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干课程建设材料微观经济学阅读资料十四位经济学巨匠生平简介 戴 玲 收编目 录 索 引1、亚当斯密(17231790年)2、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年)3、保罗萨缪尔逊(1915 )4、杰拉德德布鲁(1921 )5、卡尔门格尔(18401921年)6、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 )7、保罗霍华德道格拉斯(18921976年)8、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883 1992年)9、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年)10、爱德华张伯伦(18991967年)11、约翰希克斯(19041989年)12、约翰克拉克(18471938年)13、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年)14、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 )经济学巨匠:亚当斯密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苏格兰哥尔克第一个以捕渔和采矿为主的城镇。斯密的父亲是一位海关监督员,在斯密出生前不久就已逝世,斯密只要住在苏格兰都与他母亲生活在一起,直到1784年去世。他一生未曾婚娶,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也从未认真地结交过任何妇女。斯密在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这在当时的英格兰是很平常的事,17岁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获得了奖学金在牛津大学和巴利奥学院学习了6年,这段经历使他终生保持一种古典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倨傲态度。回到苏格兰后,他在大学成功地作了一系列不同论题的讲课,因此,1751年他被格拉斯哥大学聘为逻辑学教授,随后不久,他又被聘为更具有威望的哲学教授。1759年,道德情操论的出版牢固地确立了斯密的声誉。1763年,他辞去了教授职位,作为年轻的布克莱希公爵的私人教师到欧洲大陆去教育旅行。在法国,他度过了3年的时间,结识了当时的一些重要学者,包括魁奈、杜尔哥、让雅克卢梭和伏尔泰,1766年返回英国后,他退休居住在柯卡尔迪撰写国富论,用布克莱希公爵给予他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国富论发表两年后,他又被聘为苏格兰关税委员,主要是承担稽查走私工作,尽管他在国富论中一直赞美走私是一种对抗“不自然的”立法的合法抗议行为。1790年斯密在爱丁堡逝世,弥留之际他亲自监督焚烧了几乎所有自己未发表的手稿,据说销毁了16册手稿之多。国富论的大部分论述都给现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它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在论述中包含了历史、政治理论、哲学甚至包括了人类学。这部著作最初打算编为5册书,但出版时仅仅出了两卷本,因此以后的各版也都成了两卷本。在这部著作中,斯密介绍“国民财富的根本原因”即劳动分工,阐述了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重要区别,提出了他的价值论和分配理论。书中的一些论述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难题,例如,价值的成因和衡量尺度之间的区别,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等等。该书的大部分内容在定义这些词汇上已经成为经典,例如,在第一篇10章中关于相对工资结构的杰出阐述,在第二篇3章中对所谓储蓄等于支出定理的解答。但是从第三篇至第五篇,各篇充满了人们并不期望在经济学著述中所发现的资料,例如,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经济发展的叙述,对欧洲各国殖民政策的批评,原始社会调节正义的不同方法的分析,常备军发展的历史,中世纪教育的历史,教会世俗权力的增加和衰减,关于18世纪教义的各种说明,等等。但是,该书之所以能够吸引20世纪读者的众多特征之一就是,亚当斯密对于社会集团政治态度的一贯全神贯注的分析,尤其对商人阶层,他们将自己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获得合法的垄断和特许的权利。斯密对于国务活动家和政治家的自我谋利行为也有生动的描写,他确实可以说是一位公共选择理论和经济管理论的先驱,在20世纪,这些理论是与詹姆士布坎南和乔治斯蒂格勒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他对于商人和立法者的行为持有一种深为嫉恨的眼光,并且对政府保持提供那些不可能或不能由私人活动提供的社会服务保留一定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自由贸易,自由企业,人口的物品自由流动一句话,自由放任和不受限制的市场运行的代言人,他在经济学说史上和西方世界占支配地位的世界观方面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一些人认为这并不是亚当斯密的全部思想。 经济学巨匠:阿弗里德马歇尔阿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421924)是所有伟大的、最令人迷惑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美国经济学界中的最为中心人物。而他的经济学原理至今仍有力地吸引着读者,并令他们兴奋。马歇尔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实际上,他是一位比那些自称为数理经济学家的人,如杰文斯、瓦尔拉斯和巴伦尼,更为杰出的数学家。他极力反对那种观点,即认为在他之前这一观点当然已被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所理解经济思想史是一张严密的网,以及根本不存在什么“边际革命”,他是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优越论的坚定拥护者,然而他们又找到一些最好的证词去驳斥自由市场能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利益的学说。总之,他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矛盾的经济学家,也许这正是他的著作具有经久不衰吸引力的秘诀。就一个学者来看,他的生活是相对平淡的。1842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1865年毕业,以“二等数学学位考试合格者入榜”,获上等学士学位。他马上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数学研究员。但1877年由于他和自己过去的学生玛丽佩利结婚而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随后,他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学院当了五年的院长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并在牛津大学和巴里奥学院当了一年的研究员。