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神农架林区国土资源局二五年十二月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编制单位与人员名单规划编制单位:规划组织编制单位: 神农架林区国土资源局规划编制承担单位: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规划编制组人员:组 长:戢太贵副 组 长:徐池明 王玉伟成 员:杨宜军 张端淼 金卉林 姚贵学执 笔:杨宜军 张端淼 姚贵学资料统计:张端淼编 图:张端淼 金卉林数字成图:金卉林 统 编:杨宜军 姚贵学 审 稿:徐池明 王玉伟提交时间:二五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1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4(一)地质灾害现状4(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6(三)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12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4(一)规划指导思想14(二)规划原则14(三)规划目标15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18(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8(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21(三)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25(四)防治工作分区部署27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36(一)加强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的建设36(二)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及信息网络建设36(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分级分工负责制37(四)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建设38(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39(六)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39五、主要措施和对策40(一)增强意识,明确目标40(二)健全机构,强化管理40(三)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41(四)依靠群众,开展群测群防41(五)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42(六)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管理42(七)协调规划,落实防治经费43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附表:附表1 神农架林区各乡镇地质灾害现状一览表附表2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表附表3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一览表附表4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点工程治理一览表附表5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点统计一览表附表6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统计表附表7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统计表附表8 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附图:附图1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1:10万)附图2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万)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年)编制说明:一、规划编制的背景二、规划的定位三、规划编制的过程四、关于规划编制几个问题的说明五、地质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六、项目经费估算标准七、重点监测点资料整理样本前 言神农架林区成立于1970年5月28日,地处川鄂交界鄂西北一隅,为省辖副市级行政区,地跨东径10956-11058,北纬3015-3157;国土总面积3314Km2。东连保康县,西接重庆巫山、巫溪县,北靠竹山、房县,南临兴山、巴东县。神农架林区交通以陆路运输为主。形成以209国道、307省道为主干道、林场、旅游区、各乡镇公路相连结的公路网。目前,林区飞机场正在筹建中。神农架林区下辖4镇、4乡,64个行政村,总人口7.9万人。2004年全林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约4亿元。林区已发现矿产资源30余种,探明有矿藏储量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矿床标准的矿藏约70处,尤以磷、硅石、铁、铜、水晶具有优势;磷矿资源正得到有序的开发利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完成258.32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封山育林31.7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3万亩、人工造林14.5万亩,森林采伐量控制在限额以内,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发展迅速,神农顶、红坪、燕天风景区已经步入国家4A级景区行列,旅游经济总收入1.22亿元。目前,林区政府规划将燕天生态旅游区、金猴岭、神农顶、板壁岩、南天门区域确定为神农架原始森林旅游区进行重点开发,进一步开发大九湖高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并使之与神农顶风景区、小三峡风景区、神农溪风景区联成一体,建设真正的双神国际旅游线。建设神农架地质公园,开发木鱼旅游渡假区、天然滑雪场、香溪源、神农坛等项目,兴建博物馆、金丝猴驯养基地、景区索道、生态环保车。建设旅游专线公路及旅游专用码头、机场等设施。旅游经济已成为神农架林区的重要产业。神农架林区位于鄂西北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近期地质灾害频发,潜在隐患点较多,已造成2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25.1万元,目前受威胁人数24262人,受威胁财产18650.5万元。地质灾害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编制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面系统地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对保障人民生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49号)、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8号令)和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八号),以及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资料为2003年12月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应急调查报告及本次野外调查结果,资料截止2005年5月),结合神农架林区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本规划对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将原区划报告中的不稳定斜坡点根据其发展趋势改为滑坡或崩塌。规划期为2005-2015年,基期为2005年,近期为2010年,远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全林区范围内3314平方公里。一、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工作进展(一)地质灾害现状1、地质灾害种类、分布及发育规模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尤以滑坡、崩塌最为发育,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的重点。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控制,目前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183处(区划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174处,本次新调查9处),遍布于全林区4乡4镇,其中调查滑坡点59处(土滑40处,岩滑19处),潜在滑坡、崩塌点82处,崩塌点31处,地面塌陷3处,泥石流8处。以松柏镇、木鱼镇地质灾害最为发育。各乡镇地质灾害分布情况见表1-1。