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二、建设单位:赣县教育局三、建设性质:新建四、建设地点:赣县梅林镇城南大道城关第四小学以南五、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占地45亩,规划容量2500人,新建教学楼两栋,6层框架结构,普通教室70间,建筑面积15000m2;综合楼一栋,6层框架结构,为多功能教学辅助用房和办公用房,建筑面积6000 m2,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本项目拟建教学楼、综合楼及道路硬化、绿化、校门、围墙、排水排污管道等。六、总投资及投资构成、资金筹措1、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2465万元,工程其他费用135万元。2、项目资金来源: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00万元,上级补助2012年、2013年、2014年教育附加资金2100万元。七、项目提出的理由 教育是百年之基,是民族进步和国家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的根本途径。要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主动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依靠劳动者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依靠广大市民受教育程度和质量的普遍提高。赣县教育事业经过改革开发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构建起结构比较合理、质量水平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化”建设进程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全县教育事业,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通过上级专项资金、县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资的方式扩大城区中心小学办学容量,缓解城住中小学因容量不足引起的大班额状况,解决广大进城农民工子弟读书难的问题,这是提出本项目建设的主要理由。第二节 编制依据和范围一、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0621号);3、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4、赣县中小学、布局规划(2011-2015年)5、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府办字200997号);6、中小学校舍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7、城镇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参数。二、范围项目研究的范围为赣县第四中学建筑项目,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及部分配套附属工程建设项目。研究范围包括: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2、市场预测;3、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设计;4、投资估算;5、财务及社会评价;6、项目实施进度建议。三、编制过程2012年4月,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推进“四化”建设进程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全县基础教育事业,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县人民政府计划通过实施苏区振兴发展推介项目,新建赣县第四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县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分管领导组织布置,教育局,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第四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2012年9月,依据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对赣县城区中学教育资源的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充分论证,结合赣县梅林城南片区域总体规划,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实地踏看,就拟建项目的生态环境,水、电资源及地理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并收集了项目有关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有利条件第一节 项目背景一、赣县概况赣县位于江西南部,赣州市中部,赣江上游,辖19个乡镇(9镇10乡)、279个村民委员会,土地面积2993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县境环抱章贡区,为南北交通之要冲。境内贡江、赣江通达长江至海外:纵横县境的l05、323国道连接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县城距赣州黄金机场12公里;京九铁路纵贯县内5个乡(镇),设有3个客货站,其中,在县城设立的赣州东站,是集货运、客运、机务、编组于一体的京九线上最大的四大火车站之一;赣龙铁路在县内与京九铁路交汇。全县电力充裕,通讯发达。赣县历史悠久,据白鹭乡官村发掘的商周遗址和出土文物显示,远在4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境内生息。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1949年8月14日解放,新赣州镇置章贡区,赣县先后属赣南行政区、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l969年7月县治由章贡区迂至梅林现址。全境处中热带丘陵山区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境内居住有汉、壮、畲、回、苗、满、白侗、布依、蒙古、纳西等11个民族的居民。白鹭官村商周遗址、南朝齐墓、汉朝契真寺、唐朝宝华寺、晋朝储君庙清初文昌阁、白鹭客家清代古建筑群等历史文化名胜、熠熠生辉,久负盛名;猴子岩、丫几岽、菩提山、文峰山、金鸡洞、小洞洲等分布各地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数,令人流连忘返。赣县人才辈出,自唐至清,历代进士117人,举人253人,诸贡生679人,古有诸部登进士为名臣之说。史料所载“赣州十大乡贤”中,赣县有宋代曾几、明代卢现象、清代邓元昌三大乡贤。19951965年赣县有授上将军衔的1名,中将1名,少将7名。赣县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老建扶贫县之一。梅林镇位于赣县中心,是县城民在地,总人口约13万人。二、项目建设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赣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特别是近几年,全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县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基础教育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建设了一批教育民生工程,国民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赣县义务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在城区中小学布局和建设方面进行了重点投入。但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城区小学教育,因财政投入力不从心,导致投入相对不足。