那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研究员独身的要求已被取消。1885年他回到剑桥接任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直到1980年他在剑桥大学离休后,他的职位才为他的得意门生庇古接替。1879年,马歇尔出版了小册子对外贸易纯理论和国内价值纯理论,把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部分思想用严密的图表重新表述。1890年,他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了,这本著作不仅对“边际革命”的成果进行了富有权威性的总结,同时也成功地把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和谐地结合起来,成为划时代意义上的一部经济教科书。马歇尔谦虚地把他对经济学的大量有创见的贡献归结为前人智慧的一部分,他的主要贡献有:均衡分析;市场期,既短期和长期的区分;进一步论述了需求曲线,需求价格弹性的思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均衡稳定的条件分析;递增成本产业和递减成本产业的区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区分;对竞争和长期下降供给曲线下相融的清晰认识;完全竞争不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利益增长,因为要使社会利益增长必须通过一种财政政策,即用向递增成本产业所征得的税去补助递减成本产业这一最佳的观点;准地租的概念;代表性企业的定义等。这些贡献已大多成为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马歇尔,尤其在英国,比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更具影响力。经济学巨匠:保罗萨缪尔逊保罗萨缪尔逊(Paul A. Samuelson,1915 )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最伟大巨匠之一,从许多方面来说是经济家们的经济学家。他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如国际贸易、生产理论、资本理论、财政分析、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逊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中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量已达1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为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将他的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萨缪尔逊的最早一篇论文是评消费者行为纯理论载于经济学杂志1938年2月。写作之时他年仅23岁,还是一名研究生。在这篇论文中,他证实现代经济学中著名的需求曲线能够从由市场中可观察到的购买行为中所“显示”偏好中推导出来,而不必乞求于边际效用理论或无差异曲线。一年之后,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39年5月)证明:把投资的“加速数”理论加入到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会导致出一种对现代经济为什么遭受经济周期之苦的简洁而又强有力的解释。同样地,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某些货物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而被有效率地生产出来,因为它们的收益每个人都同样地可以得到,所以没有人有动机为它们付费。可是,萨缪尔逊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第一次严格地规定了这类“公共物品”的特征。萨缪尔逊在哈佛大学才华横溢的博士论文经济分析基础完成于1941年,但直到1947年才公开发表。这是一部现代经济学家转变观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它将所有的经济行为都能化作为明确地或隐含地运用数学微积分的极大化问题来求解。此外,他还开辟了“动态经济学”研究的先河。所有这些好像还不够,萨缪尔逊的初级教科书经济学(现已出版了第16版)中不仅包含了他发明来描述国民收入决定的“45度曲线图”这样一些新的分析工具,而且将二战以来一些主要经济学派作了一次大综合,构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这一教材书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经济学家的思维。他还与罗伯特多夫曼和伯特索洛合著的线性规划与经济活动,在传播战争时代数学最优化新技术方面起过决定性的作用,这项技术已经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工成长起来。这本书甚至不仅仅该领域中的教科学:它成功地将价格理论、线性规划和增长理论结合在一起。萨缪尔逊于1915年出生于印第安州的加里宁。他年仅16岁时就补芝加哥大不学招收入学,不到20岁他就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刚满26岁时,他以一篇赢得佛的戴维A韦尔斯奖的论文很快地获得哲学博学院的教授,并一直在那里留任。萨缪尔逊获得许多荣誉与奖金:1974年获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这是为四十岁以下的经济学家的最杰出著作设置的奖金)、1953年作经济计量学会的会长、1961年任美国经济协会的会长、1970年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等等;1970年,因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使他的违声望达到了顶点。他曾在许多政府机构中担任顾问,包括战时生产局、财政部、经济顾问委员会、预算局及联邦储备局。他也曾任肯尼迪总统的顾问,并且是1961年呈现交给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工作小组报告美国经济的状况的作者。许多年来,他与米尔顿弗里德曼一样,都是新闻周刊的定期撰稿入。由JE施蒂格利茨、RC顿、H永富及K克劳利编辑萨缪尔逊科学论文集,已经出版了五大卷。经济学巨匠:杰拉德德布鲁杰拉鲁德布鲁(Gerard Debreu,1921 )1921年生于法国的加莱,年轻时学习数学,1946年毕业于黎大学。1948年,他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员的身份来到美国,并于1950年加入设在芝加哥大学的考尔斯委员会。他开始与肯尼思阿罗合作,共同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竞争经济的均衡的存在性(1954年),在这篇文章中,他们运用当时经济学中尚属陌生的 学方法,给总体均衡的存在性提供了一个确定的数学证明。这些论证以及其他旨的证明供求方程的总体均衡体系可能存在唯一解,而这常常是容易被人忽视的。显然,在现实世界中,单一价格和数量总是按照某种方式,在不同市场上决定的。于是人们不免要认为,经济学家最好把时间用于发现市场怎样产生一个唯一解,而不是用于担心一组联立方程在数学上是否有了解。但是,总体均衡理论被运用于现代经济学的一切分支当中,如果人们不能肯定总体均衡模型确实有解,则不可能信心十足地使用它。