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工程-611875545.doc_第1页
种子科学与工程-611875545.doc_第2页
种子科学与工程-611875545.doc_第3页
种子科学与工程-611875545.doc_第4页
种子科学与工程-61187554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 光 辉 简 介陈光辉,博士,1968年3月出生。副教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导师。1990年7月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99年7 月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在湖南金健米业有限公司做博士后。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被骋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导师,2003年被遴选为种子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点领衔人。是中国遗传学会、中国农学会、湖南省作物学会、种子协会会员。先后在作物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8篇、出版了3本科技专著、参与研究的五项成果获政府奖励,参与选育的3个品种(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持和参与研究的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7项。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种子产业化工程和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工程。主要研究内容:1.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农作物引种原理与方法,农作物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种子处理、加工及包装技术与方法,种子检验和检疫方法,种子营销策略与技巧,种子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对策等。2.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工程: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理论,作物高产、品质、抗病虫、抗逆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及这些性状改良的原理与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种子、种苗工程技术。联系方式(Email): 4618076要论著目录论 文1、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遗传研究,作物学报,2001.27(6):811816,第一作者。2、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杂交水稻,2000(4):3839,第一作者。3、两系杂交水稻籽粒充实度与双亲亲缘差异的相关性,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5):373374,第一作者。4、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配合力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63165,第一作者。5、两系亚种间与品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比较研究,作物研究,2000(3):912,第一作者。著 作1、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实践,2001年4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参编。2、农学实践,2004年1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参编。3、油菜,1999年6月,南方出版社出,单独编写。成 果1、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遗传研究,2002年湖南省优秀论文二等奖,第1位。2、两系法杂交水稻原理与技术,2002年上海市图书出版特等奖,参编。3、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香优80的选育,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4月,第8位。4、饲食兼用三系杂交早稻威优56的选育,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5月,第5位。5、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2000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参研。陈立云简介陈立云,男,1949年出生,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197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留校后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原湖南农学院)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聘为种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领衔人。现为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水稻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863”十五周年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内容:1作物品种改良与原理 主要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途径与技术;水稻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和创新;水稻高产、品质、抗病虫害、抗逆性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及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原理和技术。2种子生物技术工程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开展水稻种质工程研究,培育出转基因水稻品种。以抗虫、抗病、抗逆种子生物技术工程为重点,以新品种、新方法为突破口,为种子产业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3种子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杂交水稻制种、亲本繁殖及原种生产技术;亲本保纯、种子纯度检验、监测等质量保障技术体系。Email: 主要论著目录:1、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01)第04060号,编写人员:陈立云(主编)排名第1,严饮泉、肖应辉、肖层林、邹应斌、陈光辉、徐庆国、温圣贤。2、水稻籼粳成分判定及亚杂组合结实率稳定性与亲本亲缘关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8卷第2期8992。作者:陈立云、熊炜、阳菊华、肖应辉、刘国华、唐文邦、孙传清、陈亮、朱作峰等。3、粮食结构调整的一种理想种植方式中稻蓄留再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第26卷第3期160162,作者:陈立云、肖应辉、唐文邦、刘代苗。4、三系杂交稻组合新香优80的选育,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23卷第4期14,作者:陈立云、李国泰、刘国华、肖层林。