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名解.doc_第1页
生化名解.doc_第2页
生化名解.doc_第3页
生化名解.doc_第4页
生化名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2.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3.阿尔法螺旋: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键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四个残基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阿尔法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4.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分子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分子,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值即为等电点。5.肽单元: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1,C,O,N,H,C2位于同一平面上,C1,C2为反式构型,此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6.模体: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结构,称为模体,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种蛋白质,典型代表有热休克蛋白。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结构单位是肽单元,主要化学键是氢键。8.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主要化学键有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和范德华力,主要结构单位是结构域。9.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含两条及以上完整三级结构的肽链的蛋白质才有四级结构,每一条肽链都称为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10.茚三酮反应: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生成蓝紫色化合物的反应(与脯氨酸生成黄色化合物),颜色越深,氨基酸含量越高。11.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1-100nm,为胶体范围,由于蛋白质表面存在水化膜及颗粒表面电荷,所以蛋白质胶体比较稳定。第二章1.Km值: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可以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2.增色效应:当DNA变性时,双螺旋结构被破坏,位于内侧的碱基暴露,从而使紫外吸收增加,产生增色效应。3.核酶: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某些特定RNA降解的作用,这些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被称为核酶。4.核酸的一级结构:指核苷酸排列顺序。5.DNA双螺旋结构:指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的走向呈反向平行,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右手螺旋的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表面形成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6.核小体:7.核酸变性:指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形成两条单链的过程,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8.Tm值:即解链温度,指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得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第三章1.酶的化学修饰:在其它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因可与某种化学基因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2.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3.变构调节: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些部分可逆的结合,使酶的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4.竞争性抑制: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蛋白质的结合部位,这种抑制使表观Km值增大而Vmax不变。5.酶: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量酶是RNA。6.一碳单位: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四氢叶酸是一碳单位的载体。7.酶的特异性: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8.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但酶-底物-抑制剂复合物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这种抑制使表观Km不变而Vmax变小。9.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结合,使中间产物的量下降,既减少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酶,底物的量。这种抑制使Km,Vmax都变小但两者比值不变。10.酶原: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这种前体称为酶原。11.辅酶:指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主要作用是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12.酶原的激活:指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本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和暴露的过程。13.酶的活性中心: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第四章1.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反应部位在胞浆。2.糖有氧氧化:在机体供氧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重要供能方式。反应部位在胞浆和线粒体。3.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反应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4.磷酸戊糖途径: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进一步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5.糖异生:非糖物质(甘油,丙酮酸,乳酸和生糖氨基酸等)在肝脏中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6.TCA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是一个由一系列酶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在该反应过程中,首先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再经过4次脱氢,2次脱羧,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3个NADH+H,1个FADH2,1个ATP,两分子CO2,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循环反应过程。7.乳酸循环:肌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肉糖异生活性低,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后,又可被肌肉摄取,由此构成一个循环。乳酸再利用,避免了乳酸中能量的消失,防止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第五章1.酮体:乙酰乙酸,b-羟丁酸,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由肝细胞线粒体生成,在肝外组织运用,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是肌肉和脑组织的重要能源,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2.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被释放入血后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3.b-氧化:是指游离脂肪酸在胞浆中活化成脂酰CoA,再进入线粒体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得过程,最终生成一分子乙酰CoA,一分子FADH2,,一分子NADH+H,一分子脂酰CoA。4.营养必需氨基酸:指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摄取的氨基酸,包括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5.在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6.血脂:血浆中的脂类的统称。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磷酸,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7.甘油一酯途径:是小肠粘膜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途径,即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及脂肪酸再合成甘油三酯。8.甘油二酯途径:是肝,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途径,其中的3-磷酸甘油主要来自糖代谢,可利用游离甘油。第六章1.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2.