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民居.ppt_第1页
广府民居.ppt_第2页
广府民居.ppt_第3页
广府民居.ppt_第4页
广府民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府建筑 在先秦以前这里的先民主要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 到了秦汉时期 是岭南文化重要的转折时期 南下的中原移民带来了更发达的汉文明和先进的建造技术 与南越土著文化融合 为这里民居建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在惠城区下角东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土屋 歇山形状 干栏式的墙身结构 悬山式的屋顶 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式 岭南位于中国的南部 北依南岭 由于五岭万山重叠 在地面上把广东 广西和中原分割开来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 两广被称之为岭南 领表 岭外 图1岭南地域范围1 福州2 广州3 韶关4 桂林5 南宁 岭南地区大陆地势北高南低 它以山地 丘陵地为主 两者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0 平原 台地约占30 广义的 岭南 是指五岭以南的广东 广西 海南 香港 澳门地区 狭义的岭南是指珠江三角洲 广东北面紧依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 东北面临福建境内东北向的西北走向的武夷山脉 西接广西境内也是东北向西北走向的云开山脉 这些山脉在岭南的西北 北 东北围成一个天然气候屏障 冬天挡住了大部分来自北方移来的干燥冷空气 夏天容易迎来海洋温暖气流和丰沛的降水 气候特征夏热冬暖日照丰富 北回归线横过广东中部 太阳高度角较高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多 雨量多 但分布很不均匀 冬季和初春雨水少 2 4月多梅雨 湿度大 5 6月份为降雨量最高峰 有 龙舟水 之称 风大 夏天和秋天又常受沿海台风暴雨侵袭 导致局部风灾和水灾 这种特殊的气候特使得广府地区建筑需要具有防热 防雨 防潮 防风的能力 岭南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所以宗族文化自古以来在岭南地区比较突出 这是社会经济 制度 文化综合发展的结果 在聚落建筑上如宗祠 私塾 庙宇等有明显的反映 在广东各大民系中 广府民系是起源于广东 最早形成也是人数最多的民系 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粤西部分地区 操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方言 广府地区在先秦时期的先民主要是南越 西瓯 骆越等原始部落的土著人 在这远远不断地移民潮当中逐步发展成熟的 岭南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等与北方中原人都有所差别 其形成与发展是古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 海洋文化以及闽越 吴越文化 荆楚文化交流融汇的结果 综合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文化体系和文化特征 该地区是岭南最大的平原和水网最密集的地区和广府民系文化核心 乃岭南地区水乡的主要代表 广义的广府民系定义 说粤方言的广东人称为广府民系 狭义的广府民系 狭义的广府民系即日常口语中指的广府人 旧称棚民人 番禺旧裔 ll 一 岭南水乡 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大多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靠近海洋一带 此处河流纵横交错 水资源十分丰富 珠江是东江 西江 北江三大河系及其他支流 谭江和溪流河等水系的总称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 