林 区 地 质 灾 害 统 计 表 表1-1 灾害 类型乡镇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数量面积104 m2体积104 m3数量面积104 m2体积104 m3数量面积104 m2体积104 m3数量面积104 m2体积104 m3数量面积104 m2体积104 m3数量面积104 m2松柏镇93.525110.2248104.0592099.068430.7922074.4101.92510.245阳日镇63.218320.145385.152522.2520.030.8510.10.5115.7329.33红坪镇61.9756.555311.111212.04430.0360.44414.545213.04315.98木鱼镇31.14.75 472.1492681.481.418136.38111560.5313.043宋洛乡41.0627.6610.030.0640.628.6610.41.2121.79.146新华乡30.5383.564.768633.4440.4662.96530.252九湖乡50.61.2329.4545101.7979.796下谷乡44.6126.6265.6055.887.45659.41合计4016.628480.6841927249975148253121.92788.577836.7922136.18222.648139.91530.252林区内地质灾害规模可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小型为主,共154处,规模为中型的地质灾害点14处,规模为大型的地质灾害点11处,规模为巨型的地质灾害点4处。2、地质灾害灾情概况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发育广泛、发生频繁、隐患较重,地质灾害已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近期已造成20人死亡,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现状经济损失总额为325.1万元。神农架林区近期地质灾害频发,潜在隐患点较多,大部分地质灾害稳定性差,一旦成灾,预估经济损失总额25850.5万元,受威胁人数25512人,各乡镇预估经济损失见表1-2。从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预期经济损失看,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保护地质环境,进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神农架林区各乡镇地质灾害预估经济损失评估表 表1-2经济损失(万元)乡 镇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潜在滑坡、崩塌合计(万元)松柏镇7585.51523940.522845木鱼镇131773200171607阳日镇1261122159红坪镇67.5183025125.5宋洛乡76225044182新华乡35345.52020399九湖乡206021101下谷乡45209.5111325.5合计(万元)92727391551920300.525850.53、地质灾害发育区段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但其集中发育的区段主要有:(1)分布于城区及松柏镇堂坊清泉一带;(2)分布于新华乡猫儿观烟墩垭一带;(3)分布于木鱼镇城镇区小当阳三堆河209国道沿线区;(4)下谷乡双神线一带;(5)阳日镇209国道复线一带。这些区段人类工程活动均较强烈,主要表现为采矿、水利建设、切坡筑路、城镇建设等。随着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旅游、道路、矿山、水利建设的发展,近年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多,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增加。林区规划采矿区主要分布在新华、宋洛、下谷,随着矿产资源的大力开发,必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由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也将逐渐的显露出来,甚至引发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是未来地质灾害发育区段。随着坪阡水库的建设,水库蓄水后,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林区的旅游经济是一大支柱产业,规划的旅游景区较多,开发过程中如不注意保护地质环境,将会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道路建设规划主要有阳日古夫的209国道改建及旅游公路开发,建设中将会引发地质灾害。神农架林区未来地质灾害将主要沿上述区段发生,也是未来规划中应重点防治的区段。(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的日趋频繁及造成的严重损失引起了神农架林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1992年-1998年对松柏镇泥石流(铜镲沟流域)进行了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防治效果明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3年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实施了监测和应急勘察、应急治理以及搬迁避让;对一些突发的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及时进行了应急调查;对所有的地质灾害点填写了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确定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签定了监测责任制,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了培训;对部分不稳定的地质灾害点编制了防灾预案。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了监管力度,规范人们与地质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强化地质环境保护意识,理顺地质灾害防治程序;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顺利。1、宣传、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林区国土资源局采用广播、办培训班和印制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宣传、贯彻、落实、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湖北省地质灾害分级管理意见等有关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与政策,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根据有关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规范人们与地质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使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与运行建设情况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且地质灾害具突发性特点,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仅依靠专业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及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防灾工作,因此全林区建立了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对已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落实了监测责任人。林区级群测群防体系由林区政府办公室、国土资源局、发改委、建设局、公路局、水利局、公安局、农业局、林业局、民政局和经贸局等单位组成的林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林区长担任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长,上述各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林区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全林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直接指挥全林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全林区地质灾害管理,对乡镇和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进行监督、指导,编制防灾预案并组织实施,发布地质灾害预报。汛期林区国土资源局领导和有关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积极配合,服从上级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乡镇级群测群防体系林区辖各乡、镇、街道办也相应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由主管的副镇长(副乡长)任组长,负责该乡镇内的地质灾害管理。