此外,总体均衡的存在取决于一定的限制条件,这些条件有助于理解现实世界中实际达到多重市场均衡的方式。无疑,阿罗和德布鲁的这篇文章,的确使人们对理解实际生活中竞争的某些方面更为清楚了。1955年,德布鲁与考尔斯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一道迁往耶鲁大学,他在那里留任副教授直至1960年。1959年,他出版了他的杰作价值理论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这本薄薄的书标志着经济学家们在数学精致化上至今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通过使用集合论和拓扑学,而不是微积分和矩阵代数,他成功地用最经济和最精确的方法重新阐述了竞价格理论的传统结论;对于那些仅仅能够用文字思想却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德布鲁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被称作“存在性定理”方面的技术性论文,试图放松在竞争条件下的假设,来证明总体均衡的存在性,同时也致力于研究现实经济趋向于一般均衡解的速度这样一个相当独立的问题。希尔登布兰德(WHirdenbrand)编辑的数理经济学:德布鲁12篇论文就是从这些文章中选了一部分出来重印的。德布鲁于1960年离开耶鲁大学,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经济学和数学教授。从1969年到1971年,他是美国经济计量学学会的会长;从1970年起,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员,并分别于1977年和1980年接受了波恩大学和洛桑大学的荣誉学位。但是,最使他感到高兴的是,他在1976年荣获法国荣誉军团的切瓦利埃勋章,因为他在美国期间,其语言谈吐、饮食习惯和个人魅力,都无不具有明显的、典型的法国味。然而,这项荣誉又被他在1983年所获得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所冲淡。德布鲁是数理经济学大师。他用集合论代替微积分,系统证明了总体均衡的存在、总体均衡的稳定和总体均衡状态恒等于最大效率状态这三个基本原理。他使总体均衡理论不但用于纯粹静态均衡分析,也用于生产和消费活区位理论、资本理论、短暂分析和不确定分析。他的总体均衡模型综合了静态分析、区位理论、资本理论、金融理论、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理论以及不确定情况的经济行理论。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对总体经济均衡理论所做的贡献。这集中反映在他于1959年出版的仅有102页的代表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一书之中。就是这本篇幅极小的著作,帮助他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的桂冠。他的学术贡献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分析方法的改进。 经济学巨匠:卡乐门格尔卡尔门格尔1871年发表了他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同年,杰文斯也发表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三年后,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纲要(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出版。这三位经济学家都在抛弃生产费用价值论的同时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作他们新经济学的基石,他们被认为是“边际革命”的先驱者。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几乎同时出版他们的著作,这纯属巧合,因为他们相互间并不认识,他们每人用以吸取灵感的文献资料是根本不同的,这使得他们的观点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瓦拉斯由于反复思强调格尔和杰文斯两人都不留心的多维市场总体均衡概念而与其他两人分立;另一方面,门格尔反复强调经济活动中的主观因素,怀疑均衡概念本身,坚持认为许多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必须在不均衡的条件下加以解释,以及害怕在经济分析中应用数学,从而使他同瓦尔拉斯、杰文斯分立。杰文斯未能在英国形成他的学派,收集学派,收集门徒,这一学派50多年来一直与马歇尔的剑桥学派和瓦尔拉斯的洛桑学派相匹敌。1940年,门格尔出生于波兰南部加里西亚(当时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一个裕的律师家庭。)家庭的熏陶使门格尔和他的两个兄弟最终取得了学术上的声望(一个成为法学家和社会主义史学家,另一位是著名的数学家)。卡尔门格尔曾在维也纳大学、布拉格大学、克拉科夫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他最先曾任职于维也纳的内阁析闻局,正是在那儿,他开始认真地研究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的发表使他成为维也纳大学的讲师。1973年晋升为教授。1876年他仿效亚当斯密成功奥国皇太子鲁道夫大公的教师,并伴随皇太子周游德国、法国和英国。1979年他回到维也纳大学,投入到了方法论问题的争论。他发表经济学格社会学问题攻击“年轻”的德国历史学派。当施穆勒回击了他们的批判之后,门格尔在一本言辞激烈的小册子德国政治经济学中历史循环论的谬误中反击得更为猛烈。谬误使双方的态度都变得强硬,并在德国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之间筑成了一道鸿沟。这条鸿沟几乎一直延续到现代。19世纪90年代初,门格尔写了大量有关货币经济学方面的文章。这为后来奥地利学者在货币价值方面的著作、尤其是为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奠定了基础。1903年,他辞去维也纳大学的职位,致力于撰写一本全面刷新其首部著作的巨大专著。但他生前未能完成这项事业,因此1921年他死时留给他儿子断断片片的手稿,后来只得零零碎碎地出版了。经济学巨匠:罗纳德哈里科斯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arry Coase, 1910 )美国经济学家。生于英国伦敦威尔斯敦。1927年因历史和化学成绩优异考入伦敦大学,1929年去伦敦经济学院学习,1932年最终通过考试获得商学士学位。1951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341946年先后在利物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中央统计局等处教书和进行研究工作。1951年移民到美国,19511958年任布法罗大学教授。19581964年任弗吉尼亚大学教授。1958年后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并担任法律和经济学报主编。现为芝加哥大学荣誉经济学教授、高级法学与经济学研究员;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会员,曾被评为1979年该会杰出会员。1991年获经济科学诺贝尔纪念奖,并在颁奖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演讲。