5、亚种间杂交稻穗颈节间组织与物质运转关系的研究,作物学报,2001年第27卷第3期392396,作者:肖应辉、陈立云、余铁桥。学术成果:曾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国家863计划中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项目、国家水稻工程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及湖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主持育成培两优288、新香优80等8个水稻品种(组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认)定。其中培两优288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目前推广面积列前的优质米两系法杂交稻组合。新香优80是湖南省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省评优质稻三系法杂交稻组合,该组合的增产幅度曾创省区试历史记录,2002年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育成的水稻品种(组合)累计推广140多万公顷,新增产值约20亿元。近年获得的成果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选育及其应用研究,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1998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香优80的选育,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另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编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2002年在上海市优秀图书评比中获特等奖。孙 焕 良 简 介孙焕良,男,1962年出生,教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1996年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9月调入湖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当选为湖南农业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晋升为教授,被聘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聘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作物种子生理生化和麻类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是麻类作物良种繁育技术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高亚麻酸含量的亚麻系列保健食用油开发、作物种子生产和贮存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等。Email: 主要论著目录:1 孙焕良等. 红麻及同属近缘植物韧皮与木质纤维形态结构研究. 中国造纸学报,1995,10(1)2 孙焕良等. 龙舌兰麻3属11种植物纤维细胞形态结构研究.分析测试学报,1993,15(3)3 孙焕良等.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eaf fiber microstructure of Agaveceae .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fifth Beij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on instrumental analysis,1993,114 孙焕良等. 我国苎麻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 纺织学报,1995,16(4)5 孙焕良等. 苎麻韧皮纤维超微结构研究. 中国麻作,1997,19(1)6. 孙焕良等.湖南春季亚麻纤维形态结构与理化性能的研究. 中国麻作,1998,20(1)7孙焕良等.开发南方春季亚麻,促进麻纺工业发展. 麻纺织技术,1999,21(3)8孙焕良等. 湖南冬季亚麻生育规律及前期低温耐性的研究.中国麻业,2001,23(2)9孙焕良等.苎麻韧皮纤维农艺变性刍论. 中国麻业,2002,24(4)学术成果:研究成功“苎麻嫩苗扦插繁殖技术”现已成为良种繁育的主要技术,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苎麻低位分枝壮苗培育与高效配套栽培新技术;率先在南方低纬度地区进行冬季亚麻的研究,突破了南方低纬度地区不能种植亚麻的理论禁锢,实现了南方冬季亚麻的规模化种植与产业化开发;从麻类产量细胞学构成因素的角度,阐述了纤维产量与品质的矛盾统一关系,提出了麻类纤维品质综合改良的细胞学途径,出版麻类纤维研究专辑一本。肖层林简介肖层林,男,1950年出生,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种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任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农学专业主任,农学系副主任,水稻研究水稻研究所副所长。现为湖南农业大学金农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湖南省种子协会常务理事,种子繁育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种子产业化工程、种子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内容:1、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作物品种改良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种子生产原理与关键技术;种子质量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理论与技术;种子营销策略与技巧;现代种子企业管理等。2、种子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杂交亲本自交与异交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生态条件,父母本花期花时调控,亲本保纯、繁殖质量保障技术体系与管理。Email:seedkinglong 主要论著目录:1、肖层林参编. 杂交水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2年2、肖层林参编.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1年3、肖层林. 作物种子质量鉴别指南,商品识别指南,2003年学术成果:主持湖南农业大学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和种子生产经营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级下达的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技术研究,杂交水稻种子储藏与加工包装技术研究,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生态实用性研究,两系法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标准化研究等重大攻关课题。曾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温圣贤简介温圣贤,硕士,1965年7月28日出生。副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8月被分配到湖南省桃江县农业局灰山港区农技站工作,在该站先后担任出纳、会计、副站长、站长等职。