建立了全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档案,领导各村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对各村上报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及时上报林区国土资源局。村级群测群防体系由村主任或村支书为责任人,负责该村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一般灾害点的防治和已确定为村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将监测记录和灾害情况及时汇交、上报乡镇政府主管部门。运行情况由群众或监测人发现异常情况向所属村、矿报告(或根据防治分级直接向乡镇、林区国土资源局报告),然后及时向乡镇政府主管部门或林区国土资源局报告;乡镇政府主管部门或林区国土资源局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员调查核实、初步分析判断灾害成因,确定其防治方案并组织落实,若危害较大,有重大隐患,由林区国土资源局上报林区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指派专业人员现场调查,根据专业人员现场调查意见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接林区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警报后,公安、民政、通信、交通、卫生等部门按编制的防灾预案分工,组织实施人员撤离、财产转移、应急治理等抢险救灾措施。每年汛期由林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由林区政府办公室向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发布,实行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进行汛期地质灾害巡回检查工作,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矿区、主干公路沿线及人口集中居住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对重点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对监测设施进行维护。3、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应急治理全林区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发展情况,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对急需处理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应急调查和应急治理,截止到目前全林区共应急调查地质灾害点35个,林区财政拨款和部门集资投入200万元,用于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其中采用爆破清除、削坡减载等措施对6处小型滑坡、崩塌体进行了应急治理,并对10处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实施了搬迁避让,搬迁农户45人,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避免了人员伤亡。目前林区内有9处滑坡、泥石流、崩塌(省、林区级监测点)稳定状态日趋恶化,变形严重,急需资金实施监测、工程治理或搬迁。4、地质灾害监测网(点)建设与预报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点)的建设是根据地质灾害规模、危害程度及稳定性对地质灾害点实行分级监测管理。分别对省、林区、乡镇、村级地质灾害监测点进行监测,把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林区级、乡镇、村级监测网络。林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省级、林区级监测点日常监测和管理,由各乡镇负责乡(镇)级监测点日常监测和管理,由各村负责村级监测点日常监测和管理。根据各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结合气象、水文等部门提供的资料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点的险情状态,及时向灾害体所在地的相关乡、镇、村组、矿山及负责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险情预报,并根据不同的险情状态确定不同的应急防范措施,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目前全林区对183处地质灾害点都实施了监测,并对9处地质灾害点实施系统监测,其中省级监测点1处(黄羊沟泥石流);林区级监测点8处(铜镲沟泥石流、观音沟泥石流、松扒岭滑坡、小当阳滑坡、偏桥湾滑坡、天子屋场滑坡、徐家院子滑坡、马家沟崩塌)。各监测点监测工作均落实到具体单位与个人,2004年林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办签订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责任书,各乡、镇、街道办按照责任书的规定落实了专职监测人员,林区国土资源局专职技术员现场确立监测点。目前主要采取设桩、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等方法进行变形体裂缝相对位移监测,人工巡视灾害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的各种微细变化(房屋裂缝墙面贴纸、泉水动态变化、动物异常等),监测时间间隔一般为:晴天监测时间间隔为7天,雨天监测时间间隔为1天。为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临灾警报时,能及时迅速撤离,林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为各地灾点制定了避灾线路图,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避灾明白卡,灾区村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一般地质灾害点由各乡、镇所辖村指派专人监测,村负责人为监测第一责任人,监测成员为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居民或村民,每星期或者半月监测一次,雨季(天)采用不定时监测方法,按降雨强度大小安排监测时间,一般每天最少监测一次,发现险情及时上报。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力度,明确了各行政部门责任、工作方法及工作要求,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分级管理,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建立奖惩机制。加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应急治理力度,建立了汛期防灾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实行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6、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得到宣传普及由林区国土资源局、林区政府办公室为主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采用形式多样方法,加强相关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全林区乡镇以上的领导干部均参加了培训学习。(三)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仍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1、地质灾害危险点潜伏重大隐患,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点多,许多灾害点严重危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物的正常运营,对重大灾害点实施长期监测、勘查、治理任重道远。据全林区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全林区共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183个,主要分布在松柏镇和木鱼镇一带,其中预期威胁人数25512人,预期经济损失达25850.5万元。部分点有不同程度的变形,有点呈逐年加剧之势,危险性逐年增大,潜伏重大隐患,且危害较大。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宏观监测为主。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大量的隐患点得不到有效的防治,仍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任务繁重,技术支撑薄弱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且多发生在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不仅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也造成了防治工作经费紧张,给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巡查、抢险带来重重困难。