在科斯一生的学术活动中,他始终反对“课堂经济学”,主张密切联系实际的经济学。科斯的作品颇少,但每一著作都掷地有声,影响甚大。他的作品主要有: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边际成本争论(1946)、英国广播业:垄断的研究(1950)、经济学中的灯塔(1974)、马歇尔方法论(1975)。其中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不仅成为经典性作品,广为引用,而且成为他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两块基石。不过,在此之前,企业的性质虽被施蒂格列茨选入一本读物之中,但仍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时间长达40年之久。在企业的性质发表50周年,耶鲁大学专门为他举行了庆祝活动,足见该文意义之大。科斯是产权理论的建者之一。他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The Problem of Social Cort)一文中指出,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只有在零交易费用这一假设下才能成立,但事实上只要有制度的存在就不可能没有交易费用。产权的界定,是降低交易成要的关键,只有交易费用降低了,经济的增长才能给人们带来利益,从而也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因此,产权的确立,即个人占有财产的权力在法律上得到承认,经济才能迅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基本根源不是资本、人口的增加工技术进步,而是产权的建立。后来有人就在科斯对交易费用和产权对经济制度结构和运行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物品和服务的交抽换处于初始状态时,无论产权在各个人之间如何分配,只要上述市场条件都得到满足,而且交易费用为零,便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而实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这样,他借助于扩大的经济微观理论成功地设定了解释经济制度结构的原理,因而对人们了解经济运行方式作出了新的贡献。他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法律科学、经济史学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并且在跨学科的研究方面也树立了一种典范。 经济学巨匠:保罗霍华德道格拉斯 保罗霍华德道格拉斯(Paul Howard. Douglas,18921976)为美国经济学家。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就读于鲍登学院,191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在哈佛大学读了一年。19161917年伊利诺斯大学经济学讲师。19171918年任里德学院经济学讲师、副教授。此后曾一度担任紧急海运公司的劳资纠纷调解人。19191920年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副教授。期间,在192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1925年起担任报纸出版业仲裁委员会主席达17年之久。1930年出任斯沃思莫夫失业问题委员会代理主任和宾夕法尼亚失业问题委员会秘书,以及纽约市社会就业稳定委员会顾问和秘书,从1931年起历任伊利诺斯州房屋建筑委员会委员、国家复兴总署消费指导委员会委员、参议院及社会保障局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1938年被选为芝加哥大学任教。1947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481966年当选为美国国会参议员,19671969年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美国的学徒制与工业教育(American Apprenticeship and Industrial Education, 1921)、现代经济学社会中的工人(Worker in Modern Economic Society,1923)、工资与家庭(Wages and the Family, 1925)、18901926年的美国实际工资(Real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1926,1930)、失业保险的标准(Standare of Vnemployment Insurance,1933)、工资理论(The Theory of wages,1934)、美国的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1936)、国家政府的经济(Government ,1952)以及论文多篇。道格拉斯是一位有创见的经济计量学家。他的研究事业以其老师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为起点。道格拉斯的著作大多以工资、社会保障、失业等问题为主题。他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和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柯布合作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柯布一道格斯生产函数。在工资理论一书中他从一般地论述分配问题和生产理论之间的关系入手,具体分析了边际生产力量论的各种假设条件。他与柯布合作提出了生产函数的推导过程。首先设计了一种公式,以表示劳动、资本与产量之间的各种关系。以L、C、P、P=bLkC1-k(b0,0K1)然后根据美国18991922年制造业的年度资料计算出b=1.01,K=0.75,并证明这一结果与实际资料基本是一致的。道格拉斯还运用这一生产函数分析了工资、失业等问题,而且该生产函数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经济计量学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道格拉斯在芝加哥的教学工作,使他能够组织研究项目,以检验分配的边际生产率理论。在任伊利诺斯州参议员的近20年期间,他起草了经济立法中的许多重要部分,并为它们的通过进行了斗争。 经济学巨匠: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1899年5月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其父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一位医生兼植物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代的哈耶克对自然科学颇感兴趣。一战后,哈耶克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同时自修经济学和心理学。该期间,他受到奥地利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的影响,逐渐把精力转向经济理论的研究。