1994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农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2年5月在湖南农业大学水稻所从事水稻科研开发工作,担任良种中心副经理。2002年6月至今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荣获湖南农业大学优秀企业工作者称号,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3年度评湖南农业大学先进个人。曾经获地区级成果(推广成果)2项;获省级成果(科研成果)3项;其中“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获省科委一等奖;“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香优80的选育”获省科委二等奖;“饲食兼用三系杂交早稻威优56的选育”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种子检验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种子检验和质量管理种子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质量致胜战略已成为种子行业、种子企业谋求生存、发展和扩张的必然抉择。实施质量致胜战略,首先要求种子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种子企业的负责人和种子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员,必须具备种子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家在种子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主要政策要求和导向,学习国际国内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研究当今国际国内在种子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要求。全面了解种子质量管理与控制及种子检验的主要内容。种子质量与管理基础知识,种子质量的基本要求,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对与之相关方面的规范性要求;同时融入近年开展种子检验技术工作中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国际国内种子检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如种子活力测定、种子健康测定、转基因品种检测和作物品种育性人工气候室鉴定技术等;研究国际国内实行种子质量认证与认可制度的总体情况;了解种子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要求和程序。2 杂交水稻育种我国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省这方面的工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其中优质育种居领先地位。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成功,进一步提高了杂交稻的增产潜力。“九五”期间,我国杂交稻的品质改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批优质不育系、父本品系、杂交稻组合通过审定投入生产,初步改变了以往杂交稻高产而不优质的局面,杂交稻的抗性育种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初见成效。分子育种在杂交稻育种中已经起步,在杂交稻亲本中导入抗除草剂基因已经成功,正研究用作杂交稻种子生产的保纯措施。将BT基因、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基因导入杂交稻亲本中的研究正在进行。我们目前的研究方法是将分子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杂交稻的育种水平。我们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从不育系入手,总观近几年育成的优质不育系,本身主要的米质性状能全面达到高档优质米标准的还没有,而综合优质性状较好的或因配合力一般,繁殖制种产量较低,或因植株偏高,配出的杂交种耐肥抗倒性不强,有的抗性不好,真正比较理想,实用价值好的优质不育系很少,现有综合米质性状优良的父本品种(品系),多数本身的产量不高,配合力强、恢复性好的少、抗性好的更少。有鉴于此,我们将广泛征集、鉴定、筛选、选育出遗传差异较大、配合力强,米质、产量、抗性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通过采用杂交育种、分子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相结合的育种途径选育出符合要求、配合力强、繁殖制种特性好,米质、产量、抗性等综合性状好的不育系及父本品系,进而利用它们选配出优质、高产、多抗的杂交稻组合。联系方式(Email):主要论著目录论文:1、6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在武昌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华中农大学报,1999年4月,第18卷,第2期:101-103,第1作者。2、6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华中农大学报,1999年10月,第18卷,第5期:401-404,第1作者。3、新香优80春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湖南省种子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交流,2000年3月,第1作者。4、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的配合力分析(英文),华中农大学报,2000年6月,第19卷,第3期:204-208,第1作者。5、新香优80春制技术总结,杂交水稻,2000年11月,第15卷,第6期:23-24,第1作者。6、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高产保质制种原理与技术,湖南农大学报,98年8月,第24卷,第4期:259-264,第4作者。7、“九二O”对培矮64S异交态势改良效果的研究,杂交水稻,98年11月,第13卷,第6期:40-41,第4作者。8、温敏核不育系康201S制种基本特性研究,杂交水稻,2003年3月,第18卷,第2期:26-27,第4作者。著作:1、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实践,2001年4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参编。2、种子检验和质量管理实用教程,2003年1月,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参编。成果:1、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98年10月,第7位。2、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香优80的选育,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4月,第10位。3、饲食兼用三系杂交早稻威优56的选育,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5月,第7位。刘国华简介刘国华,大学本科,1952年1月出生,副教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导师。1975年1月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1975年1月至1985年7月在本校植物生理教研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5年8月至今在本校农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种子生理与品种改良。