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与山水.doc_第1页
田园与山水.doc_第2页
田园与山水.doc_第3页
田园与山水.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浅议【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晋末宋初时期出现了两位大诗人,一位是汉魏古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另一位是扭转了魏晋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的第一人谢灵运。两人同为田园与山水两派诗歌的先驱人物。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者的归隐和诗风却迥异。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两者,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田园 山水 归隐 陶渊明 谢灵运 诗歌艺术 中国文学发展到东晋,文学自然健康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由于魏晋以来门阀地主的统治,形成了士统这一特殊阶层。统治阶级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和地位,极力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垄断,用以掩盖精神的空虚和日益没落的特权地位。于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成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普遍习作。建安、正始、太康以来的健康的文学传统被抛弃了,玄言成分过度的膨胀,使诗歌的艺术性、形象性几乎消失殆尽,诗歌成为解释老庄思想和佛理玄言的工具,成了有韵的说理文。这一情况的出现,就需有人来打破,使文学的发展脱离不正常的轨道,回到自然本源,健康向上。陶渊明、谢灵运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开创了田园与山水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二人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不仅决定了田园和山水分别作为他们的创作题材,而且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他们诗作的迥异艺术风格。穷途多厄、屡经挫折的陶渊明把所有的功名富贵之心搁置一边,把一切寄托于田园这一理想王国,所描绘的意境浑然天成,语言平淡自然。然而富贵多难、仕途坎坷的谢灵运则不然,他始终交织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既想借山水恰情解脱,又不能完全忘怀入世的欲求仕进,因而融情于山水,只借助于山水来抒其志。既是佛教经义也只能引导他接近山水,却无法泯灭他心中的名利观。因而他的山水诗很难达到那种浑融无间的境界,艺术上也更多的体现贵族文人的富贵之气。本文主要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两者,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比较 陶渊明生活在我国历史上世族大地主阶级专政,门阀之风鼎盛的黑暗时代即晋末宋初。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大家庭。但家道中落,先辈虽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丰厚的资产,却为他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他有可能“历览千载书”,接触到古代的各种文化遗产,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其它各家思想。但他生不逢时,虽然“猛志逸四海”,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志向格格不入,使他仕途坎坷。一生三次出仕,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当时的社会各种矛盾复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烈,门阀士族大量兼并土地,赋税徭役加重,人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不断加剧,战乱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破坏,目睹家乡的凋弊和荒疏,百姓的痛苦,诗人有许多悲怆凄侧之感,却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同长时间局势动乱有关,浔阳的一些士大夫对当时的官场深感厌恶,逃世归隐成了一时的风气,致使浔阳出了不少隐士。他同周续之、刘遗民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浔阳三隐”。正因为诗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壮志的人,但现实社会黑暗污浊,自己又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随俗沉浮,同流合污,于是只有愤然离去,走上了远离浊世,独善其身的隐士之路。 而谢灵运也出生在晋末宋初,虽然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对于当时的王谢二族来说却是两个权势显赫的“钟鸣鼎食之家”,同时也是两个文风极盛的“读书簪缨之族”。其子弟不仅享有士族的世袭特权,而且有着与生俱来的爵禄。谢灵运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士族大地主家庭里,自幼就获得了这种特殊的社会地位,加上才学出众,少年得志,自然容易滋长那种高人一等的傲视万物的特权思想,这在他的待人接物和文学创作中经常表现出来。他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政局混乱,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这自然使他心怀愤恨。如果说陶渊明以一个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深入田园之中抒情言志的话,谢灵运则是以一个游山玩水的闲士形象借吟山颂水来排遣政治的苦闷。 他们分别以田园和山水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田园和山水的纯朴秀美相对于都市的喧嚣、官场的虚伪而言,它们是相通的,但田园的朴实无华和山水的绚丽多姿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映照了两人命运的差异。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人大体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有着隐而复仕,仕而复隐的曲折经历,隐逸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田园山居都有亲切的感情。我们从归田园居(五首)和山居赋里可以得到这方面的印象。他们都和当时的统治者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在辞官归故里的时候,都有着相似的心理和语言。 陶渊明辞彭泽令后返家途中的心情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归去来兮辞) 谢灵运辞永嘉太守“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泽”路上心情是:“践寒以推换,眷桑梓以缅邈。褫簪带于穷城,反巾褐于空谷。果归期于愿言,获素念于思乐。于是舟人告办。伫楫在川,观鸟候凤,望景测园,背海向溪,乘潮傍山,凄凄送归,愍愍告旋。(归途赋) 陶渊明、谢灵运都眷念着故园,深感今是昨非,急盼归去来兮。尽管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但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却存在较大差异。在当时,谢灵运比陶渊明的名气大,所以谢不曾把陶放在眼里。虽然同是仕途坎坷,有着许多相同的心境,但却因身份地位的不同,俩人隐逸后的生活的具体内容也是迥然有别,一个以耕读自娱,诗酒相伴,接触的是下层官史;一个则可以遨游名山大川,寻仙访道,钻研佛理,与上层统治集团并没有彻底决裂,只是等待时机,重返仕途,所以两人的结局自然大有区别。二、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艺术比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同样也制约着他的创作风格。六朝的文坛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虚浮华艳之风,崇尚骈丽、追求形式的唯美主义泛滥,以至“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陶渊明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本身就是朴素而自然的。