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线知识.doc_第1页
高压线知识.doc_第2页
高压线知识.doc_第3页
高压线知识.doc_第4页
高压线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压线知识电动汽车高压线可分为单层、双层和带屏蔽与不带屏蔽,如需详细参数可点开以下产品链接查看 单层电动汽车高压线 单层电动汽车高压线(带屏蔽) 双层电动汽车高压线产品柔软、弯曲半径达5D以下;耐高低温、耐油、耐酸碱、耐水、耐磨、抗开裂、抗UV;阻燃性能好;导电性能好,导体温升小;所有材料符合ROHS&REACH最新环保标准。产品材质:绝缘:125C、150C XLPE护套:125C、150C XLPE电缆性:额定温度:-40C125C、-40C150C额定电压:600V、1000V、1500V单层电动汽车高压线特电动汽车高压线是用于连接充电口与电池、电池内部、电池与发动机及其他元器件,作为电力传输的载体。由于车内应用环境恶劣,电动汽车高压线有着非常高的性能要求。电动汽车用AC 1.5kV高压软电缆参考标准: 1.单层(Single Layer)双层电动汽车高压线简介电动汽车用AC 1.5kV高压软电缆参考标准: 2.双层(Double Layer)带屏蔽电动汽车高压线简介电动汽车用AC 1.5kV高压软电缆参考标准: 3.屏蔽(Shielded)产品材质:绝缘:125C、150C XLPE护套:125C、150C XLPE电缆特性:额定温度:-40C125C、-40C150C额定电压:600V、1000V、1500V一、 前言1.1本守则规定了客车用线束安装与调试时必须遵守的规则。1.2本守则适用于我公司所有客车线束的安装及调试。二、 整车线束的安装1.线束安装、调试通用要求: 1.1整车线束用扎带绑扎时,间距控制在300以内;用钢卡固定时,间距控制在400以内;线束固定可靠,相对扎带及钢卡之间无相对运动;发动机周圈用钢卡固定,扎带进行辅助绑扎。1.2线束距离热源件(涡轮增压、排气尾管、打气泵、三元催化器等)距离在100以上,当因车辆结构因素而无法保证时,线束用阻燃隔热材料管、陶瓷纤维带或隔热垫等隔热材料进行防护后,最小距离控制在50以上。1.3线束距离运动部件(换档机构、离合分泵、门泵连杆等)距离在20以上。1.4线束在具有相对运动的两部件上布置时留有一定的运动余量,线束在两运动部件的衔接点固定可靠,相对于车身部件无相对运动。1.4.1线束从发动机、变速箱上的电器件至车身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里程传感器、倒档及空档开关,转速传感器,熄火电磁阀,机油、水温传感器,起动机、发电机连接线等1.4.2线束从第二发动机到车身上布置时,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如发动机电源线、励磁线、负极线等。1.4.3缓速器线束布置时,当车辆悬架为气囊结构时,线束在气囊上下高度的极限位置上留有40-60的运动余量;当车辆悬架为板簧结构时,线束留有100-120的运动余量。1.5线束在两物体之间不可避免的悬空时,悬空距离不大于350。如压缩机部位的线束。1.6线束绑扎紧固到位,扎带要平齐剪掉,扎带剪后留3-5mm的余量,扎带头背向观看者。1.7线束插接器对接时,插接器要对接到位、锁止可靠;端子在插接器中、导线在端子中无松脱。1.8线束过长时,确定好终端使用位置及线束长度后,把长出的线束整理平顺后等长对折,并在线束两头20以内分别用扎带绑扎后随主线束进行绑扎。 