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doc_第1页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doc_第2页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doc_第3页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doc_第4页
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 号 2013040216分类号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 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 院 (系) 中 文 系 专 业 班 级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2013级1 班 学 生 姓 名 邓 潇 学 号 2013040216 指导教师(职称) 孙 鸿(教授) 提 交 时 间 2015年4月 30日 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系由本人在孙鸿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尽我所知,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由本人承担全部责任。承诺人(签名): 年 月 日学士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士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康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士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安康学院保留本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安康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对于保密部分,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学士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英文摘要及关键词2一、导论4二、旷达情怀的内涵41.自我宽解,自强不息42.以顺处逆,豪爽明朗53.通达事理,以理化情5三、旷达情怀的艺术呈现61.寄寓物象,托物言志62.放情山水,借景抒情73.充实自我,直抒胸臆8四、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91.佛儒并举的思想渊源92.豁达乐观的个性气质93.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10五、结语11注释11参考文献11致谢1211内容提要“旷达”一词可以说贯穿了刘禹锡的一生;旷达情怀也可以说是属于刘禹锡的特有情怀。大文豪刘禹锡可谓妇孺皆知,他不仅是唐代中期进步的政治家,同时还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一生写作不辍,创作颇丰,留给后人的诗集有刘禹锡集、刘梦得文集等。 本篇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旷达情怀的内涵。说明旷达情怀在刘禹锡身上体现为自我宽解,自强不息;以顺处逆,豪爽明朗;通达事理,以理化情三个方面。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于本文旨在以专题形式研究刘禹锡旷达情怀,因此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论述刘禹锡的旷达情怀在刘禹锡诗作中的艺术呈现。主要包括寄寓物象,托物言志。通过鹰,雁,凤,鹏,莺燕,骏马来抒写心志,激励斗志;放情山水,借景抒情。刘禹锡笔下的景物太多感染了诗人悠游,旷达的气质;充实自我,直抒胸臆。第三部分论述刘禹锡旷达情怀形成的原因。佛儒并举的思想渊源。刘禹锡少年诗从皎然,喜欢与僧人来往,长期的熏陶影响使刘禹锡拥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作品中体现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豁达乐观的个性气质。王国维曾说:“对宇宙人生,须乎入其内,又须乎入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如乎其内,固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如是境界,“旷达情怀”正是在以上几个方面体现的。他的旷达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官海沉浮的厌倦,更是对人民生活的热爱。总之刘禹锡的旷达情怀促使他走出人生困境,成就他在中唐诗坛上的特殊地位,也给后人指明了一条不陷挫折,永怀希望的精神通路。关键词:刘禹锡 旷达情怀 乐观 豪爽 通达Abstract Liu Yuxi is a progressive politicians, philosophers and naive materialism famous writer in mid-Tang Dynasty.Liu Yuxi never stopped working life writing and creating a lot, for posteritys poems have Liu Yuxi set, Lew was anthology and so on.Baijuyi once said: Meng De was in Pengcheng, poetry Hao Feng, who also their awe-inspiring, who dare less.So Liu Yuxi in order to obtain Poetry hao reputation.Mr. Xiao Ruifeng , a famous scholar has put Liu Yuxi hao in contrast to everyone else in the Tang Dynasty.