192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11926年担任奥地利政府执行凡尔塞和约的临时法律顾问,其间于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3年3月至1924年6月到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美国的货币政策。19271931年任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其间兼作维也纳大学经济和统计学讲师。1931年哈耶克离开地利移居英国,应聘为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并于193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和道德科学教授。1962年以后,任联邦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经济学终身教授。此外,还先后担任斯担福大学、阿肯色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开普敦大学和萨尔斯堡大学的客座教授。1974年他与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理由是由于他们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开创性著作,同时由于他们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辟分析。哈耶克是一位多产的经济学家,到1974年为止,共发表过15部书,10本小册,130多篇文章以及10部由他主编并写序的文集。其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Geldtheorie and konjunk turtheorie,1929)价格与生产(Price and Production,1931),利润、利息和投资(Pr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1939),资本纯理论(The Pue Theory of Capital,1941),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1944),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1960),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1967),法律、立法和自由(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3vol,1973,1976,1979)等。哈耶克在经济学及其他领域工作了整整70年,不仅是兼领数个学派的思想领袖人物,而且是一位在多个学科都有建树、成果颇为丰厚的著名的学者。哈耶克在经济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围绕中性货币、资本理论、经济周期、国际货币秩序、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等问题上,全面、彻底地阐述和坚持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使之成为一位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各种经济流派的精神领袖。哈耶克早期以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而成名。他提出了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和根源在于信贷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化。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引起了经济繁荣。这种繁荣是信贷扩张引起的投资过度所造成的,一旦银行停止扩张信贷,经济中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3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曾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行得通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人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没有价格机制和自由竞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因而,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可能具有经济效率。计划经济还可能会导致独裁统治,使人们推失去自由。他 仅反对社会主义,而且也反对凯恩斯主义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他认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是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局面的根源。60年代后的他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范围内研究自由问题,探讨自由、正义、平等等概念的含义,并研究如何才能实现保证自由的理想社会。因此,在西方经济家看来,“哈耶克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了价格在决定资积累、工业波动和全国经济生产率方面的指导性作用,把自由竞争制度作为大多数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他的著作结合成为严谨的经济理论的整体,对经济史、政治哲学和政治学有重大影响,对法学、科学方法论以至心理学的研究者都有影响。”哈耶克自由主义的思想在西方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他曾在1944年被选为英国科学学院院士,1970年被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1964年被授予东京立教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71年被授予维也纳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1972年被授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研究员。 经济学巨匠:约瑟夫熊彼特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济学说史专家,公认的20世纪最卓越的经济学家之一。生于奥匈帝国的特里施(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维亚州),幼年时随家迁居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期间,曾受业于著名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和弗里德里希教授,1906年获博士学位,后赴英留学。1908年25岁时写作了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主要内容一书,遂一举成名。从1909年起,任切克诺维茨大学和格雷茨大学讲师,在19191920年间,曾担任过奥地利财政部长,因反对与德国结盟和反对工业国有化政策而辞职;1921年任维也纳私营彼得曼银行总经理;19251932年任波恩大学教授;1932年熊彼特移居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一直到他去世。