1.9当线束直径小于20时,用4x200的扎带进行绑扎,当线束直径在20-80时,用7x300的扎带进行绑扎,当线束直径大于80时,用8x400扎带进行绑扎,当油管、水管、气管与线束在同一相同的位置布置或线束是其本身的一部分时,必须用双头扎带分开布置(如燃油加热器线束和油管一体式结构的、暖风散热器线束与管路,气压传感器线束)。1.10线束在插接器根部50以内不允许绑扎扎带,以免线束端子受力,造成线束端子脱落。1.11对于不用的预留线束,当线束有外露的铜丝或铜件时,应用绝缘胶布包缠,然后将预留线束进行规范绑扎。1.12线束的防护:1.12.1线束避免从棱角处通过,若无法避开时,应加龙骨胶条、过线胶圈或涂密封胶等方式加以保护(注意:不可用波纹管、地板革作为过棱角处的防护材料)。1.12.2过线孔防护要求:1.12.2.1暖风仓、电瓶仓(不要求密封的仓体)过线孔处用龙骨胶条或过线胶圈进行防护,过线孔处不用密封胶进行涂抹;对于司机座椅下电瓶仓、车轮前电器仓等要求密封的电器仓过线孔要先用龙骨胶条防护后,然后在过线孔周圈涂抹黑色聚氨酯密封胶,要求涂胶均匀,密封严密。1.12.2.2对于所有通往车厢内的过线孔,当过线孔有翻边或过线孔深度大于10时,用发泡胶进行密封;后围过线孔厚度大于30时,先用橡塑海绵条填充在过线孔的下方,再用发泡胶进行密封,要求发泡胶喷涂适量,发泡均匀,密封严密;当过线孔为单层钢板时,用聚氨酯密封胶进行密封,要求打胶均匀,密封严密。1.12.3安装线束时,以下情况需加与线束直径相匹配的波纹管加以保护:按技术要求临时加的裸导线;产品配套方所带来的线束未加波纹管时;电气调试时,需加的裸导线;线束对接时,为规范布置需加长的裸导线部分,外漏线束距离插接器根部的距离控制在3020的范围内。注:裸导线是指未加绝缘胶布、PVC管、波纹管等加以保护的导线。1.12.4整车线束需引线时,应用专业压线钳对接线端子进行压接,严格按照电器接线工艺卡片执行。 1.13线束布置要求:1.13.1线束布置时,要根据线束所依附物体的走向规范布置,若所依附物体是个较大的平面时,线束应呈现横平竖直的走向,线束避免斜拉、缠绕现象;当线束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时,线束应遵循隐藏原则,线束的拐角应为直角状态,拐角位置10以内,应有扎带进行固定。1.13.3当有多束分支线在同一位置进行绑扎时,线束之间平行布置,无缠绕现象,多束线束先绑扎成束后再依附固定点进行绑扎,线束绑扎后应平顺,禁止有两头翘起及线束散乱现象。 1.13.4对非同束线束在同一部位先后布线时,后布置的线束在同一固定点布置时,应绑扎在线束固定点上,而不要直接绑扎在线束上,线束在规范绑扎后,将以前绑扎的扎带剪掉。1.13.5当车辆装有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电涡流缓速器、ECM(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等电子控制装置时,焊接作业前,需断开电控盒的电源,焊机地线应就近搭铁,严禁地线与焊接点跨越电控盒。1.13.6搭铁线的安装:1.13.6.1蓄电池、缓速器、发电机等大电流搭铁线安装时,当大梁为槽钢时,借用底盘车架槽钢的工艺孔进行固定,固定时用专用工具清除漆面后,加装内锯齿垫圈进行紧固,以保证搭铁的可靠性,操作顺序为:螺栓穿过车身安装孔、套上内锯齿垫圈、然后依次套上搭铁线接头的铜件、弹垫、螺母,然后紧固到位,要求弹垫压平、无炸开现象;当大梁为矩形钢管时,采用焊接螺栓方式对搭铁线进行紧固。