可以说,是生活给陶渊明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形成了自己以清新自然、恬淡平和为基调的独特风格。江盈科云:“陶渊明超然尘外,独辟一家,盖人非六朝之人,故诗亦非六朝之诗。”特殊的生活经历,是陶渊明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说陶诗平淡朴素,其实也不尽然。(采菽堂古诗选)黄文焕说,“以平淡概陶,陶不见得也。”宋人朱熹也曾说过:“陶渊明的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言语来?”这都指出了陶诗风格的多样性。 感情真挚,叙述朴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艺术修养以及特有的性格都有关系,但主要是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归田园后又长期在农村生活,劳动,对所描写的事物有过细致的观察。他的作品有充实而新鲜的生活内容和真情实感。同时,清新的自然风光和简朴的农村生活也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促成了他的这种新颖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还创作了不少咏怀诗。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的统治者的蔑视。在这些诗中,他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孤芳自赏,守志不渝的耿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若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思想。他还在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如咏荆轲等,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和深挚的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具体地说,他的诗歌艺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写景不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求情节的曲折。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模山范水,只写出了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他笔下常常出现的奇松、秋菊、孤云、飞鸟等意象,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都真实地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例如饮酒之五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寓情于理,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朴素,他的好处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他诗中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并且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等都是明白如说话。他的这一语言风格并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从而显得平淡自然而已。这种清新质朴的风格于南朝绚丽文风中独标高格,使魏晋诗歌在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用一句话来概括:陶诗合下自然,来可及处,在真在厚。正如无代评论家元好问所评说的那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谢灵运的山水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秀丽山河。他对山水自然美的感受极为敏锐,能够深刻细致地观察山川之美,并且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能够形象地描绘客观自然的千姿百态,常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形成了自己精工富丽的独特风格。谢灵运的诗歌艺术正如他高傲自若的人格一般,充分体现出了诗人的个性特征。汤惠休称其为:“如芙蓉出水”;钟嵘称其为“譬犹青松之拨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敖陶孙称其为“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这些名家均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的某一侧面。他的山水诗也确实如古人所赞许的那样:天质绮丽,富艳绝伦,妩媚可爱。他的山水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散见在各篇中的名章迥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都如鲍照所形容的那样:“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另一些佳句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则是出于精心雕琢,表现出他高超的“极物写貌,穷力追新”的艺术技巧。深入他的山水诗中,你会发现不少景物描写都渗透了作者饱满的感情,如没有情感的渗透,是不可能创造出深厚淳美的艺术境界的。通读他的诗作,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1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方法多样,有时采用工笔,有时运用白描,皆能巧夺天工,极富奇趣。如:“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一诗中,交错使用工笔和白描。前两句白描,后两句细描,山水各有性情神韵,描绘山水只有运用不同的笔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水的不同面目,避免现此山水和彼山水之间的重复。 2生动逼真的意境描绘 善于生动逼真地描写动景,静景或抽象的意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表面上是静景,实则为动景,白云缭绕,神秘莫测,在很多山水诗中,动景与静景的描写往往是交替出现,相互衬托,使画面离奇变幻,五彩缤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功力深厚讲究的标题 游赤石,进帆海点明了游览有顺序;晚出西射堂交待了浏览的时间;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四溪石濑,茂林修竹宛如诗前的小序,对诗中山水所处的地理环境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在古代诗人中,在标题上如此苦心经营的人,谢灵运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颇为难得。也用一句话来概括: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渊明的诗歌,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我们从以上所列举的其诸多名章佳句中,已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文心雕龙明诗序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却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也许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当他面所以他有“空翠难强名” (过白岸亭)的概叹。但他还是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出其高度的驾驭语言能力。如果没有这种执著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他的诗也就不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谢灵运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语多生撰,非注莫解词,非疏莫通其义”(清吴淇选诗定论卷十四)之弊。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见清诗话)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余条。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锺嵘所说:“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