主要研究內容: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作物品种改良,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及其配套技术种子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及调控;种子形成与发育的生理、生化调控;种子生理、生化分析联系方式:E-mail:L 4617159要论著目录:1、杂交水稻种子去氧储藏的研究,杂交水稻2000(4)2、中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品质比较研究,杂交水稻2002(1)3、利用外源DNA导入方法诱导水稻高蛋白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6)4、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杂交水稻,1996(2)6、三系杂交早稻威优56的选育,湖南农业科学,1997(4)7、三系杂交组合新香优80的选育,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4)8、杂交饲料稻组合的筛选初步研究,杂交水稻1999(5)9、农学概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10、农学实践新世纪大农学系列教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1、作物栽培生理学农学自考本科教材,湖南农业大学,2002,812、烟草实验自学考试大纲,省教育厅,1998,613、农艺函授教学大纲,湖南农业大学,199714、作物栽培学专题自学考试大纲,2004,2 学术成果:1、两系法杂交水稻培两优288的选育;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102、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香优80的选育;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113、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早圭巴的选育;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84、增强籼型杂交水稻耐冷性的研究;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95、三系杂交早稻威优56的选育;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2000,116、湖南省亩产皮棉125公斤栽培研究;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117、三系杂交晚稻威优288的选育;认定,1997,128、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500的选育审定;2000,29、水稻三香A不育系的选育审定;2002,3罗红兵简介罗红兵,博士,1968 年出生。副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1992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1997年7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02年10月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罗红兵博士主要研究方向:1.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原理:主要研究杂交亲本自交与异交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生态条件,父母本花期花时调控,亲本保纯与繁殖,种子包衣、包装2.作物品种改良与种子生物技术工程:主要研究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理论;玉米高产、品质、抗病虫、抗逆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及这些性状改良的原理与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玉米的品种改良与种子、种苗工程技术联系方式:4618737E-mail:H 主要论著目录1.罗红兵,黄璜,龙牧,刘唐兴,扬友才.不同类型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选育.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8(3):202-205 2.H. Luo, H.Huang, M.Long ,W.Zhou ,X.Liu, Y. Yang. Response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to Various Restoring Resources. Maydica,2002,47(1): 67-69. 3.罗红兵,何觉民,戴君惕,刘雄伦,杨友才.几种化学药剂对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 ES-10 异交结实率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00,20(3):86-88 。 4.罗红兵,何觉民,周文新,李海林.玉米 GDS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观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5(5)419-419 5.罗红兵,何觉民,戴君惕,刘雄伦,杨友才。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 ES-10 和 ES-8 的制种特性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4(2):83-896.罗红兵,黄璜,朱卫平,戴林建.玉米 GDS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观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9(2):09-11。7.罗红兵,赵葵,郭继宇,隋丽等重离子辐射玉米种子M1代诱变效应研究原子核物理评论,2004(已接受)8.罗红兵,赵葵,张跟发,隋丽等重离子辐射玉米种子诱导双胚苗及其RAPD分析生物物理学报(已送审)9.罗红兵,赵葵,郭继宇,倪媚楠等重离子束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初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已送审)获得的科研成果: 1.玉米新品种湘玉 7 号;1997 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2.玉米自交系 H152和 H504选育与应用;199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3.优质玉米新品种湘玉 6 号和湘玉 8 号;2000 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4.玉米 GDS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主持);2002 年 6 月在湖南省长沙通过专家现场评议;5.玉米组合湘农白糯 2 号(主持);2002 年 7 月在湖南长沙通过专家现场评议; 在以上成果中,本人主要从事玉米自交系(不育系)的培育、杂交组合的选配以及新品种的推广等工作。 (1)离子束在作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2)玉米雄性不育生物学研究;(3)玉米杂种优势利用.邓华凤简介邓华凤,硕士,1963年2月出生,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导师。1984年湖南省安江农校毕业后,留校师从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和教学工作,1998年10月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1987年,他首次在籼稻中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安农S-1,1995年,选育出第一个实用型早籼温敏核不育系810S,该研究获怀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用810S选配出长江流域第一个两系法杂交早籼组合八两优100,填补了国内空白。