在美期间,曾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一职,以一个外国经济学家的身份当选这一职务,这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去世前不久,他还被选为美国国际经济学会的第一任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主要内容(Das wesen vnd der Hauptinhalt der Theoretischen Nationalokonomie ,1980)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12),租税国家的危机(Die krise des steuerstaats, 1918),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 ,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Capti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942)以及遗作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1964)。熊彼特一生的学术著作达17本之多。他的著述,既有多年的经济学研究中所获得的精辟见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沿革线索的探究和评说;又有经济学方法的探求,其篇幅之大、涉猎范围之广、探讨研究之深入,充分反映了一个经济学巨匠驾驭浩翰文献的超凡能力,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济学遗产。在他一生的主要著作中,他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相当的篇幅。熊彼特从教期间正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各国已相继完成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一演变过程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反而使矛盾进一步恶化。熊彼特对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于1912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创新理论”,用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经济周期、企业家的职能和作用等。熊彼特指出:循环与发展两种行为状态的对立,静态与动态两种理论工具的对立、纯粹经理人员与企业家两种行为状态的对立,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变化的基础。这种运动变化是从创新活动开始的。由于少数企业家推动了创新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成功,创新活动逐渐向其他人及其他有关生产部门扩展,导致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从而打破了旧的均衡状态。然而由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将展开一场对生产资料的激烈竞争,生产资料价格因而上涨,旧企业因而蒙受损失甚至被淘汰。创新所带来的大量新产品驱使物价下跌、信用紧缩,繁荣因而逐渐中止,最终导致萧条出现。在萧条期间,企业纷纷进行调整,力图增加存货、改进生产、降低成本等。当调整终了时,新的均衡状态又使新的生产手段结合成为可能,由此产生新繁荣。这就是他的创新理论。1939年,他又以巨大篇幅发表了经济循环理论资本主义运动过程的理论、历史与统计分析一书,他副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为一炉,充分论证了他以“创新”为基本推动力的资本主义各种周期性波动理论。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他又从创新活动的兴衰去解释资本主义瓦解及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这样,熊彼特把创新理论作为他研究和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基石,从而把各种经济周期波动综合起来,以创新理论加以说明,创造了西方经济学中统一研究各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体系。熊彼特在对经济学说发展史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早在1914年,熊彼特就应麦尔斯韦伯之邀,为社会经济学大纲作关于经济学说史方面的工作,后来题名为经济学说法的阶段。在此书中,他首先考察由哲学形成的经济思想的发展,而后说明由对实际问题的探讨逐渐走向科学认识理论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但熊彼特在经济学说史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应是其遗作经济分析史,该书概述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40年代的整个经济思想发展过程。由于计划于庞大,直到逝世也未完成,而由其遗孀伊丽莎白布蒂熊彼特根据他的遗稿重新整理,于1954年出版。该书是熊彼特数十年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本有较大参考价值的经济说史著作。熊彼特以“创新”概念为特色的动态发展理论和“社会过渡”理论为主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理论体系,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经济学巨匠:爱德华张伯伦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18991967),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899年5月15日生在美国华盛顿的拉康纳,1920年毕业于美国依华大学,而后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任讲师,1922年获该大学硕士学位。19221929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并于1927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29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1934年以后一直任哈佛大学教授。1937年以后,先后获得波士顿学院的法学博士学位和巴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01951年间曾赴法国巴黎大学和丹麦本哈根大学讲学,并受聘为客座教授。张伯伦一生的著述活动基本都是在垄断竞争理论领域内进行的。他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是:双头垄断:卖方很少的价值(1929),垄断竞争理论(1933),垄断竞争与“不完全”竞争的区别(1937),产品多样性与公共政策(1951),论“寡头垄断”的起源(1957),走向更一般的价值理论(1957),工会与公共政策(合著),垄断竞争理论的起源和早期发展(1961),等等。