1.13.6.2整车线束的搭铁线可采用焊接合适的螺栓、用自锁螺钉或用螺栓戴帽的方式进行固定,当用自锁螺钉固定时,需先加装平垫,消除自锁螺钉的锥形面后,再加装搭铁线进行固定,当采用螺栓戴帽的方式,将螺栓穿过过线孔后,依次安装锯齿垫圈、搭铁线、平垫、弹垫。螺母,最后紧固到位,要求弹垫压平,无炸开,搭铁线无松动现象。2.底盘线束装配2.1底盘线束装配前要求2.1.1底盘线束安装前确认底盘线束是否与底盘状态、技术图纸要求一致。2.1.2新车型投产时,根据电器布置图,详细了解线束在整车中的布置方式及底盘线束各部分在整车中的作用,以便正确接线、布置。2.1.3底盘电器件附带线束及底盘线束,在进行焊接、涂装等操作之前,需要把线束外露部分防护好,以防线束脏污或损坏。2.2底盘线束的装配2.2.1线束严格按照红色标签及技术图纸标注的分支位置进行布线,线束布置时,应和管路分开单独进行布置,线束和管路都要经过同一位置时,管路应布置在底盘下方,线束应布置在底盘管路上方。2.2.2当管线不能避免交叉时,交叉点应避开油管的接头处,严禁线束布置在油路接头的下方。2.2.3线束不要依附管路、档线、高压线圈进行绑扎,线束的固定位置应不影响其它部件的安装与拆卸,选择单独的过线通道进行布置。 2.2.4发动机周圈的线束进行布置时,必须选用合适的线束钢卡进行固定,扎带只进行辅助绑扎,要求线束与钢卡及扎带之间无相对运动。2.2.5底盘线束布置时要距离打气泵管路、涡轮增压管、中冷器进气管等热源点位置距离在100以上,线束距传动轴、飞轮、皮带等运动件的最近距离在20以上。2.2.6底盘线束在布置时,扎带要绑扎到位,扎带与线束之间不能有相对运动,绑扎间距不大于300,线束悬空距离不大于350,线束绑扎后,应将多余的扎带平齐剪掉,剪后长度在3-5mm,扎带剪口方向背向观看者。2.2.7对于带片式或柱状接线端的传感器,应先用合适的扎带将线束绑扎在传感器根部,然后再对线束进行布置。2.2.8底盘线束分支应遵循横平竖直的原则,当有多种线束在同一处进行绑扎时,线束应整理平顺,避免交叉缠绕,先绑扎成束后再依附固定装置进行绑扎。2.2.9 底盘线束拆分时,各线束预留位置应当预留到位(如侧标志灯线束,预留至灯具安装孔位置;线束终端使用电器件在仓内时,应预留合适长度线束至仓内,过长线束预留在仓外。)确保各电气件在安装时能够规范安装,便于线束绑扎及调试。2.2.10空调线束在距离管路内侧50以内单独进行固定,扎带间距控制在300以内。2.2.11发电机、起动机等处的电源线应锁止可靠;线束和车身、发电机、起动机无相对摩擦,如需借助发动机部件进行绑扎,应选用双头扎带进行固定,第二发电机的固定线束应距离压缩机底板在20以上,并预留40-60的运动余量。2.2.12左右侧组合灯处空调滴水管和线束布置时,滴水管布置在车辆的前侧(相对车身方向),线束布置在滴水管的后侧位置,并用固定钢卡将线束固定在焊接螺栓上,当车辆安装第二发电机时,压缩机处的滴水管布置在后侧位置,线束布置在前侧,方便发电机对接线束 。2.2.13电瓶仓内所有用电器均要正确接线,锁止可靠,所有电源线、地线安装可靠,无松脱及转动现象的发生。2.2.14电器仓内的所有继电器固定座、保险丝座等均要可靠的固定在仓内封板上。3.顶子线束的装配3.1顶子线束装配前的要求3.1.1确认线束与所需安装车型是否相匹配,详细了解线束在整车中的布置方式及顶子线束各部分在整车中的作用。3.2顶子线束的装配3.2.1确认顶子线束的下线位置,然后以下线处的分支点为定位点对顶子线束进行分支,线束布置应考虑后道工序的施工,线束避免与顶内饰及其他装置的固定点重叠,以防安装顶内饰及其它装置时造成线束划伤、损坏;各功能线束应当预留在对应电气件的安装位置。3.2.2线束在穿过线孔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造成线束外保护层划伤、损坏。