、井点降水系统施工、准备工作包括井点设备、动力、水源及必要的材料准备,其中井点设备除了正常的运行外,应配备第二电源,防止因停电造成井点堵塞。、施工顺序:井孔扎孔灌0.5m砂井点就位灌砂1.6m粘土封口布置总管用支管连接井点管与总管安装水泵试抽水。、井点的埋设用冲水法进行冲孔,冲孔直径为300,冲孔深度比滤管底部深0.5m,随即拔出冲管,插入井点管,井点管与孔壁之间立即填土、粗砂至滤管以上1.0m,上部用粘土捣实土封口,确保密封性好,防止漏气。、系统全部安装完毕后试抽,若有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排除故障。3、井点管的拆除:0.00以下验收结束,土方回填前拆除。4、注意事项、轻型井点安装与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漏气,防止井点管失效影响降水效果。、井点降水安装完毕后,需进行试抽,以检查有无漏气现象,使用时连续不断的抽水,以免引起滤管孔堵塞和边坡塌方事故。5、井点降水系统布置见图2:四、相邻建筑物的保护 该沉淀池南侧为二期沉淀池和接触池,其基础采用的是复合处理地基,为防止北侧沉淀池井点降水对二期沉淀池和接触池基础附近的水头损失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在厂区道路南侧采用回灌井点及地面灌水法来均衡二期沉淀池和接触池基础附近的水头损失,同时做好二期沉淀池和接触池的沉降观测,请专业测绘队测量沉降观测每2小时1次,并在补水区和降水区插两根水位观测孔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降水。回灌井点做法为先挖一条长80米左右、宽1米、深0.6米的沟槽,沟槽两端超出二期沉淀池和接触池500mm。为防止地面泥砂(污水)进入管内堵塞回灌管在沟槽两侧砌120mm高挡泥浆(污水)带。井点的埋设用冲水法进行冲孔,冲孔冲好随即拔出冲管,插入井点管,冲孔的间距为1米。为保证回灌管注水畅通采用自来水,并派24小时专人负责保持沟槽内满水,管口包裹绿纱一层,防止杂物堵塞管口。地面布管及方法见附图:五、边坡的支护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下水位较高,该基坑开挖较深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基坑南侧贴近厂区道路,其道路下埋有厂区超越管,该道路经常有厂内装淤泥重车辆进出,而基坑南侧无法正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