目前城区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致使城区读中学难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本项目的建设,使得上述问题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对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城区中学教育布局,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将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的建设是加快城区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的需要。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区人口猛增,按现有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2013年城区将达到15万人以上,区域内中学在校学生将达到6400人,净增700人,新增中学生就读问题与现有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赣县第二中学无法扩建,急需新建第四中学,以缓解城区中学办学压力,推进城区中学教育发展。二、项目建设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需要。随着赣县以实施大开放为主战略,县委县政府做出“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主动融入赣州中心城区”的重大决策,县城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规划建设第四中学教学楼、综合楼,对提升城区城镇化水平,支撑城南区域开发,解决外来人口子弟读书难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四化建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项目的实施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需要。提供公平的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当前,赣县城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与兄弟县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本项目有利于城区中学教育发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优质化,推进城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赣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上升时期,正在全面加速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市场化。因此,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项目建设,对管理和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适应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一、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赣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教育工作高度关注。在全市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的背景下,做出了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的决定,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资金提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筹资方式。县人民政府对第四中学楼建设项目的规划、土地等做出了安排,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提出把本项目建设列入赣县2013年度教育民生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二、有全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赣县悠久历史,自古文风鼎盛。新中国成立后,秉承崇文好学的优良传统,坚持科教兴镇,成为教书育人的沃土,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自恢复高考至今已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人民群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教育。赣县第四中学四期建设项目,凝聚党心、民意,饱含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爱和期盼,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全县人民对项目建设将会给以大力支持。三、项目符合城区城南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赣县把教育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根据城镇化进城的要求,科学做好城镇教育规划和建设工作,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设符合城区章贡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四、具有较强的项目建设和管理能力。赣县第四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由县城投公司代建,教育负责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对建筑项目实行规范运作管理,完全能够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要求。五、地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项目选址在赣县梅林镇城南大道规划的第四中学红线内,拟建地地质结构良好,项目选址区地质构造稳定,拟选地范围内无深大断裂通过,建设场地范围内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设。选址区未发现有文物和具开采价值的矿床。拟选址没有洪、涝威胁问题。符合房屋基本建设要求,周围无高噪音源,是理想的建设场地;由于场址充分考虑了学校建设的特点和建设选址要求,是一个安全、安静且又便利的地址。第四节 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一、场址及用地现状项目建设用地位于赣县梅林镇城南大道城关四小旁,项目范围内已完成征地、房屋拆迁、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二、建设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1、地貌、气候赣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9.4C,年均日照1889小时,年均降水量1466毫米,年均无霜期286日。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和栖息。2、水文地质赣县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章、贡两江在龟脚尾处汇合成赣江,河流年径流量280.2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5.7万千瓦。