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加强,地质环境发生改变,近几年来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幅度增加,神农架林区专职地质灾害工作的技术人员不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应急调查、处置任务日趋繁重,急需增加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3、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众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监管难度不断加大神农架林区已存在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着城建、道路、水利、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引发的地质灾害必将增多,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任务十分艰巨。神农架林区大小矿山众多,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由此引起的纠纷不断,告状、上访等时有发生。“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有时难于落实,特别是老矿山,部分企业目前已不存在,给监管工作增大难度。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切实提高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二)规划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首先要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合理避让,及时实施治理。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与经济增长步伐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3、坚持统筹规划、重点防治与一般监测相结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对全林区地质灾害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讲究实效,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交通、水利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突破口上,优先安排基础性工作、监测工作和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林区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按照湖北省地质灾害分级管理意见,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5、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原则,利用新技术、新方法防治地质灾害,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效果。以使防治工作实现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筹资的原则对于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诱发谁治理;对于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受益谁筹资以及由财政列入预算的原则。(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初步建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盲目的、被动应急的抢险救灾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防治局面,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近期目标(2005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林区、乡(镇)二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将整个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整个管理工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局面。进一步完善林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使其覆盖地质灾害发育区。健全分级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到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减少和避免监测预警区内因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建立林区、乡镇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根据“人为诱发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谁受益谁筹资”的原则筹集资金,对纳入本规划近期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防治。除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外,全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一批特别危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规范市场活动。通过本阶段工作,到2010年,实施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使神农架林区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势得以控制。3、远期目标(20112015年)全面完善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监测体系,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全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对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治理力度,对一部分特别危险、危害特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消除隐患;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开展地质灾害多发城镇、重大工程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合理利用土地;对地质灾害易发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在此期间,对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治理,对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通过本阶段工作,使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发生率有明显降低,社会广大公众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明显增强,避免人员伤亡和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损失。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是根据神农架林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进行划分。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础上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同时为便于林区政府了解各地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以乡镇为行政单位,划分出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地质灾害中易发乡镇、地质灾害低易发乡镇。1、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划分根据林区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计算结果分区:高易发区A3.5,中易发区3.5A2.5,低易发区A2.5。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指数进行乡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见表3-1。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乡镇总面积的20%以上,或高易发区面积与中易发区面积之和占乡镇总面积的50%以上。地质灾害中易发乡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与中易发区面积之和占乡镇总面积的30%以上。地质灾害低易发乡镇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占乡镇总面积的70%以上。