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称为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出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3.呼吸链:指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通过连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这一系列的酶,辅酶称为氧化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4.解偶联剂:指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解偶联剂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相互分离,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5.P/O比值:指氧化磷酸过程中,每消耗0.5molO2所生成的ATP摩尔数。第七章1.氮平衡:指机体吸收的氮和排出的氮之间的差异关系,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代谢的概况。2.营养必需氨基酸:指机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共八种,分别是Val,Leu,Ile,Phe,Trp,Lys,Met。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其必需氨基酸可以互相补充而提高营养价值。4.腐败作用:肠道细菌对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所引起的作用,腐败作用的产物大多有害,但也可产生少量的脂肪酸及维生素等可被机体利用的物质。5.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6.转氨基作用:指在转氨酶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去掉阿尔法氨基生成阿尔法酮酸,而另一种阿尔法酮酸得到氨基生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7.联合脱氨基作用:指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脱氢作用的结合,使氨基酸脱下阿尔法氨基生成阿尔法酮酸的过程,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途径。8.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9.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指鸟氨酸与氨及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瓜氨酸,瓜氨酸再与一分子氨生成精氨酸,精氨酸再水解产生尿素,并重新生成鸟氨酸的过程。是氨在体内最主要的去路。第八章1.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肝脏是主要器官。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指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在脑,骨髓进行。3. 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指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二氧化碳等简单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嘧啶核苷酸的过程,肝脏是主要器官。第十章1.复制: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2.半保留复制:指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链。子链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承接过来,一股则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与亲代一致。3.双向复制:指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的过程。4.复制子:指真核生物中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单位。5.领头链:顺着解链方向形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为领头链。6.随从链: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的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为随从链。7.岡崎片断: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断。8.复制的半不连续性:指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现象。9.解螺旋酶:指利用ATP供能,作用于氢键,使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酶。10.引物酶:复制起始时催化生成RNA引物的酶。11.SSB:在复制过程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并单链完整。12.端粒: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13.逆转录:依照RNA中核苷酸的序列,以dNTP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14.cDNA: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合成的与mRNA碱基序列互补的DNA链。15.移框突变:指缺失或插入核苷酸的突变,引起三联密码子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后果是翻译出一级结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蛋白质。16.修复: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回复为原有的天然状态。第十一章1. 结构基因: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部分。2. 不对称转录:指在DNA分子双链上某一区域,一股链用作模板指导转录,另一股链不转录,且模板链不永远在同一条单链上。3. 启动子: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序列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起始部位,识别部位,结合部位。4. 顺式作用元件:指真核生物编码基因两侧的DNA序列,可影响自身基因的表达活性,通常是非编码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5. 反式作用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域DNA的蛋白质。6. 转录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因子。7. 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上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费编码区再连续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8. 外显子: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苷酸序列,结构基因中有表达活性的部位。9. 内含子: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而在剪接过程中被除去的核酸序列,结构基因中无表达活性的部位。10. 核酶:具有酶促活性的RNA。第十二章1. 翻译:指将核酸序列中由4种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一级结构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过程。2. 密码子:开放阅读框架内每3个碱基组成的三联体形式的核苷酸序列,决定一个氨基酸。3. SD序列:在原核生物各种mRNA起始AUG上游约8-13个核苷酸部位,存在4-9个核苷酸组成的一致序列,富含嘌呤碱基,以AGGA为核心,又称核糖体结合位点。4. 翻译后修饰:新生肽链从核蛋白体释放后,经过细胞内各种修饰处理,成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的过程。5. 分泌性蛋白质:穿过合成所在的细胞到其他组织细胞去的蛋白质。6. 蛋白质靶向运输:蛋白质合成后定向地到达其执行功能的目标地点,相对于分泌蛋白而言。7. 信号肽:未成熟分泌蛋白中可被细胞转运体系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富含疏水性碱基,有碱性N-末端,疏水核心区和加工区。8. 摆动性: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之间的配对有时并不严格遵守碱基配对原则,这种现象称为摆动配对。9. 抗生素: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一类药物,抑制细菌代谢过程或基因信息传递特别是翻译过程。10. 注册:指氨基酰-tRNA根据遗传密码的指引,进入核蛋白体的A位。第十三章1. 基因组:指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2. 基因表达:基因经过转录,翻译产生的具有特异生物学功能的产物的过程。3. 管家基因:即产生必需蛋白的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并且在一个个体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这类基因表达又称组成性基因表达。4. 诱导:可诱导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增强的过程。5. 阻遏:可阻遏基因在特定环境中表达减弱的过程。6. 协调调节:在一定机制调控下,功能上相关的一组基因,无论其为何种表达方式,均需协调一致,共同表达,即为协调表达。7. 特异DNA序列:指具有调节功能的DNA序列。8. 操纵子:在原核生物中,通常由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操纵序列,启动序列及其他调节序列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组成。9. 操纵序列:与启动序列毗邻或接近的DNA序列,是原核阻遏蛋白结合的位点,其DNA序列与启动序列交错,重叠。10. 反式作用:由某一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蛋白质因子,通过与另一基因的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调节其表达。11. 顺式作用:蛋白质因子可特异识别,结合自身基因的调节序列,调节自身基因的表达。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