“If Li Bai s hao was more performance for Sacred Mountains shake Hing intoxicated put pen to paper, and poetry into a windy Ling Cangzhou Hammer”,DuMu s hao was more performance for floating rope inspection decade, but since the offer for-pay Zunqian forthright,Xin Qiji s hao was more performance for the king of the world, but something has won during his lifetime behind the name,however,hao was more for Liu Yuxi is Mars fist grass hair moving side, carved hope sleepy open hao enthusiasm.Liu Yuxis work embodies the spirit of frank, uninhibited personality, optimistic, bold and broad-minded attitude to life.Faced with bad autumn, he can sing, not because of a sense of sorrow Festival, security can be stimulated Autumn Song;Faced with banished, he can sing, Life is not frustrated, how can the storm known ;Faced with Old twilight session, he can sing, Murdoch Sangyu night sky for Xia Shan s twilight song.His revel adaptive, self bold bright, broad-minded feelings accessible affair for posterity infinite appreciate and think.This paper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broad-minded sentiments, indicating broad-minded sentiments embodied in Liu Yuxi for Going adaptive to shun Department inverse, forthright clear; understand ways to love three physicochemical aspects.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due to the form of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topic Liu Yuxi broad-minded feelings, so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broad-minded feelings.Liu Yuxi poems art exhibits, including ignited images, care of statement by eagles, geese, chicken, Peng Yingyan, horses to describe aspirations, motivation to fight. Second, put love landscapes, lyric by King, Liu Yuxi scene described by many poets infected swimming, broad-minded temperament. Third, the heart, such as river,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from Langzhou to even the state, from state to state,Liu Yuxi after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still maintain broad-minded in the experience of a variety of leisurely mood, no glue on the outside thereof.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Liu Yuxi mindedness feelings and thoughts from his Buddhist thought.Liu Yuxi on bold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 high-spirited, hearty, stick to the truth, courage, and life experienc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Liu Yuxis broad-minded feelings research helps us to better my understanding of creation and the Tang Dynasty poet Liu Yuxi mentality poetry, experience pass customs and broad-minded taste Liu Yuxi s pen.Keywords:Liu Yuxi Hammer optimistic Open-minded feelings浅析刘禹锡的旷达情怀邓潇(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 安康,725000)一、导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刻。刘禹锡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创作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唐诗坛的独特地位。他少年时期生活在江南一带,诗从皎然、灵澈,踏上仕途后两次在朝廷任职,又分别在朝廷和地方做过小官。永贞革新失败后,他被贬二十三年,创唐朝诗人贬谪时限最长记录。他一生跌宕起伏,虽身处蛮夷,却乐观进取;虽艰难困苦,却自我宽解,自强不息。面对衰秋,他可以唱出“不困感哀节,安能壮激心”的秋歌;面对贬谪,他可以唱出“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的壮歌;面对垂暮,他可以唱出“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暮歌,他始终以旷达、豪迈、乐观的情怀面对生活,对待逆境。白居易曾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禹锡以此获得“诗豪”的美称,也因此后人亦用“旷达”二字来评价他。他的旷达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官海沉浮的厌倦,更是对人民生活的热爱。二、旷达情怀的内涵“旷达”一词的词义为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它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超脱世俗、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达观,乐观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超然态度来发现事物的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解脱。刘禹锡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人生、命运的积极参与意识。