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其应用.doc_第1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其应用.doc_第2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其应用.doc_第3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其应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及其应用XXX(XX大学 xxxx学院 重庆 400716)摘要:介绍了植物病害的症状与生物防治的概念,生物防治方法与发展前景,探讨生物防治的新途径,以及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应用The biological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plant diseaseZhongzixuan(southwest university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716)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t disease symptoms and biological control concept,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discusses the new way of biological control,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production application.Keywords: plant disease; Biological control; application1植物病害的症状 感病植物在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干扰下,其生理、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所发生的病变特征。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病变,称为宏观症状;借助显微镜才能辨别的病变,称为微观症状。微观症状多应用于病细胞或病组织的研究范围内,只在植物的病毒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观察韧皮部中有无坏死细胞,筛管和导管中有无增生结构,以及在感染病毒病的病细胞中出现的各种内含体的形态和类型等。因寄主植物和病原物所表现的特征不同,宏观症状常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病状感病植物的外部特征。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变色指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也有的表现为紫色或红色等其他色泽的变化,叶色变深成蓝绿色或叶片表面呈金属光泽(银叶病)等。叶片上不均匀的变色,如常见的花叶,是由不规则的深浅绿或黄绿相间形成的。变色部分呈不规则斑块的为斑驳,呈环状的为环斑或几个环斑组成的同心斑和线条状变色的线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症状是在平行叶脉间出现条纹或条点等不规则变色。沿叶脉变色的症状有脉带和脉明,花部颜色的变化有花色变绿等。变色症状是由于叶绿素或其他色素受破坏或抑制所致。常表现于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如土壤中缺铁时植物褪绿,缺氮则黄化,土壤中积累盐碱太多或含其他有毒物质导致植株发黄或变红等。有些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坏死局部细胞和组织的死亡。症状表现因坏死部位不同而异。叶片上的局部坏死称叶斑;有各种形状和表现:呈轮纹的为坏死环斑或轮纹斑;而蚀纹则仅是表皮细胞的坏死,不同形状的蚀纹又分别称为线纹和橡叶纹等。坏死的叶斑组织脱落即形成穿孔。各种器官均可产生局部坏死,如茎部的条斑坏死(幼苗茎基坏死表现为立枯或猝倒)、果实上的坏死等。内部组织的坏死有块茎内的褐斑、网腐和黑心,维管束的褐死和韧皮部坏死以及果实苦陷等。腐烂整个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和消解。植物的根、茎、花、果实都可发生,尤易见于幼嫩组织。组织腐烂时可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细胞消解较慢时则腐烂组织中的水分会及时蒸发而形成干腐,如果实受侵染腐烂后形成的僵果即是。反之,如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或软腐。一些病原细菌和真菌可分泌果胶酶,使连结细胞的中胶层分解,导致细胞离析、内含物死亡或分解。从受害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流出分解产物的情况,称异常分泌,其性质与腐烂相似。病部流出胶体物的称流胶;松柏科植物反常溢出树脂的称流脂;流出乳状液的称流乳;流出不能凝固的树液时称流液。萎蔫植病中的萎蔫是植物输导系统被病原物毒害或病组织的产物阻塞造成的不可逆性萎蔫。一般根或主茎的维管束受害引起的萎蔫多是全株性的,分枝叶柄或部分叶脉的维管束受害则是局部性的。畸形感病植物组织和器官所发生的皱缩、卷曲、矮缩、丛簇、丛枝、发根、肿瘤、花器和种子变态等现象。矮缩是全株发生抑制性病变,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丛簇只是主轴节间的缩短,或节间的数目也同时减少,但叶片的大小仍正常。枝条不正常的增多形成丛枝,根的增多或不正常的过度分根形成发根,肿瘤在根、茎、叶上均有发生。茎和叶脉上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突、疱疹、刺疣以及器官的增生等。此外植株还会产生生长习性或对称性的改变,如由匍匐性变为直立性等。叶子受病后发生的病变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全缘叶变为缺刻叶,叶面高低不平形成的皱缩叶,叶片沿主脉向上或向下翻卷形成的卷叶等。花的各部分变为绿色叶片状的叶变等则是一些特殊的变化。病征病原物在病株发病部位所表现的特征。主要有:霉状物。感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其颜色、质地和结构等变化较大,如霜霉、绵霉、绿霉、青霉、灰霉、黑霉、红霉等。粉状物。病部产生的白色或黑色粉状物。白色粉状物多见于病部表面;黑色粉状物多见于植物器官或组织被破坏之后。锈粉状物。病部表面形成一堆堆的小疱状物,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粒状物。病部产生的大小、形状及着生情况差异很大的颗粒状物,有的是针尖大小的黑色小粒,不易与组织分离,为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有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颗粒,为真菌菌核。根状菌索。感病植物根部以及附近的土壤中产生的紫色线索状物。菌脓。病部产生的胶粘脓状物,干燥后形成白色的薄膜或黄褐色的胶粒,是细菌性病害所特有的病征。发生机制植物受病后表现各种症状是因其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某种破坏而变质所致。许多真菌和细菌以及线虫能分泌多种酶,可使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解和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坏死或腐烂。2生物防治的概念方法与发展前景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1)利用天敌防治。 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设在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研究了使用农药对菲律宾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农药弊大于利,处理农药引起的保健问题的费用总是超过农药为作物带来的好处。”