2、按灾害袭扰系数划分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以反映地质灾害现状的灾害发育密度和规模的袭扰系数R值为依据进行乡镇易发程度分区,见表3-2。R=a2+b2+c2式中:R地质灾害发育密度和规模的袭扰系数;a灾害个数密度系数的强度指数;b灾害面积密度系数的强度指数;c灾害体积密度系数的强度指数。灾害袭扰系数R34的乡镇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灾害袭扰系数11R34的乡镇为地质灾害中易发乡镇。灾害袭扰系数R11的乡镇为地质灾害低易发乡镇。3、以上两种分级标准有差异的乡镇,以高分者为准根据上述标准,由表中统计结果得出,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高易发乡镇有松柏镇,阳日镇、木鱼镇、下谷乡、九湖乡,地质灾害中易发乡镇有:新华乡、红坪镇,地质灾害低易发乡镇有:宋洛乡。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易发程度指数计算法) 表3-1乡镇名称乡镇面积(2)易发程度指数A分级各级面积(2)占乡镇面积百分比(%)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松柏镇337A3.559.1517.55高易发2.5A3.594.8328.14A2.5183.0254.31阳日镇260A3.571.4927.50高易发2.5A3.538.6614.87A2.5149.8357.63新华乡229A3.526.1211.41中易发2.5A3.574.2932.44A2.5128.5956.15宋洛乡645A3.5304.65低易发2.5A3.5113.1417.54A2.5501.8677.81红坪镇838A3.548.395.77中易发2.5A3.5259.3430.95A2.5530.2763.28木鱼镇437A3.5113.2525.92高易发2.5A3.545.2710.36A2.5278.4863.73九湖乡3482.5A3.543.8912.61高易发2.5A3.5146.5142.10A2.5157.645.29下谷乡220A3.531.4514.30高易发2.5A3.589.5540.70A2.599.0045.00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袭扰系数计算法) 表3-2乡镇名称乡镇面积(2)点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袭拢系数R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灾害点(个)灾害点密度(个/2)指数a灾害面积(104m2)灾害面积密度(m2/2)指数b灾害体积(104m3)灾害体积密度(m3/2)指数c松柏镇337300.0833136.67914055.822352.162126800.1322中易发阳日镇259.87230.0885394.2283626.022872.625110540.8322中易发新华乡228.85160.061235.124223.91635.81827783.2214中易发宋洛乡645.4220.032523.01246.7122.726352.116低易发红坪镇742340.0445216.613223.91279.9033772.316低易发木鱼镇437220.0503376.1971743.622840.57365001.7217中易发九湖乡348.07170.0488211.763337.9155.8581604.816低易发下谷乡220180.0727314.476658.01148.46745.5111中易发(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分区原则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是依据林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易发程度、危害性,遵循集中连片、环境条件基本相似、地质灾害类型基本相近的原则,与经济结构、重大工程相适应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2、防治分区根据上述分区原则,以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区、矿区、旅游景区、人口密集区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区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将神农架林区划分为三类防治区,其中重点防治区4个,次重点防治区3个,其它地区均划为一般防治区(附图2、表3-3)。具体分区如下: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表 表3-3级别防治区名称面积(Km2)主要灾害重点防治区(A)松柏镇城区阳日镇区(A1)226.14滑坡、泥石流新华乡莲花矿区区(A2)381.55地面塌陷、崩塌红花鸭子口板仓旅游景区区(A3)232.67滑坡、崩塌下谷坪集镇九湖乡集镇公路沿线区(A4)184.59崩塌、地面塌陷次重点防治区(B)盘水红花朵官封区(B1)164.49滑坡、崩塌宋洛村九冲村公路沿线区(B2)264.59崩塌红坪镇天门垭鸭子口九湖乡长岭村旅游沿线区(B3)536.13滑坡、崩塌一般防治区(C)林区境内除上述防治区以外的地区1323.84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区根据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结合林区经济发展规划,将林区重点防治区划分为城镇重点防治区、矿区重点防治区、旅游景区重点防治区等。松柏镇城区阳日镇区(A1)该区为城镇重点防治区,位于林区松柏城区及周边松柏村、堂坊村、龙沟村、清泉村等地及阳日新华公路沿线一带,面积226.14km2。该区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差异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50处,今后重点防治的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泥石流,其中有5处重点防治点,13处次重点防治点。受威胁人数约24357人,受威胁财产23031.5万元。今后的防治重点主要是对黄羊沟泥石流、观音沟泥石流、松岭扒滑坡进行勘察治理,同时加强对灾害体群测群防监测、城镇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对公路沿线的灾害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作好该区防治工作关系到整个林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建设发展。新华乡莲花矿区区(A2)该区为矿区重点防治区,位于新华乡大部分区域及宋洛乡莲花村、西坡、后山村一带,面积381.55km2。该区构造发育,地层岩性为震旦系灯影组(Z3dn)、陡山沱组(Z3d)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磷块岩,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为采掘磷矿和切坡。灾害点类型以塌陷和崩塌为主,稳定性差。今后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为塌陷和崩塌,其中有重点防治点1处,次重点防治点5处。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对灾害体的群测群防监测,对险区内的居民进行搬迁,搬迁至规划区(乡政府所在地),对矿山进行规范化管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今后的重点工作是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矿山移民搬迁及应急治理工程等。鉴于矿山地质灾害具其自身的特点,建议成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适时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以便于及时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对现有具隐患的地质灾害及时进行勘查、设计、防治工作。红花鸭子口板仓旅游景区区(A3)该区为旅游景区重点防治区,位于209国道红花木鱼鸭子口段及鸭子口板仓旅游公路沿线一带,面积232.67km2。该区地质环境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开发旅游景点等。主要危害对象为旅游景区、209国道、宾馆、街道等。今后重点防治的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崩塌,其中有重点防治点3处,次重点防治点5处。应对威胁旅游景区的小当阳滑坡进行防治工程勘察治理,同时加强对灾害体群测群防监测、城镇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与土地利用控制区划。结合城镇、交通、旅游规划,尽量减少因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该区是林区重点旅游区域,国内外游客众多,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可起到稳定经济发展、安定人心的作用,也利于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下谷坪集镇九湖乡集镇公路沿线区(A4)该区为旅游景区和磷矿区重点防治区,位于下谷坪集镇、板桥河村、坪钎村、九湖乡集镇等地,面积184.59km2。该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开发旅游景点,采掘磷矿等。重点防治的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其中有重点防治点1处,次重点防治点7处。