张伯伦最主要的贡献是在30年代与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夫人同时但又独立地提出了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在此之前,马歇尔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受市场操纵,对市场没有影响,各企业的行为都被假定为是一样的,而企业作为经济单位因此失去了其独立的个性,这样也就没有分析个别企业行为的企业理论。张伯伦否认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无数企业进行自由竞争的完全竞争;一家企业独占整个市场的完全垄断;较多企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垄断竞争;少数企业进行竞争的寡头垄断。另外,他强调指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的情况。企业理论正是要分析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下,一家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如何决定,以及企业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张伯伦以纯粹竞争作为研究的起点,分析了这种情况下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平均成本曲线、平均成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的形状及其变动规律,并在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均衡的实现条件,从而说明了纯粹竞争条件下供求相等的实现过程,利润最大化条件和个别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张伯伦分析的中心是垄断竞争。他用产量差别来解释垄断的产生以及垄断竞争局面的形成。他指出产品差别引起垄断,而有差别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又引起竞争。他分析了垄断竞争条件下个别企业的均衡与整个行业的集团均衡。他说明了垄断竞争下需求曲线、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曲线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决定的产品和价格。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论述了垄断竞争下短期与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和企业利润极大化的实现。张伯伦还分析了完全垄断与寡头垄断下产量与价格的决定,以及均衡的实现。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理论。由于张伯伦在非完全竞争理论中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才使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现代经济思想史上,正像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发生过一场“凯恩斯革命”一样,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发生过一场“张伯伦革命”,张伯伦也因此被称为20世纪六位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并在1965年被评为英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经济学巨匠:约翰希克斯希克斯(John R.Hicks, 19041989),生于英格兰的沃里克,他的父亲是当地报纸的一名记者。17岁时希克斯获得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的奖学金而进入该校学习,最初攻读数学,很快便显示出他在这方面的天才,一年后转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25年大学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1932年获博士学位。希克斯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经济学家很缺,所以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得到了临时讲师的职位,开始时他只是一个劳动经济学家,对产业关系描述性工作;但逐渐转到分析方面,那时他的数学天才在经济学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运用。1935年与优素拉韦伯结婚,并转到剑桥大学任冈维尔与凯厄斯学院研究员。19381946年任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牛津大学努菲尔德学院研究员,19521964年任牛津大学教授;19641971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员。希克斯一生发表的论著甚多,所涉及的理论范围也较为广阔。他在价值、资本、工资、货币、利息、经济周期、福利经济学和经济成长等理论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创见,这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中是较为罕见的。莱荣霍夫德在“希克斯的经济观点评论”(载经济学文献杂示1979年6月号)一文中指出,希克斯一生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时期:青年希克斯和老年希克斯时期。与这两个小时相适应,希克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与青年希斯相适应,希克斯相联系是在总体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它们反映在著作工资理论(Theory of Wages,1932),价值与资本(Value and Capital,1939),资本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Capital,1914),论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Trade Cycle,1950),需求理论的修正(A Revision of Demand Theory,1956)等书中,与老年希克斯相联系的是动态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及他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独特新见解,反映这些理论的著作有:世界经济学论文集(Essays in Word Economics,1959),资本与增长(Capital and Growth,1965),经济史理论(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1969),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The Crisis in Keynesian Economics,1975)等。