是目前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 它地处广州溺谷湾的西南沿 珠江后航道的北岸 村内大小河道纵横交错 迂回曲折 是珠江水乡水网的组成部分 村落四面环水 形似小岛 故称小洲 亦称壕洲 普遍以 梳式 布局为主 局部结合地形适当调整 民居巷道多垂直河涌 脉络结构整齐有序 特别是在华台山为中心的民居建筑群 以规则整齐的 梳式 布局根据方位 河道走势需要扭转 形成似于八卦图的形态 古村的边界为四面临水 主要河涌有西江涌 细涌 更外面是大片的果园 鱼塘 耕地等 村内有三重水口 有庙镇守 石岗滘是村内的主要交通水系 也是联系外界的主要通道 水道迂回曲折 以交叉形联系了整个村落 建筑规划整齐规整 形成 连房广厦 效果 建筑东西墙靠纵巷两侧房子互相遮阳 南北墙靠横巷两侧房子互相遮阳 高墙窄巷能使大部分地方处于建筑阴影内 使人经常活动的区域内较少受到太阳直射 有效减少辐射热量 具有很好的遮阳防晒效果 巷道 冷巷 之间互相遮阳 形成地面冷环境 与开阔空间 如院落 形成热压 给建筑内带来良好的热压通风 村前有风水池塘 以一个巷子为中轴 中轴线前端布置大祠堂 成为整个村落的构图中心 整齐通畅的巷道发挥着交通 通风和防火的作用 村落朝向取东向至南向为主 当村落与东南季风垂直相迎或成角度不大时 季风即可沿着梳式布局的里巷向群组内深入 此时季风与里巷几乎平行 庭院由于受到较大的日照 温度比冷巷高 庭院与巷道的温差会造成内外空气压力差 使冷巷的低温通过门窗渗透至屋内 送走热气 达到降温目的 另外 广府建筑的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 同时 村前有水塘是所有村落的共同特点 水池边种上大榕树也是惯例 榕树之下的空地想来是仅次于宗祠的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池塘和冷巷组成的降温通风系统也能带走热气 降低热气在聚落里聚集 春夏季经常暴突袭 采用前低后高的群组地台方式 这不仅是排水和风水意象的需要 也有利于引导上空风下流引入村落群组后部 以龙门县麻榨镇凤岗村为例 整个聚落呈近似正方形 坐西朝东 村前是一个半圆型的池塘 村后是一片茂密老林作依靠 聚落内部是典型的广府梳式布局村落 由北到南七条巷道整齐东西贯穿 村前排正中是祠堂廖氏宗祠 宗祠进深五进 形制非常高 两旁是纫兰家塾 化南家塾 碧梧书室等建筑 民居向横巷直接开大门 形成的侧入式建筑平面布局 村内宗祠庙宇较多 小洲村家祠 过去的庙宇有十几座 现仅保存玉虚宫 天后宫 简佛祖庙 三帝庙等几座 规模都较小 建筑较为朴素 这些宗祠庙宇都面河而居 前有祭拜广场 风水格局较好 并且也基本上决定了周围民居巷道的肌理走向 是村内重要的中心节点 水乡村落以院落式民居为主 普通人家多住一明两暗 直头屋 中小户人家住明字屋或三间两廊 明字屋为两开间 独门独户 三间两廊为一厅两房 屋前天井 天井旁的两廊分别为门房和厨房 岭南气候炎热 风雨常至 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 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 是一种三开间单进深的民居 入口在中间 称明间 用作厅 两侧为房间 一般为硬山屋顶 从平面特征来看这种形制是沿袭于古代干栏式民居 没天井 一明两暗 由 一明两暗 演变的平面方式包括开间数增加 或价高屋架扩大进深 或者增加层数 一般以两层为主 三间两廊是岭南水乡最主要的平面形式 主座中厅堂在中间作日常起居空间 两边为房间 前面为天井 正对厅堂 天井两旁分别为厨房 杂物房和柴房 厅堂与天井间可以有隔墙 中间开门 也有不设隔墙为全开敞式的 通风采光较好 它们的特征是以三开间为主座与前面两廊围绕天井布置 既能节省用地又能满足住家日常劳作活动 围合性和向心性强 根据需要以此变化组合成各种平面形式 如几个三间两廊平面拼接在一起供几家住户使用 或者在两廊前面增加房间形成 上三下三 的平面形式 或者采用楼房的形式将主座部分增加为两层等 在卧房东 西两侧开窗 宽约80厘米 高约1米 并且在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增加了巷道 也叫 青云巷 它是在建筑的一侧留出的一条小廊道 并当巷道的一侧有建筑形成阴影区 巷道内就会成温度差 从而形成热压通风 岭南地区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或南风 因此冷巷为南北向 便于通风 还必须造成阴影区 才能达到冷巷的目的 