由此,当刘禹锡面对二十三年贬谪生涯时,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以潇洒自适、旷达乐观的情怀独立于世。 “旷达”在刘禹锡的身上更是体现为自我宽解,自强不息;以顺处逆,坚持不懈以及通达事理,以理化情这三个方面。1. 自我宽解,自强不息自我宽解其实就是自我宽慰,能顺应环境的变化,自我调节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解脱。当唐代“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作为参与革新的核心成员被贬朗州。朗州在当时是:“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刘禹锡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调节内心的不适,他尽可能融入到当地百姓的民俗中去,努力感受乡村异居生活。旧唐书刘禹锡传中记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他在朗州写下观博、采菱行、观市、踏歌词、竹枝词等反映当地民俗民风,人民生产劳动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入乡随俗,并以极高的兴致参与其中,悲百姓之悲,乐百姓之乐;并从中调节被贬谪的忧愁苦闷,在精神上找到一定的寄托。此外,他还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来使内心的抑郁和苦闷得到派遣。这正如踏歌词四首(其一)中写道的:“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又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周易乾中说:“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只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坚持,最后也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人。如秋词二首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相信人生不免曲折起伏,但只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凭借自强不息的努力,定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又如浪淘沙九首(其八):“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通过外在的环境反观自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唱出意气豪迈的奋进歌。刘禹锡就是自强不息的君子,他坚信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自强不息充分展现了刘禹锡奋发向上的旷达观。 诚然,巴楚人民的歌声给刘禹锡带来了欢乐,抚慰了他内心的苦闷,同时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苦难、精神上自我宽解的力量。因此,自我宽解是刘禹锡旷达情怀的首要表现;自强不息又是自我宽解基础上的升华,将旷达情怀的内涵进一步深化。2.以顺处逆,坚持不懈以顺处逆是一种用顺境的心态去面对逆境的处事态度;坚持不懈是指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这是一种不放弃、不妥协、斗争不息的人生态度。刘禹锡一生中都在为国建功立业,无论是为官还是被贬,他始终保持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刘禹锡在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以不肯降心辱志,以执着乐观的精神风貌面对逆境,他相信“沉舟”、“病树”都不碍于千年竟发。这种身处逆境却昂扬奋发的精神在诸多诗歌中均有体现:如酬元九侍御赠璧州鞭长句里写道:“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说到刘禹锡虽然身处逆境,但他还是十分关心朋友元稹,这种处事态度使他在相当的逆境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又如壮士行中通过塑造一个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壮士形象,表达了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放弃,不妥协,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为之斗争不息。再来看效阮公体三首中的“三折乃良医”、“忧国不谋身”这是诗人对人生的领悟,是诗人壮志难酬的呐喊,是诗人永不妥协的誓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顺处逆,坚持不懈是刘禹锡旷达情怀的处世态度的具体体现。在这里,以顺处逆与坚持不懈互为表里又相互递进,通过坚持,在逆境中得到历练,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持;同样,愈是身处逆境就愈能激发人的斗志,苦难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孟子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这样,说刘禹锡以顺处逆,坚持不懈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3.通达事理,以理化情通达事理,意即懂得人之常情,说话、做事懂得分寸与道理。以理化情就是运用头脑的理解来解决情绪感受到的问题。刘禹锡遇事能用通达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使自己不陷于困境,表现出一种理性的追求实属难能可贵。同样在贬谪朗州时期,刘禹锡写下了谪九年赋,其赋道:“长沙之悲,三倍其时”,“庸讵得而悲?苟变化之莫及兮,又安用夫肖天地之形为?”用意及其明显。正因为诗人对逆境持希望的态度,所以他在逆境中虽然悲观,但不消沉,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有希望,他懂得人情世故,以达观超然的心态看待时局,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又如,刘禹锡在朗州度过的第十个年头,终于盼来了朝廷的诏书,途径洛阳所作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复至洛城东归旧居之作,因以和之中写到:“曾遭飞语十年谪,新受恩光万里还。朝服不妨游洛浦,郊园依旧看嵩山。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十年谪”固然引起诗人的感伤,但他期待的“万里返”终成现实。如今他结束了漫长的贬谪生活,踏上新的征途,期望着建立功业,表现出向前看的积极精神。