章江新区雨量充沛,无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3、地震烈度按照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赣县地震动参数0.05g(地震烈度小于六度)地区,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二)交通条件幼儿园位于赣县县城。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极为便利。(三)社会环境条件本项目区规划用地附近无化学污染源、军事设施,无过境架空高压线,无危及人身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库。(四)政策条件本项目实施符合国家、省、市、区有关教育政策,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通过利用苏区振兴发展项目资金,整治专项资金和2013年县教育附加资产,资金有保障,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五)公共设施条件校内给水、排水、电力、通讯光纤、有线电视等市政主管道已铺设到位,能满足该项目的施工和使用的需要。(六)施工条件本项目场址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水、电可从校区内接入;工程建设的砖、砾石、砂等材料可就地取材,钢筋、水泥可就近购买,施工条件较好。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场地择选合理,交通方便,地质水文条件优良,公共设施完备,具有完善的施工建设条件。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一、赣县教育发展现状1、基本情况全县有幼儿园150所、小学232所(含教学点)、初中2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中学l所、职业学校2所、民办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l所、特殊教育学校l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121005人(其中幼儿26382人,小学6121 6人,初中24781人,普通高中6972人,职业高中1612人,特教学校42人);现有小学教职工2543人,初中教职工1242人,普通高中教职工560人,职业高中教职工72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41人,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28人。全县中小学校园总占地面积2692亩(除幼儿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8.9m2;校舍总建筑面积64万m2,生均校舍面积小学4.75m2,初中6.45m2,高中8.5m2。全县校舍面积中,土木结构1.86万m2,砖木结构7.3万m2,砖木预制板混合结构7.8万m2,砖木现浇板混合结构5.02万m2,砖混结构34.21万m2,框架结构7.81万m2。2、城区中学布局现状赣县城区中学3所,其中城区两所公办中学、1所民办学校,在校中学生约6400人。按目前城区发展预测,2013年城区将净增中学生700人以上,本项目的建设正是为解决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小学难的问题,所以在生源上有充足的保障。二、项目建设标准与规模分析1、项目建设规模的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3)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4)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2、建设的目标(1)建设基本思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结合赣县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本着严把标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2)建设总体目标:项目建成后,使在校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将得到全面改善,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和生活需要,达到城区中学办学标准。(3)建筑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统筹安排、节约资源。3、建筑规模的确定根据中小学校舍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第2.2.2条 学校建筑用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城区中学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城区中学不宜大于0.8。 根据国家规范和学校未来发展需要,本项目按全日制城镇普通中学建设标准建设,生均占地面积12m2,生均校舍面积8.4m2,容量2500人,建筑面积21000m2。第四章 工程设计方案第一节 设计依据及建设原则一、设计依据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3、城镇普通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05);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8、其他的国建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二、建设指导思想学校建筑设计应满足教学活动及功能要求,使用合理,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儿童安全和身心健康。建筑平面布置应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做到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和有利于疏散。设计既要有合理的组合平面,在选址上还要考虑该地段对学生心理发育产生的影响,并合理安排学校用地。学校平面要布局整齐、视野开阔,建筑设计要达到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审美感的目标。以合理布局、增加教育总量为目标,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的思路,体现校园建设规划的前瞻性和功能配置时代特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功能提升,完善服务配套,切实提高投资效率和建设水平,为实现幼儿教育振兴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建设原则1、坚持“优化利用”的原则。控制总量,资源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明确校区功能划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考虑各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楼平面布置中充分考虑儿童活动、休息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塑造学校建筑和环境的艺术性,注重功能分区,方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给其以舒适、健康和艺术的享受。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教学楼建设设计中,针对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及配套设施等,做到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规划结构要做到多样、协调、富有弹性,以满足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规划设计中,结合学校地理结构特点,坚持科学与民主决策,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功能区域的分划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注重近、中、远期发展的连续性。