1998年调“中心”工作以来,协助袁隆平院士主持国家重点课题“国家早稻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和“中国超级杂交稻选育”的研究,现为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重大专项“优质超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课题主持人。现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长,先后荣获省优秀教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工程: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理论;作物高产、品质、抗病虫、抗逆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及这些性状改良的原理与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改良与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作物品种改良,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及其配套技术联系方式13974958738主要论著目录:1.对长江流域早籼稻品质改良中几个看法;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2002,49-51,排名第一2.水稻温敏不育系高海拔低产田繁殖技术研究;杂交水稻 CN43-1137/S,1999,14(5)18-20,排名第一3.安农S-1的研究及其利用概况;杂交水稻 CN43-1137/S,1999,14(3)1-3,排名第一4.两系法杂交早稻八两优100的选育与应用;杂交水稻 CN43-1137/S ,1998,13(2)4-6,排名第一5.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的提纯的实践和探讨;杂交水稻 CN43-1137/S ,1997.12(6)7-9,排名第一6.安农810S高产优质制种技术研究;杂交水稻 CN43-1137/S,1997,12(2)31-32,排名第一7.低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波动原因探讨;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7,97-100,排名第一8.安农810S高产制种技术研究;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7,91-96,排名第二主要科研成果:1.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99,排名第一2. 安农S-1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研究;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排名第一3.两系早稻八两优100的选育与应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排名第一王建龙简介王建龙 硕士,1965年6月生。高级农艺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导师。于1992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在2003年5月在加州美国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共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获得部(省)级成果奖3项;目前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近五年的科研经费共50万元,年均10万元。现在在湖南金健米业工作。王建龙的主要研究方向: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原理:主要研究杂交亲本自交与异交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生态条件,父母本花期花时调控,亲本保纯与繁殖,种子包衣、包装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作物品种改良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种子生产原理与关键技术;种子质量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种子加工、包装、储藏理论与技术;种子营销策略与技巧;现代种子企业管理。联系方式要论著目录:1.大粒型优质香稻湘晚籼10号的选育与研究;湖南农业科学,1999,3 排名第五2.湘晚籼10号保优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探讨; 湖南农业科学,1999,7 排名第一3.优质早籼“湘早籼31号”的选育及应用;中国稻米,2000,5 排名第二4.“超泰米”品种优丰16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湖南农业科学,2001,4 排名第五5.优质香稻“湘晚籼13号”的选育;中国稻米,2000,7 排名第五6.优质稻“湘晚籼13号”高产栽培及良种繁殖技术;作物研究,2002,2 排名第四7.优质香型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210;杂交水稻,2000,17(3):53-54 排名第四获得的科研成果:1.大粒型优质香稻湘晚籼10号的选育;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2.大粒型优质香稻湘晚籼10号的选育;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3.湖南优质食用稻米产业化开发;“九五”重大科技项目2002年通过省级鉴定,排名第四4.“中健2号”新产品种的审定与推广;省第五届优质米评选“二等”优质米,排名第二罗峰简介 罗峰 ,男,1948年出生。研究员,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湖南省农业厅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98年至2003年担任亚华种业的总农艺师,并兼任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亚华种业的总农艺师。1993年晋升并聘任为高级农艺师,1998年晋升并聘任为研究员,现在是中国种子协会和全国农业历史学会成员、湖南省农学会理事、湖南省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评选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1999年起聘为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聘为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种子产业化工程和种子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内容:1.种子产业化工程主要研究作物品种改良创新的原理与方法;种子生产原理与关键技术;种子质量指标体系与检测方法;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理论与技术;种子营销策略与技巧;现代种子企业管理等。2.种子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主要研究杂交亲本自交与异交特征特性,种子生产生态条件,父母本花期花时调控,亲本保纯、繁殖质量保障技术体系。Email:主要论著目录:1.罗峰(排第一) “ 水稻引种在湖南粮食生产上的作用” 中国稻米 1997年第二期2.罗峰等(排第一) “论常规早稻在湖南粮食生产上的地位” 作物研究 1997年第二期3.