明字屋平面为两开间 平面似 明 字故称明字屋 通常厅和房位置固定 院子和厨房位置根据需要灵活变化 产生了三种基本形式 厅和房在后面 厅和房在前 厅和房在中间 明字屋平面布置较为自由灵活 可变性大 功能明确 采光也较好 较为实用和方便 采光 蚝壳窗 蚝壳窗是一种中国古代民间用 蠡壳 等贝类外壳经过打磨使其变薄产生透亮加工制作的窗户上类似玻璃的代用品 就是所谓 明瓦 来制作 从建筑山墙分析 岭南水乡的建筑多以镬耳风火山墙为独特的造型特征 即像镬 锅 的两个提手耳朵 另外有些地方称为 茶桶耳 或者 卷 耳 镬耳山墙高高耸起的房屋又称 鳌耳屋 据说是因为鳌鱼是西江流域古族群的一种图腾 镬 hu 通风 趟拢门俗称 三件头 即指矮脚门 趟栊和木板大门 硬木大门是大块实木所制的主要防盗门 向内平开 趟拢是下部装有滑轮的圆木栅栏门 水平推拉 矮脚吊扇门是带有木雕装饰刚过人高的小木门 向外平开 它既保持了建筑房屋的隐秘 又利于通风透气 既可以观察门外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 居民把硬木大门和矮脚吊扇门打开 只留趟拢关闭 这样等于敞开了整个门洞不妨碍风的通过 同时又兼能保证户内安全 如果户内需要一些私密性的时候 居民则关上外面的矮脚吊扇门 外人看不进来 获得了私密性 同时仍有一半左右的大门洞口保持开敞 通风效果依然良好 天窗 可开合的天窗是广府传统民居另一种特色的开窗形式 它是在瓦屋面上留出一定的空位 设置可水平推拉的半透明窗扇 让居民可根据天气情况开启或关闭 由于天窗位于室内空间的高处 工匠便通过安装拉绳与滑轮组的机关 来控制窗扇的开闭 令居民不用攀高即可操作 维护结构隔热原则 岭南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要求为 白天隔热好 晚上散热快 具体来说就是 白天1 外表面吸热少 2 吸热后向内表面导热慢且少 2 吸热后热量最好能较多转换为其他能量 晚上 向外散热快且多 向内少散热或不散热 夯筑墙 青砖墙 四合天井式 由两个一明两暗前后并置 中间用两个侧廊相连 围合出中间带有一个天井庭院的住宅 可参考三间两廊的布局特点 发展型通常是在住宅主人拥有十分殷厚的财力及较高的社会地位才得以兴建 如龙华五村的蔚园 主体是一个45米长30米宽的单层民居 入口在内凹的正立面中间处 三进厅堂 上厅为祖祠 主体建筑左右各三条五开间的一明两暗并置 端部和中间用廊屋连接 六个小天井 三进的建筑屋脊逐渐升高 山墙为尖角的硬山屋顶 主体建筑两旁各有一条与主体垂直的排屋 类似客家围屋的横屋和福佬官式大厝的护厝 厝 cu 蚝壳h ok 指牡蛎的外壳 太平天囯洪仁玕 资政新篇 凡金 银 铜 铁 锡 煤 盐 琥珀 蠔壳 琉璃 美石等货 有民探出者 准其禀报 爵为总领 准其招民探取 牡蛎 m l 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各大洋沿岸水域 据当地老人介绍 小洲村内原有蚝壳屋数百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多数蚝壳屋因建造年代久远 且蚝壳砌筑的墙身不能钻孔 无法安装上下水管道及电器设备 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而逐渐被弃置 许多蚝壳屋因无人居住 年久失修而损毁 所余仅寥寥数间 该村目前惟一的一间蚝壳屋 如图 说起它的 年龄 还真不小呢 据说有 岁 了 除墙脚离地面50厘米一段 因防水浸而不用蚝壳外 整面墙都是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 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 凹凸的蚝壳像遮阳百叶 在阳光的照射下 外墙面呈现大片蚝壳的阴影 既有遮阳隔热效果 又韵味无穷 这种传统自身遮阳做法被后人发展成为凸砖遮阳墙 蚝壳墙不但有自身遮阳的作用 也因其内含不流动空气而导热系数很低 有利于结构隔热 蚝壳墙表面凹凸不平 触感不好 不利生活使用 因此 一般在蚝壳墙内表面抹灰找平 或在内表面砌青砖墙 形成组合墙 如此一来 便更加有利于隔热 另外在砌筑蚝壳墙的时候把凸面向上 稍向外斜 以便墙身排水 可以说一物多用 废物利用 充分体现了岭南人的机智灵敏 善于发现 敢于创新的优秀品格 该房子墙壁厚 米 用泥浆 蚝壳砌筑而成 蚝壳墙中间有杉木顶住 坚固结实 顶部用瓦盖顶 屋内异常干爽 住在里面的人夏天不用空调也感到特别凉快 