坚持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保持与圩镇总体规划的协调性,并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稳步建设发展。第二节 建筑设计方案一、总平面布置与功能要求根据本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和功能要求,大致可分为两大功能区:1、核心区:包括教学楼、综合楼正面主体部分,分层,均布置普通教育教学活动楼。2、配套功能区:教学楼北面延伸部分,为综合楼,布置多功能教室和办公室。教学楼前后两部分由连廊联系,每层设男女卫生间。综合考虑学校空间的密度和尺度,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平面。第三节 结构设计方案一、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50105-2001);2、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7、建筑桩基础设计规范(JG94-94);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9、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二、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等级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三、抗震设防要求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位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0.35s,场地类别为类。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四、荷载取值1、竖向荷载:恒重(自重、设备重)根据构件和装修尺寸及材料重量直接计算。2、荷载: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见下表):项次类别标准值(KN/M2)准永久值系数1教室、实验室、会议室2.00.42办公室、宿舍2.00.43食堂、餐厅2.50.54书库、储藏室5.00.85厨房(餐厅的)4.00.76厕所、洗室2.50.57走廊、门厅、楼梯2.50.58阳台3.50.59上人屋面2.0010不上人屋面0.50.43、风荷载:基本风压取值0.30KN/m2。4、雪荷载:基本雪压取值0.35KN/m2,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风区。五、结构体系选择和结构布置竖向承重体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布置,立体面型及施工条件,推荐教学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楼板体系:教学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有梁板肋型楼板,其最小厚度不小于100mm。六、基础设计根据拟建场地岩土层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拟建建筑物的荷载要求,基础型式建议如下:1、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在场地平整后,对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埋深较浅的部位,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人工开挖方式进行施工,施工噪音小,无振动,不挤土,基槽底清渣干净,造价相对较低,可大面积的铺开工作,提高工程进度。建议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为持力层。基础底部进入持力层浅部即可。2、人工挖孔灌注桩:在场地平整后,对于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埋深较深的部位,建议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持力层建议选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进入持力层1倍桩径以上且不小于1.00米。该桩施工噪音小,无振动,不挤土,桩底清渣干净,桩身强度高,造价相对较低,可大面积的铺开工作,提高工程进度。若采用人工挖孔桩方案进行施工,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做好护壁防塌、防渗、排水工作,注意施工安全,基础开挖好后要清干积水并及时验槽浇筑砼。七、主要建筑材料梁、板、柱主筋采用HRB400级钢筋,梁、柱箍筋采用HPB235、HPB335级钢筋。梁、板、柱、基础混泥土强度等级为C25,圈梁及构造柱为C20。 砌体结构与材料:M10空心砌块或空心砖,混合砂浆M7.5、M5.0,水泥砂浆M7.5、M5.0。八、内外装饰外墙装饰为涂料墙面局部墙砖饰面;楼地面为彩色水磨石地面,卫生间为防滑地板;屋面为不上人屋面采用聚氯乙烯防水卷材、泡沫塑料板;上人屋面采用细石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屋面;外墙窗采用铝合金窗,表面静电粉末喷涂;进户门为成品防盗门。第四节 给排水及消防设计一、工程概况教学楼设计容量2500人,建筑面积15000m2,市政DN300给水管网已铺设至项目地块,接入给水管,用于生活和消防用水。雨污水采用分流排放,通过学校排污排水系统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二、设计依据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5、自动喷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版)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7、建筑方提供的市政资料以及建筑专业提供的有关图纸。三、生活给水、消防系统设计方案1、生活给水系统1)用水量教职工、中学生均按30升/人.天估算,地面及绿化用水按2L/次.M2估算,不可遇见水量按总水量的5%估算,详见下表:学校最高日用水量估算项目名称标准数量用水时间时变化系数日用水量学生、教师用水30L/D.CAP2500人8175立方米/D绿地用水1500平方米,2L/次.M23立方米/D未遇见水量用水量5%3.9立方米/D则教学楼最高日用水量81.9m3/d。城区自来水管网可以满足校园供水量和水压要求。2)给水管道设计给水管网拟从市政给水管网接入,城市给水管网压力0.3Mpa,管径为DN200。在校区内形成环状管网,并保证各功能分区有不少于两根纵横向供水管。校区内各建筑单体层面场设水箱、独立供水。2、消防系统1)消防用水量(按最大一栋建筑物计)室外消防用水量:20L/S室内消火栓用水量:10L/S自动喷淋系统用水量:20L/S2)消火系统设计室外消防栓系统。根据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室外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按一次计,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采用环状管网供水,从市政给水管网引入给水管,并在工程四周形成环状。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布置间距不超过120m,并在水泵接合器附近增设室外消火栓。室外消防管采用球墨铸铁管或钢丝网架塑料复合管。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0L/S。室内消火栓布置间距不超过30米,并保证室内任何部位均有两个消火栓的充实水柱到达。室内消火栓系统采用消防水泵及屋顶水箱联合供水,火灾初期由屋顶水箱供水,火灾后期由消火栓泵供水。消火栓泵设于消防泵房内。消火栓泵从消防水池吸水,由设于每个消火栓箱内的远距离启泵按钮控制启动。屋顶水箱储存消防用水18m3。消防泵房内设置216m3消防水池一个。该系统竖向不分区,共设一套水泵接合器。四、排水系统设计方案1、污水系统该工程日排污量按给水量90%计,约为73m3/d。采用雨、污合流制,各幢建筑的生活污水排出室外后,汇集园内污水干管,然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2、室外排水及雨水系统室外场地雨水设计重现期P取1年,当地暴雨强度公式为q3173(1+0.56gp)(L/s-ha)(t+10)U.19径流系数取0.6。