罗峰(排第一) “论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年第三期4.罗峰(排第一) “湖南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 杂交水稻 1998年第三期5.罗峰(排第一) “从亚华种业科技创新成效谈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见解” 湖南农业科学 2002年第二期6.罗峰等(排第三) “湖南稻瘟病病圃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五期学术成果:多次主持国家科委、农业部和省科委下达的科研和推广课题,18次获联合国、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其中湖南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二);早籼新品种湘早籼7号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第三);中熟早籼新品种湘早籼13号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联合国发明奖(排第四);此外还获省级其他科技成果奖13项。近几年参与选育和应用研究的“陆两优63”、“株两优112”、“株两优02”、“株两优83”等杂交水稻新组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编和合编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志、南繁技术资料集、杂交水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文集三本专业书,共277万字,是全国种子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 武 小 金 简 介 武小金 ,男,1962年出生,博士,研究员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湖南省安江农校农学专业大专班;1981年12月-1984年8月在湖南省资兴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84年9月1985年8月在湖南省临湘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湖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1988年7月现在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水稻育种研究;1995年12月获华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于1996年5月-1996年10月到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担任技术顾问;于1997年5月1998年5月到孟加拉国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2001年6月2002年3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品种改良与原理和种子生物技术工程。主要研究内容:1作物品种改良与原理主要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途径与技术;水稻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和创新;水稻高产、品质、抗病虫害、抗逆性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及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原理和技术。2种子生物技术工程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开展水稻种质工程研究,培育出转基因水稻品种。以抗虫、抗病、抗逆种子生物技术工程为重点,以新品种、新方法为突破口,为种子产业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论著目录:1 袁隆平,王三良,武小金等,杂交水稻学,农业出版社,2002。2 Wu, X. 2000. Genetic strategies to minimize risk in the exploitation of heterosis in rice by means of the 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system. SABRAO Journal of Breeding and Genetics. 32(1):5-12.3 武小金. 2000. 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可能途径. 中国水稻科学. 14(1):61-64.4 武小金, 袁隆平. 1998.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的群体改良研究. 作物学报. 24(1):68-73.5 袁隆平, 武小金, 颜应成等. 1997.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选育的策略. 中国农业科学. 30(4):1-8.6 武小金, 尹华奇. 1997. 温敏核不育基因置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现. 杂交水稻. 12(1):26-29.7 武小金, 张克明. 1996. 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农业现代化研究. 234-236.8 武小金, 尹华奇. 1996. 温敏核不育基因置于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现变异的遗传初探. 中国水稻科学. 10(1):1-6.9 武小金. 1995. 水稻选择致死基因利用的设想. 杂交水稻. (4):27-29.10 武小金, 尹华奇. 1994.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遗传基础和途径. 杂交水稻. (2):4-711 武小金, 尹华奇, 孙枚元等. 关于温敏核不育水稻选育与利用的商榷. 杂交水稻. (6):33-35.12 武小金, 尹华奇. 1992. 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遗传与稳定性. 中国水稻科学. 6(2):63-69.13 武小金, 尹华奇. 1992. 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稳定性. 作物品种资源. (2):7-9.14 武小金, 尹华奇. 1992. 应用柯尔莫哥洛夫检验研究(0,1)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性. 生物数学学报. 7(1):28-29.15 武小金, 尹华奇. 1991. 光敏核不育水稻温光反应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4):298-303.16 武小金,尹华奇. 1991.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种质基础. 湖南省作物学会年会. 优秀论文.17 武小金, 尹华奇, 尹华觉. 1991. 温度对安农S-1和W6154S综合效应. 作物研究. 5(2):4-6.18 武小金, 陈跃进. 1991. 籼稻垩白遗传研究. 湖北农学院学报. 11(3):10-14.19 武小金. 1989. 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湖南农学院学报. 15(4):6-10.20 武小金, 尹华奇. 1989. 关于两系法制种与繁殖问题的商榷. 湖南农业科学. (6):16-18.21 武小金. 1988. 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及其与垩白的相关性. 作物研究. 2(5):18-19.22 武小金.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 已接受.23 武小金,袁隆平. 应用温敏核不育基因辅助群体改良技术培育高配合力不育系准S. 作物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