这种对事理的透彻领悟启迪世人凡事应该通达乐观,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因一时失意而一蹶不振、悲观不前。另外,刘禹锡晚年定居洛阳,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其实他的晚年生活为分司闲官是很苦闷的,一再奋斗却始终没有结果,但他还是正确看待衰老,不悲观,而是用头脑去分析,去寻求一种正确的做法。因此,刘禹锡通达事理,以理化情的发展观是他旷达情怀的集中反映。 由上观之,通达事理,以理化情既是胸襟的广阔,气量的豁达,又是身处逆境不气馁的洒脱,是积极入世、乐观进取的不懈追求,这种积极的处事哲学恰恰也反映出了刘禹锡的旷达,也往往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三、旷达情怀的艺术呈现刘禹锡的旷达情怀在刘禹锡诗作中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寄寓物象,托物言志;放情山水,借景抒情;充实自我,直抒胸臆。1.寄寓物象,托物言志寄寓物象是指: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刘禹锡被称作“诗豪”,其诗作中也善用物寓情。其在表现旷达情怀时经常以禽鸟、蚊虫、愁猿、孤雁等一系列具体意象抒发心志,激励斗志,如最具代表性的效阮公体三首(其二)“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哀节,安能激壮心?”这首诗着力刻画了“老骥”和“鸷禽”的意象,一副雄浑壮阔的画面跃然纸上:北风激励那久经征战的老骥,秋霜触动那展翅凌空的雄鹰;前面的道路漫长而遥远,广阔的原野上常常笼罩着阴云。在这里,“老骥”若隐若现,奔驰在遥远的边塞;雄鹰展翅疾飞,掠过茂密的树林。若不是深秋景色的触动,怎么能不激发起诗人的雄心壮志?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自比老骥和鸷禽,表达了尽管路长道险,阴云密布,还要像骏马那样出没绝塞,像苍鹰那样冲破层阴,借以抒发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其中二句“不因感哀节,安能激壮心”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是对激越奋进之情怀的抒发。“老骥”、“鸷禽”更是刘禹锡对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因此,刘禹锡仅通过“老骥”、“鸷禽”这两个物像就把他性格中不甘潦倒,勇于奋争的渴望和追求反应的淋漓尽致,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刘禹锡处事的旷达。说到托物言志,即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这种手法在刘禹锡的诗歌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要属陋室铭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用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刘禹锡作品中托物言志的典型代表,表达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同时也体现了他昂扬勃发的旷达情怀。2. 放情山水,借景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过:“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其特点主要为“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刘禹锡贬官时期所作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全诗二十八字,描写出了诗人遥望洞庭湖所见到的景象气魄。作者在这里借景抒情,虽句句写景,但句句表情。他在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气氛,寄托了乐观旷达的情怀。又如竹枝词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首竹枝词其九是诗人贬谪朗州时所作,朗州在当时是“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刘昫旧唐书),人口只有四万多,生产力水平极低,刘禹锡没有因为生活在这蛮荒之地消沉,而是借着明媚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人民的热爱。以上引用的两首诗均从新鲜的风土民情或魅力的雄山秀水为出发点,并进而以豪迈的笔触给人们留下一幅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画面,这在刘禹锡的笔下屡见不鲜,通过描述景物来放情山水,借景抒情表达自己旷达,乐观的一面。由此也可看出刘禹锡借景抒情之功力深厚。3.充实自我,直抒胸臆 充实自我,直抒胸臆这一点在刘禹锡表达自己情感中应用也十分广泛。顾名思义,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被贬谪时期,在经历长期颠沛流离,加上在巴山楚水被弃置二十三年后,刘禹锡还能极力充实自己,豁达豪爽的唱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前头万木春”的豪歌。他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又如秋词二首(其一、其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岂知春色嗾人狂”都能表现出诗人直抒胸臆的旷达和不畏“衰节”的高尚情怀。 刘禹锡之所以被称为诗豪,就在于他遭遇挫折时的充实豁达。他的一生,既是摆脱凡尘俗世的纷扰,获得精神上自由的不断充实的一生,又是从容超然,积极乐观,有什么说什么的放达人生。正是通过这种自我的不断充盈累积与豪迈的胸襟,使刘禹锡的旷达情怀达到了一种境界:对官海沉浮的厌倦,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更是对生活人民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四、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1. 佛教的思想渊源究其原因,与刘禹锡年少诗从皎然密不可分。他从小便喜欢与僧人来往,长期的熏陶影响使刘禹锡拥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1)师从皎然 青少年时期的刘禹锡,曾与诗僧皎然有过一段师生交往。皎然俗姓谢,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当时,江南地区很多女人向他学习写诗,当皎然吟唱挥毫的时候,少年刘禹锡恭敬地捧着笔砚伺候,在他们身边虚心学习。皎然非常喜欢这个聪敏好学的少年,称赞他“孺子可教”。