顶过线孔两端用过线胶圈进行防护,并在过线孔处涂抹密封胶进行密封,要求涂胶均匀,密封严密;线束在穿XPE板时,应用刻尺刀割一50长开口,线束穿过后用XPE板对开孔处进行粘接。3.2.3线束距离门泵、气缸连杆等运动件的距离在20以上。3.2.4线束在前后顶的拐角处线束要平缓过渡,严禁出现斜拉现象,严禁线束低于前顶内饰件。3.2.5顶子线束固定时,各支线及主线的固定位置应尽量横平竖直的将线束使用规格相当的扎带把线束紧固在线束固定件上,并将线束插排预留在安装的电气件位置,两个固定点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线束在前后顶的转弯处,悬空距离不大于350。3.2.6.线束的所有插接件均要对接到位、锁止可靠,预留位置要考虑检修方便。3.2.7当线束需要从车顶穿出时,如顶置天然气车辆,线束在过过线孔时,应先将线束穿过后,将过线孔附近的波纹管去除,并用密封胶将线束和密封孔进行密封,以免水从波纹管内流入车厢。3.2.8顶子线束装配时,所有的外漏摄像头线束、显示器电源线束等应预留300的余量,在内饰件装配完毕后,将过长的线束塞入过线孔内,过线孔处只预留处线束插排及接头即可。3.2.9对于顶线束带搭铁线的严格按1.13.6.2条执行,打孔严格按照标准件装配工艺标准执行。4.仪表线束的装配4.1仪表线束装配前要求:4.1.1安装前:确认线束与所需安装车型是否相匹配,详细了解线束在整车中的布置方式及仪表线束各部分在整车中的作用。4.2仪表线束的装配4.2.1.仪表线束布线时,严格按照设计的红色标记位置进行布线,所有的功能线束应预留到位。4.2.2将所有的线束插接器与相应的负载对接,所有插接器要插接到位,锁止可靠端子无松动、退件现象。4.2.3仪表台内多余的线束整理平顺,用4X200的扎带进行规范绑扎,绑扎间距不大于300,所有不用的仪表线束翘板开关插排、选做线束功能插接器等,等长对折整理后和主线束一起绑扎,不允许出现线束插头散落现象。4.2.4线束距雨刮连杆机构等运动件的距离在20以上。4.2.5对于外露铜件的插排,用绝缘胶布进行包缠,将预留线束进行规范绑扎。4.2.6当线束因某些原因需接线时,应用专用工具将线束用接线端子进行连接,不允许用胶布进行包缠,防止时间过长,造成胶布老化漏铜丝现象。5.预留线束安装:5.1安装前要求:确认线束与所需安装的车型是否相匹配,了解线束在整车所应起到的作用,预留位置准确。5.2安装时要求:5.2.1预留线束中的外露金属件用防水胶布包好,严禁有金属电气件露在外面。5.2.2预留线束应当按照底盘、仪表及顶子线束安装要求规范固定。5.2.3所有视频线束、电源线束及外漏线束预留300的余量,在内饰件装配完毕后,将多余的线束塞入过线孔内,只留出接线插接器即可。5.2.4对于所有的预留线束,安装前及安装后均要确定线束功能项是否正常,要求线束有无短路、断路现象,对于电源线束安装完毕后测试是否带电,地线是否接地正常。6. 其他线束安装6.1安装前要求:确认线束与所需安装的车型匹配,了解线束在整车所应起到的作用,预留位置准确。6.2安装时要求:各部分线束应当按照底盘、仪表及顶子线束安装要求及通用要求规范固定。6.3线束安装完毕后测试线束功能项是否正常,要求线束无短路、断路现象,电源线测试有无电压,地线测试是否接地。三、线束调试说明:1.线束只有在整车电气件安装完毕后,才能进行线束各方面的检测。2.线束在未完全调试好前,严禁进行路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 线束调试与检修 3.1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