这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正在试验如何减少使用农药,它们估计全世界生产的农药一年耗资至少200亿美元。他们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的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方法消除害虫。 (2)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防治。即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等。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人类健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 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内容包括:(1)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如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真菌),苏云金杆菌各种变种制剂防治多种林业害虫(细菌),病毒粗提液防治蜀柏毒蛾、松毛虫、泡桐大袋蛾等(病毒),5406防治苗木立枯病(放线菌)微孢子虫防治舞毒蛾等的幼虫(原生动物),泰山 1号防治天牛(线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鸟类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捕食害虫的不同虫态。鼠类天敌如黄鼬、猫头鹰、蛇等,节肢动物中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 利用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生物可分为三类:捕食性生物,包括草蛉、瓢虫、步行虫、畸螯螨、钝绥螨、蜘蛛、蛙、蟾蜍、食蚊鱼、叉尾鱼以及许多食虫益鸟等;寄生性生物,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病原微生物,包括苏芸金杆菌、白僵菌等。在中国,利用大红瓢虫防治柑桔吹绵蚧,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和玉米螟,利用金小蜂防治越冬红铃虫,利用赤小蜂防治蔗螟等都获得成功。在美国,利用苏芸金杆菌防治落叶松叶蜂、舞毒蛾、云杉芽卷叶蛾;在苏联,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等,也获得成功。 利用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 选育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如选育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抗花叶病的甘蔗品种,抗镰刀菌枯萎病的亚麻品种、抗麦杆蝇的小麦品种,都已经取得成果。作物的抗虫性表现为忍耐性、抗生性和无嗜爱性。忍耐性是作物虽受有害生物侵袭,仍能保持正常产量;抗生性是作物能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抑制它们的生活力和发育速度,使雌性成虫的生殖能力减退;无嗜爱性是作物对有害生物不具有吸引能力。 耕作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 耕作防治就是改变农业环境,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不育昆虫防治是搜集或培养大量有害昆虫,用射线或化学不育剂使它们成为不育个体,再把它们释放出去与野生害虫交配,使其后代失去繁殖能力。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这种方法消灭了羊旋皮蝇。遗传防治是通过改变有害昆虫的基因成分,使它们后代的活力降低,生殖力减弱或出现遗传不育。此外,利用一些生物激素或其他代谢产物,使某些有害昆虫失去繁殖能力,也是生物防治的有效措施。3生物防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病虫害,能够收到除害增产、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能源和减少生产成本的明显效果。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是我国目前人工繁殖量最大和应用范围最广的寄生性天敌产品。松毛虫赤眼蜂对玉米螟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同时可以节省防治用工50%,减少防治成本,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较大幅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和其作为食品及饲料的品质和价格。应用柞蚕茧大量繁殖松毛虫赤眼蜂,田间人工释放防治玉米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已经应用了近20年。此技术成熟度高、效果好,有一定的推广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1、放蜂期。当玉米螟越冬代幼虫羽化率达到20%,向后推10-11天,即为田间玉米螟初卵期,此时即为赤眼蜂的第一次放蜂适期。之后再向后推5天,是螟卵初盛期,进行第二次放蜂,就可以控制玉米田间第一代螟卵。2、放蜂次数。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次数,要根据田间玉米螟的落卵规律、赤眼蜂的发育期以及赤眼蜂在田间的寿命长短来确定。在玉米田间第一次放蜂后,间隔5天进行第二次释放,共放蜂2-3次比较合适。3、放蜂量。每公顷释放量为15-22.5万头,当田间害虫卵大发生时,放蜂量可相对减少;反之,当田间害虫卵发生少时,赤眼蜂的田间示范量应相对增加。4、放蜂方法。每公顷设15个释放点为宜,直接将蜂卡别在玉米叶的背面。二、苏云金杆菌(Bt)的应用生物农药Bt是一种病原细菌,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烟青虫等蔬菜上的重要害虫,效果可达80%-90%以上。防治粮食害虫,我国北方主要用于防治小麦和玉米害虫,南方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害虫。目前Bt在我国已实现了商品化、规范化生产,并已发展成为粉剂、乳剂、液剂等多剂型的系列产品,是当前国内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微生物制剂。用Bt配制成5亿-8亿/克颗粒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投入心叶,防治第一代玉米螟,防效可达75%-80%。使用Bt每公顷30千克防治稻苞虫,效果可达80%以上。还可以在卵盛孵末期到2龄幼虫发生初期,每公顷用HD-1菌剂2250克防治稻纵卷叶螟。用100亿活孢子/毫升的乳剂500倍液防治十字花科蔬菜上的菜青虫等,效果也很好。Bt乳剂因其对鳞翅昆虫的杀伤性,应注意在养蚕区不要使用,或在农技人员的辅导下谨慎使用。三、农用抗生素采用Avermectin品系开发的生物杀虫杀螨剂是近年来我国生物杀虫剂研究的新突破,对于抗药性的棉铃虫、小菜蛾、叶螨、蚜虫等重大农业害虫防效非常显著。使用1.8%的爱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可以有效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美洲斑潜蝇,8000-1000倍液可以有效防治蚜虫和各类叶螨,对于有抗性的二斑叶螨防效也很好。爱维菌素由于不具备杀卵的功效,在防治蚜虫或叶螨等繁殖能力极高、种群增长速度极快的害虫时,一定要注意在害虫发生的早期适时应用。 四、昆虫病毒杀虫剂昆虫病毒杀虫剂是微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使用最为成熟,应用10亿PIB/克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