室内雨水系统独立设置,室外雨、污分流。雨水排放采用有组织排水,屋面雨水及地面雨水经小区内的室外雨水管网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管道沿校园内道路敷设,并沿管道路线设置雨水口和雨水检查井,雨水口和检查井均设沉沙池。五、热水给水系统饮用热水采用电开水器制备,最大小时开水供应量约为1m3,在开水间各设2KW电开水器一台。六、减振防噪及管材选用1、减振防噪生活及消防水泵均设减振台座,水泵进出水管均设不锈钢金属软管。2、管材选用1)室内管道 生活给水干管及生活水泵出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DN100mm丝接;DN100mm法兰连接。生活给水支管采用PP-R给水管,热熔连接。 热水干管采用钢塑复合管DN100mm丝接;DN100mm法兰连接。生活给水支管采用PP-R给水管,热熔连接。排水管采用UPVC排水管,承插粘接。雨水管采用HDPE雨水管,热熔连接。消火栓及自动喷淋给水管均采用热镀锌钢管,DN4020会议厅26-284020餐厅24-2755-6518-224025四、系统空调设计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需要设置空调,部分建筑考虑到建筑立面的需要,建议如设空调则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其他需要设置空调的建筑可采用风冷分体空调器。五、通风及防排烟系统1、通风系统(1)实验室按照工艺要求设置相应的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2)其他用房的通风量根据以下原则确定:、卫生间、茶水间,1015次/时换气;、变电间、柴油发电机房,按设备发热量;、高、低压配电间,515次/时换气;、水泵房、热交换器室,5次/时;(3)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会议室、多功能室等人员密集处设排风系统。2、防、排烟系统(1)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的防排烟方式;(2)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和面积超过300的地上房间均设防排烟系统;(3)进、出空调机房和重要房间的送回风管上设70C熔断的防火调节阀;(4)风管穿沉降缝出设软接头,并在沉降缝两侧设置70 C熔断的防火调节阀;(5)排烟风机入口处设280C熔断的防烟防火阀,防火阀与排烟机联锁。六、注意事项1、要充分评估通风、空调设备的噪声与振动对环境的影响,采取消声、隔振措施,使之达到国家或当地有关标准。2、排风系统的排出口位置避免在人员逗留区,并要通过稀释或净化达到排放标准。3、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各设备均要选择效率高、能耗小的产品。第五章 节能和节水方案 加强节能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开展节能工作对整个社会开展节能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学校的重要一项工作。因此,本项目建设必须遵循资源节约的原则,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资源节约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一、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建设部计资源19972542号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评估的规定;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04;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等设计规范标准。二、节能措施1、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线路的长度,应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变压器。2、由两路进线供电的系统,宜采用两路电源同时运行的方案,以减少正常运行时的线路损耗。4、配电设计时应使三相负荷达到平衡,必要时可采用移相平衡法或容抗平衡法来改善系统的平衡性。5、电力干线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2%,分支线路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3%。6、各室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有日照时不开灯;优先采用荧光灯和高效的气体放电灯,并配用电子整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减少和避免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处于长时间待机。7、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照明应采用时间控制。8、道路和景观照明应采用时间控制或光控系统。9、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场所应采用分区控制的开关,各分区的面积不宜大于250平方米。10、学生教室照明要制订开灯关灯制度,防止发生无人关灯现象;食堂用电要有人管理,讲究节约用电。11、使用空调时,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不高于20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三、节水措施1、采用节水型施工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无效消耗。2、选用质量高、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要选择质量好的开关、水管等,以免造成水资源流失。3、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无效损耗。4、安装工程实施中保证给排水线路工程质量,防止跑、冒、滴、漏等,供水系统采取防渗、防漏措施,杜绝水量流失。5、合理使用施工用水,严格控制长流水,要经常检查水管和阀门泄漏。6、积极开展节约水资源的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所有单元均安装计量表,便于管理和考核。7、节约绿化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可能使用废水养护绿地。8、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洗手不要放大水。爱护卫生洁具离开厕所前关掉水源。四、节能评估本项目按2500名学生,教职工人数138人计算,按日用水0.9升/人,日用电0.1度/人,项目年综合耗标准煤24.9吨。具体数据见下表。项目运作消耗能源表能源种类计量单位年需实物量参考折标 系 数年耗能量 (吨标准煤)电力度962870.122911.8软水立方米7122600.018513.1合计24.9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一、环境现状赣县第四中学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用地位于赣县梅林镇城南大道城关四小旁。建议用地面积45亩,范围内地质结构良好;没有污染源,周边无电子游戏等场所,环境较好。因此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较小,环保指标符合办学要求。二、环境绿化绿化就是营造一种人化的自然,使校区周边特有的山水景观融入校园。规划尽可能保留或移植中校址区域内的树木,将其集中成林,而人工环境中的绿化种植则以整齐高大乔木林结合低矮的花灌木和平整的草坪、草坡等,使得整体的绿化空间富有粗狂和精致的强烈对比,气韵生动的节奏变化。在植物种类选择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当地的特色树种,力求使得校园与周边社区的绿化环境融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楼周边通过绿化景观林荫道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