希克斯的学术经历比较复杂,早年除受洛桑学派影响外,还受到以罗宾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后又转向凯恩斯主义,是一个独立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者和评论者,他把剑桥学派、洛桑学派的传统微观经济理论与他所解释的凯恩斯经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经济学说。希克斯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发展并完善了总体均衡理论。希克斯在序数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建立了总体均衡理论,在论述该理论时还建立了精确的总体均衡模型。提出了IS-LM模型。这一模型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总体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现代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他与卡尔多数人反对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把收入分配均等化作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他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的是效率问题,即生产和交换的最优状态的现实,并提出了检验福利的希克斯补偿标准;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乘数一加速原理。希克斯和萨缪尔森把乘数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说明资本存量调整理论,解释经济中产生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希克斯在西方经济学界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他在1943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为美国科学院外国院士,19611962年任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6年被晋封为士,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因为他在“总体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方面作出了首创性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学巨匠:约翰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学派的创始人。1847年,克拉克出生于美国罗德岛的普洛维顿斯。当克拉克十几岁时,他家移居到明尼苏达,他的父亲在那里经营了一个不大的农器具商店。克拉克曾就读于布朗及安默尔斯特学院,由于经济困难曾两度辍学,但他凭着毅力以工作维持家计,因此直到1972年在他25岁时才获毕业。随后他去欧洲学习了3年,在海德堡大学度过了一段时间,在德国旧历史学派成员卡尔克尼斯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在1875年,他回到卡尔顿学院,开始着手写他的第一部著作财富的哲学。12年以后,他到史密斯学院任教,两年以后又到约翰逊霍布金斯大学任教,他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新近建立了政治科学教授会,在那里他一直工作到1923年退休为止。克拉克是美国理论学派的开创者。19世纪的美国经济学家大都只局限于论述和左究具体经济问题,而对基本理论的探讨甚为忽略。早期的克拉克也表现出历史学派的若干特征和观点。但他后来主先重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又接受和发挥边际效用分析,成为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经济理论家和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克拉克的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和经济理论要义。克拉克逝世于1938年,终年91岁。约翰贝茨克拉克的名字是永远与现代经济学中一个最坏的谬误联在一起的:运用边际生产力理论为收入的职能分配提供了理论根据,按照这一理论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恰好得到他们“应得”的报酬,即他们的边际产品。虽然有这一受人人斥责的失误,克拉克仍是美国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先驱。在1889年和1891年,至少在差不多与斯图亚特伍德、威克斯蒂德、瓦尔拉和巴罗内同时独立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他发展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享利乔治的进步和贫困一书的出现,启发了克拉克去考察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使收益递减原理不仅适用于土地,而且适用于固定的或同其他可变要素组合的任何生产要素。这样,每种收入形式都可以解释为一种类似于地租的差额剩余。克拉克经济学说中心内容是阐述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他承袭萨伊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思想,同时又把报酬递减规律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到一切产业部门,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各自决定工资和利息的分配理论。同时他最先明确区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动态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此外,他所创立的社会效用论,试图修正和补充奥国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当时也为不少著名美国学者所信奉。 经济学巨匠: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是近代著名的意大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848年,帕累托出生于巴黎。1869年他毕业于都灵工业学院,获都灵工业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初期从事工程和工业管理工作。1874年曾任意大利钢失公司总经理。1893年他继L瓦尔拉斯任瑞士洛桑大学教授,1906年退休,著述于日内瓦湖畔的西里奈。1923年意大利政府曾任命他为议会参议员和国际联盟裁军委员会意大利代表,因病未能就任,旋即逝世。帕累托是继瓦尔拉斯之后的洛桑学派总体均衡理论的开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