冬天就感到特别温暖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蚝壳墙便是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 珠三角一带盛产生蚝 在古代加工技术还未成熟时 生蚝吃完后遗留下的壳基本上被集中起来 分门别类当作建筑材料来出售 竹筒屋 竹筒屋竹筒屋 顾名思义 因其门面窄而小 纵深狭长 形似竹筒 所以称竹筒屋 竹筒屋还有一种叫法 那就是 商铺屋 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 其开间小 进深大 两者之比由1 4至1 8不等 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 中部为大厅 内设神楼 大厅为单层 较高 厅后为房 后部为房和厨房 厕所 广州的竹筒屋具有低层 高密度 适于南方气候的特色 除广州以外 竹筒屋还分布于省内珠江三角洲 西江流域以及汕头 湛江等地 原属广东省的海南岛海口市也有许多这类屋式 越南河内及东南亚一些城市也有竹筒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广州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城建工作的进步 许多竹筒屋也逐渐被拆除 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住大厦 目前荔湾区西关一带仍保留一些竹筒屋 通风 排水及交通主要靠天井和巷道来解决 屋深长则天井相应增多 2013年9月8日 竹筒屋的构造 天井的尺寸都不大 对通风起直接作用的是天井的进深 形状不是主要的 从海南的实际调研中 天井进深在2 5 6米之间 竹筒屋的剖面独具特色 一般大门为单层 后部为两层 中部大厅 高约一层半 形成了建筑屋面前高后底的不同层高处理手法 利用不同层高的空气压力差 开窗 作为进出风口及采光口 在竹筒屋中 室内为低温 天井上空靠近屋顶部分为高温 天井上下的温差形成天通风的热压差 影响热压通风的效果 对于竹筒屋 热压通风的关键在于室内外温差 天井的面积和天井高度 竹筒屋的通风构成模式即为 街巷 厅堂 冷巷 天井 冷巷是截面积较小的风道 其风速会增大 风压会降低 与冷巷接通的各房间的较热空气就回被带出冷巷 较冷空气就会进入补充 达到通风效果 2013年9月8日 简单的竹筒屋为单层 规模加大可为两层 三层 竹筒屋也可以向纵深上发展 做成并联式竹筒屋 或者再加一间可为明字屋 2013年9月8日 竹筒屋的构造 2013年9月8日 竹筒屋的构造 2013年9月8日 竹筒屋的构造 2013年9月8日 竹筒屋的构造 当竹筒屋未能满足使用要求时 横向可再建一单间并联 在天井中加开一门联系两侧 并将原有开间大门封堵 也可形成明字屋布局 基本结构与竹筒屋相同 在纵向上 则以天井和卧室或廊道与卧室为基本单元 根据需要而自行增加 2013年9月8日 清朝豪宅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 俗称古老大屋 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 多为名门望族 官僚巨贾所建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 光绪年间 是荔湾民居的典型代表 是有钱商人的住宅 西关大屋 是城镇大屋的代表 为大户豪门所有 是三间竹筒屋的并列 其空间序列是 门廊 门厅 前厅 正厅 后厅 两侧为卧室以及其它的生活用房 有的两侧还有青云巷 左右有偏厅和书房 中轴线上的厅堂为了能通行 常加屋顶 形成两侧天井 厅与厅间以及厅与房间用天井隔开 2013年9月8日 历史由来 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是广州的商贸中心 因此当年也聚集了许多名门望族 官僚巨贾 这些豪门富商在西关一带兴建了大批当时的 豪宅 被称为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集中的 西关角 即今天的荔湾区宝华路 多宝路 逢源坊 华贵坊一带兴建的豪宅 那时广州的潘 卢 伍 叶四大富商家族 无一例外都住在西关 相传兴盛时多达八百余所 现在还居住的旧宅而具有保留价值的只剩下10多间 2013年9月8日 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西洋建筑的入传 中西建筑的融合等阶段 使这一独具风格的岭南建筑逐步走向成熟 2013年9月8日 布局特点 布局特点是 