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答案.doc_第1页
美学原理答案.doc_第2页
美学原理答案.doc_第3页
美学原理答案.doc_第4页
美学原理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层次:专升本 类别: 网教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 201 6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 美学原理 【0324】 A 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评卷人得分(横线以下为答题区)1、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与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崇高是美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范畴。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们一直都在追求崇高美,体验 崇高美,创造和表现着富有崇高美的各种艺术作品。崇高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在人的精神重 建、提升人生境界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对崇高美的论述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 崇高把对人的心灵 及其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当作根本性的问题, 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抗争中的超越。 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辨的哲 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 作为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 其理想的追求便转向了美的一种 更高形态崇高美。 一、对崇高及崇高美的阐释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他在论崇高中明确的把崇高 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举的美加以论述, 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伟大的心灵。 继朗 吉弩斯之后,英国的伯克提出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晦暗、力量、无限、壮丽等,并 着重考察了主体在观赏崇高对象时的心理特征, 即崇高感, 这种崇高感的本质在于对象能激发和引起人 的尊严及自豪感和胜利感。德国的康德在吸收伯克等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将崇高概括为两种类型:一 是数量的,即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一是力量的,即为一种无比巨大的威力。这种量的无限大和力 的无限大,都是感官无法把握,想象力不能适应的。康德把心灵抗争的过程表述为一种超越,进一步突 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感。 其后, 德国的席勒从艺术的角度论述崇高的实质, 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 都是 “活 的形象” ,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通过对以上几位西方美学家崇高理论的简单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崇高范畴在西方一直是备受关注 的。崇高作为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理性、道德精神和自我尊严等的本质力 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 的高扬和完整的显现。 那么,什么是崇高美呢?作为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崇高美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非常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的形象化。崇高美亦叫壮美、阳刚之美。大自然中,汹涌的大海、巍峨的山峰、 浩渺的天空等景物常唤起我们崇高的美感;在艺术领域中,如苏东坡的词、曹操的诗歌,亦是一种崇高 美。 崇高美是人对自身和外界的体悟和超越,其表现出的是人的尊严感人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肯定,是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崇高美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斗争中,表现的是两者的对立与冲突。从 崇高美的外观上看,其形体是巨大的、粗砺的、凹凸不平的。在自卫和征服对方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 挥着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在实践的回顾中,产生一种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感。 崇高美的形态,往往是在对象上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艰难的、险峻的、严重斗争的印记。无论是自 然的崇高还是社会的崇高, 都是以对象的无限大间接地显示着人类无限的征服力量。 因此崇高是表现人 的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的美,是一种圣洁的美,庄重的美,伟大的美。 二、崇高美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崇高是动态的美,是冲突和激荡的美。西方美学家早已认识到崇高的这一本质特征。德国的黑格尔 就明确把崇高看作是矛盾、冲突,并把崇高看成是美的一种形态。 崇高美是完全不同于其它形态的美, 它更注重于理性的美感体验, 是最能改变和提升人们的审美感 的一种美。崇高美是一切伟大作品所共有的,其特点是伟大、恢宏、庄严、遒劲,其效果是惊心动魄的, 气吞山河的。郎吉驽斯对崇高美的风格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崇高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 而出,像闪电一样把一切劈得粉碎。 ”这正是崇高美的精神特点。 三、崇高美的现实价值 崇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感悟 到崇高美的价值。在生命主体身上,崇高是一种人格品质和高尚情怀,是人生应该努力追求的极高的价 值标准。 我们说崇高美之所以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因为从崇高被正式提出的开始就与人的心灵联 系在一起。崇高不仅表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更具体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是伟大的心灵与壮烈行动、 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所探讨的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终极的关怀。在 以崇高美为基础构建的境界中,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人的尊严感、使命感油然 而生,人从中体悟到了生命,体悟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内在的精神,这也正是当今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的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当我们全面地考察崇高美的内涵时, 我们就会发现, 崇高是人在对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的超越中所体 现出来的尊严和伟大,是一种内在极富生命意义的艺术精神。