主要危害对象为双神线旅游公路、磷矿采矿区、居民居住集中点等。今后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塌陷等。防治重点是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矿山移民搬迁及应急治理工程等,对旅游区沿线的地质灾害有针对性的治理,确保旅游发展,对规划开发旅游地区,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同时应加强对灾害体的监测预警。次重点防治区盘水红花朵官封区(B1)该区位于盘水、八角庙、红花朵、官封等地,面积164.49km2。该区构造发育,位于阳日九道断裂下盘,岩体破碎,完整性差,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今后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对灾害体的群测群防监测,对威胁209国道及省级公路的点进行治理。宋洛村九冲村公路沿线区(B2)该区位于宋洛村徐家庄林场木鱼镇九冲村公路沿线,面积264.59km2。该区构造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威胁对象为村级公路、农村居民集中点、旅游规划景区。今后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其中次重点防治点3处。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对灾害体的群测群防监测,同时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有针对性的治理。红坪镇天门垭鸭子口九湖乡长岭村旅游沿线区(B3)该区位于红坪镇天门垭鸭子口209国道,自然保护区,九湖乡长岭等地,面积536.13km2。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主要为修路、建房切坡,开发旅游景点等。今后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其中次重点防治点5处。主要危害对象为林区旅游景区、209国道天门垭鸭子口段、双神线旅游公路等。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对灾害体的监测预警,对旅游区沿线的地质灾害有针对性的治理,确保旅游发展,对规划开发旅游地区,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一般防治区(C)该区为重点防治区和次重点防治区以外的林区所辖范围,面积1323.84Km2。大部分为原始森林覆盖区,地质灾害点分布零散,规模小。今后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对灾害体的群测群防监测,广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三)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1、部署原则防治工作总体部署要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地质灾害防治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划分防治区,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针对不同防治区有的放矢,分步实施。2、工作内容根据已掌握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建立监测网络,包括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走群专结合的道路;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切忌走过场,力争避免人为诱发新的地质灾害,降低建设项目免遭地质灾害危害的风险;积极推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制度,严格执行新建矿山准入条件,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矿山,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重大地质灾害进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加强对公路、水利、城镇等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的监管力度,降低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包括地质灾害知识、防灾常识、法律法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等内容的宣传;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进行监测预警防治示范点建设。对监测资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上报,并根据监测成果调整监测重点、搬迁避让规划。(四)防治工作分区部署根据不同防治区的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有所侧重地部署工作。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经济损失和对各类工程建筑的破坏情况,将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或预估经济损失较大和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点,实施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应急勘查治理。1、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对地质灾害进行防范的主要措施之一。对全林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均应进行群测群防监测,同时对潜在不稳定的、危险性大和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专业监测。神农架林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布置图见图1,联系网络及撤离路线见表34。群测群防点群测群防即是靠当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的防灾预警系统。在政府的统一领导指引下,依靠人民群众,提高防灾救灾意识,合理控制和规范人类生产活动,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恶化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对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落实监测责任人及监测人员,并由专业人员布设监测点,传授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知识,监测资料应半年一次汇交,遇紧急情况应随时上报。如在群测群防监测中发现地质灾害点出现变形情况,经专家调查后可考虑将该点转为专业监测或进行应急治理。全林区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共设139个群测群防点,11年预估经费185.9万元(见附表6)。重点监测点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主要是对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或预估经济损失较大和严重影响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的灾害点进行系统的监测,对于实施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充分了解灾害点的分布发育情况,合理确定监测内容,指派专人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可采用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宏观监测是指派专人和发动群众随时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现场管理员劳务合同4篇
- 瓶中吹气球原理课件
- 理疗仪器的应用课件
- 吊装方案是什么工程(3篇)
- 废弃工程头盔利用方案(3篇)
- 广西桂平市凯信新型建材环境影响报告表
- 聚焦群文浸润德育
- 农业无人机租赁服务平台运营模式创新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报告
- 隔断房建设工程方案(3篇)
- 电力电站工程维护方案(3篇)
- 2024年3dmax模型制作与精修培训课件
- 咨询类合同合同范例
- Vue3系统入门与项目实战
- 香港买卖黄金佣金合同模板
-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作业指导书
- 中职语文职业模块1.2《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教案
- 3.2 摩擦力 课件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4年指标房转让买卖合同范本
-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2024年海南省中职教师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维修 赛项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