三间两廊 左右对称 中间为主要主要厅堂 2013年9月8日 从建筑剖面上看 天井可以直接采光 或加上小屋盖 靠高侧窗 水窗 或天窗通风采光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 偏厅 卧室和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 2013年9月8日 青云巷 青云巷是西关大屋的特色之一 在大屋的两侧 房屋与外墙间留出一条几乎同大屋一样幽长 宽1 4 2 1米的小巷 称为 青云巷 西关大屋是一种高密度的住宅建筑 巷道中的自然风因过道收缩而加速 又有两侧阴影积聚冷空气 产生冷热交换的小气流 不断带走山墙外表面多余的热量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2013年9月8日 侧窗采光天窗采光 二 三楼楼面均开设井口 供下层厅房通风采光 2013年9月8日 别具特色的西关大屋的楼梯 2013年9月8日 满州窗窗户均等地分为左右三列 每列上下三扇 合共九扇 其开闭方式为上下推拉 各段窗扇可任意推到任何位置 窗上通常镶嵌有色花玻璃 骑楼 近代商业建筑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 西方的商品开始大批输入中国 加上中国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带动工商业迅速发展 商业的繁荣带来近代商业建筑兴起 其中经营各种商品贸易的各类骑楼式商号较为典型 骑楼简史 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 由英国人首先建造并称之为 廊房 的 外廊式建筑 在气候炎热 空气潮湿的南亚 东南亚 东北亚较为集中 骑楼多为三四层 临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 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 远远看去 像 骑 在人行道上一样 故名 骑楼 骑楼建筑与南越先民的住房关系最密切 有人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 干栏 建筑的遗韵 与广州的近代的商业街相似 都是上居下铺 前铺后居 单开间为主 屋面为双坡瓦屋顶为主 立面装饰常有欧陆柱式和玻璃窗 延绵的骑楼构成一幅充满近代惠州商业历史风貌的街景 中国骑楼博物城 梧州骑楼基本上保留原始风貌的22条骑楼长街上 共有560座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 骑楼面积之大 长度之长 范围之集中 保存之完整 在岭南的城市中是罕见的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馆 梧州骑楼城的历史 梧州是西江 浔江和桂江三江汇合处 广西784条河 80以上 的水流经梧州 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 1897年 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 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 骑楼建筑开始在梧州兴起 到了1924年底 梧州发生特大火灾 当局决定 拆城筑路 挖山填塘 将扩大城区面积 用城砖筑地下水渠 铺砌街道马路 街市规格参照广州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 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 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 开平碉楼建筑风格多样 既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 悬山顶式 也有国外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 如希腊式 罗马式 拜占庭式 巴洛克式等等 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东经112 13 至1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