崇高美的内在的基本精神是人面对无限、 追索无限时所流露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命题,当时代的风尚向着优美、感性的审美风尚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应重新认 识崇高美的价现实值,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审美趣味,锤炼崇高的人格,陶冶高雅的性情,使自己的 人生有一个更高更美好的追求。2、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述,谈谈你认为美的非功利性与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对于美是非功利性这一观点,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美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和情绪上的放松,所以美是功力的。这种观点注重了美的结果,而不是从目的上考虑,从结果上来说, 美是能给人带来某些效用,但是这些结果是由于非功利的欣赏发现美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只有非功利 性的去看待才能欣赏到美,而在欣赏到美的同时,自身有也得到了一些功利的效用。非功利性是动机, 并非结果。关于美的非功利性, 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有其阐述。 非功利性, 有些文章或者翻译中有叫做超功利性,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提出了: “美是无一切利害关 系的愉快的对象” 。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鉴赏是凭借完全无 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 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这里的“鉴赏”就是指审美。只有当人自觉到能以一种 无功利的态度去看待一个对象时, 他所得到的愉快才是审美的愉快。 这种愉快与主体任何经过考虑的功 利感无关,因此主体在感到愉快时,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康德认为,从质上看美,是主观的,它不取决 于对象的感性存在,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相关;审美是无功利的静观,这就是主体的态度。他还从“第 三个契机” 即关系上对审美态度的无功利特征展开了详细论证。 审美判断不涉及对象的目的, 与标明 “事 物应成为什么” 、 “对象的可能性”的概念,如“有用性” 、 “完满性”无关,所以是无客观的目的的。同 时, 审美判断也不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的对象的根据, 因为如果以主观的功利观念作为判定美 的对象的根据,那就不是审美判断,而是道德判断了。所以,审美判断也是没有主观的目的的。康德的 这一命题对西方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美学以各种理论重复或引申审美无功利这一概 念。 而在中国, 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 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对美是非功利的观点就 所提及,比如庄子,他指出受制于外物的功利的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超出了功利的精神愉快才是最可 宝贵的。人要摆脱“物累” ,达到象“天地”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尽管他不是在纯粹 美学的意义上明确地加以探讨,但这一认识和思想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渗透到后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非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若要带着功 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 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 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 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 ,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朱光潜先 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 是“无用之用” 。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可见,这种 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 而且在水墨艺术寻 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 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不论 是文人艺术精神起源的老庄时代,人文意识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是禅宗思想盛行的中晚唐?一直 到上个世纪初的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所处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文人艺术精神的非功利思想之所 以一直延续,正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功利化的色彩一直很浓。而作为要观照宇宙万物、亲近自 然、 体察内心的文人艺术来说, 以非功利的思想从功利的社会生活中超脱出来获得身心的自由是一种必 然选择。 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美是非功利的这一观点是 许多美学研究者的共识。关于这可以有许多事例说明,比如,如果第一眼看到一片罂粟花海,不知道这 就是毒品原材料的人,一定认为它是非常美的,这其中不带人的任何道德因素和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 一片花海, 人用心去欣赏感受的第一感觉一定是非常美的, 这时没有带任何其他因素, 安全的非功利性。 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如果带有了功利的目的,其味道也会变的,比如旅游,有时候无目的的徘徊 遇到一条小巷、一个小店、一个没见过的公园,随意坐上一趟公交车,看到一个意外的地点都可能让你 感到这个世界是美的,世界是多样的,并从中获得了身心的放松和心情的愉悦,而当你带着一定目的的去一个地方游玩,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达到你的目的,你的心情便会由此而受影响,从而无法欣赏这个 地方的美。人们也许常常有这种感觉,当我去找好听的歌时,却总是找不到太好的,而偶然,在街角、 在餐厅突然听到一首歌,却感觉很不错,这是心境不一样,所以豆瓣电台所倡导的音乐不期而遇,是一 种发现美的具体表现。不期而遇,不正是非功利性吗?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 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但一般的乞丐是无限估计夕阳的美的,美是一种精神生活和精神享受,而 精神往往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前几天在微薄上认识一个朋友,今年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去了西藏, 在西藏睡街头椅子、在小旅馆打工。下面是他的一条微薄:每天在旅馆里接触来着五湖四海的人,听他 们简述着旅途的故事,午后,在拉萨的小街闲逛,傍晚,坐在旅店的屋顶看着布达拉宫。看这条微薄的 时候,我只有羡慕,他显然是在欣赏美的,我们的大学毕业后,有多少人能抛下工作,洒脱的去做一次 生命的旅行,他去西藏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吗?显然是没有,如果功利的话,去工作会更好,能得到更多 的功利性的东西。 