刘禹锡不但继承了皎然的自然美学观,把情兴作为语言艺术的出发点,再经过人工雕琢,达到与艺术规律相结合,而且还继承了皎然提出的“缘境不尽日情”的审美标准,并强调“境生于象外”推崇诗的理想境界是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这与他以后的诗歌创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可以说是旷达情怀形成的原因之一。(2)佛教思想的思想南北朝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形成儒,佛,道三足鼎立的格局,佛教从南北朝发展到隋朝,进入全盛时期。刘禹锡人到中年依然喜欢与僧人来往,他曾与唯良讨论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对刘禹锡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无疑具有很大影响。其中,唯摩佛经是对刘禹锡影响较大的一部经典。这也为他日后旷达情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刘禹锡从中吸收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作为生活指南,如“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三界是到场”,“知空不舍有”等等,这给了他直面现实,肯定人生的积极信念。于是,在这样的教义熏陶下,刘禹锡就一直以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挫折与逆境。而这种信念正与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的意识相吻合,也于他作品中“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的回归本原相吻合。所以,刘禹锡能一直坚持回归观身无常而不厌离于身的菩萨法,处嫉而心不乱的佛教思想就显而易见了。2.豁达乐观的个性气质这也得从刘禹锡少年时生活在江南一带的风气说起。当时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培养了他豪迈、爽朗、昂扬、坚持真理的个性气质,这当然也与他的核心思想旷达息息相关。(1)豪迈,昂扬,爽朗 白居易曾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白居易称刘禹锡为“诗豪”,说刘禹锡的诗的主要风格是“豪劲”,体现在作品中是一种乐观豪迈、昂扬勃发的旷达精神。虽然贬谪于蛮夷之地二十三年,但他仍以乐观豪迈、开朗刚健、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指导自己。当被调回长安时,他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绝句,可谓是铁骨铮铮,不屈不挠。晚年回到洛阳,仍有“在人虽晚达,于树此冬青”的豪气。豪迈,昂扬,爽朗这三个词贯穿了刘禹锡的一生。(2)坚持真理,勇往直前 刘禹锡一生都在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而努力,不管是从他早期的仕途生涯还是到后来的二十三年被贬生涯,他一直在坚持真理,勇往直前。当他被贬连州后,积极调查这一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岁贡,气候,疾病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情况,每遇灾荒,便上书朝廷,请求救济和蠲免。他相信这样做是正确的,体恤老百姓就是坚持真理。同时,他还利用赋予时间以乐观的心态写下了莫徭歌、插田歌等一些列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婚姻状况和生产活动,赞扬了当地人民顽强生活的坚毅精神。这中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真理,坚持自己人生观的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又是刘禹锡旷达情怀的又一具体体现。3.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刘禹锡无论是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踏上仕途后短暂的春风得意,还是最后的被贬生涯,一生可谓跌宕起伏。(1)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 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方吞药。稍值年长,刘禹锡便自读医书,琢磨古方,锻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这种特殊的少年生活经历,培养了刘禹锡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对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刘禹锡在诗中常常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这种少年生活赋予刘禹锡的豪犷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区服于困厄与穷愁。(2)踏上仕途的春风得 唐德宗贞元七年前后,刘禹锡来到长安,当时唐德宗即位之初,很想有所作为,刘禹锡“三登文科”,踏上仕途。被授予太子校书的职务,太子校书是东宫属官,负责校勘崇文赠书籍,这就使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书籍,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学识。“官司闲旷,得以清告奉温清。是时年少,名浮于实,七林荣之。”刘禹锡年轻,又有才华,可谓是年少得志,在读书人颇负盛名。由于刘禹锡两次在朝廷任职,又分别在军队和地方做过小官。因此他对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权,朝廷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都深有体会,于是他积极响应并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革新集团。史料记载“顺宗时,刘禹锡干预大权,门吏接书尺,日数千,禹锡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叔文及其党十余家之门,昼夜车马如命。”在永贞革新时期,刘禹锡踏上了仕途春风得意的时期,他不但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培养了他博大,乐观的胸怀。也为他的旷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永贞革新后的贬谪经历 永贞革新“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就以“顺宗内禅”而宣告失败。宪宗上台第三天,开始迫害革新人士。“八司马事件”是影响刘禹锡一生的事件,刘禹锡至此开始二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