举此为例并不是想让所有人都毕业了便去不顾一切的旅行, 而是想说, 如果不带功利, 去看这个世界,才能感知这个世界真正的美。 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 限目的为目的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因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也就 是说带有功利性是看不到美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功利,特别是在当代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但在功利之余,若能放下功利,去和世界接触,相信那将能得到许多心理的慰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 美好。 美的非功利性与人生境界的关系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界。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 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 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 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 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 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 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 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 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3、结合具体的美学现象,谈谈审美情感的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情感特征: 1、鲜明的方向性主要受制于对象的情感倾向性(主要来源于艺术品的整体形象) 。 蕴含着创作主体对生活和主观评价, 流露着主体的审美情感趋势, 包含着形象本身焕发出的客观情感体 验。 2、多样性、复杂性艺术品是现世相的特写镜头,客观本质是极复杂的复合产品;审美主体的个体条件差异: 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差异的直接影响; 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共鸣、默契是重要原因; 个人的特定心境,注意的心理因素不同的决定性作用的影响、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决定 了对不同艺术的特殊偏好和敏感性不同的人在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中各自确认了自我对象化的存在。 3、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具有很强的判断性认识性。 情感的荡起便紧密与审美判断结合在一起, 都富于判断性和认识价值; 在此基础上焕发出的审美情 感也必然得到理性的升华, 经过理性的过滤和提炼, 甚至产生某种观念性东西 (重要的是感染后的沉思) 所谓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所谓直觉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 指审美感受的直接性、直观性,即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二 是在审美中对审美对象从全局整体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 三是指审美感官愉快, 不是先有理智的思 考和逻辑的判断而是直接产生的, 即在美的欣赏中无须借助抽象的思考, 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 或不美。爱迪生指出: “有一些不同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美或丑,不需预 先经过考虑。 ”这种直觉性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 直觉的存在是不容许否认的。科学与艺术史有许多事实早已证明,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确存在着 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它能使人在瞬间领悟和理解,造成人对现实的理性把握。当然我们应 该看到艺术活动中的审美直觉与复杂的科学理性逻辑判断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我们应该分别两种根 本不同的直觉:一种是低级的、原始的、相当于感觉也可说是在理性阶段之前的直觉。一种直觉可以理 解为一种高级的、经过长期经验积累的、实际上是经过了解性认识阶段的直觉。审美直觉与感觉式的低 级反映是不同的,但它与一个复杂的理性逻辑判断的反映,倒有本质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须通过一个曲 折复杂的认识道路而形成,它们都反映客观存在的某些深入本质的方面。它与复杂的逻辑判断不同,一 个是经过一连串的严格的推理或演算过程而自觉达到, 一个是通过潜在的方式不自觉地达到。 二者本质 相同: 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深入正确的把握。 所以我们视审美直觉为能够把握和认识真理的一种 人类高级的反映形式,虽然它所采取的形式是感性的。不难看出,审美直觉是奇异的但不是神秘的。艺 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在艺术美的欣赏中,美感产生的过程就是审美意象再造的过程。 所谓审美情感是 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比如我们 欣赏阿炳的二泉映月 ,二胡一拉出那缓慢、低沉而悠扬的旋律,我们立刻被激发一种凄婉哀怨的情 绪,仿佛一人孤身坐于夜阑人流、月冷泉清之地,回首往事,苦痛不堪。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慷慨激 昂起来,那悲愤的控诉,不屈的抗争和孤傲的人格立刻在我们心里激起共鸣,愤怒、同情、钦佩、昂奋 等诸种情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漾溢着、沸腾着。直至曲终,我们的心绪仍然久久不得平静。这就是一 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 4、审美情感以审美认识判断为基础,构成审美特点之一,也是美感与快感的主要区别之一。快感 是生理机体的舒适感觉,不需要以审美评价基础,它在本质上是物质性的。凡是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情感 都属于精神范畴。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是物质情欲的发泄而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审 美情感里包含着丰富的理性因素。 在强烈的情绪情感活动中, 可理解到审美对象的深刻的社会观念内容。 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句透过鲜明的画面和冷峻的气 氛,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峥峥傲骨,深刻理解作者那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感 受和理解又大大地激发起我们的情绪,并使寒江独约的画面愈益冷峭、高洁、美丽。在审美中,这种理 性因素的接受、思想观念的理解不是与一般反映形式一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阶段才 得到深刻的理解,而是在感性形式的情感体验中直接理解到理性观念,其中并不经过逻辑思维过程。审美情感活动由于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审美情感的对象也必须是形象,而不是真理、正义、自由之类的抽 象概念和原则。如欣赏汤沫黎的油画霸王别姬 ,面对画面具体鲜明的形象,我们才会产生审美情感, 因而感知诱发情感。审美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